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河北導遊詞 >

2022年河北風光導遊詞(精選5篇)

2022年河北風光導遊詞(精選5篇)

2022年河北風光導遊詞 篇1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十五公里的永寧山下,在北京西南方120公里,是清代帝王陵寢之一,與河北省遵化縣東陵東西相對而稱西陵。這裏埋葬着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位皇帝及他們的后妃、王爺、公主、阿哥等80人。共有陵寢十四座,還在附屬建築行宮、永福寺,這裏風景秀麗,環境幽雅,規模宏大,體系完整,是一處典型的清代古建築羣。

2022年河北風光導遊詞(精選5篇)

清西陵有規模宏大、體系完整的古建築羣,是一處環境幽雅、風景秀麗的遊覽勝地。在方圓200華里、面積800平方公里的陵區內,有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古松林。從建陵開始,清王朝就在永寧山下、易水河畔、陵寢內外,栽植了數以萬計的松樹,現在這裏有古鬆1.5萬株,青松幼柏20餘萬株,陵區內松柏葱鬱,山清水秀,14座陵寢掩映在松林之中,若隱若現,儼然一幅絢麗的山水畫。

陵區內千餘間宮殿建築和百餘座古建築、古雕刻,氣勢磅礴。每座陵寢嚴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爺陵均採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公主、阿哥園寢均為綠色琉璃瓦蓋頂,這些不同的建築形制,展現出不同的景觀和風格。

2022年河北風光導遊詞 篇2

大家好,我是“心隨快樂”旅行社的導遊,我叫楊宸旭,大家可以叫我小楊。今天將由我來帶領大家遊覽神奇而美麗的麗江古城,希望帶給大家一個愉快舒心的旅程。

現在在車上,我先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我們今天的遊覽景區——麗江古城,麗江古城,是雲南自治縣的中心,是納西族的故鄉。古城位於縣境中部,海拔約2400餘米,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名城。到古城裏後,我們會感到一種古典的沒,一種遠離城市喧囂的寧靜,一種愜意的感覺會由心而生。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我們的目的地——麗江古城。大家可以瞧瞧腳下走的路,你會發現,古城的路都是由青石板鋪成的,很是別具一格。此時,我們走的是麗江古城中最古老的一條路。它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路面已被磨光如鏡了。從中,充分體現了麗江古城的悠久歷史和古老的軀體。

這裏的路邊會有很多身着民族服裝的人們在叫賣,買的都是當地各種各樣的土特產。大家可以在周邊買東西。但是,要注意,不可以隨地亂扔垃圾,古城的美,需要我們每一個人來保護。

我們現在漫步城中。大家仔細聽,小溪流水發出叮咚清脆的響聲,是不是很像一位鋼琴家在彈奏美妙的樂曲。再看看,你們會發現清澈的小溪是繞城而流的。小河的兩岸有着各式各樣的小橋,有竹橋,石橋……它們設計合理,都是經過精雕細刻才得來的。有的刻着龍,有的刻着獅子……

這裏溪邊會有許多明清的古老建築。一座座紅柱黃瓦,古色古香,飛檐翹角的亭子在綠樹的襯托下,很是別有一番滋味。讓大家有一種穿越的古代,體驗了一會古代的詩情畫意。

好了,今天麗江古城的遊覽到此就結束了,希望此次旅行能給大家帶來愉快的心情和意想不到的收穫。也希望美麗的麗江古城能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2022年河北風光導遊詞 篇3

貴陽東門的文昌閣,是我國千百年來實行科舉制度的產物,它建於十六世紀末(公元1596年、明萬曆20_年),迄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

文昌閣造型獨特,其結構為三層三檐九角不等角攢尖頂。底層為四方,二、三層為九方。頂角的劃分是將四周等分後,再將正面(西面)一條弧三等分,其餘三條二等分。據考證,這種造型的閣樓為目前國內僅存。近日,文昌閣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人為什麼要修建文昌閣並供奉文昌為神?文昌是什麼樣的神?它與科舉文化有什麼關係?

文昌神的由來

古代,科學不發達,人們不免產生宿命論和迷信思想,認為自己的前途和命運都由神在操縱。我國是多神教的國家,讀書人供奉的神就是文昌。

早在秦漢時期,我國天文學家就發現天空中的北斗七星,以之作為夜間辨別方向的標誌。七顆星中有四顆(第一至第四顆)排列成長方形,古人稱之為斗魁,第五至第七顆排列成一條線,稱之為斗柄(半杓),總稱北斗七星或文曲星。

漢代,實行開科取士,設博學鴻詞科、經濟特科等,選拔有學問的人,授予官職。有的人被選中,有的人沒選中,於是,就有人把讀書人的命運與北斗星聯繫起來,説什麼七顆星中的第一顆叫“奎”,“奎主文章”(《孝經·授神契》)。西漢司馬遷著《史記·天官書》説:“斗魁戴匡(筐)六星,曰文昌官(即七顆星中除一顆奎星外,其餘六顆合稱文昌宮)。六顆星分別主宰人間的功名祿位,並各有名稱:“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

唐宋時,讀書人為了追求功名,大都供奉組成文昌宮的六顆星。元代仁宗延佑3年(公元1320_年),詔封文昌宮六顆星為文昌帝君,於是開始有人立廟祀之,並把它塑成帝王之像。

貴州地處西南,元代尚未正式建省,亦未在貴州舉行鄉試(舉人考試),故貴州境內立廟供祀文昌帝君者極少,僅有烏撒衞(轄今威寧、赫章縣地)有文昌廟一座,建於公元1324-1320_年間,是省內最早的一座文昌廟。

明代永樂20_年(1420_年),貴州正式建省後,由於科舉制度的推行,考生增多,信奉文昌者眾,於是,貴州各地相繼出現供奉文昌的神廟,有稱文昌祠、文昌宮、文昌閣的。

貴陽最早出現的文昌祠。在貴州宣慰司文廟左,建於明洪武初。

明嘉靖20_年(1535年),朝廷批准貴州在本省舉行鄉試後(在此之前,貴州生員須到湖廣、雲南參加鄉試),貴州省內相繼出現不少文昌廟。到了萬曆20_年(1596年)貴陽新修一座文昌閣,屹立於東門月城上,閣為三層,規模最大,為全省之冠,並以其結構奇特著名全國(以上見明萬曆貴州巡撫郭子章著《黔記》及萬曆《貴州通志》)。

我國閣樓的傳統模式,一般都是四角、六角、八角。而貴陽文昌閣卻是九角。除閣的頂層表現為九角外,還有各層樑柱中處處表現九或九的倍數,如樑為81根,柱為54根,樓楞木二、三層各9根。

這是因為我國古人認為“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清人汪中《釋三九》雲:“凡一二之不能盡者,約之以三,以見其多;三之不能盡者,則約之以九,以見其極多。”如九重天、九霄雲外、一言九鼎等,皆是以九形容極多、極高。文昌閣所以建為九角,楞木均為九的倍數,顯然含有極高、極多之義,除顯示文昌神地位最高外,也含有祝願貴州考生在科舉考試中名列最高、人數最多之義。

魁(奎)星神的來歷

明末清初,戰亂頻仍,各省舉人進京考試,途中經歷無數艱難險阻,往往連進士也考不上,爭取考上前三名一甲進士(狀元、榜眼、探花)更是難上加難。於是,有人編造説:考生試卷經主考官評出前三名,送請皇帝作最後圈點,才能定出誰是狀元、誰是榜眼、誰是探花。有的皇帝不懂文章,甚至不看內容,隨意圈點,這當中就有神在操縱皇帝的御筆,這個神就是主宰文章的奎星。於是,考生們不僅供奉文昌,還要供奉奎星。

但奎星塑成什麼形象來供奉,卻是問題。奎字的解釋,據《廣雅·釋言》載:“奎,胯也。”引申為兩足張開之義。但不可能將兩足張開塑為神像。明清之際出了一位著名學者顧炎武,他在晚年所著《日知錄·魁》中,提出解決的辦法説:“(神像)不能像奎,可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鬥。”道教中人根據他的這一説法,遂將魁星塑為一個鬼的形狀,魁字的大彎鈎,作為魁的左足向後翹起踢着一斗,鬼用左手捧卷,右手執筆作點定試卷的姿態。於是魁星塑像設計成功,各地文昌閣中都按此式樣,加塑了魁星神像。貴陽文昌閣的魁星神像是康熙31年(1692年)貴州巡撫衞既齊主持重修文昌閣時增塑的。

人才蔚起

清代建立政權之後,遵循“古開創之世,類以文教為治”的經驗,大力提倡尊奉文昌,因而對省城的文昌閣積極加以維修。僅康熙年間就大修兩次;一次是康熙8年貴州巡撫佟鳳彩主持;一次是康熙31年貴州巡撫衞既齊主持。現文昌閣仍保存有兩次《重修文昌閣碑記》。

也許是種巧合,就在上述官方大修文昌閣之後不久,康熙33年貴陽人周起渭(漁璜)考起了進士,其人才華出眾,名噪一起,曾典試浙江,擢侍讀學士(給皇帝講學),充日講起居注官。康熙42年又有貴陽曹維城考取武進士第一,成為貴州第一個武狀元。這就大大鼓舞了貴州文武生員的學習情緒,出現了一浪高過一浪的追求科舉功名的熱潮。其間曾出現一些傳為佳話的科名盛事:如嘉慶時廣順州金殿行有四子鼎壽、鼎梅、鼎銘、鼎年皆中舉,被譽為一門四舉人。麻江縣周泰等舉人,其祖父之翰舉人,父周誠舉人,一門三代舉人。同治8年貴陽人陳燦、陳田兄弟同榜舉人,後來又都考取進士。

考文狀元最不容易,但到了光緒20_年貴陽人趙以炯終於考取了一甲進士第一名,成為貴州第一個文狀元。若從明嘉靖20_年貴州開科鄉試算起,那就是經過351年,貴州才算出了一個文狀元。當時貴州籍的省內外學者、生員聞之,無不引為榮幸。在京的貴陽人曾任禮部尚書的李端棻賀以聯雲:“沐熙朝未有殊恩,聽鴻臚初唱一聲,九十人中先將姓名宣闕下;啟吾黔久鍾間氣,憶神仙流傳數語,五百年後果然文揚勝江南。”

在趙以炯考取文狀元之後僅隔20_年,即光緒20_年,貴州麻哈(今麻江)縣人夏同和又考取了文狀元,這對貴州考生是一次極大的鼓舞。但就在這時,清朝統治發生巨大變化,出現了戊戌變法高潮。光緒30年宣佈停止科舉考試。

貴州兩狀元

清代貴州一共出了兩個狀元,據清朱彭壽著《舊典備徵》載:清朝自順治3年開科起,至光緒甲辰停止科舉止,這258年間,共舉行殿試112科(次),錄取狀元人數114名(其中貴州2名),按112科計應為112名,多兩名是因順治壬辰、乙未兩科滿漢分榜,各取狀元一名,故多2名。

明清兩朝貴州產生了多少舉人進士?據民國《貴州通志·選舉志》載:

貴州自明代開科鄉試以來至清末,共有文舉人約6千名(包括明代舉人1145名),清代舉人4800餘名);共有文進士714名(包括明代進士105名,清代進士609人)。故有6000舉人,700進士的總稱。

另有武進士134名(包括明代武進士32名,清代武進士102名)。

這些舉人、進士,除一部分擔任文武官吏外,大部分從事教育工作,擔任府學教授、州學學正、縣學教諭及各級訓導、書院院長、山長,或私人開講授徒等,培養了一代又一代人才,對貴州文化、教育的奠基、開拓、發展有不可磨滅的功績。

文昌神廟的興衰

貴州舉人、進士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的同時,作為科舉制度產物的文昌閣神廟也隨之興旺起來,認為人才蔚起與文昌庇佑有關。如雍正時任貴州巡撫的張廣泗重修貴陽文昌閣後,題一聯雲:“盛世車書環斗極,遐方文物應奎垣。”

明代貴陽城區只有文昌閣兩座,鄉間無文昌閣。清代貴陽城區發展為9座,各鄉發展為25座,城鄉共計34座。數量之多,居各種神廟之冠。與民間較為流行的關帝廟和觀音寺相比較,明清兩代貴陽城鄉共有關帝廟24座、觀音寺19座,遠不如文昌閣之盛(《貴陽市志·宗教志》)。

1920_年辛亥革命勝利,清朝統治結束,千百年來的科舉制度隨之告終,文昌神也漸失去信眾。民國成立,各種神廟漸被打倒。貴陽境內的文昌神廟有的改辦學校,有的改作公房,有的變為民宅,陸續消失,貴州各縣情況也大致相同。貴陽惟東門月城上的文昌閣,民國時期常被軍隊駐紮,並一度改作監獄。解放初期曾設文昌國小於內,因此,神像等雖被拆除,房屋舊貌基本保存下來。

2022年河北風光導遊詞 篇4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您來到遼寧旅遊觀光。

遼寧省是中國東北地區南部的沿海省份,地處中國東北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結合部。南臨渤海,黃海,,東南以鴨綠江為界與朝鮮為鄰,東,北,西三面與吉林,內蒙古,河北等省區接壤。遼寧省地理位置優越,是中國東北地區的經濟中心和交通中心,通信樞紐,也是東北亞地區重要的旅遊目的地。

遼寧省現轄14個地級市,省會設在瀋陽市。全省面積14.5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200多萬。全省共有44個民族,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古,回,朝鮮,錫伯等43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655萬人,佔全省人口總數的16%,其中滿族,錫伯族聚居人數居全國之首。遼寧省的東部和西部為山地丘陵,中部為廣闊的遼河平原,構成明顯的鞍形地勢。西部山地丘陵區東緣的臨海狹長平原,習慣上稱為“遼西走廊”,是中國東北地區溝通華北地區的主要陸上通道。海岸線東起鴨綠江口,西至山海關老龍頭,全長約2178公里,佔中國大陸海岸線總長12%。近海分佈大小島嶼506個,佔全國島嶼總數8%。島嶼岸線長約700公里,佔中國島嶼岸線總長的5%。

遼寧省屬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境內雨熱同季,日照豐富,積温較高,冬寒夏暖,春秋季短,雨量不均,東濕西幹。年平均氣温6攝氏度至11攝氏度。1月份最冷,7月份最熱。沿海城市氣温變化較中部城市稍小。春秋兩季受季風影響,需要穿夾衣,薄毛衫

等;夏季多雨,應帶雨具;冬季氣温較低,需要穿棉,毛皮或羽絨服御寒。每年5月至10月事遼寧最佳的旅遊季節,1月至2月事觀賞冰雪景觀和民間節日的最佳時間。

遼寧省歷史悠久,古文化源遠流長。遼河流域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祥地。早在舊石器時代早期,遼寧地區就有人類在這裏生活。在大石橋發現的金牛山遺址,距今已有28萬年,是迄今為止遼寧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一處人類棲息地。到了距今8020__年前,遼寧地區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在阜新發現的查海遺址,被稱為“遼河第一村”。朝陽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距今約5000多年,這裏存在一個粗具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展現了中華民族5020__年前的文明曙光。自夏朝進入奴隸社會後,遼寧地區就與中原政權建立了隸屬關係。據中國最早的史書《禹貢》記載,遼寧地區最早隸屬於冀州和青州,夏商為幽州,營州之地。春秋戰國時期為燕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全面設置郡縣,在遼寧地區設置遼東,遼西和右北平郡。此後,中國曆代封建王朝均在此設置行政機構,清代稱為盛京,奉天。民國初年沿襲清制,1929年奉天省改為遼寧省,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九·一八事變”後,遼寧地區曾一度被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建國初期,遼寧地區設遼東省遼西省和熱河省。1954年合併遼東、遼西兩省,複稱遼寧省。

遼寧省礦產資源豐富,門類齊全,已發現的礦藏有100多種,其中鐵、硼、菱鎂石、金剛石、滑石、玉石、溶劑灰巖等礦的儲備量均為中國首位。遼河油田是中國第三大油氣田,石油、天然氣儲備量分

別佔全國儲備量的15%和10%。遼寧工業基礎雄厚,具有近百年的工業歷史,是我國重工業及主要工業原材料基地。石化、冶金、電子信息、機械是遼寧省的四大支柱產業。省內交通便利,形成了以港口為門户,鐵路為動脈,公路為骨架,民用航空、管道運輸相配套的四通八達的綜合交叉立體運輸網。

遼寧是全國重要的農副產品和商品的糧食基地,盛產水稻、玉米、小麥、高粱、穀子、大豆、棉花、煙草、水果等。遼寧的土特產品和水產品馳名中外,主要有人蔘、鹿茸、貂皮、柞蠶絲、貝類、海蜇、海蔘、鮑魚、螃蟹、扇貝等。

遼寧省風光秀麗,名勝古蹟星羅棋佈,是中國文物大省之一。現有文物古蹟1.12萬處,其中,有世界文化遺產6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處,省級重點文物241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4項。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極其豐富。有20__多年前的秦漢碣石宮殿遺址,有1500多年前的中國最北部的古代石窟建築羣,有20__多年前的東北第一塔朝陽北塔,有精美的遼代建築奉國寺和遼陽白塔,有京東首關九門口水上長城,還有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的興城古城,等等。遼寧是清王朝的發祥地,瀋陽故宮、關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撫順赫圖阿拉城等名勝古蹟,都馳名中外。大連和丹東的近代戰爭遺址、瀋陽張氏帥府及“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錦州遼瀋戰役紀念館等,都著稱於世。大連金石灘、蛇島、本溪水洞、鴨綠江、醫巫閭山、千山、鳳凰山、五女山、海棠山、盤錦紅海灘、冰峪溝等名山秀水、奇石異洞,遍佈

全省各地,遐邇聞名。

遼寧民風民情淳樸自然,濃烈炙熱。遼寧冰雪·温泉旅遊節、遼寧旅遊歡樂節、大連國際服裝節、鞍山千山國際旅遊節、撫順滿族風情國際旅遊節、本溪國際楓葉節、丹東鴨綠江國際旅遊節、營口望兒山母親節、鐵嶺民間藝術節等節會活動異彩紛呈,深受中外遊客的歡迎。遼寧地方文藝豐富多彩,瀋陽雜技團和大連雜技團的表演蜚聲海內外。二人轉、大秧歌、小品、評書等文藝形式豐富多彩,熱情奔放,粗獷潑辣。遼寧的著名手工藝品有巖玉雕、大連貝雕、阜新瑪瑙雕刻、撫順煤精雕刻等,極其精美。

多年前,遼寧省圍繞“滿韻清風,多彩遼寧”的旅遊形象,推出紅、綠、藍、金、銀“五色旅遊產品”,旅遊業迅速發展,遼寧以成為中國旅遊大省。20__年,全省旅遊經濟指標實現了“四個突破”,即旅遊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達到1307億元,相當於全省GDP的11.9%;入境旅遊總人數突破200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突破10億美元;全省旅遊就業人數突破100萬。20____年末,全省共有旅遊住宿設施1.2萬家,其中星級酒店507家;旅行社達到1108家;國家A級以上旅遊區(點)157個,其中4A級以上旅遊區(點)50個;旅遊紀念品經營單位達到460家;旅遊院校(包括系,培訓中心)86所。全省14個省轄市全部進入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行列,大連市榮膺“中國最佳旅遊城市”的稱號,全省“遼寧旅遊強縣(市、區)”達到25個。遼寧旅遊業正在迅速向前發展。

美麗的遼東半島,多彩的遼西走廊,遼寧人民熱誠邀請海內外朋友共覽滿韻清風,同遊多彩遼寧!

謝謝各位!再見!

2022年河北風光導遊詞 篇5

大觀公園位於昆明市西郊約3公里的滇池畔,近吞波光浩渺的滇池,遠與太華山遙遙相望。被贊為“萬里雲山一水樓”的大觀樓聳立其間,園林也因之得名--大觀公園。大觀樓是我國名樓之一,最初建成於1828年,是觀賞滇池的好地方,登樓四顧,景緻十分遼闊壯觀,便取名為“大觀樓”。大觀樓為三層木結構建築,形式古雅。清乾隆年間,昆明寒士孫髯翁撰出180字的長聯,轟動四方。民國初年,大觀樓闢為公園,唐繼堯曾撥款修葺,並立其銅像於場地正中央。1940年,又在樓前池中豎三個白石墩,仿西湖“三潭印月”之景。

大觀公園因懸掛着清代名士孫髯翁撰寫的180字“古今第一長聯”的大觀樓而得名,根據其地勢,約可分成三片:近華浦、大觀樓片,樓外樓、魯園片,庾園、花圃及柏園片。

大觀公園內花木繁茂,假山、亭閣、小橋、流水,景色極為美。新修的懷古廊縈迴紆折,檻外銀水玉山;湧月亭和觀稼堂樹木掩映,花叢環繞,最宜月夜聞笛。彩雲崖假山幻奇、玲瓏嵌空;溯徊洲四面環水;秀坪如茵。過燕語橋繼續西行,積波堤壓浪卧波,而大觀樓則聳立於前,更有那古今傳頌“天下第一長聯”,使人留步觀瞻。

盆景園

大觀公園盆景園佔地4500平方米,是昆明地區最大的盆景園。園內佳木葱蘢,齊花爛漫、山水相映、亭廊交輝,各式盆景星羅棋佈。蜿蜒的粉牆邊,盤曲的亭廊旁,佈滿了以樹木為主,配以山石的盆景。千姿百態的老樹虯枝盡在眼前:或巍峨挺立、或盤根節錯、或婀娜多姿。每當春回大地,山茶朵朵似錦繡,紫藤串串如銅鈴,楓葉片片若雲霞;入夏則藤蔓掩映濃蔭覆蓋、暑氣頓消;秋來銀杏、南天竹、火棘果實累累、紅豔欲滴;冬後疏林斜枝、錯落有序,伴以傲霜紅梅,愈見蒼勁。園內許多老樁,都有百年以上歷史。一株清乾隆年間所植的雙條“壽”字紫薇,迄今已有二百多年,據説60年代初期,一美籍華人出資3萬美金欲買未果,現已成為盆景園的鎮園之寶。

近華浦

近華浦三面環水,是大觀樓的主景區。公園入口正對近華浦拱形重檐門樓。北面、東面是大型荷花池。“大觀樓”是近華浦主體建築,清康乾時期興建的館、閣、亭、堂古建築羣,由臨水長廊縈繞貫通,近兩年新建“華夏長聯景廊”、

百花地

位於庾莊東北面,與樓外樓隔河相望, 公園徵用后辟為“垂釣者之家”,魚塘畔有弧形長廊,柳堤草坪,沿草海航道東側,長堤與庾莊連接。

“大觀樓碑刻拓片展覽”、“中國四大名樓館”、“長聯歷史文化館”等文化景點。浦內長堤虹橋,柳蔭荷塘,葱鬱古樹。“彩雲崖”假山峯迴路轉,紫藤花架形成花廊,四季花壇百花爭豔,綠草如茵。這裏既薈萃了大觀樓的歷史人文景觀,又是春秋兩季花展的主展區。

大觀樓

地處大觀樓東南面,四面環水,柳堤連通,與大觀樓隔三潭印月湖面對峙。樓外樓三層,綠色琉璃歇山卷脊屋面,形如畫舫。景區有貼水平橋石欄、八角小亭、四方水榭、假山疊石。花壇相連,曲徑貫通。西面跨三孔石橋沿柳堤達西園。西園位於近華浦西面,是1998年徵用200畝土地新建的長聯文化園。有水面30畝,柳堤拱橋,綠草似茵,臨池水榭,石板遊路,已經形成“蘋天葦地”,亭橋水榭倒映碧水,林木花卉煙水迷離的優美園景。

大觀南園

在樓外樓東南面,與樓外樓隔滇池航道水面。庾莊系民國年間庾恩錫別墅。園中荷塘溪流,柳堤環繞,曲橋拱橋,小亭藤架,主體建築為兩層中西合璧式“晉侯樓”。設有客房、餐飲、會議接待等服務設施。

東園

位於近華浦東面,由“邱商、柏園”兩處私家園林組成,東面、南面臨大觀河入滇池草海航道。園內荷塘交織,柳堤環繞,跨溪架橋,臨池亭廊,景色幽深,荷塘畔、柳叢中建有四方重檐“小觀樓”,公園管理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hebei/voj97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