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河北導遊詞 >

介紹河北風光的導遊詞(通用5篇)

介紹河北風光的導遊詞(通用5篇)

介紹河北風光的導遊詞 篇1

(金山嶺長城停車場)

介紹河北風光的導遊詞(通用5篇)

朋友們:你們好!

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聞名中外的金山嶺長城。有人説,要看長城之長,上金山嶺;要看長城之雄偉,也上金山嶺。此話十分有道理。

(停車場至磚垛口的道上)

金山嶺長城,始建於北齊,那時為土石結構,單調低矮。十五世紀中葉,明王朝國力由強轉弱,北方蒙古族韃靼、朵顏等各部乘機南侵,京都受到威脅,於是明朝廷決定重修這一段在軍事上有重大意義的長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明穆宗把抗倭名將戚繼光由閩浙調到北方戍邊,任命為薊州總兵。戚繼光率部隊士兵與當地民夫,對東起山海關、西至鎮邊(昌平縣境),1000公里的原有長城,普遍進行了改建和重建。邊牆城體加寬加高,要衝地段修築雙層的城牆。又在全線修築1000多座高大堅固的敵樓(又叫敵台或空心敵台)。在戚繼光任職的十四年間,就基本完成了這一浩大的工程。在後來的數十年裏,明王朝又不斷地調兵選將,加以修繕,使它形成一道城牆高峙,戰壘林立,能守能攻的堅固防線。金山嶺長城,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段。這段長城及所屬設施都是磚石結構,氣勢雄偉,舊貌依然。經專家鑑定,是我國萬里長城的精華之所在。

金山嶺長城充分體現了戚繼光“因地制宜,用險制塞”的建築思想。因此,這段長城設施完備、構築堅實,佈局嚴謹,攻守兼備。長城沿線的溝壑要衝都設有關口,既能出關巡邏,又可對敵人實行迂迴包抄。主要關口加設防線,修築重牆,山巔上還設烽火台。長城主牆與敵樓挽臂相連,互為一體。一些重要地段往往在主牆道上加設九至十多道障牆。

總觀金山嶺長城,城關相連,敵樓相望,處處佈防,道道設險。遇有戰爭,烽火傳遞軍情,全線嚴陣以待。戰事和平,沿線駐軍可在附近坡地屯田,自籌軍糧。

(磚垛口前)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要進的這個關口叫磚垛口,遊人一般都從這裏的磚梯登上長城。

據考證,早在北齊時期,就在這裏建築一個關口。戚繼光主持修築金山嶺長城時,又在這裏重建了這個磚垛口。

磚垛口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從這一帶長城上發現的火炮、手雷、石雷、箭頭等武器來看,明朝時這裏戰事不少。近一個世紀,也有大的戰事發生。1933年,東北軍張學良的部隊,曾經在這裏與日本侵略軍進行過多次激烈戰鬥。1948年夏天,北京解放前夕,解放軍進攻古北口沒有成功。然後改從磚垛口,龍峪口等長城上的關口突破,包抄古北口國民黨守軍的營地,很快殲滅了敵軍,打開了古北口通道。

(手指文字磚)大家請看,這是十分珍貴的文字磚。在這裏能見到的並不多,而在將軍樓和大狐頂樓中間,500米的城牆上,這種文字磚就多了。這些磚上面主要記載了當年修築這段長城的年代以及部隊番號,如“萬曆四年震虜騎兵營造”、“萬曆五年山東左營造”、“萬曆六年振武右營造”等等。這些文字用楷書或隸書寫在磚坯上,燒製而成。著名長城專家朱希元介紹説,這段文字磚長城,在中國萬里長城上是獨一無二的。文字磚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觀賞價值。

(在磚垛口至東方台的長城上)

漫步在長城上,只要您稍加留心,就會發現一些有趣而獨特的東西。

另外,金山嶺長城上,還可看到數不清的射擊孔、瞭望孔,都飾以各種各樣的圖案:有桃形、箭頭形、刀把形、鋸齒形等等,一個個精巧別緻,耐人尋味。請大家在遊覽的過程中細細觀察。

(在東方台)

我們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之前播放的片頭語長城和中央電視台自用廣告語:“傳承文明,開拓創新”的背景長城,就是在這裏拍攝的。這是金山嶺的驕傲,也是萬里長城的驕傲。金山嶺長城自1986年開放以來,國家領導人曾多次視察。130多個國家駐華使節來觀光遊覽。100多部影視作品展示了金山嶺長城的雄姿。北京麗都、王府、凱賓斯基等幾十家大飯店多次在這裏開展越野攀登,舉行篝火聯歡、煙花晚會等各種文體娛樂活動。1998年9月,金山嶺長城為來自13個國家的“雷勵遠征計劃”活動的160多人在長城上舉行大型酒會,取得圓滿成功,給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

1995年10月6日,瑞典有一對青年在那裏按中國風俗舉行了隆重的婚禮。當時記者問他們為什麼要在這裏舉行婚禮?他們説在長城上舉行婚禮有一種特殊的意義,尤其這段長城景觀奇特、雄偉壯觀,願自己的婚姻象長城一樣牢固可靠。朋友們,你們中是否有人也想到這裏舉行婚禮,歡度難忘的一刻?如您已婚,也不要遺憾,到這裏度金婚紀念日和銀婚紀念日也一定終生難忘。

介紹河北風光的導遊詞 篇2

秦皇島野生動物園位於藍天,碧水,綠草的秦皇島和北戴河中間的海濱區,佔地334公頃,那裏的動物高達7000只。是亞洲最大的動物園,園內包含了猛獸區,飛禽區,走獸區,雛雞區,非洲大草原……共有100種動物。

我們先觀覽了温順,可愛的小動物。大猩猩的動作好有趣,它坐在地上向籠外伸出手用懇求的眼神看着大家,它好像在向我們要吃的。大家都紛紛的和大猩猩合影。我們又來到了大象區,好多人都交錢,坐在大象鼻子上拍照,大象那憨厚的樣子讓我們覺得它很容易親近,雖然它體形大。我和弟弟還和猴寶寶拍了照,那猴寶寶好乖,那小手抓在我的手上可舒服了。

我們遊覽了温順,可愛的動物區,接着我們乘坐小火車遊覽猛獸區,猛獸區有4大園,虎園,獅園。野豬園,狼園。在虎園裏有幾隻東北虎懶懶的趴在草地裏曬太陽。在獅園裏,非洲獅,在草地上大滾,追逐野豬園裏的豬媽媽帶着小豬在森林裏戲耍。有隻小豬摔倒了,豬媽媽用舌頭舔了舔小豬,小豬堅強的站了起來。從豬媽媽身上看到了母愛的偉大。狼園裏沒有幾隻出來玩耍,大部分都在洞裏睡覺。

小火車又向非洲大草原駛去了,在那可以看見,羚羊,長頸鹿,斑馬。長頸鹿的脖子那麼長的原因是在20_年前,長頸鹿是吃草的,後來草慢慢得少了,長頸鹿的祖先就改吃草了由於脖子必需要伸長才吃得到樹葉,所以長頸鹿的脖子那麼長。我還餵了長頸鹿吃樹葉,它力氣好大,差點把我扯起來。斑馬主要在大草原生活,喜歡獨立生活黑白相間的花紋是那麼漂亮。斑馬一些在草地上追逐,一些在吃草,各有各的習慣。

小火車到了終點站,我們向飛禽區走去,那有天鵝,丹頂鶴……丹頂鶴在水上戲耍,濺起一朵朵小浪花。那天鵝把翅膀張開,可美了。

介紹河北風光的導遊詞 篇3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你們到趙縣來,光臨舉世聞名的趙州橋(導遊員自我介紹),很高興能為大家作導遊服務,並預祝各位旅途愉快!現在我們所處的地方是以趙州橋為中心而建的趙州橋公園。這詩園的大門正門口,門楣上這塊“瞻奇仰異”橫匾是清朝順治年間趙州知事孔興訓所書,此匾題字已被《中華名匾》一書所收錄。等大家參觀完以後,是否也會產生同感,認同趙州橋確是一處偉大而奇異的景觀呢?再看眼前的這塊影壁正面上,選刻前我國當代已故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先生的《中國石拱橋》的文章。茅老的這篇文章最早發表在1962年3月4日的《人民日報》上,原文較長,以下節錄的這一段主要總結了趙州橋的情況。茅老在文章中説“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這些橋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許多是驚人的傑作。其中最著名的當推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該文選自作者後入載的國中語文課本第三冊)。茅老以非常科學、準確的語言分析了趙州橋的幾個特點,闡述了趙州橋的科學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以及它在世界橋樑建築史上的突出貢獻和重要地位。這些接下來還要為大家做詳細講解。

請大家隨我一同來欣賞影壁背面的漢白玉浮雕羣。趙州橋建於隋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悠久歷史,是現存於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典範。在這一千多年間裏,就流傳着許許多多關於趙州橋的各種神話傳説故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下面所描述的這段動人故事:相傳趙州橋是由魯班爺在一個晚上造成的,真乃一夜成橋,驚動天下。就連仙境裏的神仙也聞名而至,張果老身騎着小毛驢,柴王爺手推獨輪車,他們要考驗趙州橋的承載能力,走到了大橋中央,只見張果老手中拂塵一擺,接來日月星辰,柴王爺運用法術,拘來五嶽名山。剎那間,只見毛驢奮力揚蹄,落地踏然有聲;柴王爺猛力推車,車聲隆隆。趙州橋在超常負荷下,被壓得搖搖欲墜。就在這千鈞一髮之刻,只見魯班縱身躍入橋下,單手向上一舉,就穩穩地托住了大橋。神仙順利過橋後,神仙順利過橋後,趙州橋依舊安然無恙。而在橋面上從此也就清晰地留下了驢蹄子印、車轍印和膝蓋印等幾處仙蹟,也因此而留下了河北民歌《小放牛》的一段千古絕唱:“趙州橋來魯班爺修,玉石欄杆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五爺推車軋了一道溝。”這個美麗的傳説故事表達了老百姓對趙州橋的讚頌和對建橋者的崇拜。橋面上這些仙蹟至今歷歷在目,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路去找一找、看一看。

現在我們所走的這條路叫“八仙大道”,兩旁矗立着的八仙塑像用青石雕刻,外表塗黑。一眼望去,不免覺得增加了幾分神祕色彩。“八仙”的故事在我國流傳很廣,尤其是“八仙過海”一節,稱得上家喻户曉,人人皆知。傳説王母娘娘當年在瑤池設宴,款待八仙。眾八仙開懷暢飲,喝得酩酊大醉。謝過王母后,來到東海之上,乘着酒興,各自賣弄本事。只見鐵枴李以鐵枴投入水中,自立其上,逐浪而渡。接着,漢鍾離以拂塵,張果老用紙驢,呂洞賓以洞簫,韓湘子用花藍,何仙姑用竹罩,藍采和用拍板,曹國舅用玉片分別投入水中乘風而渡。東海龍王之子見寶後起了貪心,搶了藍采和的拍板,並將他擄入海中。另外七仙大怒,斬了龍王大太子,傷了龍王二太子。而後四海龍王齊來參戰,並請了天兵天將助陣,雙方打得不亦樂乎。最後,經太上老君、如來佛祖,觀音菩薩三位的調解説和,才算了結之事。團結才是力量!並留下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句成語,顯示了八仙的超羣本領和團結致勝的精神。

實際上,我們目前腳下所踏的這條道路在歷史上就有,過去老百姓一直把它叫做“皇道”。在隋朝時經由趙州橋的這條南北大通道,向南可直達東都洛陽,向北則貫穿涿郡,通入現在的北京,所以説這條道路就相當於現在的107國道。想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三次所走的陸路,都是從趙州橋上經過而南下的。到了1920__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時,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逃到了西安,後來在回京的時候,也是從趙州橋上路過。一直到1984年建公園以前,趙州橋仍作為一個正常的交通運輸橋樑發揮着作用。所以説,趙州橋不但保持了一千多年,而且一直使用了一千多年,這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罕見的。因此,趙州橋的設計建造者——李春,就尤其引起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大家請隨我右手觀看,那裏矗立着的那尊硅青銅塑像,就是趙州橋的設計建造者——李春(該銅像由中央美術學院紹武教授設計督造)。可惜的是,歷史上有關李春的記載很少,但有一句卻是非常確鑿有力的,即唐玄宗開元年間的中書令張嘉貞曾在《唐文粹》一書中寫道:“趙郡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一錘定音地指明瞭趙州橋的建造者是誰。請大家仔細看看這位傑出的建築設計師形象:目光深遂,顯示出超羣的智慧;腳踏磐石,體現了實幹家的精神。整體造型神態莊重,宏大深遠,令人肅然起敬。

請大家向這邊看,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舉世聞名的中國趙州橋。它是首批公佈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已列入世界遺產後備名錄,並且是世界上第12處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蹟。下面先請大家看這塊銅牌的標誌牌,它也是趙州橋在國際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標誌之一。下面的落款為“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敬立”。該學會是代行國際性土木工程的權威組織,它一直在全世界範圍內精選歷史土木工程上的傑作載入史冊,並頒發銅製紀念牌作紀念。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塊牌子是複製品,原件已經珍藏入庫。1991年9月4日下午,在Welcomethe American Guests With openarms!(熱烈歡迎美國貴賓之意)的歡迎標語下和儀仗隊的鼓樂聲中,該學會名譽主席本·格威克教授一行三人親臨現場,進行了頒發儀式,(當時紅底白字會標上的中英文寫的是: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蹟紀念碑揭幕儀式,即:UNVEILINGCEREMONY OF INTERNATIONAL HISTORIC CIVIL ENGINEERINGLANDMARK)國際上與之並列的還有法國的埃菲爾鐵塔、埃及的金字塔、以及英國倫敦的蘇伊士運河等。當時我國申報的幾處工程還有都江堰、長城等,但惟有趙州橋一處當選,成為當時世界上第十二塊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蹟紀念銅牌,也是中國唯一的一塊。(鑲銅牌所用的石頭選自嶂石巖)

下面請大家隨我一同到橋面上去走一走、看一看,當地老百姓都把趙州橋叫做“神橋”,傳説只要一走上它,就能感應到上天和神的靈驗,一切都會吉祥如意。不知大家漫步在這座千年古橋之上,會有何感而發?橋面的寬度是9米,在當今基本上相當於國家二級公路標準。當年橋上也是人來人往,車水馬龍;橋下百舸爭流,千帆競渡,一派繁華景象,滾滾東流的洨河水,帶着百姓的歡聲笑語,匯入大海。請看,這就是周世宗柴榮——柴王爺推車軋的那道溝,那兒還有張果老騎驢橋上走留下的兩個驢蹄子印。宋朝有詩讚曰:“隋人選石駕虹橋,天下聞名歲月遙。仙子騎驢何處去,至今足跡尚昭昭”。可見這個典故在宋朝時就廣為流傳,但這些仙蹟到底是怎麼回事?至今也無人能説得十分明白,成為一個千古不解之謎,為趙州橋增添了一份神祕與夢幻般的彩色。

請大家看看南橋頭下的這塊漢白玉文物標誌牌,“安濟橋”是趙州橋的正名,也壽名。它是北宋時哲宗皇帝趙煦北巡時,途經這裏所賜的名稱,所以趙州橋的正名叫安濟橋。“大石橋”是當地老百姓對趙州橋的俗稱,算是它的小名吧,故該橋所處的村落亦稱“大石橋村”。下面請大家到橋下,在這裏可以仔細觀賞到趙州橋的神韻,感受到趙州橋的宏偉與博大。趙州橋單孔跨度為37.02米,在世界上當時佔第一位,在石拱橋的單孔跨度上達到了極限。所以説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久、單孔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坦拱敞肩式石拱橋,並被世人公認為“天下第一橋”。那麼,我要問一問大家:為什麼世界上許多的古代建築大都塌毀損壞了,而惟獨趙州橋歷經千年風雨滄桑,巍然屹立呢?

首先要歸功於趙州橋獨特的建造方法。請大家注意看橋拱的背面,我們可以發現,順着橋的縱向延伸方向,是一道又一道的拱圈,就像我們人的手指一樣並在一起,這叫做縱向並列砌築法。20世紀30年代(1933年11月)我國傑出的建築學專家樑思成先生(梁啟超之子)曾到趙州橋進行過實地考察,當他看到這種造橋方法時説“出我意料”。因為從古至今,人們大都採用橫向並列法建造橋拱,李春為什麼會採用縱向法造橋呢?這是因為縱向造橋,可以化整為零,節省人力、物力。先由一道拱圈砌起,砌完後這道拱圈就可獨立站穩,依次再砌下一道,直至全部完工。並且由於每道拱圈獨立,所以假如有一道拱圈發生損壞時,對其他拱圈和整體橋身沒有直接影響,便於單獨對它進行維修。就是説這種造橋法,當初建造時節就方便實用,今後維修時也很方便。為了加強石料之間的橫向聯繫,古代匠師們還創造性地採用了腰鐵、勾石、鐵拉桿、收分等一系列科學措施和技術,起到了現代鋼筋、水泥、粘合劑之類相同的作用,使整個橋體結構渾然一體,穩定牢固。千百年來,趙州橋受住了十多次規模較大的地震和洪水的嚴峻考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63年3月,邢台發生了7.2級大地震,當時震中距離趙州橋還不到40公里,而趙州橋卻安然無恙。同時,在1963年和1996年8月的特大洪水衝擊下,趙州橋又多次向當今驗證了古人關於敞肩拱溢洪作用設計的遠見卓識。

也許有朋友要問:“趙州橋為什行能有如此牢固的抗震力呢?”這就要從它的下部基礎説起了,千百年來,關於趙州橋的基礎如何一直是個謎,並存有種.種假設性的疑説。197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自然學史研究小組對趙州橋橋台基礎進行了鑽探勘察,其發現結果令人大吃一驚。趙州橋橋台之短,地基之淺,出人意料。橋台僅由五層排石壘成,高1.549米,長約5米,橋台面積約為100平方米。橋台下的土質由第四紀沖積層的亞粘土和輕亞土構成,和我們腳下的土質沒什麼兩樣,除此這外,沒有絲毫的人工夯築基礎。概括化驗分析,這種土層穩定性強,土質均勻,基本承載力為34噸/平方米,並且粘土層壓縮性小,地震時不會產生砂土液化,屬良好天然地基。由於科學利用了土壤結構,進行了合理設計,所以橋基兩側受力均衡,遇震時能克服不均勻沉降,因此地震和洪災奈何不了趙州橋。在這樣的天然地基和這樣小的橋台上,卻能建造出這樣大跨度的石拱橋,這在中外建橋史上確是十分罕見的。

聽到這裏,朋友們也許明白了趙州橋千年不墜的兩個重要原因,就是趙州橋獨特的建造方法和對天然地基的科學測算和利用。然而,趙州橋千年不墜的最重要原因當是李春劃時代的創舉——即敞肩圓弧拱式橋型就是指以趙州橋為代表首創的這種橋型,即在中央主拱兩側的橋肩上分別挖開了兩兩對稱的四個拱,做成“空撞券”,這就是敞肩拱結構,國際上稱作Openspandrel(即空腹式,或稱空腔式)。它到底有什麼優越性呢?首先是加大了渲泄量,四個小拱可增大過水麪積達16.5%,減輕了對橋的水平衝擊力,增強了保護橋身的作用,歷次對洪水抗擊的實踐均證明了這一點;另外,空撞券的建築形式敞開了肩部,又節省了石料,不但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減輕了橋身自重,分散了橋身對橋台地基的垂直壓力,所以趙州橋的橋台才可以造得那麼輕巧實用,並且能直接座落在天然地基之上;再看李春的這種設計,並在敞肩的四個小拱拱石外圍,還鋪設了一層16—30mm的拱頂薄填石,恰好符合了材料力學彈性拱的原理。大家知道,彈性拱原理是十九世紀才形成於文字的理論,在世界上只有不到二百年的歷史,但在一千四百年之前,中國的李春已經成功地將這一原理運用到實踐中去了,這不能不説是一個世界奇蹟。通俗地講,運用材料力學的彈性拱原理造橋,這種結構就可以將受力點的力分散到橋的每一個橫截面上,趙州橋之所以千年不墜,正是緣於李春這種敞肩拱式橋型設計的高度科學性和合理性,也是趙州橋學派在世界橋樑建築史上最重要的貢獻,我們完全可以説,是趙州橋首開了敞肩拱式橋型的先河。而西方第一次出現這種橋型是在1883年,當時法國在亞哥河上建造了安頓尼特鐵路石拱橋(PontAntionnette sur lagout),還有盧森堡建造的大石橋(Pont deLuxembourg)等,但它們至少已經比趙州橋晚了一千二百多年。難怪英國的李約瑟博士總結説:“李春以及他所創造的敞肩式拱橋比歐洲同種類型橋的出現,確實優先達千年以上”。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先生曾指出:“趙州橋是一座單孔石拱橋。中國石拱橋的出現雖早於隋代,但趙州橋卻具有創新特點和重大技術成就。它以石塊砌築,弓形的拱圈拼法也有特殊,更為巧妙的是在主拱圈之上加設小拱,開創了‘敞肩’型式的結構設計。而一千多年來的使用實踐證明,趙州橋傳統,不但為中外石拱橋普遍繼續,也為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拱橋所廣泛應用,並出現了各種新的發展。”確實,敞肩拱的應用,不但使橋形變得更加優美,最重要的是它有節省材料、減輕自重、簡化橋基、渲泄洪水的幾個作用和功能,它的設計和建築結構科學合理、穩定性強。千百年來,趙州橋的結構技巧、藝術風格被廣泛的借鑑運用,對世界橋樑建築有着不可磨滅的突出貢獻,是當之無愧的橋樑之祖!

趙州橋——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也見證了世界文明古國曆史文化的燦爛輝煌,同時還見證了整個人類的文明和力量。朋友們,面對趙州橋,我們能不為祖國和人民感到驕傲嗎!多少年來,它一直受到全世界的尊重和稱頌,今天,它更應該激勵着我們去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建設偉大的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朋友們,我的講解基本上就要結束了,趙州橋公園還設有陳列室和展覽室(及碑林),裏面是和趙州橋有關的實物和圖片展覽等,如果大家還有時間、感想的話,不妨到那裏去看一看,可以加深對趙州橋文化的進一步瞭解。另外,我們趙縣的歷史悠久、文物眾多,除趙州橋並稱“姊妹橋”的永通橋及大觀聖作之碑(共四處國保),以及重現生機的千年古剎柏林禪寺等迷人景點,也希望大家到那裏一遊,以盡餘興,我願意再次為大家導遊服務。

各位朋友如果對我的講解有什麼意見和建議,敬請指出,幫助我改進工作,我將很樂意傾聽,因為我知道這是大家對我的關心和愛護。最後,我要説:“趙州橋橫跨亞、非、拉,趙州橋也連結着你、我、他”。我們將再次歡迎朋友們的光臨,祝大家一路順風,收穫一份好心情!謝謝大家,再見!

介紹河北風光的導遊詞 篇4

各位友人,一路辛勞了,我代表祖山森林公園全部員工歡送大家的光顧。

下面我為大家簡略先容一下森林公園的概況:祖山是大概一億年前燕山造山活動的花崗巖侵入體,經由屢次斷襲和終年風化等地質進程,構成了地勢峭拔的一座獨破山體。因燕山東端、渤海以北諸山皆以此山分支盤撥,它如羣山之祖,故名“祖山”。祖山位於秦皇島市的西北部,青龍滿族自治縣東南境,東距秦皇島50公里(指當初的北路),西距青龍縣城100公里。祖山總面積118平方公里,有五大景區:北龍潭景區、望海寺景區、響山景區、花果山景區跟背牛頂景區。做作景觀100餘處,是一處以奇險的山景和明秀的水景為主體特點的山嶽型天然景緻區。

北龍潭景區

我們現在來到的這個景區就是北龍潭景區,這裏由絕壁、怪石、奇鬆、飛瀑組成。

龍潭飛瀑(站在關瀑台或倒掛鬆景點處)我們現在來到的這個地方就是北龍潭景區的龍潭飛瀑景點,這裏有幻鬆、絕壁鬆、倒掛鬆和龍潭飛瀑。這個瀑布長年有水,落差60多米,頗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河漢落九天”的韻致。

幻鬆祖山不僅有那茫茫的林海,而且更有那巧妙的幻鬆。大家隨我手指的方憧憬對面那座山看,在那座山頂上自然成長着六棵松樹,順着我們面前的這條步遊路走下去,那麼這六棵松樹將按6、5、4、3的次序變更,大自然的數字遊戲堪稱世界一絕。

伯牙彈奏(站在看六顆鬆處)大家對深谷流水的故事可能十分熟習。據在,俞伯牙是戰國時代一位琴師,他彈奏的曲子沒有人能聽懂,為此他感到很悲痛,於是到處浪蕩,尋找知音。一天,他門路祖山,忽見這裏美景,頓發彈奏之情,鍾子期砍柴歸來,耳聞琴韻,便駐足凝聽,那婉轉的琴聲使子期隨口道:“洋洋乎若水兮”。伯牙聽到有人能聽懂他彈奏的曲子,無比驚喜,隨即又狂奏一曲,子期又道:“巍巍乎若高山兮”,伯牙聽後為本人終能尋到知音衝動萬分,便與子期結為知音,從此,子期每次砍柴,伯牙都扶琴相接,彈琴相送。若干年後,子期因病亡故,多少年當前伯牙攜琴來看望子期,途中遇一老夫,伯牙便問:“老人家可相識子期?”白叟沒有搭言,卻落下兩行淚水。伯牙覺得奇異,持續追問,才知老者便是子期的父親,並得悉子期已經逝世,伯牙悲哀萬分,並求老者帶他到子期墳前跪拜,又最後彈奏了一曲。子期已故,伯牙失去知音,他回到他時常為子期彈奏的這裏,摔琴於崖下(指瀑布下),以謝子期。這就是伯牙摔琴謝子期的故事。琴絃變成了我們眼前的這六顆松樹,琴韻化為這谷間飛瀑。

北天門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北龍潭景區的一個景點北天門,大家望這裏看,這是祖山的迎客鬆(指迎客鬆),他固然小了點,但他代表着純樸、熱忱的青龍國民歡迎各位的光臨,在迎客鬆後面的這塊突兀的石柱叫無字碑,千百年來風吹雨打,但它初衷不改,操守如一,默默鏤刻着世間的長短功過,詩人劉章游完此景做詩道:“祖山雄奇而有名,山花野草喚文宗。高碑無字雲間立,留着詩家寫不平”。

天橋山(介紹完迎客鬆,邊走邊説)我們眼前的這座山叫天橋山,古時這裏不路,山民進山打柴、採藥都是用石塊插進石縫中形成懸空的石棧道,石棧道極高,極險,所以叫天橋,故名“天橋山”。後來,林場在1966年為了運木材開鑿這個地道。

曲徑通幽(走出洞口邊走邊説)這個景點是曲徑通幽。這裏的一些奇石都有些像西遊記中的人物形象,所以就以西紀行中的人物命名。在這座山的外面有個唐曾盼徒,這裏有悟空戲八戒、八戒尋兄、萬卷經書巖等。大家請望這看(悟空戲八戒處),這就是悟空戲八戒(指悟空石);大家回首望這裏看(指天橋山的絕壁),這就是奇鬆的代表――絕壁生鬆,看上去不大,卻都有上百年的樹齡了;這就是八戒尋兄(走道八戒巖處)相傳唐僧師徒西天取經道路此地,飢渴難捱,唐僧便派大門徒悟空前去化齋,悟空許久未歸,又派二徒弟八戒前去打探,八戒走到這裏,忽聞武器相擊之聲,以為師兄又和哪路妖怪廝殺,嚇得八戒不敢前行,看他那愁眉不展,憨態可掬的樣子。其實,傳來的聲音是谷底驚濤拍岸,鶴唳風聲。由於在祖山有九個瀑布,在這個景區就有7個,其中南龍潭就在這下面,落差70多米,前面這裏又有三跳潭,到了雨季水聲很大,所以八戒誤認為是廝殺聲)。悟空也並未走遠,正在拿老豬開涮呢。詩人劉章觀後有詩云:“天橋石板長青苔,鶴唳風聲老豬哀。一個跟頭十萬裏,猴哥何故不歸來。”

萬壽山(看完八戒巖,指對面萬壽山)我們大家請往對面看,這座山叫萬壽山,大家細心看山上的好多石頭,都很象老壽星;這些老壽星都是來這追求萬年靈芝,以求永生不老的。大家請看山頂拿塊大石柱上面是不是有一棵萬年靈芝啊,其實它是一株屬齡逾百年的松樹,它破石而生、抱崖而立。

望海寺景區

我們現在來到的這個地方是五大景區之一的望海寺景區,望海寺景區是祖山的核心景區,下山可觀瀑布,上山可登主峯,西去可遊花果山,東區可觀畫廊谷。

望海寺景區景點比擬集中,不必遠行便可一覽祖山眾多景色,有仙女雲牀、秀才觀榜、山字峯、醉卧劉伶、龜兔賽跑、窟窿山、神龜探海、蛟龍出水等奇石、形神兼備、惟妙惟肖。

仙女雲牀咱們現在來到的這個景點叫仙女雲牀。相傳,七仙女常常來我們祖山的北龍潭瀑布洗澡,每次洗完澡後都來這裏曬太陽,長此以往就留下了這樣一個印跡。這只是一個傳説,實在它是冰臼,據迷信家考據,在二三百萬年前以前,這裏曾是20xx米左右厚的冰川,冰川內的高壓融水高速旋轉衝擊作用,使巖石名義天然造成一個臼.狀坑穴,它是兩個冰臼連在一起的,稱連體冰臼,在別的處所是很少見的,堪稱世界異景。

介紹河北風光的導遊詞 篇5

角山距山海關城北約3公里,系燕山餘脈,是關城北山巒屏障的最高峯,海拔519米。其主峯為大平頂,有巨石嗟峨,好似龍首戴角,故名角山。  《臨榆縣誌》載:“角山,距城北六裏,脈自邊外灤河之北,迄通而東,至建昌之南為大橫嶺,分支南下,起伏轉折,

角山距山海關城北約3公里,系燕山餘脈,是關城北山巒屏障的最高峯,海拔519米。其主峯為大平頂,有巨石嗟峨,好似龍首戴角,故名角山。

《臨榆縣誌》載:“角山,距城北六裏,脈自邊外灤河之北,迄通而東,至建昌之南為大橫嶺,分支南下,起伏轉折,至山海關北頓起高峯,橫開列障,南臨大海,長城枕之,控哉甸,界遼瀋,關城之重鎮。”角山是萬里長城從老龍頭起,越山海關,向北跨越的第一座山峯,所以人們稱為“萬里長城第一山”。

河北導遊詞精品範文4

在北戴河海濱的礁石上,可盡情觀賞的是著名散文家楊朔在《雪浪花》中描述的“潮漲潮落,雲起雲飛”之景,而要盡情領略魏武筆下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的詩境,就應也像蹬高必賦的曹操那樣,來“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了。

各位先生、女士,歡迎來到碣石山景區來領略古碣石的絕美風光。

[介紹碣石山]

碣石山是古今有名的觀海勝地,也是歷史上頗負盛名的“神嶽”。

碣石山由燕山山脈猛伸過來的上百座顛連起伏的山巒組成,羣峯逶迤,綿延答數十里。它的主峯仙台頂(又名漢武台,俗稱娘娘頂)位於昌黎城北這一字排開的羣峯障嶺正中。大家看,這仙台頂的頂尖突起於猶如刀削斧劈一般的寬闊山胸之上,呈現的是圓柱形,多像架設天橋的柱石直插雲霄,顯得是那樣奇險、峭麗。更加神奇的是,在海上航行,又茫茫滄海向這裏眺望,恰似一個天造地設的導航標石。大概正因碣石山有着如此獨特的形貌,從遠古時起,這座渤海沿岸的奇特山峯就成了北方沿海地區醒目的地理座標,被古人記入了《山海經》和《尚書?禹貢》等古代地理名著。《尚書?禹貢》記冀州入貢之道時雲“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於河”,説的就是碣石山為循海入河必望的目標。

[行至碣石門]

欲蹬碣石,先進碣石門。

迎面撲來的着兩座橢圓形小山,夾成的是碣石山自然天成的門户——碣石門。相傳,秦始皇在公元前215年來到碣石山求仙觀海,就是在這裏向碣石山頂禮膜拜,令丞相李斯在這裏的山崖峭壁上刻下著名的《碣石門辭》。《碣石門辭》上的“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記載的秦始皇北巡碣石這一年為鞏固統一而拆毀戰國時留下的以鄰為壑的水、陸長城等險阻的功業;“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謳歌的是剛剛統一天下的封建社會歌舞昇平的理想景象。

“往事越千年”。據史書記載,自秦始皇起,到唐太宗止,在公元記年開始前後的800年間,先後有七位帝王在這裏留下旅跡遊蹤;如果加上領兵去遼東和高麗鏖戰,途經這裏的晉宣帝司馬懿和隋煬帝楊廣,來國這裏的皇帝就有九位之多。只是,如今我們在碣石門這裏倒映碣石羣峯的碣陽畔,已很難想象當年秦皇、漢武等帝王是怎樣前呼後擁在這裏蹬臨着高大而險峻的山峯了。

現在我來提一個問題,秦始皇為何要到這裏,到碣石山一帶海邊求仙呢?

[去水巖寺途中]

這主要是因為碣石山在春秋戰國時代,同中國古代的神祕文化和古代航海家的探險活動發生的密切聯繫,成了所謂仙人的產地,成了不少篤信神仙説的人心目中與深海中傳説的三座神山緊密相連的神嶽。

《漢書》的編撰者,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在其名著《西都賦》中吟有這樣一句詩“揚波濤於碣石,激神嶽之”。呂延濟在注着句詩時明確指出“神嶽,即碣石也。”

不能不令人敬佩的是,秦始皇河漢武帝來拜神嶽,主要是通過求仙而求長生不死,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曹操篤信“神龜雖壽,猶有終時”,“東臨碣石”時不再信拜神求仙那一套,而是為了“以觀滄海”,領略大自然的絕美風光。曹操應該説是古老碣石的真正知音。

[行至水巖寺]

我們要登上千古神嶽碣石山這海拔695.1米的主峯,領略曹孟德沉醉過的“碣石觀海”勝境,,須由寶峯台上的這座相傳始休修於唐朝以前的千年古剎——水巖寺舉步攀援。

在唐朝後期有個叫劉叉的詩人曾在這上依青山,下臨秀水的名山古寺,吟出一首質樸÷暢快的五言絕句《愛碣石山》:“碣石何青青,挽我雙眼睛。愛爾多古峭,不到人間行。”從這首段歌中,我們不難得知,在勝唐的夢坐到盡頭時的碣石山,曾給忿而離開的韓愈、獨行到這裏的孤傲詩人何等古老峭峻的感覺。

[行至曲徑通宵處]

水巖寺東邊這座山名香山,因極似一座香爐而得名。

我們可以在這香山挺秀之地“倚石聽濤”賞飛來石,探龍潭洞;當然,我們若要“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就應把這一級級的石階踏在腳下,品味“曲徑通宵”的意境了。

[行至天門山]

這裏是蹬仙台頂的第一道險隘,夕日極其險要的天門第一所在地——老鷂子翻身;如今山崖已經修整,不用在貼壁而過了,完全可以輕鬆自在“振衣千仞”了。

[翻過地二道險隘老虎口,至望海長廊]

不知是誰給這千仞絕壁上的怪石林立的緩坡,起了這樣一個頗帶滑稽味道的名字:把式場。在着能耍把式,翻斤斗的半山腰,前些年依山靠崖,修建了這座可以初品曹操詩境的望海長廊。這裏已經隱隱能聽到天風,約約望到海濤。只是這座修得頗有氣勢的長廊,是給不打算或難以再登上碣石絕頂的遊人設置的。大家若不想半途而費的話,不妨在這裏好好休息一下,準備一鼓作氣,衝上頂峯,去淋漓盡致的領略“登碣石而小滄海”的壯闊景觀。

[登上仙台頂]

“山登絕頂我為高”大家已把天階踩在腳下,來盡情的看看“眾水朝宗來眼底”俯瞰滄浪氣萬千“的海景吧!

對了,那裏是灤河入海口,那裏是七裏海、翡翠島,是黃金海岸,是南戴河,北戴河,秦皇島,是秦皇島港口錨地,再遠是依稀可辨山海關老龍頭。

這“巍巍高聳勢凌天”的碣石山,與有如盆景的北戴河海濱蓮蓬山遙遙相對,不正是“水何澹澹,山島竦峙”之景嗎?而這眾多低山矮嶺與夾雜着河流、瀉湖的海畔平原相交織,在碣石與滄海之間呈現的正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的美麗畫卷。如果我們是在早晨或夜間立足於此,放眼金光燦燦的萬頃波濤,舉目銀波瑩瑩的濛濛碧海,水能不説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呢?1790多年前的一個秋高氣爽的秋日,躍馬揮鞭東臨碣石的曹孟德,不正是在這臨海的高山之上,驚羨如此神美的境遇,“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的麼?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讓我們在新的世紀,在這裏縱情領略“碣石觀海”的勝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hebei/kgl0r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