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貴州導遊詞 >

貴州古蹟導遊詞

貴州古蹟導遊詞

貴州是古人類發祥地之一,遠古人類化石和遠古文化遺存發現頗多。今天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貴州古蹟導遊詞

貴州古蹟導遊詞
貴州古蹟導遊詞篇1

開陽南江大峽谷,距貴陽市六十餘公里,以氣勢宏大的喀斯特峽谷風光和類型多樣、姿態萬千的瀑布羣落為特色,是美學價值和科學價值都很高的風景區。

峽谷全長四十多公里,最深處達三百九十八米,經科學考察結果顯示:南江峽谷地層古老,河谷深切,為典型的低中山峽谷地貌景觀,十分壯麗優美。峽谷內有自然景觀八十餘處,各種姿態瀑布四十多條,最高落差達二百五十餘米。

景區現已開發十八點四公里,旅遊者可順江在碧玉般的江水中進行驚險刺激的漂流,也可漫步於峭壁棧道,還可穿越典型的喀斯特原始森林。峭壁上有藏酋猴、獼猴,河中鴛鴦、野鴨暢遊,魚兒成羣可見,江上魚鷹白鷺小鳥飛翔,野趣盎然。

南江大峽谷已具備了建立生態旅遊示範區豐富的自然資源,每晚的民族歌舞讓你流連忘返,天然泉水游泳池、惟妙惟肖的釋伽牟尼佛彌勒佛以及忽隱忽現眾多佛像構成的萬佛山,户外燒烤,跨江溜索更讓您心曠神怡,開心盡興.

南江大峽谷,典型的喀斯特原始森林不僅造就了石上森林、樹抱石等景觀,也使景區落目皆綠、空氣清新,兩岸瀑布或大或小,或高或低,為大峽谷錦上添花。陡峭的大峽谷更讓南江陡添一份豪氣。峽谷深處的千米棧道可謂全國之最,人行其中可謂觀潤眼景,飲山泉水、吸清新氣、沐森林浴、登健身山、聽蟲鳥鳴,心曠神怡,疑是仙人。難怪著名的地理環保專家香港大學吳祖南教授遊後稱之為“貴州的香格里拉”。

貴州古蹟導遊詞篇2

織金古建築羣位於貴州省織金縣。

織金古城,山清水秀,溪澗縱橫,古蹟眾多,門類齊全,包括佛寺、道觀、文廟、書院、會館、祠堂、衙署、寶塔、泉井、津樑、古道、民居、店鋪、作坊等方方面面,分佈在一座座大理石小山上和流經城內的貫城河畔。

織金古建築多為倚崖傍洞或瀕水臨泉建造的幹欄式吊腳樓。大部建於“改土歸流”之後,僅從康熙五年(1666)至十年(1671),即建有武廟、文廟、鬥姥閣、隆興寺、東山寺、財神廟、城隍廟、馬王廟、黑神廟、炎帝廟、地藏寺等10餘座。其後屢有修建,形成現在的“四庵”、“四閣”、“四祠”、“八大廟”。

華橋位於城關鎮貫城河中段。原名“奢香橋”。始建於洪武二十一年(1388)。清順治十八年(1661)整修。東西向,跨貫城河。三孔石拱橋,長18米許,寬4.7米,主孔淨跨15.7米,矢高約10米。

東山寺位於城關鎮工業路東端。建於康熙八年(1669),光緒五年(1879)重加修葺。坐東向西。依山就勢而建,由山門、前殿、正殿、鐘鼓樓、觀音閣組成。佔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0xx平方米。現存山門、前殿、正殿、鐘鼓樓。前殿坐東西向,面闊五間,通闊21.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8.7米,穿鬥式木結構懸山青頂。前帶廊,深2.1米,置斜靠背欄杆。正殿又名梵帝宮。坐東西向,面闊五間,通面闊16.7米,進深三間,通進深7.8米,穿鬥式木結構懸山青瓦頂。正殿前左廂為鐘樓,右廂為鼓樓。

回龍庵位於城關鎮清泉路東段南側。建於康熙八年(1669),光緒十三年(1887)擴建、維修。坐北向南。由前殿、後殿、右禪房、左山門、得月樓組成。佔地面積約36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40平方米。後殿面闊三間,通面闊10.84米,進深四間,通進深8.51米,前後帶廊,抬樑穿鬥混合式懸山青瓦頂。殿內設須彌座神龕。前殿面闊三間,通面闊10.8米,進深四間,通進深8.5米,前後帶廊,抬樑穿鬥混合結構懸山青瓦頂。得月樓面闊三間,通面闊8.36米,進深五間,通進深6.24米,帶周圍廊,深約1米。穿鬥式木結構重檐歇山頂。

炎帝廟位於城關鎮城南路中段東北側。建於康熙十年(1671)。坐北向南。由大殿、戲樓組成。大殿面闊五間,通面闊19米許,通進深19.5米,穿鬥式木結構懸山青瓦頂,前後帶雙步廊,深1.9米。戲樓二層,通面闊9.12米,通進深7.12米,穿鬥式木結構歇山青瓦頂。

太平橋位於城關鎮沿河路中段西側。建於康熙年間。東西向,跨貫城河。二孔石拱橋。長28米許,寬13米許,西側主孔淨跨23米許,東側泄洪孔小,上為引橋,矢高8米許。1976年增設大理石浮雕望柱、欄板。

日升橋位於城關鎮沿河路中段西側。建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因與下游月華橋共取“日月昇華”之義,故名“日升橋”。乾隆十三年(1748)建成,連接東西橋頭,為貫城河上5座橋樑之首,人稱“上水關”。光緒十三年(1887)整修。東西向,跨貫城河。單孔石拱橋。長20米許,寬5米許,淨跨14米許,矢高5米許。

童生橋位於城關鎮沿河路中段。因位於城關鎮北永安門東北河口,故又名“永安橋”。相傳所撥銀兩恐不夠支出,全州童生捐資助建,名“童生橋”。俗稱“下水關”。始建於乾隆十三年(1748),次年(1749)告竣。1962年擴建後更名“重興橋”。東西向,跨貫城河。單孔石拱橋,長25米許,寬7米許,淨跨19米許,矢高12米許。

鬥姥閣位於城關鎮沿河路中段南側。建於康熙六年(1667),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坐東向西。原由閣、左右涼亭、正殿、武侯祠、偏殿等建築組成。佔地面積約300平方米。現存0,三層三重檐六角攢尖青筒瓦頂。一層長方形,面闊11.75米,進深8.15米。二層四邊形,長9.5米,寬6.3米。三層六邊形。撐拱、隔扇門窗、風窗等木雕精湛。

小街龍王廟位於城關鎮城南小街四方井。始建於清初。坐西向東。由山門、大殿、觀音閣組成。佔地面積約3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60平方米。大殿面闊三間,通面闊9.8米,進深三間,通進深8米許,抬樑穿鬥混合結構懸山青瓦頂,前後雙步廊,前廊深1.82米,後廊深1米許。隔扇門窗。觀音閣,面闊三間,通面闊7.78米,進深三間,通進深6.2米,穿鬥式木結構歇山青瓦頂,隔扇門窗。

仲機橋位於三甲白族苗族鄉三甲村東。建於雍正元年(1723)。南北向,跨納弓河。單孔石拱橋,長4米餘,寬2.5米,淨跨4米許,矢高2.5米。

財神廟位於城關鎮城北路南段東側。始建於清初,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坐北朝南。由山門、兩廂、正殿組成。佔地面積約63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正殿面闊五間,通面闊20.8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5.5米,通高13.96米。抬樑穿鬥混合結構,四層四重檐歇山青瓦頂。東、南、西三面帶廊。隔扇門窗。

南門塔位於城關鎮南3公里。始建於乾隆年間。局部毀於1966年。1997年修復。圓錐體白綿石塔,底徑6米許,通高14米許。

南塔位於城關鎮工業路東端。建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系“傳臨濟正宗第三十七世存上慧下參和惺老和尚之塔”,為其徒弟性宗、性慈、性忠及徒孫海成、海棠、海興與重孫寂等建。一級鐫刻和惺和尚法兄石靜和尚題詩:“屢次修持莫遠求,內藏納子一比丘。彌陀寶塔三千界,永垂東土萬古流。”

貴州古蹟導遊詞篇3

紅楓湖風景名勝區位於貴陽市西郊,是貴州西線黃金旅遊第一站。風景區規劃面積200平方公里,是一個融高原湖光山色、巖溶地貌、少數民族風情為一體的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紅楓湖是一個典型的喀斯特高原湖泊,湖中分佈着大大小小170多個島嶼, 紅楓湖的山,或雄奇,或秀美。環湖四顧,但見羣山環繞,山水相連。泛舟其間,山隨水轉,水隨山環,有高峽壁立,有偏灣向隅,有鷗鷺翔集,有魚躍淺灘。縱遊山間,鳥鳴盈耳,樹深廕庇,其樂融融。是理想的生態旅遊勝地。紅楓湖分佈着不可勝數的天然溶洞,形成了“山裏有湖湖裏島,島中藏洞洞中湖”的奇妙景觀,尤以將軍灣一帶溶洞羣最負盛名。

紅楓湖周邊世代居住着苗、布依、彝等少數民族,民族風情旅遊是紅楓湖旅遊的重要組成部份。1991年,紅楓湖民族村侗寨建成開放,成為當時國內風景名勝區中為開展民族風情旅遊而最早修建開放的民族村寨。此後,又相繼建成了苗寨、布依寨。經過十餘年的建設和經營,民族風情已成為紅楓湖最具活力的旅遊項目。紅楓湖民族村也成了展現貴州少數民族風俗和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

歷經二十年的建設管理,紅楓湖風景區已建立起風景名勝資源保護體系,對森林植被、湖泊水體、地物地貌等保護工作依法實行了嚴格的管理,卓有成效的風景名勝資源保護工作為資源的永續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按照《紅楓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已建成了滴澄關、觀景山、侗苗衝、恩園、將軍灣等十餘個景區,開放了數十個景點,響譽海內外

紅楓湖風景名勝區二十年建設和發展,得到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和關注。xx、xx、温家寶、李瑞環、吳邦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親臨紅楓湖考察,對紅楓湖風景名勝區的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新世紀伊始,隨着大規模生態保護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進行,景區面貌煥然一新。二十年的拓展,鑄就了紅楓湖風景名勝區今日的輝煌,紅楓湖,這顆高原的明珠將更加璀璨奪目!

標籤: 導遊詞 古蹟 貴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guizhou/6nw08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