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甘肅導遊詞 >

甘肅導遊詞(通用17篇)

甘肅導遊詞(通用17篇)

甘肅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甘肅,我是你們本次甘肅之行的導遊員李歡,現在就由我帶大家去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

相信大家也都聽説過許多外國旅遊者對莫高窟的評價:“看到了敦煌莫高窟就等於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畫廊”,“它是世界上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

敦煌莫高窟與洛陽的龍門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時刻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以它創建年代之久、建築規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美,保存之完整、其藝術價值之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顯現,被稱為“東方盧浮宮”。“千”這個數字在這裏不指具體的數目而是喻指很多。因為這裏有很多的佛教塑像和壁畫洞窟,所以俗稱“千佛洞”。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隋代洞窟第423號洞窟的題記中,其名稱的由來眾説紛紜,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種説法:其一是説,莫高窟開鑿於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在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説從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許多唐代文獻都有記載,唐代沙洲敦煌縣境內有“漠高山”“漠高裏”之名,據此考證,鳴沙山在隋唐也稱漠高山。因此將石窟以附近的鄉、里名稱命名;其三是説在梵文裏“莫高”之音是解脱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譯。

敦煌莫高窟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峯,窟區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存洞窟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佈崖面。每個洞窟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蓮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1961年我過國務院確定氣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莫高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舉世無雙的人類瑰寶。

首先我們去參觀有名的藏經洞。這個洞窟位於弟16號洞窟通道的北側,編號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時期河南都僧統共訌的“影窟”,有碑文記載這一事實。説到藏經洞大家就會想到王道士。是他發現了藏經洞,但也是由於他的無知導致了藏經洞大部分文物損壞、丟失。1920_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籙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打開了藏九百多年的藏經洞。這些珍貴無比的文物終於重見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敗加之王圓籙的愚昧,使這些珍貴文物遭到了帝國主義分子肆無忌憚的掠奪和盜竊。1920_年沙皇俄國的奧勃魯切夫來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為誘餌騙取了一些文物;1907英國人斯坦因僅用樹十塊馬蹄銀劫取了約一萬多卷,同時還有佛教繡品和佛畫五百多幅,現藏於大英博物館;1920_年法國人伯希和盜走文物六千多卷,現藏於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和吉美博物館;1920_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盜走約九百多卷。直到1920_年清政府才將被劫餘的文物運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圖書館。在運輸途中以及運到北京後不少文物被偷、損壞、遺失,是中國考古史上一次難以估量的損失。藏經洞發現的這些文書,涉及到許多學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要資料,經過國內外學者幾十年的研究,開拓出一門全新熱門的學科————敦煌學。

當時王道士把經卷賣給斯坦因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在長達七年的時間裏,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視,而且是逐級上報,但是無人過問,致使他灰了心;二是為了完成他的宏願,清掃洞窟,修建三層樓,架設木橋;三是唐玄奘溝通了他們的思想。斯坦因這個探索家追求事業的精神感動了他。因此他雖則思想極為冒矛盾,既不願意外國人將這些文物帶走,但是在無奈的情況下也只好讓步。

當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傳於全世界是,當朝命官這才懂得了其重要價值。但是他們不是考慮如何的保護它,而是千方百計的竊為己有。因此一時間偷竊成風,敦煌卷子流失嚴重。這是敦煌卷子自發現以後最大的劫難。真所謂是“敦煌千古事,苦樂誰人知!”

那麼,藏經洞是什麼時候為何被密封的呢?

一説是11世紀初,西夏侵入敦煌是為了保護經典而藏;一説是不用但又不能丟切的神經聖典收集存放;再一説是為了防止伊斯蘭教徒破話而藏。後來收藏了這些經典的僧侶逃的逃了,還俗的還俗了,死的死了,直到20世紀初發現這個洞窟為止,再沒有人知道這件事。

參觀了藏經洞,瞭解了它的掠奪史,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敦煌莫高窟藝術的精髓———壁畫藝術。通過壁畫直接或間接的反映了我過各民族各階層的勞動生活、社會活動、風俗習慣、衣冠服飾、音樂舞蹈等。它不僅是一部生動的敦煌畫史,也是一部豐富的文化史。在莫高窟壁畫的佛經故事中,也有許多動人的畫面,如“九色鹿”的故事,就是歌頌正義譴責邪惡的。壁畫以連環畫的方式生動的表達了這一故事。

談到壁畫藝術大家想到最多的就是飛天。飛天是佛教中稱為香音之神,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而美麗的菩薩。唐代飛天更為豐富多彩,氣韻生動。她既不像希臘插翅的天使,也不像古代印度騰雲駕霧的天女。中國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她們優美輕捷的女性身軀漫天飛舞。飛天是民族藝術的一個絢麗形象。提起敦煌人們就會想到神奇的飛天。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是龍門石窟、雲岡石窟所沒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所無法比擬的。其規模之宏大、題材之廣泛、藝術之精湛,被藝術學者稱之為“一大畫廊”,法國學者稱之為“牆壁上的圖書館”。

那麼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誰繪成了堪稱世界藝術瑰寶的敦煌壁畫?

研究人員認為敦煌畫師的來源主要有四種。首先是來自西域的民間畫師。這是因為敦煌壁畫的早期作品風格和新疆同期的很多佛教石窟壁畫風格非常接近;第二是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吏獲罪流放敦煌時攜帶的私人畫師;第三是高薪聘請的中原繪畫高手;第四是來自五代時期官辦敦煌畫院的畫師。

欣賞了美麗而神奇的壁畫藝術,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莫高窟的彩塑。彩塑是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彩,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釐米(善業泥菩薩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17窟唐代河西都僧統的肖像塑好玩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我國最早的高僧寫實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莫高窟的建築藝術主要指洞窟的形制。洞窟本身就是具有立體空間的建築。前期的洞窟以中心塔柱式為主。所謂中心塔柱式即開鑿是在洞窟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四面開龕,龕內塑像;中期開鑿的洞窟相對較大,中心塔柱式被廟堂式即浮鬥頂窟式代替,多數是在洞窟正面牆壁上開較大的龕,塑造多身塑像。窟頂為覆鬥式,天井彩繪精美的圖案;後期開鑿的洞窟都比較大,縱深二三十米,稱殿堂窟。洞窟中央設有佛壇,佛壇上面塑造多身較大的塑像。此外還有禪窟、大佛窟和涅盤窟。從洞窟建築形式的轉變和多樣化,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們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融化、吸收使它成為了本民族的東西。另外,莫高窟還保存着宋代窟檐五座,以及散步其周圍造型獨特的舍利塔十幾座,加上壁畫,中彩繪的亭、台、樓、閣、殿、寺院、城池、居民、茅巷、野店等等,構成了莫高窟無比豐富的建築藝術的寶庫,也是一部敦煌建築史。

那麼,敦煌莫高窟歷經千餘年來為何能完整的保存下來呢?

其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死自然條件,莫高窟地處內陸沙漠,氣候非常乾燥,乾燥的氣候給保存莫高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其次,古代人開鑿洞窟是為了供奉神、佛和作為祭祀祖先的家廟。祖先開鑿,子孫繼承,加之又有僧侶維持香火不斷,後代又予以維修、重繪;再次莫高窟遠離城市,交通不便,歷史上也沒有發生過災難性的戰爭等重大破壞。所以能較好的保存下來。

短暫的莫高窟之旅就要結束了,很高興能和大家相聚在這裏,謝謝大家的觀賞。

甘肅導遊詞 篇2

慶陽市位於甘肅省東部,俗稱“隴東”。東接陝西省,北接陝西和寧夏,西與寧夏相連,南臨平涼市和陝西。轄慶城縣、華池縣、環縣、合水縣、正寧縣、鎮原縣、寧縣和西峯區,總面積約2.7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44萬,有漢、回、蒙、滿等20個民族,其中漢族佔98%以上,少數民族主要是回族。全市北部為黃土丘陵溝壑,東部黃土丘陵區,中南部為

黃土高原溝壑。慶陽市屬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較短,夏少酷暑,秋季多雨。

慶陽—名系沿用古“慶陽府”名稱,最早取決於宋代政和年間,後設環慶路,又設“慶陽軍”節度,慶陽之名,方見於史冊,沿用至今。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曾任”環慶路經略撫緣邊招討使”與其子駐防慶陽,駐城練兵,保境安民。慶陽市有着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早在20萬年前這一帶就有人類生存。五六千年前,先民就在此農耕,養殖,製陶。據《史記》記載皇帝軒轅氏再這一帶和醫祖歧伯合著《內經》。夏代,周祖不出失官率部族赴此,駐城拓荒,安邦定居,今慶陽縣城據傳就是建於此時的“不出城”故有“周舊邦”之稱。慶陽市也是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俗稱:“隴東老區”。

慶陽市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地區。是有名的烤煙生產基地,作物以半乾旱的小麥、玉米等為主。

甘肅導遊詞 篇3

慶陽是一塊神奇的高天厚土。慶陽地處祖國大西北、陝甘寧三省的交會處,全市總土地面積27119平方公里,總人口256萬,轄環縣、華池、慶城、鎮原、寧縣、正寧、合水七縣和西峯區。地勢南低北高,海拔在885米與2082米之間。山、川、塬兼有,溝、峁、樑相間,高原風貌雄渾獨特。全境有10萬畝以上大塬12條,面積382萬畝。董志原平疇沃野,一望無垠,有13627畝,是世界上面積最大、土層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黃土原面,堪稱“天下黃土第一原”。子午嶺的400多萬畝次生林,為中國黃土高原上面積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養林,有“天然水庫”之稱。國道211、省道202兩條主幹線縱貫南北。國道309、省道303線橫穿東西,構成“兩縱兩橫”公路主骨架。供電、通訊和廣播電視三大網絡覆蓋全境。

慶陽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遠在20萬年以前,人類就在這裏繁衍生息。7千多年前就有了早期農耕。據《史記》記載,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此曾與中醫鼻祖岐伯論醫,有《黃帝內經》行世,“岐黃故里”由此得名。周先祖不曾率族人“奔戎狄(今慶陽)之間”,與其子鞠陶、孫公劉等“教民稼穡”,“務耕種,行地宜”,開啟了先周農耕文化之先河,史稱“周道之興自此始”。巍巍周祖陵矗立於慶城東山之巔,殿宇巍峨。位於西峯區温泉鄉的老公殿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華夏公劉第一廟”。

慶陽有璀璨的古代遺珍瑰寶。世界矚目的“環江翼龍”和“黃河古象”化石,均發掘於境內馬蓮河流域。標誌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肇始的華夏第一塊舊石器出土於華池縣趙家岔。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齊家文化遺址和歷代古建築、石刻、墓葬及古生物化石點有近千處之多。戰國秦長城橫跨鎮原、環縣、華池三縣。古代的“高速公路”秦直道沿子午嶺穿越正寧、寧縣、合水、華池四縣。開鑿於北魏時期的北石窟寺為甘肅四大石窟之一。慶陽曆代名人輩出,各領風騷。東漢思想家王符的《潛夫論》、西晉學者傅玄的《傅子》和明代文學家李夢陽的《空同集》,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具有重要影響,是先賢們留給後世的不朽的精神遺產。

慶陽是甘肅惟一的革命老區。1920_年在寧縣建立了甘肅第一個農村黨組織,1931年建立了甘肅第一支革命武裝——南樑游擊隊,1934年建立了西北第一個陝甘邊區蘇維埃政權——南樑政府。陝甘邊是我黨在革命戰爭年代從未丟失過的一塊保存最完整的革命根據地。後與陝北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組成西北革命根據地,為北上抗日的紅軍和黨中央提供了落腳點。這片熱土,養育了革命,也造就了一大批革命幹部,原隴東地委書記馬文瑞、專員馬錫五、華池縣長李培福皆為時代楷模。毛澤東曾分別為他們題詞:“密切聯繫羣眾”、“一刻也離不開羣眾”、“面向羣眾”。現存的“南樑政府”舊址、河連灣陝甘寧省府舊址、山城堡戰役遺址,是國家、省、市分別確定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在血與火的鬥爭中鑄就的老區精神,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留給慶陽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慶陽民俗文化獨樹一幟。刺繡、剪紙、皮影、道情和民歌堪稱慶陽“五絕”。慶陽民歌享譽“黃土歌魂”,唱遍全國的《咱們的領袖毛澤東》、《繡金匾》、《軍民大生產》三首革命歌曲,是慶陽人孫萬福、汪庭有等農民歌手的佳作。評劇精品、電影《劉巧兒》講述的就是華池縣農民封芝琴爭取婚姻自主的真實故事。在隴東道情的基礎上孕育誕生的隴劇,是甘肅惟一的新劇種。慶陽剪紙巧奪天工,以香包為代表的民間刺繡源遠流長,底藴深厚,已蜚聲海內外。目前,慶陽已獲得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的中國香包刺繡之鄉、徒手秧歌之鄉、民間剪紙之鄉、窯洞民居之鄉、五蝠皮鼓——慶陽一絕,環縣——道情皮影之鄉、温泉鄉公劉廟——華夏公劉第一廟、周祖農耕文化之鄉、荷花舞之鄉、中國民俗文化及民間工藝美術調研基地、中國民俗藝術教研基地等11大命名。20_年,在中央電視台和央視國際網絡共同組織的西部名城評選活動中,我市從170多座參評城市中脱穎而出,被評為最具藝術氣質的西部名城。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還命名慶陽市賀梅英等48名民間藝人為中國民間藝術大師;甘肅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慶陽市馬秀珍等63名民間藝人為甘肅省民間藝術家;慶陽市民間工藝美術協會命名170人為慶陽市工藝美術大師。

慶陽有着豐富的資源。境內氣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層深厚,資源富集。慶陽屬乾旱半乾旱氣候,年均氣温7℃-10℃,年日照2250小時-2600小時,無霜期140天-180天。年均降雨480毫米-660毫米。慶陽是甘肅的石油天然氣化工基地、長慶油田的主產區,石油資源儲量28.47億噸,20_年原油產量為186萬噸;西峯油田已探明三級地質儲量4億多噸,開發前景廣闊。慶陽煤炭藏覆蓋全市,全省1428億噸預測儲量中,慶陽佔1342億噸,是全省預測儲量的94%。千米以淺資源量達84億噸,具備億萬噸級大煤田建設條件。慶陽素有“隴東糧倉”之美譽,盛產小麥、玉米、油料、蕎麥、小米、燕麥、黃豆等特色小雜糧久負盛名,備受推崇。慶陽是甘肅優質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地處全國蘋果生產最佳緯度區。已被農業部列入西北黃土高原蘋果優生帶,紅富士蘋果、曹杏、黃柑桃、九龍、金棗和早勝牛、環縣灘羊、隴東黑山羊、羊毛絨等大宗優質農牧產品享譽國內外。慶陽還是全國最大的杏製品加工基地,全國規模最大的白瓜籽仁加工出口基地,全國品質最優、發展面積最大的黃花菜基地,國家特產經濟開發中心確定的全國特產白瓜籽、黃花菜示範基地。慶陽還是中醫藥之鄉,產有甘草、黃芪、麻黃、穿地龍、柴胡等300多種中草藥。慶陽工業以石化、食品、建材、醫藥為主,骨幹企業有長慶油田採油二廠、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慶陽石化分公司、甘肅通達果汁有限公司、彭陽春酒業有限公司、九連山水泥廠、西峯製藥廠等。

甘肅導遊詞 篇4

張掖馬蹄寺風景名勝區,地處甘肅省肅南裕固民族自治縣境內,距張掖市60公里的臨松山下。山頂一石窟內留有深深的馬蹄印跡,史載系天馬神蹟,馬蹄寺由此而得名。

被譽為人間仙境的馬蹄寺風景名勝區集石窟藝術、宗教文化、民族風情、自然風光為一體,豎家AAAA級旅遊區、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森林公園。

馬蹄寺石窟羣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羣開鑿於十六國北涼時期,距今約1600多年的歷史,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上、中、下觀音洞和金塔寺七處組成,分佈在100多平方公里的區域內。金塔寺、千佛洞等石窟內一些早期的形制、造像與壁畫都保留着古拙挺拔和淳厚朴實的特點和風格。

馬蹄寺是歷史上河西走廊的佛教聖地之一,早期崇信漢傳佛教,元代以後藏傳佛教在此興盛,藏語為“卓瑪讓象”,意為菩薩自然出現的地方。漢傳和藏傳佛教同時並存,是馬蹄寺的一大特點。

形似觀音菩薩蓮花寶座的蓮花仙峯腳下,五彩繽紛的民族帳篷,似朵朵爛漫的山花爭奇鬥豔。飽蘸裕固民族、藏族、蒙古族民族盛情的風俗接待服務,為遊客提供草原特有的風味食品、帳篷旅館和民族歌舞,會使您親身體驗到少數民族的獨特的風情習俗。

甘肅導遊詞 篇5

懸壁長城古稱斷壁長城,位於嘉峪關關城以北、石關坪口北側的黑山東坡,是肅州西長城的北端。石關峽口是古代通往西域的一處隘口,素以天險著稱。這段長城因城牆自山上陡跌而下,在山脊上如長城倒掛,鐵壁懸空,向下伸展封鎖了石關峽口而得名。懸壁長城又被人們稱為"西部八達嶺"。

懸壁長城原長1.5公里,始建於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完成於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建長城所用的材料是就地取的石片和黃土,分層壘砌而成,叫做石片夾沙牆。現存這段長城長750米,從戈壁蜿蜒伸向陡峭險竣的黑山山腰,險峻處如攀絕壁。

(玉門關歷史導遊詞 ·蘭州導遊詞 ·伏羲廟導遊詞 ·嘉峪關關城導遊詞)

懸壁長城曾於1987年重修,並在牆頭增築垛牆和宇牆,首尾各添一墩台,為便於遊人攀登,還在首墩和山坡上修築了台階式墁首。

甘肅導遊詞 篇6

天梯山遊覽區位於邢台市西東牛莊,距市中心22公里,面積18平方公里。這裏山勢突兀,雄渾險峻,千餘級石階直上雲霄;山腰有遠古洞羣,洞連洞、洞套洞,曲折迴環,幽深莫測;洞中遍佈石花石瀑石鐘乳,肖人肖獸,千奇百怪,目不暇接;山腳有暗河金水洞,泛舟洞中,燈影漿聲,如入仙境。

遊人登臨絕頂長壽峯,但見羣山環拱,村莊歷歷,田疇錦繡,川口湖煙波浩淼,令人心曠神怡。景區西部,冷風洞天下絕倫,寶劍峽壁如刀削,黑龍潭清冷沉綠,另有一番野趣。

特別難得的是,這裏是抗金名將牛皋的家鄉。牛大將軍曾在這裏依山憑險,率眾抗金。至今山腰間遺蹟尚存。另外還有眾多美麗動人的民間故事世代流傳。

這裏的54景景景美,36洞洞洞奇。在這裏可登山、可戲水、可垂釣、可泛舟、可考古、可科研,是邢台不可多得的一處西郊公園。

甘肅導遊詞 篇7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大地灣遺址位於天水市秦安縣東北五營鄉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公里。遺址分佈在清水河與閻家溝交匯處的第一、二、三級台地上,總面積約達32萬多平方米。1958年文物普查時發現,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至1983底,發掘清理房址200餘座,窯址30多座,共出土各類文物8000多件。1988年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發掘所獲資料看,大地灣遺址,是甘肅東部地區目前發現較完好的一處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存,距今4900-8120_年。

從出土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可以看出,出土的器物明顯地反映出生產技術由粗到精的發展過程。 生活用具中的陶器,已出土的有紅陶、灰陶、彩陶;有手捏製、敷貼模製、輪制; 有夾砂陶,泥質陶;有小、中、大各型器物;如缽、罐、盆、瓶、杯、尊等。陶器上裝飾紋有繩紋、弧線、三角、條紋、勾葉紋;有變體魚紋、鳥紋;有兩獸相樸的寫實紋、蛙紋;有圓點、條線、弧線、組成的幾何圖形等;有紫紅色、黑色、白色和硃色彩繪。特別是出土的人頭形器口彩陶

大地灣遺址是一處規模較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截至1984年,共揭露面積13700平方米,遺址總面積為110萬平方米。出土房址238座,灰坑357個,墓葬79座,窯38座,灶台106座,防護和排水用的壕溝8條,各種骨、石、蚌、陶器、裝飾器和生活器物共計8034件。大地灣遺址最早距今7820_年,最晚距今4820_年,有3020_年文化的連續,其規模之大、內涵之豐富,在我國考古史上亦屬罕見。除陶器、骨角器、石器、蚌器、原始雕塑等藝術珍品外,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大地灣的房屋建築遺址,不僅規模宏偉,而且形制複雜。尤其是屬於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約5020_年前)的F405大房子,是一座有三門開和帶檐廊的大型建築,其房址面積270平方米,室內面積150平方米,平地起建,1木骨泥牆,其復原圖為四坡頂式房屋。

這一房屋的規模在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中可以説是獨一無二的。更引人注目的是F411房屋居住面上,還給有地畫,圖案由人與動物構成,是我國目前最早的原始地畫,這一發現為研究我國古代繪畫史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大地灣遺址的房屋,多采用白灰面,多種柱礎的建築方法,充分顯示了當時生產力的提高和建築技術的發展。大地灣遺址出土的石斧、石刀、陶刀等農業生產工具數量很多,貯存物品的大袋形窯穴的建造,大型陶甕、缸、罐等貯藏器的大量出現,都説明和反映了其經濟形態屬於定居的以農業為主的類型。

大地灣遺址根據地層可分四期:即大地灣一期,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它的發現,在考古學上不僅對探討甘肅東部地區考古編年與序列有着現實意義,也為研究仰韶文化的起源及文化多源説提供了新的證據和資料。

甘肅導遊詞 篇8

蘭州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古代曾稱金城”。《漢書.地理志》應勛注曰:初築城得金,故曰金城。”還有一種説法金城池湯”的典故,喻其堅固得名。漢代設金城郡,隋朝時,因城南有皋蘭山而更名為蘭州。後,幾經變故,至清代又為蘭州府。辛亥革命後,蘭州市從此成為了甘肅省的省會。

蘭州市歷史文化悠久。早在距今5020_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裏繁衍生息,從事狩獵和農牧業生產,先後創造了燦爛的馬家窯、半山、馬廠和齊家文化。夏商周時,以神農氏炎帝為宗神的羌族和戎族在此活動。漢唐時起蘭州做為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和商埠重鎮,在溝通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增進我國人民同亞非歐各國人民友誼合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蘭州是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城市,可沿濱河路綠色長廊欣賞黃河雄姿、水車園、黃河母親雕像、中山鐵橋,並參觀白塔山、省博物館、五泉山、蘭山公園等景點,郊縣有興隆山、魯土司衙門、吐魯溝、引大入秦工程等景點。遊客來蘭州,也可中轉去永靖炳靈寺、夏河拉卜楞寺、青海塔爾寺及天水麥積山等景點旅遊。蘭州市交通相對便利。中川機場闢有通往全國主要城市的二十多條航線;312等四條國道穿境而過;隴海、蘭新、蘭青、包蘭四大鐵路幹線交匯於此。蘭州旅遊接待設施與服務已配套成龍,現有星級飯店15家,國際旅遊社11家,國內旅遊社32家,旅遊車船公司3家,定點旅遊商店15家,形成了完整的旅遊接待網絡。蘭州也是西北重要的工業基地、科研教育中心和商貿中心。

甘肅導遊詞 篇9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到美麗的甘肅,我是你們本次甘肅之行的導遊員李歡,現在就由我帶大家去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

相信大家也都聽説過許多外國旅遊者對莫高窟的評價:“看到了敦煌莫高窟就等於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畫廊”,“它是世界上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

敦煌莫高窟與洛陽的龍門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時刻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以它創建年代之久、建築規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美,保存之完整、其藝術價值之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顯現,被稱為“東方盧浮宮”。“千”這個數字在這裏不指具體的數目而是喻指很多。因為這裏有很多的佛教塑像和壁畫洞窟,所以俗稱“千佛洞”。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隋代洞窟第423號洞窟的題記中,其名稱的由來眾説紛紜,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種説法:其一是説,莫高窟開鑿於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在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説從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許多唐代文獻都有記載,唐代沙洲敦煌縣境內有“漠高山”“漠高裏”之名,據此考證,鳴沙山在隋唐也稱漠高山。因此將石窟以附近的鄉、里名稱命名;其三是説在梵文裏“莫高”之音是解脱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譯。

敦煌莫高窟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峯,窟區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存洞窟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佈崖面。每個洞窟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蓮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1961年我過國務院確定氣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莫高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舉世無雙的人類瑰寶。

首先我們去參觀有名的藏經洞。這個洞窟位於弟16號洞窟通道的北側,編號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時期河南都僧統共訌的“影窟”,有碑文記載這一事實。説到藏經洞大家就會想到王道士。是他發現了藏經洞,但也是由於他的無知導致了藏經洞大部分文物損壞、丟失。1920xx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籙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打開了藏九百多年的藏經洞。這些珍貴無比的文物終於重見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敗加之王圓籙的愚昧,使這些珍貴文物遭到了帝國主義分子肆無忌憚的掠奪和盜竊。1920xx年沙皇俄國的奧勃魯切夫來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為誘餌騙取了一些文物;1907英國人斯坦因僅用樹十塊馬蹄銀劫取了約一萬多卷,同時還有佛教繡品和佛畫五百多幅,現藏於大英博物館;1920xx年法國人伯希和盜走文物六千多卷,現藏於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和吉美博物館;1920xx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盜走約九百多卷。直到1920xx年清政府才將被劫餘的文物運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圖書館。在運輸途中以及運到北京後不少文物被偷、損壞、遺失,是中國考古史上一次難以估量的損失。藏經洞發現的這些文書,涉及到許多學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要資料,經過國內外學者幾十年的研究,開拓出一門全新熱門的學科----敦煌學。

當時王道士把經卷賣給斯坦因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在長達七年的時間裏,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視,而且是逐級上報,但是無人過問,致使他灰了心;二是為了完成他的宏願,清掃洞窟,修建三層樓,架設木橋;三是唐玄奘溝通了他們的思想。斯坦因這個探索家追求事業的精神感動了他。因此他雖則思想極為冒矛盾,既不願意外國人將這些文物帶走,但是在無奈的情況下也只好讓步。

當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傳於全世界是,當朝命官這才懂得了其重要價值。但是他們不是考慮如何的保護它,而是千方百計的竊為己有。因此一時間偷竊成風,敦煌卷子流失嚴重。這是敦煌卷子自發現以後最大的劫難。真所謂是“敦煌千古事,苦樂誰人知!”

那麼,藏經洞是什麼時候為何被密封的呢?

一説是11世紀初,西夏侵入敦煌是為了保護經典而藏;一説是不用但又不能丟切的神經聖典收集存放;再一説是為了防止伊斯蘭教徒破話而藏。後來收藏了這些經典的僧侶逃的逃了,還俗的還俗了,死的死了,直到20世紀初發現這個洞窟為止,再沒有人知道這件事。

參觀了藏經洞,瞭解了它的掠奪史,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敦煌莫高窟藝術的精髓---壁畫藝術。通過壁畫直接或間接的反映了我過各民族各階層的勞動生活、社會活動、風俗習慣、衣冠服飾、音樂舞蹈等。它不僅是一部生動的敦煌畫史,也是一部豐富的文化史。在莫高窟壁畫的佛經故事中,也有許多動人的畫面,如“九色鹿”的故事,就是歌頌正義譴責邪惡的。壁畫以連環畫的方式生動的表達了這一故事。

談到壁畫藝術大家想到最多的就是飛天。飛天是佛教中稱為香音之神,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而美麗的菩薩。唐代飛天更為豐富多彩,氣韻生動。她既不像希臘插翅的天使,也不像古代印度騰雲駕霧的天女。中國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她們優美輕捷的女性身軀漫天飛舞。飛天是民族藝術的一個絢麗形象。提起敦煌人們就會想到神奇的飛天。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是龍門石窟、雲岡石窟所沒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所無法比擬的。其規模之宏大、題材之廣泛、藝術之精湛,被藝術學者稱之為“一大畫廊”,法國學者稱之為“牆壁上的圖書館”。

那麼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是誰繪成了堪稱世界藝術瑰寶的敦煌壁畫?

研究人員認為敦煌畫師的來源主要有四種。首先是來自西域的民間畫師。這是因為敦煌壁畫的早期作品風格和新疆同期的很多佛教石窟壁畫風格非常接近;第二是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吏獲罪流放敦煌時攜帶的私人畫師;第三是高薪聘請的中原繪畫高手;第四是來自五代時期官辦敦煌畫院的畫師。

欣賞了美麗而神奇的壁畫藝術,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莫高窟的彩塑。彩塑是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彩,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釐米(善業泥菩薩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17窟唐代河西都僧統的肖像塑好玩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我國最早的高僧寫實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莫高窟的建築藝術主要指洞窟的形制。洞窟本身就是具有立體空間的建築。前期的洞窟以中心塔柱式為主。所謂中心塔柱式即開鑿是在洞窟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四面開龕,龕內塑像;中期開鑿的洞窟相對較大,中心塔柱式被廟堂式即浮鬥頂窟式代替,多數是在洞窟正面牆壁上開較大的龕,塑造多身塑像。窟頂為覆鬥式,天井彩繪精美的圖案;後期開鑿的洞窟都比較大,縱深二三十米,稱殿堂窟。洞窟中央設有佛壇,佛壇上面塑造多身較大的塑像。此外還有禪窟、大佛窟和涅盤窟。從洞窟建築形式的轉變和多樣化,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們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融化、吸收使它成為了本民族的東西。另外,莫高窟還保存着宋代窟檐五座,以及散步其周圍造型獨特的舍利塔十幾座,加上壁畫,中彩繪的亭、台、樓、閣、殿、寺院、城池、居民、茅巷、野店等等,構成了莫高窟無比豐富的建築藝術的寶庫,也是一部敦煌建築史。

那麼,敦煌莫高窟歷經千餘年來為何能完整的保存下來呢?

其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死自然條件,莫高窟地處內陸沙漠,氣候非常乾燥,乾燥的氣候給保存莫高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其次,古代人開鑿洞窟是為了供奉神、佛和作為祭祀祖先的家廟。祖先開鑿,子孫繼承,加之又有僧侶維持香火不斷,後代又予以維修、重繪;再次莫高窟遠離城市,交通不便,歷史上也沒有發生過災難性的戰爭等重大破壞。所以能較好的保存下來。

短暫的莫高窟之旅就要結束了,很高興能和大家相聚在這裏,謝謝大家的觀賞。

甘肅導遊詞 篇10

大家好!我是夢想旅行社的金牌導遊,大家叫我小吳就可以。今天,我將帶領大家遊覽世界著名的敦煌莫高窟。

大家先立足,咱們從外部看一下。敦煌莫高窟之所以有名,有三大原因。一是,敦煌莫高窟的開鑿年代較早,至今已有1638年的悠久歷史。二是,莫高窟的規模非常宏大。它開鑿在這座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米,上下排列分為五層,高低錯落有致,現在保存完好的洞窟有492個,大家看這些洞窟像不像密密麻麻的蜂窩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莫高窟的雕塑及壁畫非常的精美。現有彩塑雕像2415尊,壁畫45000平方米。

莫高窟中著名的有45窟的釈迦如來,96窟的北大佛,148窟的釋迦牟尼涅槃卧佛等,大家跟上我的腳步,咱們去參觀254窟。

大家跟我進入洞窟,看正前方這個中心方柱,柱子正面的這尊佛像兩腳交叉,身披紅色袈裟,頭部微俯,曲眉寬長,雙眼微合下視,略含笑意。佛像臉部的金箔雖然已經褪去,但仍可以想象當時佛像光彩奪目的情景。左右牆壁上還雕刻着幾尊菩薩像,守護着中間這尊大佛。這個洞窟的佛像並不是莫高窟最著名的,讓這個洞窟著名的還是牆上的壁畫。

大家仔細觀賞,四壁和窟頂上繪滿了壁畫,這些壁畫絢麗多彩,栩栩如生。

看這副著名的‘薩埵太子捨身飼虎’壁畫,整個畫面非常生動。這裏還有一個感人的傳説。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南瞻部洲有—個大國,國王有三個王子。小王子摩訶薩埵天生具有一副慈悲心腸。有—天,薩埵和兩位哥哥在森林裏看到一隻雌虎奄奄一息,似乎正要吞食它的幼虎。小王子想救活它們,於是便支走哥哥們。爬上山崖,刺破身體,然後跳了下去,摔死在老虎面前,餓虎就把小王子吃掉了。薩埵就這樣捨身救活了老虎,死後因為此善舉成佛到了天界。

這個洞窟我就介紹到這裏了,請大家自行欣賞。我們要用眼睛去欣賞,不要用手去觸碰,更不要亂塗亂畫,保護好這個寶貴的世界遺產。謝謝大家的配合!祝大家玩得開心,再見!

甘肅導遊詞 篇11

甘肅,古屬雍州,地處黃河上游,它東接陝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內蒙、寧夏,是古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地和黃金路段。

它像一塊瑰麗的寶玉,鑲嵌在中國中部的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上,東西蜿蜒1600多公里,縱橫45.3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4.72%。

甘肅,是取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由於西夏曾置甘肅軍司,元代設甘肅省,簡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置過隴右道,故又簡稱為隴。

甘肅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為羣山峻嶺所環抱。北有六盤山、合黎山和龍首山;東為岷山、秦嶺和子午嶺;西接阿爾金山和祁連山;南壤青泥嶺。境內地勢起伏、山嶺連綿、江河奔流,地形相當複雜。這裏有直插雲天的皚皚雪峯、有一望無垠的遼闊草原、有莽莽漠漠的戈壁瀚海、有鬱鬱葱葱的次生森林、有神奇碧綠的湖泊佳泉、有江南風韻的自然風光,也有西北特有的名花瑞果。

甘肅風景甘肅東南部的天水市和隴南地區,是歷史悠久、山川錦繡、物產豐富、氣候宜人、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稱。

唐玄奘在天水的傳説,使佛公嬌、萬紫山、滲金寺等地,成為民俗旅遊的主要景點。

和天水、隴南相臨的甘南、臨夏兩自 治州,是藏、回、東鄉、保 安、撒拉等少數民族的集聚地,有獨具一格的民情和風俗,境內的拉卜楞寺,不但有着精美絕倫的建築,而且每年7次規模較大的法會和眾多的節慶,使拉卜楞寺的宗教民俗活動空前豐富多采。古樸典雅的臨夏清真寺,是穆斯林民眾們的聚禮之地,這裏的宗教民俗活動,獨特隆重,令人歎為觀止。

甘肅東部的慶陽、平涼地區,是具有悠久革命歷史的老區。境內除有眾多的革命遺蹟外,黃帝登臨、廣成子修煉得道的道家聖地崆峒山,西王母設宴招待周穆王的王母宮山以及公劉廟、菩薩山等廟會,都成為民間文化的傳播陣地和民間經濟的交易場所。特別是嗩吶、剪紙、社火、戲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河西走廊是甘肅著名的糧倉,也是昔日鐵馬金戈的古戰場和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又叫馬踏飛燕)就出土於此(武威)。聞名於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肅南裕固族風情、肅北蒙古族風情、阿克塞風俗、天祝藏區風情、雷台奇觀、古酒泉傳奇、嘉峪關傳説、玉門關和古陽關、橋灣人皮鼓、民間筵悦、駱駝隊等奇風異俗在這裏熠熠生輝。

甘肅是一個發展潛力和困難都比較突出、優勢和劣勢都比較明顯的省份。經過建國以來的開發建設,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機械電子等為主的工業體系,成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得到一定改善,糧食實現了省內供需總量基本平衡,基本形成了草畜、馬鈴薯、水果、蔬菜等戰略性主導產業,制種、中藥材、啤酒原料等區域性優勢產業,以及食用百合、球根花卉、黃花菜、花椒、油橄欖等一批地方性特色產業和產品。教育、科技事業有了長足發展,現有普通高校34所,中央所屬的科研機構22個。文化事業不斷進步,舞劇《絲路花雨》、《大夢敦煌》飲譽全球,《讀者》雜誌成為全國發行量最大的期刊。

20xx年,省委、省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增長較快、物價趨穩、效益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全省完成生產總值5020億元,增長12.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200億元,增長40%;大口徑財政收入933.6億元,增長25.3%;地方財政收入450.4億元,增長27.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4988.7元,增長13.6%;農民人均純收入3909.4元,增長14.2%。

當前,甘肅正處在負重爬坡期。隨着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和中央支持四省藏區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政策措施力度加大,特別是為甘肅量身定製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等政策機遇,使甘肅面臨着難得的政策疊加期和黃金髮展期,步入了奮力趕超、轉型跨越的歷史階段。20xx年,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省委提出了穩中求進、好中求快的總基調,繼續堅持發展抓項目、改革抓創新、和諧抓民生、保證抓黨建和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特色優勢產業培育、人力資源開發的“四抓三支撐”總體工作思路以及“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區域發展戰略,緊緊圍繞科學發展、轉型跨越、民族團結、富民興隴的目標,更加註重開發開放,更加註重轉型轉移,更加註重創新創業,更加註重民族民生,更加註重安全安定,全力做好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諧的各項工作,推動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社會穩定和諧發展、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20xx年1月3日,甘肅省林業部門表示,甘肅兩處有大熊貓分佈的省級保護區,通過專家評審後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此舉將有利於野生大熊貓棲息地的連片保護。

甘肅導遊詞 篇12

萬里長城——嘉峪關:“萬里長城——嘉峪關”是1961年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嘉峪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也是長城沿線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為壯觀的古代軍事城堡,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美譽。

古老長城的丰姿:登上雄偉的嘉峪關,領略古老長城的丰姿,感受“天下第一雄關”的雄、壯、奇、美。關上,光化樓、柔遠樓、嘉峪關樓,三樓聳峙,雄偉壯觀;關內,遊擊府肅穆典雅,陳列栩栩如生,文昌閣、戲台、關帝廟雕樑畫棟,飛檐凌空,城垣佈局精巧合理;關外,瀚海空寂,長風獵獵,千年古道清晰可辨;關下,九眼神泉,碧波盪漾,景色宜人。極目遠望,西面是廣袤的大漠戈壁,北面是赤日炎炎的黑山,南面是蜿蜒起伏的祁連雪山,東面是優美靚麗的嘉峪關市區。

雄壯非凡 :廣闊的關城,橫卧戈壁灘上,兩側城牆與山相連。巍峨硃色的城樓昂然欲飛,襯托着祁連山如玉的雪峯,美麗如畫。登城樓遠望,萬里長城似龍遊於戈壁灘瀚海間,天晴之日,或可見海市蜃樓。城下戈壁灘上駱駝隊的渾厚的悠揚的鈴聲,使人想起古代“絲稠之路”上的商隊和旅行者,令人神馳!清代林則徐因禁煙獲罪,被貶新疆,路經嘉峪關,見這關如此雄偉,有詩讚道:“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徵人駐馬蹄。飛閣遙連秦樹直,繚垣斜壓隴雲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極言這關的威嚴和雄偉壯麗。又云:“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指出這關真乃“雄關”。

古稱討賴河墩,公元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它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長城就是從這裏起步,宛若巨龍,穿戈壁過沙漠,翻山越嶺,蜿蜒東行直達遼東。長城第一墩北距關城7.5公里,墩台矗立於討賴河邊近56米高的懸崖之上,可謂:“天下第一險墩”。

明代,嘉峪關管轄着“腹裏、沿邊、境外墩台三十九座”。關內墩台林立,縱橫交織,相互瞭望,互通情報。長城第一墩,是關南最主要的一座墩台,擔負着傳遞關南及祁連山諸口軍事信息的任務。設有塢、驛馬、驛駝、食宿、積薪等物,配備有一定數量的守兵。長城第一墩是嘉峪關軍事防務的重要據點,這裏曾經伴隨着雄偉壯觀的嘉峪關演繹過許多神奇的故事,詩曰:長城第一墩“清流討賴臨危壁,大嶺祁連斷戰氛。鎧甲冰河聞拆鬥,旌旗旭日舞鵬鯤”。

長城第一墩景區自然景緻壯觀,極目南眺,山峯終年潔白,襯映着藍色天空,更是清新如畫。景區面積3.22平方公里,包括長城第一墩、觀景平台、地下谷服務區、討賴河滑索、天險吊橋、“醉卧沙場”雕塑羣等遊覽區。

懸壁長城是嘉峪關西長城的一部分,公元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此段長城從關城東閘門邊的角墩起向北延伸至黑山山腰,全長7.5公里。山上長城750米,氣勢雄偉,垂若懸臂,有“西部八達嶺”之稱。

懸壁長城景區內長城蜿蜒於黑山之巔,陡峭險峻,委曲迴旋。張騫、霍去病、玄奘、馬可·波羅這些或是和平使者,或是開疆拓野的將軍,都曾在這裏駐足。刻鑿於黑山崖壁之上的古代史書“巖畫”是人類文明的印跡,藴含的是一種永恆的古老與神奇。

甘肅導遊詞 篇13

麥積山石窟,是麥積山國家5A級旅遊景區五大子景區之一,位於秦嶺西端北側,距城區28公里。鑿於十六國後秦時期,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10多個朝代的不斷開鑿、重修,遂成為僅次於敦煌莫高窟的我國第二大藝術寶窟,現存194個洞窟,泥塑、石雕7800多件,壁畫1000多平方米,崖閣8座,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被譽為“東方藝術雕塑館”,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朵藝術奇葩,與敦煌莫高窟、山西雲崗石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而麥積山石窟則以獨特的泥塑藝術獨樹一幟。

中國大型石窟羣之一,"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宗教藝術古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著名風景名勝區之一。位於甘肅天水縣麥積鄉南側,是西秦嶺山脈北支小隴山前山區的孤峯,相對高度142米。峯頂呈圓錐狀,紅色砂礫巖層略近水平,因巖體形如農村麥垛而得名,為隴原上麥垛式丹霞地貌。石窟創建於十六國姚秦時期(約384),大興於北魏太和元年(477)以後,西魏再修崖閣寺宇,北周造七佛閣,隋初建舍利塔,又於七佛閣下雕出高達15米的摩崖大石佛三身,為麥積山最大雕像。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天水一帶發生大地震,崖面中部塌毀,分窟羣為東崖和西崖兩部分,即五代時所謂東閣和西閣。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均曾增建重修。東崖以涅□窟、千佛廊、散花樓、上七佛閣、中七佛閣和牛兒堂等最為重要,規模宏大;西崖共140窟,最重要的三大窟中以萬佛堂最大,天堂洞次之,127號窟最小,皆開鑿於6世紀。石窟高峻驚險,凌空鑿於20~80米的懸崖峭壁上,星羅棋佈,層層相疊。有崖閣、摩崖窟、摩崖龕、山樓、走廊及不同類型的窟形與窟龕等,是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及建築結構演變發展的重要依據。石窟以精美泥塑藝術著稱於世,還有少量石刻像和像碑,反映出中國曆代雕塑藝術特點。現存窟龕194個,塑像7800身;壁畫1100平方米,僅佔原有壁畫3/10。

麥積山早為隴右名山,歷代著名學者詩人多有賦詩題銘者。石窟實為雕塑藝術博物館,為研究中國文化藝術、科學技術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1953年成立文物保管所。1955年修成天水市-麥積山直達公路。1973年以後加固整修,成為全國旅遊勝地。此外,還有可供遊覽的綜合性大型樹木園。

甘肅導遊詞 篇14

各位朋友:

你們好。現在我帶大家去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呀離敦煌市區東南25公里處,我用這段時間,就莫高窟先做一點簡單的介紹。

敦煌莫高窟和洛陽龍門石窟、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的開鑿比龍門石窟早120xx年、比雲岡石窟早94年。莫高窟以它創建年代之久。建築規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其藝術價值之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一年中游客接踵而來,絡繹不絕,對促進文化交流,傳播學説,弘揚民族藝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是龍門、雲岡石窟所沒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無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藝術的精髓。如果所45000平方米壁畫一張張連接起來將長達25公里,要把這些壁畫哪放在路邊的話,可以構成個從市區到莫高窟的一條長長的畫廊。其規模之宏大,題材之廣泛,藝術之精湛,被日本學者稱之為“一大畫廊”;法國學者稱之為“牆壁上的圖書館”;正如一位學者看了莫高窟後感慨的説:“看了離煌石窟就等於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項高窟俗稱千佛洞,“千”這個數字在這裏不指具體的數目,而是喻指很多,因為這裏有許多佛教塑像、壁畫的洞窟,所以俗稱為“千佛洞”。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隋代洞窟第423號洞窟題記中,其名稱的由來眾説紛紜,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種説法:其一,是説菲高窟開鑿於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在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説從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許多唐代文獻都記載,唐代沙州敦煌縣境內有“漠高山”、“漠高裏”之稱,據此考證,鳴沙山在隋唐也稱漠高山,因此將石窟以附近的鄉、里名稱命名;其三是説在梵文裏“莫高”之音是解脱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譯。

由於敦煌自漢魏以來,是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聚集雜居之地,各民族文化在這裏交匯、融合;敦煌又是西出西域,東入中原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人們篤信佛教,地方的官使吏、豪門貴族、善男信女以及貧苦的老百姓都拿出銀兩來開窟、造像、繪畫作為自己的家廟來供養佛和菩薩;來往於絲綢古道的商人、使者、僧侶等為了祈佑自己能平安突起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或取福佑,死後進入天國的投資。於是在鳴沙山的崖壁上,大大小小的窟龕不斷湧現。

大家看前邊有綠色的地主就是莫高窟,它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峯,窟區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存洞窟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佈崖面,每個洞窟裏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在現存的洞窟中有壁畫45000多平方米,塑像2400餘身,最大塑像主, 30多米,最大壁畫約50平方米。這些壁畫、塑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從4世紀到14世紀上下延續千年的不同時代的社會、生產、生活、交通、建築、藝術、音樂、舞蹈、民情風俗、宗教信仰、思想變化、民族關係、中外交往等情況。在我國三大石窟中,莫高窟是開鑿最早,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羣。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珍貴的價值。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

現在我進入洞窟參觀,首先我們去參觀有名有“藏經洞”。這個洞窟位於系統工程號洞窟甬道的北側,編號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時期河西都僧統洪的“影窟”,有碑文載這一事實。1920xx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圓錄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打開了祕百多年的“藏經洞”,這些珍貴無比的文物終於重見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敗加之王圓錄的愚昧,使這些珍貴的文物遭到了帝國主義分子的肆無忌憚的掠奪和盜劫。1920xx年沙皇俄國的奧勃魯切夫來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為誘餌,騙取了一批文物。

1920xx年,英國人斯坦因,僅用數十塊馬蹄銀,劫取了約一萬多卷,同時還有佛教繡品和佛畫五百多幅,現藏於大英博物館;1920xx年法國人伯希和盜走文物六千多卷,現在藏於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和吉美博物館。1920xx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盜走約九百餘卷。直到1920xx年清政府才將被劫餘的文物運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圖書館。在運輸途中及運到北京後不少文物被偷、損壞、遺失,是中國考古史上一次難以估量的損失。“藏經洞”發現的這些文書內容包括宗教經典和多種文字寫的世欲文書,它涉及到許多學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要資料,經過國內外學者幾十年的研究、開拓出一門全新熱門的學科——敦煌學。

那麼藏經洞是什麼時候、為何密封的呢?一説是:十一世紀初,西夏侵入敦敦煌時為了保護經典而藏;一説是:不用但又不能丟棄的神聖經典存放;再一説是:為了防止伊斯蘭教徒破壞而藏。後來收藏了這些經典的僧侶,逃的逃了,還俗的還俗了,死的死了。直到本世紀初發現這個洞窟為止,再沒有人知道這件事。

下面我帶大家去參觀328窟,這個洞窟的精彩所在為塑像,在進入洞窟前,就彩塑的大致情況給大家介紹一下。莫高窟的彩塑有圓塑、浮塑、影塑等幾種形式。小的不足盈寸,最大的高34。5米,是世界第四大佛。一般的塑像都是用木頭搭架,上面纏上麥稈、穀草、蘆葦、麻絲等,然後用特製的粘塗塑,整形雕刻,最後上彩繪畫的。

塑像主要有四大類:(1)佛像,包括釋迦、彌勒、阿彌陀以及三世佛、七世佛;(2)菩薩像,包括觀音、文殊、普賢及供養菩薩等;(3)弟子像,包括迦葉、阿難;(4)尊神像,包括天王、力士、羅漢等,另外還有一些鬼神、神獸等動物塑像。由於製作年代不同,風格也截然不同,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秀骨清像”、“曹衣出水”和唐代的“吳帶當風”等風格,充分地體現了當時的藝術巨匠超凡的想象和高超的思維。

塑像是石窟的主體,多為1佛2菩薩的組合,前期的粗壯而逐漸演變到後期的清瘦。隋、唐以來出現了一鋪七身或九身的羣像,也出現了大的造像,如148窟和158窟的兩身長16米多的涅盤像、96窟高3405米的北大佛和130窟高26米的南大佛,都是一時期的作品,其藝術風格也趨向雍容華麗,特別是唐代的許多優秀作品,那注入的感情和技巧,給人的印象就像真實的生命體。

285窟是莫高窟西魏時期的代表洞窟,建築形式為覆鬥頂方形禪窟,內有西魏大統四、五年,造像題記,是莫高窟最早的一個有記年的洞窟。

南壁禪窟上面繪有《五百強盜在佛因緣》故事,講的是:在古印度有五百人造反為盜國王派軍隊捕獲,挖去雙眼,放逐山林,他們痛苦不堪,嚎啕大哭,呼喚佛的名號,佛聽到後,大發慈悲,用神通力使他們恢復光明,並現身説法,終於使五百強盜皈依佛門。畫面非常寫實,每個環節都作出細緻的描繪,這則故事對今人同樣教育意義,只要迷途知返,懸崖勒馬,還為時不晚。

220窟是初唐開鑿的洞窟。這個洞窟南北兩壁面,原來被宋代的壁畫覆蓋,1948年已殘損的千佛畫被剝掉後,下面露出了初唐時代的壁畫,色彩如初,非常清新鮮麗,保存狀態極其完好,而且是非常精美的作品。南壁是根據《佛説阿彌陀經》繪畫的“阿彌陀淨土變”,中間是欄杆環圍的寶池,沙羅雙樹下的蓮花台上坐着阿彌陀佛,以脅侍菩薩為中心,諸菩薩、飛天、伎樂天等眾聖雲集,場面非常壯觀。寶池前有紅、綠、黑、白顏色的瓷磚鋪設的平台,正面舞台上樂師們在演奏各種樂器,平台中央有兩個舞姬,在圓形的地毯上踏着音樂節奏立着腳尖跳舞,羽衣飄動,激烈歡快。英建築藝術主要指洞窟的形制。

石窟本身就是具有立體空間的建築。前期的洞窟以中心塔柱式為主。所謂中心塔柱式既開鑿時就在洞窟的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上面開龕,龕內塑像;中期開鑿的洞窟相對較大,中心塔柱式被廟堂式即伏頭號代替,多數是在洞窟正面牆壁上開較大的佛龕,塑造多身塑像。窟頂為覆鬥式,天井彩繪精美的圖案,後期開鑿的洞窟都比較大,縱深二三十米,稱殿堂窟。洞窟中央高有佛壇,佛壇上面塑造多身較大的塑像。除此以外還有禪窟、大佛窟和涅磐窟。從洞窟建築形式的轉變和多樣化,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們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進,融化、成為本民族的東西。另外莫高窟還保存着宋代木結構窟檐五座,以及散佈其周圍造型獨特的舍利塔十幾座。加上壁畫中彩繪的亭、台、樓、閣、殿、寺院、城池、民居、茅巷、野店等等,構成了莫高窟無比豐富的建築藝術的寶庫,也是一部敦煌建築史。

甘肅導遊詞 篇15

首陽山位於渭源縣東南34公里的蓮峯鄉享堂溝,海拔在2186-2509米之間,因其列羣山之首,陽光先照而得名。

首陽山因商未周初孤竹國(今河北廬龍縣)君之二子伯夷、叔齊相讓嗣君,相偕至周,後聞武王伐紂,叩馬諫陰。因武王不聽,遂憤而不食周粟,西行至首陽山,采薇而食,後餓死於首陽山而成為隴右名山。秦漢在此建縣時就名首陽縣了。

渭源首陽山最早見於莊子所言伯夷、叔齊西至岐陽,見周武王伐殷曰:吾聞古之士,遭治世還避其任,遇亂世不為苟存,今天下暗,周德衰,其並乎周以塗吾身也,不若遜之,以潔吾行二子北至於首陽之山,遂飢餓而死。又東漢-學家曹大家(即班昭)注《幽通賦》説:夷齊餓於首陽山在隴西首陽。

渭源在秦末漢初建縣,就名首陽縣,歸隴西郡管轄,縣以山得名。直到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公元551)始改名渭源縣。據此看來,渭源首陽山得名最早,歷史悠久,為夷齊隱居採蕨直至餓死的最確首陽山。

首陽山西北側有石門,因兩座石崖東西對峙,間開一線,形似石門而得名。石門夜月為當地一景。兩崖之間有一水庫,容量500多萬立方米,是一處理想的水上樂園。水庫後面為長十五里的天井峽谷,這裏座座陡峭的山崖相對挺立,四山合圍,藍天變成一條細線,人如處井底,其地勢恰似一大鋸解開的板縫,故此當地俗稱解板溝。天井峽山奇水美,恰似仙境,有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型27處景點。沿十五里天井畫廊,到處充滿着奇、險、壯、絕、清、秀、幽、靜、古、野之情趣。如從縣城向南行直抵天井峽,約有20多公里路程。

甘肅導遊詞 篇16

白塔山位於蘭州市黃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勢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

古代,這裏是軍事要衝,山下有氣勢雄偉的金城關、玉迭關、王保保城;山上有層層峯巒,其中“白塔層巒”為蘭州八景之一。

站在黃河南岸,舉目北望,黃河鐵橋,白塔山公圓建築羣,白塔寺渾然一體,盡收眼底,有“河橋遠眺”之稱。穿過黃河鐵橋,白塔山一,二,三台建築羣,迎面聳立,飛檐紅柱,參差綠樹叢中,這是自一_八年建圓時在坍塌的古建築廢墟上重建的,總建築面積八千餘平方米。這個建築羣把對稱的石階、石壁、亭台、迴廊連貫一起,上下通達,層次分明,結構嚴整,是我國古代建築中別具風格的建築形式。如重疊交錯的重檐四角亭、對立式的二台碑廈、磚木結構的三台大廳等,所有建築物都配飾磚雕、木雕和彩畫。

三台建築羣的迎面是白塔主峯,山勢陡峭,古代建築有“風林香裊”牌坊、羅漢殿、三宮殿等。

山頂的古建築物有三星殿、迎旭客閣,憑欄遠眺日出,放眼黃河,氣象萬千。

白塔寺,始建於元代,據記載,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對大元帝國疆域統一過程中,曾致書西藏擁有實權的薩噶派法王(喇嘛教之一派,俗稱黃教)。當時薩噶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見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肅蘭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蘭州修塔紀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現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為鎮守甘肅內監劉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20_年)巡撫綽奇補救增新,擴大寺址。寺名為慈恩寺。寺內白塔身為七級八面,上有綠頂,下築圓基,高約十七米。塔的外層通抹白灰,刷白漿,故俗稱白塔。塔建成後,幾經強烈地震,仍屹立未動,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藝術上的智慧與才能。

白塔寺原有“鎮山三寶“: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象皮鼓傳為一印度僧人云遊白塔時所贈,現在這裏僅有仿製品;青銅鐘為清康熙年間鑄造,重為153.5公斤,現存寺內;枝繁葉貌的紫荊樹系後人重載。北端山頭有牡丹亭,亭內有一碑,據説原碑在湖南衡陽市北的趄嶁山上,字形怪異難辨,後人附會為大禹治水時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_年),何玫摹刻於嶽麓書院。蘭州此碑,系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酒泉郡侯建功模立,碑高九尺,寬三尺,上刻七十七字。

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葱鬱,朝陽山、馬頭山、冠雲山、環翠山峯巒層疊。濃蔭深處,有休息亭,供遊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這裏山高林密,是登山遠眺,避暑納涼的好地方。

甘肅導遊詞 篇17

各位朋友:

你們好。現在我帶大家去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呀離敦煌市區東南25公里處,我用這段時間,就莫高窟先做一點簡單的介紹。

敦煌莫高窟和洛陽龍門石窟、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的開鑿比龍門石窟早120_年、比雲岡石窟早94年。莫高窟以它創建年代之久。建築規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其藝術價值之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一年中游客接踵而來,絡繹不絕,對促進文化交流,傳播學説,弘揚民族藝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是龍門、雲岡石窟所沒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無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藝術的精髓。如果所45000平方米壁畫一張張連接起來將長達25公里,要把這些壁畫哪放在路邊的話,可以構成個從市區到莫高窟的一條長長的畫廊。其規模之宏大,題材之廣泛,藝術之精湛,被日本學者稱之為“一大畫廊”;法國學者稱之為“牆壁上的圖書館”;正如一位學者看了莫高窟後感慨的説:“看了離煌石窟就等於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項高窟俗稱千佛洞,“千”這個數字在這裏不指具體的數目,而是喻指很多,因為這裏有許多佛教塑像、壁畫的洞窟,所以俗稱為“千佛洞”。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隋代洞窟第423號洞窟題記中,其名稱的由來眾説紛紜,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種説法:其一,是説菲高窟開鑿於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在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説從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許多唐代文獻都記載,唐代沙州敦煌縣境內有“漠高山”、“漠高裏”之稱,據此考證,鳴沙山在隋唐也稱漠高山,因此將石窟以附近的鄉、里名稱命名;其三是説在梵文裏“莫高”之音是解脱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譯。

由於敦煌自漢魏以來,是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聚集雜居之地,各民族文化在這裏交匯、融合;敦煌又是西出西域,東入中原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人們篤信佛教,地方的官使吏、豪門貴族、善男信女以及貧苦的老百姓都拿出銀兩來開窟、造像、繪畫作為自己的家廟來供養佛和菩薩;來往於絲綢古道的商人、使者、僧侶等為了祈佑自己能平安突起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或取福佑,死後進入天國的投資。於是在鳴沙山的崖壁上,大大小小的窟龕不斷湧現。

大家看前邊有綠色的地主就是莫高窟,它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峯,窟區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存洞窟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佈崖面,每個洞窟裏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在現存的洞窟中有壁畫45000多平方米,塑像2400餘身,最大塑像主,30多米,最大壁畫約50平方米。這些壁畫、塑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從4世紀到14世紀上下延續千年的不同時代的社會、生產、生活、交通、建築、藝術、音樂、舞蹈、民情風俗、宗教信仰、思想變化、民族關係、中外交往等情況。在我國三大石窟中,莫高窟是開鑿最早,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羣。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珍貴的價值。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

標籤: 導遊詞 甘肅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gansu/dn7mw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