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甘肅導遊詞 >

甘肅天梯山的導遊詞範文(通用17篇)

甘肅天梯山的導遊詞範文(通用17篇)

甘肅天梯山的導遊詞範文(通用17篇)

甘肅天梯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1

天梯山遊覽區位於邢台市西東牛莊,距市中心22公里,面積18平方公里。這裏山勢突兀,雄渾險峻,千餘級石階直上雲霄;山腰有遠古洞羣,洞連洞、洞套洞,曲折迴環,幽深莫測;洞中遍佈石花石瀑石鐘乳,肖人肖獸,千奇百怪,目不暇接;山腳有暗河金水洞,泛舟洞中,燈影漿聲,如入仙境。

遊人登臨絕頂長壽峯,但見羣山環拱,村莊歷歷,田疇錦繡,川口湖煙波浩淼,令人心曠神怡。景區西部,冷風洞天下絕倫,寶劍峽壁如刀削,黑龍潭清冷沉綠,另有一番野趣。

特別難得的是,這裏是抗金名將牛皋的家鄉。牛大將軍曾在這裏依山憑險,率眾抗金。至今山腰間遺蹟尚存。另外還有眾多美麗動人的民間故事世代流傳。

這裏的54景景景美,36洞洞洞奇。在這裏可登山、可戲水、可垂釣、可泛舟、可考古、可科研,是邢台不可多得的一處西郊公園。

甘肅天梯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2

天梯山石窟(又稱大佛寺)是涼州頗負盛名的旅遊勝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地處中路鄉燈山村,創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約有1620xx年曆史。天梯山山峯巍峨,陡峭峻拔,高入雲霄,山有石階,拾級而上,道路崎嶇,形如懸梯,故稱天梯山。山巔常年積雪,俗稱“天梯積雪”,為涼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腳下碧波盪漾,薄雲纏繞其身,構成了一幅山、水、佛、雲渾然一體的壯觀奇景。

石窟藝術是一種宗教文化,取材於佛教故事,興於魏晉,盛於隋唐。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羅藝術精華,融匯了中國繪畫和雕塑的傳統技法和審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漢化過程,是研究中國社會史、佛教史、藝術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石窟藝術與佛教是十分密切的。石窟藝術是為當時信佛的人們服務的。因信仰佛教的各階級、各階層人物不同,他們所屬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樣,因而在造像與壁畫的題材上,也要根據自己那一宗派的經典造像。所以石窟藝術的發展,因時間、地點的不同,發展情況也不一樣。如新疆石窟,除唐代或以後漢人所開的窟畫出一些大乘經變以外,其餘早期開鑿的各窟,全看不到反映大乘經中的故事造像。這些石窟羣中,遺存到今天的雕像,主要是釋迦和菩薩等單獨的形象,其次則多是佛本生、佛本行(即如何苦行、忍辱、尋求解脱)等故事畫像。這些畫像多數是根據《聲聞藏》各經創造出的,與外國商人竺婆勒子竺法度學小乘教唯禮釋迦的記載相同,與法顯、玄奘等人所記天山南簏各國信仰小乘教的記錄也完全吻合。

石窟藝術是佛教藝術,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發生、發展的過程,它所創造的像、菩薩、羅漢、護法,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種故事形象,都是通過具體人的生活形象而創造出來的。因而它不能割斷與歷史時期人們的生活聯繫,它不像其他藝術那樣直接地反映社會生活,但它卻曲折地反映了各歷史時期、各階層人物的生活景象。這應該是石窟藝術的一個特點。

人們往往從年代上確定石窟藝術在佛教史和美術史中的地位。這當然有一定道理,但更重要的是看其在石窟中影響。

如果單從年代上看,新疆的許多石窟都比敦煌石窟和中原石窟要早,但它對中原石窟沒有產生直接影響或影響甚微。按史料記載,莫高窟始創於前秦建元二年,即前涼昇平十年(366),炳靈寺石窟169號的題記是公元420xx年,天梯山石窟創建於412~439年。從年代上看天梯山石窟比莫高窟遲一些,與炳靈寺石窟基本相當。但這兩個石窟尤其是莫高窟影響非常大,一提石窟,必稱莫高窟和雲岡、龍門。但北魏時期莫高窟並不有名,也沒有對雲岡與龍門產生直接影響,反而是涼州僧人及天梯山石窟,聲名顯著,對莫高窟和敦煌佛教發展產生過一定影響。

甘肅天梯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3

天梯山石窟也稱大佛寺,位於城南50公里處的中路鄉燈山村,創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約有1620xx年曆史。天梯山山峯巍峨,陡峭峻拔,高入雲霄,山有石階,拾級而上,道路崎嶇,形如懸梯,故稱天梯山。

北魏、隋、唐、西夏期間均有擴建,至明、清時期已成為喇嘛教寺院。由於天梯山石窟地質結構鬆軟,在歷次地震中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僅1920xx年涼州大地震,就震毀洞窟10餘處。1959年9月,因修建黃羊水庫,窟址處水庫淹沒區,部分造像、壁畫搬遷至甘肅省博物館,北魏、隋唐時期的藏文經卷、絹畫等由敦煌文物研究所保存。

現在天梯山石窟僅存3層,大小洞窟17處。最大的洞窟殘高30米,寬19米,深6米。窟內有釋迦牟尼造像1尊,高15米,寬10米,大佛左右兩旁有文殊、普賢菩薩,廣目、多聞天王和迦葉、阿難等6尊造像,造形生動,神態威嚴,形象各異。

窟內南北兩壁上繪有大幅壁畫。南壁為雲紋青龍,中部為大象梅花鹿,大象背部馱有熠熠發光的經卷,下部是猛虎和樹木花卉。北壁上部繪有青龍,中部繪有白馬、墨虎、菩提樹,馬背上經卷閃閃發光,下部繪有牡丹花卉。整個壁畫筆觸清新,色澤豔麗,氣勢磅礴,形象逼真。

天梯山石窟是我國早期石窟的代表。石窟建成後,世人仿此陸續開鑿了金塔寺、馬蹄寺、文殊山、榆林窟等。20xx年,天梯山石窟被公佈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景區內建有天梯山莊和石窟文物陳列館。

甘肅天梯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4

牛城(邢台市)向西約三十華里進入太行山脈,有一個山清水秀、景色怡人的好去處 ——天梯山。由於此景離市區較近,春夏時節這裏經常遊人如織,好似鬧市一般無二,那些人們來此全然不像是登山瀏覽景色,倒像是需要穿越一個個密集的人羣去完成一項艱鉅的爬山任務。回想過去曾經何嘗不是這支登山大軍中的一員在這秋冬交替,萬物行將休眠與衰亡的十月裏,尋着曾經失落在此的蹤跡,攀緣而上,登高望遠,找尋那些已經從身邊逝去的歷史遺蹟,感受着山野間每一寸土地仍隱含着的靈動和情感。

天梯山寧靜地矗立在峯巒起伏的羣山之中,一條孤獨的小河悠然地環繞着山腳。悄然無聲地流淌着。秋後大片收割過的青紗帳裸露出它們最真實最原始甚至有些醜陋的模樣來,期間仍有一些比較堅強的叫不上名來的小野花們在冷風中掙扎着開放,彰顯着微小生命不屈不撓的精神。不遠處錯落有致的村落裏,童叟在秋陽裏嬉戲、炊煙裊裊。雞犬相聞,再現出一幅亙古不變的山水田園圖畫。

天梯山雖算不上巍峨雄偉,但登臨其上,越見其奇、秀、險、俊,尤其在這毫無綠色掩映到處是一片蒼黃的秋冬之際。但見一條石階攀沿而上,陡且窄,直達山頂,不見盡頭。倒像是自天上垂掛而下,謂之天梯,果真名不虛傳。

天梯山山勢突兀,雄渾險峻,千餘級石階直上雲霄;山腰有遠古洞羣,洞連洞、洞套洞,曲折迴環,幽深莫測;洞中遍佈石花石瀑石鐘乳,肖人肖獸,千奇百怪,目不暇接;山腳喲暗和金水洞,泛舟洞中,燈影漿聲,如入仙境。遊人登臨絕頂長壽峯,但見羣山環拱,村莊歷歷,田疇錦繡,川口湖煙波浩淼,令人心曠神怡。景區西部,冷風洞天下絕倫,寶劍峽壁如刀削,黑龍潭清冷沉綠,另有一番野趣。特別難得的是,這裏是抗金名將牛皋的家鄉。牛大將軍曾在這裏依山憑險,率眾抗金。至今山腰間遺蹟尚存。另外還有眾多美麗動人的民間故事世代流傳。總之,這裏54景景景美,36洞洞洞奇。在這裏可登山、可戲水、可垂釣、可泛舟、可考古、可科研、是邢台不可多得的一處西郊公園。

甘肅天梯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5

看山的老人步履矯健,一步一梯地邊登山邊介紹説:“八百年前,抗金英雄岳飛帳前大將牛皋為抵禦金人進犯曾據守此山。老人指着山腳下的村莊説此村名為“牛家莊,村民多為牛皋後人繁衍至今”。老人的話語所感染,緩緩拾級而上,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有邢台市志記載,公元1120xx年(宋宣和七年)12月,金太宗完顏晟以兩路兵大舉攻宋,是月,金將率軍圍攻信德府城(原順德府)經激烈戰鬥,信德府終陷敵手。(後面的話為杜撰的內容)牛皋率眾邊戰邊退,一路向西,眼見得金兵掩殺過來,情急中猛見一山,怪石嶙峋,陡峭無比,一干人馬遂攀援而上據此天險,守而避敵數月,此後不知所終。

自宋以來,九百年天梯閲盡人間蒼桑,寒來署往,雲捲雲舒,今天站在山腰俯首山下,仍依稀可聞戰馬嘶鳴,殺聲陣陣,耳畔,如蝗的箭簇帶着冷風,被深深地射進巖壁石縫之中,及至山頂,更見其險要,一條古棧道咽喉般設卡在通往上、下的必經之路,人慾通過,必側行,之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對此真可説是絕好的形容。

向上,穹廓形的山頂正中,一個幾十米的通天大洞,像是通往天街的入口, 可立足之處分佈着幾條迷宮般的山洞,深遂莫測,且洞洞相連,可能是幾千萬年前,大自然既為這些將士們安排好了藏身之所,石洞壁上有兩處石刻,字跡至今仍清晰有力,簡略地記載了那個冬天天梯山所發生的事情。

石刻是歷史最真實的見證,石洞裏的地上,還散落着當年宋將們沒掃淨的米粒還未腐朽,洞壁的石梯前,將士們祈求平安的香火尚未燃盡,山風陣陣,洞中彷彿傳來他們的低語聲,置身其中,彷彿宋將們又現身在洞內洞外,他們三三兩兩,舂米、做飯,修整弓劍,休養生息,只待重旗鼓,把金賊驅逐出其不意中原大地。

天梯山漫山遍野草木葱蘢,一石一木默默傳情,一段真實感人的歷史,一個個精忠報國的英靈,賦予山永恆的生命,循山而下,回望天梯,身心俱純而淨,每個人來到世間都會成為歷史交響曲中的一個微小的音符,相信後人們也會像讀史詩一樣,從那些被凝固的大自然中讀出曾經的存在,就像今天登天梯懷古人一樣,一切都將不朽,不管是對還是錯。只要曾經做過。永恆都屬於萬物之精靈的人類!

甘肅天梯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6

天梯山石窟(又稱大佛寺)是涼州頗負盛名的旅遊勝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地處中路鄉燈山村,創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約有1620xx年曆史。天梯山山峯巍峨,陡峭峻拔,高入雲霄,山有石階,拾級而上,道路崎嶇,形如懸梯,故稱天梯山。山巔常年積雪,俗稱“天梯積雪”,為涼州八景之一。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腳下碧波盪漾,薄雲纏繞其身,構成了一幅山、水、佛、雲渾然一體的壯觀奇景。

石窟藝術是一種宗教文化,取材於佛教故事,興於魏晉,盛於隋唐。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羅藝術精華,融匯了中國繪畫和雕塑的傳統技法和審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漢化過程,是研究中國社會史、佛教史、藝術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貴資料。

石窟藝術與佛教是十分密切的。石窟藝術是為當時信佛的人們服務的。因信仰佛教的各階級、各階層人物不同,他們所屬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樣,因而在造像與壁畫的題材上,也要根據自己那一宗派的經典造像。所以石窟藝術的發展,因時間、地點的不同,發展情況也不一樣。如新疆石窟,除唐代或以後漢人所開的窟畫出一些大乘經變以外,其餘早期開鑿的各窟,全看不到反映大乘經中的故事造像。這些石窟羣中,遺存到今天的雕像,主要是釋迦和菩薩等單獨的形象,其次則多是佛本生、佛本行(即如何苦行、忍辱、尋求解脱)等故事畫像。這些畫像多數是根據《聲聞藏》各經創造出的,與外國商人竺婆勒子竺法度學小乘教唯禮釋迦的記載相同,與法顯、玄奘等人所記天山南簏各國信仰小乘教的記錄也完全吻合。

石窟藝術是佛教藝術,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發生、發展的過程,它所創造的像、菩薩、羅漢、護法,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種故事形象,都是通過具體人的生活形象而創造出來的。因而它不能割斷與歷史時期人們的生活聯繫,它不像其他藝術那樣直接地反映社會生活,但它卻曲折地反映了各歷史時期、各階層人物的生活景象。這應該是石窟藝術的一個特點。

人們往往從年代上確定石窟藝術在佛教史和美術史中的地位。這當然有一定道理,但更重要的是看其在石窟中影響。

如果單從年代上看,新疆的許多石窟都比敦煌石窟和中原石窟要早,但它對中原石窟沒有產生直接影響或影響甚微。按史料記載,莫高窟始創於前秦建元二年,即前涼昇平十年(366),炳靈寺石窟169號的題記是公元420xx年,天梯山石窟創建於412~439年。從年代上看天梯山石窟比莫高窟遲一些,與炳靈寺石窟基本相當。但這兩個石窟尤其是莫高窟影響非常大,一提石窟,必稱莫高窟和雲岡、龍門。但北魏時期莫高窟並不有名,也沒有對雲岡與龍門產生直接影響,反而是涼州僧人及天梯山石窟,聲名顯著,對莫高窟和敦煌佛教發展產生過一定影響。

甘肅天梯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7

從蘭州到敦煌,行走絲路是很久以來的夢想,合着幾位親密好友,開着一輛舒適的車,唱着悠遠纏綿的歌,沿着祁連山下蜿蜒的路,就這樣不停往前走。

奔馳在蘭州到武威的高速公路上,遠處是高聳的天祝雪山,還有那飄在蔚藍天空上低矮的雲,車窗外飛速而過的是一望無際光禿禿的荒漠,公路筆直的伸向前方,彷彿有種開往天邊的感覺。我的思緒早已飛到了車窗以外,渴望着穿越時空,去尋覓當年那些堅毅背影。

那時候漢軍遠征西域,在這片戈壁荒漠前,滿面風霜的將軍可曾停下過飛馳的駿馬,默默懷念着遠方的故鄉。那時候玄奘西行取經路上,可曾沿着這麼冷漠無情的道路行走,他真的相信,穿過這片彷彿無邊無際的土地,就能夠取到傳説中的真經。

蘭州到武威並不遠,大約280公里,高速公路應該是剛修好的,路面有些地方還在完善,假期裏的車有些多,一路走的慢,不過今天的行程也不趕,我們是去拜訪有“石窟之祖”稱號的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位於武威城南50公里處的中路鄉燈山村,始創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已有1620xx年曆史。天梯山石窟被稱為“石窟之祖”,可並不是因為他的歷史悠久。佛教從西域傳入的時候,新疆的一些石窟開鑿都在天梯山石窟的前面,可是這些早先的石窟卻沒有對當時和後來的中原石窟產生任何的影響,直到天梯山石窟的出現。天梯山石窟的佛教造像藝術對中國以後時期的石窟造像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後來建造的龍門石窟,雲岡石窟,莫高窟的佛像就和天梯山石窟屬於一脈傳承的產物,所以天梯山石窟被稱為“石窟之祖”。

天梯山石窟歷經1620xx年的戰亂、自然災害,還是保存了下來,成為重要的歷史遺產。可是在解放後,1958年,為了解決缺水問題,政府開始大規模的開建水庫。由於當時對歷史遺蹟重視不夠,天梯山石窟旁被規劃了黃羊河水庫。按照水庫蓄水設計,天梯山石窟將被水庫完全淹沒。有關部門於是對天梯山石窟進行了搶救性保護,石窟中的大量塑像和壁畫被拆除,搬運到了甘肅省博物館,石窟中因為非常巨大而無法搬遷的大佛窟,則修了一個小水壩進行保護。可是那時候的中國文物保護經驗匱乏,所謂的搶救保護卻對文物造成了最大的破壞,拆除過程中各種石像壁畫就受到了一定損害,在運輸到蘭州的過程中,又因為當時有限的條件,對文物保護不足,在運輸的過程中大量文物遭到了毀壞,讓人心痛至極。至此,天梯山石窟僅剩下大佛窟,作為曾經的輝煌代表向世人展示。

更加遺憾的是,隨後的幾十年,水利專家多次對黃羊河水庫進行測量,才發現當初過高估計了蓄水位,水庫其實對天梯山的文物根本不造成威脅。只是可惜,這樣一個錯誤的決策,卻毀掉了曾經的“石窟之祖”,久負盛名的天梯山石窟已經名存實亡了。

甘肅天梯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8

天梯山石窟也稱大佛寺,位於城南50公里處的中路鄉燈山村,創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約有1620xx年曆史。天梯山山峯巍峨,陡峭峻拔,高入雲霄,山有石階,拾級而上,道路崎嶇,形如懸梯,故稱天梯山。

北魏、隋、唐、西夏期間均有擴建,至明、清時期已成為喇嘛教寺院。由於天梯山石窟地質結構鬆軟,在歷次地震中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僅1920xx年涼州大地震,就震毀洞窟10餘處。1959年9月,因修建黃羊水庫,窟址處水庫淹沒區,部分造像、壁畫搬遷至甘肅省博物館,北魏、隋唐時期的藏文經卷、絹畫等由敦煌文物研究所保存。

現在天梯山石窟僅存3層,大小洞窟17處。最大的洞窟殘高30米,寬19米,深6米。窟內有釋迦牟尼造像1尊,高15米,寬10米,大佛左右兩旁有文殊、普賢菩薩,廣目、多聞天王和迦葉、阿難等6尊造像,造形生動,神態威嚴,形象各異。

窟內南北兩壁上繪有大幅壁畫。南壁為雲紋青龍,中部為大象梅花鹿,大象背部馱有熠熠發光的經卷,下部是猛虎和樹木花卉。北壁上部繪有青龍,中部繪有白馬、墨虎、菩提樹,馬背上經卷閃閃發光,下部繪有牡丹花卉。整個壁畫筆觸清新,色澤豔麗,氣勢磅礴,形象逼真。

天梯山石窟是我國早期石窟的代表。石窟建成後,世人仿此陸續開鑿了金塔寺、馬蹄寺、文殊山、榆林窟等。20xx年,天梯山石窟被公佈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景區內建有天梯山莊和石窟文物陳列館。

甘肅天梯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9

天梯山遊覽區位於邢台市西東牛莊,距市中心22公里,面積18平方公里。這裏山勢突兀,雄渾險峻,千餘級石階直上雲霄;山腰有遠古洞羣,洞連洞、洞套洞,曲折迴環,幽深莫測;洞中遍佈石花石瀑石鐘乳,肖人肖獸,千奇百怪,目不暇接;山腳有暗河金水洞,泛舟洞中,燈影漿聲,如入仙境。

遊人登臨絕頂長壽峯,但見羣山環拱,村莊歷歷,田疇錦繡,川口湖煙波浩淼,令人心曠神怡。景區西部,冷風洞天下絕倫,寶劍峽壁如刀削,黑龍潭清冷沉綠,另有一番野趣。

特別難得的是,這裏是抗金名將牛皋的家鄉。牛大將軍曾在這裏依山憑險,率眾抗金。至今山腰間遺蹟尚存。另外還有眾多美麗動人的民間故事世代流傳。

這裏的54景景景美,36洞洞洞奇。在這裏可登山、可戲水、可垂釣、可泛舟、可考古、可科研,是邢台不可多得的一處西郊公園。

甘肅天梯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10

石窟中大佛依山而坐,腳下碧波盪漾,薄雲纏繞其身,構成了一幅山、水、佛、雲渾然一體的壯觀奇景,是涼州頗負盛名的旅遊勝地。 天梯山石窟也稱大佛寺,位於城南50公里處的中路鄉燈山村,創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約有1620xx年曆史。天梯山山峯巍峨,陡峭峻拔,高入雲...

霄,山有石階,拾級而上,道路崎嶇,形如懸梯,故稱天梯山。 北魏、隋、唐、西夏期間均有擴建,至明、清時期已成為喇嘛教寺院。由於天梯山石窟地質結構鬆軟,在歷次地震中有不同程度的損壞,僅1920xx年涼州大地震,就震毀洞窟10餘處。

1959年9月,因修建黃羊水庫,窟址處水庫淹沒區,部分造像、壁畫搬遷至甘肅省博物館,北魏、隋唐時期的藏文經卷、絹畫等由敦煌文物研究所保存。 現在天梯山石窟僅存3層,大小洞窟17處。最大的洞窟殘高30米,寬19米,深6米。窟內有釋迦牟尼造像1尊,高15米,寬10米,大佛左右兩旁有文殊、普賢菩薩,廣目、多聞天王和迦葉、阿難等6尊造像,造形生動,神態威嚴,形象各異。 窟內南北兩壁上繪有大幅壁畫。南壁為雲紋青龍,中部為大象梅花鹿,大象背部馱有熠熠發光的經卷,下部是猛虎和樹木花卉。

北壁上部繪有青龍,中部繪有白馬、墨虎、菩提樹,馬背上經卷閃閃發光,下部繪有牡丹花卉。整個壁畫筆觸清新,色澤豔麗,氣勢磅礴,形象逼真。 天梯山石窟是我國早期石窟的代表。石窟建成後,世人仿此陸續開鑿了金塔寺、馬蹄寺、文殊山、榆林窟等。20xx年,天梯山石窟被公佈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景區內建有天梯山莊和石窟文物陳列館。

甘肅天梯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11

陽關位於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南湖鄉境內,為漢武帝開闢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西部邊境之門户。唐代詩人王維首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使陽關名揚千古。

陽關建於漢元封四年(前120xx年)左右,曾設都尉管理軍務,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歷史的久遠使關城烽燧少有遺存,據(元和郡縣誌)載陽關,在縣(壽昌縣)西六裏。以居玉門關之南,故曰陽關。本漢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車。後魏嘗於此置陽關縣,周廢。”巴黎藏敦煌石室寫本(沙州地誌)(P.5034)載:陽關,東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壽昌)縣西十里,今見毀壞,基址見存。西通石城、于闐等南路。以在玉門關南,號日:陽關”(注: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可見唐時陽關已毀,僅存基址。古壽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鄉北工村附近,陽關在壽昌故城西6裏,或10裏處,當指約數而言。專家考證,陽關故址就在今南湖鄉西面對‘古董灘”的流沙地帶。

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達陽關故址:古董灘”。1943年向達先生在這裏考察時寫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灘,流沙壅塞,而版築遺蹟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時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錢之屬,其時代自漢以迄唐宋皆具,古董灘遺蹟迤邐而北以迄於南湖北面龍首山俗名紅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東西流沙湮沒,廣闊不甚可考”。1972年酒泉地區文物普查隊於古董道西14道沙渠後,發現大量版築牆基遺址,經試掘、測量,房屋排列整齊清晰,面積上萬平方米,附近有繼續寬厚的城堡垣基。陽關故址當位於此處。

古代陽關向北至玉門關一線有70公里的長城相連,每隔數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陽關附近亦有十幾座烽燧。尤以古董灘北側墩墩山頂上的稱為陽關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勢最高,保存比較完整。

陽關古塞何以建在這片荒漠之中?考古學家研究發現,陽關佔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險要地勢。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窪池和西土溝是最大的獨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這裏就已成綠洲盆地,有發達的火燒溝文化;漢唐時期,陽關軍士即藉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溝平時上游乾涸,下游有泉水匯成水溪北流,時有山洪暴發。洪峯過後,溝岸紛紛塌落,河牀加寬,大量泥沙順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積。泥沙在西北風吹揚搬運下,形成條條沙壟,陽關古城送逐漸被水毀沙埋。

遊客到絲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陽關。古蹟並沒有多少好看,關鍵是去憑弔歷史,在想象的空間裏去延續歷史的哀音。陽關附近有一南湖和葡萄長廊,風格殊具,可參觀當地民俗。

甘肅天梯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12

陽關位於敦煌市西南70公里外的南湖鄉境內,為漢武帝開闢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西部邊境之門户。唐代詩人王維首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使陽關名揚千古。

陽關建於漢元封四年(前120xx年)左右,曾設都尉管理軍務,自漢至唐,一直是絲路南道上的必經關隘。歷史的久遠使關城烽燧少有遺存,據(元和郡縣誌)載陽關,在縣(壽昌縣)西六裏。以居玉門關之南,故曰陽關。本漢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車。後魏嘗於此置陽關縣,周廢。”巴黎藏敦煌石室寫本(沙州地誌)(P.5034)載:陽關,東西二十步,南北二十七步。右在(壽昌)縣西十里,今見毀壞,基址見存。西通石城、于闐等南路。以在玉門關南,號日:陽關”(注: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可見唐時陽關已毀,僅存基址。古壽昌城在今敦煌市南湖鄉北工村附近,陽關在壽昌故城西6裏,或10裏處,當指約數而言。專家考證,陽關故址就在今南湖鄉西面對‘古董灘”的流沙地帶。

出敦煌市西南行75公里路程即可到達陽關故址:古董灘”。1943年向達先生在這裏考察時寫道: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灘,流沙壅塞,而版築遺蹟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時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錢之屬,其時代自漢以迄唐宋皆具,古董灘遺蹟迤邐而北以迄於南湖北面龍首山俗名紅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東西流沙湮沒,廣闊不甚可考”。1972年酒泉地區文物普查隊於古董道西14道沙渠後,發現大量版築牆基遺址,經試掘、測量,房屋排列整齊清晰,面積上萬平方米,附近有繼續寬厚的城堡垣基。陽關故址當位於此處。

古代陽關向北至玉門關一線有70公里的長城相連,每隔數十里即有烽燧墩台,陽關附近亦有十幾座烽燧。尤以古董灘北側墩墩山頂上的稱為陽關耳目”的烽燧最大,地勢最高,保存比較完整。

陽關古塞何以建在這片荒漠之中?考古學家研究發現,陽關佔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險要地勢。附近在古代又水源充足,渥窪池和西土溝是最大的獨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這裏就已成綠洲盆地,有發達的火燒溝文化;漢唐時期,陽關軍士即藉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溝平時上游乾涸,下游有泉水匯成水溪北流,時有山洪暴發。洪峯過後,溝岸紛紛塌落,河牀加寬,大量泥沙順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積。泥沙在西北風吹揚搬運下,形成條條沙壟,陽關古城送逐漸被水毀沙埋。

遊客到絲路必到敦煌,到敦煌必到陽關。古蹟並沒有多少好看,關鍵是去憑弔歷史,在想象的空間裏去延續歷史的哀音。陽關附近有一南湖和葡萄長廊,風格殊具,可參觀當地民俗。

甘肅天梯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13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是這次敦煌莫高窟一日遊的導遊,我叫殷佳怡。希望能在我的介紹下,讓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敦煌莫高窟給你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大石窟還有:龍門石窟、雲岡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但是這些石窟都不能和敦煌莫高窟比美,因為敦煌莫高窟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呢!它位於敦煌市東南部,距城約25公里,洞若觀火窟開在鳴沙山東的斷崖上。是中國最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也是佛教藝術中心。 它的歷史也很悠久,它修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北朝、隋朝、唐朝、五代、西夏和元朝這幾個朝代都修建過。

現在,大家就跟我到敦煌莫高窟中去看看吧!

你們看,這就是敦煌莫高窟西南方向的一個洞窟:西千佛洞,你們猜這個洞有多長嗎?一定不知道吧,其實這個洞有2。5公里長呢!這些泥巴彩塑在這個洞裏有34個呢,但是整個莫高窟的彩塑就有2415個呢!

各種各樣的石窟大小不一,最大的第16窟達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才高不到一英尺。莫高窟壁畫繪於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內容非常的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的故事、佛教史蹟、經變、神怪、供養和裝飾圖案等七類題材,此外還有很多生活方面的畫作。好了,説了那麼多,我們就去參觀下一個景觀吧!

大家看到了嗎?這個建築是一個九層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立於崖窟中段,與崖頂等高,巍峨壯觀。其間有彌勒佛坐像,高36米,由石胎泥塑而成,是除了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之外的第三大佛哦!

好了,下面請大家自由活動。在活動之前,我還是那句老話:請大家保護環境,珍惜莫高窟的每一寸土地。她不僅是遊覽名勝地 ,還是我們中國的驕傲,讓我們共同祝願:擁有無限魅力、栩栩如生的莫高窟,永遠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燦爛輝煌的一頁…… 歡迎有機會再到這裏來玩。

甘肅天梯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14

張掖馬蹄寺風景名勝區,地處甘肅省肅南裕固民族自治縣境內,距張掖市60公里的臨松山下。山頂一石窟內留有深深的馬蹄印跡,史載系天馬神蹟,馬蹄寺由此而得名。

被譽為人間仙境的馬蹄寺風景名勝區集石窟藝術、宗教文化、民族風情、自然風光為一體,豎家AAAA級旅遊區、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森林公園。

馬蹄寺石窟羣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羣開鑿於十六國北涼時期,距今約1600多年的歷史,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上、中、下觀音洞和金塔寺七處組成,分佈在100多平方公里的區域內。金塔寺、千佛洞等石窟內一些早期的形制、造像與壁畫都保留着古拙挺拔和淳厚朴實的特點和風格。

馬蹄寺是歷史上河西走廊的佛教聖地之一,早期崇信漢傳佛教,元代以後藏傳佛教在此興盛,藏語為“卓瑪讓象”,意為菩薩自然出現的地方。漢傳和藏傳佛教同時並存,是馬蹄寺的一大特點。

形似觀音菩薩蓮花寶座的蓮花仙峯腳下,五彩繽紛的民族帳篷,似朵朵爛漫的山花爭奇鬥豔。飽蘸裕固民族、藏族、蒙古族民族盛情的風俗接待服務,為遊客提供草原特有的風味食品、帳篷旅館和民族歌舞,會使您親身體驗到少數民族的獨特的風情習俗。

甘肅天梯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15

各位朋友:

你們好。現在我帶大家去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呀離敦煌市區東南25公里處,我用這段時間,就莫高窟先做一點簡單的介紹。

敦煌莫高窟和洛陽龍門石窟、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的開鑿比龍門石窟早120xx年、比雲岡石窟早94年。莫高窟以它創建年代之久。建築規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其藝術價值之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一年中游客接踵而來,絡繹不絕,對促進文化交流,傳播學説,弘揚民族藝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是龍門、雲岡石窟所沒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無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藝術的精髓。如果所45000平方米壁畫一張張連接起來將長達25公里,要把這些壁畫哪放在路邊的話,可以構成個從市區到莫高窟的一條長長的畫廊。其規模之宏大,題材之廣泛,藝術之精湛,被日本學者稱之為“一大畫廊”;法國學者稱之為“牆壁上的圖書館”;正如一位學者看了莫高窟後感慨的説:“看了離煌石窟就等於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項高窟俗稱千佛洞,“千”這個數字在這裏不指具體的數目,而是喻指很多,因為這裏有許多佛教塑像、壁畫的洞窟,所以俗稱為“千佛洞”。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隋代洞窟第423號洞窟題記中,其名稱的由來眾説紛紜,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種説法:其一,是説菲高窟開鑿於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在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説從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許多唐代文獻都記載,唐代沙州敦煌縣境內有“漠高山”、“漠高裏”之稱,據此考證,鳴沙山在隋唐也稱漠高山,因此將石窟以附近的鄉、里名稱命名;其三是説在梵文裏“莫高”之音是解脱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譯。

由於敦煌自漢魏以來,是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聚集雜居之地,各民族文化在這裏交匯、融合;敦煌又是西出西域,東入中原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人們篤信佛教,地方的官使吏、豪門貴族、善男信女以及貧苦的老百姓都拿出銀兩來開窟、造像、繪畫作為自己的家廟來供養佛和菩薩;來往於絲綢古道的商人、使者、僧侶等為了祈佑自己能平安突起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或取福佑,死後進入天國的投資。於是在鳴沙山的崖壁上,大大小小的窟龕不斷湧現。

大家看前邊有綠色的地主就是莫高窟,它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峯,窟區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存洞窟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佈崖面,每個洞窟裏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在現存的洞窟中有壁畫45000多平方米,塑像2400餘身,最大塑像主, 30多米,最大壁畫約50平方米。這些壁畫、塑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從4世紀到14世紀上下延續千年的不同時代的社會、生產、生活、交通、建築、藝術、音樂、舞蹈、民情風俗、宗教信仰、思想變化、民族關係、中外交往等情況。在我國三大石窟中,莫高窟是開鑿最早,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羣。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珍貴的價值。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

現在我進入洞窟參觀,首先我們去參觀有名有“藏經洞”。這個洞窟位於系統工程號洞窟甬道的北側,編號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時期河西都僧統洪的“影窟”,有碑文載這一事實。1920xx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圓錄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打開了祕百多年的“藏經洞”,這些珍貴無比的文物終於重見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敗加之王圓錄的愚昧,使這些珍貴的文物遭到了帝國主義分子的肆無忌憚的掠奪和盜劫。1920xx年沙皇俄國的奧勃魯切夫來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為誘餌,騙取了一批文物。

1920xx年,英國人斯坦因,僅用數十塊馬蹄銀,劫取了約一萬多卷,同時還有佛教繡品和佛畫五百多幅,現藏於大英博物館;1920xx年法國人伯希和盜走文物六千多卷,現在藏於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和吉美博物館。1920xx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盜走約九百餘卷。直到1920xx年清政府才將被劫餘的文物運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圖書館。在運輸途中及運到北京後不少文物被偷、損壞、遺失,是中國考古史上一次難以估量的損失。“藏經洞”發現的這些文書內容包括宗教經典和多種文字寫的世欲文書,它涉及到許多學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要資料,經過國內外學者幾十年的研究、開拓出一門全新熱門的學科--敦煌學。

那麼藏經洞是什麼時候、為何密封的呢?一説是:十一世紀初,西夏侵入敦敦煌時為了保護經典而藏;一説是:不用但又不能丟棄的神聖經典存放;再一説是:為了防止伊斯蘭教徒破壞而藏。後來收藏了這些經典的僧侶,逃的逃了,還俗的還俗了,死的死了。直到本世紀初發現這個洞窟為止,再沒有人知道這件事。

下面我帶大家去參觀328窟,這個洞窟的精彩所在為塑像,在進入洞窟前,就彩塑的大致情況給大家介紹一下。莫高窟的彩塑有圓塑、浮塑、影塑等幾種形式。小的不足盈寸,最大的高34.5米,是世界第四大佛。一般的塑像都是用木頭搭架,上面纏上麥稈、穀草、蘆葦、麻絲等,然後用特製的粘塗塑,整形雕刻,最後上彩繪畫的。

塑像主要有四大類:(1)佛像,包括釋迦、彌勒、藥師、阿彌陀以及三世佛、七世佛;(2)菩薩像,包括觀音、文殊、普賢及供養菩薩等;(3)弟子像,包括迦葉、阿難;(4)尊神像,包括天王、力士、羅漢等,另外還有一些鬼神、神獸等動物塑像。由於製作年代不同,風格也截然不同,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秀骨清像”、“曹衣出水”和唐代的“吳帶當風”等風格,充分地體現了當時的藝術巨匠超凡的想象和高超的思維。

塑像是石窟的主體,多為1佛2菩薩的組合,前期的粗壯而逐漸演變到後期的清瘦。隋、唐以來出現了一鋪七身或九身的羣像,也出現了大的造像,如148窟和158窟的兩身長16米多的涅盤像、96窟高3405米的北大佛和130窟高26米的南大佛,都是一時期的作品,其藝術風格也趨向雍容華麗,特別是唐代的許多優秀作品,那注入的感情和技巧,給人的印象就像真實的生命體。

285窟是莫高窟西魏時期的代表洞窟,建築形式為覆鬥頂方形禪窟,內有西魏大統四、五年,造像題記,是莫高窟最早的一個有記年的洞窟。

南壁禪窟上面繪有《五百強盜在佛因緣》故事,講的是:在古印度有五百人造反為盜國王派隊伍捕獲,挖去雙眼,放逐山林,他們痛苦不堪,嚎啕大哭,呼喚佛的名號,佛聽到後,大發慈悲,用神通力使他們恢復光明,並現身説法,終於使五百強盜皈依佛門。畫面非常寫實,每個環節都作出細緻的描繪,這則故事對今人同樣教育意義,只要迷途知返,懸崖勒馬,還為時不晚。

220窟是初唐開鑿的洞窟。這個洞窟南北兩壁面,原來被宋代的壁畫覆蓋,1948年已殘損的千佛畫被剝掉後,下面露出了初唐時代的壁畫,色彩如初,非常清新鮮麗,保存狀態極其完好,而且是非常精美的作品。南壁是根據《佛説阿彌陀經》繪畫的“阿彌陀淨土變”,中間是欄杆環圍的寶池,沙羅雙樹下的蓮花台上坐着阿彌陀佛,以脅侍菩薩為中心,諸菩薩、飛天、伎樂天等眾聖雲集,場面非常壯觀。寶池前有紅、綠、黑、白顏色的瓷磚鋪設的平台,正面舞台上樂師們在演奏各種樂器,平台中央有兩個舞姬,在圓形的地毯上踏着音樂節奏立着腳尖跳舞,羽衣飄動,激烈歡快。英建築藝術主要指洞窟的形制。

石窟本身就是具有立體空間的建築。前期的洞窟以中心塔柱式為主。所謂中心塔柱式既開鑿時就在洞窟的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上面開龕,龕內塑像;中期開鑿的洞窟相對較大,中心塔柱式被廟堂式即伏頭號代替,多數是在洞窟正面牆壁上開較大的佛龕,塑造多身塑像。窟頂為覆鬥式,天井彩繪精美的圖案,後期開鑿的洞窟都比較大,縱深二三十米,稱殿堂窟。洞窟中央高有佛壇,佛壇上面塑造多身較大的塑像。除此以外還有禪窟、大佛窟和涅磐窟。從洞窟建築形式的轉變和多樣化,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們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進,融化、成為本民族的東西。另外莫高窟還保存着宋代木結構窟檐五座,以及散佈其周圍造型獨特的舍利塔十幾座。加上壁畫中彩繪的亭、台、樓、閣、殿、寺院、城池、民居、茅巷、野店等等,構成了莫高窟無比豐富的建築藝術的寶庫,也是一部敦煌建築史。

甘肅天梯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16

其實原來我對甘肅的瞭解並不深入,是那次去出差,覺得可以有必要了解一下那裏的民俗風情,有沒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我一直都喜歡自由的天空,不喜歡被束縛,所以,每次出差都會在網上翻閲一下資料,去甘肅,我依稀清楚的記得那裏的人們,那裏的民俗風情,那裏的天空蔚藍,那裏的人們純真質樸,很熱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去那裏的,我把甘肅的民俗風情發一下,如果有需要的可以借鑑!

甘肅,古屬雍州,地處黃河上游,在東經92。13`~108。42`,北緯32。12`~42。57`之間。它東接陝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內蒙、寧夏,是古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地和黃金路段。

它象一塊瑰麗的寶玉,鑲嵌在中國中部的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上,東西蜿蜒1600多公里,南北地跨10個緯度,縱橫45.3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4.72%。轄蘭州市、天水市、白銀市、金昌市、嘉峪關市、慶陽地區、平涼地區、隴南地區、定西地區、武威地區、張掖地區、酒泉地區、臨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等14個地、州、市,86個縣、自治縣、市區。包含漢、回、藏、東鄉、裕固、蒙古、哈薩克、保安、撒拉、滿、土、維吾爾等12個主要民族。其中,東鄉、裕固、保安族是甘肅獨有的三個少數民族。

甘肅,是取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於西夏曾置甘肅軍司,元代設甘肅省,簡稱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設置過隴右道,故又簡稱為隴。

甘肅,歷史悠久,民俗活動和名勝古蹟不勝枚舉,擁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古城3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3個、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區26個。相傳三皇之首的伏羲氏便誕生在這裡。遠自上古,黃河兩岸的農業文明已經萌芽。璀璨的古代文化與現代風采展現在唐詩、宋詞、元曲之中;展現在古老的洞窟內、絢爛的壁畫上;展現在“花兒”的歌聲裏、香浪節的笑語中;展現在無邊無際的雪山草原深處……行走在甘肅大地上,到處都有民俗風情、動人傳説和名勝古蹟。

甘肅東南部的天水市和隴南地區,是歷史悠久、山川錦繡、物產豐富、氣候宜人、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稱。境內除有舉世聞名的麥積山石窟和秦安大地灣古文化遺址外,伏羲文化、秦文化、三國文化在天水的遺風民俗也十分豐富。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日的伏羲廟會和農曆五月十三日的伏羲文化節,將天水民俗活動推向高潮。唐玄奘在天水的傳説,使佛公山喬、萬紫山、滲金寺等地,成為主要民俗景點。三國的古戰場街亭、祁山堡、木門道、諸葛軍壘、陰平古道、姜維墓祠等遺蹟,不僅能使您重温三國曆史,而且至今流傳的孔明帽房屋、正月十五點燈盞等民俗,使人深感三國遺風的濃郁。

和天水、隴南相臨的甘南、臨夏兩自治州,是藏、回、東鄉、保安、撒拉等少數民族的集聚地,有獨具一格的民情和風俗。境內的拉卜楞寺,作為黃教三大寺,不但有著精美絕倫的建築,而且每年7次規模較大的法會和眾多的節慶,使拉卜楞寺的宗教民俗活動空前豐富多采,古樸典雅的臨夏清真寺,是穆斯林民眾們的聚禮之地,這裡的宗教民俗活動,獨特隆重,令人歎為觀止。規模宏大的蓮花山和鬆鳴巖花兒會,不但是臨夏民俗風情的充分展現,而且在世界民俗風情中,也佔有一席之地。更有那甘南藏區的浪山節、採花節;臨夏東鄉族、保安族的婚禮、飲食等習俗,使甘南和臨夏成為甘肅民俗的黃金地域。

甘肅東部的慶陽、平涼地區,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地區。這裡除有眾多中國革命遺蹟外,更有軒轅“黃帝得道於廣成子”的道家聖地崆峒山、西王母設宴招待周穆王的王母宮山,而公劉廟、菩薩山等廟會,都成為民俗文化主要場所。特別是嗩吶、剪紙、社火、戲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定西地區和白銀市,雖乾旱少雨,植被較差,但也不乏引人入勝的民俗風情。隴西是天下李姓的祖地,是海內外李氏尋根問祖之地;岷縣是當歸主要產地,由此而形成的生活、禮儀、節慶等民俗,在海內外都有一定影響。會寧縣的會師樓則標誌著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結束。

河西走廊是甘肅著名糧倉,更是昔日鐵馬金戈的古戰場河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聞名於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肅南裕固族風情、肅北蒙古族風情、阿克塞風俗、天祝藏區風情、雷台奇觀、古酒泉傳奇、嘉峪關傳説、玉門關和古陽關遺址、橋灣人皮鼓、民間筵悦、民勤駱駝隊等奇風異俗在這裡熠熠生輝。

省會蘭州市,不但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現代化的工業城市。這裡民俗風情更是多彩多姿,連城魯土司衙門、黃河古渡和鐵橋、五泉山廟會、安寧堡桃花會、皋蘭鬧元宵與打春牛、水車與皮筏、太平鼓和太平歌以及雕刻葫蘆、黃河石、水煙、白蘭瓜等,讓人流連往返。

很多地方,它不出名,可是當你去了卻發現它出奇的美,讓你感受那裏是那麼獨特,走近甘肅你會發現,其實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只是我們都不曾用心去體會,包括那裏的民俗風情,包括那裏的人,問題能讓我再次回味!

甘肅天梯山的導遊詞範文 篇17

各位遊客:

大家好!我是這次敦煌莫高窟一日遊的導遊,我叫殷佳怡。希望能在我的介紹下,讓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敦煌莫高窟給你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大石窟還有:龍門石窟、雲岡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但是這些石窟都不能和敦煌莫高窟比美,因為敦煌莫高窟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窟呢!它位於敦煌市東南部,距城約25公里,洞若觀火窟開在鳴沙山東的斷崖上。是中國最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也是佛教藝術中心。 它的歷史也很悠久,它修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北朝、隋朝、唐朝、五代、西夏和元朝這幾個朝代都修建過。

現在,大家就跟我到敦煌莫高窟中去看看吧!

你們看,這就是敦煌莫高窟西南方向的一個洞窟:西千佛洞,你們猜這個洞有多長嗎?一定不知道吧,其實這個洞有2。5公里長呢!這些泥巴彩塑在這個洞裏有34個呢,但是整個莫高窟的彩塑就有2415個呢!

各種各樣的石窟大小不一,最大的第16窟達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才高不到一英尺。莫高窟壁畫繪於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內容非常的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的故事、佛教史蹟、經變、神怪、供養和裝飾圖案等七類題材,此外還有很多生活方面的畫作。好了,説了那麼多,我們就去參觀下一個景觀吧!

大家看到了嗎?這個建築是一個九層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立於崖窟中段,與崖頂等高,巍峨壯觀。其間有彌勒佛坐像,高36米,由石胎泥塑而成,是除了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之外的第三大佛哦!

好了,下面請大家自由活動。在活動之前,我還是那句老話:請大家保護環境,珍惜莫高窟的每一寸土地。她不僅是遊覽名勝地 ,還是我們中國的驕傲,讓我們共同祝願:擁有無限魅力、栩栩如生的莫高窟,永遠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燦爛輝煌的一頁…… 歡迎有機會再到這裏來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gansu/pxdl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