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福建導遊詞 >

福建旅遊美景導遊詞(精選13篇)

福建旅遊美景導遊詞(精選13篇)

福建旅遊美景導遊詞 篇1

清源山位於泉州北郊,故俗稱北山;又因峯巒之間常有云霞繚繞,亦稱齊雲山。面積62平方公里,主景區距泉州城市區3公里。清源山是閩中戴雲山餘脈,峯巒起伏,巖石遍佈盎然成趣,多處勝景天成,為572米,山脈綿延20公里,象形巖石,千奇著名自然景區,有“閩海蓬萊第一山”之美譽,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福建旅遊美景導遊詞(精選13篇)

據泉州府志記載,清源山最早開發於秦代,唐代“儒、道、釋”三家競相佔地經營,兼有伊斯蘭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動蹤跡,逐步發展為多種宗教兼容幷蓄的文化名山。自古以來,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於世,其中尤以老君巖、千手巖、彌陀巖、碧霄巖、瑞象巖、虎乳泉、南台巖、清源洞、賜恩巖等為勝。

山門,老君巖的山門,曲尺型的上下兩級平台,是陰陽太極八卦的變型圖案,正前聳立的這方天然石頭上鐫刻着“青牛西去,紫氣東來”八個篆字,還有這幢以盤根錯節為窗飾掛落的石構山門,充滿了山野氣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盡致,令人有進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老君造像,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我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它刻於宋代,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據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説明它是一塊形狀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巖,是巧奪天工的民間工匠略施技藝,把它雕刻成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道教開山鼻祖老子的坐像。

千手巖,千手巖又名觀音寺,它是因為供奉觀音像而得名。千手巖處在清源山的左峯,寺宇紅牆素瓦,顯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後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創始人釋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藝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藝術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觀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態極佳。兩旁壁上的十八羅漢畫像,神態各異,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巖寺中常年暮鼓晨鐘,香火不絕,寺前蒼松翠柏,峯石嶙峋,別有一番情趣。

彌陀巖,是清源山風景名勝區幽谷梵音意境區內的主要景點之一。。過了千手巖,沿古道拾級布上,經振衣亭即到彌陀巖山門,門柱鐫有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撰寫的一對楹聯:每慶安瀾堪縱目,時觀膏畝可停驂,可見這裏是登高望遠,把酒臨風的好去處。彌陀巖的仿木石構石室,建於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老派1364)。室內的元代石雕阿彌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鑿而成,高5.77米,寬2.5米,頭結螺髻,足踏蓮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莊大方,慈祥和善。

福建旅遊美景導遊詞 篇2

連城梅花山自然保護區東西寬20公里,南北長19公里,總面積225.7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89%,是世界A級自然保護區,列為國家森林和野生動物保護類型。

梅花山氣候宜人,四季長青。由於獨特的地質、地貌、植被、氣候等地理因素,形成多層次、多類型的自然旅遊資源。

梅花山峯巒疊嶂,區內平均海拔900米,千米以上高峯300餘座。是閩江、九龍江、汀江發源地,有“八閩母親山”之稱。據調查,維管束植物共172科,676屬,1490種及30亞變種。其中,40多種屬於稀有的珍貴與瀕臨滅絕的樹種。如:建柏、觀光木、傘花木、穗花杉、長苞鐵杉、巴戟天、沉水樟等。據初步調查,梅花山還有各種獸類62種,鳥類166種,爬行動物69種,兩棲動物29種。其中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42種,如:華南虎、雲豹、金錢豹、黑熊等。梅花山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稱為“天然基因庫”,是研究動植物分類、森林生態學、植物羣落的理想基地,吸引着許多生物、地理學者以及海外探險家。這裏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鬱鬱葱葱,林間空氣富含負氧離子,是開展“森林浴”的理想地方“森林浴”是當今世界上方興未艾的旅遊項目,這裏充滿神奇原始的森林景觀,可使旅遊者置身於大自然的綠色懷抱,呼吸着林間富於負氧離子的清新空氣,促進新陳代謝,陶冶情操,達到鍛鍊身心和治病的效果。

梅花山境內羣峯突兀,自然景觀奇特,有延綿數公里的黃連盂大絕壁,美猴潭瀑布,鯉魚寨瀑布,梅花湖以及大自然長期雕琢而成的老鷹石、禾倉石、金龜下蛋等奇巖怪石。還有馬頭山寺、南蠻王墓、梨嶺步雲書院等人文景觀。

閩西民謠:“梅花十八洞,洞洞十八洋,洋洋十八里,裏裏十八窟,窟窟十八隻金交椅”。金交椅指的是地下礦藏資源,目前已發現和開發的有鐵、錳、鉛、鋅、鎢、煤、磁鐵礦和水晶石等。

梅花山虎園

中國虎園位於福建省上杭、連城、龍巖三縣(市)交界處,方圓220多平方公里的梅花山,境內絕大部分為原始森林,植被羣系30多個,其中列入國家第一本《紅皮書》保護的珍稀植物19種;森林動物中列入國家一二類保護的珍稀動物有華南虎、金錢豹等 26種,1985年被列入國家A級自然保護區。與地球上其他地方乾燥炎熱的"迴歸荒漠帶"相比,它是世界上罕見的"動植物資源基因庫",被海內外專家讚譽為"迴歸荒漠帶上的綠色翡翠"。

為拯救瀕臨滅絕的珍稀虎種——華南虎,1998年9月,福建省龍巖市從蘇州動物園引進二雄一雌3只華南虎進行野化豢養,率先在全國啟動了"梅花山華南虎保護工程"。今年一開春,該市又注入巨資在梅花山腹地的茶盤洞建立 7000畝的中國龍巖梅花山華南虎園,再次從廣西桂林熊虎山莊引進二雌一雄3只華南虎,以增加老虎種源,防止近親繁殖。如今,在古木葱鬱、峭崖嶙峋的梅花山虎園,久違的華南虎嘯聲和獼猴、梅花鹿等國家一二類保護野生動物的歡叫聲,讓野生動物保護專家和遊人興奮不已。

梅花山華南虎拯救工程分三期進行,總投資約1.2億元,到20__年,梅花山虎園經過人工繁殖、半野化、野化豢養的華南虎數量將達到100只。屆時,梅花山可望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梅花山華南虎自然保護區。

梅花山基本情況介紹

梅花山自然保護區於1985年4月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地處福建省龍巖市新羅、上杭、連城三縣(區)交界地帶,總面積22168.5公頃,是福建著名的天然林區,位於武夷山脈南段與博平嶺之間的玳瑁山的主體部分,俗稱"梅花山十八洞" 。

福建旅遊美景導遊詞 篇3

海月巖位於漳浦縣沙西鎮境內,距縣城綏安鎮約45公里,驅車可直達巖下。

海月巖具有悠久歷史,寺殿始建年代不詳,無從考證。它重建於宋鹹淳年間(公元1265年至1274年),明代經再修繕,保存較好。

海月巖路旁有一口小潭叫羊角潭,水澈清洌。由於所處位置特殊,每逢中秋之夜子時左右,明月映照潭中,月光恰巧正折射到山上巖寺寶殿中釋迦牟尼佛的胸膛上,古人稱為“月照禪心”、“月升朗佛”,其餘時間則不可見,堪謂奇觀,海月巖也因此得名。

海月巖的山門別具一格,由兩塊長形石條斜立互倚構成三角形的山門,名曰:“不二門”。因四周巨石重疊,遊人上山入寺,必經此門,沒有第二條通道。山門兩側刻有楹聯:“青蓮布地開三島,巨藕通天只一門”。遊人過了山門,一眼便望見修建於天然大石洞中的海月巖寺。

“海月巖好風景,石頭蓋屋頂”這是當地人傳頌的俗語,也形象地概述了海月巖寺廟內建築的特點,它們的屋頂大都由一塊石頭直接蓋成,真是渾然天成。海月巖寺又名海月庵,供奉釋迦牟尼坐像及十八羅漢。寺殿規模雖不大,卻構築精巧,裝飾美觀,其殿頂是一整塊花崗巖大石板,據介紹長約50米、寬約20米、厚3至5米,重達數百噸。大石板下兩側,有石壁支撐,寺門石柱上有副以“海月”藏頭的聯語:“海氣凝云云氣結成羅漢相,月光映水水光返照菩提心”,生動描述海月巖的奇觀勝景。

寺前有塊巨石,巍然兀立,上刻有“落伽境”3個大字,下雕觀音菩薩浮像,旁有題詩:“峯外長江不盡流,巍巍片石几春秋;自從題刻觀音石,萬古清風應祈求。”成了海月巖十景之一。民間傳説觀音下凡現身於此,經常有善男信女在此祈求平安幸福。海月巖背靠金剛山,面朝東山灣,怪石嶙峋,洞穴密佈,芳草悽悽,綠樹蒼蒼,是個可觀山望海賞石探洞的旅遊勝地。

海月巖有摩崖石刻60多處,大都為宋朝文人墨客所題,有的雄渾有力,有的清秀雋永,給人以深刻印象。過寺殿,繞巖障,鑽洞穴,登陡嶺,趣味盎然。上到涼亭,極目遠眺,一覽秀色。沙西鎮縱橫交錯的道路、星羅棋佈的田園房舍、煙波浩渺的大海以及屹立於江流中著名的石礬塔,盡收眼底,構成一幅美麗動人的風景畫。

福建旅遊美景導遊詞 篇4

開元寺佈局,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有:紫雲屏、山門(天王殿)、拜亭、大雄寶殿、甘露戒壇、藏經閣。東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館(弘一法師紀念館)、準提禪院;西翼有安養院、功德堂、水陸寺;大雄寶殿前拜亭的東、西兩側分置鎮國塔、仁壽塔兩石塔,俗稱東西塔。

拜庭兩旁古榕參天,大雄寶殿雕塑技術高超,尤其是粱槽間的24尊飛天樂伎,在中國國內古建築中罕見。殿前月台須彌座的72幅獅身人面青石浮雕,殿後廊的兩根古婆羅門教青石柱,同為明代修殿時從已毀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來。大殿內用近一百根海棠式巨型石柱支撐殿堂,俗稱"百柱殿",殿內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莊嚴,是漢地少有的密宗軌制。大雄寶殿之後的甘露戒壇,系中國現存三大戒壇之一,壇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鋪作間的24尊木雕飛天。

福建旅遊美景導遊詞 篇5

今天我們要遊覽的是南普陀寺,它歷史悠久,始於唐朝,但由於多次被毀,又多次重修,所以整個寺廟的建築還是比較新。原稱為“普照寺”後被毀,在康熙二十三年施琅將軍在此重建寺廟,因與浙江普陀山一樣與供奉觀世音菩薩為主,又處於普陀山之南,所以稱其為“南普陀寺”,南普寺原是臨濟宗派世襲主持,1920__年改為十方叢林選賢制,選拔賢能之人當任主持,自那時起已有十一任主持了,現任的主持是聖輝法師,南普陀寺廟的建築也別具一格,現在,就隨小吳一同前往參觀一下吧!那我們所需要的時間為一個半小時。

各位來賓,現在請隨我一同入寺參觀,這是天王殿,1981年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所題寫的天王殿匾額。走進這天王殿,彌勒佛慈眉笑眼,耳垂雙肩,袒胸露臍,笑容可掬,似乎對每一位遊客都表示恭候光臨。彌勒佛出生於印度,後來出家拜佛為師,佛預言他將繼承釋迦牟尼為未來佛,在五十七億六萬年之後在龍華樹下成佛,分三會説法,以其代釋迦佛説教之意。我們現在看到的已不是印度的彌勒佛,現在中國大多寺廟裏供奉的是笑口常開胖彌勒像,他為五代時的契此和尚,今寧波奉化人,他常常拿一布袋,雲遊四方,無憂無慮,常勸人信佛,且總是眉開顏笑,和善待人,因而人們也稱其為“布袋和尚”,後來他在嶽林寺磐石坐化,口中唸唸有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不自識”,人們才醒悟他是彌勒佛的化身。

彌勒佛身後的是韋馱,他手持金剛杵是佛教中的護法神,據説,如果寺廟中韋馱着地的金剛杵表明這個寺廟是子孫廟,對外來的雲遊僧人不開放,最多可吃兩餐,不得留宿,如果韋馱將金剛杵橫放在手臂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十方叢林,雲遊僧人可以免費食宿,如果韋馱一手將金剛杵高舉過額,表示寺廟對雲遊僧人的食宿要收取一定的費用。

南普陀寺原先為子孫廟,所以韋馱的金剛杵是着地,後改為十方叢林,但這尊韋馱卻沒有更改外形,其實雲遊僧人到此是可以免費食宿的。

天王殿內兩旁的便是四大天王,分別代表風、調、雨、順,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琶,意為調,南方增長天王手持寶劍,意為風,西方廣目天王一手拿圓珠,一手拿蛇或龍,意為順,北方多聞天王手持一傘,意為雨。

現在我們走出天王殿,寺廟呈中軸線遞次向上,向左右對稱展開,現在看,左右兩邊分別是鍾、鼓樓!寺廟中一般都是晨鐘暮鼓!而鐘鼓樓第一層分別又供奉着地藏王菩薩和伽藍菩薩,正前方是大雄寶殿,這是寺院的主體中心,是一座重檐歇山頂兩層躥角式的建築,綠瓦石柱,雕樑畫棟,屋上鋪琉璃瓦,殿頂繪有九鯉化龍、麒麟奔走、龍鳳呈樣等磁畫,色彩鮮麗,金碧輝煌。南普陀寺始於唐朝,在大雄寶殿前的石柱上有一對聯為證,“經始溯唐朝與開元並古,普光被廈島對太武以增輝”,大雄寶殿中供奉着豎三世佛,分別是過去佛、現在佛與未來佛,中間的就是現在佛,即釋迦牟尼佛,據説真有其人,原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加毗羅衞國淨飯王的兒子,十九歲那年於四門出遊,感悟到人生的生老病死的狀況,於是決心出家,以擺脱生老病死的困苦,最終經過艱難的修行,在菩提樹下覺悟,就成為現在的釋迦牟尼。站在釋迦牟尼兩旁的是他兩個弟子阿難與迦葉,前面還有一尊千手觀音。在殿的後面供奉着西方三聖,中間為阿彌陀佛,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

在大雄寶殿的左右分別是十八羅漢,相傳當年羅漢傳入中國時只有十六羅漢,後加入了《法住記》作者慶友法師與此書的翻譯者玄藏。

各位來賓,這是大悲殿,供奉着觀世音菩薩,因為觀世音菩薩又稱為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所以稱為大悲殿,觀音原名觀世音、觀自在,慈悲之意就是給人與快樂,拔除悲痛。殿內供奉四尊觀世音菩薩,安排四方,正中是一尊雙臂觀音,端坐在蓮花座上,雙目垂簾,神態安詳。其餘三尊為四十八臂觀音,手上各雕一隻小眼,持多種神器,姿態各一。遊人香客必到此參觀朝拜。大殿原為木結構,八角三重飛檐,全以斗拱架疊建成,殿內藻井,全用木料斗拱,不用一支鐵釘。由於香火太盛這兒多次燒,所以等會兒要燒香的朋友請不要把香火帶到殿內,在殿外燒就可以了。

前方便是藏經閣,為中軸主體的最高層,這閣建築頗有特色,有中西合璧的韻味,上為歇山式屋頂,下為西洋式架構,重檐雙層閣樓,上層藏經,下層法堂,二樓有寬敞的天台。這裏面藏着明末用信徒和沙彌刺血寫成的血經書,還有著名藝術家何朝東的作品白瓷觀音、緬甸白玉卧佛等等。

各位來賓隨我再往山上走,這兒有一個大佛字,是閩南寺院中最大的一個,高4米多,寬3米多,是清光緒三十一年振慧所書。

現在請各位與我一同往回走,南普陀是全國佛教高等教育的基地,這是閩南佛學院,創辦於1920__年,由當時南普陀的主持會泉大師為首任院長,他將佛學院作為改革中國僧侶的教育實驗園地,使之成為中外著名的佛教高等學府,1937年抗日軍興,學院停辦,,1985年又正式復辦,由趙樸初會長重寫了院額,現設有男女兩部,男部在南普陀,女院在金榜公園內的紫竹林寺內,學院的每任校長都是由南普陀現任主持當任,所以現在的校長就是聖輝師。

_廈門火燒嶼導遊詞 ·日光巖導遊詞 ·武夷山龍川大峽谷導遊詞 ·永定土樓導遊詞-

各位來賓,看對面的普照樓,是專門供應素齋的地方,南普陀素菜以其清純素雅的獨特風味馳名中外,拋開了素菜仿製葷腥模樣的傳統,堅持素菜素料、素菜素做、素菜素名,其中有道菜名為“半月沉江”這是郭沫若先生所取的名,1962年郭沫若先生偕夫人來到南普陀寺,參觀品嚐素菜,他看過菜單後便把菜名排列編成韻律詩句,邊吃邊打拍子唱,興致甚高,當端上當歸香菇冬筍麪筋湯時,見其一半香菇為墨色,一半面筋為白色,宛如半輪月影沉入江底,於是便為這道菜取名為“半月沉江”。

福建旅遊美景導遊詞 篇6

鼓浪嶼是廈門西南禺的一座小島,面積1.77平方千米,以700米寬的海峽與市區相隔。島上四季如春,島上樹木叢生,丘陵起伏,有海上花園的美稱,是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因為島上有一中空巨石,海浪拍擊聲如鼓鳴而得名。島上最高處叫日光巖,附近有民族英雄鄭成功當年訓練水師的水操台遺址。海邊有菽莊花園,花園旁邊的金色沙灘,為天然海濱浴場。島上無車輛,清雅脱俗。尤為遊人所讚賞的是,此地的居民文化素質非常的高,鋼琴擁有量為全國第一。月下風中,琴聲悠揚,漫步其間,韻味無窮,給人以極其優美的藝術享受。

日光巖俗稱“晃者”,位於島的中央,是鼓浪嶼的最高峯(海拔92.7米)。從山腳沿石梯登臨而上,沿途有日光巖寺、蓮花庵。古避暑洞。鄭成功水操台遺址以及歷代名人的多處題刻。巖頂築有圓台,站立其間,憑欄遠眺,廈鼓風光盡收眼底。裕莊花園坐落於鼓浪嶼的南端,分“補山”園和“藏海”園兩部分,以園飾海,以海拓園,整座花園設計精巧,園內主要建築“四十四橋”就建在海上,橋上有觀釣台。渡月亭和“海闊天空”。“枕流”等事台疊石。

浩月園位於鼓浪嶼的東南隅,全園佔地面積約為2萬平方米,為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而建。園內景點包括鄭成功青銅羣雕。鄭成功巨型石雕像。鄭成功微雕展覽館。鄭成功碑廊。皇帝殿。激光舞台。孔雀園。皓月休閒度假俱樂部等。其中鄭成功青銅羣雕是以青銅鑄成的半圓半浮大型羣雕,為目前國內歷史人物青銅羣雕中罕見的一組;鄭成功巨型石雕像,高15.7米,重1400噸,用625塊花崗巖組成,整座雕像拔地凌空,氣宇軒昂,己成為廈門的重要標誌和象徵物。

福建旅遊美景導遊詞 篇7

各位嘉賓:上午好!(致歡迎辭)

首先,讓我代表------旅行社,歡迎諸位前來福建永定客家土樓觀光旅遊。

我叫------,很榮幸為各位嘉賓導遊,由於本人才疏學淺,水平不高,有不到之處請大家原諒,祝各位身體健康,旅途愉快,謝謝!(發宣傳冊)。

永定土樓

今天,我們的目的地是福建土樓(永定下洋)旅遊風景區,途經紅坊鎮、高陂鎮、坎市鎮、撫市鎮、陳東鄉、岐嶺鄉、下洋鎮等七個鄉鎮,全程約80公里。現在我用客家方言説一名、句“歡迎各位嘉賓光臨永定客家土樓”。

據不完全統計,永定縣境內共有23018座土樓,其中圓土樓有362座。永定土樓最先建軍於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説起土樓旅遊,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某超級大國的衞星發現中國福建的西部佈滿了無數個大小不一、或圓或方的不明建築物,他們懷疑可能是核反應堆,也可能是導彈發射井,而且規模龐大,數量驚人,引起該國當局的高度重視,於是派遣特工人員以記者的身份前來探個究竟,結果探明是一座座土樓民居建築。雖然虛驚了一場,但是卻為土樓旅遊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到目前為止,永定土樓已接待了四十三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萬中外遊客。

應該説永定的圓土樓最為神奇和最有魅力,因為中國的遠古時代,人們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古人以圓和方代表天和地,崇拜有加。尤其認為“圓”具有無窮的神力,給人帶來萬事和合、子孫團圓。永定最大的圓土樓共四層,有400多個房間,可住六七十户人家約五、六百人。圓土樓內有水井、浴室、廁所、磨房、豬舍、花園、學校等設施,建築面積達5000平方米以上,説她象個小城市一點都不誇張。傳説有兩個同樓的新媳婦某日孃家相遇,為“自己住的樓是最大的土樓”這一話題爭得面紅耳赤,結果結伴回家才知道,她們住的是同一座土圓樓。有人統計,倘若你到土樓借宿做客,在每一家用膳一天,要兩個多月的時間;每個房間住一個晚上,要用一年多的時間;每天認識樓裏的一個人,要用近兩年的時間。其間新的媳婦女娶進來了,新的小生命又誕生了,因此你永遠也無法認識全樓的人。

如果遇到外來勢力的侵襲和攻擊,只要關上大門,守住要口,全樓安然無恙。因為土樓的大門是用二、三十釐米厚的不易着火的雜木製成的,有些門還釘了鐵板,樓門上裝了防火水槽。圓樓外圈的一、二層不開窗,所以敵人攻到樓下也無可奈何,甚至圍困一年半載,樓內柴米仍不斷絕,生活依舊正常。有專家總結,圓土樓具有六種功能:1、聚族而居;2、教化娛樂;3、防風抗震;4、防火防潮;5、安全防衞;6、冬暖夏涼。

現在,我榮幸的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福建土樓,已被世界文化遺產中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也説是福建土樓將成為全世界、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福建作家許懷中先生説:“永定土樓是個句號,卻引出無數的問號和感歎號”。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教授茂木計一朗説:“永定土樓象地下冒出的巨大蘑菇,又象自天而降的黑色飛碟".美國哈佛大學建築設計師克勞得説:“永定土樓是客家人大膽、別具一格的力作,它閃爍着客家人的智慧,常常使我激動不已”。

福建旅遊美景導遊詞 篇8

各位親愛的來賓:

大家好!我是X旅行社的導遊X。歡迎來到美麗的東山島。東山島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勝古蹟眾多,是明代閩海五大水寨之一,大學者黃道周的故鄉。今天我將帶大家遊覽國家四A級景區風動石景區。

素有“天下第一奇石”美稱的東山風動石一直是島上人民引以為榮,視為珍寶的自然景觀。現在它已經是東山島的標誌性景觀。詩云:“風吹一石萬鈞動”,這是對風動石最好的寫照。大家請看,聳立在陡崖上的風動石,高4.37米,重約200噸。狂風吹來時,巨石輕輕搖晃不定,你要是有興趣可以仰卧盤石上,用你雙腳推推看,不過可別把它推倒了。站於風動石下。它搖搖欲墜,有一種驚險的感覺,你會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站於此處看風動石象仙桃,傳説它是女媧補天時掉下的七彩石,擱在這裏,斜放於盤石之上,兩石疊在一起,如情侶般親密,時有動搖,但卻永不分開;大家隨我走上台階,站在這台階上看風動石,像什麼?像不像偷吃剛才那隻仙桃的老鼠,你瞧他的眼睛還滴溜溜的轉,轉眼間仙桃被他吃光,只剩老鼠了!關於風動石,還有段傳説,明朝嘉靖年間,海上倭寇侵擾東山,企圖搶走這奇異的風動石,用了數艘兵艦,套上繩索,他們拼命地拉,可是倭寇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只聽“嘣”了幾聲,繩索全斷了,倭寇紛紛落入海里,十分狼狽,風動石依然屹立於原地。它與周圍景色交相輝應,難怪文人墨客會在這裏留下“這裏風景獨好”的讚歎。風動石以奇險搖而被載入《中國地理之最》,“不是風搖石而是石搖風”。

沿着這條幽的小路,大家隨我去參觀景區內另外一處很有地方特色的名勝古蹟——東山關帝廟。關帝廟又叫做武聖殿,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大家請看,它那燕尾式飛檐,彎月起翹,鳥獸凌空。顯得輕巧靈動。屋脊上雕有八仙過海和唐宋120個人物雕像。都是用各種瓷料剪貼鑲嵌而成,長年風吹日曬,色彩鮮豔不變。這種剪瓷、嵌瓷工藝,都是閩南古建築的傳統技藝。東山關帝廟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是本地人民心目中的聖廟。據傳鄭成功當年收復中國台灣前曾到此求得吉籤,而後收復告捷,將士對關帝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忠誠昭日月,義氣薄雲天。”關帝以其忠、信、義、勇而德行天下,數百年來被閩南人民視為保護神。大家站在這裏,面對着大海,海的那頭就是祖國的寶島台灣,東山與中國台灣一水之隔,明清之時遠涉海峽守護中國台灣的將士就曾供奉帶到中國台灣的關帝。中國台灣目前有951座關帝廟,據統計,以東山關帝廟為祖廟的就有470多座。東山也因此成為傳播中原文化和關帝文化的發祥地。冥冥之中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召喚,使得跨越海峽前來祖廟朝聖的台胞絡繹不絕,關帝文化紮根於海峽兩岸,成為聯絡感情,促進交流的橋樑,如同彩虹,橫貫於海峽上空,祥雲流彩,靈光普照。

福建旅遊美景導遊詞 篇9

(指為官表)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林則徐歷官三十多年的職官表,林則徐從1820_年開始任地方官,他第一次擔任的是"江南道監察御史",此後1832年7月任江蘇巡撫,這是林則徐為官最長的省份,前後長達20_年之久。1842年林則徐被髮配,在整整呆了三年,之後朝廷又重新啟用了他,擔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最後一任是雲貴總督。1849年,因病回到福州。1850年,奉旨赴廣西途中,於11月22日病逝廣東省潮州普寧縣,終年66歲。林則徐一生中曾經兩次任欽差大臣,這在當時是非常罕見的。

(指圖)林則徐一生從政,在治水方面政績尤為突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幅圖就是林則徐在江蘇新修水利示意圖:林則徐任江蘇巡撫長達五年之久,他以卓越的才能和強烈的責任感,防災、抗災、賑災,興修水利。1832年,太湖流域的劉河和白茆河由於常年失修,引起災害,林則徐到任後想方設法,解決了困擾近20_年的治水經費問題,不到3個月全部完工。1835年7月,蘇鬆一帶大雨傾盆,由於河道暢通,原來每年都被淹的河段,現在安然無恙。在林則徐的帶領下,江南各州縣很快掀起興修水利的熱潮,大大改善了當地的水利條件和抗災能力。

林則徐一生,始終關注水利的興修。從江南海塘、黃河、運河、到長江流域等等,到處都留下了他治水的業績。治水成了他一生的主要業績之一,大家現在所看到的就是林則徐治理的幾處河道遺址:有瀏河大閘、 荊江大堤、河南祥符黃河、高家堰、淮河(指各圖)。

林則徐興修水利的足跡遍佈南濱北疆。這就是他在改造的“林公渠”和“坎兒井”。在吐魯番,他發現一種被當地人稱為“卡井”(坎兒井)的水利設施,看到水在土中穿穴而流,驚歎不已。詢問當地羣眾,才知道這是一種因地制宜、可長期採用、效果良好的地下水利工程。他很快就把這一灌溉方法加以改進,並推廣到各地。他還自己出資,承修龍口水渠,百姓就把“坎兒井”稱為“林公井”。把水渠稱為“林公渠”,以表示對林則徐造福邊陲的深切懷念和感激。

(指圖)西湖是福州的遊覽勝地之一,也是一個水利設施。當年林則徐常到西湖讀書,這是林則徐曾經的讀書處——“西湖桂齋”。(指圖)

(指漆畫)1820_年,林則徐父親去世,回到福州守孝,看到西湖因長年失修,湖面縮小,林則徐提出重浚西湖的倡議,第二年9月完工。完工後,林則徐又組織了人力,物力栽種了千株梅樹,精製兩艘遊艇供人遊玩。在林則徐的一生中,修西湖只不過是一個小插曲,但是林則徐責無旁貸地修了西湖,並提供遊覽環境,也足見他的感情世界五彩斑斕,雅興盎然。

(指漆畫)林則徐愛民治水的情結實在令人欽敬。早在1820_年林則徐任江蘇布政使時,母親病故,林則徐回到福州為母親守孝。按照封建禮制,在家鄉丁憂要三年。當時江南10多個州縣被水淹,道光帝特下旨,派林則徐趕到那裏督工。但是林則徐為了千萬災民的安危,身着素服,不加頂戴,終日奔走在泥濘的工地上,真正做到了忠孝兩全。

(指漆畫)1837年林則徐在湖廣總督任上,當地又出現災情,林則徐感到形勢嚴重,採取很多防禦和搶救措施。

(指漆畫)林則徐曾兩度治理黃河,功績顯著。第一次是1831年10月,林則徐升為東河河道總督,專心學習研究河務工程,注重實地考察,在冰天雪地中親自勘查。第二次參與黃河治理,情況和第一次大為不同,他是以“戴罪”之身來到黃河,將功贖罪的。那是在1841年4月,林則徐革職遣戍伊犁。當時黃河決口,周邊州、縣直接受災。道光帝令林則徐折回開封災區“效力贖罪”。朝廷並派大學士王鼎,前往開封主持堵口工程,王鼎十分器重林則徐,希望林則徐能夠戴罪立功,以免予發配。林則徐起早貪黑,全力以赴,到年底就完成了堵口工程,但道光帝還是下旨“林則徐仍往伊利”,王鼎含淚和林則徐告別,林則徐青衣小帽,踏上了遣戍伊犁的漫漫征途。王鼎回到府內,悲憤交加,自縊身亡,終以“尸諫”朝廷,希望皇帝有所悔悟。林則徐兩度治理黃河,不管個人處境如何不同,他都抱定“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一信念,知難而進,毫不退避,也理所當然地被後人瞻仰。

在治水利民的同時,他積極採取多種措施賑災。首先,提出救災和恢復農業生產辦法;其次,主張富人和官吏捐財、捐糧食,捐物資;同時還擴建了蘇州育嬰堂。

(指圖)這是用於賑濟災荒的糧倉——江蘇豐備義倉遺址。林則徐為了促進農業發展,提倡種植雙季稻提高農作物產量。他任江蘇巡撫時,還提倡各地充實糧食儲備,作為有備無患的長計。他把衙門後的房間改造成"豐備義倉",儲備了糧食八千多擔,這是一座具有規模的儲存糧食的倉庫。

(指圖)林則徐在江蘇抗災後,全力組織救災,為了使災民及時得到糧食,還親自到現場,指揮發放災糧,避免貪官污吏從中剋扣糧食,中飽私囊。

(指圖)1833年的9月,林則徐在江蘇巡撫任上,當時江蘇發生了特大的水災,林則徐憂心如焚,準備向道光皇帝奏報災情,要求緩徵賦税,賑發災糧,但是皇帝先發制人下了御旨,不準緩徵賦税。按朝廷規定不能以一個人的名義上書皇帝,而且過了9月份不準再報秋災。但是,眼看如果繼續徵税,百姓只有餓死,並且可能引起民反。林則徐為了百姓的生存,也為了安定穩定,不顧個人安危,冒着殺頭的危險,連夜寫下了3000字的奏摺,以一個人的名義上書皇帝要求緩徵賦税。這就是有名的“單銜上疏”。在這篇奏摺裏,他描繪了災區的慘狀,闡述了民為邦本的思想觀念,之後道光皇帝怕災民造反,只好准奏。林則徐這次單銜上疏在江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消息傳開,百姓爭相傳抄林公用血淚寫成的這份奏摺。它堪稱中國近代史上一篇不朽的愛民文獻。

(指圖)林則徐在抗災救荒中,不單單靠朝廷救濟,還動員災民開展生產自救,這就是林則徐親自帶領災民參加修築河堤的畫面。

(指圖)林則徐在江蘇和陝西的救災中,還解決了許多棘手問題。他推行“當牛法”:林則徐見災民因為沒有食物,而殺掉耕牛,這樣就影響第二年的種地,其後果非常嚴重,因此他説服農民把耕牛典當給官府餵養,第二年再還給農民,保證今後的農業生產得到恢復。

(指文物)這本《使滇小草》是林則徐的第一部詩集,是他1820_年去雲南任鄉試主考官的途中,將沿途的見聞記載下來,整理成的詩集。

(指文物)《裕州水發,村民舁輿以濟,感而作歌》1820_年,林則徐去雲南,途經江蘇裕州,爆發洪水,村民們站在沒肩的洪水中,排成人牆,把林則徐送到對岸,安全地脱離險境。他深為感動,寫下了這首扣人心絃的詩。

(指文物)《驛馬行》、《病馬行》:這兩首詩也是他在去雲南途中寫下的。描寫的是被養馬的人剋扣馬草經費,使得馬兒骨瘦如柴,飢腸轆轤,還要繼續工作的情景。在詩中藉着驛馬和病馬,表現了關心民間疾苦、憎恨貪官污吏的思想內容,這兩首詩都收集在《使滇小草》中。

(指文物)《二次禱雨祝文》: 1835年的夏天,林則徐任江蘇巡撫時,江蘇大旱,他寫了《二次禱雨祝文》,希望能夠風調雨順。

(指圖)1832年,林則徐在任江蘇巡撫時,江蘇連年遭災,林則徐認為只有發展農業,提高糧食產量,才能解決缺糧問題,於是想到種雙季稻。林則徐為了成功種植雙季稻,他全方面地瞭解當地的地理、氣候等特徵,還查閲了大量的書籍,走訪了有種植經驗的農民(指圖),之後他在巡撫衙門的後院親自栽種,大獲成功。

林則徐對農具的改革也非常重視,仿西方製造了節省人力、提高效率的龍尾水車,不僅有利於田園灌溉,還可用於抗澇排水,之後大力推廣使用,發展農業。

在三年裏,林則徐對當地的農業,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以61歲的高齡開墾囤田三萬七千餘頃,行程兩萬餘里,這幅就是林則徐開墾南疆的示意圖(指圖)。與此同時,林則徐在還積極傳播紡紗技術。當時盛產棉花,林則徐就推行使用了紡車,大力推動了的棉紡織業。現在的北疆樹林,就是林則徐當年從家鄉福州引進的樹苗長成的,人們為了紀念林則徐,便把紡車稱為“林公車”,把綠林成陰稱為“林公林”(指圖)。

(指文物)現在我們看到的《衙齋雜錄》就是林則徐遣戍伊犁時期摘抄的公文和檔案。

(指文物)這本《荷戈紀程》記錄了林則徐赴戍伊犁時,從西安到達伊犁的經過和險惡行程中的所見所聞。

林則徐不但對百姓疾苦時刻關注,對後生人才的培養與選拔也是十分重視的。1820_年——1820_年間,林則徐兩次出任江西、雲南鄉試考官。在他的主持下,杜絕舞弊,精心閲卷,一絲不苟,嚴格選拔。他所錄取的人,多是清貧而優秀的人才,因此被譽為“清榜”。這就是百年前南方一次闈場的舊影(指圖)。

(指圖)這幅是江南鄉試闈場,林則徐三次擔任江南主考官,對科場的弊端進行了整頓,提高了效率,使江南考場秩序煥然一新,這又是林則徐經世致用的一項實踐。

(指圖)1820_年初,林則徐任江蘇按察使,為了平反冤案,他杜絕辦案人員從中索取賄賂,要求官吏要親自調查辦案。他這種雷厲風行的作風,贏得了“林青天”的美譽。林則徐在考察下屬官員方面,也實行了自己的一套辦法,首先是自己親自考察下屬,然後親自寫評語。他這種做法在當時官場中非常罕見。

(指圖)林則徐知人善任,珍惜人才。他注意調查研究,設立“人才檔案”。這幅《滇軺紀程》不僅記載了林則徐去雲南途中的所見所聞,還記載了他推薦真才實學的人。這就是林則徐在江蘇主持考試的時候,發現了年輕有為的馮桂芬,立即將他召入撫署,像從前福建巡撫張師誠培養自己那樣,讓馮桂芬參議各項要政,這對馮桂芬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早已經家喻户曉,但他揚州治税的偉業卻鮮為人知。林則徐在揚州和泰州提出了治理逃税的主張,使揚州關税有了很大的增長。在治税成功後,他還在滕壩等處樹立了《永禁滕鮑各壩越漏南北貨税告示碑》和税碑亭(指圖)。

林則徐是第一個倡導自鑄銀幣的人。這就是林則徐會同兩江總督就江西、江南兩省銀昂錢賤、商民交困的復奏,集中反映了他的貨幣改革思想。

(指圖)他從開闢銀元的觀點出發,主張大力開採銀礦,鼓勵商民開礦冶煉,採取“官督商辦”的經營管理模式,在中國近代化歷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指圖)林則徐改革漕政制度,對恢復江南的農村經濟,增加清朝財政收入,不失為有效的措施。這個《畿輔水利議》就是研究北京一帶水利建設的專門性著作。這本書論證了北方土質可種水稻,以解決南糧北調的老大難問題,徹底根除運糧過程中的種.種弊端。林則徐幾乎花費了半生的精力,完成了這部寶貴的著作。這一切都顯示了林則徐改革開拓的鋭氣和這位傑出政治家經世致用的才識。

(指圖)林則徐不但重視民生,還極力維護民族團結。林則徐在的三年時間中,與少數民族平等相待,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化藝術,並要求清政府給少數民族以耕地,發展生產,改善生活。

(指傳牌)林則徐得到羣眾的擁戴,是與他廉潔自律、克己奉公分不開的,這個《奉旨前往廣東查辦海口事件傳牌稿》是在1838年寫的,林則徐奉旨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查辦海口事件。欽差大臣是代表皇帝完成特殊使命的要員,按封建社會的常規,其禮儀、排場僅次於皇帝出巡;但林則徐卻發出傳牌:我林則徐新官上任,途中一切費用自理,不準藉機從中得利。這道傳牌,體現了林則徐不同於貪官污吏的正派作風和嚴肅態度。

福建旅遊美景導遊詞 篇10

各位親愛的來賓:

大家好!我是X旅行社的導遊X。歡迎來到美麗的東山島。東山島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名勝古蹟眾多,是明代閩海五大水寨之一,大學者黃道周的故鄉。今天我將帶大家遊覽國家四A級景區風動石景區。

素有“天下第一奇石”美稱的東山風動石一直是島上人民引以為榮,視為珍寶的自然景觀。現在它已經是東山島的標誌性景觀。詩云:“風吹一石萬鈞動”,這是對風動石最好的寫照。大家請看,聳立在陡崖上的風動石,高4.37米,重約200噸。狂風吹來時,巨石輕輕搖晃不定,你要是有興趣可以仰卧盤石上,用你雙腳推推看,不過可別把它推倒了。站於風動石下。它搖搖欲墜,有一種驚險的感覺,你會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站於此處看風動石象仙桃,傳説它是女媧補天時掉下的七彩石,擱在這裏,斜放於盤石之上,兩石疊在一起,如情侶般親密,時有動搖,但卻永不分開;大家隨我走上台階,站在這台階上看風動石,像什麼?像不像偷吃剛才那隻仙桃的老鼠,你瞧他的眼睛還滴溜溜的轉,轉眼間仙桃被他吃光,只剩老鼠了!關於風動石,還有段傳説,明朝嘉靖年間,海上倭寇侵擾東山,企圖搶走這奇異的風動石,用了數艘兵艦,套上繩索,他們拼命地拉,可是倭寇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只聽“嘣”了幾聲,繩索全斷了,倭寇紛紛落入海里,十分狼狽,風動石依然屹立於原地。它與周圍景色交相輝應,難怪文人墨客會在這裏留下“這裏風景獨好”的讚歎。風動石以奇險搖而被載入《中國地理之最》,“不是風搖石而是石搖風”。

沿着這條幽的小路,大家隨我去參觀景區內另外一處很有地方特色的名勝古蹟——東山關帝廟。關帝廟又叫做武聖殿,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大家請看,它那燕尾式飛檐,彎月起翹,鳥獸凌空。顯得輕巧靈動。屋脊上雕有八仙過海和唐宋120個人物雕像。都是用各種瓷料剪貼鑲嵌而成,長年風吹日曬,色彩鮮豔不變。這種剪瓷、嵌瓷工藝,都是閩南古建築的傳統技藝。東山關帝廟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是本地人民心目中的聖廟。據傳鄭成功當年收復中國台灣前曾到此求得吉籤,而後收復告捷,將士對關帝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忠誠昭日月,義氣薄雲天。”關帝以其忠、信、義、勇而德行天下,數百年來被閩南人民視為保護神。大家站在這裏,面對着大海,海的那頭就是祖國的寶島台灣,東山與中國台灣一水之隔,明清之時遠涉海峽守護中國台灣的將士就曾供奉帶到中國台灣的關帝。中國台灣目前有951座關帝廟,據統計,以東山關帝廟為祖廟的就有470多座。東山也因此成為傳播中原文化和關帝文化的發祥地。冥冥之中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召喚,使得跨越海峽前來祖廟朝聖的台胞絡繹不絕,關帝文化紮根於海峽兩岸,成為聯絡感情,促進交流的橋樑,如同彩虹,橫貫於海峽上空,祥雲流彩,靈光普照。

福建旅遊美景導遊詞 篇11

各位團友大家早上好,歡迎各位到火燒嶼來,我是這裏的講解員郭××,大家可以叫我小郭,今天就由我來為大家服務,在這裏先祝大家玩得愉快。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火燒嶼的路線圖,火燒嶼是我國對無人居住的海島成功開發的首例,大家看到整個火燒嶼南北走向,呈“M”形,很象英文字母“M”,又象是一隻遠古時代的神鳥,面積為0.27平方公里,相當於鼓浪嶼的六分之一。主要分兩部份,青少年科技館和火燒嶼生態樂園。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是生態樂園下面我們就隨地面的魚兒開始今天的行程吧。

這裏是廣場可以看入口大門,大家看大門象不象一把巨大的變形扇子,請看地面有幾幅彩色的拼圖,有原始時代的鑽木取火,有古埃及的金字塔,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最後一幅圖是火箭正飛上天,一共有六幅圖這些圖畫正是從某一側面、某一特定歷史階段揭示了人類如何在科技的推動下從落後走向文明的。現在讓我們繼續往前走,瞧地上許多的水道,這些其實是五條軌道,這五條軌道代表五大行星,其中這條橢圓形的軌道即代表哈雷慧星的軌道,中心位置就是獨具匠心的星座噴泉,有興趣的話我們等一下在來找一找自己的星座。我們繼續往前走在前面的那個石碑,這是蘇頌紀念碑,蘇頌是我國宋代的科學家,如果您有興趣想了解更多,您可以參觀完以後在慢慢在欣賞石碑上的文字。

在我們面前草木茂盛,綠樹成蔭的地方就是火燒嶼生態樂園,生態樂園裏有兩條路,一條是主園路,另一條是“環島路”,火燒嶼島內一年四季鳥語花香,更素有“天然地學博物館”和“神祕的自然博物館”之稱。火燒嶼名字的由來有兩種傳説:其一是,相傳在明朝的時候,島上居住着海盜,並利用海島特殊的地形地貌搶劫過往的船隻,廈門官府派兵來圍剿,結果撲了個空早已逃跑,於是官兵放火燒燬島上海盜的窩點,燒了三天三夜,連同島上的樹木燒個精光故而得名;其二,相傳在兩億多年前侏羅紀時代火山噴發形成的地貌,由於島上大部分是“火燒石”,石頭顏色呈暗紅色,因而得名。

大家請隨我來,在我的右手邊是燒烤營,繞過碧竹苑,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鷺棲湖,這海中有島,島中有湖,湖中有洲的美景讓人讚歎不已,這裏更是白鷺的天堂,偶爾還有三五成羣的白鷺在湖面盤旋,或聚集在岸邊涉水覓食。白鷺高雅聖潔,白鷺飛翔時的動作從容不迫,十分優美,在我國古代《毛詩、周頌》中就用“振鷺于飛,於彼西雍”來形容它飛翔時的氣勢不凡,白鷺是我們廈門市的市鳥。傳説中市花三角梅、市樹鳳凰樹還和白鷺有關呢,是這樣子的: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島上住着一羣勤勞的人民,其中有一個書生名叫萬石,他彈得一手的好琴,有一天他正彈琴一羣白鷺從上空飛過,領頭的白鷺在上空停了很久被他的琴聲所吸引,便化身為一村姑來見他,沒想到兩人一見鍾情,於是便在村民的歡慶中結為了夫妻,過着男耕女織的生活,沒有想到可惡的鱷魚精對白鷺女神的美貌早已垂涎三尺,一聽到她和一個平民結婚也不嫁給它,於是就開始興風作浪,使得整個村莊不得安寧,白鷺女神身上有一件七彩羽翎,據説這件羽翎能夠鎮住妖魔鬼怪,但是這件羽翎是長在她的身上如果要拿到這件寶貝必須要把白鷺女神身上的整層皮撕下來,但是她為了救百姓忍痛撕下這件對她來説是何等重要的寶物,於是鮮血流到了地上把三角梅和鳳的花給染紅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三角梅有各色的花兒,鳳凰樹開的花兒是像血的鮮紅。

聽完故事看在我們左邊親親動物園,在這裏大家可以和動物進行無邊界的交流。沿着主園路一直往前走,在兩邊的小山坡上就有各色的三角梅。前面這個湖叫金蛇湖,每當夜色降臨,在這個美麗的湖中,就會上演國內罕見、省內唯一的水幕電影。水幕電影是用水做屏幕,高有8米,寬有11米,湖中扇形的屏幕與大自然夜空融為一體,影片中的人物彷彿自天而降,給人一種虛無縹緲和夢幻的感覺。那畫中烈火燃燒的場面就像湖面上燃起熊熊大火,給人以水相融的奇特視覺。

繞過金蛇湖畔,這裏就是休閒的好去處------木屋山莊。沿着這邊的石階就是通往海邊,前面就是中華白海豚觀測台,這裏是中華白海豚活動相對集中的海域,也是觀測中華海豚的最佳方位。走過木屋山莊,看過中華白海豚觀測台,沿着主園路再往前走,到達的地方就是被稱為“天然地學博物館”的繽紛峽谷,請大家隨階而上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石頭實際上是兩億年前侏羅紀時期遺留下來的陸源碎屑沉積巖。火燒嶼地層沉積之後,發生構造運動併產生褶皺和斷裂,在繽紛峽谷裏留下豐富的形跡,在兩邊我們可以看到各種顏色的石頭,想必大家應該清楚火燒嶼的由來了吧。大家好大家在這裏休息一下,我們現在站的位置就是火燒嶼的至高點,傳説以前這裏住着一個神仙,每天他都會在這裏練劍,於是在他鬼斧神功的雕刻下,造就火燒嶼島上這些奇形怪狀的石頭,當然這只是傳説。在這裏我們可以俯瞰整個火燒嶼,海滄大橋就在我們的前面,海滄大橋是世界第二、亞洲第一座“三跨連續全飄浮”鋼箱梁懸索橋,火燒嶼和位於東渡的海滄大橋東岸遊覽區在 20__年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兩個錨碇一邊是科技館、一邊是橋樑博物館是廈門市的兩個科普教育基地,因此火燒嶼旅遊就以“健康、安全、生態、休閒”為旅遊宗旨。

好我們繼續吧,現在我們下山去逛一逛火燒嶼的環島路吧,在那裏還有許多奇特造形的石頭呢,其實火燒嶼還有一個名字呢------蛇嶼,大家就不知道了吧,這個海島以前堪稱蛇的樂園,大大小小的草蛇、水蛇、花蛇之類,在海邊、草叢中、樹杆上,隨處可見。不知不覺我們已出來大門口,今天我的講解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福建旅遊美景導遊詞 篇12

遠道而來的各位朋友,旅途辛苦了,歡迎來到泉州開元寺。人們常説:不遊開元寺不算到泉州。如果説,泉州是“世界宗教博物館”,那麼,開元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如果説泉州素稱“泉南佛國”,那麼開元寺便是最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剎。而開元寺內的東西塔則是泉州古城的標誌。

在我們生活的年代,高樓大廈的建設者運用現代化機械從事“高空作業”,古代呢?沒有起重機,沒有大吊車,更談不上“直升飛機”和“電腦設計工程”,然而華夏祖先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勤勞的雙手創造了無數令世人驚歎的古建築。大家看,聳立在草坪上的兩塔就是其中之一。我國古塔專家羅哲文教授曾望塔興歎:“鬼斧神工”!

據《寺志》記載:東西塔建於南宋,前後歷時20_年。令人歎為觀止的是古代泉州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兩座塔重約19510噸,上上下下,裏裏外外,全部用花崗巖依照木頭入榫的結構建造而成,這在中國古塔建築史上相當罕見,充分體現了我國宋代高超的建築水平。

我們眼前的是東塔“鎮國塔”,建於南宋,塔高48.24米,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大的石塔,被譽為“石塔之王”。近年入選中國“四大名塔”郵票發行。而西塔“仁壽塔”高度與東塔相差四米多,為44.06米,先東塔十年而建(公元1228—1237年)。兩塔相距200米左右,配對成雙,俗稱“東西塔”。

各位團友,您可以抬頭數一數這東塔共有幾層?是的,它並非我們平時所説的“七級浮屠”,而是五層八角樓閣式建築,就佛教含義而論,五層古塔象徵中國南方較為盛行的大乘教“五乘説”。同時,各位還可看到石塔每層都有人物浮雕像,合計一塔共有80尊,兩塔則有160尊石雕人物像,這些人物大都是中外歷史上對佛教頗有建樹的名家。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西塔的兩尊人物浮雕,一是長鬍須的蓮花觀音,二是手持大刀保護唐三藏去西天取經的孫行者。有人確認這位誕生於南宋的孫行者是成書於明代的《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始模特”。説來有趣,90年代,六小齡童到泉州開元寺時,

曾被邀請登上西塔與南宋的石刻“孫行者”合影留念,本地傳為佳話。

各位還可看到,在東塔下面須彌束腰部位有四十方連環畫式的石刻浮雕畫,其中有一圖“經來白馬”尢為珍貴,它講述的是佛教如何傳入中國的故事。其它幾十幅浮雕畫取材的大部分是兩千五百多年前,印度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生—出家—悟道—成佛等經典故事,而上述故事中人物穿的卻都是中國宋代服飾,真可謂是“入境隨俗”。

拔地而起的東西塔創建至今七百多年,經受了風雨雷電的洗禮。特別是公元1620_年(明萬曆年間),它們與泉州另一標誌景觀——宋代洛陽橋一同經受了八級大地震的嚴峻考驗,東塔剎頂上八條鐵鏈震斷了七條,塔身安然無恙,洛陽橋同樣紋絲不動。迄今為止,雙塔塔基沒有下沉,塔身沒有傾斜,雙塔屹立如山、巍巍壯觀。所以,在泉州流傳這麼一句話來形容做人要有骨氣的名言,“我站起來就是東西塔,躺下去就是洛陽橋。”

可以説,東西塔是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標誌,也是泉州古建築的“制高點”。“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可惜出於文物保護的目的,我們今天無法登塔。他日若有機緣,各位登塔遠眺,泉州風光盡收眼底,意趣無窮。

東西塔講解到此結束,給大家10分鐘時間,與這巍巍東塔合影留念。謝謝!

福建旅遊美景導遊詞 篇13

南普院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而建,規模宏大,氣勢莊嚴,中軸線主建築為天王殿、大雄寶、樂途殿、大悲殿、藏經閣;其中,天王殿位於寺院中軸線的最前端前殿正中供奉笑容可掬的彌勒佛,兩側立有怒目環視的四大天王,殿後有韋陀菩薩覆掌按杵而立,威武異常。殿閣依山層層升高,層次分明,俯仰相應。東西兩側依次升高的迴廊,迴護三殿兩側,使之成為一個整體。

大雄寶殿是整個寺院的中心,具有典型的閩南佛殿的特點,大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的塑像,殿後供奉西方三聖。大悲殿呈八角形三重飛檐,中間藻井由斗拱層層迭架而成,無一根鐵釘,構造極其精巧;殿內正中奉祀觀音菩薩,其餘各面為48臂觀音,造型優美、姿態多樣;又因閩南信眾均崇奉觀音菩薩,所以此殿香火異常鼎盛。

天王殿前有廣場,廣場前為長寬均約30米的正方形放生池,和約百米長七八十米寬的蓮花池。蓮花池外圍蓋有琉璃瓦頂的矮牆,東西設對稱重檐牌坊式山門,題額為“鷺島名山”,系原中國佛教學會會長趙樸初所題。

寺內所有建築,一律採用古代宮殿式的重檐飛脊大屋蓋,飾以杏黃琉瓦,使之統一協調。再以石構圍牆將全寺建築羣環抱起來,如散珠承盤,形成一個整體。藏經閣是中軸線上的最高層建築,為歇山重檐式雙層樓閣,一層為法堂,是僧人講經説法的地方,二層為玉佛殿,內供28尊緬甸玉佛,並藏有數萬卷古今中外的佛典經書及一些珍貴的文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fujian/gk9eo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