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福建導遊詞 >

介紹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範文(精選19篇)

介紹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範文(精選19篇)

介紹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範文 篇1

各位團友,今天我講解的內容是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築瑰寶——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户,人口14000餘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保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着豐富的文物古蹟,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標誌,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近代詩人陳衍詩云:“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大約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的民風民俗也是福州民風民俗的代表,許多節俗活動常以三坊七巷為中心,它包括民間信仰、歲時節慶活動、建築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琅琅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築物聞名於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裏,配以古河道、古橋樑、古榕樹,形成了古樸而富有特色的傳統風貌,引起了國內外許多文物考古專家的廣泛興趣,成為遊客前來福州的必到之處。可以説,它是“全國少見,江南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遊子,三坊七巷是他們魂牽夢繞、難以忘懷的故園鄉土。

介紹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範文 篇2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叫鄭嶸,你們可以叫我小鄭。今天我將帶領大家遊覽世界有名的五A級景區——三坊七巷。

​ 這是大名鼎鼎的三坊七巷,它被人們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三坊七巷佔地約38.35平方公頃。其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分別是楊橋巷、朗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大家跟我來​,這是衣錦坊。到了衣錦坊,我就要給大家説一個故事。相傳,古代有一位書生,才高八斗,可次次應試都名落孫山,街坊鄰居都看不起他。後來,他終於考中了進士,做了官。晚年衣錦還鄉,其地就叫衣錦坊。​

大家再看看這朗官巷,朗官巷是宋代有名的坊埠,因宋代劉濤居住在此,子孫數代皆為朗官。故名叫朗官巷。

你們瞧,這是宮巷裏的沈葆楨故居。他於道光20xx年中舉人,過了七年中了進士。他是林則徐的次婿,是清代第一任船政大臣。

​ 現在,我們要求品嚐一下福州的特色小吃——魚丸。魚丸是我們福州的美食亮點。那白白的魚丸皮,像棉花一樣軟軟的,咬一小口,肉的香味撲鼻而來,味道香濃,就是你一點兒也不想吃,也會被那香氣迷住。

時間過得真快,到了自由活動的時間了,我們可以自由玩耍,記住1小時後在這裏集合,請您注意以下幾點:

1.請不要亂扔垃圾

2.請不要亂刻亂畫

3.請不要折花

4.請不要爬樹

希望您能做到,謝謝!

介紹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範文 篇3

福州這座具有2200多年曆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坐落着這片遐邇聞名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它佔地約40公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稱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裏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保存有200餘座古建築,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九處,省、市級文保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數量眾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因地靈而人傑,這裏一直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則徐、沈葆楨、嚴復、陳寶琛、林覺民、林旭、冰心、林紓等大量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進程有着重要影響的人物皆出自於此,使得這塊熱土充滿了特殊的人文價值和不散的靈性及才情,成為福州的驕傲。

介紹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範文 篇4

各位遊客:

福州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係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坊均位於南后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七巷”相通.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0xx年)陸藴、陸藻兄弟居於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陸藴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命此坊為“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王益樣任江東提刑,退休後也居於此地,將棣錦改名為衣錦,以示衣錦返鄉之意。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於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裏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後住有九門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

光祿坊,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裏的法禪寺遊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巖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台”,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台”四個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於南后街之東側,由北向南分別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介紹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範文 篇5

各位遊客朋友,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旅遊區。它位於福州市中心,佔地約383500平方米。三坊七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鼎盛於明清,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裏坊制度活化石”。它以南后街為中軸線,兩側形成坊、巷,呈魚骨狀散開。其中“三坊”是指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分別是楊橋巷、朗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坊巷內至今保存有200餘座古建築,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9處,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更是數量眾多。這裏還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曾先後走出歷代名人400多位,尤其如林則徐、沈葆楨、嚴復、陳寶琢、林覺民、林旭、冰心、林紓等,都是曾對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有着重要影響的人物,使得這塊不足400000的熱土充滿了特殊的人文價值和不散的靈性及才情,從而成就了“一片三坊七巷,一部中國近現代史”的美譽。20xx年,三坊七巷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先去看看“三坊”:一是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公元1119一1120xx年)陸藴、陸藻兄弟居住在此,兩兄弟才華橫溢,名重一時。陸藴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曾命名此地為“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公元1174—1189年),王樣任江東提刑,退休後也居於此地,將棣錦改名為衣錦,以示衣錦返鄉之意。二是文儒坊,舊時叫山陰巷,最初叫儒林坊,到了宋代祭酒鄭穆居住於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裏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後住有九門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因此稱儒林坊也是名副其實。三是光祿坊,是福州“三山藏”之一。北宋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裏的法禪寺遊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巖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台”,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台”四個篆字石刻至今尚存。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去看看“七巷”。楊橋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條巷,古名登俊坊,後因西能通楊橋而改名。民國時因城市建設需要,已被擴建為馬路,所以後來也叫“楊橋路”。在楊橋路與南后街交叉處的林姓大宅,是林覺民烈士生前的住處,這一烈士故居,後來賣給作家冰心的祖父謝鑾恩。冰心小時候在這裏居住過,《我的故鄉》中,就有對這一故居的生動描述。

楊橋巷往南,就到了郎官巷,巷的東頭通福州市內鬧區八一七北路東街口。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據清《榕城考古略》記載:“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郎官巷。宋代詩人陳烈遷居福州時也住在郎官巷。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內。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寫道“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後人遠溯劉濤居。”

郎官巷再往南,就到了塔巷。塔巷有千年的歷史,顧名思義,這裏曾經有座塔,這便是唐代閩王王審知的部下建造的“育王塔”。這座塔位於巷北,並有塔院看管,曾被視為是福州文運興盛的象徵。可惜在明代,這座塔就廢棄消失了。到了清代,有人在巷內砌造了半;H的袖珍小塔,作為古蹟紀念。20世紀50年代,小塔移置巷口坊門之上。塔巷舊有旌孝坊,為明代孝子高惟一所立,並流傳有一首讚譽他的詩:“三年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灑幽人。”至今仍傳為美談。

黃巷在塔巷之南,晉永嘉二年(公元320xx年)固始人黃元方避亂人閩,落户於此,故稱黃巷。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書郎黃璞退隱歸居這裏。黃巢軍人福州時,因黃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過黃巷時均要“滅燭而過”,不得打擾其家,從此黃巷名聲大振。

安民巷名稱的由來,也與黃巢有關,據説他人閩時曾在這裏出示安民,因此得名。舊時這裏多為社會賢達居住之所。宮巷裏的豪門住宅結構精巧,單是室內的木雕石刻構件就令人歎為觀止。可以説是福州古建築藝術集大成者。吉庇巷俗稱“吉避巷”。宋代鄭姓之中狀元衣錦還鄉時,巷中居民因凌辱過他而趕緊迴避,遂稱“急避巷”。明代以諧音改名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之意。

各位遊客朋友,三坊七巷不僅僅是三條“坊”和七條“巷”,還有一條聞名遐邇的南后街。曾經這裏店鋪林立,商賈雲集,現在是一條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休閒文化商業街,您可以在這裏品嚐魚丸、肉燕等福州傳統特色小吃。

介紹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範文 篇6

各位遊客:

福州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係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坊均位於南后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七巷”相通.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0xx年)陸藴、陸藻兄弟居於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陸藴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命此坊為“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王益樣任江東提刑,退休後也居於此地,將棣錦改名為衣錦,以示衣錦返鄉之意。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於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裏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後住有九門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

光祿坊,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裏的法禪寺遊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巖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台”,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台”四個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於南后街之東側,由北向南分別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介紹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範文 篇7

Hello, I'm your guide, Xiao Gu. First of all, Xiao Gu, on behalf of thepeople of Fuzhou, welcomes you. Today, Xiao Gu will take you to visit threelanes and seven alleys, the ancient architectural treasures of Ming and QingDynasties in Fuzhou.

Sanfangqixiang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city. It is adjacent tobay17 North Road in the East, Tonghu road in the west, Yangqiao road in thenorth, Jibi lane and Guanglu square in the south. It covers an area of about 40hectares and has 3678 households with a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14000. Threelanes and seven alleys are the abbreviation of ten alleys arranged from north toSouth on both sides of nanhou street. Three lanes are Yijin lane, Wenru lane andGuanglu lane; seven lanes are Yangqiao lane, Langguan lane, Ta lane, Huang Lane,Anmin lane, Gong lane and Jibi lane. Due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Jibi lane,Yangqiao lane and Guanglu lane into roads, only two lanes and five lanes arepreserved. Even so, in this residential area with a long history, there arestill rich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 sites, including a number of formerresidences of celebrities and building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thisresidential area, there are many lanes, stone slabs, white walls and greentiles, strict structure, exquisite houses and ingenious craftsmanship, whichembo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yue ancient city. It is a gathering place ofMinjiang culture, and is regarded as a large-scale museum of Ming and Qingancient architecture by the architectural circles.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is the main symbol of Fuzhou, a famous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of China. It is known as the Museum of ancientarchitecture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en Yan, a modern poet, said: "whoknows that the five willows are solitary pines, but they live in three lanes andseven alleys." This is about the origin of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The folk customs of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are also therepresentative of Fuzhou folk customs. Many festival and custom centers areoften concentrated in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which include folk beliefs,festival activities at the age of, folk customs in buildings, etc.

"Moonlight shines on the pond; riding a bamboo horse across the pond; it'shard to cross the depth of the pond. Wait for my sister to take a boat to meetLang. Ask long Lang, short Lang, when will Lang return? "This is a folk songwritten by Chang Gung, the observation envoy of the Tang Dynasty. It has broughtmany childhood memories to generations of people living in three lanes and sevenalleys. Until now, especially the older generation is still excited to hear thiscatchy folk song.

Well, our journey of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is coming to an , you can move freely for one hour. You can walk around and have a look. Ifyou have any questions, you are welcome to come and ask me. Gu must knoweverything!

介紹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範文 篇8

習慣上講,我們都先説三坊後講七巷,其實,從建築位置來分析應該是先有七巷後有三坊。唐代的先民們先是沿着城市的軸線――南街,建起了一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後,再隔一條南后街,向西發展,建起一組坊巷,成為以南后街為中心軸線的"非"字形結構的街區。經過千百年的風雨變遷,大多於宋代定下坊巷之名,於明清時代形成今天建築格局,成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誌性建築。

從建築空間的處理來看,三坊七巷在中軸線上的主廳堂,比北方的廳堂明顯高、大、寬,與其他廊、榭等建築形成高低錯落,活潑而又極富變化的空間格局。廳堂一般是開敞式的,與天井融為一體。特別要指出的是,為了使廳堂顯得高大、寬敞、開放,一般在廊軒的處理上着力,承檐的檁木,或再加一根協助承檐的檁木,都特意採用粗大的而長的優質硬木材,並用減柱造的辦法,使的廳堂前無任何障礙,這在北方建築及其他南方建築中,都極少見到。例如宮巷林聰彝故居之轎廳以及祠廟的戲台,均是如此處理。這是福州古建築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佈局結構上與眾不同之外,在圍牆、雕飾、門面上都很有特色。

介紹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範文 篇9

Members, today I'm going to talk about three lanes and seven lanes, thetreasures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Fuzhou.

Sanfangqixiang is 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city. It is adjacent tobay17 North Road in the East, Tonghu road in the west, Yangqiao road in thenorth, Jibi lane and Guanglu square in the south. It covers an area of about 40hectares and has 3678 households with a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14000. Threelanes and seven alleys are the abbreviation of ten alleys arranged from north toSouth on both sides of nanhou street. Three lanes are Yijin lane, Wenru lane andGuanglu lane; seven lanes are Yangqiao lane, Langguan lane, Ta lane, Huang Lane,Anmin lane, Gong lane and Jibi lane. Due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Jibi lane,Yangqiao lane and Guanglu lane into roads, only two lanes and five lanes arepreserved. Even so, in this residential area with a long history, there arestill rich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 sites, including a number of formerresidences of celebrities and building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thisresidential area, there are many lanes, stone slabs, white walls and greentiles, strict structure, exquisite houses and ingenious craftsmanship, whichembo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yue ancient city. It is a gathering place ofMinjiang culture, and is regarded as a large-scale museum of Ming and Qingancient architecture by the architectural circles.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is the main symbol of Fuzhou, a national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and is known as the Museum of ancient architecture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hen Yan, a modern poet, said: "who knows that thefive willows are solitary pines, but they live in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This is about the origin of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The folk customs of the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are also therepresentative of the folk customs in Fuzhou. Many festival activities are oftencentered on the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including folk beliefs, festivalactivities at the age of, folk customs in buildings, etc.

"Moonlight shines on the pond; riding a bamboo horse across the pond; it'shard to cross the depth of the pond. Wait for my sister to take a boat to meetLang. Ask long Lang, short Lang, when will Lang return? "This is a folk songwritten by Chang Gung, the observation envoy of the Tang Dynasty. It has broughtmany childhood memories to generations of people living in three lanes and sevenalleys. Until now, especially the older generation is still excited to hear thiscatchy folk song.

Three lanes and seven lanes are famous for its nearly 300 ancient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ancient streets, completelanes, ancient rivers, ancient bridges and ancient banyan trees have formed asimple and distinctive traditional style, which has aroused the wide interest ofmany experts in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at home and abroad, and hasbecome a must for tourists to come to Fuzhou. It can be said that it is "rare inthe whole country, only in Jiangnan". The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ofoverseas Chinese in Fuzhou are their haunted and unforgettable hometown.

介紹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範文 篇10

福州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區。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户,人口14000餘人。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保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着豐富的文物古蹟,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介紹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範文 篇11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叫鄭嶸,你們可以叫我小鄭。今天我將帶領大家遊覽世界有名的五A級景區——三坊七巷。

​ 這是大名鼎鼎的三坊七巷,它被人們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三坊七巷佔地約38.35平方公頃。其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分別是楊橋巷、朗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大家跟我來​,這是衣錦坊。到了衣錦坊,我就要給大家説一個故事。相傳,古代有一位書生,才高八斗,可次次應試都名落孫山,街坊鄰居都看不起他。後來,他終於考中了進士,做了官。晚年衣錦還鄉,其地就叫衣錦坊。​

大家再看看這朗官巷,朗官巷是宋代有名的坊埠,因宋代劉濤居住在此,子孫數代皆為朗官。故名叫朗官巷。

你們瞧,這是宮巷裏的沈葆楨故居。他於道光20xx年中舉人,過了七年中了進士。他是林則徐的次婿,是清代第一任船政大臣。

​ 現在,我們要求品嚐一下福州的特色小吃——魚丸。魚丸是我們福州的美食亮點。那白白的魚丸皮,像棉花一樣軟軟的,咬一小口,肉的香味撲鼻而來,味道香濃,就是你一點兒也不想吃,也會被那香氣迷住。

時間過得真快,到了自由活動的時間了,我們可以自由玩耍,記住1小時後在這裏集合,請您注意以下幾點:

1.請不要亂扔垃圾

2.請不要亂刻亂畫

3.請不要折花

4.請不要爬樹

希望您能做到,謝謝!

介紹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範文 篇12

福州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區。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户,人口14000餘人。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保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着豐富的文物古蹟,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介紹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範文 篇13

各位遊客:

福州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係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坊均位於南后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七巷”相通.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0xx年)陸藴、陸藻兄弟居於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陸藴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命此坊為“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王益樣任江東提刑,退休後也居於此地,將棣錦改名為衣錦,以示衣錦返鄉之意。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於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裏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後住有九門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

光祿坊,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裏的法禪寺遊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巖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台”,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台”四個篆字石刻今尚存。

介紹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範文 篇14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到了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地標意義的“明清建築博物館”、“城市裏坊制度的活化石”之稱的中華第一街——“三坊七巷”參觀遊覽。在20xx年6月揭曉的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與北京國子監街、平遙南大街、哈爾濱中央大街等共同參選,以最高票獲得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榮譽稱號。

公元前202年,福州城初建時,稱“冶城”,統治者是勾踐的後裔無諸。過了兩百多年,西晉時期的福州已經稍有規模了。晉安郡首任太守嚴高嫌城太小,便在今屏山南麓建成一座郡城,稱為“子城”。三坊七巷源於唐末閩王王審知擴建新城。王審知當政時,嫌原有子城太小,在子城外以錢紋磚砌築起“羅城”,據説這是當時全國唯一的磚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城北是政治中心,多為貴族居住;城之南為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也就是在此時,三坊七巷成為羅城西南的重要區域,坊巷格局初步形成。

今天的“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以南后街為中心軸線從北到南排列整齊,縱向有序,形成“棋盤狀”的傳統街巷格局。在城市變遷過程中,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被改建為馬路,因此:我們今天講三坊七巷實際只有二坊五巷。

“三坊七巷”歷經許多年,格局依舊,基本保留着唐宋遺留下來的坊巷格局,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民國建築計200多座,其中水榭戲台、嚴復故居、沈葆楨故居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9處,是中國目前在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街區。“三坊七巷”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體現福州古名居特有的時代特徵和地域特色。建築結構佈局、建築用材上適應福州潮濕温熱的氣候特點;院落庭院佈局上體現傳統家族倫理觀念;園林精巧雅緻,體現親近山水的風雅情趣,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除明清時代的建築外,更令人驚歎的是三坊七巷的文化底藴。近代詩人陳衍作詩提到:“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自晉、唐代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特別是到了清代中後期,福州士子固有的憂國憂民意識在世道變遷之中表現得更加強烈。這裏湧現出一批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史進程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林則徐、沈葆楨、林旭、嚴復、林覺民、林紓、林徽因、冰心、廬隱、郁達夫、郭化若、吳石……翻動歷史,你會驚奇地發現,一大串在中國近現代舞台上風起雲湧的人物,他們的生活背景都或多少映現在三坊七巷,可圈可點的達150多人之眾。

可以説,三坊七巷成為福州人文薈萃的縮影,凸顯着福州人追求正統教化的人文性格與開拓進取的海洋文化精神的相互融合。作為福州城市精神集結地、福州名賢文化紀念地、福州傳統商賈文化傳承地、福州民俗文化展示地,三坊七巷承載了福州城市發展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充分體現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的特色與價值,是名符其實的中國名片。

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基因,城市在發展過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福州也曾走過彎路。上世紀末,全國舊城改造熱中,三坊七巷也曾面臨相同的被“改造”危險。福建省、福州市及時調整思路,終止了用於房地產開發的原有改造項目。近年來,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修復工作,將保護修復福州三坊七巷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三坊七巷由開發、改造轉為整體保護、修復,政府投入逐步加大,保護修復工程支出主要投向民生,使三坊七巷的改造不僅成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工程,更是改善市民的居住條件、生活條件的安居工程、民心工程。

“三坊七巷要成為活態的文化遺產”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給予三坊七巷修復改造工程很高的評價。福州市的探索之可貴,在於同時保護生活形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修復後的三坊七巷不是排斥了原有居民原生態的旅遊區,而是將三坊七巷打造成保持傳統文化特色的居住社區,成為具有獨特文化景觀的城市活力地帶。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長唐國忠説的好:三坊七巷是福州人文薈萃的縮影,閩台深厚淵源活化石,她的成功保護不僅僅是福州的財富,更是海峽兩岸、海西經濟區的共同榮耀,需要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介紹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範文 篇15

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導遊,小顧,首先,小顧代表福州人民歡迎大家的到來。今天,小顧將要帶大家遊覽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築瑰寶----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户,人口14000餘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保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着豐富的文物古蹟,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標誌,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近代詩人陳衍詩云:“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大約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的民風民俗也是福州民風民俗的代表,許多節俗活動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間信仰、歲時節慶活動、建築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琅琅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好了,我們的三坊七巷之旅就要結束了,接下來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一個小時,大家可以走走看看,有什麼問題也歡迎大家過來問我,小顧一定知無不言!

介紹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範文 篇16

福州這座具有2200多年曆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坐落着這片遐邇聞名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它佔地約40公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稱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起於晉,完善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裏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保存有200餘座古建築,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九處,省、市級文保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築數量眾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因地靈而人傑,這裏一直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則徐、沈葆楨、嚴復、陳寶琛、林覺民、林旭、冰心、林紓等大量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進程有着重要影響的人物皆出自於此,使得這塊熱土充滿了特殊的人文價值和不散的靈性及才情,成為福州的驕傲。

介紹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範文 篇17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曆史的名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設福州都督府始稱福州。五代樑開平二年(908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烏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別名。

福州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總面積1043平方公里;總人口48O多萬,其中城區人口116萬。“因州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又因900多年前就遍植榕樹,“綠陰滿城,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的美稱。現轄鼓樓、台江、倉山、馬尾、晉安五個區和福清、閩侯、羅源、連江、長樂、平潭、閩清、永泰等二市六縣。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畲、滿、苗、回等20多個少數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氣候宜人,綠樹常青,屬暖濕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温為19.6℃,最冷1月平均氣温為10.5℃,最熱7月平均氣温為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11月。市區內有聞名全國的温泉。

各位團友,今天我講解的內容是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築瑰寶——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佔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户,人口14000餘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於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保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着豐富的文物古蹟,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築。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牆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緻,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築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標誌,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近代詩人陳衍詩云:“誰知五柳孤鬆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大約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的民風民俗也是福州民風民俗的代表,許多節俗活動常以三坊七巷為中心,它包括民間信仰、歲時節慶活動、建築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琅琅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築物聞名於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裏,配以古河道、古橋樑、古榕樹,形成了古樸而富有特色的傳統風貌,引起了國內外許多文物考古專家的廣泛興趣,成為遊客前來福州的必到之處。可以説,它是“全國少見,江南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遊子,三坊七巷是他們魂牽夢繞、難以忘懷的故園鄉土。

介紹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範文 篇18

各位遊客:

福州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係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坊均位於南后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七巷”相通.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0xx年)陸藴、陸藻兄弟居於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陸藴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命此坊為“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王益樣任江東提刑,退休後也居於此地,將棣錦改名為衣錦,以示衣錦返鄉之意。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於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裏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後住有九門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

光祿坊,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裏的法禪寺遊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巖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台”,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台”四個篆字石刻今尚存。

介紹福建三坊七巷的導遊詞範文 篇19

各位遊客:

福州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係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坊均位於南后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七巷”相通。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0xx年)陸藴、陸藻兄弟居於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陸藴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命此坊為“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王樣任江東提刑,退休後也居於此地,將棣錦改名為衣錦,以示衣錦返鄉之意。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於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裏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後住有九門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

光祿坊,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裏的法禪寺遊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巖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台”,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台”四個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於南后街之東側,由北向南分別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fujian/69xkw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