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陝西導遊詞 >

陝西三原城隍廟導遊詞(通用5篇)

陝西三原城隍廟導遊詞(通用5篇)

陝西三原城隍廟導遊詞 篇1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陝西三原城隍廟導遊詞(通用5篇)

三原城隍廟位於咸陽三原縣城內東渠岸街中部,始建於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距今600多年,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代整體建築羣之一,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原城隍廟是宮廷式建築,整個建築羣由五重院落組成,沿中心左右對稱分方式把樓、殿、廡、坊、亭等四十多個單座建築按主次佈局在縱橫軸線上。五個廊院相套向縱深和兩側伸展。中軸線上布着三道門、四重牌坊、五座重檐殿樓。應門、戲樓、鐘鼓樓、獻殿、拜殿、陪殿、寢殿等主體建築各具特色。坐北朝南的廟門前,高達10米的照壁用水磨磚砌成,正中鑲有鯉魚跳龍門磚浮雕。

三原縣博物館設在城隍廟內,收藏了近三千件珍貴文物和一百多通碑刻,其中嶽飛手書的前、後《出師表》石刻和于右任的書法真跡為世所稱頌。每年中秋期間(農曆八月十一至十五),三原城隍廟會舉辦廟會活動,期間有唱大戲、社火演出及物資交流等活動。

陝西三原城隍廟導遊詞 篇2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三原城隍廟位於三原縣城東渠岸街中部。系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所建,是陝西省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築羣之一。此廟為宮廷式建築,以對稱的方式把樓、殿、廊、廡、坊、亭等四十多個單位建築按主次佈局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五個廊院相套向縱深和兩側伸展。中軸線上有三道門、四重牌坊、五座重檐殿樓。應門、戲樓、鐘鼓樓、獻殿、釋殿、陪殿、寢殿等主體建築各具特色。廟門前有引人注目的照壁,其南有重兩萬餘斤的一對鐵旗杆。廟內兩廊有岳飛書"前後出師表"刻石。

三原城隍廟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以來,政府兩次撥示整修,基本保持了原貌,三原縣博物館設在廟內,收藏和展示了近三千件珍貴文物和一百餘幢碑石。

陝西三原城隍廟導遊詞 篇3

三原城隍廟位於陝西三原縣東渠岸街中部,與龍橋中學相鄰,總建築面積13390平方米。城隍是漢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始建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距今有600多年曆史,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羣之一,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咸陽城北36公里處三原縣城關鎮城隍廟街。建於明洪武八年(1375)。東西橫距50米,南北縱距212米,佔地約1.1公頃,總建築面積907平方米。門前有照壁,高10米,上刻龍鳳紋飾,磚刻浮雕。進門後石條鋪路,兩側有廊,內壁嵌岳飛手書《出師表》碑刻。經二道牌樓,至櫺星門。穿過戲樓進入廟院。院北有大殿坐落在高台上,面闊5間,進深4間,雙槽平面,單檐歇山頂。整個建築佈局獨特,結構新奇,飛檐落霞,鎏金映彩,宏偉壯觀,氣象森嚴,體現出古代工匠高超技藝和傑出智慧。

20xx年06月25日,三原城隍廟作為明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陝西三原城隍廟導遊詞 篇4

蘭州城隍廟位於張掖路步行街,創建於北宋,系祭祀漢大將軍紀信為城隍而建。現存的古建築為明清建築,是一座四進式宮殿式木結構園林古建築羣。

廟宇大門3間,為忠烈侯坊,二門為硬山頂式環廊戲樓,北有捲棚歇山頂式享殿,後為重檐歇山頂式正殿,左右有廂房、鐘鼓樓等。迴廊下原有壁畫,現已不存。現有建築按中軸線依次為牌坊、享殿、正殿、寢官、客堂,牌樓由節園顏妃墓前的貞列遺旰牌坊改建而成,院內石獅一對,距今已有200多年曆史。

城隍廟現為蘭州市第一工人俱樂部,形成集古玩、字畫、文房四寶、玉器、瓷器、銅器、刻葫蘆、雕硯台、繡品、文化禮品、黃河奇石、古舊書籍、錢幣、郵票等具有地方特色蘭州最大的文化古玩市場,有近300商户常年在此經營。每年春節傳統文化廟會為蘭州市民提供了一道豐富的文化大餐,聽秦腔、看展覽、猜謎語、耍獅子,各種民間手工藝、地方小吃雲集此地。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固定場所

陝西三原城隍廟導遊詞 篇5

上海市老城隍廟坐落於上海市最為繁華的城隍廟旅遊區,是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從明代永樂(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廟的廟基不斷擴大,宮觀建築不斷增加,最為繁盛時期,總面積達到49.9畝土地,約三萬三千多平方米。作為上海地區重要的道教宮觀,上海城隍廟在戰爭時期,自然也遭受了重大的打擊,神像被毀,廟宇被挪為它用。1994年,隨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實,上海城隍廟得到恢復,重新成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宮觀。20__年,上海城隍廟大殿前廂房的使用權得以歸還,隨即開始了二期修復工程[2]。現在的上海城隍廟,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財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關聖殿、文昌殿九個殿堂,總面積約二千餘平方米。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廟。最早的城隍廟見於三國吳赤烏二年(239)建的蕪湖城隍廟。歷史上有唐人張説、李德裕、李陽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獻記載。宋代以後,城隍開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後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神,如蘇州祀戰國時春申君黃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楊椒山,杭州祀周新,會稽祀龐王,南寧、桂林祀蘇緘等。後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封城隍為王爵。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則下旨封開封、臨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為王,職位正一品,與人間的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級,又封各府、州、縣城隍為公、侯、伯,即府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威靈公,職位正二品;州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顯佑侯,職位正三品;縣城隍為監察司氏城隍顯佑伯,職位正四品,並且重建各地城隍廟,規模高廣與當地官署衙門完全一樣,還按級別配製冕旒哀服。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正祀典,詔去封號,只稱“某府或某縣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廟不得雜祀其他之神。據説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廟裏,所以他對土地廟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極為崇敬。明孝宗年間(1488—1506),莆田抗元英雄陳文龍(1232—1277)被封為福州城隍爺,其從叔抗元英雄陳瓚(1232—1277)被封為興化府城隍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daoyouci/vjmvz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