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安徽導遊詞 >

安徽紫薇洞導遊詞(通用5篇)

安徽紫薇洞導遊詞(通用5篇)

安徽紫薇洞導遊詞 篇1

歡迎大家來到安徽紫薇洞!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安徽紫薇洞導遊詞(通用5篇)

紫微洞位於巢湖西紫微山上。紫微山是因天上的紫微星而得名,跟紫薇花一點關係也沒有。景區大門的楹聯上聯是"紫氣騰盈縱橫十里生秀色";下聯是"微風盪漾經緯萬方蔚雅懷",橫批"紫微洞天"。

內有紫微洞位於山的正中間,此洞形成於地下暗河在地殼運動過程中的隆起。所以,洞內暗河在衝擊下形成的一道一道的層紋十分清淅,內有石鐘乳但不多。

偏洞為王喬洞。相傳春秋時代周靈王太子王子喬,姓姬,名晉,字子晉,居洞煉丹,得道成仙。"王喬洞"因此得名。王喬洞是安徽惟一一座佛教造像摩崖石窟,內有五百石羅漢刻於石壁之上,但僅有一尊有頭,很明顯是被人刻意把頭部鑿掉了,鑿刻深度兩釐米左右,根據鑿刻技巧判斷為能工巧匠所為,但為何鑿去成為千古之謎。清朝末年《巢縣誌》上就有記載:"獨一尊完好,餘皆無頭"。

最妙的要數洞內的"四絕"、"三奇"景觀。"四絕"為天溝、天板、天漕,玉螺賬,石鵝管和天外飛瀑。"三奇"為鐵索寒橋、雙井開天、地下長河。此外,"龍潭聽濤"、"羣猴朝聖"、"洞中大龍湫"、"九龍壁"、"石葡萄"、"石 褶裙"、"石針"、"石筍"、"葫蘆壽星"、"猴子撈月亮"、"八戒照鏡子"等景點,以及王喬煉丹留下的勝蹟,惟妙惟肖,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紫薇洞與一般溶洞不同,紫薇洞是由於常年受地下河的沖刷而形成 的廊道式溶洞,水源可能是在洞形成時來自四面八方,既有地表水也有地下水。紫薇洞旁邊還有個王喬洞時安徽省唯一的一座摩崖石窟,裏面所有的雕像除了一個稍微大點的有頭以外,其他的都沒有頭。是什麼原因形成的"無頭佛",一直不得而知。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參觀的時間,我們大概在30分鐘後在門口集合,希望這次參觀能給大家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預祝大家能玩的開心,謝謝

安徽紫薇洞導遊詞 篇2

紫薇洞在安徽省巢湖市的一個紫薇洞風景區裏,這個風景區的名字是由裏面的一個著名景點——紫薇洞為名。

入大門第一個景點是奇石館館內有許許多多的奇石,瞧!這塊怪石像桃子,這塊石頭像是在親嘴,人們稱它為吻,那塊石頭稱擁抱大自然。

走着走着就來到了紫薇洞入口處頓時一陣清涼迎面而來,進入山洞有一種陰森的感覺,又暗又涼,我小心翼翼地走着,洞內十分潮濕,壁上還有栩栩如生自然圖像,如猴子撈月,凌波仙子等。走了許久來到了兩座獨木橋前,走在獨木橋上總是心驚膽戰的,橋下一片漆黑,望不見底。

又走了許久來到一個空曠的地方,前方卻沒了路,只有很深很深的水,水面上有兩隻小船,那兒有一個工作人員站在那裏,他告訴我們讓我們等會,看看後面有沒有人,一起過河。

過了一會兒,有幾位大哥哥、大姐姐們來了,我們一起過河。

過河時,洞頂很低,船總是左右搖晃好像要翻了是的。那些姐姐們害怕的縮成一團抱在一起,把頭埋得低低的,看也不敢看一眼。過了一會兒船靠邊停了,我們走出了山洞。

安徽紫薇洞導遊詞 篇3

前不久在朋友的熱情邀請下,我們冒雨對紫薇洞進行了一次造訪。紫薇洞位於巢湖市北郊紫薇山上,又稱雙井洞,因洞中有大小兩個自然井狀出口而得名,總長3000米,主洞長達1500多米,是典型的地下河型洞穴。紫薇洞以雄、奇、險、幽見長,融自然、人文景觀於一體,為“江北第一大洞”。聽朋友説,以前有一個放羊娃,放羊回家時發現少了一隻羊,於是全家出往尋找,在雜草叢中,發現了一個洞口。大人們放繩索下往,發現了那隻丟失的羊。同時,發現了這個長達三千米的紫薇洞。

進進洞中,雖值夏末,但是我仍然感覺一陣陣冷意透骨。在石壁上彩燈的照亮下,我們沿着廊道,迂迴盤恆,石壁跌宕起伏,鍾乳紛呈,石柱林立,怪石嶙峋,洞中匿洞,洞洞相通,洞下生河,洞上飛瀑,宏偉深邃,奧妙詭譎。雙井開天,近在咫尺的大小兩個井口,距洞底深度近30米。剛到第二個天井,忽然停電了,洞內一片漆黑,我們聚在天井下,藉着天窗的亮光,用手機給洞外的朋友打電話。這時工作職員打手電筒過來引導我們往回走到進口。

不一會電來了,我們又對工作職員一翻叮囑再次進洞。過了雙井觀天,遠遠傳來流水高處落下的聲音,轉過兩道彎,側下里石壁上一道瀑布飛流直下,水花四濺,午後的暴雨彙集到地下造就這一異景。最驚險的要數“鐵索冷橋”了,走在上面幌幌悠悠,橋下水流轟叫,讓人膽戰心驚,又彷彿置身仙境。洞中的仙女迎賓、龍潭聽濤、羣猴朝聖、葫蘆壽星、猴子撈月亮、八戒照鏡子、神仙對弈等景點,也同樣惟妙惟肖,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快到盡頭是一段地下暗河,有船伕早早等候送我們一程。

過了暗河,是一道筆挺的高高而上的台階通往洞外。站在台階下,驀然回首,我忽然想起,這不就和人生的道路一樣嗎,佈滿曲折驚險,經過努力和探索不斷前進。展看前方,在燈光的照射下道路固然那麼寬敞,但是同樣要付出艱辛的汗水,一步一個台階地走好!

安徽紫薇洞導遊詞 篇4

出棠樾牌坊羣,車行約十多分鐘,便抵達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歙縣位於杭州、千島湖、黃山、九華山旅遊線的中心點,徽杭、屯蕪公路在此交會,皖贛鐵路穿越而過。這裏山明水秀、風光旖麗。境內古民居羣佈局典雅,園林、長亭、古橋、石坊、古塔到處可見,猶如一座氣勢恢宏的歷史博物館。主要景點有:太白樓、新安碑園、許國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紀念館等。

太白樓位於太平古橋西側,為黃山至千島湖途中必經之地。該樓為雙層樓閣,挑樑飛檐,為典型徽派建築,樓內陳列有歷代碑刻,古墨跡拓片,古今名人楹聯佳名。相傳,唐天寶年間,詩人李白尋訪歙縣隱士許宣平,結果在練江之畔失之交臂,後人為紀念此事,便在李白飲酒的地方建起了這座太白樓。遊客登樓可以飽覽城西山光水色、古橋塔影。

新安碑園緊鄰太白樓,此景區將碑園與園林溶為一體,整個建築依山就勢,多式花牆、漏窗、洞門相互通透,碑廊曲折起伏蜿蜒二百多米。高處立亭,窪處蓄池,竹影婆娑,為徽州私家花園的風格,其園築於披雲峯上,有峯有樓有水,雖然咫尺之地,卻是博大胸懷,饒有山野情趣。

許國石坊聳立於縣城鬧市中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明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是朝廷為旌表李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許國而立。許國明代嘉靖乙丑(公元1565年)進士,為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的重臣,博行皇上“加恩眷酬”。牌坊四面八柱,呈口字形,石柱、樑坊、欄板、斗拱、雀替均是重四、五噸的大塊石料,且全部為質地堅硬的青色茶園石,雕飾鏤刻精美細膩,圖案錯落有致,疏朗多姿。成雙結隊的綵鳳珍禽,翱翔雕樑之間,一個個飛龍走獸,揚威於畫壁之中,十二隻倚柱石獅,神態各異,體現出徽派石雕獨特的表現手法。

現存的南樵樓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築風格,特別是其中的“排柵柱”,乃正宗宋代“營造法”,今已很難見到。東樵樓又名陽和門,原名鐘樓,建於明弘治年間,為重檐式的雙層樓閣。這兩座樵樓咫尺相望。

歡迎你們來到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我是小導遊鄭晗,我會給大家帶來旅途的快樂,讓您無怨無悔!準備好了嗎?請隨我來吧!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歙縣是古徽州的州治所在地,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物產豐富,在歷史上有“東南鄒魯”的美譽,是我國著名的文化和藝術之鄉。現在,我們走在古城的西門,你們看到的是保存完整的甕城。古城有內外城門和護城牆,兩旁原有徽式的小肆,現在我們還能看出它的古色古香。走完甕城,出現在大家眼前的便是一座古樵樓,俗稱二十四根柱。傳説古時候,有位知府,為了鎮制不吉利的山勢,就在徽州府堂正前方建造了這幢皇式樓閣。為了區別於皇城城樓,特地少造了兩根柱子,只豎立二十六根。

誰知被人告狀説是與皇帝分庭抗禮,結果以欺君之罪受酷刑而死。如今,這幢構造獨特的古譙樓是歙縣博物館的館址。再往前走就是徽州府府堂,你們現在看到的也許是一些廢墟。這是歙縣為保護徽州文化生態而開發的一個重要工程,就是在原來府衙地址上進行修復,恢復徽州文化古貌。這裏將會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又一個旅遊亮點。你們看!徽州府府堂的右方矗立着一座譙樓,叫陽和門,紅石城牆,古樸典雅。走過陽和門,矗立在大家面前的就是氣勢磅礴的許國石坊,許國石坊建於明朝,南北長11.54米,東西寬6.77米,高11.4米。如此規模宏大、呈八腳結構的牌坊舉世無雙。坊主許國是三朝重臣。因平定雲南邊境叛亂有功,受到了“加恩眷酬”,回到老家歙縣,建造了這座千古留名的大石坊。

安徽紫薇洞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你們好!

今天我帶領大家參觀的是明教寺,它為於合肥最繁華的商業街淮河路的東段,與逍遙津公園隔壽春路相望。

説起明教寺,就不能不提起合肥人濃濃的三國情結,合肥因三國時期曾作為古戰場而聞名,現今的明教寺便是在三國戰場教弩台舊址上建立起來的。教弩台也稱“曹操點將台”。據史書記載,三國時期教弩台位於古淝河與逍遙津水的匯合處,離合肥約五千米,是魏吳兩軍對峙的前沿陣地。宋朝的時候,合肥城市擴建,教弩台被圈入城內,從此它便成了合肥興衰沉浮的歷史見證物。

公元6世紀的南北朝時期,是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鼎盛時期,修建寺廟成了當時的一大潮流。明教寺就建在南朝梁天監年間,它原名為鐵佛寺,後毀於兵變,唐代時有人在寺廟遺址掘得一尊一丈八尺高的鐵佛,後上報朝廷,代宗皇帝李豫下令重建,定名“明教寺”。隨着朝代的更換,在多次的戰火中,明教寺歷經滄桑,到清代咸豐五年全部毀於戰火。現在大家看到的明教寺主體建築為光緒年間所建。抗日戰爭和“文化_革命”時期,寺內的主要設施再次被毀,“文化_革命”之後又被重新修建。明教市的整體佈局是從東而西依次為前殿,庭院,大雄寶殿寶殿東面是卧佛殿,往後是地藏殿,東南角為寺內花園。園內高台上古亭之內的古井和聽鬆閣兩處古蹟,我們今天也將按此佈局遊覽明教寺。門前原為南向的直上台階,33級,後為便利街道交通,直階改為東西雙向。台階前面,立着兩隻高達五米的石獅,為什麼寺廟前常立石獅?傳説獅子為百獸之王,獅子一吼,百獸都為之膽戰心驚。因此,佛教引用“獅子吼”比喻佛祖説法氣勢恢弘,佛法無邊。

現在請大家跟隨我上前殿,此殿名為天王殿,現在大家看到的彌勒佛笑容滿面、憨態可掬。彌勒佛本是釋迦牟尼弟子,後登佛位,他的造型是按照布袋和尚塑造的,彌勒佛的東西是“護世四天王”。佛教認為佛教有四天王護佑,才會太平。老百姓稱其為“風調雨順”之神。現在我們轉到彌勒佛的背後是佛教的護法神韋馱菩薩,據佛經記載原先彌勒和韋馱各管一座寺院。但由於彌勒過於寬厚,而韋馱又過於嚴厲,兩人的寺院都管理不善,香火不盛。後來,佛祖讓他們共同管一個寺院,兩人剛柔相濟,互為補充,寺院的香火慢慢興盛起來。大家請跟我這邊走,現在我們來到前殿的東廂,內建有“三國文物陳列室”,大家請這邊看五顏六色的旗幟,這就是當年魏、蜀、吳軍隊旗幟,這些就是戰場上使用過的刀槍劍戟,以及與教弩台有關的強弓硬弩。大家請往牆壁上看,壁上刻有有詩人劉夜烽手書的絕句:“貔貅百萬舉刀弓,誓奪江東氣似虹。橫槊高歌雄一世,騎兵無奈遇東風。現在我們前往前殿與大雄寶殿

之間是個雅緻的院落,古柏婆娑,三隻古雅樸拙的大香爐,青煙裊裊。繞過香爐便是大雄寶殿,門上方懸掛的泥金大匾為趙樸初先生題寫,而紅牆上的“南無阿彌陀佛”六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則是弘一大師(李叔同)的珍貴遺墨,非常難得,是明教寺書畫中的珍品。大雄寶殿內供奉的五尊佛像,為明教寺鎮寺之寶,全部來自北京。大雄寶殿,“大雄”是對釋迦牟尼的稱號,坐在大雄寶殿的高台中央,他的左邊是阿彌陀佛,右邊是藥師佛。佛教認為佛有“三世”之分,橫三世佛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中央婆娑世界釋迦牟尼佛,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縱三世佛為過去燃燈佛,現在釋迦牟尼佛,未來彌勒佛。我們這裏所供奉的是橫三世佛。大家看到釋迦牟尼的前方兩側的那兩尊佛像了吧,陳女士説的很對,是釋迦摩尼的兩個弟子迦葉和阿難。大殿東西兩壁塑有十八羅漢佛像,各具神態,形象逼真。大家再轉到佛像的背後是觀音菩薩的塑像,我們所看到的是南海觀音,看見南海碧波盪漾,觀音手持楊柳淨瓶,救苦救難,普渡眾生。大家看到在大殿左側的這口大鐘了,它為清道光年間鑄造,聲音悠揚清遠,撞擊時其音可傳遍老城,是寺裏不多的歷史文物之一。

遊覽完大殿,我們現在來到了市內的花園,花園雖不大,但築於園內高台上古亭之內的古井和聽鬆閣兩處古蹟卻很有來歷。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口井就是屋上井了,為什麼叫屋上井呢?相傳古井是當年魏軍汲水所鑿,因高出地面屋脊被稱為“屋上井”。此井在晉代得到整修,大家請這,井欄現尚存“泰始四年殿中司馬夏侯勝造”一行字,由此可以推算出這口古井已有1700多年曆史了。井沿內周的20多條深溝,是汲水繩索長期拉磨形成,向世人展示屋上井的歷史悠久。著名的聽鬆閣在小花園的東南角。聽鬆閣舊址原為一土堆,傳説曹操曾站在此處操演水軍,後人便在此砌台紀念,取名“聽鬆閣”,閣上題有“教弩鬆陰”四字,是聞名的古“廬陽八景”之一。原來教弩台上並無松樹,因為廬州夏天炎熱,士兵難熬酷暑,曹操便令廣植松柏。松樹長成後,清風襲來,松濤陣陣,從此,“教弩鬆陰”便成為合肥的一個著名景點,聽鬆閣也由此得名。位於聽鬆閣西側的“歸西冢”,因葬有頗具神話色彩的一龜一雞而得名。

時間過得真快,今天的遊覽到這就結束了,我相信通過今天的參觀大家對明教市的歷史有了一定的瞭解。我非常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如果在工作中有什麼不足之處請大家指出來,我會在今後的工作中改進。最後,再次感謝大家,謝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anhui/g7zwl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