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畢業論文 >論文格式 >

關於二級心理諮詢師論文答辯

關於二級心理諮詢師論文答辯

本文結合自己不同生活階段的經歷,深入分析了自己的個人成長曆程,其中包括對自己性格、處事方式、生活事件、人際交往等各方面的分析,隨後談到了自己對於心理諮詢師這一職業的看法,以及自己渴望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的願望。

關於二級心理諮詢師論文答辯

1 自我成長分析

1.1 學前期

我出生於一個農村家庭。四歲以前,爸爸在村小教書,在我模糊的記憶裏,我每天都坐在爸爸的自行車上隨他一起上班、下課,往返於學校和家之間,所以在我幼時的記憶裏,學校並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

從小爸爸就很重視對我的教育,記得在我入學之前,我就可以從一數到一百,會打算盤三變九、九變九,還會看掛鐘的時間。這是我對自己幼兒期的記憶,現在回想起來,感覺那時的生活還是很美好的,每天抱着小算盤到處跑着去賺取大人們的誇獎。

1.2 學齡期

我六歲時進入國小。國小二年級時由於貪玩被迫留級,遭到爸爸嚴懲。按照皮亞傑的理論,4、5歲到8、9歲的兒童處在他律道德階段,所以儘管當時還小,但這次懲罰讓我知道不好好學習的後果很嚴重的。隨後,在國小三年級的期末考試中,我拿到了全鎮一等獎,記得當時校長開校會給我們頒獎(一個書包和好多作業本),那份榮耀可能是國小時最美好的記憶了。但我至今也不知道,這份榮耀的獲得是否和那次懲罰有關。

我國小五年級的數學老師喜歡打太極拳,他挑了班裏的四個學生在早自習上課前跟他學太極,我是其中一個,也是老師最得意的一個。這讓好多同學着實羨慕了一番。當時不知道為什麼老師要教我們,現在想來,可能是因為他需要有人做他的觀眾並分享他的樂趣。這個時期的我是很樂觀、有優越感的。

1.3 青少年期

我在國中一年級時的成績並不好,在班級裏屬於中上水平,沒有了國小時的優越感,讓我感覺很不舒服。從國中二年級開始,我又一次站在了領獎台上。全校排名前十五名都有獎品,而最後的兩年裏我很少有排在十五名之外的時候。家裏厚厚的獎狀都是在二年級和三年級賺的。

2019年我順利考入縣城第二高級中學,我在高一第一學期的成績也不是很好,全校八百多名同學,我排在一百名左右。高一第二學期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段時間,不知道為什麼我突然開始拼命的學習,生活習慣也隨之改變,那時每天的睡眠時間不到五個小時,白天也從不打瞌睡,學習成績一下子進入全校前二十名。雖然沒有和班級裏的太多同學交往,但我還是有幾個好朋友的。

也許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我的性格慢慢的有了變化,由之前相對外向變得較為內向。也可能正是這一時期的經歷讓我有了較強的忍耐孤獨的能力,喜歡安靜,凡事變得謹慎、細心。其次,因為我的七年級、高一剛開始的時候成績都不是很好,這讓我感覺自己較難適應新的環境,至少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調節好自己以適應變化了的環境。不過老師一般都會偏愛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所以從國小一直到高中,我基本沒有遇到大的挫折。

在同學交往方面,我一直都有自己的“小團體”,畢竟班級人數太多,不可能和所有同學都關係密切。總的來説,在我高中以前的生活中,學習是我生活的主旋律,我一心追逐着高分數、好名次。這段時間的家庭生活是很安定的,從我上國小開始,爸媽為了養活三個兒子,不得不一起外出做點小生意,我們兄弟在舅舅家或奶奶家吃住,但這樣的時間並不是很長。這也使得我從小就能體會到爸媽的辛苦,加之在學校習得的優越感,使我的自尊心、爭勝心相對較強。當然,這幾年的學校生活也讓我有了自己的愛好:聽舒緩的音樂,練習書法,鍛鍊身體。

1.4 成年早期

由於平時在學校的表現並不是很差,加之我對自己的期望較高,所以考入省屬重點大學並不讓我感到滿意,這種不滿意影響了我很長一段時間,但心理學這個專業還是帶給我不少安慰,雖然剛接觸心理學時我並沒有立刻體味到她的魅力。大學是一個盡展人生風采的舞台,而恰巧這時我不願去參加太多社團活動,因為我想好好學習,多看書,考個好點的研究生院,可是慢慢的,我發現大學和中學是不同的,這裏的學生有着更多的自由,這就意味着我周圍的同學不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高中生了,況且大家的學習目標都由原來的追求高分變成只求不掛科了。圖書館裏的藏書對我也是個很大的誘惑,我在兼顧專業課的同時開始翻閲一些哲學、文學類的書籍。

學校的宿舍是八人間,可能是因為大家脾性相投,生活習慣相似,我和室友相處的還算不錯,關係融洽、人際和諧。也就是在與大家相處的過程中,我對自己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做事認真負責,有較強的毅力,並且能很好的覺察到他人的情緒變化,與他人較好的相處。我始終認為,人性會有一些優點和弱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人的要求不能太苛求完美,我相信每個人的行為背後都有其原因,只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按照他的思維方式去考慮,很多一開始我們認為不可理解的行為就都變得可以理解了。

朋友們都説我最大的特點是待人真誠,有愛心,有責任心,不喜歡熱鬧。我很喜歡試着用社會心理學的一些理論來解釋身邊的現象。隨着我對心理學的瞭解逐漸深入,我發現心理學是很有意思並且是很有用的,我羨慕像張厚粲先生那樣的心理學大家,也越來越強烈的意識到人是應該有所追求、不斷拼搏的,我想成為那樣的一名大家。

也是在這個時候我認了我的體育老師,一個開朗、關心學生、充滿活力的老師,她是大學四年裏對我影響最大的老師,她上課時永遠都是微笑的,她會告訴我們許多有趣的事,逗我們開心,她的活力、熱情感染着我,她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體育技能,而更多的是一種樂觀、向上生活的態度。

考研的經歷是我的一筆財富。那段日子讓我感覺充實、寧靜而又不乏樂趣,讓我和同學們的關係更近,和朋友們的感情更深,我一下子感覺自己要擔負起自己的生活了,感覺到了肩上的責任,包括朋友的信任和家人的期待。這是我大學最美好的回憶了。

隨後來到一個新的環境中進行研究生的學習,讓我沒想到的是,我很快就適應了這裏的生活,並且和新同學相處的非常好,每天緊張的學習雖然偶爾讓自己感到很累,但心裏還是很安慰的。我是粘液質—膽汁質的混合型人格,從艾森克人格問卷的測試結果來看,我是中間型的性格,情緒穩定性較差。我的應對方式問卷中的六個因子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解決問題、求助、自責、合理化、退避、幻想。我覺得自己以後需努力改善的有:減少對既成事實的抱怨,學着更好的去控制自己的情緒,果斷的作出決定,敢於嘗試一些新的事物。

我的基本的人生觀是:只要你付出了就會有回報,以感恩的心,微笑着面對一切,享受簡單而充實的生活。我最近的大部分時間裏,心情都是比較好的,有時為課業太重而感到焦慮,但我在更多的時候感覺到的是充實和滿足。我沒明確的宗教信仰,但我相信善惡有報。對我影響最大的人是我的父親,他的勤勞善良感染了我,讓我學會淡然,學會珍惜,學會感恩,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2 職業行為分析

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給人們身心帶來困擾的因素也在不斷增多,來自工作、家庭等各方面的壓力、困擾都在影響着人們的身心健康。作為一個幫助人們解決心理問題、以使人們更好的生活的職業,心理諮詢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學習心理諮詢,不僅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認識自己,處理好各種關係,逐漸改變不合理的思維、情緒狀態和反應方式,重獲心理健康,同時,心理諮詢師本人也能夠通過對來訪者的幫助,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總之,心理諮詢是一門助人、自助的職業。我希望用自己的知識和責任心來幫助那些有心理困擾的人們,讓他們儘快走出心裏的沼澤,更好、更幸福的生活。

我是一名在讀的心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我們的課程設置裏包含了大量的與心理諮詢密切聯繫的學科,有心理健康教育概論、心理諮詢的理論與技術、青少年心理髮展與教育、變態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前沿專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心理測量、團體心理輔導技術等,對這些學科的深入學習,加之本科時已有的心理學基礎知識的積澱,我對自己的專業知識很有信心。除此之外,更讓我相信自己能做好一名合格的心理諮詢師的是,我有很強的責任感,樂於助人,我認為這些是成為諮詢師所必須具備的品格;同時,我也相信我的豐富的情感體驗和相對豁達的人生觀也有利於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心理諮詢工作者。

當今世界,美國的心理諮詢不管在技術層面還是制度層面都相對成熟,相比之下,我國的心理諮詢還有着更多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但我相信,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和我們的不懈努力,我國的心理諮詢一定會變得更加專業化和規範化,使心理諮詢真正成為能為國人提供更好服務的職業。我也會在這樣的大潮中,努力向教師和前輩學習,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諮詢技術。

如果我有選擇諮詢對象的機會的話,我願意首先選擇學生做為我的幫助對象。因為我自己也是從國小到研究生一步步走過來的,對學生的問題可能有着更深的體會,也比較瞭解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所以,我覺得在從業之初,以學生為諮詢對象可能更為合適,隨着自己生活閲歷的不斷增加和諮詢技術的不斷成熟,我也會很願意去幫助更多不同羣體的人。

由於諮詢師自身的人格特點、情感經歷有時可能與來訪者有相似之處,所以在諮詢過程中有時會有反移情發生。但是,我相信,隨着我不斷的成熟和歷練,會逐步克服這些問題,反省自己,保持自己作為心理諮詢師的思維獨立性。面對讚許時不自滿,面對責難時退縮,始終保持理解和理性的態度。如果自己的心理壓力處於崩潰的狀態,首先要尋找原因,然後分析問題,找出恰當有效的途徑使自己的壓力得到合理的釋放,相信自己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而且會坦然面對這樣的情境。

我的職業奮鬥目標是成為一名優秀的心理諮詢師,為別人排憂解難的同時,也能讓自己的生活更有價值,但我並不想僅把自己定位在心理諮詢領域,心理學有着更為廣闊的天地,我想學習更多的心理學知識和技術,開闊自己的心理學視野,成為一名知識更加淵博的心理學工作者。

二級心理諮詢師論文對自己個人成長經(歷過去、現在、將來)來分析自己的性格以及自己合不合適成為職業的心理諮詢師,並制定職業奮鬥目標是成為一名優秀的心理諮詢師。

我只是個心理諮詢師,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

我經常會遇到有人發來微信,發來QQ,問我:

“老師,您可以和我免費聊聊嗎?”

“老師,我可以就這樣隨便和您説説嗎?”

“老師,您就告訴我下該怎麼辦就好了,不收費行嗎?”

“老師,我沒有錢,我只是想找個人傾訴傾訴。”

“老師,我都打電話來了,您就聽我説不可以嗎?”

老師……

我會經常收到類似的要求,在這一方面,也許我從來不是一個好人,因為我沒有接受過。

所以我也收到很多的攻擊,有人憤憤的掛了電話,有人直接拉黑了我,有人説我勢利,有人罵我唯利是圖,有人説我不近人情,甚至有人連帶我的祖宗都罵了……我還是一個也沒有接受。

今天,我很想説説關於心理諮詢師和心理諮詢收費。

首先,我來説説心理諮詢師。

我不知道你對心理諮詢師的理解是怎樣的,所以接下來我要講的是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眼裏的心理諮詢師。

心理諮詢師不是萬能的,沒辦法只是隨便和你聊聊就可以幫你解決了你累積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心理困擾。也許你説並沒有那麼嚴重,我只是目前有些困擾。從我們出生開始,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我療愈能力,一些困擾我們可以自己消化療愈,所以我們可以長到現在這麼大。當一個問題讓你開始尋找心理諮詢師的幫助時,那個問題對於你來説很多時候並不只是你告訴我的那樣簡單,也許你自己也很清楚。

心理諮詢師不是神,沒辦法做每個“好人標準”裏的好人。至少對於我來説,心理諮詢師只是一個人,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只是從事了心理諮詢這樣的一個職業。也許有人會説,心理諮詢師必須是一個無私奉獻,擁有大愛的人,就像曾經很多人要求老師的那樣。首先,我想知道你對於“無私奉獻”和“大愛”的定義是什麼?就是對於你的免費諮詢?我每週都會去福利院,有時候陪陪那些小朋友,有時候陪陪老人,我會教孩子走路,教孩子説話,教孩子寫字,我會聽老人講過去的故事,聽老人談他們的孩子。我花很長的時間去學手語,只為了和那些聽不見聲音的孩子更好的溝通。我會做很多工作以外你看不到的事情,而同時,我不會告訴你。但我不會接受你要求的免費諮詢。而因為我不接受你的免費諮詢,你開始用你的道德來評判我。

接下來我想談談心理諮詢收費。

目前國內的心理諮詢收費相對目前國內的生活水平來説,會相對比較高。這也許是一個行業發展初期無法避免的一些混亂狀態,在未來會慢慢調整和規範化。

心理諮詢在很多人看來都是很高大上的職業,按小時收費,費用低則幾百,高則幾千。一換算,一天八個小時,那收入相對於大多數人來説響噹噹。可是,實際上,諮詢師並沒有每天工作八個小時,更多的諮詢師每天工作時間就那麼兩三個小時。有些新晉諮詢師甚至可能一個月做不到兩個小時(是的,曾經我也是這樣過來的)。

心理諮詢師和很多的職業不同,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心理諮詢師不能停下成長的腳步。從走入心理諮詢這一行業開始,就是金錢,精力和時間無限投入的狀態。

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需要參加自我成長,自我體驗,督導,技能學習,團體小組,所有這一切,都需要強大的經濟基礎支撐。就像有時候,我經常和朋友開玩笑的,“我就是座money和技能交換過往的橋,money從諮客手裏到我手裏,然後到了各自學習培訓手裏。各種技能從學習培訓到我身上,然後在諮詢中給諮客。”

在心理諮詢設置中,免費諮詢是一個無效的諮詢。這一點,每個心理諮詢師從踏入心理諮詢行業就很清楚。當你不願意為你的心裏困擾付出哪怕一點的經濟負擔的時候,你真的願意去解決這些困擾嗎?

每個心理諮詢師和心理機構有自己的費用標準和設置,但是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大部分在正式收費中,都會有一些公益的收費例外,唯獨沒有免費的,比如對於經濟確實有困難但需要接受諮詢的案主,至少我的設置中一直都有。比如:你的經濟能力只能付得起10元諮詢費,你也很需要諮詢同時願意付出這10元,那麼你可以告訴你的諮詢師,如果情況屬實,很多諮詢師是會接受你的諮詢請求的。至少我會接受。

我想説,和所有人一樣,我有很多生活的不同面,只是恰巧我選擇了心理諮詢這一職業。我只是一個心理諮詢師,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

心理諮詢需要多長時間

對於有的來訪者,我會告訴他,諮詢是一個過程,每次都會有一點效果,一般可能做6-12次就會有一定效果,如果要走得更遠,則需要更多時間。

有時候我會反問來訪者:為什麼會提出這個問題呢?我當然可以給出一個簡單的答案,比如上面的那一款。但某些時刻,來訪者提出這樣的問題背後其實有一些話想説,這個提問是為了幫助他們把背後的話説出來,而不是用問題搪塞他們。

心理諮詢需要多長時間

答案當然不止上面的兩個,不同的情況下我可能會説出不一樣的迴應,其他諮詢師也會有自己的迴應方式。但作為一名諮詢師,我們不可避免地去思考這個問題:心理諮詢需要多少時間。如果一定要説一個通用一點的答案:大概最少也需要20小時吧。心理諮詢一般一週一次,除了第一次面談需要的時間長點(1-2小時),其餘一般是每次1小時。也就是整個過程下來最起碼需要將近5個月的時間。

為什麼需要這麼長的時間

我思考過後,認為有三句話可以簡單解答這個問題,這三句話分別是:“日久見人心”、“交淺不言深”以及“路遙知馬力”。

先從第一句“日久見人心”説起。“日久見人心”很傳神地呈現了心理諮詢中,隨着時間的推移,來訪者的內心逐漸呈現的過程。我們常常説,來訪者的生活會在諮詢室中再現。比如因為親密關係問題求助的來訪者A,他的問題可能是在親密關係中總是擔心被拋棄,在關係中反反覆覆地試探伴侶,要求伴侶承諾,一方面對於引起被拋棄感覺的刺激過度敏感而發脾氣,在行為上使伴侶無法跟自己親近。又如因為職業問題來求助的來訪者B,他的問題是常常對工作賦予了很高的期待,總是帶着幻想中的完美進入工作,經歷了失望後就辭職,隨後又帶着幻想進入下一份工作,之後再次辭職,周而復始。這樣的關係模式也會在諮詢中呈現,而且是反覆地呈現,比如A會非常關注諮詢師的反應,萬一諮詢師表現出一點不耐煩、憤怒等負面情緒,A就會擔心諮詢師不喜歡他,會拋棄他;B則會帶着對諮詢師的理想化期待進入諮詢,期待諮詢師能夠很快地治癒他,一旦在諮詢中發現原來諮詢並不如自己預期中的那麼神奇,則會非常失望,然後中斷諮詢,尋求下一位“神奇”的諮詢師。正是這些在生活以及諮詢中反覆出現的模式,幫助我們理解來訪者。但所謂“日久見人心”,這種內心的呈現並不是一下子就能呈現出來的,需要一些時間,其次,呈現出來後,諮詢師也不一定能夠第一時間就識別,只有類似的情況反覆出現,足以稱為模式時,諮詢師才會推測這可能是來訪者內心的呈現。因此,無論是呈現還是識別,都需要一些時間。還有一些來訪者,對諮詢不放心,會先拋出無關輕重的話題,試探一番,摸到諮詢師的能力或者相信諮詢師的專業性後,才把真正的問題和盤托出,這也會是耗費時間的一種可能。

再來説説“交淺不言深”。交淺言深這話是蘇東坡先生説的,但原話是:交淺言深,君子所戒《上神宗皇帝書》。這可不是鼓勵人們古道熱腸,交淺言深,而是説交淺言深是君子所戒。上面説過,內心的呈現與識別需要時間,那當內心呈現了,諮詢師識別了之後,是不是直接説出來就藥到病除呢?當然是沒那麼簡單的,有另一句話叫做“忠言逆耳”,這就是道出了在諮詢師説出有利於來訪者的“忠言”時的風險。因此,諮詢師在説忠言時,一定是先評估了來訪者是否能夠承受接下來聽到的話,彼此的關係是否能夠承受忠言帶來的衝擊。一個不慎,出了點問題,來訪者不再來了,那可就得不償失了。因此,有時諮詢師雖然已經識別到了問題,但卻一直沒有點破,甚至也沒往那方面引導,而是在陪來訪者聊東聊西,一會生活,一會工作,一會愛情的漫無邊際,就是為了讓彼此的關係更加穩定而在等待着。

最後説説“路遙知馬力”。內心已經呈現了,問題也識別到了,關係建立好了,諮詢師的忠言也説完了,諮詢難道還沒完嗎?確實沒完。但也相差不遠了。到了這裏,來訪者對於自己已經更加了解,知道希望解決的問題跟自己到底是個什麼關係,自己又在問題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出了幾分力。這會讓來訪者感到放鬆一些,也更加有力量。所以這個時候,討論的話題就變成了“如何改變”。看到了舊模式的問題,自然就要摸索出一套新模式。來訪者是活在關係中的,這就意味着他的改變會影響到其他人,這個時候可並不是如心理治療電影一般一帆風順的,而是會受到來自身邊的阻力或助力。諮詢師就需要陪伴來訪者度過這其中的曲折。此其一。另一方面,有的來訪者的問題比較嚴重,需要的是持續、穩定的陪伴,通過這種關係體驗逐漸修復內心的創傷。這時候需要的就是諮詢師持續保持馬力工作了。

因此,總體而言,心理諮詢確實是一個需要持續一段時間的過程,甚至有的來訪者持續了超過十年的心理諮詢。但是我想這是一個很值得的過程吧,否則為何人們願意花費金錢以及更加寶貴的時間在其中呢?

讓孩子心理諮詢前應該做些什麼?

讓孩子知道心理諮詢是怎麼回事。

既然是為孩子諮詢,就應該讓孩子知道這件事。曾經有個父母為了不給孩子加壓力,以騙孩子出來玩的方法帶他來。結果孩子到諮詢室外,一看到心理諮詢的牌子竟然大哭大鬧起來。還沒有與孩子見面,孩子已對從事心理諮詢職業的人充滿了敵意,諮詢還如何進行?所以,在帶孩子來諮詢前,請務必用孩子能懂的語言告訴孩子去幹什麼。

比如幾種對孩子有啟發作用的表述方式:

“你想不想知道自己的注意力為什麼不集中?有沒有辦法提高上課興趣,使你學得更好一點呢?”

“孩子,你長大了,爸爸媽媽真的要去諮詢一下,怎樣做才不會無意中傷害到你,一起去吧!”

另外,作為父母,在沒有專業人員診斷前,先不要給孩子妄下結論:“我帶孩子來看‘多動症’”、“醫生,你看我的孩子有‘自閉症’嗎”如此等等。不要讓孩子帶着“帽子”、帶着不必要的包袱來諮詢。

提前預約。

心理諮詢一般每次都不少於1小時,尤其是在第一次諮詢時通常還需填寫一些必要的諮詢表格,做相應的心理測試,瞭解孩子的成長經歷,因而需要更長的時間。所以,假如你要帶孩子來做心理諮詢,最好事先進行電話預約,以避免因時間拖延引起孩子厭煩情緒,影響諮詢效果。

如果有特殊要求,比如對諮詢師性別、年齡、語言方面的要求,以及家長與諮詢師安排單獨交談等,都可以在預約中講清楚,以保證諮詢的順利進行。

比如,一個處在青春期、具有逆反心理的女孩往往與獨斷專行的父親很對立,如果她要求諮詢,則最好選擇温和型的女諮詢師。因為一個權威型的男諮詢師很容易令女孩想起父親,導致對諮詢的逆反心理,使諮詢無法進行。

帶好必要的東西。

心理諮詢強調諮詢師要在充分了解來訪者的基礎上作出合理分析,並給予必要幫助。但畢竟每次諮詢時間有限,所以,為了在有限的時間裏使諮詢師更完整地瞭解孩子,更有效地完成諮詢,父母可以根據孩子需要諮詢的問題帶些必要的輔助材料。

比如,如果是學習問題,你可以帶上孩子的學生手冊以及試卷、作業等,因為這些材料可以比較完整、具體地反映孩子的學習歷程,幫助諮詢師判斷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掉隊、可能是什麼樣的問題以及老師對孩子的綜合評價等。

另外,如果曾有過諮詢經歷,那麼帶上已有的測試、診斷資料,將是非常明智的。當然,如果你不知道究竟應該帶什麼,你也可以通過電話詢問,看是否需要什麼輔助性材料。

以上幾點“熱身”方法非常重要。除此之外,在決定帶孩子來做心理諮詢時,還要積極爭取相關的人(如其他家庭成員)共同來諮詢,共同完成諮詢師佈置的“作業”。同時,還要做好心理準備,不要將成功的期望放在一次心理諮詢上。

最後,別忘了心理諮詢前的身體準備,你和孩子都要休息好,保證在諮詢的時候頭腦清楚、精力旺盛、測試準確、反應及時。

為什麼戀愛中的一方會要求另一方説“我愛你”

接待過的來訪者中,有好幾個案例都是因為不斷地向男朋友或者老公確認“你愛我嗎”,最終演化成什麼行動都要控制,最後另一半實在受不了而分手的。我們為什麼會一次又一次的向對方確認對方是否愛自己呢?

問題:

室友每次跟男友打電話,結束前都會要求對方對她説“我愛你”。被虐之餘我倒是很疑惑一個問題,表白不應該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嗎,索取的“我愛你”有什麼意義呢,如何理解戀愛中的這種索愛行為?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戀愛心理?

解析:

電影《戲夢巴黎》中有這樣一個橋段:伊莎貝拉在馬修表達愛意後,迴應“我也非常愛你”,對此馬修表示不滿,覺得每一次都是他主動示愛,他希望伊莎貝拉也是如此,他渴望被“愛”,而不是被“也非常愛”。伊莎貝拉看着惱怒的馬修,一臉訝異,然後不容置疑地説道:

“你知道當一個人真正需要愛的時候,並沒有愛這種東西,只有愛的證據。”

切換到問題的情境。女孩在電話那頭要求男孩表達愛意,這種索取往往是卑微的。而男孩在電話的另一頭,可能用“我不説”拒絕,也可能用“你先説”推脱,更多的情況,他會淡淡地説上一句“我愛你”敷衍過去。最終能得到的,無非不過是“愛的證據”,明明是自欺欺人,卻還是樂此不疲。你會悲哀地發現,在這些回合裏,愛情已經貌合神離,終於又淪為一場“誰先戳破窗户紙”的心理遊戲。

無論出於什麼原因,安全感也好,佔有慾也好,甚至它的意義無異於“再見”、“晚安”,只是作為電話結束前的例行環節,我們被戀人要求表達愛意,並且必須主動地率先地表達愛意。而這場拉鋸戰的悲劇源頭,是一個令人痛心的事實:我們都怯於表達愛。

我反反覆覆地揣摩那句台詞,竟然感到羞愧。因為世界的複雜,而去複雜地理解愛,把太多曾經缺憾的東西附加在一句“我愛你”上,比如責任,比如付出,比如犧牲,用愛的佐證為愛祛魅增壓,以至於不堪愛的重負。我們變成這副樣子,小心翼翼地尋找愛,孜孜不倦地渴求愛,面對愛時猶疑,表達愛時顧慮,審慎如是,卻再也不能像涉世未深時那樣,勇猛無畏地去愛一個人。

求證式的愛情與愛的本意背道而馳,愛情從來就不該是一次證物的收集。悔不當初,在應該表達的時候羞於啟口。我甚至能感同身受,昔日電話那頭,她安靜地徘徊在陽台,面對皓月當空繁星璀璨和我的沉默時,她的失落和悵惘。

因為終於明白,無論我們對於愛的理解有多麼截然不同,一句“我愛你”的表白,或者一句“我愛你”的索求,都是世間最動人的邀請。當然,我們迴應的前提是不被強迫。

中美國人看待心理諮詢有什麼不同?

中國人目前心理諮詢的情況:

由於歷史原因,心理學在20世紀中葉後相當一段時期的中國處於被擱置甚至被封殺的境地。從80年代中期開始,心理諮詢與治療作為一種新興服務行業在我國取得了相當程度的發展,經歷了隊伍由小到大、力量由弱到強、管理從無序到有序等可喜變化,漸漸走上“職業化”的道路。但從總體上看,無論是在理論研究和實踐、從業人員數量和質量還是行業管理和規範方面,好的心理諮詢師、心理諮詢師的遠遠不足。

而目前我國社會處於經濟體制轉型的時代,社會環境的快速變化、互聯網的便捷促進了人們對心理知識和心理健康認識和發展的時候,也潛存着威脅人的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

一方面,從人性的內在本質來講,經濟發展、物質豐富後人們更需要關注精神追求,這是事關人類終極關懷和人類最根本、最本質的需求所在,心理健康問題也就成為了現代社會人們所日益關注的重大課題。

另一方面,從社會環境的外部變化看,高速變化着的社會環境對大眾心理素質提出更為嚴峻的挑戰。人格存在部分缺陷的人,更難適應這樣的環境,生活、工作、戀愛婚姻更容易出現問題;神經質人格的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的刺激,導致發病,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社交恐懼症的患者越來越多;成長經歷中有過創傷的人,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更容易觸發內心的創傷,難以走出陰影……即使是心理健康程度稍高的人,也會多多少少受到外界和競爭對手的影響,難於保持客觀的認識和態度,有些也會心理失衡,陷入不良心理狀態。

可以説,當代國民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根據衞生部和權威部門的抽樣調查,五分之一的人口心理健康有問題,百分之五的人口處於心理疾病狀態,每年的自殺人口達到幾十萬。

但當代中國人的心理問題還是傾向性的“病恥感”,很多人覺得去看心理諮詢就自己有病,覺得丟人。抱着這種錯誤的認知,很多人到了情況嚴重了、自己難以處理了,才會尋求專業的幫助。甚至有些人一直拖,有一般心理問題發展到嚴重心理問題(比如,焦慮症、神經性抑鬱症、強迫症等),再發展到精神病狀態(比如,中重度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這也是一個十分可悲的局面。

亟待大規模的科普教育和心理保健的文明建設來消除“病恥感”這個誤區。

美國人覺得接受心理諮詢是自信和富有的象徵

心理諮詢在美國非常普遍。美國人一旦遇到諸如情感挫折、人際不和、環境不適、人格障礙之類的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心理工作者。

在美國,心理諮詢的費用也是較高的,大多數美國人都把接受心理諮詢看成是自信與富有的象徵,心理諮詢已成為他們醫療保險、商業保險中的一部分。

在美國人的眼中,心理諮詢是一種關愛自己的方式,接受心理諮詢是自信和富有的象徵(這一點我們經常能從各種電影和美劇中感覺到)。

在美國,幾乎每一箇中產階級都有自己的心理顧問。有人這樣形容説:美國成功人士的臂膀是由兩個人扶持的,一個是法律顧問,一個心理顧問。據統計,每500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名心理諮詢師,30%的美國人定期做心理諮詢,80%的人會不定期去心理診所。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杜·舒爾茲稱美國人是世界上“最自信、最講究實際的人。”

“態度決定一切”,我們遇到心理健康困擾,如何對待自己的健康問題是個態度問題;我們遇到生活中的物質困境、困難,如何面對這種壓力,也是個態度問題;面對價值觀的失落乃至絕望,如何面對我們自己,更加是個態度問題。德國著名心理治療大師NossratPeseschkian指出:那些自認為自己是心理健康的人不是真正的心理健康者,而心理健康者正是那些敢於面對心理問題的人。

心理諮詢結語因此,目前我國亟待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心理諮詢體制的完善和推廣。如此,才能讓更多的國人轉變對心理諮詢的態度,讓更多的人瞭解自己的內心,瞭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瞭解心理諮詢的必要性,改變對心理學的誤區,讓更多的人心理健康得到改善,讓更多的人擁有更和諧、愉悦的內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iye/geshi/ow4n0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