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畢業論文 >開題報告 >

轉型經濟理論發展述評

轉型經濟理論發展述評

以下是一篇關於轉型經濟理論發展述評的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歡迎瀏覽!

轉型經濟理論發展述評

一 引言

轉型經濟學是指一種研究如何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經濟學理論。20世紀90年代以來迅速發展的轉型經濟學主要是指具有共同研究主題和追求目標的一些理論文獻以及撰寫這些文獻的經濟學家(盛洪,1996)。目前,關於轉型經濟還沒有完整的理論體系,也很難説誰是轉型經濟學家,因為還沒有專門從事這一理論研究的人。關於其理論體系,我們只能從現在構成這一經濟學流派的一些理論文獻,以及撰寫這些文獻的經濟學家的文獻、研究思路來尋找一條線索,理清其脈絡。本文首先介紹轉型經濟學的內涵,然後簡述一下各個學派關於轉型經濟的理論要點,最後簡要回顧中國經濟奇蹟並作以簡要評述。

二 轉型內涵

關於轉型概念的理解,比較經典與普遍的定義是熱若爾羅蘭的表述:轉型即一種大規模的制度變遷過程或者説經濟體制模式的轉換。從目前國內的文獻來看,從三個層面上使用轉型的概念:第一種含義是從傳統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第二種含義是在包括了第一種含義外,還包括那些過去實行廣泛管制的經濟向自由市場經濟轉型;第三鍾含義是在前兩種理解基礎上還包括了所有發展中國家促進經濟市場化,實現經濟發展的過程。

實際上許多人把轉型經濟學看作制度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的原因正是由於把轉型理解成為一種制度的變遷過程,只是描述了轉型的一般的特點。不錯,轉型的確主要是一個制度變遷的過程,但轉型還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而這些特殊性僅依靠制度變遷是不能夠真實的描述,更別説來解決這些問題。鑑於以上理論實踐中三個層面使用轉型概念的事實,筆者個人比較贊成轉型的第一種含義,即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當然,後兩種轉型概念的理解當然沒錯,但關鍵是其不符合概念提出的歷史與邏輯的一致性,更不適合建立新的獨立的研究學科。對於第二種理解,放鬆政府管制,實行經濟自由化,其實這在傳統的主流經濟學框架內可以得到解釋;對於第三種發展經濟學範疇內使用的轉型概念,現有的發展經濟學就有了相應的解答與分析框架。轉型(或者轉軌、過渡)概念的提出應該來説主要發源於二十世紀上半期全球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在計劃經濟實踐中遇到困難並探索其解決辦法的歷史事實。

三 幾種轉型理論範式

20世紀80年代末,包括前蘇聯、東歐國家和中國在內的30多個國家開始了從中央計劃經濟體制向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將其與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一起稱之為二十世紀兩項最偉大的經濟實驗。毫無疑問,這場涉及多達15億人口的重大變革吸引了全世界學者的目光,他們應用新古典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發展經濟學、信息經濟學、演化經濟學以及比較經濟學等最前沿的理論成果從不同側面對這一變革加以研究。在短短的十幾年裏,相關文獻數量迅猛增長,從而在主流經濟學中贏得了鞏固的學術地位,並且隨着研究的不斷深入,催生出了一門新的學科轉型經濟學,來專門研究如何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

1、主流經濟學的激進主義轉型理論

新古典經濟學是對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理論的系統化。按照新古典理論的理解,市場機制不過是資源配置的工具,其核心是供求和價格的相互作用。在轉型之初,以新古典經濟學為基礎的華盛頓共識在轉型經濟理論和政策研究中佔據統治地位。根據華盛頓共識:嚴厲的需求緊縮,加上放松管制、貿易自由化和私有化,就可以推動經濟增長。因此,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核心就是管住貨幣,放開價格,實行以宏觀經濟穩定化、國有企業私有化和價格自由化為核心的激進式的休克療法。採取了一系列諸如:大幅度縮減貨幣供應量,實行高利率;保留少數重要商品的國家定價,絕大多數商品價格全面放開;消除預算赤字,減少價格的國家補貼;取消對企業工資的限制;全面改革財税體制等措施。

2、演進主義的漸進式轉型理論

隨着俄羅斯等國的激進式改革的受挫和中國經濟改革的巨大成功,演進主義的興起及其影響力的擴大是轉型經濟學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演進主義理論核心思想可概括為:知識和信息是有限和主觀的,並以分散的狀態為個人擁有,因此,人們根本無法認識和控制社會生活,最好的社會就是順其自然。想通過理性設計而進行大規模的社會變革必然造成社會的災難。漸進式改革實際上是社會不斷的積累、加工信息,而且知識與信息是具有連續性的,用一種完全不同的系統來強制使其中斷是不可取的。經濟體制本身是一個具有自我強化機制的複雜系統,在演進過程中會不斷吸取舊制度中的合理因素。因而,漸進式改革更可取。

3、新制度經濟學轉型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把企業制度、產權制度、市場制度以及國家的法律制度和意識形態等制度現象納入經濟學分析的框架之內,擴展了經濟學的視野,對於我們研究制度現象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根據這種理論,改革的過程實質上是在一定的條件下通過成本收益分析尋求成本最小的最優改革路徑。經濟學家熱若爾羅蘭曾指出:如果轉型的經驗給了我們任何啟示的話,那便是,沒有以適當的制度為基礎的自由化、穩定化和私有化政策,不大可能產生實際的效果。公共選擇學派代表人物布坎南指出市場制度是自由交易的制度,這些制度結構是長期歷史發展的產物。另外,科爾內、薩克斯都提出了新制度經濟學轉型理論的代表性觀點。

4、凱恩斯主義轉型理論

與新古典主義理論相比,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對於市場經濟的運行過程和內在機理的認識更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現實,他們對於轉型經濟中產權改革、宏觀經濟、轉軌速度和次序、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等一系列重要問題的認識值得重視。

在《社會主義向何處去》一書中,新凱恩斯主義的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對以新古典經濟學為基礎的轉型經濟理論提出批評。認為在決定選擇哪種市場經濟模式時,一定要牢牢記住實際的市場經濟是如何運行的,而不是去記住毫不相干的完全競爭範式;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競爭遠比私有化重要得多;由於信息的不完全,私有企業和公有企業一樣都會出現激勵問題,因此,建立一種集中與分散、公有因素與私有因素相結合的混合體制才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正確選擇。馬克奈爾(mark knell)等人認為激進式改革對自由市場的崇拜是盲目的。市場化和私有化的方案往往忽視了這樣幾個重要因素:人們之間的經濟關係並不是一種單純的交易關係,而是一種生產關係;企業是生產組織,市場是交易機構,企業與市場是相互補充的,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價格機制不僅是一種解決經濟問題的手段,同時還有金融功能、戰略功能等,在滿足這些功能上越是成功,有效配置資源的功能就越難以實現;私有化對於提高效率並不是必要的;國有企業也可對市場做出積極的反應。因此,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是重要的。

5、市場社會主義

市場社會主義就是以實現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為目標的一種理論和主張。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是實現社會主義與市場機制的結合,能否在理論和實踐中解決社會主義與市場機制的結合問題,是決定經濟體制改革前途和命運的關鍵因素。市場社會主義理論的最初模式即蘭格一泰勒一勒納模式,藉助於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工具。這一理論假定,市場機制僅僅是一箇中性的概念。後來的市場社會主義理論雖然在許多方面超越了新古典的範式,但是中性論的假定卻被接受下來,因而這些理論難免會帶有新古典理論的缺陷。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改革的實踐表明,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兼容是一項複雜的長期的任務,絕不可能一蹴而就。經過近百年的探索和實踐,市場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獲得巨大的發展,市場社會主義也成為當代社會主義運動的主流和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之一。

6、比較主義

用比較經濟學理論來分析現實的改革問題是九十年代以前轉型經濟學的主流。這種理論從不同的經濟體制中總結出若干基本的經濟體制模式,在此基礎上進行比較,做出最優選擇,指導改革的實踐。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幾十年裏,從南斯拉夫的自治社會主義,到匈牙利新經濟機制和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再到90年代東亞模式,都曾是人們心目中的理想。有比較才能有鑑別,學習和借鑑其他國家市場經濟模式和市場化道路的經驗教訓,對於中國的經濟轉型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當然比較經濟學的方法也存在着根本的缺陷。一方面,這一理論是經驗的而非規範的,因而無法形成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理論。另一方面,它把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歷史環境下的經濟體制簡單化,因而無法深刻理解制度變遷的複雜現實。

7、特殊改革方式理論

中國的學者在借鑑國外關於轉型經濟理論的基礎上,把轉型經濟研究放在中國特殊國情和特殊道路選擇上。林毅夫等人認為,經濟改革的核心是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軌,改革以前中國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在於推行了重工業優先發展的趕超戰略,而改革以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關鍵則在於改革三位一體的傳統經濟體制,使資源的比較優勢能發揮出來。中國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保證是選擇了漸進式改革道路。張軍指出,由於傳統國有部門的絕對規模使它事實上處於壟斷地位,因而,在改革過程中如果實行完全的價格自由化,就可能給國有企業提供操縱市場的機會,造成生產下降和經濟的衰退。相反,在價格雙軌制下,國有部門將比完全的價格自由化條件下生產的產品多且定價更低。以價格雙軌制為特徵的邊界改革的經驗正在於,國有部門在計劃外邊界上通過對價格信號做出反應去捕捉獲利機會,要比突然被私有化的國有部門去對經濟扭曲和短缺做出的反應更迅速。

四 中國增長的奇蹟

自1978年開始,中國開始經濟轉型。XX年後,東歐和俄羅斯及其他獨聯體國家也加入轉型的行列。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中國選擇了與東歐和前蘇聯不同的道路:摸着石頭過河的漸進改革,而不是激進的休克療法。中國經歷了20年迅速的增長,而俄羅斯和其他獨聯體國家卻經歷了將近XX年的下降。改革方式選擇的不同導致了不同的改革結果。以下兩組數據清楚的表明了中國改革與前蘇聯、東歐改革成果的巨大反差:

中國改革二十多年的穩定的高速發展,引起全球的矚目,經濟學家也提出了不同的解釋。專家指出中國能在這二十年間迅速發展的原因在於1979-1983年之間中國建立的聯產承包責任制起了非常重要要的作用,在此之後,中國又進行了政治體制改革,還有鄉鎮企業的作用。中國的改革成功的原因是基於保持和建立在社會和組織資本上的這一系列的制度變遷。斯蒂格利茨認為基於社會資本的制度變遷是中國改革成功的基礎,而在很多國家轉型後的社會資本比轉型前要薄弱的多。相對而言中國特別重視創造和改組,特別是新企業和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而不僅僅是進行單純的私有化。而在國有企業改革中國採取了漸進型的方式。這對於改革普及到其他企業是非常重要的。

雖然中國經濟改革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存在的問題也是明顯的。體制外增量改革對解釋轉型經濟的中國提供了有創建性的解釋,但隨着轉型的完成,對存量的改革也許會成為重點;國企改革還存在諸多困境;城鎮改革與農村改革的衝突;消費需求的拉動力不足;與世界經濟接軌的問題等等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

五 簡評

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轉型經濟學正在同比較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相融合,然而以上任何一個學科都不能夠完全取代轉型經濟學,它們只是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反映了轉型經濟學所正在經歷的分化。而對不同的經濟學流派來説,過渡問題的出現既是一個機遇,又是一種挑戰,不同理論所具有的解釋能力和預測能力將受到嚴峻考驗。在實踐中形成一種比較科學的價值和邏輯相一致的制度變遷理論,是我國經濟理論發展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發展中面臨的無法迴避的問題,我們應當為此做出努力。

對於很多國家來説,轉型過程將會存在一個較長時期。各國的社會制度和經濟體制不同,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不同,國情千差萬別,所以不存在也不應該存在統一的發展模式。但是,不同類型的市場經濟國家在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方面也存在許多共同點,處於轉型時期的國家也面臨許多共同的問題。所以開展轉型經濟領域的國際合作研究與交流,不僅有利於轉型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對於我們制定轉型時期的經濟政策也是十分有益的。

隨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無論是激進的休克療法,還是穩妥的漸進式的演化,轉型經濟都將成為一段歷史,轉型經濟學的相關理論也不可避免的與其他經濟理論相互融合,雖然最終不會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而進一步發展繁榮,但它提供的經驗、教訓以及發展經濟的方法思路,為我們今後的發展提供借鑑。

標籤: 述評 轉型 理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iye/baogao/qx99n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