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畢業論文 >開題報告 >

博士開題報告十五篇

博士開題報告十五篇

博士開題報告 篇1

開題報告包括:第一部分文獻綜述,第二部分則是闡述選題依據、主要研究內容、研究思路及方案,最後就是工作進度及具體安排。

博士開題報告十五篇

寫開題報告一切都是從題目出發,圍繞這個題目進行討論研究。所以要讓你看到你的開題報告就能明白,你為什麼寫這篇論文,你如何去通過實驗或實踐去證明你想要證明的觀點。

文獻綜述

1具體的格式要求,不同的學校可能要求稍有不同,以學校提供的格式模板為準,如果沒有詳細説明的,參考標準論文格式。

開題報告和論文一樣是重視格式要求的,一般在要求你寫開題報告時會有一個格式模板文件發給你。所以無論你是從哪複製粘貼都要注意符合目標格式。(如圖)

我給你的更穩妥的建議是,如果從其他論文或文章上覆制一些文字到你現在的開題報告上,不要先複製到底稿上。可以先複製到記事本上,然後編輯好再複製到底稿上。這樣就能防止你有的時候忘記統一格式造成局部的格式不正確。(記事本上覆制的文字默認是匹配目標格式的,而且排版工作量也稍少些)

2內容要求:

內容要求是對開題報告各部分應該闡述些什麼樣的內容作出統一的規定,之所以這麼規定是為了讓人更容易一目瞭然地瞭解你的思路。不同的開題報告要求不同,這裏以工科論文的開題報告要求作為示範進行講解。

博士開題報告 篇2

論文題目: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問題研究

一、文獻綜述

智慧城市是伴隨着新一代信息技術出現而提出的一個新概念,這一概念引起全球關注始於 20xx 年。由於全球智慧城市建設剛剛興起,相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都十分有限,主要是圍繞智慧城市是什麼、如何建設它來展開的,並且這些研究目前整體上處於起步階段,實踐進展也十分有限,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借鑑他方現有的理論和實踐成果併為我所用,以促進中國智慧城市理論研究的不斷豐富和實踐探索的持續深入,是行政管理學者需要承擔的重大責任。對於筆者而言,閲讀和借鑑前輩們的研究和實踐成果,是尋求自身研究方向和研究重點的依據所在。

(一)國內外相關研究狀況。

1.信息技術與城市發展方面的研究。

2.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意義和應用領域方面的研究。

3.智慧城市建設的基本條件與策略方面的研究。

4.智慧城市建設的思路和路徑方面的研究。

5.智慧城市建設的風險、效益和評價方面的研究。

6.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案例研究。

(二)國內外實踐發展狀況。

二、選題背景與意義

(一)選題背景。

隨着下一代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出現和迅速發展,20xx 年底 IBM 提出藉助新一代信息技術建設“智慧地球”的設想,20xx 年又提出建設“智慧地球”首先需要建設“智慧城市”的口號,希望通過“智慧城市”的建設引領世界城市通向繁榮和可持續發展。雖然 IBM 提出的智慧城市理念具有明顯的商業利益驅動,甚至可以將其看成是以 IBM 公司為代表的 IT 行業在後金融危機時代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的一項重大舉措。但是當政府和民眾面對接踵而至且日趨嚴重的城市病(如:人口膨脹、資源緊缺、環境污染嚴重、交通擁堵、公共安全隱患日增等)束手無策時,以智慧技術為代表的第四次浪潮的到來,讓困頓中的政府和民眾對未來城市生活有了新的憧憬,正是懷着這種對城市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憧憬,智慧城市的理念最終被政府和民眾所逐漸接受並推廣。

1.城市的智慧發展理念將為解決當今“城市病”提供新的途徑。

2.智慧城市已成為當今世界城市發展的大趨勢。

3.相關研究的薄弱和匱乏是該選題的緣由之一。

(二)選題意義。

在現階段對智慧城市建設的有關問題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1. 對行政管理領域的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2. 豐富智慧城市建設頂層設計理論。

3. 為我國新興的智慧城市建設實踐提供理論指南。

三、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文共分為緒論和正文兩部分。

緒論部分闡述了論文的選題緣由、研究意義、國內外研究和實踐狀況、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基本問題。

正文部分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 智慧城市的.理性解讀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的一個新興形態和未來趨勢,認識智慧城市應首先了解城市的起源、定義及發展歷史,從而認識城市的發展規律。在探尋城市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國內外眾説紛紜的智慧城市概念進行總結歸納,並提煉出本文對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和屬性認知。在對智慧城市這一核心概念進行充分解讀的前提下,理性地分析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熱潮興起的動因。

第二章 智慧城市建設的前提條件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伴隨着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誕生而興起的。以感知技術、新一代網絡通訊技術、雲計算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技術。全面覆蓋的網絡基礎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主要基礎設施。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信息基礎設施共同構成了智慧城市建設的硬件基礎條件。智慧城市建設的思想基礎、組織領導機構和制度體系共同構成了智慧城市建設的軟件基礎條件。智慧城市建設的硬件基礎條件和軟件基礎條件是智慧城市建設所必須的前提條件。

第三章 智慧城市建設的基本模式智慧城市是一個新生事物,其建設才剛剛開始,在目前的建設實踐中還未形成一個標準的體系可供遵循。本文通過對智慧城市建設目標模式、實施模式與過程管理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對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切實可行的、標準的參考體系,並繪製了有關模式的構成示意圖。

第四章 智慧城市建設的風險預警目前智慧城市建設的熱潮正在我國形成,而對於智慧城市建設將帶來的風險研究明顯不足。技術安全風險和信息安全風險是智慧城市建設風險的根本誘因,由於智慧城市是虛擬城市與實體城市的融合,因此技術安全風險和信息安全風險對新環境下的城市政治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等帶來了新的風險威脅。本文從整體上對智慧城市建設的可能風險進行了預警。

第五章 智慧城市建設的保障機制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極其複雜的系統創新工程,要順利實施智慧城市建設必須建立完善有效的安全保障機制、創新機制及和諧管理機制。建立安全保障機制是防範建設風險的有效屏障,建立智慧城市建設與運行的創新機制,調動與激發整個城市的創新能力,以保障智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多元主體互動參與的和諧管理機制是和諧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必然選擇。

四、工作的重點與難點,擬採取的解決方案

本論文從智慧城市建設的現狀出發,首先系統研究了智慧城市基礎理論方面的問題:智慧城市的概念、屬性及建設動因;其次,探討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條件:硬件條件和軟件條件;再次,研究並構建了智慧城市建設的基本模式: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模式、實施模式及建設過程管理模式,而後在剖析智慧城市安全風險根源的基礎上,預警了智慧城市建設的風險:政治風險、經濟風險、社會風險等;最後,研究了智慧城市建設的保障機制:智慧城市建設的安全防範機制、創新機制及和諧管理機制。

(一)可能的創新之處

1.在選題方面。從筆者收集到的資料來看,到目前為止,國內尚沒有一篇研究智慧城市及智慧城市建設的博士論文。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選題本身就體現出一定的新意,此選題在國內屬於前沿性的研究領域。

2.在寫作內容方面。儘管當前的一些論文或着作涉及到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相關問題,但多是就其某一方面進行研究,如:國內外建設問題的簡介與比較,建設模式的討論,建設的保障措施等。

這些研究對智慧城市建設的整體性關注不夠。本文從智慧城市建設的現狀、建設動因、前提基礎、基本模式、風險預警到保障機制等系列問題進行了研究,形成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研究的完整邏輯鏈條,對智慧城市建設問題進行系統性研究。

(二)不足之處

1.智慧城市是一個新興的概念,國內外關於智慧城市的理論研究才剛剛開始,文獻資料積累有限。同時在實踐領域的探索尚處於起步階段,我國城市政府接受並着手規劃建設智慧城市是從 20xx 年以後才開始的,目前許多問題尚在探索中,因此缺乏翔實、完整的經驗數據。理論研究文獻以及實踐數據的缺乏,給本文深入研究智慧城市建設的相關問題帶來了較大的困難,這使得本文的研究缺乏量化分析。

2.智慧城市建設問題研究,涉及領域廣、影響因素多,事關整個城市發展全局,而每個城市就其個體而言情況各異。本文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宏觀層面的探討,缺乏對微觀層面的考察。同時本文較多地探討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共性問題,而對個性問題的討論還遠遠不夠。

3.本文將界定智慧城市的概念,對其內涵進行較深入的探討,但限於筆者的研究能力有可能對其外延的研究不足。

五、論文工作量及進度

六、論文預期成果及創新點

(1)構建智慧城市建設基本模式。

(2)形成智慧城市建設預警機制。

(3)形成相關研究論文。

七、完成論文擬閲讀的主要文獻

(一)外文譯着:

[1][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3][俄]列寧。列寧全集(第 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4][澳]歐文·E·休斯。公共管理導論(第三版)[M].彭和平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5][美]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6][美]L.A.懷特。文化的科學--人類與文明的研究[M].沈原,黃剋剋,黃玲伊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7][美]凱文。林奇。城市形態[M].林慶怡,陳朝暉,鄧華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8][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場和國家。[M].吳良健等譯。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

[9][美]阿特金森。斯蒂格里茨。公共經濟學[M].蔡江南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0][美]熊彼特。 增長財富論--創新發展理論[M].李默譯。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二)中文着作:

[1]蔡立輝。電子政務[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陳振明。公共部門戰略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陳述彭。城市化與城市地理信息系統[M].北京:科學出版社,

[4]崔保國。信息社會的理論與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程工,張秋雲,温榮堂等。轉軌時期基礎設施融資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6]承繼成,王宏偉。城市如何數字化:縱談城市信息化建設[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

[7]丁伯康。城市建設投融資戰略、模式及案例分析[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

[8]丁向陽。城市基礎設施市場化理論與實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9]董憲軍。生態城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0]加里·胡佛,薛源等。願景:企業成功的真正原因[M].北京:中信出版社,

(三)中文論文:

[1]陳柳欽。智慧城市:全球城市發展新熱點[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8-16.

[2]陳琳。電子政務環境下中國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

[3]陳銘等。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以“智慧南京”建設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5):84-89.

[4]陳曉芳。電子政務與政府制度創新[J].科學社會主義,(3):63-65.

[5]陳振明。公共管理需要新的戰略思維--評《公共和第三部門組織的戰略管理》[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1): 118-120.

[6]蔡立輝,龔鳴。整體政府:分割模式的一場管理革命[J].學術研究,(5):33-42.

[7]程大章。應重視對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的研究[J].智能建築與城市信息,(6):10.

[8]曹偉,李曉偉。從數字生態建築走向智慧城市之路[J].城市發展研究,(7):61-69.

[9] 崔婷婷 . 智慧城市建設重在制度 [J].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2):79-80.

[10]崔國清。中國城市基礎設施融資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

(四)網絡文獻資料:

(五)外文原文文獻:

博士開題報告 篇3

山東中醫藥大學

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

論文題目:

學 年

號級

研究生姓名 導師姓名及職稱 學 研 所 擬

科究屬授

專方院學

業向所位

二O 年月日填

説 明

1.開題報告在本專業教研室(科)範圍內舉行,須成立開題考核小組,於第四學期4月底之前完成,開題時間和論文答辯時間必須間隔1年以上。

2.本表一式三份(可複印),教研室、所屬學院(所)、研究生處各一份,原件交所屬學院(所)存檔。

3.本表用藍黑或黑色鋼筆填寫或打印(不能打印表後粘貼),字跡要工整。 4.根據需要可自行加頁,雙面打印。 5.博士生在開題報告後應附《查新報告》。

山東中醫藥大學研究生處

-1-

-2-

-3-

博士開題報告 篇4

一、關於文獻綜述的撰寫

在題目選定的情況下,文獻綜述就是整個論文構思與寫作的基礎。因為,只有全面、深刻地閲讀、理解了國內外同行的最新研究進展,才能明確自己工作的起點;只有清晰地梳理出以往學科發展的歷史脈絡和主要路徑,才有可能把握學科發展的未來趨勢和走向;只有敏鋭地發掘出學術界共同面臨而又巫待解決的問題,才能正確選擇自己研究的方向和切人點。因此,做好文獻綜述就等於凝鍊出了有價值的問題,找到了研究的突破口。

撰寫文獻綜述的首要環節是對以往成果進行線條清晰的梳理和系統全面的評價。

在文獻綜述撰寫中,常見的錯誤有以下幾種。

一是隻簡單羅列他人觀點,未對已有研究成果進行分類、歸納和提煉。這樣就難以理清已有成果之間的前後繼承或橫向關聯關係,也不易區分哪些問題是主要問題,哪些問題是次要問題,從而難以從整體上把握學科前沿領域的發展趨勢。

二是雖然對已有成果進行了歸納或梳理,但未做系統、深人的分析、評價。對已有成果進行分析、評價,找到矛盾和癥結所在,進而凝鍊出有價值的科學問題是文獻綜述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如果文獻綜述的撰寫是述而未作,那麼,充其量只是陳述了他人的觀點,不能達到通過分析、評説而捕捉到創新機遇的目的。三是雖然對已有成果進行了分析、評價,但是對問題的提煉不夠精確。對他人成果進行評價並不是最終目的,只有在評説他人的基礎上挖掘出待研究的問題,才達到了文獻綜述的目的。

在對以往研究不足的分析和闡述中,有時會出現對前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或不足過分誇大的錯誤。有的博士生為了突出説明自身研究的重要性,對以往研究的缺欠或不足進行了人為的放大。實際上,這種不符合客觀實際的放大,不僅不能夠提升自身研究的價值,反而有可能造成小題大做甚至是重複研究的結果。

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在於:①文獻蒐集不夠充分,有些重要文獻沒有全部掌握,尤其是對最新研究進展的瞭解不夠深入。②對最新研究成果的理解有一定程度的偏差,將次要問題或非主流問題作為主要問題或主流問題加以認識。還有的博士生將自己一時的未明之理、未解之惑作為問題提出。其實,任何科學問題都一定是學術界共同面臨而又魚待解決的問題,而那些由於個人認識原因而遇到的問題不能作為博士學位論文的應選之題。③對學科前沿進展缺少應有的駕馭能力,難以做出客觀、準確的評價。

對於已有成果進行認真的歸納和梳理是進行敍述和評價的前提。文獻的梳理和評價可按以下三種方式或其組合進行。一是首先按照時序的先後,將以往研究分成幾個發展階段,再對每個階段的進展和主要成就進行陳述和評價。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能較好地反映以往不同研究之間的前後繼承關係,梳理出清晰的歷史脈絡。二是以流派或觀點為主線,先追溯各種觀點和流派的歷史發展,再進一步分析不同流派、不同觀點的成就與不足,以及它們之間的批判與借鑑關係。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能從橫向的比較中發現問題和不足。三是將歷史的考察與橫向的比較有機結合,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既能反映歷史的沿革,又能揭示橫向的關聯和互動。

二、關於參考文獻的引用

一般的博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在文獻綜述之後要列出主要參考文獻。有的博士生認為,參考文獻的編排只是全部研究的輔助環節,因此,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其中有許多技術環節需要引起博士生的注意。在參考文獻的編排中常見的錯誤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為了顯示資料蒐集的系統和全面,將盡可能多的參考文獻編人其中,以多取勝。這種做法的直接後果是將一些貌似相關、實則無用的研究成果編人蔘考文獻之中,或將一些內容相同,甚至是重複研究的成果也誤當重要文獻列人。二是為了證明對國外研究進展的全面把握,將自己從來沒有看過的外文資料也編人蔘考文獻,甚至將那些以自己不懂的語言出版的文獻也列人其中。三是為了表徵研究基礎的雄厚,將自己(或導師)與博士學位論文研究相關性不大的成果也列人蔘考文獻。有的博士生導師要求學生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儘可能多地列人蔘考文獻。實際上,這樣做既不能抬高導師的學術聲譽,也無助於學生論文質量的提升。不能以與作者的遠近親疏來決定文獻的選取。

在網絡資源日益豐富的今天,通過網絡可以輕易地搜索到成千上萬篇文獻。然而,在這些文獻中,與自己的研究相關且真正具有參考價值的文獻少而又少。為此,筆者建議,參考文獻的引用和編排要遵循“三不要”的工作原則。

1.沒有認真閲讀過的文獻不要引用

有的學生查閲到一些從標題上看與自己的研究十分相近的專著或論文,就望文生義,不加認真閲讀就直接將其列人蔘考文獻。這樣做容易把一些題目看似新穎,實際內容並無參考價值的專著或論文列人蔘考文獻,從而沖淡了重要文獻的作用。一般來説,完成一篇博士論文要參考100-200部(篇)專著或論文,即使在看過的文獻中也有重要文獻和非重要文獻之分,列人蔘考文獻的.都是一些重要文獻。如果將那些不重要或重複性研究的成果過多地列人蔘考文獻,往往會給論文評閲人或其他讀者造成論文研究起點不高的印象。

2.非一流期刊上的論文不要引用或慎重引用

目前學術期刊種類繁多、良芳不齊。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都有較高的學術起點,那些非一流期刊上的文章重複研究成果多,原創性研究成果少,一些文章的題目看似新穎,其實內容空洞,根本不具參考價值,這樣的文獻儘量不要引用。

3.雖然讀過,但對博士學位論文研究工作沒有借鑑意義的名人之作不要勉強引用

近年來,社會上流行一種習慣,在發表論文或出版著述時總要將一些名人之作列人蔘考文獻,而不管是否真正參考了這些著述。這樣做可能是想借此抬高自己研究的學術價值。實際上,博士學位論文的真正價值在於作者自身的創新性工作,根本沒有必要借他人之力來抬高自己。

三、關於研究內容的安排

研究內容是整個開題報告的核心,它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研究內容在整個博士學位論文研究中發揮着承前啟後的作用。首先,研究內容是對文獻綜述的進一步展開,它實際上是文獻綜述所提問題的求解程序。其次,研究內容搭建起整個研究的基本框架,下一步研究就是按此框架循序漸進地開展。研究內容安排得合理,就會使整個研究少走彎路,順利達到預期結果。第三,研究內容的確定又是設計技術路線和選擇研究方法的依據。第四,研究內容確定之後,往往就預示着在哪些環節能取得突破,因此,它又是闡述預期創新點的邏輯前提。在博士學位論文研究內容取捨和框架的搭建過程中,經常出現的錯誤有以下幾種。

1.搭建“平、空、虛、泛”的研究框架

有的博士生開題之初就立意高遠,他們或者是要奠定某研究(或某學科)的理論基礎,或要提供某問題的全面解決方案,也有的要構建某研究領域的方法體系。必須承認,能達到上述目標的博士學位論文還是較為少見的。由於目標定得過高,在研究內容安排上就力求“全面”、“系統”,這樣就使研究本身涉及的領域過寬,超出自身的駕馭能力。這種框架往往使研究思路過於發散,不能通過思維聚焦而產生創新。

2.頻頻使用生澀、怪誕的詞彙

有的博士生在開題報告的各級標題中使用各種時髦的詞彙和令人費解的語句,使閲讀者難以理解其真實內涵。這種錯誤有兩種表現形式,第一,自己“創造”了一些“新概念”,但這些概念同論文的內容和整個邏輯體系又難以兼容;第二,將其他學科或日常語言中的一些新鮮詞彙生搬硬套地移植過來。

3.過早地做出判斷或給定結論

研究框架一般僅是大致劃定一個研究範圍,表示研究展開的邏輯,此時,還難以有結論性觀點或成熟的推斷。如果在開題報告階段就輕易地得出結論,那麼,後續的研究就可能受到先前判斷的侷限,或者圍繞着如何使先設定的結論自圓其説來進行,這恰恰違背了科學推理的基本原則。“任何結論都產生於調查研究的末尾”,這句名言對博士學位論文寫作同樣適用。

針對上述狀況,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1.研究框架的搭建要切合實際

博士學位論文不能沒有理論研究,有些論文本身就是純理論研究,然而,並非是所有的博士學位論文都要構建一個宏大的理論框架,或建立一個方法體系。做出具有原創意義的理論成就固然意義重大,但多數博士學位論文的理論研究屬於對傳統理論的完善,或國外最新理論成果的中國化應用研究。這裏,我們並非是不鼓勵或不提倡博士學位論文進行原創性理論研究,而是倡導一種先嚐試在某一點或一方面取得突破,然後再向理論體系構建的方向努力,因此,最初的框架不要搭得太大。

2.玩弄新鮮名詞、濫造時髦概念的研究風格不值得提倡

近年來,在人文社會科學的某些研究領域,時髦的名詞層出不窮,但真正能被提煉成科學概念,從而嵌人科學理論的邏輯體系中的名詞卻較為少見。一些新鮮詞彙在不同的語境中的語義差異甚大,從一種使用環境到另一種使用環境,從一個學科向另一學科移植,都要對其內涵和外延做進一步的闡明和界定,而不能望文生義地生搬硬套。博士學位論文的真正價值在於觀點的新穎、研究方法的獨特或解決方案的操作可行。實際上,那些流傳百世的經典之作大都是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寫就的。

3.要注意研究內容安排與技術路線設計的相互照應

研究內容安排作為寫作的基本框架,它體現了整個論文展開的邏輯關係,而技術路線則是論文研究的工作程序,從某種意義上説,技術路線是框圖化的研究框架,或者是研究內容的直觀化表述。因此,二者之間應保持內在邏輯的一致性。

四、關於創新點的提煉與表述

創新點是博士學位論文的點晴之筆,是其核心價值所在。創新點提煉得精準、明確,既能凸顯論文的理論或應用價值,又能使閲讀者較快地把握論文的基本觀點和主要貢獻。實際上,有相當一部分博士學位論文的評閲者首先閲讀的是作者對創新點的闡述。因此,提煉創新點不僅對於論文的寫作具有導向作用,對於論文順利通過評審、答辯也至關重要。

在博士學位論文的開題和寫作過程中,對於創新點的提煉和闡述,較易出現以下錯誤。一是隻講“苦勞”,不講“功勞”。在這種闡述範例中,常用的套路是“分析了……”、“論述了……”、“闡明瞭……”、“提出了……”。上述説法一般只能告訴他人,你做了哪些工作,出了哪些力。至於這些工作有沒有實現創新性結果,在這種表述中一般較難看到。二是唯恐對自己的創造性工作有所疏漏,就儘可能多地闡述論文的創新點,有的博士生在開題報告或答辯論文中列示出4-6個創新點。實際上。博士學位論文的工作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完成的,其中相當一部分內容是評述他人成果,或是分析現實問題,或是處理數據,真正具有獨特創見的地方並不是很多。一篇論文有1-2個重要創新足矣。三是對創新程度的自我評價過高。這種情況是對創新成果做了“價值高估”。從某種意義上説,闡述創新點是對研究工作的主觀評價。如果這種評價脱離客觀實際太遠,往往會給人一種學風不夠嚴謹之感。

對於創新點的凝鍊和陳述,筆者有如下建議。

(1)創新點是指你設了哪些他人未設之問、説了哪些他人未説之理、用了哪些他人未用之法、解了哪些他人未解之惑。而這些問題的提出、方法的創立(應用)和困惑的解除須具有理論與實踐價值。因此,提煉創新點,首要的一條是要明確你的創新是問題創新,還是方法創新,或者是理論和對策建議(操作方案)創新。

(2)對於創新點的闡述一般有以下幾種模式。一是填補某領域(或方向)研究空白。也就是説,該博士學位論文研究了某些他人未曾研究的問題,具有開拓新領域或新的研究方向的意義。二是某學科領域基本理論的完善、發展,乃至突破。這種理論貢獻對於學科的發展具有基礎性意義。三是某對象(問題)研究方法的創新。方法創新包括新方法的創立和原有方法的組合(集成)。方法創新的結果是解決了前人未能解決的問題。四是某問題解決方案(具體對策)的設計。這種創新屬於應用領域的研究課題,針對某些現實發展中的社會問題提出操作可行的對策建議。

(3)對創新點的闡述切忌任意拔高。有些博士生為了強調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對創新點進行了不符合實際的拔高和提升,這種做法不符合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博士開題報告 篇5

一、論文題目。

坡耕地利用的特色農業可拓研究——以陝北地區坡耕地為例

二、問題的提出

我國現有的 18 億畝耕地中,坡耕地佔 3.6 億畝,佔耕地總面積的 20%。由於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造成土地的複種指數高,土地得不到休養,加上傳統粗放的耕作方式,坡耕地不僅產量低而且水土流失嚴重。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不僅破壞耕地資源,而且威脅到國家生態與糧食安全。從新中國成立到上個世紀末,全國坡耕地因水土流失而毀壞掉的耕地 5000 多萬畝,平均每年 100 萬畝。

水土流失導致土地貧瘠,當地羣眾為了生存,不得不大量開墾坡地,造成地表植被更大程度的破壞。坡耕地在造成山丘水土流失的同時,也導致了羣眾生活更加貧困。更嚴重的是,水土流失淤積了江、湖、河、水庫,直接威脅防洪安全,加劇了水土污染,造成對水資源的破壞。耕地中的化肥和農藥也隨着水土流失帶進河流和水庫,造成水污染,危害人體健康。

三、研究目的及意義

1.研究目的

在坡耕地治理基礎上的特色產業的發展涉及社會、經濟、產業、資源與環境等眾多因素,是一個龐大的社會經濟複雜系統,單一學科的專門化研究很難取得突破性的深入進展,需要藉助各門類的學科知識系統研究。本文在坡耕地綜合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特色產業的指導思想下,以國內外系統學、產業經濟學相關理論為依據,在坡耕地治理和區域特色產業發展分析的基礎上,結合陝北地區坡耕地的實際情況,在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的視角下,找出適合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和農業技術水平的特色產業。實現坡耕地的有效合理利用,提高農業生產力和生產效率,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和三農問題的順利解決提供了客觀意義上的支持。

2.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可拓學”是以蔡文教授為首的我國學者創立的新學科,它用形式化的模型,研究事物拓展的可能性和開拓創新的規律與方法,並用於處理矛盾問題。論文利用可拓理論中的基元理論和可拓集理論對區域特色產業系統進行整體描述,研究各種影響因素基元的可拓性和變換方法以及與特色產業業持續發展之間的關係,得到區域特色產業發展的基元模型。通過研究建立區域產業發展的可拓決策基本理論和方法體系。

2)現實意義

我國現有的 18 億畝耕地中,坡耕地佔 3.6 億畝,佔耕地總量的 20%。坡耕地的合理利用,系統規劃和科學管理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對坡耕地利用的研究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1 有助於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由於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突出,造成土地的複種指數高,土地得不到休養,坡耕地不僅水土流失嚴重而且產量低,經濟效益低,農民一年的辛勤勞動,卻無法真正意義上的改善他們的生活。同時由於產業結構的不合理,特色產業規模化程度低,加上傳統粗放的耕作方式影響下,坡耕地的利用水平非常低下,基本上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環境下農業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主要阻礙因素之一,這種情況下,合理進行坡耕地的利用規劃,優化產業結構,充分利用區域特色資源和比較優勢,形成特色產業並進行合理佈局和科學管理,本質上有利於提高坡耕地利用的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2 有助於坡耕地所在區域的生態環境的改善

多數地區的生態問題與坡耕地的大量存在密切相關,坡耕地合理利用是大面積生態建設的基礎。只有通過對坡耕地的改造,增加穩產高產基本農田的數量,轉變農民傳統的生產經營觀念,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為生態重建奠定良好的基礎。

3 有助於改變農民的生產觀念

坡耕地實施退耕還林,對於傳統意義上的農業生產觀念的改善同樣有着重要的意義,對於當地社會經濟和生產生活習慣都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農四村經濟發展所具有的促進作用,有助於克服農民發展經濟的盲目性和短期行為。

四、研究現狀

1、坡耕地利用研究現狀

國外關於坡耕地的研究在當前階段,國外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國內坡耕地利用研究進展我國針對這一問題進行的研究同樣起步較早,並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實際上,我國在坡耕地的保護和開發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大量的專家學者投身於這一事業中來,為我國坡耕地的改良和完善提供了相對完善的理論支持。

我國坡耕地的開發利用領域的研究,主要涵蓋如下幾個方面:

1 )坡耕地利用與治理的技術措施研究坡耕地的利用和開發技術始終是對坡耕地開發利用相關研究的核心和重點。

2) 坡耕地利用模式研究坡耕地利用模式的探究,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3 )區域坡耕地利用研究林昌虎在研究過程中,重點收集和整理了貴州山區坡耕地的基本開發情況,提出了在我國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坡耕地的開發必須重視林糧間作、坡地改梯田、坡耕地免耕技術的應用。

2、特色農業的研究現狀

(1)國外關於特色農業的`研究上世紀五十年代,西方發達國家已經認識到特色農業的重要性,開始逐漸探索關於此領域的發展問題。

(2)國內特色農業研究進展我國學者對特色產業的研究開始於 20 世紀 90 年代。我國開始結合自身的區域優勢,採取新的農業發展模式,不斷地採取新的農業發展形式,提供具有發展力的產品,進而促進特色農產品實踐與理論研究的發展。

我國關於該方面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 特色農業基本概念和內涵。

伍建平、谷樹忠對特色農業的涵義進行了闡述:農户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收入,結合區域發展特點形成具有規範農業形式,具備典型的區域性,並且在市場中能夠有較強的生命力,形成的一種農業形式。

2)、 區域特色農業形成與發展的理論基礎。

劉志民等通過對國外的相關研究成果的認真總結,認為當前我國特色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多種理論的應用上保證特色農業取得預期經濟收益的重要保證條件,同時,在不同的特色農業的發展過程中,還必須有針對性的理論作為支持,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我國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取得相應的經濟收益。

3)、 區域特色農業發展模式研究。

4)、 區域特色農業發展對策研究。

針對特色農業的發展從五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第一是在發展目標的確定上要結合當地情況,實事求是地結合市場確定;第二是在特色農業的發展上政府要提供大力支持;第三是將產業鏈進行充分延長,增加產品的附加值;第四是通過科學的手段對過程進行管理,保證農業產品的產量和質量;第五是農户是特色農業的主要參與者,要提高農民工作的積極性。

5)、 區域特色農業評價研究。

程炯分別從整體與局部,宏觀與微觀角度進行分析了農業生產模式,提出了進行規劃和分析閩東南農業的章程。

五、研究內容與思路

主要研究內容

本文針對在坡耕地綜合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特色產業的問題,在國內外相關理論綜述和坡耕地治理和區域特色產業發展趨勢分析的基礎上,結合陝北地區坡耕地的實際情況,從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的視角,找出適合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自然資源與氣候條件和農業技術水平的特色產業。實現有效的坡耕地利用,提高農業生產力和生產效率,促進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基於這一目的,本文圍繞坡耕地特色農業發展問題展開研究,研究內容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這是論文的緒論部分。主要介紹本文選題的背景,提出所要解決的問題,説明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就論文所涉及的坡耕地治理、特色農業發展等方面的文獻,進行國內外研究綜述;並在此基礎上,闡述本文的研究內容、研究思路與方法。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這是論文的研究基礎部分。主要對坡耕地特色農業的涵義與特徵,組成要素,要素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坡耕地特色農業的發展目標進行分析。

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至第六章):這是論文研究的主體部分。第三章在第二章分析結論的基礎上,構建坡耕地特色農業發展不相容問題的物元模型,建立特色農業發展的可拓決策模型和特色種植結構優化的多目標規劃模型;第四章以陝北地區為例進行實證研究。第五章將坡耕地特色農業經濟效益與生態重建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構建特色農業發展的動態仿真模型,並以陝北地區米脂縣為例進行實證研究。第六章分析特色農業相關利益主體的行為,構建動態博弈模型,探討政府、農户等相關利益主體的決策行為;提出坡耕地特色農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第四部分(第七章):這是論文研究的結論部分。歸納總結論文各章的研究成果和主要結論,並給出後續研究展望。

研究思路與方法

本文在對與論文研究相關的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進行對比分析以及對相關理論進行綜述的基礎上,採用理論與實證相結合、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統計與預測相結合等方法進行研究。

首先運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對坡耕地特色農業的內涵進行分析,研究坡耕地特色農業系統的組成要素及要素間的相互作用關係,得到坡耕地特色農業發展目標。

其次,通過基元理論分析坡耕地特色農業發展中的不相容問題,運用共軛分析和拓展分析方法對各種影響基元的拓展性和變換進行分析,並用關聯函數確定特色農業發展的和諧度;建立了特色農業種植結構優化的多目標規劃模型,確定特色農業最有種植結構;在此基礎上運用系統動力學方法,分析坡耕地特色農業與生態環境,宏觀政策、糧食安全、人口因素及經濟發展的系統動態因果反饋關係,構建特色農業的動態仿真模型,通過實證分析,尋找坡耕地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最優模式。

另外,利用動態博弈的方法對坡耕地特色農業中相關利益主體的決策行為進行研究,最後提出坡耕地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對特色農業的進一步細分,有利於其更好的把握目標市場。

六、論文提綱。

目 錄

1 緒 論

1.1 問題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研究現狀

1.3.1 坡耕地利用研究現狀

1.3.2 特色農業的研究現狀

1.4 研究內容與思路

1.4.1 主要研究內容

1.4.2 研究思路與方法

2 坡耕地特色農業的涵義及理論基礎

2.1 坡耕地特色農業的涵義

2.1.1 特色農業

2.1.2 坡耕地

2.1.3 坡耕地特色農業

2.2 坡耕地特色農業的系統分析

2.2.1 坡耕地特色農業的要素

2.2.2 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分析

2.2.3 坡耕地特色農業的目標分析

本章小結

3 坡耕地特色農業發展的可拓分析

3.1 可拓方法概述

3.2 坡耕地特色農業的可拓分析

3.2.1 不相容問題的確定

3.2.2 坡耕地系統的共軛分析

3.2.3 坡耕地系統的相關分析

3.2.4 坡耕地系統的藴含分析

3.3 坡耕地特色農業種植結構優化模型

3.3.1 模型的建立

3.3.2 模型的求解

本章小結

4 陝北地區坡耕地特色農業實證分析

4.1 陝北坡耕地特色農業的可拓分析

4.1.1 陝北地區坡耕地特色農業現狀

4.1.2 陝北坡耕地特色農業優勢分析

4.1.3 陝北坡耕地特色農業劣勢分析

4.1.4 陝北坡耕地特色農業主要產業分析

4.1.5 陝北地區坡耕地特色農業可拓分析

4.1.6 陝北坡耕地特色農業可拓決策模型的構建

4.1.7 榆林市特色產品種植的可拓決策

4.2 橫山縣坡耕地種植結構的實證分析

本章小結

5 坡耕地特色農業發展系統動力學模型

5.1 坡耕地特色農業 SD 模型

5.1.1 SD 模型因果關係分析

5.1.2 SD 模型的構建

5.1.3 模型檢驗

5.2 米脂縣坡耕地特色農業動態仿真

5.2.1 米脂縣基本情況

5.2.2 米脂縣坡耕地特色農業 SD 模型

5.2.3 米脂縣坡耕地特色農業動態仿真

本章小結

6 坡耕地特色農業發展的博弈分析

6.1 坡耕地特色農業利益相關者及行為分析

6.1.1 坡耕地特色農業利益相關者分析

6.1.2 坡耕地特色農業主要利益相關者行為分析

6.2 坡耕地特色農業發展的博弈分析

6.2.1 發展特色農業的三方完全信息動態博弈分析

6.2.2 農户羣體發展特色農業行為分析

6.3 坡耕地特色農業發展的對策研究

6.3.1 構建長效支農投入機制

6.3.2 構建特色農業技術創新支撐體系

6.3.3 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

本章小結

7 結論與展望

7.1 主要研究結論

7.2 主要創新點

7.3 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致 謝

參考文獻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表的論文和參加的科研項目

博士開題報告 篇6

一、博士開題報告基本內容

1 論文選題的目的、意義和研究動態

(1)課題來源,相關科研項目的基本情況

(2)選題的理論

(3)相關研究的現狀以及進展分析

(4)中內外研究成果

(5)研究內容、重點和特點

2 研究方案

(1)技術方案

(2)實施方案條件

(3)主要問題和技術重點

(4)所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創新成果

(5)可能遇到的困難以及如何應對

(6)研究進度以及經費預算

3 主要參考文獻目錄

以上舉例了一些開題報告需要包含的基本內容要求,因地域、大學的不同開題報告略有調整。例如博士開題報告的文獻綜述,有的大學是不需要,或者有單獨列出,作為開題報告以及文獻綜述2部分提交。

二、博士開題報告怎麼寫?

簡單來説:1 題目確定(由指導老師給出的方向去定題,清楚選這個題目之後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並且要得到怎樣的答案,字數最好不超過20個字,如果確因研究需要,就採用主副標題;如指導沒有提出題目,需要根據自身的.研究方向以及擅長的領域去選題),2 文獻資料檢索(得有足夠的文獻支持選題),3 列出大概框架 4 着手開始寫作(博士開題報告5000-15000字)。

具體來説:根據題目先查一些資料,看看別人在研究哪些內容,博士需要創新,得看別人的工作量體現在哪,尤其是設計類的要總結設計的步驟和主要工作量。其次是總結相關資料,形成綜述類的文字,清楚開題的字數要求。最後是搞清楚自己要做的方向從哪些角度入手,涉及的關鍵技術有什麼,做設計時的技術路線是什麼。特別要注意的是文獻綜述中選出來的這個題目在整個相關研究領域佔什麼地位。這就是理論價值。然後從實際價值去談,就是這個題目可能對現實有什麼意義。總之開題報告就是指導課題研究到論文撰寫的全過程。

其中最難的部分:

博士是分析框架與研究設計、可能遇到的困難以及預期貢獻、所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創新成果(框架如何確定,寫作中遇到什麼困難以及需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

三、博士開題報告字數要求多少呢?

博士開題報告寫作中,字數的確定也是重要部分,需要每部分字數分配合理性,不要頭重腳輕。一般博士開題報告字數要求是5000-15000字,其中綜述部分是要點在於精。

四、博士開題報告文獻數量多少?

中英文文獻可以去哪兒找?參考文獻數量需要達到80-200個,所以選題是非常重要的,得有足夠數量的文獻支持,當然這些文獻還需要包含國外文獻,不單純需要國內文獻。那參考文獻需要到哪兒找呢,一般可以從大學圖書館以及知網論文庫,維普論文庫,萬方論文庫進行檢索,可以參閲碩士論文、博士論文以及核心論文。國外資料可以從谷歌上瀏覽,有能力的話可以從國外大學的圖書館進行資料檢索。

五、博士參考文獻排版有什麼要求?

文獻索引編排1按拼音字母排列2按姓氏筆畫排列。批註:頁下注、尾註和文中注,尤其文中注,對於具有相同觀點的文章同一個人的要寫在一起。

六、博士開題報告需要多久完成?

一般博士開題報告15-60天完成。如果時間允許,最好一年的準備時間,有助於資料的採集。

七、博士開題報告需要原創?

博士必須原創的。原創率要求85%-95%內,具體看大學要求。

八、博士開題報告答辯需要注意什麼內容?

1 課題來源講述 2開題報告內容的研究價值闡述 3參閲了哪些資料 4遇到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

九、博士開題報告答辯時間是什麼時候?

博士開題報告答辯時間一年。因地域、大學的不同開題報告答辯時間略有調整。最後,開題報告應有封面頁,總頁數應不少於4頁。具體參考每個大學給的格式要求。

博士開題報告 篇7

(一)學位課程審核。在研究生課程(專業課程除外)學習完成後,導師及研究生管理部門應對其課程學習情況進行全面檢查,培養方案中全部課程成績合格後才能進行開題報告。

(二)撰寫合格的文獻綜述及開題報告。在進行開題之前,研究生必須撰寫一份內容充實、思路清晰的高質量文獻綜述,並在此基礎上立題,撰寫開題報告。開題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1)課題研究目的,其理論與實際意義,國內外的研究動態和發展趨勢;(2)課題研究生的內容和主要研究方法、技術路線;(3)完成課題的'條件;(4)研究進度、具體安排及預期結果等。研究生提交開題報告後,應交由導師認真審核,並準備好有關的參考文獻和作為開題依據的各種理論分析或預實驗實驗數據。

(三)填寫開題報告申請表。做好以上工作後,研究生應嚮導師及所在二級單位研究生主管部門提出申請,以便安排開題報告的具體時間、地點,並將審批後的申請表及開題報告(含文獻綜述)一份報送學校研究生處培養科備案,領取研究生開題報告評議表。

(四)博士研究生開題報告會應向全校公開進行,接受質疑,並由博士生導師、學位委員會成員、分委會成員及校外專家組成的開題報告3~5人考評小組對博士生的論文開題報告進行全面評議,分別對選題依據、創新性、選題難度、可行性、研究工作方案的合理性,科研工作時間安排的合理性,經費支持及研究生的口頭報告等方面進行評議及打分,加權後得分及格,方可正式開題。不符合要求者必須重新開題。若評議為科研能力差,缺乏培養前途的博士生,不能進入論文階段,改為對其進行中期篩選。碩士研究生可在二級學院內完成。

(五)開題報告評議表是研究生開題工作,及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得以確定的的重要憑證。該表應現場填寫,在給出相應評審意見後,考評專家須當場簽字,並送交研究生處學位辦備案。導師及研究生個人複印留底保存。

(六)在職人員以同等學力申請醫學科學碩士學位、臨牀醫學碩士專業學位、哲學碩士學位及臨牀醫學博士專業學位,按上述程序進行。

博士開題報告 篇8

一、論文題目

仲裁員責任制度研究——兼及我國仲裁員責任制度的反思與構建

二、選題意義的研究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國際經濟交往急劇增加,仲裁因其靈活、快捷、經濟、保密以及國際性等優點倍受商人們的青睞,仲裁在解決經濟貿易糾紛中的地位日趨重要。仲裁通常用於解決爭議,即由雙方當事人將其爭議交付第三者(即仲裁員)居中評斷是非,並做出對雙方當事人均具有拘束力的裁決。

仲裁的質量主要取決於仲裁員,仲裁員關係到仲裁製度的生死存亡。所謂的仲裁員,是指接受當事人技權,在法律和仲裁規則許可的範圍內以其專業知識、經驗和判斷力獨立、公正地審理案件,其裁決可以依法執行的人。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仲裁員是仲裁吸引力之所在,是活的仲裁法,是仲裁的水源”。仲裁員在仲裁過程中的某些不正當行為或過失,必然會影響到公正裁決,使當事人遭受不必要且無法預期的損失。在此基礎上,為了避免仲裁員濫用生殺大權,是否應對仲裁員的權利作出一定的限制,從而避免損失的產生,以及對於仲裁員在仲裁過程中給當事人已經造成損失的故意或過失等不正當行為如何承擔責任的問題便浮出水面。世界各國規定了仲裁員迴避及中止、更換制度,從而儘可能避免損失的發生。但對業己產生損失後,仲裁員是否應當承擔責任,各國在仲裁立法和司法實踐、仲裁實務以及仲裁法學理論上尚無定論,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和差異。

這主要是因為存在立法理念的衝突,即一方面存在給仲裁員施加一定責任的必要性,從而使其不致故意或不加註意地亂用職權;另一方面存在使仲裁員能夠妥善履行職責,同時不必擔心受到不正當干擾和不法攻擊的必要性。許多國內外法律專家、學者、律師和仲裁實踐者在看到仲裁員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時,也意識到了仲裁員的法律責任問題。仲裁中,仲裁員不履行其所承擔的民事義務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時,是否要承擔民事責任,甚至刑事責任?若是,又要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因我國法律尤其是在民事責任方面並無完善的規定,本文通過研究期望為建立和完善中國有關仲裁員法律責任的法律制度,促進我國仲裁事業的健康發展提出建議。

三、課題的基本內容

雖然仲裁被認為是仲裁當事人合意的產物,作為主要參與者,仲裁員在仲裁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樣至關重要。尤其是作為具體行使裁決權的主體,仲裁員在仲裁過程中的權利義務,據此承擔的責任以及針對這些責任而享有的豁免一直是研究的重點。其中,基於仲裁員與仲裁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係而確定仲裁員在仲裁中的法律地位是仲裁員貴任制度的起點;仲裁員在仲裁中承擔的責任以及針對這些責任的豁免則是仲裁員責任制度的終點。

本文首先對作為仲裁員責任制度起點的仲裁員法律地位問題,特別是仲裁員與仲裁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係進行了研究,並從中歸納出仲裁員法律地位的模型作為仲裁員責任制度的法理依據;之後對仲裁員責任制度現有的理論與實踐進行了研究,並從中歸納出仲裁員責任制度模型。在此基礎上,本文對我國現有的仲裁員法律地位和仲裁員責任制度的理論與實踐分別進行了研究,在運用之前構建的模型對我國現狀予以解釋的同時,對包括豁免和保險在內的我國仲裁員責任制度的構建提出了建議。全文共分六章,共計約10萬字。

第一章對本文的研究意義和研究方法進行了闡述,並對現有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綜述。本文的研究意義在於釐清仲裁員法律地位,併為我國構建仲裁員責任制度提供建議;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研究方法和比較研究方法。根據文獻綜述,對於仲裁員責任制度問題的研究,國內外學者雖然較為關注,但對仲裁員、仲裁當事人和仲裁機構之間的法律關係仍然存在較大爭議,對仲裁員的責任問題及其豁免也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

第二章從仲裁的最簡單形式臨時仲裁入手,以比較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分析仲裁員的法律地位。

本文首先研究了作為普通法系代表的英國,對英國法下與梳理仲裁員與仲裁當事人之間法律關係有關的理論和立法、司法實踐進行了研究。在英國法普遍認為仲裁員與仲裁當事人之間存在合同關係的甜提下,主要研究了英國債法(特別是合同法)、代理法和仲裁法,並研究了仲裁員和仲裁當事人在仲裁中不履行各自義務時對方的救濟途徑。

本文其次研究了作為大陸法系代表的德國,同樣對德國法下與梳理仲裁員與仲裁當事人之間法律關係有關的理論和立法、司法實踐進行了研究。在德國法承認仲裁員與仲裁當事人之間形成“仲裁員合同”的前提下,主要研究了德國債法(特別是合同法)、代理法和仲裁法,並研究了仲裁員和仲裁當事人在仲裁中不履行各自義務時對方的救濟途徑。

以仲裁的最簡單形式臨時仲裁為例,通過對仲裁員與仲裁當事人在仲裁中的利益訴求的梳理,本文認為,在仲裁中,“合法、有效的仲裁”和“恰當的經濟利益”是仲裁員與仲裁當事人基本的利益訴求,也是仲裁中的基本價值判斷。基於這兩項基本利益訴求,仲裁員與仲裁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係具有複合性,構成身份一合同模型,即既存在以作出裁決為標的的身份法律關係,又存在以提供仲裁服務為標的的服務合同關係。

由仲裁協議依法觸發的仲裁權源自國家司法權的讓渡並對應於國家司法權,由裁決權與裁決權以外的部分組成。前者指仲裁員對案件作出裁判的權力,與司法權中的判決權對應;後者指仲裁員在案件中所作的除了裁決以外的行為,包括在仲裁過程中閲讀仲裁當事人提交的法律文件、組織仲裁審理和質證、就裁決結果製作仲裁裁決書等,併為此獲得報酬,與法官在審理案件時所作行為,並以該行為的公共服務性質為依據向納税人收取報酬對應。時者的核心是對爭議作出裁判的權力,即經仲裁當事人通過仲裁協議和指定程序依法分配並最終為伸裁員所行使的裁決權;後者則涉及仲裁中除裁決以外的所有仲裁服務,由作為一方當事人的仲裁員和作為另一方當事人的雙方仲裁當事人合意而成。

第三章將仲裁員的責任區分為紀律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並對這三種貴任一一進行了研究。在最具爭議的仲裁員民事責任方面,本文對其進行了比較研究包括歷史的縱向比較、國別的橫向比較以及將仲裁員責任與法官責任進行比較。

通過歷史的縱向比較,本文認為仲裁員在仲裁中的道德責任不斷減弱,而法律責任逐步增加。通過國別的橫向比較,本文認為,傳統的三種仲裁員責任理論中,絕對豁免與無限責任兩個極端的理論已經被淘汰,有限責任豁免論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與應用。通過與法官責任的比較,本文認為,仲裁員與法官的職業共性來自於他們共同的職業原型“行使裁判職責者”(Adjudicator),兩者承襲了該原型的本質成為他們各自職業的本質屬性。同時,仲裁員與法官的個性區別主要因為他們不同的執業體系,在保留其作為共性的職業屬性之外,在應用中加入了所在體系的實際要求,形成了各自的責任體系。

在第二章關於基本利益訴求和身份一合同模型的論證的基礎上,本文對仲裁員民事責任構建瞭如下模型,即仲裁員行使裁決權的行為應當享受民事責任的豁免,履行仲裁服務合同應當依據合同承擔責任,但在意思自治原則下,可以由仲裁員與仲裁當事人約定排除上述責任,或者由法律在必要的情況下規定上述責任的豁免。

第四章對我國仲裁員現行的仲裁員責任制度進行了闡述和分析,認為仲裁員紀律責任的規範和實踐較為成熟;刑事責任方面的規定存在諸多問題。在理論爭議最大的民事責任方面,法律規範和仲裁實踐幾乎空白。本文認為,上述現象的產生既有認識方面的原因也有體制方面的原因,因此建議一方面應當統一認識,另一方面需要在仲裁機構運行方式上作出改進,使仲裁員與仲裁當事人之間直接形成法律關係,使仲裁員在履行仲裁員職責時受到真正具有法律依據的督促,從而與仲裁當事人合作實現“合法、有效的仲裁”和“恰當的經濟利益”這兩個仲裁中的基本利益訴求。

第五章首先釐清了我國現行只承認機構仲裁的法律環境下仲裁員、仲裁當事人及仲裁機構之間的法律關係,進而分析了之前構建的仲裁員與仲裁當事人之間法律關係和仲裁員責任制度模型在我國現行法律環境下的適應性,並據此建議完善仲裁員的紀律責任,重構仲裁員的刑事責任,並依據仲裁員與仲裁當事人之間法律關係的雙重屬性設計仲裁員民事責任及其豁免制度。最後,考慮到一旦仲裁需要向仲裁當事人承擔民事責任,其執業風險立即凸顯,因此建議建立仲裁員貴任保險制度,從而為仲裁員執業提供保障,也使仲裁員民事責任制度得以落實。

第六章對全文進行總結。

四、課題的重點和難點

首先,本文對仲裁員與仲裁當事人在仲裁中的基本利益訴求進行了定性分析,認為“合法、有效的仲裁”和“恰當的經濟利益”構成了二者在仲裁中的基本利益訴求,也是構建二者法律關係和前者責任制度模型中必須滿足的條件。

其次,本文對仲裁員與仲裁當事人之間法律關係進行了定性分析,認為該等法律關係的性質存在雙重性,即既具有以仲裁員的裁判者身份為基礎的身份法律關係,又具有以仲裁員與仲裁當事人之間合意為基礎的'合同法律關係。

最後,根據上述定性,本文對仲裁員責任制度及其豁免進行了定性分析,認為仲裁員承擔紀律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在民事責任的豁免方面,仲裁員就行使裁決權享受的豁免是法定豁免,就履行仲裁服務合同享受的豁免是約定豁免,但也不排除由立法特別規定而形成的法定豁免。

本文對仲裁員與仲裁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係和仲裁員的責任制度及其免責採取了比較研究的方法。

通過對仲裁員與仲裁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係進行國別比較研究,本文分析了作為普通法系代表的英國和作為大陸法系代表的德國對上述問題的理論與實踐,從而歸納出適用於仲裁員與仲裁當事人之間法律關係的恰當的模型。

通過對仲裁員責任制度及其免責的歷史比較研究、國別比較研究以及與法官責任制及其免責的比較研究,本文分析了仲裁員承擔責任的歷史沿革和法律依據,並在本文釆取的仲裁員與仲裁當事人之間法律關係的模型上提出了仲裁員責任制度的模型。

五、論文提綱

第一章 導言

一、研究意義

二、文獻綜述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仲裁員責任制度的法理基礎——仲裁員與仲裁當事人法律關係比較研究

第一節本章概要

第二節英國

一、背景簡介

二、研究仲裁員、仲裁當事人及仲哉機構法律關係的路徑

三、英國債法綜述

四、英國法下的相關立法與司法實踐

五、小結

第三節德國

一、背景簡介

二、研究仲裁員、仲裁當事人及仲裁機構法律關係的路徑

三、德國債法綜述

四、德國法下的相關立法與司法實踐

五、小結

第四節仲裁員與仲裁當事人關係模型的困境及其解決

一、仲裁員與仲裁當事人關係模型的價值選擇

二、仲裁員與仲裁當事人關係模型的合同迷局

三、仲裁員與仲裁當事人關係模型的路徑選擇

四、仲裁員與仲裁庭的關係

五、小結

第五節小結

第三章仲裁員責任制度的立法與司法實踐——仲裁員責任及其豁免

比較研究

第一節本章概要

第二節仲裁員民事責任及其豁免比較研究

一、仲哉員w任的縱向比較

二、仲裁員貴任豁免的橫向比較

三、仲哉員民事貴任與法官民事責任的比較

第三節身份一合同模型下仲裁員民事責任及其豁免制度的構建

第四節小結

第四章我國仲裁員責任制度的反思——兼及枉法裁決罪之批判

第一節本章概要

第二節我國現行仲裁員責任制度

第三節我國仲裁員責任制度反思——枉法裁決罪之批判

一、枉法裁決罪的積極意義

二、對枉法裁決罪內容的置疑

三、對枉法裁決罪影響的置疑

第四節我國仲裁員責任制度再反思

一、我國仲裁員責任制度現狀的原因分析

二、我國仲裁員責任制度現狀的利弊分析

第五節小結

第五章我國仲裁員責任制度的設計一兼及仲裁員責任保險制度

第一節本章概要

第二節機構仲裁語境下我國仲裁員的法律地位及責任制度設計

一、商事仲裁相關法律關係的法理分析

二、我國商事仲裁相關法律關係與法律環境協調性分析

第三節仲裁員責任制度及其豁免

一、仲裁員責任制度

二、仲裁機構責任制度

第四節仲裁員職業責任保險制度

一、對商事仲裁員實行職業責任保險的制度思考

二、對商事仲裁員實行職業責任保險的方式選擇

三、對商事仲裁員實行職業貴任保險的現實困境

四、小結

第五節小結

參考文獻

博士開題報告 篇9

一、選題依據(包括國內外研究動態、選題的理論意義或應用情景以及選題依據)

1國內外研究動態

西方學者對跨國併購的理論研究也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慢慢熱起來,bajrr0s&cabral(1994)、collie()、cowan(1 9 8 9)、head&ries(1997)、faj叮el&shapiro(1990)、hom&levinsohn()、riehardson(1999)、saggi&腸ldiz()、丫idiz()等都從不同的角度對跨國併購問題進行研究。目前西方學者對跨國併購問題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於跨國併購的盈利可能性、東道國政府對跨國併購的規制問題以及跨國併購與貿易自由化的關係等領域。unctad的《XX年世界投資報告:跨國併購與發展》(冼國明譯,)對跨國併購問題進行了詳盡的剖析。

對於跨國公司在我國的併購問題進行專門研究的學者很多。劉文通(1997)、陳朝陽(1998)周小知(1999)、殷醒民(1999,)、王一()、蔣澤中()、張秋生()、呂薇(加02)、李光榮()、魏江()、王長征()、魏成龍()等學者的著作從不同的角度對併購問題的各個角度進行分析。尤其需要提到的是:《中國併購報告》()、《中國併購報告》()以及《中國併購報告》()的出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史建三(1999)對跨國併購、劉恆()對外資併購中的法律規制問題、韓世坤()對20世紀90年代的跨國並併購購浪潮等直接與跨國併購相關的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在研究中對跨國公司在華併購問題進行了探討(全球併購研究中心)的資料彙集與系統研究對理解併購(跨國併購)具有重要的價值。

對跨國公司進行直接投資進行研究的成果就更加多了,如陳彪如(1987)、冼國明(i994)、陳飛翔(1995)、潘英麗(1997)、謝康(1997)、蔣殿春(1998)、張紀康(1999)、唐勇(1999)、金芳(1999)、金潤圭(1999)、楊建龍()、魯明漢(200)、毛藴詩()、楊大楷()、李洪江()、程新章()、陳左()、唐海燕()、吳先明()、王志樂()等學者的研究成果就是其中的一些重要組成部分。

對併購問題和跨國公司國際直接投資問題進行研究的文獻都很多,但將二者結合起來,對跨國公司在華進行併購投資問題進行研究的專題研究卻不多,但隨着我國政策的鬆動,江娟、桑百力l、冼國明、陳佳貴、王巍、劉志雲、蔡紅、潘愛玲、程新章等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跨國公司在華併購問題進行研究。這些研究主要集中於跨國公司在華併購對國有企業改革的作用以及我國政府的對策這兩個方面。但這些研究角度各異,目前對跨國公司在華併購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察的研究成果還沒有。

2選題的理論意義

研究跨國公司在華併購的背景

(一)我國外資併購政策逐步放鬆,XX年11月,外經貿部、證監會聯合發佈《關於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資有關問題的若干意見》:外經貿部、國家工商總局聯合發佈《關於外商投資企業合併與分立的決定》。

XX年2月,國務院公佈《指導外商投資方向規定》;3月,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外經貿部發布新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

XX年6月,證監會發布《外資參股證券公司的設立規則》和《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的設立規則》。

XX年10月,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

XX年11月,證監會、財政部、國家經貿委聯合發佈《關於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家經貿委、財政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佈《利用外資改組國有企業暫行規定》。

XX年4月,《外國投資者併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開始正式實施。

在此期間,另外還不斷有各種配套的規章或文件出籠。各行業主管部門也陸續發佈了一些涉及具體產業外資併購問題的法規,如XX年11月民航總局等部門制定的《外商投資民用航空業規定》等。

透過越來越密集的時間間隔,大致可以看出我國政府對於外資併購由排斥轉為認可、進而轉為積極推動的演變軌跡。這也直觀地反映出,經過全球化大潮洗禮後的中國擁有了更多的冷靜和成熟。

一系列政策法規的問世,為外資以併購方式進入中國掃清了制度障礙。在外資併購可以進入的產業領域上,基本實現了全方位開放,就連汽車、金融、服務等等這些以往甚為“敏感”的領域也已開始解禁:在外資併購的對象上,國有企業、上市公司都已相繼放開,新發布的《外國投資者併購境內企業暫行規定》更是將允許外資併購的企業擴展到了幾乎全部所有制形式;曾令許多外商擔憂的外資併購審批程序,也已有了較明確的説法。

2研究跨國公司在華併購的重要性

有關外資併購的政策法規儘管己比較齊全,卻仍突出存在着兩大弱點:一是“層級低”,絕大多數法規屬於行政性規章,沒有上升到國家法律的高度;二是“散亂”,各種法規之間互不一致甚至互相沖突的現象尚未得到徹底解決。也就是説,我們離建立一整套權威的外資併購法律體系還有相當的`差距。

從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看,跨國併購法律體系一般應包括反壟斷法、跨國併購審查法、公司法、破產法、社會保障法等多部法律。而我國目前只有公司法以及證券法、銀行法、保險法等部分行業法律有零散的相關規定,而這些法律又都受到適用範圍的限制(如公司法只適用於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公司,銀行法等只適用於特定行業),難以形成體系效率。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跨國併購在促進國內市場有效競爭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其中,如何防止外資通過併購形成產業壟斷,是各國政府最為重視的問題。

我國在開放程度越來越高的形勢下,制定一部統一的反壟斷法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漲。在我國己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背景下,我國政府對外資在華併購的種種限制都已經取消,但由於種種歷史遺留的問題在短期內還不能夠完全解決。這些必然會影響外資在華併購活動的展開。

正是由於跨國公司在華併購會帶來這麼多的不確定性,因此有必要對跨國公司在華併購問題進行詳盡的研究。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問題的提出、主要內容(提要)和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主要內容(提要)

1、對跨國併購以及外資、外商直接投資的概念進行了界定。

2、對跨國併購與新設投資進行了系統的比較。

3、最近投資日趨自由化的趨勢以及在入世背景下我國外資法律體系的重構。

4、跨國公司在華併購中的歷程、模式以及行業選擇進行了探討。

5、對跨國公司在華併購中的宏、微觀經濟效應進行的剖析。

6、探討了跨國公司在華併購中的影響因素以及目前存在的進入壁壘。

7、研究跨國併購法律體系完善的必要性以及制度建設問題。

三、研究步驟、方法及措施(研究框架和基本思路、方法;本文的創新及預期成果)

本文的創新

1、跨國公司在華併購中對我國市場結構、就業、資本形成、出口競爭力、國際收支等宏觀層面以及對我國本土品牌、技術外溢、技術轉讓和提升、資產價格形成、公司治理等微觀層面的效應進行了詳盡的剖析,這些細緻的剖析對於全面理解跨國公司在華併購的後果有着重要價值,同時這些剖析也是我國政府制定相應政策的基礎。

2、對目前跨國公司通過併購方式進入我國面臨的主要壁壘進行探析的基礎上,提出我國需要儘快進一步完善我國外長在華併購的法律監管體系,建立以《反壟斷法》為核心的規制體系。

四、主要參考文獻(論文:作者&8226;題目&8226;刊名&8226;卷(期)&8226;頁碼;著作:作者&8226;書名&8226;出版社&8226;年份)

1、保羅.克魯格曼:《戰略性貿易政策與新國際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與北京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XX年版

2、程惠芳:《對外直接投資比較優勢》【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版

3、樊綱:《市場機制與經濟效率》【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版

4、阿瑟.劉易斯:《二元經濟論》【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l989年版

5、科斯:《生產的制度結構》[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版

6、呂蔽:《產業重組與競爭》〔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XX年版

7、尹翔碩:《加入場叮o後的中國對外貿易戰略》[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XX年版

8、蔡紅:(我國外資併購監管制度的立法研究》【j],《國際經貿探索》XX年第2期,43一47

9、史建三:《跨國併購論》〔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9年版

10、《跨國公司與當代中國》〔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7年版

11、蔡紅:《入世與我國外資併購監管中反壟斷規則》【j〕,《法學》XX年第3期,

12、施蒂格勒:《產業組織和政府管制》〔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 9 8 9年版

13、蔡躍:《外資併購中的支付成本的思考》【j],《上海管理科學》XX年第5期,34一36

14、茅於軾(編):《中國經濟學》【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XX年版

15、冼國明(譯):《XX年世界投資報告:跨國併購與發展》【r」,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XX年版

16、冼國明(譯):《XX年世界投資報告:促進聯繫》【r〕,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XX年版

博士開題報告 篇10

效率論研究綜述

經濟學中的效率理論的構成繁雜,體系龐大,這裏從幾個側面對相關的基本觀點(因為這些觀點相對比較成熟,因此不一一羅列相關着作)進行概括:

效率的經濟定義及其演繹

這裏的歸納並不完全,但是有代表性。效率(efficiency)一般是指投入與產出或成本與收益之間的關係,在經濟學上指的就是現有生產資源與它們所提供的人類滿足之間的對比關係。經濟學上講“有效率”是指用一定技術和生產資源為人們提供了最大可能的滿足。同樣,當講一個人花錢“很值”時,即花費較少的成本,取得了較大效用,也可以講這種經濟行為很有“效率”。依據考察主體的不同,效率分析具有一定的層次性。

經濟學中運用最為廣泛的、同時也是較少爭議的.效率定義就是帕累託效率。這是一種(資源)配置效率,是指市場機制形成的效率。這一概念的使用主要是就整個社會經濟而言的。“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iciency)揭示的是全部生產資源與所有人的總經濟福利之間的對比關係,主要研究的問題在於資源是否在不同生產目的之間得到了合理的配置,使其最大限度地滿足了最大部分人們的各種需要。

經濟學家法瑞爾(Farrell,M.J.)把一般意義上的經濟效率分解為技術效率和配置效率兩部分。從 1957 年技術效率一詞被正式提出,學者們分別從投入、產出等各種角度詮釋這一概念,並集中進行以下兩個方面的研究:理論方面主要是對技術效率的測算方法進行研究;經驗研究則集中於用不同的方法對企業、行業和區域進行微觀和中觀層面上的技術效率測算、進而分析差異並提出政策建議。所以對技術效率的研究是伴隨着對生產率和技術進步的研究和測算出現的。

1966 年美國經濟學家哈維·萊賓斯坦(Roberstain, H.)提出 X 效率的定義。這一理論把組織效率同配置效率分割開來,以個人工作(努力)選擇的心理和行為為基礎來研究企業組織的低效率,認為由於人有選擇的理性,個人行為很大程度上會受情感的支配,其進行理性選擇和不斷調整的結果是努力水平最終將停落在“惰性區域”。

如果沒有來自企業內、外的壓力,或者特別有誘惑力的補償收益,個人就會停留在常規努力水平,其與可達到努力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產生 X 效率的源泉。

諾思提出了“制度效率”(Institutional Efficiency)。諾思論述的制度效率,是指在一種約束機制下,參與者的最大化行為將導致產出的增加;而無效率則是指參與者的最大化行為將不能導致產出的增長。制度效率的最根本特徵在於,制度能夠提供一組有關權利、責任和利益的規則,為人們制定一套行為的規範,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並讓生產與消費獲得帕累託原則下的最優交換比率。制度效率也可定義為由於採取某項制度而增加的收益與該制度運行所花費的成本之間的比較。

制度效率分為某項制度安排的效率和制度結構的效率兩方面。

實際上,各種效率定義其實都是強調了效率本質含義中的一個側面,而有了特定研究對象(本文中即微觀經濟組織)的效率研究,則需要回歸效率的本質意義,似乎每個側面都不可偏廢,否則研究的目的就難以達成。

博士開題報告 篇11

一 研究目標

本研究試圖在GIS和遙感軟件支持下,綜合野外調查、遙感及定位數據,結合專家系統、數據庫、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引入可視化技術、交互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建立多維的熱帶亞熱帶植被信息系統,探討3S技術在不同組織層次植被研究中的應用如森林羣落的水平和垂直分析、植被的時空動態模擬和預測、以及森林景觀的格局研究等。

二 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GIS平台為ESRI ARCVIEW 3.x及其擴展模塊,遙感軟件為PCI GEOMATICA (?), 編程語言為C ,圖形處理用OPENGL。主要的研究方法參見表1。

1 種羣 Population:以距離為基礎的種羣分佈格局、種間聯結、鄰體效應、種間競爭、母樹-幼苗空間關係等。

2 羣落 Community:以面積為基礎的重取樣技術、各種面積曲線、冠層分析等。

3 生態系統 Ecosystem:以地圖為基礎的植被分類、生產力或生物量估算、植被水平或垂直分佈等。

4 景觀 Landscape: 以DEM為基礎的景觀格局結構、綴塊分析、生境評價、虛擬3D森林等。

5 植被信息系統:構建多維熱帶亞熱帶植被信息系統(圖1)。

三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遙感生物信息提取

遙感影象的光譜特徵、空間特徵、極化特徵和時間特性是我們鑑別各種物體和現象的依據。如何從遙感圖象中識別植被、昆蟲種羣、大型動物等生物信息,則是建立多維生物地理信息系統的基礎。通常是用植被不同波段的反射率及其它因子的組合來獲得植被指數(VI),並採用非監督分類或監督分類的方法,區分不同地物和不同植被類型,但只能用於較大的植被分類階元;較小的植被單位如羣叢必須結合實地調查和其它環境因子,能否直接利用遙感判斷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昆蟲種羣和大型動物的判定一般是根據這種昆蟲的生境,也可以考慮標記和電子反射器的辦法來定位。引入專家系統或者決策支持系統,模糊數學、遺傳算法、神經網絡理論,可以更加有效地和精確地進行識別。

2 時空數據模型和時空分析

傳統的GIS面向的是隻含空間維度和屬性維度的SGIS(Static GIS),而能夠處理時間維度的GIS則稱為TGIS(Temporal GIS)。時間維度具有和空間維度不一樣的特點,如何將空間數據模型的概念和方法引申到時空數據模型,是當前GIS研究的熱點和難點之一。時空一體化的數據模型必須具有時空二維的拓撲特徵,才能有效地提高數據質量和分析效率,減少數據存貯的宂餘(陳晉等,1995)。生物學中涉及了許多時空分析問題,也發展了時序分析和生物地理統計的方法,但這些方法的理論和應用都有待完善。而且,現有的GIS軟件均不能很好地完成這些分析。

3 專業組件設計

現有的許多GIS軟件並不包含生物學專業模塊;建立獨立的完全面向生物學的GIS費時費力,而且也不必要。因此,組件GIS是不錯的選擇。我們可以用各種計算機語言或GIS軟件附帶的語言,編寫出適用於生物學的控件或模塊,組合到現有的GIS軟件中。

4 其它

不同數據類型、不同維度數據的操作和管理,真三維GIS和虛擬景觀的構建等,也是急待解決的問題。

四 可行性分析

1 實驗室具備必須的軟硬件;

2 實驗組具備相關的軟件操作和編程能力;

3 導師組具備相當的指導水平;

4 實驗組具備一定的野外調查和室內分析能力。

五 創新之處

1可能填補GIS在種羣/種間空間分析方面的空白。

2 首次進行GIS應用於生態學不同組織水平的綜合研究。

3 國內首次建立多維熱帶亞熱帶綜合植被信息系統。

博士開題報告 篇12

一、論文題目

硒對豬生產與保健的影響及富硒豬肉生產關鍵技術研究

二、研究概述

硒是人和動物的必餺微量元素,缺乏會嚴重影響健康。我國約72%國土面積的土壤缺硒,靠天然食品來補充硒無法滿足人和動物對硒的需求。豬肉佔居民肉類消費比例63%以上,富硒豬肉的研發對人體補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論文研究了不同硒源和硒水平對不同階段豬的生產性能和免疫功能、抗氧化等保健功能的影響,以及對血漿和母乳中硒含量的影響,研宄了硒在豬不同組織中的沉積效果,篩選出硒源和硒水平的最佳組合,建立了富硒豬肉生產的關鍵技術體系,為開發優質富硒豬肉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研究創新點

(1)首次系統地開展了曬源及硒水平對母豬、哺乳仔豬、斷奶仔豬、育肥豬等不同生產階段的生產性能、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等保健功能的影響,對血裝和母乳中硒含量的影響及硒在豬不同組織中的沉積效果等系列研究。

(2)研究篩選了對豬生產性能和保健功能、富硒豬肉生產的最佳硒源和硒水平組合,為富硒豬肉的生產奠定基礎。

(3)實現背最長肌和後腿肉硒沉積量分別達到0.34nig*kg_i和0.33mg*kg-i,比普通豬肉高出2.4倍和2.3倍,達到富硒豬肉標準,實現了富硒豬肉生產的目標。

(4)本研宄圍繞富棲豬肉生產整個系統,以生產富硒豬肉為目的,以豬肉無公害為標準,首次系統地從日糧的添加硒源及硒水平到詞養管理、健康養殖、屠宰加工和鮮肉!r:存銷售等各個環節的關鍵技術,建立了富硒豬肉生產關鍵技術體系,為富硒豬肉的產業化開發奠定堅實基礎。

四、展望

(1)進一步 展硒和VE,硒和其他微量元素的協同作用對豬生產性能、保健功能和硒在組織中沉積的影響,進一步提高豬的生產水平,提升豬肉的生產效率和硒在豬肉組織中的`沉積量。

(2)開展富硒豬肉產品的深加工研究,探索深加工過程中肉中硒的穩定性,豐富富硒豬肉深加工產品,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

(3)開展富硒豬肉生產和產品的標準研^究,制定富硒豬肉的生產和產品標準,填補國內相應標準的空白。

(4) 展富硒豬肉市場開發和營銷創新模式的研究,提升豬肉的附加值,提升豬產業鏈的整體價值。

(5) 展富硒豬肉對人體保健功能和抗癌作用的研宄。通過建立小鼠H22肝癌移植性腫瘤模型考察富硒豬肉中硒蛋白的抗肝癌作用。

五、論文提綱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綜述

1、硒的存在形式與分佈

2、硒的代謝機制

3、硒的儲藏和排泄

4、缺硒對動物機體的影響

5、硒中毒

6、硒在動物生產種的應用研究進展

7、富硒產品的研究開發與現狀

8、主要研究內容級意義

第二章 不同硒海和硒水平對豬生產性能和保健功能的影響

1、材料與方法

2、結果與分析

3、討論

4、小結

第三章 富硒豬肉生產關鍵技術

1、引言

2、富硒豬肉生產關鍵技術的研究

3、小結

第四章 富硒豬肉的效益分析

1、經濟效益分析

2、社會效益分析

第五章 創新點與展望

1、創新點

2、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博士開題報告 篇13

近日,“復旦大學與時代出版聯合培養博士後開題會”在公司會議室隆重舉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復旦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後流動站站長、時代出版公司首位進站博士後導師童兵,復旦大學新聞與傳播學博士後、講師張大偉,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公司首位進站博士後的導師田海明,公司博士後工作站導師吳壽兵、丁懷超、朱智潤、範源、王宏金出席了會議。

開題會由田海明總經理主持。他首先闡述了公司為促進新聞出版理論研究和人才培養機制創新,於今年6月創建了博士後工作站,並與復旦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高校聯合招收、培養首批6名博士後。合作雙方立足自身優勢,實現資源互補,共同為新聞出版行業的發展與繁榮培養高層次的人才。

會上,中國科技大學博士王智源作了《現代版權、傳媒知識產權及其經濟管理研究》進站開題報告。他從課題的背景和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研究內容、預期目標與計劃、創新點等方面論述了該課題研究的可行性,指出了研究的重點和難點,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思路,給出了詳細的研究計劃和進度。

針對王智源的研究課題,復旦大學教授、合作導師童兵從理論創新和應用價值兩個方面做了精闢的點評,對課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切入點,給出明確的指導性意見,並勉勵王智源博士要用科學、嚴謹的態度注意研究的重點,把握研究的深度和進度。

結合王智源的開題報告,公司總經理、合作導師田海明重點評審了研究內容和預期目標,要求其適當調整課題研究的視野和落腳點,以時代出版傳媒公司的發展為案例,藉助出版社有利的實踐環境,結合我國版權產業調整和知識產權運營實踐、發展願景,展開研究,力爭推出一批對我國版權與知識產權管理、保護和運用具有現實啟發意義的.研究成果。

復旦大學博士後、講師張大偉和公司博士後工作站的各位與會導師,也分別就課題研究的必要性與創新點及其研究路線、方法是否可行,進度安排是否合理,預期成果目標是否恰當等進行了論證,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意見與建議。

報告會充滿了濃厚的學術氛圍,與會專家經過評審、無記名投票,同意通過王智源博士的開題報告。這標誌着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後工作站正式開始運行,標誌着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在吸引高層次科研人才、開展產學研合作、提升企業研發水平方面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博士開題報告 篇14

當前國內外對xml的研究主要分佈在應用和技術實現兩個層次上,前者主要分佈在技術體系、信息共享/互操作、元數據三個方向上,而後者則集中在模式、索引和查詢、存儲、數據轉換、測試基準五個方向。xml在數字圖書館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尤其在館藏數字資源的檢索和保存中。其跨平台的特性使得數字資源可以存儲於任何平台上,並且可以在不同的體系中交換元數據。本文將通過對xml格式文檔的操縱(包含存儲、索引和檢索),以及xml與其它數據格式的接口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一個在有限範圍成型的、擁有自主版權的xml操作系統,實現其在數字圖書館方面的運用。

論文將從以下幾個部分開展研究工作:

①xml數據轉換,即準備一大批xml數據,用以測試研究的xml引擎:

②xml存儲,主要通過比較研究得出一個xml存儲機制評價指標,作為選擇開放源碼xml系統的根據:

③xml索引,作為論文主體這是較為前沿的研究內容,論文將提出xml數據的`“結構索引”與“文本索引”相結合的方法,從信息檢索的角度出發,大幅度提高對xml數據檢索的“全”和“準”;

④xml查詢,這是對xml索引的檢驗,是xml引擎提供使用的窗口,論文將遵從w3c提出的xml查詢規範xquery和xml—ql進行研究;

⑤基於xml引擎的數字資源自動建設,這是xml引擎的一個具體應用,是網絡信息資源自動建設的支撐技術。

博士開題報告 篇15

一、 論文題目

鐮刀菌和殺菌劑對平邑甜茶生理生化作用。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近幾年來,中國蘋果產業有了長足發展。20xx 年栽培面積為 189 萬公頃,產量達到2400 萬噸,分別佔世界蘋果總量的 2/5 和 1/3,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蘋果生產國。

蘋果是我國主栽樹種之一,栽培歷史悠久,栽培面積大,蘋果生產已經成為蘋果主產區農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為農村穩定、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果業生產的發展對於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穩定社會秩序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蘋果產業快速發展中,也存在着一些問題,諸如品種資源和土地資源的約束日益加劇,我國果樹品種新老更替加快,老果園栽植新品種時遇到幼苗生長不良等連作問題越來越突出,蘋果連作障礙已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主要蘋果產區,嚴重影響果樹產業的發展。因此,蘋果產業還要進一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由於引起果樹連作障礙是眾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且即使在同一地區其病因也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為蘋果連作障礙的綜合防治帶來諸多困難,目前國內對大豆連作障礙的報道較多,對果樹的研究較少,不能為實際生產中有效防治果樹再植病提供良好的依據。

以前常採用的防治蘋果連作障礙主要方法土壤燻蒸,用的熏蒸劑都存在對人畜毒性大、高殘留污染環境、使用量大等問題,該類藥劑具有滅生性的特點使用後不僅殺死了土壤中的有害微生物,也把大量的有益微生物殺滅,土壤微生物的協同作用失調。與現在人們追求的綠色無公害理念相違背,篩選環境友好、高效、低毒、無殘留、的化學殺菌劑,並探討相應的配套應用技術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本實驗以生產上較常用蘋果砧木—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為試驗材材,研究水培條件下,鐮刀菌培養濾液對幼苗生物量和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探討其致病機制;盆栽條件下藥劑處理後對平邑甜茶生長的促進,以期為生產中採取有效措施防治蘋果連作障礙提供依據。

三、課題的基本內容

目前國內絕大多數蘋果優勢產區進入衰老期,老果園面臨品種更換和果園更新的問題。耕地面積、經濟利益、地域品牌限制等問題的限制使再植障礙成為果樹產業發展的一大難題。生物因素是導致連作障礙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平邑甜茶既是蘋果的常用砧木之一,又是果樹栽培生理研究中的常用材料,本文以其幼苗為試材,採用水培和盆栽相結合的方法,測定尖孢鐮刀菌對平邑甜茶生長過程中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探討化學藥劑對鐮刀菌的抑制作用,分析對連作障礙的緩解效果。為進一步揭示鐮刀菌的致病作用機制提供新的資料和依據,從而為解決蘋果的連作問題提供一定的依據。

1. 採用水培試驗,研究了連作土壤中分離的主要鐮刀菌尖孢鐮刀菌、串珠鐮刀菌、層出鐮刀菌、腐皮鐮刀菌培養濾液對平邑甜茶幼苗生長的抑制作用。研究結果表明:不同種類鐮刀菌培養濾液對幼苗的致病作用不同,尖孢鐮刀菌對其抑制作用更強,經濾液處理後幼苗的正常生長受到抑制,根長、鬚根數、根系表面積、鮮重等都比對照有顯着的降低。

2. 以平邑甜茶幼苗為試材,研究水培條件下,不同濃度鐮刀菌培養濾液對幼苗生物量和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研究表明培養濾液處理後能夠顯着抑制植物生長,株高、根長、根尖數、根表面積的明顯降低;鐮刀菌培養濾液濃度為 10%時可以輕微促進幼苗生長,培養濾液濃度為 25%時開始抑制幼苗的生長,隨着濃度和處理時間的增加,抑制作用加強。保護性酶活性在處理初期先升高,隨着培養濾液濃度的增加和處理時間的延長,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一直增加,過氧化物酶(POD)和過氧化氫酶(CAT)活性出現不同幅度的下降。膜脂過氧化程度加劇,電導率加大,細胞膜透性增大。

3. 採用盆栽試驗,研究了 6 種殺菌劑對鐮刀菌的抑制作用。結果表明:通過盆栽試驗,研究了連作土和定量接入菌麥粒的的滅菌土藥劑處理分別為代森錳鋅 WP 2.5 a.i g/10 kg 土;多菌靈 WP 2.5 a.i g /10 kg 土;咯菌腈 WP 1.25 a.i g /10 kg 土對平邑甜茶幼樹生長量、根系活力、葉綠素含量及保護酶活性的影響。結果表明:殺菌劑處理後對平邑甜茶生長的促進作用顯着,根系活力、葉綠素含量、保護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中的鐮刀菌是引起連作障礙的因素之一。

4.通過盆栽試驗,研究了接菌土、連作土與空白對照及各自對照之間的差異。實驗結果表明。殺菌劑在接菌土上表現出的促進作用比連作土更加顯着,專一性的抑制作用更強。

四、論文提綱

中文摘要

關鍵詞

1 引 言

1.1 鐮刀菌的生物學特性

1.2 平邑甜茶

1.3 蘋果連作障礙的發病機制

1.4 植物病原菌毒素研究進展

1.5 連作障礙的'防治措施

1.6 研究目的和意義

2 材料與方法

2.2 四種鐮刀菌培養濾液對水培平邑甜茶生長的影響

2.3 尖孢和串珠鐮刀菌培養濾液對水培平邑甜茶的影響

2.4 六種殺菌劑對盆栽平邑甜茶生長生理指標的影響

2.5 測定項目與方法

2.6 數據處理

3 結果與分析

3.1 四種鐮刀菌培養濾液生物活性測定

3.2 四種鐮刀菌培養濾液對平邑甜茶幼苗生物量的影響

3.3 尖孢鐮刀菌和串珠鐮刀菌培養濾液對平邑甜茶幼苗生物量的影響

3.4 尖孢鐮刀菌和串珠鐮刀菌培養濾液對幼苗根系細胞膜透性的影響

3.5 尖孢鐮刀菌和串珠鐮刀菌培養濾液對保護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響

3.6 六種殺菌劑對平邑甜茶幼樹生物量影響

3.7 六種殺菌劑對根系活力的影響

3.8 六種殺菌劑對葉片葉綠素含量的影響

3.9 六種殺菌劑對根系可溶蛋白含量的影響

3.10 六種殺菌劑對根系 SOD 活性的影響

3.11 六種殺菌劑對根系 POD 活性的影響

3.12 六種殺菌劑對根系 CAT 活性的影響

3.13 六種殺菌劑對根系 MDA 含量的影響

3.14 六種殺菌劑對根系 PAL 活性的影響

3.15 六種殺菌劑對根系 PPO 活性的影響

4 討論

4.1 四種鐮刀菌產毒能力差異

4.2 鐮刀菌是引起連作障礙的主要生物因素之一

4.3 殺菌劑對平邑甜茶根系生長調控作用

5 結論

5.1 明確了連作土壤中四種鐮刀菌對平邑甜茶生長的抑制作用

5.2 明確了鐮刀菌培養濾液對平邑甜茶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

5.3 明確了盆栽條件下殺菌劑對平邑甜茶幼苗生長的促進作用及最適劑量

本研究的創新之處

參考文獻

致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iye/baogao/7j70x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