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事蹟材料 >

生活事蹟材料3篇

生活事蹟材料3篇

本文目錄生活事蹟材料偉大母親的生活事蹟材料走出低碳生活境遇先進事蹟材料

“生活”這個概念,對於每個人來説都有着不同的理解。悲觀者認為生活就是苦難與痛苦;而對於樂觀者則認為生活就是一首流動的詩,一曲快樂的歌! 在我們身邊就有這麼一個人,他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卻用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賦予了自己別樣的人生。他堅守着清貧,卻懷抱着興趣與愛好,執着地書寫着人生的詩篇。他説:“詩歌就是他的生命,他有理由為它選擇堅守。”

生活事蹟材料3篇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今年56歲,原**酒廠下崗職工,現為**《**詩刊》主編。

在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後,筆者有幸走進了老陳的家裏,這時讓人感受到的是:一股濃郁的文化氣息直向我們撲來。就在這狹窄的空間裏,**與詩歌為伍足足相處了30年,他説:“這裏就是他從事詩歌創作的天堂,現在都習慣了這種與詩為友的生活,每當他從外面歸來,一走進自己的家裏,就有一種親切感,因為在這個並不算寬的空間裏,它見證了自己平時創作中的苦與樂,正是在這裏使他得到了生活給予的樂趣,也正是在這裏讓他真正感覺到了與詩歌同在。”

生活中的**質樸率真,自下崗後就一直賦閒在家。雖説生活上比較清貧,但他的詩歌夢一直沒有因此而受到影響,相反這種清貧的生活卻給予了他詩歌創作中的力量源泉。

人非聖賢,説起詩歌創作,老陳也曾有過迷茫,有過困惑,更有過堅守中的放棄。在失業後的困境中,在與別人的議論中,他也飽受了人間的冷暖與滄桑。正是妻子與家人的理解與支持,讓他重新找到了自我,使他重新收拾起疲憊的心情,依然決然地拿起了手中的紙筆,重新開始詩歌創作。而那些心中的苦悶與抑鬱,卻一個個都成了老陳詩歌創作中的天然素材。在與家人的平淡生活裏,妻子劉麗芝也從他的詩歌中感到無比的快樂與幸福。當我們提起**寫詩時,坐在一旁的妻子接過話茬,笑着數落起老陳創作時的痴迷。她説老陳有時候為了寫好一首詩,連飯都顧不上呷了,有時上街的時候,老陳走着走着就看不到人了,結果她回到家一看,原來他正在聚精會神地寫着詩。這時憨厚的老陳也趕緊為自己辯解,並道出了他之所以回家的原因,他説:“上街的時候與她走在一起,突然有了靈感,因為手上沒有紙和筆,不能馬上記下來,為了不忘記,他只好趕快跑回家,把當時想到的詩句立即記錄下來,這樣就不會忘記了,由於當時比較急,所以忘記了與妻子説一聲......”

老陳嗜詩如命,時常痴迷於詩歌創作,有時為了詩中的一半句,甚至會通宵達旦熬到天亮,有時為了能夠捕捉到詩中的靈感,時而行為怪異,讓人匪夷所思,作為詩人的**,就是因為這樣沉迷於寫詩,才會被文朋詩友戲稱為“詩痴”,事實證明:他作詩痴就痴在對詩歌的永恆追求中,更痴在對詩詞創作的完美追求裏.。詩友甚至當着老陳的面調侃説,老陳你得了“詩痴”病。大家這麼説他只是從內心被他的這種精神所感動與佩服。

為了每首詩都能夠充分反映生活,能夠達到某種境界,老陳還時常到外面體驗生活,邀幾個文朋詩友在一起談天論地,其樂融融。從平凡的生活中,找尋自己創作中的那份詩情畫意,則是老陳在詩歌的創作過程中始終堅守的信念,當然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才有着切身的體會:“做學問需要安靜下來,老老實實地去做,寫詩要的是激情與靈感。靈機一動,心血來潮和偶然天成就是好詩,我認為凡事刻意造作去寫的詩,大多不是好詩,創作時間也是隨機的,不分白天與黑夜,不分早晨與傍晚,有時在睡夢中,有時在吃飯時,有時在走路的過程中,例如我的“一句童話”詩作,就是在一天晚上深夜所得,當時創作的衝動,讓我那天晚上無法安眠,只好深夜起牀,提筆寫下了:‘媽媽的媽媽叫故事’這麼一句話,看似簡單其實不然,寫詩時是沒有規律的,要吃得起苦,要善於從苦中找到作詩的樂趣。”

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詩人**正是用自己平生的精力,堅守並看護着自己這片詩畫一樣的家園,用拼搏的汗水澆灌出了人生中一串串絢麗的鮮花.。老陳18歲開始寫詩,到現在為止共創作各類大小詩歌上千首,有一些獲得了大獎,並且上了省級、國家級《詩刊》。其中有二首詩歌:一首是《一句童話-媽媽的媽媽叫故事》,另一首是《兩句不同的話語》,它們都上了國家級詩刊,據悉這二首詩都實現了我縣對國家級《詩刊》上稿50年來零的突破。自XX年起,老陳還連續4年榮獲“全縣宣傳思想工作先進個人”他的一些事蹟也曾被有關媒體報道過。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現在擔任《**詩刊》主編的**,也正以百倍的熱情,積極投身於這份崇高的事業。他説:“詩就是我的生命,而《**詩刊》就是我今後值得用全部生命去呵護的孩子,” 在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他,他在這片屬於他的詩歌家園裏,能夠開拓出更為廣闊的人生天地!

偉大母親的生活事蹟材料生活事蹟材料(2) | 返回目錄

温馨和睦的家庭

1976年與丈夫結婚以來,一直在家從事繁重的農業生活,隨着三個兒子相繼出生,家庭負擔自然加重,從早摸黑在家幹農活,使孩子們從“低標準”的生活中獲得樂趣。她白天下田勞作,晚上為人家縫衣補釦,用那麼微薄的收入把孩子們一個個送入知識的殿堂,她操持着上有老下有小的七口之家。昔日窈窕的身軀慢慢變得拖沓,額頭上增添了許多皺紋。在窘境中她與丈夫攜手共創,相敬如賓,小日子過得雖然緊緊巴巴,但卻從未因此相互埋怨過。

如今,兩個兒子早已成家立業,小兒子還在讀書,生活條件有所改善,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還是很窘迫。經過近十年的艱辛勞作,生活條件日漸改善,可孩子們都均已到了相繼入學的年齡。一家五口的吃飯問題暫且不説,可孩子們的讀書是大事。肖銀鳳明白事理,省吃儉用供孩子讀書。由於丈夫在外幹泥匠活,農忙雖然家裏沒有男人的窘迫,她就不敢直起腰歇自己一會兒。長年累月,飽經風霜的夫妻感情卻不斷昇華,可歲月的痕跡卻提前刻畫在了銀鳳的臉上。在母親堅毅的性格下,孩子們都非常懂事,人窮志不窮,他們暗下決心,長大後一定要讓父母過好日子。

死亡線上的陰霾

隨着歲月的流逝,肖銀鳳辛勤汗水沒有白流,幾年過後,老大學得機電技術,並開設了一家維修部,老二也謀業在外,小兒子考取了九江醫學院,眼看苦日子熬到頭了,銀鳳的臉上也逐漸舒展開來,看到幸福的曙光,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XX年12月在家做農活的張傳志突然感覺腳痛,開始還以為是原來的痛風病發作了,可醫院的診斷卻是:尿毒症。突如其來的病魔如飆風般鋪天蓋地而來。一紙診斷,猶如一湖平靜的秋水,投進了一塊大石,一石擊破水沖天。給整個家庭蒙上一層陰影,原本家庭經濟拮据的狀況,再次緊張起來。醫生説,救命的路只有兩條:一是保守治療,靠透析維持現狀,生死由命;二是尋找移植手術。望着風雨相伴幾十年的丈夫那種從未有過的失望眼神,和孩子們那種剛脱離家庭襁褓的無奈情形,肖銀風哭了,她的眼淚是渾濁的,這位以住倔強的農家女子平生第一次以淚洗臉,第一次發出暗淡的眼神,選擇前者,意味着夫妻情緣由天定,如同刀絞;選擇後者,20多萬元的天文數,無法讀懂。

母愛抉擇 創造生命奇蹟

母親的愛是最無私的,母親的心是最善良的,母親的人格是最偉大的,是隻圖奉獻不圖索取的人格。

生與死的抉擇,情與愛的份量,使肖銀鳳沒有過多時間徘徊,幾天過後,她毅然選擇後者。為儘快控制丈夫的病情,她一邊送丈夫到醫院治療,一邊不分晝夜在親朋好友間奔波,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籌足費用,挽救心愛的丈夫,挽救這根家庭的頂樑柱。隨着時間一天天過去,治病的錢依然沒有籌足,人卻愁病了,肖銀鳳徹夜難眠,茶飯難嚥。想到被病痛折磨的丈夫,她心如刀絞,形如枯草。作為丈夫的妻、孩子的母親,她時刻用一個愛來支撐自己,拖着疲憊的身軀繼續奔波,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在肖銀鳳執着的感動下,親朋好友都伸出了同情的手,雖然費用還遠遠不夠,但挽救計劃還是前進了一步。用愛的召喚,感應丈夫那顆寧死不醫的心,帶着丈夫前往九江接受治療。事違人願,到醫院後,院方檢驗結果出來:眼下沒有可以配對的腎源。最大可能只有在直系親屬中尋找,這就意味着要在三個兒子中尋找,但想到兒子們正值青春年少,前程似錦的大好年華,想到手背手心都是肉,她擔心兒子們的健康,不忍心告知他們。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她抱着試試看的心態,要求院方對自己進行檢測,奇蹟竟出現了,她和丈夫血型一致,並且淋巴細胞試驗和羣體反應完全一致,配型完全成功。於是她執著要求,將自己的腎臟移植給心愛的丈夫。張傳志,這位血性剛烈的漢子也平生第一次流下第一滴眼淚,曾多次撥掉點輸液以示拒絕接受治療。他望着愛妻憔悴的身影,再也無法忍受下去了,望着妻子堅定的眼神,多次苦苦相求,張傳志才勉強接受。

兩人同時推進了手術室,手術室的門打開了,這是希望之門,在那一刻所有的言語都是那麼的空洞,他們相視着,兩顆生死相連的心在那一刻凝聚得更緊。手術室外,三個兒子圍在一起忐忑不安,手術室內醫護人員也覺得今天的手術刀格外沉重,他們知道這次手術承載了太多的情感,太多的期待。直到下午,兩人先後被推出了手術室。肖銀鳳的腎被植入丈夫體內,吻合成功。肖銀鳳清醒過來後,頭一句説是:“傳志沒事吧?”

手術很成功,移植後發揮作用,術後第一天尿量就近1萬毫升,血肌酐值降了一半,第二天,接近正常,第三天完全正常。愛情讓上帝也感動了,肖銀鳳用自己的愛把丈夫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幸福的笑容流淌在兩人臉上,這種經過生死之後,發自內心的笑已讓病魔望而卻步了……

生活窘境 自強不息

殘酷的災難與現實面前,在偉大的母愛的支撐下,三個兒子非常懂事。由於治病,家中已是一貧如洗,大兒子海榮將自己開設的維修部轉手給他人,三兒子海峯面臨綴學的困境,孩子們默默承受着一切,沒有告訴他們的母親。他們深愛着他們的母親,不願再讓母親那虛弱的雙肩承擔着不堪的重負。可銀鳳還是知道了,堅毅地對孩子説:“我只要有一雙手,就不會讓你們受苦。”

風雨飄搖的夜晚,銀鳳在屋檐下失聲痛哭,但是到了早晨,這位堅強的母親帶着還未初愈的身體,繼續在田間艱辛地勞作,她打定主意,要用一個女人的肩膀支撐起整個天空。

就是這樣一位母親,她的心裏總是裝着自己的兒女,總是裝着家庭,把自己的腎獻給自己的愛人,把自己的一身無私奉獻給自己的兒女。

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在縣委、縣政府、村委的倡導下,在社會各界的愛心行動下,共捐獻費用6萬元。同時,她教導兒子要勤奮學習和工作,並將捐獻名冊裝訂成冊視為家寶,時刻提醒和激勵孩子們不忘黨和政府、人民羣眾的恩情,時刻不忘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社會。

肖銀鳳,一位極其普通的農家女,一位平凡脱俗的母親,她有着一顆傳統的善良的女人心,金子般的母愛心,正是因為這顆心感動了千家萬户,感動了社會。出院後她重新用虛弱的身軀挑起照顧丈夫,供養小兒子讀書的重擔,繼續操勞着丈夫三年間所需的十多萬元治療費用和欠下的十幾萬元的醫療費。

如果這樣的人物感動了您,那麼就像歌唱中的那樣:用第一朵花開的聲音為他們唱一首歌,用第一輪初升的太陽為他們祈禱。

在我們的身邊,每天都有令人感動的故事發生,每天都有一些人默默地做着令人感動的事。今天,我想記錄這樣一份感動,也將這份感動呈獻給您,一位平凡的母親,用真愛點燃生命,用平凡鑄就輝煌。世界的偉大正是因為人類有了堅強而慈愛的母親,

走出低碳生活境遇先進事蹟材料生活事蹟材料(3) | 返回目錄

在氣候壓力日趨加大的今天,發展低碳經濟,開展低碳城市建設,全面實現低碳生活逐漸成為社會各界共識。然而,在眾多城市中,一些市民乃至政府部門官員對實現低碳生活還普遍存有三大疑惑,亟待各方努力,共同破解。

困惑一:實現低碳生活是不是意味着

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一些市民認為從節約資源能源,環保以及減少碳排放等角度看,實現低碳生活不僅是件大事,也是件好事。但從低碳生活的要求看,可能會降低人們好不容易提升起來的生活水平。比如人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希望通過購買汽車或者排量大,性能更好的汽車來改善自己的出行條件,希望購買較大的住房來改善自己的居住條件,這些顯然與低碳生活格格不入。

吉林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王憲恩等專家則認為,全面實現低碳生活與保持或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之間並不衝突,它們的共同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和條件,其中的關鍵是要找到一個結合點,探索一種低碳的可持續的消費模式,在維持高標準生活的同時儘量減少使用消費能源多的產品,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氣體排放。

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益生説,低碳生活不是一個落後的生活模式,搞低碳經濟並不一定會降低我們的生活品質。在低碳經濟狀態下,交通便利,房屋舒適寬敞是可以得到保證的,可以採取低碳技術來解決這些問題。如城市中可以利用中水澆灌綠地,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進行照明和日常使用,利用煤層氣等清潔能源作為汽車的燃料,利用污水源,淺層水源,深層高温地下水源,土壤源等可再生能源熱泵技術解決建築的供熱等。

在山西省朔州市的恢河公園,使用的路燈,地埋燈,庭院燈,草坪燈都是有太陽能提供電源,而且所有的燈具中加入智能控制,實現了白天自動熄燈,晚上自動亮燈,每年可節約用電80萬度左右。當地市民在享受城市建設帶來的身心愉悦的同時,無形中節約了能源資源,減少了碳排放。

困惑二:低碳生活離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太過遙遠,

普通市民是否會心有餘而力不足

一些市民受訪時認為,低碳生活只是一種理論上的設想,對他們來説猶如遙不可及的夢想,與他們的日常生活距離太遠;也有市民認為,低碳生活是一項系統工程,僅依靠市民自身力量難以實現,與其這樣,還不如按日常的生活方式得過且過。

一些專家認為,城市居民長期以來形成的生活習慣和消費模式,在短時期內確實難以改變。在這種慣性生活模式下,推行低碳生活也可能會帶來不便。但這些並不能成為市民拒絕低碳生活的理由,只要人們從細節入手,有改變的決心和願望,低碳生活完全可以實現。

世界自然基金會長春項目辦公室工作人員羅星碧説,在阻止全球變暖的行動中,不僅政府,企業需要制定有效的對策,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從身邊的點滴做起,減少個人碳足跡,在生活中培養低碳的生活方式,這不僅是當前社會的潮流,更是個人社會責任的體現。

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着我們的生活,生存環境,因此需要更多的人蔘與進來踐行低碳的生活方式,為保護環境獻一份力。從我們每個人做起,從社區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做起。實現低碳生活,市民能做的有很多,包括減少高碳能源消耗,綠色出行,垃圾物再利用等。環境與發展研究所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心高級項目官員張蕙蓮説:低碳生活其實做起來很簡單,洗澡水温度調低1度,每次洗澡可減少二氧化碳35克;做完飯隨手關掉抽油煙機,每天少轉10分鐘,一年能省12度電。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曾對個人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幾項小建議,如把在電動跑步機上45分鐘的鍛鍊改為到附近公園慢跑,可以減少將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機甩乾衣服,而是讓衣服自然晾乾,可以減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休息時和下班後關閉電腦及顯示器,除省電外還可以將這些電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1/3等等。

困惑三:低碳生活是城市居民自己的事,

政府及相關部門能否當甩手掌櫃

一些城市的政府及相關部門領導在談及低碳生活時認為,低碳生活主要集中於市民的生活領域,是城市居民自己的事,主要靠市民自己轉變觀念,加以踐行,政府及相關部門一方面無權干涉,另一方面對市民日常生活方式的轉變也甚感乏力。

專家則認為,政府及相關部門不僅是社會事務的管理者,更是百姓生活的服務者。低碳生活不僅僅是市民的自覺行為,也需要政府及相關部門營造一個低碳生活環境。比如建設低碳小區,扶持垃圾回收利用等靜脈產業,以及給自覺實行低碳生活方式的市民給予一定的獎勵等,這都對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具有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一些市民也反映,希望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提供一些實現低碳生活的信息服務,通過出台一些政策對他們的生活行為進行一些引導。太原,保定等城市通過制訂實施涉及各個行業的綠色標準,印發低碳生活手冊等方式,有效引導了市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這些城市的成功實踐也證明,政府及相關部門在實現低碳生活過程中,不僅不能當甩手掌櫃,還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推動整個工作的有效開展。

標籤: 事蹟材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iji/x4lyw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