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事蹟材料 >

鐵路優秀班組長事蹟材料範文(精選3篇)

鐵路優秀班組長事蹟材料範文(精選3篇)

鐵路優秀班組長事蹟材料範文 篇1

許,中共黨員,xx集團公司格爾木機務段運用車間指導司機,曾獲全國技術能手、全路技術能手、全路優秀共產黨員、20__年度鐵路工匠、全路首席技師等榮譽,20__年5月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鐵路優秀班組長事蹟材料範文(精選3篇)

在“雲端天路”開火車是什麼樣的體驗?中國鐵路xx集團有限公司格爾木機務段指導司機許最清楚。

鐵路格拉段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天氣變幻無常。夏季,強烈的陽光隔着玻璃照進來,駕駛室內温度在40攝氏度以上;冬季,大雪襲來,車輪捲起飛雪,前方能見度差……

“苦是真苦,但不能因為這裏艱苦,就誰也不來幹工作。能在鐵路上開火車我很自豪,我的堅守很有意義。”許這樣説。

退伍不褪色,小小閘把重千斤

1994年,19歲的許入伍參軍。3年的部隊生活,他摸爬滾打、嚴格訓練,錘鍊出過硬的軍人作風,還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自小在鐵路邊長大,許嚮往成為一名火車司機,駕駛鐵龍風馳電掣。1997年底退伍後,他在西寧鐵路司機學校學習,20__年1月來到格爾木機務段,開始了“尋夢之旅”。

學習司機、副司機、司機,一路走來,他始終保持優良作風,每一步都穩紮穩打、走得堅實。他身上隨時裝着專業書,一有時間就翻開看,筆記做了厚厚幾大本;遇到不明白的問題,他追着師傅請教,直到弄懂弄清;別人下班回家了,他還在一遍遍練習機車檢查項目,“覆盤”每一個環節,直到全部瞭然於胸。

“我不是一個聰明人,但我明白熟能生巧的道理。反覆練習、反覆琢磨、積累經驗,這就是我的‘笨辦法’。”出乘之餘,只要聽説哪台機車發生了故障,他就第一時間找到值乘的機車乘務員,刨根問底瞭解故障情況,並進行“病理解剖”,摸清故障發生的緣由和處理的方法步驟,將其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靠着這樣的“笨辦法”,許瞭解掌握了機車上近萬個零部件、線路的用途結構和故障修理方法。他抓住列車運行過程中的關鍵控制點,解決了列車運行中出現的操縱和故障處理技術問題,啃下了許多“硬骨頭”。

20__年7月1日,鐵路全線開通運營,許擔當格拉段客運列車牽引任務。之前他曾駕駛東風4B型機車多次往返于格爾木至西寧段,已經積累了豐富的駕駛經驗。但是首次操縱內燃NJ2型機車,身為黨員的他深知任務艱鉅、責任重大。為確保行車安全,他認真學習機車構造、操縱標準、非正常情況處理辦法,把機車性能摸了個透,為安全平穩操縱機車打下了良好基礎。

牽引客運列車,除了確保行車安全,旅客乘車舒適度也很重要。鐵路格拉段長大坡道多、線路情況複雜,加之海拔高、氣候多變,這些都給機車駕駛任務增加了難度。不同的坡度、不同的氣壓、不同的風力,機車駕駛員要隨時調整操縱方式。尤其是防止列車衝動、對標停車,更是需要駕駛員一次次試驗、摸索,找出最合適的操縱方式。

就是這樣的刻苦學習、不斷探索,許業務水平飛速提升,很快就獨當一面,成為同行中的佼佼者。20__年、20__年,許分別榮獲全路技術能手、全國技術能手稱號。

“閘把雖小,責任重千斤!”每次出乘,許都以極端負責的態度,力求讓每一個細節無懈可擊。掛頭、啟動、控速、停車,手比眼看、呼喚應答、途中瞭望,每個環節許都一絲不苟。同事們佩服地説,看許操縱機車,就是在看“標準化作業指導書”。

吃苦不言苦,吸着氧氣跑天路

“氧氣就像汽車司機的安全帶。”許這樣打比方。在海拔超過4000米的高原,缺氧會導致精神不集中、反應慢,對行車安全造成威脅,因此,每次出乘,許都是一邊吸氧一邊開火車,全神貫注,不間斷瞭望,隨時處理突發情況。

鐵路格拉段全長1142公里,客車需運行14個小時左右,兩個司機輪班駕駛,每人值乘三四個小時。高原本就氣候乾燥,司機長時間戴着氧氣管,鼻孔更加乾燥疼痛,甚至乾裂出血。值乘的這三四個小時之內不能離開操作枱,沒法上廁所,許就只能作文吧強忍着乾渴,儘量不喝水,每次換班時才敢放心地喝杯水。儘管紅景天、諾迪康等藥物是每次出乘的隨身配置,但嚴重的高原反應依然折磨着他。

雪山、草甸、荒漠,一天四季、變幻無常,每次值乘,許都帶着棉大衣,以防氣温驟降。大風、雨雪、冰雹,隨時毫無徵兆地襲來,他已見慣不驚,沉穩應對。夏季強烈的紫外線隔着玻璃照進來,駕駛室內温度能達到40攝氏度以上,體感温度更高,讓人汗流浹背;冬季大雪紛飛,能見度差,車輪捲起飛雪,易造成車輪空轉、車位誤差,許更是一秒鐘也不敢懈怠,每次到達目的地,都像經過一次長途跋涉,格外疲憊。

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許都高標準嚴要求地執行作業標準,以確保天路運輸安全為己任,從未有一絲一毫的放鬆。

20__年冬天的一個雪夜,許值乘的貨運列車運行到海拔4778米、距拉薩站798公里的江克棟站時,列尾裝置發生故障。當時,室外温度為零下20多攝氏度。在漆黑的雪夜裏,許穿着厚厚的棉大衣,再裹上毛毯,打着手電,蹚着沒膝深的積雪,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向車輛尾部,每走兩三步就得停下大喘氣。等終於處理好列尾故障回到駕駛室,許嘴脣發紫,渾身發抖,幾近窒息。

追求無止境,言傳身教帶隊伍

20__年7月,因為紮實的理論功底、過硬的操縱技術、果斷的應急處置,許被任命為格爾木機務段運用車間指導司機。20__年、20__年,“許勞模創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先後成立,許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確保雪域天路的安全暢通,需要我們大車團隊的團結協作。僅憑我一個人,縱然一身是鐵,也打不了幾個釘。”走上新的崗位,許信心更足。對自己包保的16個機班、32名機車乘務員,如何更快更準地提升整體業務技能和保安全能力,是他思考最多的一個問題。

不是在添乘的車上,就是在添乘的路上。許從實操入手,專挑複雜路段、複雜天氣,親自操縱示範,手把手給司機傳授自己這些年積累下來的經驗。一有時間,他就組織大家進行業務學習、模擬操作,開展應急演練、崗位練兵、技術攻關。他的手機24小時開機,車間乘務員都知道他的手機號碼,當機車運行狀態出現問題處置不了時,第一時間給他打電話,許都能夠協助他們及時排除故障。

他把機車全面檢查程序動作要領編成簡潔明晰的手冊,在運用車間普及推廣,還總結出了“三勤”(勤敲、勤問、勤檢查)、“三細”(細想、細看、細研究)、“四個一”(多走一步、多看一眼、多問一句、多想一招)的作業標準,牽頭編寫了《格拉段旅客列車平穩操縱五色圖》《格拉段旅客列車操縱示意圖》等業務指導書籍。

“控速”一直是複雜多變氣候和線路條件下的難題,快一點有可能超速,慢一點又可能會晚點。尤其是客運列車,既要準確把握運行速度和時間,又要防止列車衝動、確保停車位置精準。許帶領大家反覆實操練習,重點攻關,努力提高平穩操縱水平。

那曲站是格拉段的關鍵站,又是營業站,上行進站是長大上坡道,下行進站是長大下坡道,進站停車過程中控速很難掌握,對平穩操縱要求很高。許在添乘時逐個進行業務指導,多少公里開始調速、什麼距離開始提回手柄,都要精確到米,還針對不同的天氣制定不同操縱方法,最終完美地攻克了這個難關。

“今年是鐵路全線通車運營15週年,機車型號從東風4型、NJ2型,到現在的和諧N3型,可以説是見證了鐵路的發展歷程。今年川藏鐵路拉林段也開通了,復興號高原內電雙源動力集中型動車組開進西藏、開到拉薩。作為一名天路火車司機,能在職業生涯中見證這樣歷史性的一刻,我真是非常激動。”許説,他現在最大的心願是能讓妻子和女兒坐着自己值乘的動車組去一趟林芝,看看那裏的美景。

行走高原的20年中,許從一名退伍軍人,成長為技術過硬、作風過硬,意志過硬的機車乘務員,他以過人的堅持和不懈的努力生動詮釋了“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鐵路精神.

周,1984年出生,20__年參加工作。現任鐵路公安局鐵路公安處虹橋站派出所副所長,曾榮立個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10次,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人民警察、“情滿萬家·20__全國公安派出所好民警”等。

“你守在這裏,我們根本幹不下去,準備回家踏踏實實幹點正經行當。”這是今年7月份,一名曾混跡於虹橋站販賣偽劣商品的小商販臨行前對鐵路民警周説的話。

周是鐵路公安局鐵路公安處虹橋站派出所副所長,主抓治安工作。作為全國優秀人民警察、全國公安派出所好民警,15年裏,他以“繡花針”理念,下“水磨功”密織站區防護網,守護萬千旅客出行安全。

一雙慧眼,識破千謊百計

1984年,周出生在xx市xx縣(現xx區),從小心中就有一個主持正義的“警察夢”。報考大學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位於河南鄭州的鐵道警察學院,20__年畢業後回到,成為站公安派出所的一名鐵路民警。

火車站人員密集、環境複雜,想要守護站區平安,少不了一雙發現問題的“鷹眼”。20__年,周第一次獨立執行任務時遇到一名可疑人員:夏天穿長袖,夾着皮包過安檢,神情緊張,還一個勁兒地喝水。周試探性地詢問他包內裝有什麼物品。對方卻極不耐煩地大聲質問,稱乘坐的列車馬上就要開車了,要是錯過乘車一定會讓周負責。“出了問題我負責!”周堅持要他打開皮包,發現裏面竟然藏有毒品。

憑着敏鋭的洞察力,周總能迅速發現車站周邊的可疑人員。在出站口,他靠可疑人員的一個眼神就找回了價值超3萬元的被盜金項鍊;在監控畫面中,他憑一個礦泉水瓶就找到了報假警謊稱在車站內投放炸彈的不法分子……一雙火眼金睛洞察着火車站內的治安隱患。

20__年,因工作能力突出,周被調入虹橋站公安派出所擔任副所長。

虹橋站是我國最大的高鐵車站之一,處於虹橋綜合交通樞紐中心,與虹橋國際機場、客運汽車站相連,客流量極大。不少扛包攬客、販賣偽劣商品的不法分子盯上了虹橋站,“老頑固”範某就是其中之一。

範某常年混跡在虹橋站周邊,兜售假冒偽劣商品,滋擾旅客,還自稱患有乙肝,認為公安機關拿他沒辦法,氣焰囂張。

週一來到虹橋站就決心掃除範某等人帶來的不良影響。周帶領整治組成員連續幾周加班加點,晝夜盯守,抓住證據,僅1個月時間就將範某行政拘留6次。後來,因妨礙民警執行公務,範某受到刑事處罰。

不法分子被抓是一時的,如何讓他們心服口服、從此收手才是周最終目標。經過走訪,他了解到範某家裏經濟拮据,上有80歲癱瘓在牀的老母親,下有3歲的兒子,姐姐和妻子沒有正式工作。周自己出錢為範某的家人購買日用品,還為其妻子介紹了工作,盡力幫他家解決生活困難。

範某出獄後得知周對自己家人的關照,懊悔不已,向周認了錯,舉家回到山西老家開始了新生活。不少違法分子得知範某的故事後都對周心服口服,從此改邪歸正,滋擾站區多年的頑症得到根除。

一串妙招,打造平安車站

今天,走進虹橋站內任何一個商店,旅客都會發現店內有一名身穿橙馬甲的店員,馬甲上清楚地寫着“鐵路虹橋義警”。這就是由周組織成立的虹橋義警隊。

20__年春運前,周創新方法,組織了一支由安檢員、客運員、保潔員等135人組成的虹橋義警隊。他們全天候穿梭在車站的各個角落,協助民警開展工作,猶如一張結實的安全網守護着車站安全。

“旅客多的地方要走得慢、看得細,角落位置最容易有情況,這些話每次巡邏時周所長都要反覆説。”義警邢瑞蓮説。

不論是民警、輔警還是保安、義警,只要有新人蔘與站內巡邏,周都要帶着他們從頭到尾走一遍負責區域。工作期間,他每天的微信步數沒有不超過2萬步的。

去年夏天的一個夜裏,一名旅客在虹橋站到達層休息,嫌疑人趁其不備將其手機偷走,這一幕恰巧被剛剛下班的義警高海兵看到。高海兵與同伴立即上前攔住小偷,並且及時通知了虹橋站派出所民警。因義警的參與,這起案件從案發到破案,用時不到90秒。

“虹橋義警絕不是穿着橙馬甲的旁觀者,而是與我們一起維護車站治安的自家人。”周驕傲地説。

為了讓虹橋義警隊更好地發揮作用,周創建了義警隊工作羣“虹橋義警一號羣”“虹橋義警二號羣”,還在羣名稱旁邊特別標註了義警負責的樓層,每天哪些義警參與車站巡邏都在羣中提前佈置、責任到人,實現精細化管理。

如今,這支義警隊伍已經發展到160人,成為虹橋站派出所與車站、地方公安、商户等深化聯動協作,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金字招牌”。

周來到虹橋站負責治安工作後,車站治安狀況明顯好轉。20__年,全所抓獲公安部網上逃犯587人、查處治安案件409起。

周不只管車站裏的事,還操心鐵路沿線的環境安全。20__年6月,他在參與鐵路沿線環境治理中發現,京滬高鐵和滬寧聯絡線之間有一塊40多畝的菜地,附近村民在這兒種瓜果蔬菜,經常翻過護欄進入線路內澆水施肥,影響鐵路運輸安全。周就聯合站區相關部門以及當地政府逐家逐户地做工作,勸説他們清理菜地。為了確保村民不在沿線繼續種菜,周想到了栽種綠植的辦法。就這樣,“菜地”變“綠地”,幾個月後,虹橋站周邊高鐵沿線環境變了樣。

一份使命,護航“生命速遞”

“您是負責護送肺源的醫生吧,我們是鐵路民警,請趕緊跟我們走!”20__年9月10日18時,一架從天津飛往航班降落在虹橋國際機場,周和鐵路民警在此等候多時,為的就是在最短時間內幫助江蘇無錫市人民醫院醫生轉運手術時使用的人體的器官。

器官轉運是一場生命與時間的賽跑。20__年,國家衞健委聯合公安部、中國鐵路總公司等共同建立人體捐獻器官轉運綠色通道。隨後,虹橋站派出所也聯合民航、機場公安等建立了醫用人體的器官轉運的“生命駝峯線”。

在20__年9月10日這次器官轉運任務中,周帶領民警事先多次實地模擬測算,精心選擇空鐵轉運的最佳路線和高鐵車次,把轉運的每個步驟都精確到秒,採取全程護送和“反向”直達站台的方式,在8分鐘內完成了虹橋國際機場至高鐵列車車廂的轉運,為一名12歲女孩提供了珍貴的肺源。

“手術很成功,孩子恢復得特別好!”當晚,收到醫院發來的好消息,周高興得説不出話來。僅20__年,周就完成了28次人體的器官轉運任務,一次又一次護航“生命速遞”。

今年疫情期間,雖然虹橋站沒有往日春運返程的大客流,但周責任更大了。他充分發揮視頻巡控無接觸的優勢,將站區每個體温監測點、身份核查點都納入執勤民警網格管控的重點區域。

據周同事回憶,疫情形勢最嚴峻的時候,一位老人在候車室內沒戴口罩,民警幾次規勸,老人都稱自己沒病,不願意戴口罩。“當時,周所長自己拿了一個口罩,走到老人面前輕輕地給他戴上。”説,老人見周為自己戴上口罩,便聽從了周建議,全程佩戴口罩乘車。

以真心換取旅客理解,不讓疫情防控留死角。2月份以來,在周帶領下,虹橋站派出所共協助核查發熱旅客47人,為33名未攜帶口罩的旅客免費發放口罩。

同事們説周有個特點,那就是每年春運、國慶假期,他的臉總是有點腫。原來,每年這幾個時段都是周工作最忙的時候,連續加班是常事。雖然一熬夜就上火、一上火牙齦就腫,但他還是堅持緊盯客流高峯,協調旅客接駁。大家開玩笑調侃周愛上火,但心裏沒有不佩服他的。

今年國慶假期,虹橋站旅客人來人往,又回到了以往假日忙碌的節奏。周摸摸紅腫的腮幫子,笑着説:“今年的國慶假期,站裏像過年一樣熱鬧。人多了,我們更要加強巡邏,讓旅客出行之路更安全。”

鐵路優秀班組長事蹟材料範文 篇2

20xx年,一座隧道開工建設,一位青年大學生畢業。走出蘭州交通大學校門的韓,來到x大山深處的大理至瑞麗鐵路大柱山隧道中國中鐵一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建設工地。原計劃只有幾年工期的建設項目因為施工難度不斷延期。打通“世界最難掘進隧道”成為建設者們的執念,韓堅守在橫斷山區,和隧道一起“成長”。

12年後的20xx年,超級工程大柱山隧道貫通,“技術小白”韓也成長為出色的鐵路工程師。12年的青春、在大柱山隧道里的4000多天,執着、理性、樂觀、自信的韓成為這個時代鐵路青年美好形象的代表。

中共黨員,中國中鐵一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曾獲得中鐵一局集團傑出青年、xx省勞動模範、xx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12年,青春無悔

橫斷山,路難行。位於四川兩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區東部的橫斷山脈,是世界上最年輕、最險峻的山脈之一。

滇緬公路、成昆鐵路,百年裏中國人在橫斷山以生命築路。被聯合國稱為“二十世紀人類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蹟”之一的成昆鐵路,從橫斷山脈邊緣通過,而20xx年開工建設、330公里長的大瑞鐵路,穿越橫斷山脈。

20xx年的一天,汽車在山路上顛簸着開向大山深處,韓帶着簡單的行李住進了半山腰的工棚。第二天清晨,他戴上安全帽來到大瑞鐵路建設現場,開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遠方,他的同齡人正穿着白襯衫走進城市裏的辦公室。然而,對他來説,更大的人生考驗還在路上。

大瑞鐵路是我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完善路網布局、服務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項目之一。作為中緬鐵路通道的重要幹線,大瑞鐵路連接南亞、東南亞國家,推動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建設,開通後將結束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不通火車的歷史。

從橫斷山脈腹部穿越的大柱山隧道是大瑞鐵路全線最高風險隧道,其惡劣的地質環境讓建設工期從最初的5年半先是調整為8年,後又調整為13年,足以見得項目推進之艱難。

大柱山隧道一共穿越12條斷層,在燕子窩斷層,韓和同事們24小時輪班施工,26個月只掘進了156米,平均每天掘進約20釐米。

“在其他地方,用手指摳都能摳這麼長……”韓説。然而這裏是橫斷山脈,地質複雜程度超過了建設之初的預想。

在大柱山隧道里,有些區段温度在40攝氏度以上,儘管放有冰塊降温,但待2個小時以上,人的體力就會大幅消耗。7座抽水站的56台大水泵接力抽排隧道內部湧水,地質帶來的湧水、突泥頻繁發生,建設中的大多數時段,建設者們都在應對和清理突然湧出的大水和泥漿。

xx市xx區水寨鄉平坡村,奔騰不息的瀾滄江邊,時間一年年過去,韓和同事們住的彩鋼板房老化了,重建又重建……

打通全長14484米的大瑞鐵路大柱山隧道,是韓執念。

身邊年年有人離開。“我也想過離開,可是這條鐵路肯定得通。與其留給後面的人,為什麼自己不成為那個打通的人?”對於堅持,韓這樣解讀。

在努力打通大柱山隧道的第9年,一篇來自鐵路記者的報道這樣寫道:“火車只需7分鐘就能穿越14.5公里的大柱山隧道,但很少有人知道為了這7分鐘的暢通……要付出13年的青春。”報道一推出就被幾十家媒體轉載,成為傳播正能量的網絡熱點。

韓這份執念和堅持在20xx年4月28日8時36分收到了回報:大柱山隧道全隧貫通。

一座隧道,12年,韓和他的同事們從青春年少到鬢生白髮。青山之中,這一份青春無悔如此震撼。貫通那一刻只有歡笑,沒有艱辛。

掌子面,煉就真金

“水深火熱”是大柱山隧道廣為人知的施工環境。受瀾滄江斷裂帶影響,大柱山隧道的湧水能輕鬆灌滿21個西湖。這種圍巖裂隙水最高湧水量可達每小時3300立方米,最大水壓3兆帕。可以打透巖石的鑽頭,在這裏有時竟然打不進去。“硬巖富水”四字,形象描述了施工地段的地質特點。

韓和同事們在隧道掌子面水平鑽孔,放入防水工業內窺鏡對探孔內出水點、巖性進一步觀察判定,制訂了“遠水近排、泄水降壓”的施工方案。

在湧水掌子面附近,韓和同事們打出50多個泄水孔,每個孔長50多米。總長度超過2500米的鑽孔成功將掌子面湧水量從每小時3300立方米降至每小時150立方米,水壓從3兆帕降至0.2兆帕。硬巖富水段順利實現帶水作業,掘進工作快速推進。硬巖富水段的這一泄水降壓工法在大瑞鐵路其他隧道得到了推廣應用,並被評為省部級優秀工法。

韓認為,現在再面對橫斷山脈的斷層,已經有許多方法可以處理。“開始時我們太沒有經驗了。經驗是在處理現場問題中積累的,特別珍貴、有用。大柱山隧道就是我的另一個大學,我在這裏學習了10多年。”

韓和同事們自行設計加工了隧道二襯混凝土噴淋養護台車,接通水源後不需要持續盯控;自行設計加工了單線鐵路隧道仰拱背模,破解了單線鐵路隧道空間狹小、仰拱及二襯矮邊牆一體澆築的難題。

對斷層施工時可能出現的問題、有效的處理方案和橫斷山脈地質特點深度思考總結後,韓主持編寫了多篇論文在國家級期刊上發表,斷層處理中採用的多項技術獲得了國家專利。

隧道里,技術人員需要經常穿過“水簾洞”般的地段到掌子面查看圍巖地質及出水情況。即使穿着雨衣,韓每次也會全身濕透。這些地下水只有18攝氏度左右,他的身體每次都要承受冰寒的痛苦。

施工記錄裏寫道:一次掌子面突發管湧,掌子面可能整體失穩,必須儘快使用袋裝水泥封堵。現場作業人員不願靠近,韓抬起一袋水泥第一個衝到管湧位置。現場作業人員隨後加入,最終化解了這次險情。

回憶這次險情,韓説:“現場作業人員不敢靠近,是因為他們不懂地質情況,無法綜合判斷,擔心人身安全;我懂、我能判斷,所以我才敢衝上去。這不是我有多麼大無畏。要衝上去,首先要確定人身安全沒有問題。排在大無畏前面的,一定是‘安全第一’!”

這位“80後”技術帶頭人在施工關鍵時刻表現出來的智慧、理性、冷靜和擔當,留在了許多建設者的記憶裏。

“兄弟團”,共克難關

“大柱山隧道的建設駐地在大山裏,最近的集鎮在8公里外:那是一條只有100多米長的小街,剛來時只有幾個雜貨鋪,現在已經有小超市了。我最怕深夜手機響,手機一響,一定是現場有麻煩事了;機械日夜不停地轟鳴,人在隧道里常常不會想到隧道外的事情;一年回家鄉烏魯木齊一次,那裏有父母、妻子,平時最怕知道他們生病;哪有什麼娛樂,根本沒有多少空閒的時間……”

韓語氣裏總是透着一種輕快,説上面這些的時候也不例外。

一個地方、一座隧道、10多年,為什麼你能如此?面對記者的提問,韓説:“不是我,是我們。我是我們。”然後,他説出了姜棟等一大堆名字。這些人都是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

“不是我一個人,我們都在這裏。因為粗線條、樂觀,所以我們才能堅持下去,隧道才能儘快打通。”

“我大學畢業就來到這裏,一待就是10多年。也不是我一個人這麼辛苦,許多人比我更辛苦、更有壓力……”

韓一次次強調。

在鐵路建設現場,“兄弟”這個詞常常聽到。在大柱山隧道建設者的口中,這個詞出現得更頻繁。從開工到現在,進入第13個建設年頭,青山和隧道中的並肩攜手,漫長的建設時間和一次次共同面對前所未有的施工困難,讓他們成了感情深厚的血肉“兄弟團”。

現在,大柱山隧道建設已進入收尾階段。大瑞鐵路共有40多座隧道,大柱山隧道通了,大瑞鐵路開通運營就勝利在望。

大柱山隧道貫通後,建設難關渡過、“兄弟團”被打散。作為技術精英的韓被分派到其他建設項目。

在大柱山隧道,韓心懷“一定打通隧道”的執念,從見習生到技術員、隧道技術主管、工程部部長、總工程師,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隧道工程技術管理者。“80後”韓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時光給了大柱山隧道,而大柱山隧道也給了韓非同尋常的回報。那段經歷帶來的成長,已讓他在新的工作中成為同齡同業者的楷模。

青春只有一次

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

韓將寶貴的12年青春

奉獻給了大柱山隧道

奉獻給了中國鐵路建設事業

他以“80後”的智慧攻克了難關

並將以理性、嚴謹、抗壓、樂觀

迎接新的挑戰

鐵路優秀班組長事蹟材料範文 篇3

xx局集團公司

電務段車載設備車間

檢修工區工長

魯,現任電務段車載設備車間檢修工區工長。學徒工出身的他,幹出了“現代魯班”的業績。多年來,魯帶領團隊完成技術革新100多項,研製各類試驗枱30多個,多項發明填補了國內鐵路系統車載專業技術空白。

4月,畔春意盎然。在中國鐵路xx局集團有限公司電務段檢修基地作業區內,維修人員藉助多種車載設備檢測台,快速檢測東風4D型機車上剛卸下的車載設備。而這些檢測台的研製者,是一位獲得過全國勞動模範稱號的“老鐵路”——車載設備車間檢修工區工長魯。

憑着熱愛入路,一年半提前出徒

“我出生在山東,骨子裏有山東人的倔強。”魯一開口,就透着齊魯之人的率真、質樸。

魯出生在鐵路世家。20世紀70年代,魯父母響應國家號召奔赴黑龍江紮根鐵路。魯父親是一名蒸汽機車電焊工,母親是一名列車乘務員。受父母影響,魯自幼就對火車有着特殊的感情。別的孩子嫌棄“油包”髒兮兮,魯卻整天圍着父親轉,看一次火車能高興好幾天。

一次,父親帶領技術革新小組成員發明了“自動化焊接”技術,大大提高了輪對檢修效率,在單位小有名氣。“母親也跟着驕傲,我當時就想,要成為像父親一樣的人。”魯説。

1982年,正在讀高中的魯向着夢想邁出了關鍵一步。得知鐵路招收學徒工,他果斷報名並在選拔中脱穎而出。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魯格外珍惜,上班跟師傅學,下班纏着父親“開小灶”。“鑽孔時鑽頭要垂直、銼刀打磨過的平面要光滑。”在父親的嚴苛要求下,魯銼出的銅塊誤差保持在0.5毫米左右。動手能力不斷提升的同時,魯發現了自己的短板:電子元器件、電路基礎等知識儲備不足,難以完成複雜的電路檢測作業。

憑着山東人的犟勁兒,加之多年黑土文化薰陶出來的雷厲風行作風,魯報考了工人大學電工學專業來“充電”。他白天上班,晚上研究,《電工學》《無線電教程》一本一本地啃,還經常對照書上的知識點比照實物動手實踐。

水滴石穿。3年的學徒期,魯僅用一年半就提前出徒,並實現兩級跳,順利考上了三級工,在同期入路的青工中嶄露頭角。誰家的收音機、電視機壞了,他都能修。就連一些刁鑽的技術難題,魯也能“手到病除”。

1994年,隨着生產力佈局調整,魯所在車間整建制劃歸電務段。鉗工變身信號工,魯鑽研技術的熱情依舊。當時,鐵路技術裝備還不完善,他就自己動手,優化、改造了扳手、螺絲刀等檢修工具,工友們用起來事半功倍。他還下功夫探索提高車載設備檢修質量、效率。在別人學徒的年紀,魯已成為車間技術“大咖”。

心繫安全,埋頭創新近四十年

因善於鑽研、業務過硬,20xx年,魯成為電務段車載設備車間檢修工區工長。工區負責被司機視為“保命”設備的車載設備檢修任務,新職工多、素質不均衡,青工提素尤為重要。

由於車載設備都在機車上,如何進行模擬故障演練成了難題。魯便萌生了自己動手研製模擬“練功台”的念頭。高中沒畢業的他,開始了艱難的技術創新之路。自購專業書目查資料、進科研單位訪專家,魯白天上班收集動態數據,晚上自學攻關,從查看圖紙,到設計模擬電路,再到反覆測試改進。經過3個多月的潛心打磨,第一代車載設備模擬“練功台”在魯手中誕生了。“練功台”能模擬各種狀態下的機車數據參數,故障演練更加直觀,不僅解決了工友們處理故障演練的難題,還填補了全路這一領域空白。工友們實操能力迅速提升,進一步激發了魯創新熱情。

“對待工作,必須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強化綜合試驗的安全保障措施,特別要堅持故障導向安全。”魯説,正是解決現實問題的緊迫感推動自己的創新腳步39年不曾停歇。曾經有一台新入段的內燃機車電壓波動大,魯將萬用表、錄像機都搬上機車記錄運行狀態,卻一無所獲。思來想去,他主動上門向搞創新結識的工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求助。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魯配合兩名博士生專門設計了“機車電壓波動監測儀程序”,成功在運行的機車上找到了問題源頭。科技帶來的突破和驚喜,給了魯很大啟發,一直犯愁的車載設備配線測試也找到了創新方向。

和工友們一樣,以前,魯最頭疼的就是車載設備配線檢測。一台車載設備有近90根電纜、幾百條連接線,三五名職工用萬用表、手搖兆歐表一週時間才能測試完成。“眼睛都看花了,稍不注意就可能出現漏測問題。”魯心有餘悸地説。望着成堆的黑乎乎線纜,魯決心研究“車載設備配線綜合測試台”,減輕作業強度、提高檢修質量。蒐集廢舊配件、設計圖紙、反覆測試……魯邊幹邊研究,經過一個多月的不懈努力,“車載設備配線綜合測試台”出爐了。“測試台”使配線由人測變為機測,較好地解決了檢測配線設備準確率低、勞動強度大的問題。歷經10年鑽研,魯“車載設備配線綜合測試台”已升級到了第三代,實現智能化。同時,“測試台”還以“CZXL-Ⅰ型車載線纜智能綜合檢測平台”的“身份”投入市場,贏得了廣泛好評。檢測人員只需輕點鼠標,密密麻麻的線纜數據就會陸續呈現在電腦屏幕上,對混線、斷線、對地絕緣等異常情況實現了一鍵測試,一人半天時間即可完成一台車載設備配線檢測任務,工效是10年前檢測水平的70倍,且檢測合格率達到了100%。這個填補國內鐵路系統車載專業技術空白的發明,目前已經在xx局集團公司管內推廣應用,並正在和多個局集團公司洽談合作,預計創效可達20xx萬至3000萬元。

從蒸汽機車、內燃機車到電力機車,鐵路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高。隨着智能化新技術的廣泛應用,魯創新之路也朝着高精尖發力。“第一代‘測試台’控制面板上的40多個孔都是我一個個手工鑽出來銼平的。現在根本不用動手了,智能化硬件支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創新想法也更容易實現了。”回憶起10多年來的工裝變化,魯言語中透着鐵路人的自豪。魯説,最初的“練功台”“測試台”,電路板上佈滿了一個個焊上的分立電子元件,後來都被大規模集成塊取代了,又引入計算機編程系統,早已實現測試智能化。

截至目前,魯完成各類技術革新100多項,設計研製的各類試驗枱30多個,有的已更新換代10次以上。魯説:“每當看到自己研發的設備投入應用取得良好成效後,都會有滿滿的成就感。但冷靜後,我會默默告誡自己,創新無止境,自己還得加把勁。只要單位有需要,我會一直努力下去。”

嚴管厚愛,言傳身教育骨幹

汗水與掌聲如影隨形。隨着在車載設備領域一個個技術瓶頸的打破,魯先後獲得了火車頭獎章、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並被評為“十大龍江工匠”。20xx年,魯摘取職業生涯最高榮譽——全國勞動模範。以魯xx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先後被授予黑龍江省工人先鋒號、火車頭勞模創新工作室、黑龍江省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全國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稱號。

面對一摞厚厚的證書和獎狀,魯説,自己是xx局集團公司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兩條腿”走路人才培養機制的受益者,是組織對勞模、工匠的尊重成就了自己。

“教師是我最在意的身份。”魯説。這幾年,魯除了繼續創新外,更加註重人才培養。魯説:“多培養技術骨幹,培養超過我的工匠。希望車載設備領域人才濟濟。”為加速工區職工成長成才,他設計出從首席高級技師到中級工逐級幫帶的“塔式”教學模式和不定時間、地點、內容、人數、班組的“五不定”教學法,還制定了每天1小時雷打不動的學習制度。曾經零起點的王晶鑫,在魯嚴苛的訓練下,兩年時間成長為xx局集團公司的技術骨幹,並多次參加全路技術表演,現已是技術要求極高的管控班成員。在xx局集團公司車載系統技術比武中奪冠的信號工付志紅、已經走上管理崗位的車間安全員孔德賢,都曾是魯課堂的“旁聽生”。

魯對待徒弟是“嚴”,對自己卻是“狠”。曾經,為了讓徒弟們儘快掌握新型電路板的電路構成知識,魯利用年休假,把自己關在房間裏,廢寢忘食地將專業書籍中15頁密密麻麻的電路逐線、逐號、逐標手繪在一張圖紙上,僅繪圖專用墨水就用了10多瓶。當他將圖紙拿到培訓課堂時,徒弟們拍手叫好,設備廠家的技術人員也直呼“太神了”。多年來,魯帶出高級技師10人、技師4人,有6人在xx局集團公司技術比武中奪冠,6人走上管理崗位。

20xx年11月24日,參加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後,身披綬帶的魯與遠在老家的父親視頻連線。一輩子節儉的父親激動地説:“兒啊,回來獎勵你1000元。”那一刻,魯覺得,自己終於成了父親的樣子。

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

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

魯xx40年的創新實踐中

處處都有“用心”的痕跡

他用心磨礪自己、用心探索技術高地

創造了一個個常人眼裏的“不可能”

點亮“在看”,為魯點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iji/nzmzq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