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事蹟材料 >

農村黨支部書記創先爭優先進個人事蹟材料

農村黨支部書記創先爭優先進個人事蹟材料

特殊的背景、特殊的環境、特殊的時代造就了戰洪權特殊的事蹟!

農村黨支部書記創先爭優先進個人事蹟材料

興安村是內蒙古東部區第一個農村黨支部誕生的地方。這種特殊性註定了它要在洶湧的市場經濟大潮中,逐漸的“遠離”了人們的視線和記憶。

但因為有了戰洪權,才讓人們重新把興安村記起。

1981年,戰洪權光榮退伍返鄉,此時正趕上家鄉開展分田到户。帶着對國家新政的無限憧憬,帶着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希冀,他辭掉城市的工廠工作而毅然決然地回家種田。

因為他是軍人,他有着奮勇爭先的紅色情懷。

紅色代表忠誠,紅色更是一種激情!

戰洪權在軍營裏淬火鍛造的紅色歷久彌新,永不褪色。回家種田,戰洪權一樣顯示出了軍人的優良素質,僅僅從農業收入當中就顯露出他的出類拔萃。

軍人吃苦耐勞、不畏艱難、敢為人先、助人為樂的優秀品質使戰洪權在本村的年輕人當中脱穎而出。XX年,他以高票當選村支部書記。

但這時候的村支部書記責任的成分遠遠多於榮譽。當時興安村集體經濟十分薄弱,不僅沒有多少收入,還負債70多萬元,村民生活水平低下,增收沒有門路。

選帶頭人,人們不僅僅看中的是戰洪權的人品,村民更多的是看中了他的聰明才智和致富本領,村民寄希望於戰洪權能帶領他們擺脱生活困境。

戰洪權深知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的出路在哪裏。生態環境惡化,使興安村的良田變貧瘠。為改善生態,戰洪權要求全村村民上山植樹,那時的村民根本不理解戰洪權地意圖,以為他是為自己搞形象工程。為取信於民,戰洪權與班子成員率先垂範,帶頭勞動,在山上一干就是幾個月不下山。為了讓村民心服口服,戰洪權對自己的老父親和岳父也一點不講情面,一棵樹一個坑也不許差,看到戰洪權這樣的一視同仁,原來罵他給自己挖墳坑的人也乖乖的上山植樹了。

市場經濟規則説明,一味的靠行政指令去完成公益的事業已不可行,這就迫使戰洪權和村班子成員必須轉變服務模式。增加集體經濟積累勢在必行,磚廠和糖化飼料廠應運而生。市場化運作使生態建設免去了行政指令,加上戰洪權對國家政策的熟練掌握,9年的時間當中,興安村完成生態閘溝11條9300延長米,修建坡式梯田6000畝,挖水平坑7萬個。項目區內打深水井149眼,架設農用電網23公里,鋪設地埋管道1.9萬延長米。山水林田路得到綜合治理,治理面積13.6平方公里,全村實現水澆地14500畝,人均5畝地,使玉米畝產由700斤提高到1500斤。現在成材林木就達60多萬株,按平均每株50元計算,它的價值就超過3000萬元,2600多名村民,就相當每人在這個“綠色銀行”裏存了10000萬多元。

因為他是支書,他有着服務至上的紅色情懷。

紅色代表奉獻,紅色更是一種使命!

紅色不是貧困的代名詞!老區就真的擺脱不了貧困的怪圈嗎?執着的戰洪權決心攻破這種定論。

思路決定出路,但思路的廣闊來自眼界的開闊。戰洪權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XX年,他帶領班子成員和村裏的一些種田能人去了一趟聞名全國的華西村。他們在看到差距的同時,也看到了興安村的希望所在。興安村蔬菜種植業基礎比較好,僅西崴子屯大葱高峯期就曾創下年產800萬斤的紀錄,遠近聞名,這就是財路。通過理性思考、多方論證,他們決定籌建脱水蔬菜廠。XX年,戰洪權帶領村班子成員先後6次遠赴山東、滿洲里、海拉爾、突泉等地學習考察建廠經驗,從選址建廠、工藝流程到儲藏銷售一點一滴的進行調研。

建設佔地8800平方米脱水蔬菜廠,其中廠房面積1800平方米,但一期投資就需要280萬元,而當時村集體全部積累也只有60萬元。怎麼辦?戰洪權組織召開了2次村兩委班子會議,最後大家達成共識,先烈們為了新政權舍家捨命,新時期的支部帶頭人“橫下一條心,就是頭拱地也要把廠子建起來”。於是,大家想盡一切辦法,能賒就賒,能借就借,每人又集資了2萬元,總算把一期投資所需資金解決了。

XX年下半年,戰洪權帶領大家每天天不亮就開始幹活,很晚才收工,只要能乾的活不管多苦多累大家都一起幹,地槽自己挖,石牆自己砌,地面自己鋪,彩鋼瓦、瓷磚等原材料直接從廠家進貨,哪怕是買一個燈泡也要貨比三家。經過努力,這個工程僅用84天時間就高標準完成了廠房建設和設備安裝工作,而工時費就節省了15萬元,全部工程下來節省了50多萬元。11月3日,脱水蔬菜廠建成投產。生產大葱、胡蘿蔔、青椒、圓白菜等6大類脱水蔬菜。日產幹品5噸,並且安置了120人就業,為集體年創收30多萬元。

2011年又投資建設了一處佔地XX平方米的永久性蔬菜保鮮庫。目前,全部投資已經達到了580萬元。依託脱水蔬菜廠這個龍頭,戰洪權他們一班人又組建了蔬菜種植加工專業合作社。農民種菜不僅不愁賣,而且從種菜開始就享受以蔬菜入股方式的股民待遇。農閒季節農民還可以有5個月的時間到蔬菜廠打工,這樣農民就有了菜農、股民和工人的三重身份。村民張連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興安村普遍受了乾旱低温等自然災害,玉米、大豆、葵花等大田作物嚴重受災,有的連種子化肥的成本都沒收回來,而在這種嚴重的自然災害面前,全村蔬菜種植面積達到6000畝,畝增收500—1000元,種菜户達到了40%,人均蔬菜增收2900元以上。合作社帶動周邊地區蔬菜種植業迅猛發展,延長了農業產業鏈條,實現了“企業+基地+農户”的產業化模式。在脱水蔬菜廠工作的興安村六社黨員32歲的馬玉柱,按奈不住心頭的喜悦告訴我們説:以前家裏的15畝地僅能收入1萬多元,現在種了15畝圓白菜可得股息3萬多元,夫妻倆到蔬菜廠打工收入1萬多元,閒時開車收購蔬菜可收入1萬多元,是以往大田收入的近5倍。這個蔬菜廠相當好,戰書記是我們致富的好帶頭人,為我們百姓服務的好書記。

因為他是智者,他有着深謀遠慮的紅色情懷。

紅色代表希望,紅色更是一種信仰!

興安村有着悠久的革命歷史,1946年6月,東蒙工委派宋振鼎、蔣弼仁、潘祖勝等人組成羣眾工作團,到巴拉格歹努圖克開闢革命工作。宋振鼎等人在巴拉格歹努圖克興安鎮祕密發展了第一批農民黨員,建立內蒙東部區第一個農村黨支部——興安鎮黨支部。革命先烈為了建立新政權拋頭顱灑熱血,後人應該記住這段歷史,繼承併發揚這種精神,“吃水不忘挖井人”,戰洪權深有感觸的説。

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驅使戰洪權提早思考這件事,而復建需要大量的資金,資金從何而來?

XX年,戰洪權開始着手紅色黨支部復建工作。首先要解決資金的問題,他四處化緣,多方籌集資金,申請到盟旗組織部門復建資金10萬元,建設了100平方米紅色支部展室。當年10月,戰洪權組織村幹部千里迢迢趕赴蔣弼仁烈士家鄉江蘇省淮陰縣蒐集歷史資料和遺物,把蔣弼仁烈士結婚用的簡單古樸的傢俱搬了回來,真實再現烈士生前工作和生活場景。

2011年,興安村進行了紅色黨支部復建整體工程和烈士墓遷移工程。目前已完成總投資130萬元,整個工程佔地5950平方米,分為展覽館、努圖克辦公舊址和紅色支部舊址三部分,展覽館已經被註冊為國家免費開放的博物館。每逢清明節,都有大批的中小學生前來緬懷先烈,寄託哀思。許多黨員幹部也前來參觀,留言寄語,重温入黨誓詞,戰洪權認為,這種教育方式能讓人們更加清醒的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自歷屆共產黨人的前赴後繼,而這恰恰又是共產黨人有着不竭的工作動力的主要源泉。

村裏有了一定的積累,戰洪權的心思不是躺在功勞薄上享受,而是想着 “集體有錢了,就要多為羣眾辦點事兒”。

2011年他又爭取到59户危房改造指標,其中有4户由村裏為每户補貼1.25萬元。

為了保護河邊耕地不受洪水侵蝕,投資12萬元修建了150處護岸丁字壩,治理河灘48處。

雙發屯地勢較高,吃水困難,他就積極爭取為這個屯安裝了自來水,結束了幾家合用一口井,肩扛手提吃水的歷史。

他還十分注重羣眾精神文明生活,投資30萬元修建了文體廣場,為羣眾休閒、健身、娛樂創造了條件。建起了藏書4700多冊的圖書室。

每年組織村民代表、黨員到吉林、遼寧、江蘇等地參觀考察,開闊視野,定期組織舉辦各類專業技能、實用技術、政策法律培訓班,使羣眾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

如今的戰洪權每天依然忙忙碌碌,他正在籌劃為村裏剩下的214户危草房户蓋新居。

雖然戰洪權和他的黨支部榮獲了“五個好”嘎查村黨支部、先進基層黨組織、“100強”示範村等多個盟級殊榮,但戰洪權並不滿足於這些榮譽,他總覺得廣大農牧民的生活離他們所希望的目標還遠示達到,而他和他的紅色支部的奉獻腳步就永不能停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iji/mgep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