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事蹟材料 >

返鄉創業的事蹟材料範文(精選9篇)

返鄉創業的事蹟材料範文(精選9篇)

返鄉創業的事蹟材料範文 篇1

在湖南省懷化市靖州縣坳上鎮木洞村,每到夏天,全村7萬多畝楊梅果實累累,長勢煞是喜人。成熟的木洞楊梅碩果嬌豔欲滴,以其特有的姿色和風格迎接眾人的挑選。提起這裏,人們甚至會忘了木洞村的原名,而直呼其為“楊梅村”。

返鄉創業的事蹟材料範文(精選9篇)

可是,早在上世紀90年代,這裏還是連路都沒修好的窮鄉僻壤,更不用説村民的生活品質達到了什麼水平。如果沒有轉業軍人盧登科的出現,或許也就不會有每年夏天將我們饞得流水直流的靖州楊梅。

提起盧登科,楊梅村人沒有不豎起大拇指點讚的。正是這位面帶謙虛笑容樸實的老人,他帶領着村民們從開山造林做起,一步步克服困難,成就了“天下楊梅出靖州,靖州楊梅出木洞”的名句,也帶領着他的村民們,走向越來越舒適安康的生活。

炮火的洗禮,讓他有了不一樣的堅毅

盧登科20歲那年冬季應徵入伍,新兵訓練還沒結束多久,馬上參加了戰爭,並擔任炮兵工作。談起那段血與火的往事,盧老記憶猶新:“好幾次差點喪命!有一次很久沒洗澡,半夜悄悄去河邊,剛洗完上岸就聽到炮彈的聲音,那個炮彈剛好就掉在我洗澡附近那個位置!”“還有一次在發電報,一圈人圍着,一個炮彈突然掉進來砸在桌子中間,桌上還有發報機等各種機器,兄弟們都嚇懵了,整整五分鐘鴉雀無聲,幸好?那是個啞彈!”這些驚心動魄的故事,盧老説起來顯得有些雲淡風輕,但誰都知道,經歷過近乎零距離的生死考驗,總會刻骨銘心。

盧老説,那時候大概每天的炮火聲太多,對於炮彈的聲音和距離,他已經能非常準確地進行判斷。如果聲音短平快,那必定炮彈是過了頭頂的拋物線,並不會有什麼危險;而如果炮聲是“咳咳咳”的斷斷續續的聲音,基本上能不能撿回命都是個未知數。可是這樣的準確卻讓他對聲音極為敏感,以至於從戰場上回來的前一段時間,整個人完全處於淺眠狀態,任何一點聲響都能將他驚醒。

而戰爭的殘酷之處還不止如此,當年部隊都只能夜裏行軍,所有能反光的物品都不能佩戴,所有的照明設備也不能使用,連車輛的燈都要纏上紗布遮住,完全是憑着感覺和經驗在前行,很多戰士就這樣走進了敵人的雷區。而為了不給敵人留下任何暴露自己個人信息的機會,每個士兵的衣服內襯裏只標註了血型,其他信息一概沒有,很多戰死的士兵連名字都不知道。

那段最為熱血的日子,或許給盧登科注入了連他都不曾察覺的堅毅,而這樣的毅力和堅持,卻成了之後維繫他的楊梅事業最重要的紐帶。

兒時的楊梅夢,終成了後來的創業理想

1982年,盧登科退伍了,轉業回到家鄉,憑藉聰明才智,1990年當上了木洞村的村長。可是,如何在其位謀其事,從根本上改善木洞村村民的生活條件,卻是盧登科一直思考的問題。後來,他總算想通了這當中的要領,原來,木洞村的傳統優勢——楊梅種植,早就被村民給捨棄了。

而事實上,木洞村的楊梅種植有數百年的歷史,不僅好吃好看,果大核小,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還能生津止渴、澀腸止瀉、和胃止嘔、美容養顏。而在清代,木洞楊梅便被譽為“敬奉皇帝之貢品”,頗受古代皇家貴族的喜愛。在盧登科看來,這些都是發展楊梅事業的有利條件。

盧老説,小時候的自己也是隻饞貓,常常和小夥伴一起爬樹摘楊梅解饞,楊梅一直是他的最愛。與其讓它養在深閨人未識,還不如真正將它的優勢利用起來,説不定還能幫助村民們一起發家致富。

於是,他聯名村裏書記向政府申請在木洞村營造千畝楊梅林,以楊梅產業為主桐油林為輔,實施間作短種等綜合開發模式發展楊梅業。為解決資金問題,他除了向政府申請貸款100萬元還自籌資金2萬元。自此,木洞村的楊梅產業拉開序幕。

三年承諾,卻是一輩子的堅守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殘酷的。盧科登幹勁十足,但很多村民卻並不熱心,因為楊梅種下去要3年才能結出果實,而結出果實後,還要1-2年才能夠有味道最好的楊梅出產。這4、5年的時間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扛得住的。許多不可預知帶來的恐懼打跑了許多人,好不容易説服了,但開山造林需要先燒山,這又讓很多人打退堂鼓,到頭來還怪在盧登科身上,讓他賠錢。儘管各種被誤解,盧登科還是毫不猶豫自己掏錢賠了,戰爭的經歷告訴他,這都不算事,只要認準了是對的,砸鍋賣鐵也要去做,而且要做到最好!

三年,説着簡單卻很漫長。説服大家種植楊梅只是第一步,還要有好的種源。為此他一個人趕火車到浙江買回來新品種,又想辦法引進烏梅的品種,好不容易種上了,村民卻對楊梅不上心,很多人對幼苗的成長狀況不聞不問,這讓盧登科很是被動。“不被人理解總是孤獨的”,而他孤單了整整三年。

為了讓大家相信楊梅種植是真的有成效,這三年他經常都是早上六七點就到了楊梅林裏,天快黑了才回來,修剪枝椏,查看果樹,就這樣三年如一日,把果林當家,把一株株楊梅苗當孩子一樣照顧,終於讓七萬多畝木洞楊梅結出了累累的果實。

平均海拔600-800米的青山,清新舒展的空氣,透亮甘甜的水質,這些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加上盧登科的辛勤耕耘,終於讓木洞楊梅打出了名氣,在楊梅還沒成熟的時候就有很多人大老遠的跑來預定,更有趣的事情是,木洞村門口有人賣楊梅卻無人光顧,村裏面楊梅生意火爆異常。而那些之前對楊梅生長不聞不問的村民也主動找到了盧老,希望好好學習楊梅種植技術,種出飽滿多汁,酸甜可口的楊梅。

竹簍送貨到長沙,楊梅汁流了一地

楊梅迎來大豐收,以前冷清安靜的村子,一夜間變得熱鬧起來。經常,人們還沉浸在甜美夢鄉,就有人大老遠開車來預訂搶購了。盧老看在眼裏喜在心裏,但新的煩惱又來了。楊梅是水果當中少數沒有“外皮”的,十分嬌嫩,保存週期很短。“那時候,想着能讓別人儘快吃上楊梅,大熱天裏他開着貨車從懷化親自送貨去長沙,可是因為楊梅都用竹簍子包裝,再加上高温烤着,半路上楊梅就不新鮮了,汁水流了一地,最後,我都不好意思把那楊梅送給別人吃。”談起往事,盧老很是心酸。

幸福都到嘴邊了,難道就讓它這麼溜走?盧登科捨不得讓這些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楊梅被浪費。他通過查資料,找能人等方式給楊梅尋找包裝設計,讓多家包裝設計公司參與設計投標,最終一家公司設計的包裝脱穎而出,不但解決了保鮮的'難題,設計效果也讓人很滿意。

除了在包裝上下功夫,別的方面他也積極探索,就像當年當兵打仗一樣,他總相信,辦法是人想出來的,事情也只有去實踐才會有結果。20__年他獨自去到浙江,學習當地人保存水果的方法,回來後自掏腰包建了冷庫,並在牆面上做了泡沫隔離層,讓楊梅保存更久的時間,擁有更好的口感。“我就是想讓大家都能吃到正宗新鮮的靖州楊梅,我也希望每一顆楊梅都不被浪費,都能產生價值!”望着一車車平安運往外地的楊梅,他總算欣慰地笑了。

孩子們的選擇,他不干涉

現在的盧登科,是木洞楊梅繁植專業合作社法人代表,不但帶領大家獲得成功,自己也獲得了青年星火帶頭人標兵、科技進步先進個人、懷化十大傑出青年農民等榮譽稱號。

和楊梅打交道的日子裏,盧登科積累了不少實戰經驗,什麼時候施肥怎麼嫁接他都一清二楚,提到他的名字附近的村子也沒有人説不認識。每次農户來詢問他關於如何種楊梅,他都會耐心的解答,並親身示範。問及會不會讓兒子跟自己一起種楊梅時,他笑言:“孩子們都有自己的生活和理想,如果他們願意跟我學種楊梅,我當然毫無保留地教給他們,如果他們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也不會強求,我尊重他們的選擇。”

楊梅大王的擔憂:一村富不如村村富

應該説,盧登科和木洞村,是“靖州楊梅”最為響亮的代名詞。但對盧登科而言,他並不希望提到靖州楊梅,人們只能想到木洞村的楊梅,而忽略了靖州其他村鎮上的楊梅。因為,只要是靖州楊梅,便都是他心裏的寶貝。

就好比距離木洞村不遠的高山村,同樣種植着楊梅,卻遠不如木洞楊梅知名,往年甚至有不少楊梅成熟了之後只能爛在地裏,村民的收入情況也很一般,大部分人住的還是吊腳樓,只有極少數的人住上了磚瓦房。看到這樣的情況,盧登科挺難受的,他也在想辦法逐步幫助其他村鎮上種植更為優質的楊梅,從今年開始聯合電商開始網絡預售,他希望能夠通過更多的渠道和方式,逐漸幫助靖州所有的楊梅種植户改善生活,從一村富到村村富,讓人人都有成為“楊梅大王”的可能。

返鄉創業的事蹟材料範文 篇2

在紫陽縣高橋鎮,李遠權算是遠近聞名的返鄉創業能人。他從國中畢業就開始涉足商海,幫父親在鎮上經營商店、開旅館。後來又帶領鄉親們外出打工,從採礦到包礦,一度將隊伍擴展到上千人。

紫陽有得天獨厚的富硒資源,李遠權時常琢磨,如果在這塊富硒寶地上建廠建園建社區,帶領鄉親們在家門口就業,儘快走上脱貧致富道路,豈不是一樁美事?用他的話説,就是想在家鄉幹一番事業。

20__年,李遠權回到家鄉,註冊成立了公司。起初,他抓住國家扶持現代農業園區的機遇,在高橋鎮建成了融農業生產、文化、旅遊於一體的“紫陽縣開源生態農業循環經濟園區”。公司成立以來,李遠權圍繞“硒”字做文章,逐漸發展成為以開發富硒特色農產品、富硒食品,帶動當地農户發展生態種植養殖的龍頭企業。

園區以農户種植玉米和本土黑豬養殖為載體,將原生態農業和循環經濟有機結合,走上了“公司+基地+農户”的產業發展道路。其農業園區、產業聯合社、訂單農業,都成為了貧困户脱貧致富的依託。通過移民安置、土地流轉、玉米種植、黑豬養殖、工廠上班、園區務工6種方式,帶動高橋鎮10個村的`羣眾共奔小康。

這兩年,李遠權及團隊通過調研和考察,經過技術攻關,還自主研發了“紫陽味道——深磨坊玉米營養餐”系列產品,目前可年產“黃金米”5000噸、“黃金米線”200噸、衝調飲品5000萬杯,年產值達到兩億元。

目前,200餘名農民成為公司員工,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同時,李遠權還與600多户貧困户簽訂了玉米訂單收購協議,為農户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談到今年的發展規劃,李遠權不緊不慢地説:“新增的兩條玉米加工生產線正在加緊建設中,投產後將與全縣5萬農户簽訂玉米生產訂單協議,覆蓋貧困户兩萬户。”

返鄉創業的事蹟材料範文 篇3

近年來,xx區xx鎮農民工的“返鄉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併產生了聚集效應。“返鄉經濟”逐漸壯大,有力地促進了該鎮的經濟發展,近幾年xx鎮主要經濟指標均以高速增長,僅20xx年完成固定資產投入8000萬元,近三年來工商税收連續以30%的增幅增長。

該鎮“返鄉經濟”的快速發展既有其偶然性,更有其必然性。從客觀上分析,一是返鄉創業具備本土基礎。“家有三尺硬地”。外出能人根在家鄉,具備深厚的創業根基。二是返鄉創業擁有草根優勢。外出能人天生具有草根性,適應環境能力強,回到家鄉創業更是如魚得水。三是返鄉創業有現實好處。回到家鄉創業,機制更靈活,服務更細緻,當地黨委、政府甚至可以動員全鎮的力量為其服務。四是返鄉創業可獲得精神享受。外出能人返鄉創業,可以受到當地黨委、政府較高的禮遇,有一種“衣錦還鄉”、“榮歸故里”的感受,這是在外地創業所不可比擬的。

該鎮“返鄉經濟”之所以能取得明顯成效,與鎮黨委、政府的引導和扶持是密不可分的。主要體現在:

一是高位推動,引領能人返鄉創業。能否促成能人大批返鄉,當地黨委、政府的引導作用尤其重要。該鎮堅持把“返鄉經濟”作為壯大鎮域經濟的根本途徑來抓,努力把在外能人資源優勢轉化為本地經濟發展優勢。成立以鎮黨委書記為組長、鎮長為第一副組長的促返鄉經濟工作領導小組,確定目標,制定規劃,並配備專職人員。通過上下聯動,該鎮黨委、政府摸清了符合發展的潛在返鄉投資羣體,在第一時間內掌握了在外能人的投資意向信息。為動員在外能人返鄉創業,鎮黨委、政府每年在打工創業人員相對較多的地方,召開促進經濟發展知名人士座談會,聯絡鄉情,推介投資環境和優惠政策。同時,充分利用在外創業務工者的親情、友情、同學情等關係,通過情誼架設返鄉創業橋樑。

其二,優化環境,服務能人返鄉創業。外出能人對環境的要求相對外商而言,要求沒那麼苛刻。儘管如此,該鎮黨委、政府也是非常注重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一是搭建平台。鎮財政在較困難的情況下,擠出資金上千萬元建設鄉鎮工業平台,20xx年收儲工業用地300餘畝,使工業基地面積達到800餘畝;抓好基地道路改造,完善通水、通電、排水、排污等硬件設施,為“返鄉經濟”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條件。二是優質服務。對落户基地的企業實行“保姆式”服務。對企業在發展過程遇到的困難和阻力,黨政主要領導親力親為,扶持和關心企業發展,直至企業滿意為止。

其三,樹立典型,激勵能人返鄉創業。對有突出貢獻的返鄉創業人士,鎮黨委、政府大張旗鼓地進行表彰,並推薦其擔任區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在黨委、政府的引導激勵下,落户企業創業積極性空前高漲,並帶動了其他外出能人返鄉創業。在江西省霏歐凰傢俱製造有限公司的帶動下,長富食品、長盛木業等企業紛紛返鄉創業。

返鄉創業的事蹟材料範文 篇4

我叫周,現任山東星達彩印包裝有限公司總經理。

我和眾多青年人一樣,曾有過美麗的生活遐想、美好的事業憧憬和燦爛的人生構想。當初,懷揣着“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定要做出點成績來證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初心回到家鄉創業。如今,我的創業夢正逐步實現。

20__年大學畢業後,到啤酒廠技術處任職。20__年末由於廠子經濟效益下滑,公司結構發生變化,銷售也是急需人才,我覺得趁着年輕就應該多出去跑跑,所以毅然選擇做了一名普通的銷售員,但好景不長,由於各種原因,我被迫辭職。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我正處於興家立業的艱難爬坡階段,精神上的打擊讓我很迷茫和深度的痛苦,作為一個來自農村的大學畢業生,到底該做出怎樣的選擇,很糾結,幾番思想,我毅然決定回鄉創業。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結識了一位朋友,從他的隻言片語中,我發現了很大的商機,那就是我們這邊啤酒廠家很多,所需紙箱量也很大,經過市場考察,可行性非常強,所以我毅然決然的`邁入了紙箱加工這一行業。

俗話説,“萬事開頭難”。企業創辦之初,也走過了一段艱辛之路,企業剛創辦時,缺乏專業技術工人和專業管理人員,走了很多彎路,自己又要搞生產,又要跑業務,還要當採購員,沒日沒夜的考慮着企業的發展,尤其當時環保查的特別嚴,更是雪上加霜。終於,黃天不負有心人,經驗一點點累積,經過兩年的發展,公司終於邁入了正規化,實現了跳躍式發展。星達包裝現擁有固定資產3000多萬元,其中包含德國進口印刷機一台,高速瓦楞紙板生產線一條,全自動覆膜機三台,全自動高速裱紙機三台,全自動模切機三台,以及打包機、叉車等其他附屬設備。

企業要發展,要壯大,產品是根本,沒有適應市場的產品作保證,企業就沒有希望。對於從零開始從事紙箱加工的我而言,一路走來遇到的種種問題與困境,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專業的技術指導、科學的管理方式等等,是保障產品良好發展所必須的。

為了確保產品符合客户的需要,我往往讓技術員與客户時時溝通,從而確保產品能夠被客户認可。我在生產中不斷摸索,對產品質量嚴格把控,逐步取得客户的信任,技術創新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從而使得我們公司的紙箱在德州市所有啤酒廠紙箱供應中佔到百分之六十以上。作為帶頭人,我一直把科技創新作為新的動力推動着公司的發展壯大。

經過幾年的探索與磨鍊,企業有了一定的基礎的知名度,有人曾對我説:你現在是一個老闆了,該享受享受了。聽到這樣的話,我往往一笑了之,我現在首先想到的不是享受,而是要富而思源,把有限的資金用到擴大再生產上,用到帶動周邊羣眾就業創業的浪潮中去,用到助力農村扶貧脱貧的社會中,進而帶動了周邊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再就業,帶動了農村的經濟發展,提高了村民的整體收入水平。

為適應社會的發展建立和諧勞動關係,與員工簽訂了勞動合同,辦理了社會養老保險,工傷保險,為員工提供安全生產措施和勞動保護用品、工資按時足額發放。

“創業有起點,事業無終點”。我深知,今天取得的一點小成績只是明天事業的一個基點,只是人生的一小步。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我堅信,事在人為,只要堅定信心,沒有過不去的坎,成不了的事。

返鄉創業的事蹟材料範文 篇5

退休老人三沖茶葉創業年入1200萬

本是到了享清福的年紀,家在隆林各族自治縣德峨鎮的退休老人卻因為對家鄉茶葉的一片深情,將一家瀕臨倒閉的茶葉公司接手過來。四年來,四處奔走,找政府幫忙、到銀行借貸,克服重重困難,奇蹟般地把公司盤活了。

如今,三沖茶葉公司在隆林已是家喻户曉,因為該公司已擁有5000多畝的高山生態茶園,年產幹茶100多噸,年收益1200多萬元,成為了該縣集種植、科研、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退休老人不清閒 痴情茶葉首創業

開車從德峨鎮政府出發,繞着盤山公路向三衝村方向行駛,十幾分鍾後,在山腰的一處,一棟富麗堂皇的建築出現在記者眼前。記者本以為是一處旅遊景點,沒想到,這棟氣派的建築竟是隆林三沖茶葉公司的辦公樓。在辦公樓左前方,是生產加工車間,著名的三沖茶葉便是在這裏加工的。

説起當初退休後為何還要創業,告訴記者,是一份牽掛。原來,在退休之前是一名鄉鎮幹部,主抓當地的茶葉生產工作。“幹了幾十年,對原來主抓的.隆林三沖茶葉有一種説不清道不明的感情。”

三衝村海拔1680米,地勢高峻,山嶺連綿,峯巒起伏,溪流縱橫,土壤肥沃,常年雲霧繚繞,“晴時早晚遍山霧,陰雨成天滿山雲”,素有“雲霧三衝”之稱。在這裏,種植的茶葉因得益於地形和氣候的優勢,成為當地的一大農業特色。

1996年,由於市場的原因,原來經營三沖茶葉的那家企業業績下滑,產品賣不出去,資金短缺,一些農户也申請退出。當時主抓三沖茶葉的憂心忡忡。通過聽取專家意見和自己反覆思考,他建議企業採取統一收購農户茶葉、統一採集、統一管理、先囤貨等方式,使得企業渡過難關。20__年7月,退休。當鄉鎮領導詢問他今後的打算時,他跟領導説,他想把那家三沖茶葉公司盤下來自己做。“很多人都私下議論開了,反對的聲音很多,説我年紀一大把了,有福不好好享,盡瞎折騰。”

盤下三沖茶葉公司後,每天都很忙:走基地、進車間、跑市場,很多事情都親力親為。“每次碰到熟人,他們都説,看你在公司忙裏忙外,跑不停,哪裏像退休的人哦!”

兩起兩落不灰心 力挽狂瀾救公司

20__年,茶葉市場出現波動,普洱茶被炒得虛高,其他品牌的茶葉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三沖茶葉也不例外。

“茶葉賣不出去,大家都很灰心,不想做,想退出。”雖然自己也很着急,但看着大家低落的心情,還是咬牙堅持,並逐一找員工談話,做他們的思想工作。為了帶動員工和農户的積極性,創新了企業發展模式,成立茶葉合作社,將肥料免費供應給農户,待到茶葉收成時,按市場價收購。經過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幾乎瀕臨倒閉的三沖茶葉公司死而復生。

20__年,三沖茶葉再次面臨危機:市場上瘋狂搶購茶葉,提高茶葉價格,導致公司出現資金鍊斷裂。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經營的公司又一次面臨倒閉的危險,這次是鐵了心也要挽救。“不貸就死,貸了還有機會挽救,賭一把!”稱那次的路走得特別艱辛,他將自己多年來的積蓄拿出來補進去,還找銀行貸了20萬元。“真的是把老本都賭上了,當時我的行為很多人都不理解,家人也反對,但我還是義無反顧地去做了。”

幾個月後,公司的效益重新好轉起來,心中那沉重的石頭終於落了地。“當時的壓力是很大的,還好挺了過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感慨不已。

兩次的堅持,讓對三沖茶葉的感情更加深厚。他也特別感激曾經幫助過他的人。為此,他在做強做大公司的同時,也懷着一份感恩的心,帶動三衝村的村民種植茶葉走上致富路。“我們跟農户籤合同,我們提供技術指導、免費發放肥料,收購農户茶葉,請農户幫忙採摘茶葉,工錢一天100元。”告訴記者,剛開始只有30多户加入,後來隨着公司經濟效益越來越好,信譽度越來越高,更多的農户加入到種茶行業。“到現在為止,已經有500多户加入。”

“現公司擁有5000多畝高山生態茶園,有524户農户種植茶葉,形成紅、綠茶一系列產品的生產線,年產幹茶100多萬噸。去年,公司的總收入有1200多萬元,今年的收入會更高些。”説,隆林三沖茶葉現已經走出隆林,走出廣西,賣到了廣東、浙江、湖北、河北等地。

女承父業挑大樑 希望走出新天地

公司做大做強了,開始思考今後公司的發展。“我現在年紀也大了,跑不動了,想找個接班人來替我管理公司。”膝下一兒一女,本來他打算讓兒子接班,但是畢業於廣西醫科大學的兒子對此不感興趣,於是他就把希望寄託在自己女兒身上。“我女兒陶思藝剛好是學商務的,算是專業對口。”告訴記者,他女兒20__年畢業,畢業後就跟着他在公司學習。“她學得很快,兩年的時間就懂了很多,還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產品的設計和包裝。”

20__年,陶思藝成為了公司的法人,對外營銷全部由她負責。也就是在這一年,三沖茶葉“翅東”牌金毫紅茶獲得了第三屆廣西名優特“中心產品”金獎。在記者採訪當天,陶思藝正從南寧準備上北京參加茶葉展銷會。之後,記者電話採訪了陶思藝。她告訴記者,她學的商務專業知識對她的幫助很大,此外,由於到各地進行營銷,也使得她視野開闊了很多。“我想在父親制定的公司發展模式上進行新的嘗試和發展,走出新特色,讓公司能夠更好地發展。”

返鄉創業的事蹟材料範文 篇6

姚、男、布依族、1976年10月5日出生、中共黨員、蔗香鎮蔗香村計生協會會長、蔗香鎮創業致富帶頭人。

每當火龍果開花掛果季節,蔗香公路低碼頭渡口,增添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沿路水泥樁上紅、黃、白花相爭豔,鱗形果球紅沿線,這就是蔗香火龍果。

蔗香渡口路口100畝的火龍果是姚於20__年2月份引進種植示範基地。據瞭解姚xx1997年和村裏的青年,一起南下廣東打工,在東莞街口一家玩具廠打工,當時工廠效益不太好,薪水少,家裏有老有小需要照顧,他尋思着打工不是他的出路,1999年他結束了打工生涯。兩年後返鄉,接着龍灘庫區移民開始,家鄉的拆遷有序地開展,幾年後移民建房建好,家人安居樂業。他就開始尋思找發展致富路子,正當他尋思無路之時,恰逢省農科院到蔗香調研,並組織培訓亞熱帶水果種植技術,姚第一個踴先報名,在培訓期間認真學習,不恥下問,在老師的引導下,他決定在碼頭路口處實施100畝火龍果種植示範。

培訓結束,他就帶着家人所有勞動力上山,砍草、挖坑整地,聯繫果苗,他堅信“含淚播種的人一定能含笑收穫”。按老師教的種植技術程序逐一進行,經過幾個月的努力,100畝的'火龍果示範基地現在人們的眼前。不知情的過路人,看到碼頭公路上下,栽有整齊序的一根根水泥柱,不知有人在幹啥?後經瞭解,才知道是蔗香姚在栽火龍果。

俗話説“種莊稼、三分種七分管“,為了確保示範成功,姚在地頭建一個臨時工棚,在果園內認真抓好管理,種耕除草,澆水施肥。夜間又作人工授粉,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努力,終於在20__年6月火龍果熟了,蔗香第一家火龍果開始上市。在當地,他的舉動傳為佳話。

從那時起,他帶動村裏的幾家農户栽起了火龍果,隨着國家對農村的政策扶持越來越好,羅甸縣有人來蔗香投資種植火龍果,有人在成立火龍果種植合作社,也有單户種植,他知道這是村民脱貧致富的好機會,他堅定:只要肯學、肯想、肯幹,致富小康不會是夢。蔗香的火龍果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初步形成了一項新的產業,奔赴同步小康致富路,他是羣眾“領頭雁”。

據統計,目前全鎮共有5家種植合作社,有13家單户種植共計2350畝,年總產值1133萬元,鎮政府也把火龍果項目作為一項重要的產業來抓。

返鄉創業的事蹟材料範文 篇7

走進橫江鎮羅雲村“紅達食品加工廠”,見到這裏小有名氣的賴大林,很難相信眼前這位土生土長、樸實無華的年輕人就是擁有投資超過200萬元,提供 80人就業的“小老闆”。經過進一步交談了解,使我對這個曾經的打工仔,後來的小老闆,如今的回鄉創業楷模敬佩不已。

“人的一生就是在坎坷中奮進,有了目標就要努力去實現。”這句話是賴大林淡定的處事原則,也是他勾勒人生成功座標的祕笈。賴大林出生在橫江鎮羅雲村,自小家境貧寒,為了減輕家中的負擔,好強的他懷揣着滿腔的熱血,毅然選擇了遠赴福州打工。都説“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他什麼苦都吃過,什麼活都幹過,最後,他還是看準了米粉這個行當,堅強不屈的他經過幾年的打拼,一點一滴的積累着米粉加工的技術和經驗,隨着技術的日漸成熟,他把自己打工攢下的“第一桶金”,在福州開起了米粉加工的小作坊,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創業。

憑着農家漢子特有的韌性和幹勁,他的米粉加工廠在福州逐漸有了名氣。正當事業蒸蒸日上時,20__年的金融風暴使米粉加工行業開始變的蕭條起來,賴大林的米粉加工小作坊,也變的步履維艱。不能就這樣看着幾年辛苦打拼的事業“蕭條”下去,執著的賴大林當即決定帶着技術和資金回到家鄉考察米粉行情。

在返鄉農民工情況摸底中,橫江鎮、村幹部瞭解到他的情況,對他的返鄉創業給予了全力支持和幫助。不僅幫助他解決了1000平方米的建廠用地,還幫助解決購買房屋所遇到的問題,特別是得知他辦廠資金上有缺口時,鎮領導主動找到他,為他辦理返鄉農民工的認定,並很快貸到一筆無息貸款。經過幾個月的努力,20__年的12月,躊躇滿志的賴大林第二次走上了他的創業之路。

如今,賴大林的米粉加工廠的廠房已經建起了2層,還購置了一幢兩層的辦公樓,工廠已經初具規模。他還滿懷信心的告訴我們,他的米粉加工廠準備配備兩條生產線,工廠將通過質量體系認證,確保生產出最安全、最綠色的米粉,力爭使米粉走出石城、走向全國。

看着自己的“紅達食品加工廠”紅紅火火,這位樸實憨厚的農家漢子動容的説:“政府對我的幫助我銘記於心,鄉親們的支持我很感謝,我相信還有比賺錢更有意義的事,就是努力回報自己的父老鄉親,帶領大家共同致富。”

村位於前鋒區代市鎮西南方向,距代市鎮政府4公里,轄6個村民小組,296户,1134人,幅員面積1.2公頃,其中耕地面積840畝,全村共有黨員26名,4名女性黨員。岳廟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接收點建立於20__年8月,為代市鎮第一批遠程教育接收點。在鎮黨委和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岳廟村黨支部堅持把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作為推進新時期基層黨建工作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抓手,按照“讓幹部經常受教育,使農民長期得實惠”的要求和“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積極探索,大膽實踐,狠抓落實,走出了一條“建一處站點、強一個支部、富一方羣眾”的遠教工作路子。在五年多的運行中,岳廟村遠教接收點共播放200餘場次,受益幹部羣眾達到1000多人,已基本形成黨員帶頭學、羣眾積極學的良好格局。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在“建”字上下功夫,着力打造一流的“遠教”平台

一抓硬件資源的整合和配置。我們立足自身資源條件,充分利用現有辦公場所,將岳廟村黨員會議室作為遠程教育接收點,積極籌措資金,配備了全新的電腦、電視等設施,接入速度快、容量大的網絡寬帶,並配齊多個“遠教”工具軟件,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整合和優化。

二抓軟件資源的整合和配置。我們在接收點製作並設置了規範、美觀的指示牌和宣傳櫥窗,展貼遠程教育的各種宣傳圖片和資料;制訂了一系列工作措施、操作流程和具體規範並一一上牆公佈,要求有關人員全面掌握,便於引導和指導黨員幹部羣眾更好地開展學習。

三抓人力資源的整合和配置。我們專門組織了1位符合“四有”標準的同志組成遠教管理服務隊伍,並經過有關培訓考核。該名同志在對設備進行經常維護的同時,還承擔定點、定時、定量開展“遠教”的一系列組織實施工作,包括遠程節目接收和播放、管理平台建設、各類活動組織、資料檔案整理和教學信息收集反饋等,以確保遠程教育工作保持正常的最佳運行狀態。

二、在“教”字上下功夫,着力打造一流的“遠教”質量

一是在教育對象上求“廣”,充分調動積極性。讓更多的黨員幹部羣眾參與進來,是遠程教育順利開展和取得實效的基本前提。正因如此,我們十分注意調動廣大黨員幹部羣眾的積極性,努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把單一的黨員教育學習拓展到全民教育,包括青年團員、普通羣眾、外來人員都可以參加學習,從而大大拓展了遠教的受惠羣體,擴大了遠教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提升了遠教在普及型教育和個性化教育中的積極作用。一方面,加強宣傳,營造濃厚氛圍。主要是通過懸掛橫幅、張貼標語、刊出板報、發放資料等形式,大力推介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工作,使遠程教育家喻户曉,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培育典型,發揮示範作用。主要是挖掘、培養和推介積極參與遠程教育並已從中受益的學用典型,讓黨員幹部羣眾真切地看到遠教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和作用。再一方面,深入一線,融入幹部羣眾。主要是通過流動放映、送“教”上門、學習輔助、宣傳演示“遠教”平台等深入一線的方式方法,舉辦各類參與性、娛樂性都比較強的活動,直接帶動黨員幹部羣眾參與遠程教育。通過這些措施,古街社區黨員幹部羣眾參與遠程教育的積極性得到較好的調動,並呈現日益高漲態勢。

二是在教育內容上求“精”,切實增強針對性。遠程教育要取得實效,還必須在教育內容上切實增強針對性,努力使黨員幹部羣眾感興趣、學得進、用得着。為此,我們始終堅持“黨員幹部羣眾需求什麼,接收點就播放什麼”,開通訂單電話,定期向廣大黨員幹部羣眾詢問,及時瞭解他們對“遠教”的需求情況,並將相關信息輸入電腦,建立遠教需求信息庫。在此基礎上,按照“精而管用”的'要求,豐富站點片庫,拓展站點功能,按圖索驥確定播放內容。如針對老年人,我們組織學習保健、醫療衞生等相關科普知識;針對育齡婦女,組織學習計劃生育和生殖保健知識;針對青少年朋友,組織學習《青年與創新》、法制教育等方面的知識;針對黨員同志,學習《中國共產黨規程》和《黨的基礎知識》、《艱苦奮鬥、廉潔從政》主題教育黨課、《天上的菊美》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接收點運行五年多來,根據受惠羣體的不同需求,“遠教”的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先進性教育中湧現出的先進人物和典型事蹟。如:《沈浩先進事蹟報告會》、《楊善洲同志先進事蹟》等課件。通過這些課件的播放,進一步激發了黨員幹部的宗旨意識,促進了學先進、趕先進、爭先進氛圍的形成。二是先進村(社區)黨組織的成功經驗。如:《文明社區黨旗紅》、《和諧,從這裏開始》、《為民辦實事》等村(社區)工作記錄片。通過收看這些紀錄片,廣大幹部羣眾受到了很好的工作知識教育,也促使他們認真學習借鑑,全面總結經驗,不斷尋找差距,及時提出對策,切實解決問題,更好地為居民羣眾辦好事、做實事。三是涉及居民日常生活的政治理論、政策法規、實用技術、致富信息和科普、法律知識及家庭生活、文體衞生常識等。這些與羣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以專題片的形式播放以後,提高了居民文化素質,促進了和諧鄉村建設,深受居民羣眾的歡迎。

三是在教育形式上求“活”,不斷提升實效性。靈活多樣的方式和方法,是遠程教育取得實效的關鍵。為此,我們努力在創新上做好文章,把點擊式、互交式、直播式教育結合起來,把集中學、分散學和送“教”上門以及在活動中學結合起來,使定時、定點的固定教學拓展到長期、流動的開放教學,以實現“遠教”成效的最大化。集中學,就是把每月的15日和25日兩天作為固定的學習日,要求本村全體黨員開展課堂式集中學習,主要學習政治理論、黨的方針政策和各種現代知識。分散學,就是根據不同年齡和不同文化層次黨員幹部羣眾的需求,實行開放式教學,每週播放四次以上不同類別的教育片,並通過公告欄、短信平台、qq羣等渠道告知每次播放的時間和內容。送“教”上門,就是針對不同的對象和需求,分時段、分層次地組織專業放映隊到各個點上進行流動放映,或者組織專門人員上門進行學習輔導。

三、在“管”字上下功夫,着力打造一流的“遠教”環境

開展現代遠程教育,“管”是根本。只有加強管理,創造良好的環境,這項工作才能順利推進並取得預期成效。為此,我們從多個層面入手,從規範管理上破題,不斷優化開展遠程教育的工作環境。

一是依靠組織支力。岳廟村黨支部對遠程教育工作非常重視,專門成立了由支部書記任組長的遠教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遠程教育建設、管理、學用以及運行經費落實等各項工作,並加強教學管理的指導督查;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特別是落實專職管理人員,明確職責任務,做到有獎有罰;制定遠程教育工作計劃和管理意見,促進該項工作正常開展。

二是依靠輿論支持。除了從調動參與積極性角度大力推介遠程教育外,我們還從工作的層面和“四個工程”的高度(即把遠教工作作為提高黨員幹部素質的“黨建工程”、促進村民增收的“致富工程”、豐富村民文化生活的“文化工程”、促進鄉村和諧的“安居工程”),不斷加大宣傳力度,全方位、立體化地宣講開展遠教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實效性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技術知識等,為遠教工作的全面開展營造上下齊心、眾志成城的良好氛圍。

三是依靠制度支撐。我們堅持以制度管人管事,制定了一系列嚴格、規範、實用的站點運行管理制度,促使遠教工作不斷規範化。在站點管理上,制定了遠程教育領導小組、接收站點工作人員職責和設備管理、人員管理、資金管理、教學管理等制度。如《設備管理制度》,要求確保站點設備安全、加強設備維護管理。在教學組織上,建立了學習收看、信息反饋、學習情況記錄等制度。如《學習收看制度》,要求時間安排要合理、教學方法要靈活、學習內容要豐富;《信息反饋制度》,要求及時上報信息,不斷探索和完善工作方法。

四是依靠羣眾支招。通過召開座談會、發放徵求意見表、互發短信、qq羣聊和平時面談等渠道與形式,經常徵詢黨員幹部羣眾對辦好遠程教育的意見和建議,請他們出謀獻策。不少黨員幹部羣眾也能尖鋭地指出存在的問題,並且非常樂意地提出一些對策建議,對我們改進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參考作用。

返鄉創業的事蹟材料範文 篇8

5月26日,沿漢江旁魚紫公路紫陽段行駛一個多小時,記者來到大巴山深處紫陽縣“養雞狀元”龍倫增的養雞場,見到了這個樸實的小夥子。在交談中,一連串的來電讓他的手機響個不停。一會兒是四川的老闆打電話訂貨,一會兒是西安的客商諮詢價格,一會兒是某個酒店經理要到養殖基地考察,總之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衝他養殖的'土雞來的。

龍倫增,這位1988年出生的農家娃大學畢業後,先後在西安、天津的商貿公司上班,月薪都在4000元以上。然而,故土難離,在外漂泊的日子更堅定了龍倫增回鄉做“新農人”的決心。20__年5月,帶着在外攬下的第一桶金回到家鄉,龍倫增申請了8萬元大學生創業貸款,通過鎮政府流轉林地1000畝,建起了雞舍,引進首批土雞苗5000只,開辦林下生態養雞場,當上了“雞司令”並註冊了公司。

為了提高養殖技術,他一邊通過書籍、網絡尋求解決辦法,一邊向養殖大户、縣上及鎮上的農技專家請教。在苦心經營養殖場的日子裏,龍倫增集老闆、技術員、工人於一身,又要給雞餵食,又要尋找銷路,還要請工人師傅維護養殖場設施,整天圍着雞仔轉,忙得不亦樂乎。

隨着土雞的出欄,成品雞銷往西安、安康及四川等地。因為是生態養殖,龍倫增也與這些老闆建立起長期合作關係。去年,四川一位客商看好放養的土雞肉質純正、味道好,將現存欄的5000只盤廂河土雞全部購買。於是,龍倫增決定擴大生產,追加投資50餘萬元,建起了兩個20__平方米的新圈舍,完善了育雛室、飼料倉庫、消毒通道、圍欄、大門等設施,又補欄1萬隻盤廂河土雞,依舊銷售火爆。

“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返鄉創業一直是我的夢想。我相信做農業是有前途的,我要給鄉親們做個表率”,龍倫增説,“下一步,我準備成立專業合作社,形成自己的品牌,延長產業鏈,走生態農業、公司加農户、‘互聯網+’的生產經營模式,帶動廣大青年一起創業,帶領鄉親們和周邊農户共同致富,讓盤廂河土雞走向各大超市、餐館酒店,走出陝西,走向全國。”

返鄉創業的事蹟材料範文 篇9

XX縣,地處東北部,蘇皖兩省五縣交界地帶,是全省農業大縣,也是典型的勞務輸出縣。多年來,農村勞動力受農村內在“推力”和外在“拉力”的影響,正從農村向城市、從農業向非農業轉移,勞務輸出規模逐年擴大。據統計,該縣年累計外出務工人員24.6萬元,佔全縣88萬元人口的27.95%,年勞務總收入約15億元。

近年來,一些先期外出務工的農民,在務工、經商中開闊了眼界,更新了觀念,鍛鍊了膽識,學到了技術,積累了資金,在親情故土的感召下紛紛回家鄉辦廠經商,或從事農業規模經營和開發性生產。目前,該縣外出務工人員先後有612人返鄉創辦企業468户,吸納本地富餘勞動力7000多人,年創總產值1.2億元。

今年有所不同,由於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返鄉農民工增多,但大部分為輔助型勞力,年齡偏大,技能偏少,資金短缺,家庭困難,返鄉人員生活和精神壓力較大。XX縣信用聯社針對這種情況,採取多種措施,積極引導農民工返鄉就業。

一是擴大授信範圍,搞好延伸服務。XX縣信用聯社緊緊抓住農民工返鄉創業這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主動調整信貸結構,擴大授信範圍,對中小企業、個體業主、工商大户、退伍軍人、大中專學生、進城進鎮商鋪、攤點等進行授信,凡是符合條件的、願意通過信用社貸款致富的客户均進行授信。

二是提高授信額度,搞好跟進服務。開年以來,該聯社組織2個專題調查組,深入各鄉鎮瞭解農民工返鄉情況,對返鄉“能人”進行登記,對有創業意願農民工的.進行造冊,通過縣勞動就業局查找農民工返鄉創業情況,採取跟進服務等措施,及時解決其資金需求;同時根據不同客户需求分別增加授信額度,公務員貸款授信從5萬元提高到20萬元,創業户可以通過公務員擔保獲取貸款;返鄉創業業主貸款授信從3萬元提高到10萬元;對中小企業實施最高額抵押,使不同層面的客户都能享受貸款的支持。1月份,對新星塑業、吉祥養殖場、雪王食品櫃廠、義軍油脂公司、餅乾廠等15家返鄉創業户,發放1200萬元貸款支持。

三是創新信貸產品,搞好差別服務。該聯社為支持好、服務好三農和縣域經濟發展,在原有的金融產品基礎上,重點開發了“企業聯保貸款”、“住房按揭貸款”、“公務員消費貸款”、“便民致富貸款”、“公司+農户”貸款、“111工程”貸款、“擔保公司保證”貸款等新的便民貸款。“企業聯保貸款”可以實行強強聯保,強弱聯保,但不得弱弱聯保;“公務員消費貸款”除了公務員自身貸款外,還可以為他人擔保;“111工程”貸款是一項鼓勵農民工返鄉搞好小規模養殖的貸款,即鼓勵每户養1頭牛、10只羊、100只雞,信用社貸款在1-3萬元。截至目前,全縣有5個社啟動了“111工程”貸款,幫助返鄉農民在家也能致富。

誠鎮青年陳凱外出務工學會了電子機櫃箱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回到家鄉投資創辦了XX縣飛凱電子技術有限公司。該公司通過最高額抵押和企業聯保等方式,及時從信用社獲取信貸資金280萬元,使其生產規模得到進一步擴大。目前該公司佔地3000平方米,資產總額近1000萬元,解決返鄉民工60多人。XX縣屏山鎮25歲的張見文利用在外務工積累的經驗和資金,開辦了XX縣峻林機械有限公司,信用社再度進行貸款支持,使該公司不斷髮展。目前該企業解決返鄉人員70多人,年銷售收入超過500萬元。

四是配合惠民政策,搞好責任服務。為履行好社會責任,XX縣聯社主動與當地政府配合,按照省聯社和當地政府有關要求,制定了《XX縣信用聯社支持返鄉創業信貸服務方案》,計劃年內投放5000萬元返鄉創業專項貸款,投放5000萬元擔保公司保證貸款,投放5000萬元政府重點項目貸款,投放500萬元政府貼息貸款,投放500萬元生源地助學貸款。確保XX縣縣域經濟得到平穩發展。

據悉,XX縣信用聯社今年貸款淨增5173萬元,其中支持返鄉農民工專項貸款1200多萬元。目前,在信用社的大力支持下,該縣第一產業達到43個,第二產業149個,第三產業276個,解決返鄉人員6812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iji/93dv4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