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社會實踐報告 >

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報告

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報告

文化,特別是羣眾性文化的普及,能最廣泛地調動人的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性,最有效地形成發展的統一戰線和合力。婁底,作為新興的工業城市,有沒有自己獨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回答是肯定的!不僅如此,婁底的每個縣市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牌子,例如雙峯的國藩文化、湘軍文化;漣源的藥王文化、古鎮文化、古村落文化;新化和冷水江的蚩尤文化、梅山文化;新化的紫鵲界梯田文化等等。但眾多的文化旗號使域內文化因子呈現既碰撞衝突又各自為政的局面,這種局面不利於區域文化共同體的形成。鑑於此,確認婁底的主題文化,採取有效的措施傳承、保護和利用,不僅是一件利在當代的大事,更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

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報告

在五天的訪談與調查中,我對婁底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同時也得到許多收穫和心得。説起傳承問題,就不得不説説婁底的歷史了。我們對孕育婁底地域文化的地方歷史和社會發展史,缺乏認真的梳理,反而是自我解嘲似地認為:婁底是一片新建行政區域,沒有歷史。而實際上,婁底這片土地,在北宋以前,一直是一個統一的民族自治區域。早在30XX年前的商末周初,它就是“大禾女國”的核心區域;22XX年前的西漢初,婁底全境隸屬“連道”,是“長沙王國”所轄的一個因出產鉛錫礦而聞名的少數民族自治縣;縣級建制一直延續到晉代,因當時政局動盪,官方鞭長莫及才自然消失。此後土著居民傳統的氏族聯盟,自我管理,自然發育,到唐宋時代,才重新以“梅山峒蠻”的族稱出現在官方視線中。北宋中葉“王安石變法”期間,距今正好940年的公元1073年,這支先民聯合體因仰慕漢族先進文化,主動歸化於中央封建政權。當時由潭州(今長沙市)派員,將登記註冊的1萬4千多户中的8千户安置於中、北部,分設兩縣統轄,其餘6千多户分別補充給周邊的益陽、寧鄉、湘鄉、衡山、邵陽各縣。中、北部的兩縣,即安化和新化,實際地域遠大於今天的婁底全境。由於朝廷採取的是“分而治之”政策,婁底地域上的原住民,才開始分屬於不同的州、縣行政區:當時的安化縣城,在今天的漣源市七星鎮,歸屬於潭州管轄;新化縣城,在今天的新化縣白溪鎮何家山,歸屬於邵州(今邵陽市)管轄(這段歷史,原冷水江市文聯主席李新吾等所著《梅山蚩尤--南楚根脈,湖湘精魂》一書有詳盡的描述,可供參閲)。我們1979年組建的漣源地區,行政區域只包含了北宋的新化、安化兩縣的部分區域,如從原新化劃出的隆回和新邵,僅新邵曾短期隸屬漣源(婁底)地區,現仍屬邵陽市;原安化縣域,則是元代以後劃歸湘鄉的東部地區,即今天的漣源、婁星和雙峯全境隸屬於我市,其西部所餘的今安化、桃江兩縣,隸屬於益陽市。由於梅山峒的政治、經濟中心在今冷水江市的巖口、鐸山、毛易、金竹山一帶,所以,今天的婁底地域,即宋代梅山峒的核心區。

而梅山,是一個兼有地域與文化雙重內涵的名詞。婁底是梅山地域的主版塊,梅山大地千百年來伴生、傳承和不斷髮展的文化涵蓋了婁底全部。“梅山文化”以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獨特性、傳承性、輻射性和開放性文化特徵,早已放眼“天下”,走向“天下”,是“天下”人的梅山,亦稱為“天下梅山”。“富厚”,就是指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同等雄厚。在《戰國策.秦策一》中就説到“蜀既屬,秦益強富厚,輕諸侯”。 湘中侯府富厚堂之名的“富厚”就是此意,其源於《漢書》功臣表中關於列侯記 ‘富厚如之’之語。婁底的“富厚”, 不僅有“世界銻都”、“百里煤海”和“有色金屬之鄉”等美譽的支撐,更有“天下梅山”文化因子的引領。正因為有了梅山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影響力和穿透力,才有了婁底外在的大氣、大度和內在的深沉、厚重,才成就了430萬婁底人共有的文化底藴。

一、梅山文化的獨特性,承載着“富厚婁底”的“血性”。

梅山文化是以蚩尤為傳承關係的遠古文化。蚩尤被認為是桀驁不馴的南方人,是強大的九黎部族的首領稱號,是中國原始手工業之祖,是古代刑法的創始人,是中國的戰神。也曾被異物化,甚至妖魔化,在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訓.用兵》中有“蚩尤,庶人之貪者,及利無義,不顧厥身,以喪厥身。”但不論歷史上的哪種記載,他們都是以自身的社會等級和倫理觀念來審視和刪改歷史傳説,把蚩尤為部族生存而取代失敗的盟主、與他族爭奪空間的衝突行為,視為貪慾暴虐和犯上作亂,但後世統治者,在打仗之前,總還是會想起要請“兵主”蚩尤保佑,不得不宰頭牛予以祭祀。從秦漢時期的“連道”,到漢代時期南蠻與中原政權的對抗,及至南北紛爭時期南蠻勢力的發展壯大到宋神宗開梅山,梅山文化的源頭是蚩尤文化,其歷史脈絡十分清晰。也正因為“蚩尤文化”的歷史饋贈,成就了“富厚婁底”的典型個性——“血性”。

梅山文化,作為一種源頭文化、世界性文化、原生態文化,其內涵表現為以蚩尤為傳承關係的遠古文化、以瑤族文化為核心的南蠻民族民間文化、以梅山儺為特點的湘中民俗文化;婁底人特有的桀驁不馴、心憂天下、勇於擔當、屢為人先和堅韌、頑強、忠烈、重諾守信並與時俱進的精神特質,就是梅山文化獨特性的外在表現,是“富厚婁底”“血性”特徵的鮮明標記。有人説:一部中國近代史,廣東人革命,江浙人出錢,湖南人流血。湖南人“流血不怕死”的精神,那是因為秉承了梅山文化的精髓,所以才有了陳天華、蔡和森、羅盛教等大批志士仁人的前赴後繼,才有了我們今天婁底人的自信、自強、堅忍和血性。梅山文化已成為婁底人民建設美好家園的強大精神力量。

二、梅山文化的傳承性,培育着“富厚婁底”的“知性”。

“富厚婁底”坐擁千百年來傳承的優秀文化因子,已將“血性”的文化個性融入骨子裏,融入了靈魂深處。同時,也在“血性”文化的不斷反思、反省中加入了“理性”的文化元素,培育、並逐漸形成着“富厚婁底”的“知性”特徵。

“知性”是指內在的文化涵養自然生髮出的外在氣質,簡單説就是讓人拿眼睛一看就覺得此人有文化有內涵的氣質。“富厚婁底”的“知性”,是“敢為人先的開拓進取”。曾國藩率領的湘軍,演繹了“血性”文化的傳奇,同時,曾國藩作為洋務運動的發起人之一,他指導創辦了第一家現代意義上的兵工廠、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蒸汽機輪船、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設立了江南製造局……曾國藩也成為了“富厚婁底”不斷開拓創新的寫照。“富厚婁底”的“知性”,是“憂國愛民的責任擔當”。深受梅山文化薰陶的三一集團董事長樑穩根,認為“國家之責大於企業之利,相對於推動整個資本市場改革的進步而言,企業自身利益的得失微不足道”。“富厚婁底”的“知性”,還是“勤奮務實的執着實幹”。出生於婁底的香港著名商人餘彭年,從兩手空空的建築工,在香港人生地疏、語言不通的艱難環境中,憑藉勤奮拼搏的幹勁,最終成為了五星級酒店董事長和著名慈善家。

“富厚婁底”的這些“知性”特徵,從“血性”演繹而來,是對“血性”的發展與完善。蚩尤本與炎黃並列,號稱中華人文三祖,但終歸敗在黃帝手下,其“血性”還是有很多需要完善、完美的地方。“富厚婁底”的“知性”,就是在不斷克服、不斷自我突破“血性”的不足中成長,在與時俱進的“理性”思考中形成的氣質。今天,“富厚婁底”的“知性”已具有了在“桀傲不馴”中融入“合羣”的文化因子,“勇於開拓”中收斂“蠻幹”而加入了“深思熟慮”,既能“出奇制勝”又能“長遠謀劃”,既能“打好區域游擊戰”也能“打好大範圍的軍團協同作戰”,既有“剛”也有“柔”,既有“勇”也有“謀”。

梅山文化作為一種源頭文化、世界性文化、原生態文化,它的文化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蚩尤為傳承關係的遠古文化

梅山與蚩尤有關,主要不在於有“蚩尤故里”、“蚩尤屋場”等無從稽考的表物現象,而在有歷史文獻記載的由蚩尤而九黎,由九黎而三苗,由三苗而南蠻,由南蠻而苗瑤等民族的內在傳承關係。早在秦漢時期,就在湘中地區建立“連道”,管理少數民族事務。大約從漢代起,南蠻的一些分支在今湘西和湘中地區開始了與中原政權的長期對抗。南北紛爭時期,南蠻勢力得到極大發展,自河南南陽以下,湖北、湖南地區基本上是南蠻勢力,當地刺史、郡守等多為南蠻人士。後來勢力衰落,到宋神宗開梅山前,梅山成了蚩尤部族長期駐守湘中的前沿陣地,梅山文化的源頭是蚩尤文化,其歷史脈絡十分清晰。

2、以瑤族文化為核心的南蠻民族民間文化

梅山文化在我國大西南乃至整個南蠻地區有着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瑤族、壯族、苗族、土家族、仫佬族、毛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等族羣普遍存在梅山信仰。梅山文化的傳播最遠到達雲南的白族,在土家族中傳播最快,對瑤族影響最大。宋代開梅山時,梅山的主要族羣是瑤族。在瑤族的歷史記憶中,梅山被視為祖先居住的祖靈地,在瑤人的宗教觀念中,人死後只有迴歸梅山祖靈地,靈魂與祖先團聚才得安寧。據我省民族學家伍新福等人考證,省境內所謂南蠻各少數民族無不一是九黎、三苗後代,而瑤族是其中的主要分支,故梅山是南蠻各族的聯絡站,是我國南方各族羣的起源生息之地,也是南蠻文化的基石。

3、以梅山儺為特點的湘中民俗文化

儺的起源甚早,詳見於先秦各典籍,實際上是一種與基督教的真主、佛教的如來性質相同的中國鬼文化,只不過真主、如來是人們的精神信仰,鬼是人們的一種思想情緒。中國人崇尚感情,崇尚孝道,親人去世,希望他死而有知,靈魂不散,於是就有了鬼的觀念。但想象中的鬼也和人類一樣複雜,於是又有了奉鬼、治鬼的儺。儺的形式多樣,惟獨以梅山祖師為稱號的梅山儺,以鬼治鬼,構成儺文化的一大特色,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而且通過適當形式演示,可以從根本上破除人們的迷信思想。

4、與梅山有關的文化景點

就人文景點而言,有相傳開梅山時起過重要作用的寧鄉密雲寺,安化有蚩尤故里及與梅山名號有關的梅城,新化有蚩尤屋場,隆回有瑤家村寨,漣源、新化有開梅山時的進軍路線遺址,有眾多的儺文化景觀,漣源有漢代連道古城龍城及與之相關的龍山。自然景觀方面,有古代勞動人民辛勤建造的紫鵲界梯田,自然形成的奇觀梅山龍宮與波月洞,有融文化與自然一體的大熊山,以及因秀麗資江和人工打造的柘溪水庫形成的各種自然風光,都是各縣特色的旅遊景觀。

俗話説,一方山水養一方人。婁底同樣有婁底獨特的山水和人文。在我的理解中,婁底的山水與人文精神是紋理一致、緊密相連的。其中有一個共同的關鍵詞:融合。比如説婁底的山水,就是星辰之精氣與神韻的融合,相傳婁底是婁星與氐星交相輝映之地。從人文來講,婁底作為湖湘文化的一部分,既承襲了博大精深的荊楚文化,又以鐵血意志的梅山文化和儒家思想侵潤的耕讀文化融入其中,成為歷史人文精神的美麗融合。這種融合,更直觀一點表達,我認為就是血性與理性的融合。

談到血性,有人曾經把湖湘人特別是湘中人比作為“普魯士人”、“斯巴達人”,強悍、無畏、直率、執著。可以追溯到蚩尤時期,在物競天擇、成王敗寇的年代,我們的先輩要抗拒自然、抵禦外侮,必須具有戰天鬥地的抗爭精神,這種精神無疑充滿了原始的血性,同時也種下了堅韌、勤奮、自強的精神種子。如果説,血性精神在有的人看來,帶有霸蠻、好鬥的“非主流”成分。那麼,在注入以曾國藩為代表的耕讀思想之後,改良了的血性精神則添加了擔當、尚德等理性成分,更加充滿着“正能量”。兩大精神元素的融合,好比鋼琴之黑白兩鍵,太極之陰陽兩魚,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和諧流淌在婁底人的血液中,代代相傳、歷久彌新。

人文精神孕育典型人物,典型人物折射人文精神。從三國丞相蔣琬、宋代神童賀德英、元代著名詩人散曲家馮子振,到近代中興名臣曾國藩、革命英烈蔡和森、陳天華、秋謹、向警予;從以樑穩根為代表的商界鉅子,到以謝和平、劉耕陶、劉筠、曾益新、曾蘇民、鄧起東、張信威等院士為代表的學界精英;從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羅盛教,到新時期的優秀人民公僕周晏夫、“最美校長”楊建一、平民英雄鄧錦傑,等等,都是婁底精神的突出代表。他們既是婁底精神的傳遞者,又是婁底精神的詮釋者。

我認為我們應當有婁底精神的自信,並且要把這種精神自信轉化為精神自覺和自強,進一步形成婁底精神的巨大磁場,為建設幸福婁底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不管你是生長、紮根在婁底的,還是來婁底工作、生活和創業的,都是婁底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都是婁底的主人,都應融入到婁底精神中來,與婁底的發展同舟共濟、榮辱與共。樹幹再高,枝葉再茂盛,也忘不了對根的深情。只有凝聚精神,增進包容,付諸行動,婁底的發展才會有希望,婁底的“幸福夢”才會指日可待。我覺得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將文化創意產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緊密結合起來,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及其學員的教學實習展示,挖掘文化內涵,提煉文化精髓,找到創意開發突破點,以為文化創意產業為抓手,實現非遺資源的良性開發。建立一個內容完整、永不損毀的數字文化遺產資產庫,並以其為基礎數據素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靈活開發各類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視覺形象素材、動漫形象、文化元素等,通過版權授權、展覽展示、聯合開發、教育培訓等方式實現產業化運作,目標是建立中國最大、最權威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內容數據庫

通過幾天的學習我覺得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進行保護與開發利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必經之途。對文化創意產業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為其提供十分豐富和絢爛的文化資源平台,使得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有了內容和原材料的基礎保證,使“內容為王”的口號可以繼續叫得更加響亮。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業可以提供強大的工具和方法,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獨有的創意和展現形式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保護、傳承和展示的巨大空間。藉助文化創意產業,很多文化形式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注入更加強大的生命力,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社會文化需求結合,幫助非物質文化遺產探尋到更加適合的保護與傳承模式。同時,運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客觀上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更多的資源和人才,以及更大範圍的社會關注,獲得更多非遺文化愛好者的支持。由此可以看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是可以通過相互借勢、相互滲透、互為支持而獲得雙方的發展和共贏,兩性的互動將同時為二者的發展和繁榮帶來不可小覷的推動力。

在生活中中,每個人不僅要具備自身所要具備的素質,而且應該主動的去了解每個城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多瞭解才能懂得怎樣去保護,怎樣去傳承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內的一些物品,比如,地方特產蘿蔔乾、素火腿、大麻糕等等食品可以被呈現在市區的一些飯店內,能讓所有來往的人品嚐到,這也不失為一種宣傳的好辦法。再者,部分藝術品也可以拿到市中心給人們展覽,讓市民們都能欣賞到,多多瞭解這些非物質文化。再就是大力進行口頭宣傳,多製作一些海報,向人們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景色與魅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shehui/krwr9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