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挖掘物質遺產價值

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挖掘物質遺產價值

近年來,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各省各地的申報熱情也是持續高漲。這種現象進一步表明我們國家現在更加重視民族文化的保護及傳承,廣大人民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也有更深切的認識。這對於提升人民的文化品位與科學文化素質都有很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有利於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為中華民族的崛起提供精神支撐。

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挖掘物質遺產價值

這次學校暑期開展的實踐活動有關於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課題,我想這也是一次好的機會來深入瞭解人類的這份精神財富。

崑曲木卡姆多浪剪紙等藝術精品以不同的形式展現了我國多民族的文化遺產,這些璀璨的藝術珍寶耀眼奪目,始終吸引着人民熱愛的目光。國家也注重財力物力的投資,重視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多浪文化是維吾爾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主要分佈於葉爾羌河流域,新疆阿瓦提縣是“多浪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

多浪文化的形成是基於原始土著,兼具維吾爾族文化與蒙古文化的秉性,是草原牧獵與綠洲農耕融合的“活化石”。歌舞是多浪文化主要載體之一,具體體現在“聚”、“豪”、“勁”、“醉”四個方面。 “聚”,維語中的“多浪”即是“成堆地聚集在一起”的意思,同時,多浪文化也因聚合而產生;“豪”,多浪人的心胸像戈壁一樣寬廣,性格豪放,歌聲高亢悠長;“勁”,多浪人粗獷拙樸,舞姿恣意縱橫,剛勁有力;“醉”,多浪人的穆塞勒斯原汁原味,讓品嚐的人情醉心也醉。國家近年來投入很大的力度來保護這種文化遺產的傳承,確立遺產傳承人,建設藝術展廳,使得這種藝術珍品走出閉塞的鄉野農家,接受人民大眾藝術眼光的檢閲,同時也昇華了人民的藝術追求,達到雙贏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讓多浪文化確立藝術定位,成功傳承,進一步綻放屬於自己獨特的藝術價值。

在校期間我曾經不止一次的走進了荊州古玩城,因為那裏離學校確實近,很方便。每一次去都有不同的感受,悲涼滄桑肅穆這些已經不再是我們所能感受得到了,歷史長河盪滌舊跡,沉澱下的斷壁殘垣裝點着現代人怪異另類的審美眼光。在那裏很少有人懂得呵護,當胸中日益被銅臭之氣所污蝕,擁有的物質文化遺產就等同是赤裸裸的財富。我看到有人把精美的剪紙當成涼蓆鋪地,理由是沒人光顧,浪費可惜,豈不知他的行為不僅是浪費,更是糟蹋玷污褻瀆!走出古玩城,外面的世界依舊光鮮瑰麗,人的心靈卻有種可笑的光怪陸離。那一剎那感覺到沉重,不想説太多的話,胸中充塞的是無奈與痛惜。可能社會的大環境已經有了顛覆性的改變,死水的味道很少再有人嗅到。我突然想起宋代大儒朱熹的一句話:古之人猶抱美玉而深藏不市,今之人以石為玉而又炫之也!或許很多的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在商品經濟的今天繼續綻放光彩,但是不能忽視還有太多的人文珍寶被赤裸裸的俗鄙的劊子手所扼殺!我期盼着那些沉睡的人們能睜開惺忪的雙眸,認識到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並保護好傳承好它們!

基於同樣的原因,我頻繁的出沒於荊州博物館。這座承載荊楚瑰寶的文化宮殿,在向世人展示絢爛荊楚文物的同時,也讓文化荊州蜚聲海內外。青銅絲織漆木玉器陶瓷石器等精美珍貴的文物是荊楚遠古先民的勞動成果與智慧結晶,在中華文物殿堂上熠熠生輝。其中的絲織品讓我一次次發出由衷的驚歎,因為這些絲織品的做工細膩精緻到現在都沒有辦法破解。隔着玻璃,看着這些珍品,內心怎不油然而生一份自豪與驕傲呢!自豪的是祖先的聰明與才智,驕傲的是今天我們傳承與保護的決心。去年元旦的時候,我和一個朋友坐車去荊州城東門觀看煙火表演,那晚東門主幹道實行了交通管制,因為有太多的人來參與那場盛大的狂歡。我們去的時候,已經有很多人回程了,路上游人如織,用摩肩接踵毫不為過,移動很慢。我和朋友只能小心而行,害怕在人羣中走散。煙火表演在護城河的河岸上上演,我們就拼盡全身力氣往過擠,。這時候,頭頂上漂浮的火光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通過當地人的介紹,我知道了那是孔明燈。天上有很多的孔明燈,地面上還不斷有人放,那種朦朧的火光,搖曳出沉醉的回味,我一直在留意着它們的行動軌跡,努力想洞察它們的歸處,就像燃燒的生命,最終會把灰燼撒向哪座歸冢。後來瞭解到,孔明燈上寫滿了祝福,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託。對遙遠的未來的牽盼,對未知的生命的祈禱,更有他們發自心靈的虔誠的自省。護城河的流水滌盪幾千年的歲月沉澱,孔明燈的燭影祈照荊楚兒女的前進道路,這是上輩薪火相傳的文化遺產,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衷心的希望我們能接好這一棒!

暑假回到家鄉,我也不忘自己的使命,那就是挖掘物質遺產價值,展示民族文化魅力,為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奉獻一份微薄的力量。我的家鄉在黃岡浠水,在這片人傑地靈英才輩出的熱土上,家鄉人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與聰明才智也創造了屬於自己的獨特的文化藝術形式。浠水民歌是巴楚文化完美結合的產物,浠水民歌不僅是鄂東民歌的代表,而且是巴楚文化完美結合的代表,鄂東的民歌所有的基調都可以從浠水民歌裏找到,而且浠水的旋律都可以從四川民歌中找到出處,因為浠水民歌是活着的歷史。浠水是古時巴人的流放之地。鄂東民歌不管怎樣的發展,但基調仍是巴人精神的基調。兩個多年來流放的巴人在鄂東這塊土地上創造了生命的原始歌謠。這些歌謠有着向命運不屈的抗爭,迸濺的熱血和熊熊的大火變成了號子,男女的愛情,豐收的喜悦,幸福的痛苦的眼淚化作了旋律。毫不誇張的説,浠水民歌之於浠水人民,就像《馬賽曲》之於法蘭西人民,《星條旗永不落》之於美利堅人民,因為它不僅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支前進奮鬥的號角!並不僅是浠水,我們黃岡有11個縣(市),每一個縣市都有自己的文化藝術形式:紅安的蕩腔鑼鼓,馳名中外的黃梅戲,黃梅挑花,羅田東腔戲,蘄春布貼與李時珍中草藥文化,團風剪紙,英山纏花與畢昇活字印刷術等等 ,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藝術瑰寶,更值得驕傲的是它們都已經申報成功了,是世人翹首膜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在的我們,不再全副心思用在物質享受上了,因為我們創造的物質財富早已經能夠滿足口腹之娛,今天當我們回過頭來審視腳下的路,仰觀天際變幻的星雲,驀然發現還有一些東西值得我們不遺餘力去追求。它們孕育了燦爛與智慧,它們見證了滄桑與輝煌,它們啟迪了現在,更昭示了未來:我們要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民族文化的光芒更加綻放,屹立於世界文化最高殿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830nn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