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考察報告 >

台灣旅遊業考察報告

台灣旅遊業考察報告

台灣旅遊業考察報告

台灣旅遊業考察報告

2004年6月,我參加團組赴台灣公務交流,有機會考察了台灣旅遊業的發展現狀,對福建省如何加快發展旅遊業和加強閩台旅遊業合作做了一些思考。這裏將自己的感想和建議提出來,謹供參考。

一、台灣旅遊業發展概況

台灣的旅遊業是從1956年起開始有計劃地發展起來的。近半個世紀來,依次經歷了外國人來台觀光、民眾出島觀光和民眾島內觀光三個重點發展階段,現已實現入境旅遊(“境”特指關境,下同)、出境旅遊和島內旅遊“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但是,台灣基本上屬於旅客產出地區,出境旅客多於入境旅客,觀光收益逆差較大。總體而言,台灣旅遊業落後於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其入境遊客接待量佔全球出境遊客人數的0.33%,觀光收益約佔全球觀光收益的2.5%。目前,台灣正實施“二十一世紀發展觀光新戰略”,力圖打造“觀光之島”,爭取一躍成為亞洲主要旅遊目的地之一。各旅遊企業也使出渾身解數“深耕旅遊業”,以使台灣旅遊業在國際市場上令人耳目一新。

(一)產業地位與產業政策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台灣當局首次把旅遊業列入九項“施政重點”,標誌着旅遊業被正式認定為一項產業。但是,台灣長期以來靠發展製造業支撐經濟,旅遊業實際上一直沒能受到充分的重視,這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旅遊業的產業主導政策,進而影響到旅遊業的實際產業地位。近幾年,隨着製造業向島外轉移和經濟的持續低迷,當局才逐漸把目光轉移到旅遊業上面,扭轉以往“以工業經濟為帥”,改以“觀光產業為主,使觀光成為新興產業的火車頭”,出台了“振興觀光五大施政重點”,實施了“觀光客倍增計劃”(列為“國家”發展十大重點投資計劃之一)。為此,當局制定了不少重點扶持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例如,今年開始實施“外籍旅客購物退税”制度,以塑造“購物之島”新形象,吸引更多的入境遊客。

(二)旅遊資源開發

台灣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尤以自然旅遊資源最為突出,複雜奇特的地貌景觀、變化多端的氣候和種類繁多的動植物,使得台灣像一座海上大公園,從清代開始便有“八景十二勝”之説。隨着現代旅遊業的發展,傳統的自然風景區已經無法滿足需求,許多主題公園或樂園如劍湖山、九族文化村等相繼被開發出來。台灣還日漸重視對人文旅遊資源如文物古蹟、建築、民間藝術、民俗風土、特色美食等的開發,使其與自然景觀融合一起,充分體現歷史價值和人文特色。此外,旅遊資源的開發範疇不斷向都會景觀、工農業生產景觀、科技園區、博物館、展覽館等延伸,極大地豐富了旅遊的內容。

台灣在開發旅遊資源的同時,較為重視旅遊資源的保護問題,如推行“生態保育、環境永續”理念,制定並實施了“觀光資源永續發展策略”,輔導旅遊業界推廣生態旅遊,建立觀光資源退場與養息機制、觀光環境監測機制等,收到較好的效果。

(三)旅遊產業發展

台灣旅行社成長的分水嶺是當局1979年開放民眾出境觀光,並於次年開放台灣人民赴大陸觀光,旅行社的數量迅速發展,業務經營範圍更加擴大。截至2003年,全台灣旅行社共計1923家,從業人員40740人。但台灣的旅行社存在家數多而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差的問題。近年來,台灣景氣持續低迷,旅行社惡性削價競爭、裁員和減薪頻繁,倒閉的也有不少,目前正是重整旅行社行業的時候。

台灣旅遊飯店依規模與設備分為國際觀光旅館與一般觀光旅館。截至2003年底,台灣計有國際觀光旅館62家、客房18776間,一般觀光旅館25家、客房3120間。旅館業平均住房率在60%左右,總營業收入每年約有300多億元台幣,從業人員19853人。近十年來,台灣旅館業朝向國際化發展,飯店等級不斷提高,新建的飯店多是四、五星級的國際觀光旅館,出現了福華、長榮等連鎖經營的本島大型飯店集團。

台灣的旅遊景點景區星羅棋佈,全島觀光遊憩區共計279處,較具代表性的有100處左右。這些景點景區的經營管理因行政體制隸屬不同,分為“國家”風景區(12處)“國家”公園(6處)、“國家”森林遊樂園(16處)、“國家”農場、自然保留區和保護區以及縣、市級風景區等。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山、陽明山、太魯閣、墾丁、東部海岸等處景區的開發已具有世界級水準。

(四)旅遊市場

入境旅遊方面,根據台灣觀光局公佈的統計資料,台灣入境旅遊人數1989年突破200萬人次,到2002年達到2726411人次,2003年受伊戰、SARS疫情影響,入境旅遊人數負增長24.5%,説明入境旅遊市場增長速度十分緩慢。與亞洲主要旅遊目的地如香港、泰國、新加坡、韓國、印尼等相比,到訪台灣的國際旅客數明顯偏少。例如與香港比較,台灣的面積與人口遠多於香港,旅遊資源的種類和數量也毫不遜色,但赴台灣的遊客僅相當於香港的20%。究其原因,與台灣只滿足於民眾島內休閒的功能,長期忽視開發赴台的旅遊市場有很大關係。

出境旅遊方面,台灣於1979年開放出境觀光旅遊,到2002年出境旅遊人數達到750.7萬人次,23年間增長500倍。2000年以來,每年台灣民眾出境率超過20%,平均每人出境次數0.4次左右、停留天數約10天。可見相較於成長緩慢的入境旅遊,台灣的出境旅遊成長卻是猛烈的。如此大量的出境情況,造成了每年旅遊外匯逆差約23億美元。由於近年來台灣對大陸的投資和兩岸貿易的增長,台灣每年出境旅遊人次有近五成前往港澳或經由港澳進入大陸。

台灣島內旅遊市場快速發展,依據台灣觀光局2001年的《旅遊狀況調查》中估算,島內遊客人次為9745萬人次,旅遊總花費約台幣2417億元,民眾出遊率為86.1%,平均每人出遊5.26次,平均停留天數1.7天,平均到訪據點數1.5個,每人每次旅遊花費台幣2840元。除了平均每人每天花費、停留天數和到訪據點數略有降低外,其他指標都是增長的,顯示出島內旅遊市場有持續增長的相當潛力。

二、對福建省旅遊業發展的幾點啟示

綜觀台灣旅遊業發展的歷程,有一些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一是當局在旅遊業發展過程中發揮較強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1、實施重點扶持措施,為旅遊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例如從2003年開始,當局針對60萬公務員實行“國民旅遊卡”制度,當年即創造了近800億元台幣的島內旅遊消費額。2、加強行業管理,一方面通過完善旅遊業行政管理機構,建立行政管理和行業自律相結合的體制,另一方面通過法令法規的頒佈,加強對旅遊企業經營的宏觀管理。3、加大資金投入,開發建設旅遊資源和接待設施。近年來當局加大對觀光巴土路線、環島列車、旅遊資訊服務網等基礎設施的投資,以提升旅遊服務品質。當局還實行公私並進,鼓勵民間資本發展旅遊業的政策,中長期貸款與投資由當局和公營機構執行,較短期投資則多鼓勵私人投資,由旅遊管理部門給予輔導。

二是科學規劃和精心開發,把旅遊資源的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1、科學規劃,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當局就邀請國際著名專家來台考察旅遊資源,編制了“台灣地區觀光事業綜合性開發計劃”,將全台旅遊資源分區分類分級開發與管理。最近又實施了“套裝旅遊線路整備機制”和“觀光資源永續發展策略”,對旅遊資源重新進行整合和總體規劃,以適應發展入境觀光的需要。2、突出文化和生態主題,深度開發各種特色旅遊和精品旅遊,如銀髮族之旅、青年旅遊。高爾夫球之旅、自駕旅遊等“精緻之旅”,小火車懷舊之旅、花卉生態農特產之旅、原住民傳統祭典之旅、温泉之旅、潛水之旅等主題旅遊,提高旅遊的品位。3、不斷創新,開發工業旅遊、農業旅遊、修學旅遊等新型旅遊產品,以適應市場需求多元化、個性化的趨勢,旅遊產品的種類結構明顯優於我省。

三是大力開展宣傳促銷。當局較重視對旅遊目的地的形象宣傳和品牌打造,各旅遊企業則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遊營銷網絡。促銷手段也較為多樣化,如制定“國際觀光宣傳推廣計劃”,邀請知名媒體、旅遊作家與旅遊業者赴台考察、採訪報道;在機場、車站設置統一識別標誌的旅遊服務中心,向旅客推介旅遊線路、景點;利用國際互聯網開展旅遊宣傳和電子商務,據統計在講華語的大中華圈內,台灣旅遊業的e化率居首位。

四是在加強聯合中求發展。近年來,台灣旅遊業為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加強了行業內外部的合作。例如,島內的航空公司、飯店與旅行社間密切配合,形成共進退的合作伙伴關係。旅遊業與其它行業、部門間的聯合,則進一步拓寬了市場,產生協同發展的效應。由農業與旅遊業有機結合而成的新興產業———休閒農業就是成功的範例,目前台灣休閒農場每年接待島內遊客達100萬人,約佔台灣人口的4.4%。

隨着福建省委、省政府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構想的提出,旅遊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高度重視。最近,省委盧展工書記明確指出,今後旅遊業發展的思路和目標,要與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構想相呼應、相銜接,把旅遊業作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作為新興支柱產業來抓。

當前我省旅遊業發展的勢頭很好,存在許多新機遇和有利條件,但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如2003年我省接待境外遊客人數已被江蘇、浙江兩省趕上並超過,從長期保持的全國第四位落到第六位。總體上看,我省旅遊業的區域競爭力不強,發展後勁不足。如果用一個產業的綜合指標來衡量,我省旅遊業的產業結構、產業規模和產業競爭力與一些旅遊業發達省份相比尚存在較大差距。主要問題是:旅遊開發水平低,缺乏大手筆項目和特色鮮明的旅遊精品;旅遊產品類型單一,滿足不了現代遊客的多種需求;旅遊宣傳促銷的力度不夠,市場知名度不高;旅遊企業小、散、弱、差的現象突出,龍頭企業寥寥無幾;資金投入不足、管理體制改革滯後、從業人員素質偏低等“瓶頸”問題從根本上制約着我省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一)堅持走政府主導型的旅遊發展道路

政府主導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旅遊發展道路。針對我省實際,要加快政府旅遊管理體制改革,各個旅遊重點發展市成立旅遊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強化政府對旅遊業的領導,解決目前存在的旅遊管理條塊分割、各為其主、力量分散的問題,形成“政府主導、條塊結合、部門聯動”的新格局。政府要有重點地加大對旅遊業的投入,特別是在旅遊重點項目建設和旅遊整體形象宣傳上要設立專項基金並逐年增加,在旅遊公共品建設方面要從財政資金上給予扶持,同時要大力拓寬投融資渠道,引導和鼓勵民間資本和外資投入旅遊業,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建議政府積極採取措施,促進旅遊企業做大做強,重點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品牌優勢的大型旅遊集團,真正處理好“政府主導”和“企業主體”二者間的關係。

(二)高標準規劃和開發旅遊

我省旅遊業要以市場和競爭為導向,立足資源優勢,突出區域特色,抓好旅遊規劃和開發兩大環節。首先要高標準、高起點規劃旅遊,着力解決我省規劃滯後問題。旅遊規劃要全省“一盤棋”,各市、縣(區)以及重點區域的旅遊發展規劃要與全省旅遊總體規劃相銜接,避免各唱各的調,形成協調、完整的旅遊規劃體系。我省旅遊產品開發長期處於低水平、小規模的分散狀態,缺乏大型化、綜合性、高檔次並在全國範圍具有較強吸引力的拳頭產品,建議政府要集中力量辦大事,實施旅遊精品戰略和項目帶動戰略。具體講,要適應現代旅遊市場要求,重新整合全省的旅遊資源,在“三大旅遊中心”和“五區兩帶”有選擇地扶持建設一批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真正大手筆的重點旅遊項目,力求形成區域性或全國性的品牌,帶動我省旅遊產品的整體升級換代。要重視旅遊的深度開發,突出文化和生態主題,多開發觀賞性、娛樂性、參與性兼備的旅遊項目;扶持建設一批“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開發適銷對路的新型旅遊產品,優化我省的旅遊產品結構。

(三)充分重視福建旅遊業的整體營銷

開展區域旅遊整體營銷是旅遊業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我省應集中力量宣傳福建旅遊的整體形象和品牌,提高我省旅遊業的知名度。要創新市場促銷機制,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推行整體聯動營銷。要綜合運用多種手段靈活開展旅遊促銷,不斷開拓客源市場,特別要加快旅遊業信息化進程,發展旅遊電子商務,構建全省統一的旅遊目的地營銷系統(DMS)。建議定期舉辦中國(廈門)國際旅遊節,使之成為宣傳推介福建旅遊業,對接國內和國際旅遊市場的一大平台。

(四)堅持大旅遊、大市場和大聯合的戰略

我省今後要加強景點景區、旅行社、飯店、旅遊交通之間的協作,做大旅遊產業集羣;還要藉助旅遊業與其它行業的相互合作、滲透,延長產業鏈,使各種資源產生疊加效應,解決我省旅遊“六要素”中購物和娛樂消費偏低的問題,提高旅遊經濟的綜合效益。發展旅遊業必須堅持區域聯合的戰略,拓展省內、省際、國際三大旅遊合作圈。首先要在全省建立無障礙旅遊區,淡化行政區域界限,實現旅遊資源共享,形成統一的大市場。福建旅遊業還要逐步聯合珠三角、長三角旅遊區,並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以提升整個區域的綜合競爭力。

三、關於加強閩台旅遊業合作的建議

福建與台灣一海之隔,兩岸同胞同根同祖,有着割不斷的血緣親情。無論是地理區位還是文化傳承、經濟貿易聯繫,福建省都是祖國大陸與台灣聯繫最密切的省份,這種聯繫既是閩台旅遊合作的基礎,也客觀上促進了閩台兩地作為一個區域性的旅遊集合體的發展。

正如福建省領導所指出的,對台旅遊是福建的突出優勢,要把對台旅遊放在突出戰略位置來抓,建設閩台旅遊合作區。加快閩台旅遊合作區建設步伐,是對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重大戰略舉措的呼應,對促進福建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實現旅遊強省目標,早日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由於台灣當局未全面開放大陸人士赴台旅遊,兩岸間也尚未實現直接通航,所以目前的閩台旅遊主要以台胞的來閩旅遊為主,呈現的是有限的單向旅遊特徵。但是應該看到,全面開放大陸人士赴台旅遊和兩岸直航是大勢所趨,正所謂“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我在島內調研時,體會到台灣旅遊業者對開放大陸居民赴台旅遊有着迫切期待,他們正在積極呼籲台灣當局早日開放大陸居民台灣遊,同時也已開始與大陸同行頻繁接觸,進行先期佈局。例如始於1998年、每年舉辦一屆的海峽兩岸旅遊同業聯誼會活動。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台灣業界人士前來參加。因此,我省應對閩台旅遊合作區儘早作出實質性的規劃、佈局和分步驟建設,努力促進閩台旅遊業雙向互動發展。

閩台旅遊業應全方位、多角度地開展交流與合作,形成多元化的區域旅遊協作體系,實現兩地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在世界旅遊市場中增強區域產業競爭力,達到互利共榮目的。

(一)戰略協作

戰略協作是閩台旅遊合作區的高級形式,是更具長遠和實質意義的協作關係。加強閩台旅遊業的戰略協作,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重點考慮:一是呼應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在全國範圍內把福建建設成為對台旅遊雙向合作的先行區、示範區,台灣同胞赴大陸旅遊的主要目的地,以及大陸居民赴台旅遊的集散地。二是上承浙蘇滬,下連粵港澳,攜手海峽對岸,構築兩岸四地區域性旅遊合作體,使之成為大中華旅遊圈重要的組成板塊。三是在WTO關於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框架內,建立大陸與台港澳間旅遊資源共享、旅遊投資優勢整合機制,突破人員進出障礙和貿易壁壘,構築中國區域自由貿易區,共同應對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世界旅遊市場激烈競爭的挑戰。

(二)資源與產品開發協作

資源與產品開發協作着重體現在聯合進行市場調研,深入瞭解旅遊市場需求特徵,有針對性、有重點地開發旅遊資源,合作建立適應於多元化市場需求的旅遊產品體系。從福建省旅遊業發展的角度,為更好地適應變化中的台灣旅遊市場的需求,有必要對沿用多年的對台旅遊產品進行調整和更新,創造更具吸引力的對台旅遊產品體系。一是鞏固尋根探親旅遊和宗教旅遊名牌產品。通過二度開發深入挖掘資源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來提高產品的文化品位,力求內容更豐富些,形式更活潑些,促銷上針對性更強些。二是發展度假旅遊產品。近年來,台灣外出旅遊者的構成中,度假旅遊者的比重逐年上升。要加快武夷山、湄洲島這兩個在台灣有較高知名度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的建設步伐,着重建成適合度假的大型休閒娛樂綜合配套設施,關鍵是主題要鮮明,內容要充實,檔次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三是開發多元化的對台特色、專項旅遊項目,如生態、文化、商務、會展旅遊產品和主題公園(樂園),美食、保健、修學、節慶、民間藝術、民俗風情等專題旅遊,以適應出遊能力強的新一代旅遊者的需求。

政府要通過制定產業政策引導更多的台資投入到我省旅遊業的開發建設中,解決資金短缺的瓶頸問題,同時引進台灣旅遊業先進的經營管理模式和經驗。

(三)客源市場協作

首先是閩台兩地一級客源的互送。按照旅遊業發展的規律,周邊市場總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旅遊業要爭取的重點。我省總人口數3470多萬,台灣(包括金門、馬祖等島嶼)總人口數2300多萬,兩地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加上血緣親情和區位上的臨近,十分有利於互為目的地雙向旅遊流的形成。其次是閩台兩地二級客源(主要是入境的境外旅遊者)的互送。據統計,台灣近幾年每年平均接待境外旅遊者240.04萬人次,我省接待境外旅遊者(不包括台灣同胞)的人數也逐年增加,已接近年接待100萬人次。如果能夠加強客源的協作,互送遊客,對閩台兩地來説這一部分是具有相當潛力的客源市場。第三,協作開拓國際客源市場。兩地在整合各自旅遊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可共同組合、包裝整體旅遊產品,形成“閩台旅遊”品牌,聯合開展對國際市場的促銷,提高市場佔有率。作為第一步,兩地可利用各種媒介進行相互間的對等宣傳促銷,在協作區域內增強影響力,培育市場增長點,在此基礎上聯手開展針對區域外客源市場的宣傳促銷,樹立旅遊合作區的整體形象。

(四)業內交流與協作

一是繼續開展閩台旅遊互訪考察,加強閩台旅遊企業界、行業協會間的民間合作,爭取互設旅遊辦事機構。二是成立閩台旅遊聯誼會,定期在兩地間輪辦會議,建立穩定的業內聯繫渠道,達到加強聯誼。互通信息、共享資源、促成交易的目的。三是通過國際互聯網絡,合作建立“閩台旅遊資訊網”,互相交換旅遊資訊,包括閩台旅遊的基礎資料、電子地圖等,營造共同的宣傳平台,為旅遊者提供旅遊線路交通介紹、酒店預定、票務預定等便捷服務,為今後實現旅遊電子交易打好基礎。

當前合作的重點應是爭取儘早實現福建與金門、馬祖和澎湖的海上直航雙向旅遊,以閩港台旅遊合作協議為基礎,以每年輪流舉辦一次的“閩港台旅遊推介會”為契機,進行聯合促銷、互送客源、業內交流等方面的實質性合作。

(作者單位:台盟泉州市委員會)

參考文獻:

①唐俊雅:《建立多元化的閩台區域旅遊協作體系》(J),《世界地理研究》,2002,3。

②陳元勇:《台灣旅遊觀光業的發展概述》(J),《福建社科情報》,2003,4。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kaocha/lxn9m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