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考察報告 >

貫實農民增收情況報告

貫實農民增收情況報告

調研組聽取了省發改委、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農牧廳、省林業廳、省扶貧辦、省中小企業局、省農墾集團的專題彙報,並先後赴和我省5個市州的10個縣、22個鄉鎮、46個行政村進行實地調研,召開座談會20次,填寫調查表300份,調研覆蓋面大,工作比較紮實。

貫實農民增收情況報告

經過調研,總的印象是:在黨中央加大農業投入和強農惠農政策的推動下,我省農業發生了歷史性轉變,解決了糧食自給不足的矛盾,擺脱了計劃經濟的束縛,逐步向產業化、市場化、標準化的現代農業邁進,農民逐步成為市場的主體,由此帶來了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和多元化發展。在我們召開農村基層幹部羣眾座談會和走訪農户現場,廣大農村幹部和農民羣眾熱情讚揚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一致認為當前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最好的時期,也是農民增收最多的時期。

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省農民收入的歷史演變及現狀分析

(一)農民收入變化的幾個階段

總結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省農民收入的特點和變化規律,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穩定增長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我省全面推行,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勢。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由年的101元增加到年的551元,淨增450元,增長4.46倍,年均遞增10.47%。

第二階段),較快增長階段。年鄧小平同志講話後,我國國民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宏觀經濟的發展為農村經濟增長創造了較為寬鬆的發展環境,特別是為農村非農產業的成長和農村勞動力就業創造了機遇和條件,也為農產品的需求開闢了市場。年和年國家兩次提高了農副產品收購價格,提價幅度為40%左右,市場農業促進農民收入快速增長。這一階段,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由551元增長到1394元,淨增843元,增長1.53倍,年均遞增11.22%。

第三階段,緩慢增長階段。受年亞州金融危機的影響,鄉鎮企業效益下滑,農村經濟發展趨緩。同時,由於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低,千家萬户的小農生產難以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實現有效對接,農產品銷售不暢。這些不僅影響農產品需求增長和價格走高,而且影響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和轉移,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增長。這一階段,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394元增長到1590元,三年增加了196元,年均增長65元。

第四階段(-),快速增長階段。xx大以來,中央連續發了關於農業發展的六個一號文件,將農民增收確定為“三農”工作的核心目標,確立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一是免除“皇糧國税”,讓農民休養生息。我省比全國提前一年取消了農業税,全省農民人均減負72元。二是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政策,增加對“三農”的投入。僅至7月,全省用於農業事業專項資金、向農民發放的各種補貼、補助資金的總額達194.39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安排13.?02億元、省財政安排33.83億元、市縣安排26.54億元。三是實施種糧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奶牛、生豬良種、能繁母豬等直補政策,直接增加了農民收入。四是對主要糧食品種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政策,起到了抑制糧食價格下跌和穩定農民收入的效果。五是致力於改善農民工的就業環境,農村富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步伐明顯加快,外出務工成為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來源:新產業化經營模式。充分發揮農民在發展現代農業中的主體作用,引導農民增加生產投入和智力投入,提高科學種田和集約經營水平。調整政府財政支出結構、固定資產投資結構和信貸投放結構,建立政府“三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強政府農業投入的管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綜合運用税收、補助、參股、貼息、擔保等手段,為社會力量投資建設現代農業創造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區域優勢、規模優勢、產品優勢和品牌優勢,創新產業化經營模式,完善農户、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與市場的聯接機制,真正把分散的農户納入到貿工農一體化經營的產業體系中。

(3)建立健全農業支持補貼制度,強化農業風險防範機制。鞏固、完善和加強近幾年實行的各項補貼政策,加大省市縣各類補貼的力度,擴大補貼範圍和品種,使之逐步形成目標清晰、受益直接、上下結合、操作簡便的農業補貼制度。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市場運作、農民自願的原則,探索發展農業保險,逐步建立農業保險體系,鼓勵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幫助農户參加農業保險,逐步把農業保險引向市場化機制。加強自然災害和重大動植物病蟲害預測預報和預警應急體系建設,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強化抗災、救災的應對措施。

3、以提高農業產品的商品率為目標,加強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大市場、大流通

(1)着力建設農產品流通設施,發展新型農產品流通業態。加大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一批設施先進、功能完善、交易規範的鮮活農產品批發市場。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建設加工基地、興辦倉儲設施、購置農產品運銷設備,拓展銷售網絡,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區菜市場和便利店配送農產品。大力發展農村集貿市場,改善農民銷售鮮活農產品的市場環境。通過多層次流通渠道的建設,保障農產品與市場的有效對接。

(2)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市場服務,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認真實施農業標準化示範項目,扶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科技示範户和種養大户率先實行標準化生產。加快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機制,健全農產品產地認證、農產品標識和可追溯制度。通過嚴格的市場監管和服務,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並真正體現優質優價,形成良好的市場競爭機制。

(3)積極發展多元化的農產品市場流通主體,增強農產品市場發展活力。努力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加快培育農村經紀人、農產品運銷專業户和農村各類流通中介組織,促其成為現代農業的流通主體。鼓勵發展以農民為主體的農產品銷售隊伍。支持各類工商企業通過收購、兼併、參股和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農村市場建設和農產品、農資經營。落實停止收取個體工商户管理費和集貿市場管理費政策。通過有效的引導和推動,充分激發農產品市場的發展活力。

(三)正確處理三個關係,保證農民增收科學發展

1、正確處理在農民增收中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與政府促進作用的關係。在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中,廣大農民是行動者,也是直接受益者,決定了農民是增收的主體。只有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尊重農民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尊重農民的職業選擇,並依法保護其合法權益,才能把農民中藴藏的巨大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政府是促進農民增收的主體,要進一步轉變職能,充分發揮引導、推動和服務的作用,保證政策、措施的科學和實效。“越位”和“缺位”都不利於農民增收。

2、正確處理促進農民增收與穩定糧食生產的關係。促進農民增收是黨在農村政策的核心目標,糧食生產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為此要妥善處理兩者之間的關係。既要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全面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保障耕地佔補平衡,保證糧食總產,又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效益,那一方面的偏廢都將影響農民增收。

3、正確處理促進農民增收與改善生態環境的關係。生態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不斷進步的基礎。然而我們看到為了增產增收,一些地方破壞生態、開荒種地,以致水源涸竭、水土流失。為此,要正確處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促進農民增收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關係,力求做到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實現改善生態與促進農民增收的良性循環。在我們這樣一個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地區,要堅持該退耕的堅決退耕、該種草的堅決種草、該禁牧的堅決禁牧,實行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利用、誰補償的政策,走生態農業發展之路。

(四)加強法制建設,構建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鑑於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事關國家的發展和穩定,應加強制度和法律建設。國家關於支持“三農”工作的政策均帶有指令和規章的性質,在實際操作中,由於我省財政困難,支農資金比例低,而且往往不能及時到位,影響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支農資金總額為59.49億元,比下降1.5%,年均降幅0.75%。其中:中央投資44.57億元,省級財政投入9.7億元,市縣配套資金5.21億元,分別比增長17.4%、下降2.4%、下降58%。這就是説,三年間,中央投入在以每年8.7%的比率增加,而省級財政投入和市縣配套資金分別以每年1.2%和29%的比率減少。因此,為保證農民增收的持續發展,建議省上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並根據經濟發展情況提高投入比例,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產業化、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等方面的投入,將有關支農資金、省市配套資金、扶貧開發資金、各類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納入各級財政預算,並對其到位的比例、時限、運作機制等制定相應的政府規章,有的應通過地方性立法加以保證,以加大監督力度,創建“三農”工作良好的法制環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kaocha/kzd3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