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考察報告 >

外出考察報告及改版設想範文

外出考察報告及改版設想範文

xx年年5月29日至6月3日,我隨報社謀劃組一行到濟南、南京對《經濟導報》和《江蘇經濟報》進行了學習考察,現將相關情況彙報如下:

外出考察報告及改版設想範文

一、在探索中發展

《經濟導報》和《江蘇經濟報》與我報及絕大多數省份的經濟報相似,都誕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當時,正值改革開放轟轟烈烈的時候,政府部門將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整個社會對經濟信息的需求空前高漲,而黨報及行業報紙尚未轉變思路,依然以工作報道為主,無法滿足人們對經濟信息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各地經濟類報紙應運而生,並迎來了一段上升時期,從“小報”變為“大報”,從週報變為日報。

然而,好景不長。進入九十年代,晚報、都市報迅速崛起,以更加實用、更加可讀的內容在很短時間內佔領了市場,並不斷增加經濟信息的含量,使經濟類報紙進入了艱難時期。此時,經濟類報紙不是積極設法提升質量,通過更加吸引人的內容爭奪市場份額,而是“另闢蹊徑”,緊緊抱住政府部門及行業機構的“大腿”,希望過上“寄生”生活。當逐漸遠離了市場,而又根本不可能取代各地黨委機關報地位的尷尬處境落到頭上的時候,經濟類報紙便進入了邊緣化時期。此時,屋漏偏逢連陰雨,報刊治理整頓政策的出台,促使政府部門將經濟報“一腳踢開”,在觀念、人員、機制都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經濟報倉促“下海”,自尋出路,進入了艱難時期。

面對這種“艱難”處境,各地經濟報作了很多嘗試和探索,並取得了一定成績。

《山東經濟日報》xx年更名為《經濟導報》,試圖使自己從一張地區性報紙轉變為區域性報紙,並改變機關報辦報模式,向市場化邁進。儘管事後《山東商報》的成功證明了這一定位的正確性,但由於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撐,《經濟導報》終究沒有邁進市場的門檻。無奈之下,《經濟導報》改出新經濟週刊、新生活週刊和前哨證券週刊,同樣是由於資金原因,運作數月後,除前哨證券週刊略有盈餘外,其它兩個週刊都每況愈下。xx年,《經濟導報》將新生活、新經濟兩個週刊合二為一,主攻財經,主攻高端市場,經過兩三年的調整,虧損逐漸減少。xx年,《經濟導報》推出以休閒益智為主要內容的文摘週刊——他+她週刊,迅速打開了零售市場,發行量突飛猛進。xx年,收購《家庭生活報》,並更名為《新晨報》,解決了《他+她週刊》的刊號問題。目前,《經濟導報》已形成主報(週三刊,每期12版)、《新晨報》和娛商網三個利潤中心。

和《經濟導報》開辦“齊魯工商”、“質量在線”、“臨沂商城”等協作版面一樣,1984年創刊的《江蘇經濟報》也把協作辦版視為一條財路,與税務、工商等多個廳局、地市合辦專刊、專版,用這種手段促經營、促發行。xx年,《江蘇經濟報》創辦了《精品購物導刊》、《金週刊》等,通過細分市場去佔領市場,選擇都市強勢消費羣體(如白領、成功人士、經營者等)及影響消費的人羣(如學生、年輕人)作為終端讀者,錯開了XX市場同質化的報業競爭。在內容上,以生活服務為主,着力提供吃喝玩樂衣食住行實用到位的服務信息,不僅如此,通過表現形式的出新(如消費新聞、體驗式報道、編排方式等),使讀者更易於接受廣告主的訴求。通過不斷加強策劃,確立了“消費專家嚮導”的概念。在推廣上,通過飛機、商務大巴、高檔場館、公寓寫字樓等固定場所的贈閲及在零售市場上的投放,產生了不錯的影響。xx年,在《金週刊》的基礎上,創辦了新鋭財富雜誌《蘇商》,每期發行5萬份(其中訂閲7600份,零售一部分,其餘贈閲),在蘇商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除了以廣告經營為主,《經濟導報》和《江蘇經濟報》都藉助自身品牌和影響力,推出了“年度財經風雲榜”、“年度最佳企業公民”、“著名企業領袖峯會”、“十大經濟新聞”、“品牌戰略和國際化”、“新蘇商高層評選”、“風雲蘇商人物”、“中小企業論壇”等活動,並將這些活動視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在發展中尋找亮點

《經濟導報》的亮點主要是《新晨報》(其前身為《他+她週刊》、《家庭生活報》、《天下財富週刊》,xx年年,三報合一,形成了《新晨報》),每週一、四出版,四開24版。辦刊初衷就是想辦一份能掙錢的文摘週刊。當初,原本想做財經類文摘,但市場調查後,決定追求“讀者的最大公約數”,放棄了這個想法,轉做新聞文摘。內容涉及時政、軍事、外交、財經、法制、情感、娛樂、時尚生活等方面。每篇稿件的處理都以讀者願不願讀作為取捨標準。將頭版作為經營重點,精心選擇頭條、標題導讀和最有特色的美女大照片。由於以零售為主,開始時,報社工作人員全部上街向讀者、商販推銷、贈閲,然後,根據報攤反饋情況對版面進行改進。目前,編輯部共有13人,其中文字編輯7人;主要通過批發商向報攤推廣,每期實際銷售量為3萬份左右;廣告主要由廣告公司代理。

據《新晨報》主編介紹,該報存在的問題主要是:1、報紙定位被人稱為“小報”、“黃報”,編輯人員地位較低,不被重視;2、由於以文摘為主,難以出現好新聞,影響編採人員的職稱評聘;3、晚報、都市報的國內新聞、社會新聞同樣以文摘為主,特別是市場上同類報紙的增多(當地報紙仿效開辦《行週刊》、《閲讀天下》等),增加了編輯難度;4、由於經營壓力,不得不刊登大量醫療廣告,同時,稿件內容也容易流於低俗,帶來了不少問題,招致了有關部門的一些批評;5、報紙零售受天氣影響較大,退報率較高。

這位主編建議:做文摘類報紙有一定的風險,如果一定要做,應將眼光放遠,儘量多用外聘人員,必須增加自採稿件。

《江蘇經濟報》的亮點是《精品·蘇商》雜誌。該雜誌創辦於xx年,主要脱胎於《金週刊》,辦刊宗旨是“給管理以智慧,給經營以鏡鑑,給決策以勇氣,給成長以力量”,以“共建,共贏,共享”為辦刊理念,採編思想是“關心讀者的關心”,辦刊措施是“專家辦刊,開門辦刊”,目標讀者為“創業者,經理人,企業家”,主要內容是通過對“觀點、事件、人物”的多角度、多層次報道,達到“傳播價值資訊,整合財富資源”的目的,以此滿足讀者需求。每期128頁,銅版紙印刷,定價15元(印刷成本為8元左右)。除徵訂(7600份)、零售外,主要以贈閲為主。編輯部共有27人,設編輯部、研究院、數據中心等,併成立理事會,入會企業需交納1.8——8.8萬元的費用,可以享受企劃等10項服務。僅理事會一項,雜誌社的年收入就為380萬元。

據《蘇商》雜誌主編介紹,該雜誌的興起,與江蘇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密不可分,類似雜誌在外地未必能夠成功。報社的本質是企業,所以在辦報時一定要引進工廠化理念。變相販賣版面的做法會導致報紙的層次越來越低。報紙的定位不可過寬,區域化、專業化、互動化的報紙應該是有前途的。經濟類報紙應將話題、專題放在第一位,把新聞放在第二位,這樣才能和機關報區分開來,體現自己的存在,避免“第二黨報”的尷尬處境。應叫響“服務產生價值”的口號。應樹立大經營思想,圍繞經營來搞策劃。

三、關於本報的改版設想及幾點建議

1、鞏固報紙的主流地位,成立專題新聞工作室,做好“當日新聞深度化、外地新聞本地化”,以“新聞影響決策”為宗旨,找問題、提建議。強調新聞寫作故事化、現場化、情節化,以區別於《河北日報》,體現自己的存在。在這方面,《北京商報》的“今日調查”可供借鑑。

2、創辦一份面向市場的週刊,以盤活人力資源、優化內部結構,為報紙的整體市場化探索一條新路。

3、鑑於時機(《他+她週刊》得益於搶佔先機,已經形成了有一定影響的品牌,其他文摘類報紙很難存活。如《讀者》佔領市場後,其他文摘類雜誌處境艱難)、市場(石家莊報紙市場已經存在大量文摘類報紙,《書刊報》、《大眾閲讀報》等本地文摘類報紙的日子並不好過)、時效性(無法與晚報、都市報相抗衡)、辦報環境(為了銷售,難免流於低俗,影響報紙的品牌;許多稿件或者不敢刊登,或者刊登後招致有關部門的批評)、編採力量(文摘需要獨特眼光和敬業精神,過去我們曾經辦過文摘類週刊,並沒有取得理想的成果)等因素,為儘量少地規避風險,不應創辦文摘類週刊。

4、結合《新晨報》和《蘇商》雜誌的經歷,特別是《江蘇經濟報》創辦《精品購物導刊》的做法,可以試辦一份生活服務類週刊,營造“主報佔主流,週刊佔市場”的局面。目前,石家莊報紙市場還沒有針對當地讀者的服務類報紙,晚報、都市報都在拼新聞,服務類內容是個弱項;《家庭百科報》更多的是刊登一些生活常識,沒有太多地域性的內容;《精品導報》正逐步小資化,缺乏實用性。與精神方面的閲讀需求相比,石家莊讀者更需要實用性較強的報紙,幫助他們創富、理財、消費。北京的《精品購物指南》、《青年週末》、天津的《假日100天》、上海的《申江服務導報》、《上海壹周》、廣州的《羊城地鐵報》、河南的《今日消費》等成功地證明了服務類報紙擁有廣闊的市場,是目前石家莊讀者的“最大公約數”所在。抓住了這個“最大公約數”,才能為“二次銷售”奠定基礎。

我們所辦的週刊應以“實用第一,可讀第二”為宗旨,在滿足讀者需求的過程中獲得成長,讓服務產生價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kaocha/jzpo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