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考察報告 >

對無錫教育考察報告(精選6篇)

對無錫教育考察報告(精選6篇)

對無錫教育考察報告 篇1

20xx年9月22日至24日,市政協副主席率視察組深入到我市中心城區,通過聽取彙報、實地查看、座談、走訪等方式對民辦中國小教育發展情況進行了視察,現將視察情況報告如下:

對無錫教育考察報告(精選6篇)

一、基本情況

(一)基本概況

我市民辦教育從1998年始至今,市中心區共有民辦學校158所,中心城區有有證民辦機構105所,其中幼兒園有45所,國小28所,中學9所,培訓班23所,未辦證的有35所。中心城區民辦學校共有教師1295人,其中幼兒教師446人,國小教師492人,中學156人,培訓班201人,中心城區民辦學校現有的佔地面積143008.15平方米,其中自有69051.8平方米,租用73956.35平方米;有校舍面積104906.14平方米,其中自有51133.14平方米,租用53793平方米,生均面積3.53平方米。在校生總數為29696人(含培訓班人數),其中幼兒園10388人(含學前班),國小17621人,國中1408人,高中(含中職)279人。(以上中心城區數據不含縣雙水的數據)

(二)措施及成果

為了加強對民辦教育的管理,自1998年以來,成立了管理機構和民辦教育協會,外出考察學習外地民辦教育的經驗,制定了《市關於加快民辦教育發展的意見》,加大了宣傳力度,加強了教育執法建設,在營造民辦教育寬鬆環境的同時,強化了對民辦教育的規範性管理,在發展中規範、在規範中發展,對辦學宗旨不明確、辦學行為不規範、管理混亂的學校實行關停轉撤的辦法。自1998年以來,共撤銷了8所,取締了6所,停辦了2所。20xx年對9所辦學質量高、社會聲譽好的學校進行了表彰獎勵。這些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市民辦教育的發展,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市中心城區適齡兒童入學難,流動人口子女入學難的問題。

二、存在的問題

1、相關部門對民辦教育的認識不夠。對民辦教育的重要作用的認識不足,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諸如彌補政府投入不足、滿足社會教育多樣化等層面。對促進民辦教育辦學機制的創新、加速教育多元投入體制的形成、實現教育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重大作用認識不夠。

2、市區兩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對民辦教育相關的扶持力度不夠。從《社會力量辦學條例》的頒佈到《民辦教育促進法》的出台,省、市、區都沒有出台具體的扶持政策。目前,我市大多數民辦學校面臨資金、師資等難題。國家提出對民辦教育要“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但我市對民辦教育的鼓勵、扶持沒有統一的標準,各地扶持力度參差不齊。民辦教育在招生、師資流動、辦學用地、業務用房、業務指導、教研活動等方面基本上沒有享受到公辦的待遇,公平競爭的環境尚未建立。民辦學校只能收留無處就讀的農民工子女,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到民辦教育的辦學規模和辦學水平,嚴重影響到社會弱勢羣體的身心健康。

3、市中心城區民辦學校的用地困難。市中心城區由於注重商業用地規劃,教育用地餘留不夠,民辦學校沒法取得辦學用地。多數學校是租借私人空房來辦學的,辦學場地非常狹窄,致使辦學規模小、辦學環境達不到標準。由於用地困難,把部分想投入到教育事業的社會資金拒之門外。

4、市、區兩級的管理有待理順和加強。市中心城區的民辦教育,有市級審批的,有鐘山區審批的,存在多頭管理現象,管理部門沒有專門管理科室,民辦教育協會的工作才開始起步,視察中發現無證辦學校的現象仍然存在,國家“兩免一補”政策在民辦教育中沒有完全落到實處。

5、辦學不規範,部分學校辦學條件極差。市中心城區已辦證的學校有105所(未辦證的除外),這些學校大多數不具備辦學條件,數量多,小而全,設施簡陋、設備簡單、多數是租用民房辦學,教室面積小、採光不足、通風不良,有的教室是過道、危房和臨時搭建的臨時房和煤棚。教具配置不齊,教學設備簡陋,教學質量差,不按規定課程教學,隨意變更辦學地點。學校為了生存而產生不規範的辦學行為,不開足課程、互相挖生源、挖教師,教師的流動較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讓人堪憂。

6、師資隊伍不穩定,力量不強。師資隊伍不穩定是民辦教育發展一大瓶頸。由於民辦學校教師在資格認定、職稱評聘、社會保險、教齡計算、師資流動等方面沒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和落實,民辦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難以安心工作,導致師資隊伍不穩定,師資隊伍存在“少、差、老、跑”現象,結構不合理,難以形成一支穩定的有水平的、有高度責任感的教師隊伍。

三、意見建議

1、建議市區兩級政府強化對市中心城區民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加大對民辦教育的扶持力度。應當看到當前民辦教育在我市的經濟社會尤其是在九年制義務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應加強貫徹落實《民辦教育促進法》,儘快出台《市民辦教育管理辦法》。按《民辦教育促進法》的“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的“十六字”方針,加大宣傳力度,出台相關優惠政策,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教育事業,逐年增加對義務教育的投入,不斷解決民辦學校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就讀和公辦學校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大班額問題,促進教育公平,為民辦教育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2、建議市、區兩級主管部門加強對民辦教育的管理。一是理順市、區兩級主管部門對民辦教育的管理關係,避免出現管理漏洞,加大對民辦教育的執法力度,對不符合辦學條件的該取締的取締,該整合的整合。二是主管部門要加強調研,摸清底數,制定我市民辦教育發展規劃,把民辦教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對各類民辦教育尤其是九年制義務教育的佈局、規模、教師等進行全面的統籌,進一步優化教育結構。三是借鑑外地的經驗,積極探索一些適合我市民辦教育發展規律的管理方法,如教師評騁、獎懲等方面一些好的做法,促進民辦教育的發展。

3、目前,民辦教育的發展和管理相對滯後,建議儘快成立專門的民辦教育管理機構,強化對民辦教育的管理。真正做到民辦教育有人管,民辦教育的事有人想,民辦教育的問題有人解決。

4、目前民辦教育協會的工作剛才起步,作用還未得到充分的發揮,建議強化民辦教育協會的工作,在資金、編制等方面給予提供條件,使其充分發揮民辦教育的橋樑和紐帶作用。

5、視察中發現國家“兩免一補”等九年制度義務教育階段的一些政策在市中心區乃至全市的民辦教育中還未真正全部落到實處,建議主管部門及時把這些政策落到實處,避免不必要的社會矛盾。

對無錫教育考察報告 篇2

4月25日,德惠市教育系統中層後備幹部學員一行,在進修學校王校長及幹訓部黃主任的帶領下對德惠市第四中學教育教學的現狀進行了考察,通過考察大家發現我們學校有許多值得學習借鑑的經驗。

一、凝聚合力,提升專業學識,形成最具活力的辦學團隊

在考察中我們發現:學校的管理層的素質越高,越具有辦學特色;我校的校級領導可以説全是教育專家(高學歷,高素質),內行領導內行,保證學校按教育規律良性發展,領導層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意識,這是取勝的法寶。名校、名校長、名老師的三名工程,在我校體現得十分充分。學校以樹立先進的辦學思想,培養一流人才為理念,高師強徒,師生共同奮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領導班子建設的加強

作為學校的主要負責人,大事原則、小事引領、寬容理解、團結、幹事、一直是校長帶班子的風格。自建校以來,校長帶領全體班子成員始終堅持學習,通過學習促進修養,在完善領導崗位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的同時又構建了領導述職及評議制度,增強了班子成員的全局意識、發展意識和創新意識,樹立了領導在教師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從而得到了教師的信任和尊重。

2.加強專業引領,提升師德水平

做為校長,要把學校做大、做強、更重要的是關注教師的成長,引領教師的專業發展。我校一直堅持少一些評比,多一些引領,創造寬鬆的工作氛圍,幫助每一位教師找到工作的快樂和職業的幸福感,讓每個人成為最好的自我。引領教師學會反思,通過找遺憾發現問題,在研究狀態下工作。如今,學校已成為教師才能充分展現的舞台,成為教師專業得以迅速成長的空間。教師的個人素質和專業水平快速提升。

在xx年年4月,我校通過語言文字規範化的驗收,被長春市教育局和長春市語委辦評為“長春市語言文字規範化”合格單位。12月,我校通過教師專業發展型學校的驗收,被長春市教育局評為長春市教師專業發展型學校。

二、規範引領,強化安全意識,構建自主德育的基本體系

1.突出自主管理,完善德育運行機制

幾年來,學校始終堅持先成人後成材的育人思想,建立了由校長負總責的德育工作機制,今年又認真研究了我校學生的特點,提出為他們一生髮展奠定品行基礎的自主性德育,通過“中學生養成教育達標制度”,“班級自主管理方案”以及“學生自主管理目標實施方案”的踐行,讓學生感受當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讓他們帶着依戀、帶着母校給他們的勇氣和智慧去搏擊自己的人生。為此,學校政教處和團委定期深入學生中間去,參加他們組織的演講、辯論、競賽等各種社團活動,家長會、年級組會、學生座談會的召開以及各項活動的開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上進心、自強心,更主要的是激活了他們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使我校在“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方面有了跨越式的進步。

2.強化安全意識、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積極完善各種安全防範措施和設備,建立安全保衞制度和組織,對師生經常加強安全教育,經常自檢自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8月份,我校在省市食品衞生安全應急演練中成績突出,受到了上級領導的好評。xx年,學校舉進了三次安全教育講座,深入開展“安全隱患整治”、“平安校園“創建、“消防安全演習”等活動,極大增強了廣大師生的安全防範意識,排除了各種安全隱患,校園內無任何事故發生。

三、重視教研、優化教學過程、彰顯豐碩的教學成果

1.立足校本研修,優化課堂教學

隨着時代的發展,人們對高素質教育的渴望以及教育自身激烈的競爭,從xx年開始,我校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給合校內外資源提升教育素質。一直堅持“請進來、走出去”、專題講座、教學設計、示範課、評優課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引導和促進每一位教師按素質教育和新課程理論的要求去改進和改革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成功地構建了德惠四中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學新模式。被德惠市教育局評為“德惠市新課程改革實驗先進單位”和“德惠市首批教育科研實驗基地校”。

2.倡導效率教學,取得喜人的教學成果

大家都知道,我校無論國中還是高中,生源都比較差,面對差距,校長經常堅持“不求抓一手好牌,但求把手中的牌打好”的理論,針對我校的實際,制定出了適合我校發展的教書育人方案,引導學生全面、主動、和諧發展,大幅度地提高了教育水平和教學質量。xx年,我校中大學聯考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8月份德惠市政府召開的“德惠市教學質量總結表彰”大會上,初高中雙雙獲得“德惠市國中教學質量優勝單位”和“德惠市高中教學質量優勝單位”的稱號。值得一提的是,大學聯考繼xx年、xx年連續兩年獲得“長春市大學聯考質量評估b組一等獎”之後,xx年又穩獲此殊榮。

四、加強裝備,創建優質資源,營造和諧穩定校園環境

1.為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配合新課程改革,xx年年8月,我校投資近百萬元,在原有基礎上又裝備了20個多媒體教室,為近百名教師配備了筆記本電腦,通過現代教育技術、遠程教育與課堂的整合,推動着我校教師網絡教學向深廣方向發展。

2.在xx年被吉林省教育廳評為“吉林省教育技術裝備先進學校”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完善了遠程教育的裝備,通過資源接收、下載,把優質的教育資源帶入學生的課堂,真正實現了有限資源的無限共享,優質資源的普遍共享。xx年12月,在代表德惠市政府接受吉林省政府教育督導團的檢查中,獲得很高的讚譽。

營造優美的育人環境

五、營造優美的育人環境。

xx年,四中在德惠率先實踐了“國有民辦”的辦學體制,德惠市教育局與吉林宇信實業集團聯合改擴建四中為完全中學。新四中校園環境優美,佔地面積達60700平方米,建築面積45000平方米。教學設備現代、領先、一流。校園面積較寬,規劃的非常完美,校園清潔優雅,文化氣氛濃厚,利用宿舍的牆壁掛上了具有激勵學生上進的世界幾所著名的大學簡介及圖片,還有在教學樓大廳及階梯教室的牆壁還掛有木雕壁畫……等,營造了濃厚良好的育人環境。

六、三點啟示:辦好學校教育要確立先進的教育理念。

1、要確立全面的人才觀。一是要確立學生必須在思想道德、科學文化、身體素質及勞動技能、藝術修養等方面全面發展,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觀念;

二是要確立教育個性化觀念,要認識到“無個性即無人才”,在學生品德、文化、身心素質充分得到發展的基礎上挖掘學生潛力,培養其特長。

2、要確立正確的學生觀。樹立每個孩子都是好的,一切學生都是可以教育的,一切學生都有發展潛能的思想。

3、要確立科學的教育觀。一是學生中心觀念,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努力創造適合學生髮展的環境,創造適合學生成才的教育。二是教育的發展性觀念,教育是為了學生的發展,為了學生的未來。三是教育的個別性觀念,每個學生不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

對無錫教育考察報告 篇3

20xx年5月中旬,按照教育中心培訓學校的安排,我們油田國小的十幾名校長前往江蘇南京、鎮江、揚州等幾個城市,對那裏的國小教育進行了一週的考察學習。這次考察,使我們油田的國小校長們進一步開闊了視野,拓寬了思路。通過參觀學習和相互之間的討論,使我們能夠進一步把學習的先進理論與油田教育實際相結合,在學校管理的實際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在江蘇省教育學院分別聆聽了四位專家連續兩天的專題講座。

5月14日、5月15日連續兩天,由四位專家做了四場報告。報告內容分別是:江蘇省教科院教育管理研究所所長程振響做了題為《校長的現代化思維方式與學校發展戰略管理》的報告、江蘇省教育學院副院長周成平教授做了題為《課程改革與教師發展》的報告、江蘇省教育學院徐建成教授做了題為《走進新課程》的報告、江蘇省教育學院系主任王鐵軍教授做了題為《教育改革與校本科研》的報告。四位專家分別從不同側面給我們分析了現代教育的形勢以及新形勢下校長應該具備的素質,以及教育發展與教師的關係等。特別是程振響所長做的報告對我們的意義重大。

程所長首先分析了當代教育的發展趨勢:管理重心從外控走向校本;教育目標從一元走向多元;社會要求從數量走向質量;學校發展從知識應用走向以問題解決為本的學習(管理者是學習者,管理的過程是學習的過程);學校行政從物的管理走向文化管理。又向我們説明了20xx—20xx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了教育必須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接着程所長又從以下三個方面做了詳細的報告:

(一)現代校長的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決定工作思路,從而決定出路,因為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決定行為方式。以笛卡爾為代表的傳統“機械論”思維方式的基本假設包括三個方面:

①認為所有事物可以分解為要素,並且要素可以由其它事物代替。

②所有的要素加到一起,便可得到事物的整體。

③如果解決了各個要素的問題,就相當於解決了整體的問題。

這種思維的本質是機械的思維方式,在這種思維支配下進行的學校管理,解決問題一般有以下四個步驟:確認問題;收集、分析數據;確定“毛病”出在哪裏;將出了“毛病”的要素替換或除去。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機械、死板,在整個管理過程中不是積極地去參加而是防禦的參加。而現代思維是基於東方的整體論和西方的系統論的整合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笛卡爾思維“從事物的分析開始”,思維方式是內向的;現代思維“從整體看事物”,思維方式是外向的;現代思維是預防和解決問題的思維。作為當代校長,必須具有多維性、開放性、超前性、綜合性的系統思維方式。

(二)學校發展的第二曲線理論:

“第二曲線”理論是1996年美國揚莫里森提出的。他認為,第一曲線代表着傳統的、現實的發展狀態,是指一個組織在熟悉的環境中開展工作所經歷的生命週期;第二曲線則代表着組織或個人未來的發展狀態,是一個組織面對未來的新技術、新的服務對象、新的市場所進行的一場徹底的、不可逆轉的變革並由此而展開的一次全新的組織生命週期。學校發展的第二曲線是在辦學成功或陷入困境之後,學校管理者為了尋求新的突破,達到一種新的辦學目標而實施的一種面向未來的學校發展戰略。學校發展的第二曲線理論實質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實現第二曲線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戰略管理的過程,是不斷尋求學校發展策略的過程。在學校發展中,校長要不斷尋求新的生長點。

(三)學校發展的戰略管理:

所謂學校發展戰略管理,就是為謀求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在對學校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由學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制定學校發展戰略管理目標,擬定、優選戰略管理方案,並組織實施和控制的動態活動過程。戰略管理具有全局性、長期性、層次性的特徵。程所長還詳細介紹了學校戰略管理的運作方式,首先是對學校發展從環境、資源以及環境和資源的平衡及方面進行戰略分析,再從中擇優選擇戰略管理方案,最後再積極組織戰略實施。在學校發展戰略實施時要注意以下幾點:立足地方實際,凸現發展特色;把握戰略重點,突破管理難點;抓住關鍵點,創造新的生長點。他以世界各國知名學校的辦學特色為例,説明這些學校和教育機構之所以被認為是世界教育的成功典範,並不因為這些學校各個方面都很好,而是他們在某方面獨樹一幟,標新立異,在某一方面取得突破和成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特色贏得發展和聲譽。

二、參觀的四所國小,都獨有特色。

(一)江蘇鎮江市桃園中心國小的辦學特色:江蘇省鎮江市桃園中心國小82年建校,現有21個教學班,1100多名學生,60多名教職工。一進入校園,映入眼簾的是綠樹鮮花,假山噴泉,對稱的教學樓圍成了一個緊湊的校園,優美的環境使每一位前來參觀的人心情舒暢。這個學校的一大特色就是“少兒京劇”和“書法”。該校成立了“小小京劇團”,開設了京劇特長訓練課,經常參加市級和省級的演出,不止一次得到市委、省委領導的接見,許多小演員都跟大腕明星同台演出過,深受家長和社會各界的認可。該校也被鎮江市確定為“鎮江市京劇藝術研究會少兒京劇培訓基地”。該校的書法特長也成果斐然,國小生書法作品多次在鎮江市、江蘇省獲獎。有一名學生的書法作品還被江蘇省書法協會選中,並作為紀念毛澤東誕辰一百週年的珍品,獻給北京毛主席紀念堂。

學校在教師成長的管理上有獨特之處——教師成長檔案袋就很有特色。

特色之一——檔案袋內容個性化:

教師的成長充滿獨特的個性,桃園國小不要求教師檔案袋的內容全面、統一模式化,而是充分體現教師自身特點,發展優勢,展示特長。只規定總體的方向和目標,自己命名、設計、收集整理資料。“乘課改東風,上九天攬月”、“傾聽花開的聲音”、“繁星點點”,一個個獨具匠心的名稱展示了青年教師們的創新、開拓。某數學老師以“我的長寬高”作為檔案袋的名稱,分別從掘之以“長”,採之以“寬”,省之以“高”,構成他的“長方體”素質;體育教師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以遊戲為切入點,以“學與玩”作為檔案袋的主題,首先自己學習,摘錄大量的遊戲,其次自己編寫室內、室外、棋類、體育謎語等多種形式的遊戲,最後整理出學生在遊戲中的感悟以及自身的反思改進,使之在課改中找到了一個新穎實際的載體,學生在玩中學、教師本身也在自編、自練、自悟中不斷提升專業水平;信息技術課教師把檔案袋命名為“鼠標點擊出的精彩世界”,特色鮮明,其檔案目錄更是體現信息化的特徵:“資源在線”、“教研E時代”、“課改連接”、“足跡瀏覽器”記載了他在改革中學習、實踐、反思和成果;美術老師以“七彩的陽光,多彩的世界”為名,在檔案中收集了自己一系列精美的繪畫作品,每一個作品都詳細介紹了創作意圖。

特色之二——關注“高原帶”(小教高級)教師:

針對國小高級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勵要求他們進一步研究,深入思考形成獨特的風格。“耕耘”、“教育教學永遠的夢”、“我與課改輕舞飛揚”、“春風化雨,快樂育人”命名的檔案袋以及豐富的學習材料,深入的理性思考,豐碩的成果展示,都顯示出了國小高級教師身後的積澱和不懈的追求。他們分別記錄了自己在課改中成功的經驗,以及對青年教師的指導情況。

特色之三——評價的多元化:

①自我評價,自我反思是成長的最佳途徑,成長檔案袋展示成績的同時,也記錄老師不斷回想取得成績的過程和方法,從理論學習、課堂學習、課題研究三方面進行自我評價,從中找到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

②學生、家長評價,通過家長開放日讓家長和學生一起對本班任課教師從師德、教學方法、教學成績及方面進行評價,加強雙向交流,促使教師提高。

③年級組、學科組互評,教師在參觀其他教師檔案袋的同時,發現別人長處,找出自己的優勢,同時也找到與別人的差距,找到自己的最近發展區。

④學校評價,在承認差異的基礎上,學校定期對每位教師客觀評價,幫助教師認識自我,找準位置,最優化地實現教師的人生價值。

(二)江蘇省教育學院附屬國小辦學特色:

教育學院附小獨特之處就是在課改理念指導下,構建了新型作業。他們從98年開始探索,一改以往那種形式單一、內容繁瑣枯燥、學生深感頭疼的作業模式,而是構建了人文交互性作業評價機制,形式上追求活潑多樣,內容上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形成了“以程序性自主學習為主線、以師生人文信息互動為主體”的作業設計與指導策略。我們參觀者打開一本本作業,都有眼前一亮的感覺。

他們的作法是:

①變單一作業為多元作業,為兒童展示其才華、能力、獨特性、創造性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將過去單一的文本作業改進為包括“選擇性作業”、“設計性作業”、“藝術性作業”、“表演性作業”、“探究性作業”、“實踐性作業”等多種類型的作業,鼓勵學生在作業的時候可以用圖畫、照片、剪報、互聯網資料,甚至是手工製作、植物葉片等等來表達,極具個性化。如,學習《第一朵杏花》中有一段,“春天來了,春風吹皺了河水,吹綠了小樹,吹鼓了花苞……”讓學生用畫畫、詩歌、樂曲等形式來表現這一段所描寫的景象,學生興趣高昂,由作業的奴隸變成了主人,作業不再侷限於老師讓我做什麼怎麼做,而是我願做什麼怎樣做,效果很好。我們在參觀的學生作業中,看到不少這樣的例子,學生的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發揮。

②工具作業變成了人文作業,寫作業也學習做人;從批改走向對話,架起了師生心靈的橋樑,為師生相互交往、彼此瞭解和情感的溝通提供良好的渠道。一位學生摘抄了一段描寫海棠花的美文,全段用優美的語句盡顯海棠的亭亭玉立和嬌美,段的最後一句:“但這盆花美中不足——沒有香味”。老師批改時覺得這句話破壞了整段的情趣,應該刪去,可第二天學生就在老師的評語後反駁了:“海棠花不是十全十美的,加上這一句讓人更瞭解它!”這是多深刻的師生交流呀!還有的學生在作業中摘抄了幾句名人名言,後面緊接着在落款處寫上自己任課老師的名字,讓老師也寫上自己的名言,並且還給老師評價;還有的學生在作業上畫上圖畫,讓老師給配上有關詩句,有的學生把班級裏發生的事寫在留言板欄目裏,徵求老師意見……這是多麼平等的師生關係呀!過去作業是學生完成後交給老師,教師單方面地在上面批上一個“優”或“良”字,現在師生可以同在一本作業上暢談、交流、談論事件,師生之間互敬互愛、情意融融,似知己朋友,達到了心與心的交融。在寫作業的過程中,實現了教書育人的`雙重作用。

③變任務作業為自選作業,走自主學習之路。過去的作業多位老師課後佈置,數量、難度以及完成的時間老師有着決定權,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附小的老師們給學生很大的自主選擇權。例如,象抄寫生字詞等基礎性作業由學生自己定量完成;同類作業實行難度選擇制,把較難的問題或者小練筆,改成兩三個難易不同但訓練類型相似的題目,形成梯級,讓學生選擇其一,很好地照顧了個別差異;他們還讓學生自己添加附加題,並給附加題起一個好聽的欄目名稱如“名人名句”、“小小評論員”、“一句話新聞”、“好詩大家讀”、“班級小故事”、“説給老師的話”等。學生們在作業的設計上都與眾不同,獨具匠心。作業積極性空前高漲,效果很好。

(三)南京白雲園國小的辦學特色:

小班化教學是白雲園國小的辦學特色。這個學校打破了傳統的的課堂教學形式,幾十個學生圍坐在一起,老師沒有講台,就穿插在學生中間上課,採用的是“兩自一歸納”教學模式,即:自學、自教、老師歸納。幾年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學能力得到了鍛鍊和提高,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得以和諧的進行,校園內的牆壁上、樓梯口等懸掛的都是學生們自己的書法、繪畫作品。學生的個性得以盡情的張揚和發展。

(四)揚州梅嶺國小的辦學特色:

揚州梅嶺國小,是一所歷史悠久、底藴深厚的老校,現在的梅嶺已經在北京等地創建了自己的分校,打出了梅嶺品牌。學校一直把科研當做立校之本,並作為梅嶺的傳統得以繼承和發揚。梅嶺始終憑藉課題研究開展教科研工作,也正是由於一個個紮實的課題研究,才使梅嶺永保興旺發達。自20__年起,美嶺國小開始了“國小生研究性學習模式的探究”這一課題的研究,在此過程中,建立了縝密的科研組織網絡、課題研究網絡、科研管理網絡,規範了教科研工作的運行流程。通過科研帶來了師生的很大變化:

(一)科研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狀態:科研喚醒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權意識;科研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品質;科研賦予了學生寬鬆愉悦的學習體驗;

(二)科研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意境:科研昇華了教師的教學關注;科研更新了教師的角色定位;科研激活了教師的教育智慧(變教案為學案、作業設計尊重主體需求、變革了評價觀念)

在這股科研的氛圍中,人人都參與,人人都思考,人人都成長,梅嶺的教師就是用這種研究性學習的方式走在教育的前沿,也帶領着他們的學生走進廣闊的天空,並獲得了非凡的享受。梅嶺國小還十分重視數字化教學方式的應用,近年來投資150萬元,建成了千兆網絡系統,校園網絡中心、多媒體綜合教室、多媒體創作室、計算機網絡教室、電子圖書室、視聽閲覽室、演播中心等。教師配備了筆記本電腦,實現了網絡備課和網上互動教學(教師自行設計、製作師生互動網絡交互平台)。這種教學徹底改變了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動接受的狀態,而使學生處在積極主動的狀態,因而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性。同時,學校還引導各班級建起了各自的班級網站,甚至學生個人網站,在班級和個人網站上為學生提供了相互學習交流和展示自己才華的平台。

三、考察後的反思:

通過幾天來的學習和實地考察,總結出江蘇幾所學校的辦學經驗如下:

(一)學校都具有超前的辦學理念。無論是聆聽幾所學校校長的講話還是深入參觀他們學校,都能感覺到他們高瞻遠矚的辦學思想。都有“以人為本,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的人本發展理念,有明確的“規範化——特色化——品牌化”辦學目標。

(二)重視教師隊伍綜合素質的提高。幾所學校,都一直堅持塑造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始終把教師提高工作當作頭等大事來抓,在老師培訓提高方面也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桃園國小的“教師特色檔案袋”

(三)都有獨樹一幟的辦學特色。參觀每所學校,一走進校園都會被各校特有的校園文化氛圍所包圍:走進桃園國小的榮譽室,就會被小小京劇演員的舞台藝照和玲琅滿目的書法繪畫作品所感染,使人深感到學校藝術的豐實底藴;走進白雲園國小,教室裏三十幾個同學圍坐在老師周圍,會讓你深深體會到他們師生之間的平等與和諧;在江蘇教育學院附小,打開學生的作業本,瀏覽着學生們一個個獨具匠心設計出的作業欄目,欣賞着鐫秀的字體,就會讓你深深感覺到,在這裏學生們已經把作業當成了展示自己才華、與老師相互交流、享受成功喜悦的很好舞台……

經過認真思考,針對自己的辦學情況也找出了不少問題:一是,在學校管理中,雖然也深深地認識到要想辦好一所學校,必須有高素質的教師為基礎的道理。平日裏也加強了這方面的工作,但是教師提高工作缺乏目的性、系統性,在形式上考慮得多一些,時效性考慮得少一點,教師的培訓上也缺少好的方法。今後,要學習借鑑桃園國小的成功經驗,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分層次、有目的、有計劃地系統地做好教師提高工作。譬如,高級教師與青年教師結對子共同進行教育科研;不同年齡段的教師自定出出不同的提高目標等。二是,在創辦特色上還缺少明確的計劃性:我校的寫字教學、橫笛和口琴教學,是我校的特色校本課程,已經堅持了五年時間,但至今也沒有很明顯的效果。今後,要從實際出發,制定出長遠計劃、近期計劃和短期計劃,有計劃,有步驟地形成自己的學校品牌。

對無錫教育考察報告 篇4

在基礎教育界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全國教育看江蘇,江蘇教育看無錫”。無錫的基礎教育,究竟如何呢?帶着這一疑惑,我受徐州市教育局的委派來到了江蘇省無錫市,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無錫教育考察實踐活動。

無錫是全國首批基礎教育課改示範區。課程改革工作無論是組織形式還是經驗成績已走在前列。在此次活動中,我們主要走訪了惠山區、錫山區、濱湖區等十餘所知名學校,向那裏的老師與學生了解了一些情況,拜訪了幾位著名的特級教師並採訪了教育局的一些領導。通過實際採訪與座談、參與活動,我們獲得了一些比較真實、可靠的信息,對無錫的教育現象也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一、“崇工、善文、重教”的文化理念

無錫的政治、經濟、教育之所以走在全國的前列,其主要原因應是無錫人從古至今的一種“崇工、善文、重教”的文化理念和育人模式。實際上也就是幾千年來所積澱的“吳地文化”滋養了這一方人。“崇工、善文、重教”是吳地人重視教育,注重實踐與創新,不斷總結,加大改革開放與宣傳力度的高度概括。更是吳地文化的精髓。這一理念也指導着當前的教育改革工作,與新課程改革的精神也是十分吻合的。

在無錫感受較深的是無錫的教育人對家鄉的熱愛和以家鄉為自豪的精神,以及對無錫的未來充滿信心。初到無錫,市教育局組織處的言處長在介紹無錫教育時,就先談到無錫的歷史、政治、經濟。言談舉止中,無不透露出對無錫的熱愛與自豪,到了堰橋中心國小,胡校長在介紹學校情況時也是這樣,到其他學校考察、參觀,那裏的校長們也是這樣做的。而且很多學校都建起了校史陳列館與名人廳,以此來激勵師生們熱愛家鄉,奮發向上。

我認為:正是這些教育人對家鄉的這種感情,才使得無錫的教育得以現在的成果。由此,我又想到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工作。在新課程實施中,無錫市自上而下的相當重視,並把這項工作作為政府行為,而不是單純的教育行為。在成立課改工作領導小組時,區政府的主要領導為組長,以協調、理順各種關係,並提供人力、物力、資金等各種保障。並由政府出資聘請高校的教育專家,給予理論上的把握與實踐中的指導。他們認為,在教育發展的今天,教育的低投入,只能以教育的低水平為代價。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加上領導者先進的理念,與廣大教育人的積極參與,同時還有社會各界對教育的理解、重視與支持配合,加上整個無錫已經形成了“崇工、善文、重教”的社會風氣和文化氛圍。那無錫教育的進步與發展,定是必然的。

二、嚴謹、高效、務實的工作作風

在無錫考察期間,我們一行9人走訪了十幾所學校,瞭解了校長們先進的辦學思想、教育教學管理等工作。雖各具特色,但我們有着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無錫教育人有一種嚴謹、務實的敬業精神。

xx中學的秦校長向我們介紹:教育科研堅決不能搞“空中樓閣”,要讓教師從身邊的事情做起,我們搞的是教研而不是科研。提出以解決教育教學中發現的實際問題為原則,並鼓勵把教學中產生的問題結合新課程理念寫成案例。他們反對學術規範,主張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體會與思想。堰橋中心國小的胡志強校長對教師們提出:事情要做,做了要説,説了要寫,寫了還要發表。特別是堰小的各種會議及活動,從籌劃到開展,各部門都能分工明確,但又團結協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每次活動開展的過程當中,隨時產生非常真實、詳細的系列資料。無錫六中的領導更認為;現代管理要從過去的硬管理轉變為現在的軟管理,把學校的發展和教師個人的發展結合起來,即首先要有利於個人的發展,再談學校的發展。鼓勵教職工先談職業再談事業。引導每位教師先上好每一堂課,提高每節課的質量,把經驗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目標是使教師增值。在制定學校發展規劃上,更能體現他們務實的思想:第一個5年計劃是辦象一個學校;第二個5年計劃是辦好一個學校;第三個5年計劃是辦特色學校;第四個5年計劃是辦成一流完中,後來又提出辦成重點中學;無錫一中也提出要求,35歲以下的教師要有3年奮鬥目標,要新秀—能手—學科帶頭人—名師—特色。濱湖區峯影國小更是提出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加速教師的發展,從而推動學校的發展。我認為:只有這種求真務實的思想、踏踏實實地做事,才能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三、校際結對,建立課改發展共同體

在無錫的很多學校之間,以校際結對為形式,建立起課改發展的共同體,並以此為載體,構建起“理念共享,資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課改協作機制,達成榮辱共擔,攜手發展的目的。

我所考察的堰橋中心國小與西漳、長安三所中心國小,為了進一步交流課改經驗,共享優秀資源,以教育創新為導向,以教育科研為手段,以課改促進師生素質、能力的提高。三校達成共識,建立了課改發展的共同體,做到了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形成了競爭對手與合作伙伴的關係,真正達到了共同發展的目的。在合作中,三所學校依據目前現實情況,與課改推進的客觀需要,和多年來自己學校形成的優勢,自主決策,實施課改實驗。需要協作、研究的項目,則打破界限,實施跨“地方”、跨“層次”的互助。他們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則,建立起平等協作的關係,形成推進課改發展的利益共同體。不存在主客雙方,而強調互補、競爭、都贏。在活動中,他們實施“走出去”“請進來”的戰略。教師們尋找高手過招、研練,開展主題觀摩、經驗介紹、聯誼等活動。充分調動教師和職能部門的參與積極性,積極開發、利用各種課程資源,不斷創新教師培訓的手段和方法,使結對活動真正成為教師成長、學校發展的舞台,最終達成課改實施效益的目的。並取得教育局對共同體活動的指導、調控與支持。另外,校長之間也建立起了“校長沙龍”,經常開展活動。他們在一起暢談辦學思想,探討課改方法,交流管理經驗。校長們在活動中先進的理念得以提升,在爭論中又產生新的思想。

四、模式,樣式!

在無錫考察的這段時間裏,作為惠山區堰橋中心國小領導班子成員之一,我全方位地感受了堰小的辦學宗旨、校園文化建設、管理方法、課堂教學以及教育科研等。同時走訪了十幾所學校。的確有很多值得學習之處,通過這次考察鍛鍊活動,使我增長了見識、豐富了經歷、獲得了經驗,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鍛鍊。也使我對教育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也學到了很多工作的方法。懂得了什麼是教育思想的領導,什麼是凝聚人心的管理,體悟到學校的發展繫於老師,學校只有成為師生的精神家園、學習樂園、自身發展的學園,才能真正帶來孩子們純真活潑天性的釋放、身心潛能的開發。

雖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也不能搞“拿來主義”。我認為,無錫教育模式只是我們學習和參考的樣式。借鑑他們的經驗與教訓,能使我們在教育管理與科研工作方面少走彎路,從而加速我們教育發展的進程,或者説,為我們的發展增高了起點。但決不是模式,我們不可能照搬他們的做法。我們要有機地汲取無錫教育的先進經驗,形成自己的思想,結合我地教育發展的現狀,發揮我市、我區的教育改革的優勢,以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為抓手,創新地開展工作,探索出徐州教育的新模式、打造泉山教育的新品牌。對此,作為一名普通的教育人,我滿懷信心。

對無錫教育考察報告 篇5

一、高起點的規劃給河西地區未來教育創造了良好的開端。

各校均完成了校園網的建設,這為充分利用網上資源,全體師生能在校園各個角落瀏覽多媒體信息,下一步實現校校通工程創造了良好的開端,校園均已實現了多媒體課堂、網上交流、數字廣播、視頻會議等多功能的教學管理和教學形式。

二、高標準的建設為未來教育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多渠道籌措資金,是完成學校建設的保證。

在短短的五年時間內,河西地區的校園建設何以能達到如此規模,大多數學校總投資都超過20__萬元,錢從何來?這是我們最困惑,也最想破解的謎團之一。經過走訪,與熟人的私下交談,發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1、政府支持,政策傾斜,綠燈開道。張掖市教育局的賈局長在介紹張掖地區教育發展狀況時,首先提出的是前任張掖地區地委書記馬西林同志。在私下了解中,我們發現從學校領導到普通教師,均對馬書記抓教育讚不絕口,是馬書記提出“必須黨政一把手抓教育”、“用明天的錢辦今天的教育”、“動員一切力量辦教育”。有了政策,就有了活力,導致了高起點的規劃和高標準的建設的產生,出現了政府投資幅度大,基層辦事積極性高的良好局面。

2、有較活的收費政策和大膽的改革思路。我們在高台縣一中的收費公示牌上看到,高一級新生入學除正常收費以外,每人還需交200元教育積金,高二、高三學生每人收50元。借讀生的收費標準遠高於省上制定的(這一點只是我們的猜測,因為當我們問到這方面情況時,校領導均避而不談,市局領導則告訴我們説:“這個我們不管……”),張液四中本是一所國中,但校長大膽設想,市局同意,在校內搞了個股份制高中,是校內校,收費標準不告訴我們,但今年一次招高一學生近千人(14個教學班)。教師帶課發津貼,年終還可以分紅。

3、後勤管理社會化,為學校建設帶來了資金和活力,充分體現了“用明天的錢辦今天的教育”的指導思想。我們瞭解到,各學校均有銀行貸款、工隊墊資、教職工集資、學校自籌等多方面的資金來源,而由此引起的負債數目也相當驚人。比如張掖中學,98年起籌資20__萬元動工建設,到今天還負債約千萬元。當我問及還款計劃及思路時,市局領導插話説“能歸還利息的校長就是好校長……”。

在11月9日的考察總結會上,全體考察組成員一致認為:河西教育的發展可以總結為“大三點,小三點”。其中“大三點”是“高起點的規劃,高標準的建設,多渠道籌資”;“小三點”是“一把手抓教育,舉債辦教育,規模效益”。

以上是我本人在10天的考察中所瞭解和感受的,有些可能與實際有出入(因為我們的考察時間過於倉促),有些觀點也純屬個人觀點,不妥之處,請批評。

對無錫教育考察報告 篇6

10月29日,在沈校長的帶領下,學校部分行政幹部在哈爾濱開始了為期3天的教育考察活動。國小組參觀考察了復華國小、花園國小、醫科大學附屬國小、閩江國小、馬家溝國小等5所學校。

短短3天的考察活動,我們一次次被震撼,一次次被感動。震撼於教師們富有創意的工作,感動於老師們那份如水的師心。

考察活動結束了,但我們的思考並沒有因此而結束。哈爾濱學校的哪些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鑑?我們目前的工作有什麼不足?……這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課題。

下面把我們考察的主要收穫和體會,以及我們的反思彙報如下:

一、校本研訓—教師專業成長的主渠道

隨着新課程的進一步深化,教師的專業發展已成為課改的瓶頸。課程改革要全面深入地開展下去,就需要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加強以校為本的教學“研訓”活動是提高教師專業發展的主渠道。通過校本研訓活動可以促進學校形成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自我創新、自我超越的內在機制,學校也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學習型組織。通過校本研訓活動可以促使教師主動參與教學研究,在研究和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發展能力和水平。

復華國小“自下而上”的各學科“教學專業委員會”,花園國小“自上而下”的“學習共同體”建設的經驗都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1、復華國小

在語文學科的帶動下,分別成立了語文、數學、藝體、社科等教學專業委員會。各學科專業委員會都是羣眾性自發的學習型組織。

各教學專業委員會發出了“打破學年組、學科組的界限,對學科(各學科)教學情有獨鍾的教師”的倡議;以“一切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服務。”為目標;以“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教學質量、加快教師專業化發展。”為原則;以“問題從教學實踐中來,研究在集體學術性反思中進行,成果到教學實踐中檢驗。”為思路。

各教學專業委員會由理事和會員組成。理事既是學會的組織者、協調者,又是教學研究的骨幹力量和領導人。理事不是權力職務——誰在學術上有新見解,誰就可以發起一次學習、研討活動,自然履行理事的職責,成為是專業委員會活動的組織者、領導者。

由於這是學校民間自發的學習型組織,教師的參與積極而主動。這打破了以往老師單打獨鬥的格局,教師開展團隊,有組織,有針對的教學研討活動,為教師成為研究型、學習型教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各教學專業委員會以“校園論壇”為研訓平台,以“問題解決”為切入點,開展比較紮實的校本教研活動。理事或會員們在教學實踐中如果遇到自己很難解決的問題,即可在校“園BBS”上提出疑惑,並能及時得到專業委員會的成員們的幫助。理事們發表個人見解,有針對地給資料。這樣,在網絡中發起問題大討論,在實踐中去解決。待到時機成熟,理事們組織專業委員會的會員坐在一起,開展深度交流,並重新整理,剖析,尋找問題的解決辦法。針對有價值的問題,開展課堂教學研討,把問題送進課堂,生成新的問題,並帶着問題走出課堂。這樣螺旋上升,研究也就越來越深入,教師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越來越強。正如語文老師劉綵鳳所説:“高效學習,快樂學習,學會學習,每一次活動,都是新感覺;每一次感悟,都是頭一遭!”

對各教學專業委員會的活動,學校領導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與服務,在管理上“只給啟示,不給模式”,並積極參與到各教學專業委員會的活動中,成為其中一員。這對各理事和會員的促進是很大的。教師們感到學校領導很重視這些活動,活動的研討得到領導的認可。教師們能在活動中和領導開展平等的學術對話。學校領導的參與調動起了教師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專業委員會的工作走上了良性發展軌道。

“教學專業委員會”已經成為復華國小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道風景吸引着每一位“復華人”。他們辛苦着,進步着;忙碌着,發展着;在這樣一個學習型組織中他們感覺自己被接納,有歸屬感,更有責任感,一次次的壓力是給老師們發展的動力。他們因努力而鏗鏘,因奮鬥而激越,因學習而改變!

2、花園國小

花園國小是一所有着80多年曆史的老校。因開展“學習共同體”的建設工作而使這所歷史老校煥發出新的活力。

花園國小在進行“學習共同體”的建設中,強調團隊學習,提出“學習共同體”的核心是“用學習管理學校,用學習來管理教學,用學習來管理個人發展”。他們以“青年教育家沙龍”為載體,樹立“教育家是我們的追求目標”的共同願景。

花園國小“學習共同體”的建設經歷了艱辛的過程,同樣也有着一些共通的困惑。教師的觀念要轉變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學習很被動。新課程的實施,讓老師們感覺到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這讓老師們無所適從。但學校並沒有因為這些困惑而放慢“學習共同體”的建設工作。

在“教育家沙龍”活動中,開始經常冷場,發言的往往是骨幹教師。學校一邊幹一邊摸索,以學習活動促進教師的發展,在實踐中不斷調整策略,開展“參與式”體驗培訓。通過“教師智慧展示活動”,讓教師創設生活中的教育情景,並把老師分成不同團隊,一起利用集體智慧來解決問題。這樣通過參與式學習,讓教師去親身體驗探究、合作學習的樂趣。這樣一路走來,學習給老師們帶來了變化,學習逐步成為教師們的習慣。

通過主題活動讓教師改變觀念,通過活動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這只是“學習共同體”建設的一方面,制定相關的校本研訓制度,才是“學習共同體”深入發展的保障。花園國小制定出了一系列校本教研製度,以激勵為主。如,為參加“教育家沙龍”的成員設置各種獎項:“滿勤獎”獎勵50元;“沙龍骨幹獎”頒發證書,贈送雜誌,流動評選;“沙龍精英獎”獎勵購書卡。這些獎勵雖然不是很豐厚,但教師們很在乎這些獎項,這些獎勵讓教師在團隊中得到認可。得到認可,得到關注是老師們的內在需求。

花園國小“學習共同體”的建設,讓學校管理由契約變盟約。通過“實踐反思”、“人本(團隊)管理”、“問題驅動”等策略,讓教師由被動變主動。通過團隊激勵,團隊協同,讓教師感到只有學習才有位置。花園國小始終以“團隊為單位,不落下每一個人”為出發點,給教師更多話語權,讓教師實現自我管理。

在這裏值得一提的是每週星期三下午的“骨幹教師專題講座”,雷打不動,堅持進行,為教師智慧展示提供了一個舞台。拿花園國小曹永鳴主任的話説:“這已經成為花園國小教師智慧展示的一大品牌。”

3、我們的反思:

我校在建設“學習型學校”的過程中,可以説取得了很多顯着的成績。如果我們客觀來分析還是存在着許多的不足。在校本研訓中我們缺乏“系統思考”,還沒有形成規範的,切實可行的校本研訓制度。校本研訓更多的是學校層面,“自上而下”讓部分教師參與顯得較為被動。本學期,學校教科中心提出“教育科研重心下移”,但在實施過程中缺乏監管,缺乏落實,教師的積極性還沒有被調動起來。同時,很多非教學活動沖淡教學,讓很多教師的關注點偏移,正如現在社會上流行的一句話:“計劃不如變化快,變化不如上帝一句話”。

如何建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校本研訓的機制?如何真正落實我們的校本研訓計劃?這依然是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的課題。

二、德育工作

學校教育德育為首,德育工作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保障。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段話揭示了古人眼中“德性”與“學習”的關係。

那麼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是否應該把德育與教學割離開來?是否活動就是德育?長期以來這樣的問題一直困繞着我們的一線教師。同時,現實中的一些比較“過頭”的德育工作的做法,造成人們對德育工作的偏見。

哈爾濱學校的一些做法給我們的德育工作很多啟示:

1、校園文化—潤物細無聲

學校德育是一個全面育人的過程,校園環境和氛圍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無形的制約或激勵作用。

考察的幾所國小的校園文化各具特色。

花園國小着力建設“文化走廊”,根據學校環境特點,整體規劃,充分利用校園每一處的空間,分設宣傳窗、藝術園地、科學天地、樓中花園等。同時積極發揮黑板報、廣播站、校園電視台等宣傳陣地的作用,及時報道校園的新人、新事、新面貌。“環境育人,人創環境”在花園國小得到了很好的論證。

復華國小佔地面積小,但學校充分利用有效空間,進行校園環境建設。不同的樓層確立不同的主題,如行為規範、實踐體驗、學生作品、活動展示等。復華國小很注重班級環境的佈置:圖書角、學生個人展示台、“班級植物園”等,為學生創設一個温馨和諧的學習環境。

閩江國小依託“校本課程—誦讀經典”,營造書香校園,整個校園都散發出書香氣息。

逸夫國小充分利用學校宣傳欄展示學生的作品,學生的活動。

置身於這樣和諧温馨的校園環境,孩子們的身心是愉悦的,對孩子的教育也就潤物細無聲了。

2、德育素材的挖掘—有的放矢

德育工作有很強的預設性。預設讓我們能有計劃,分步驟實施德育的各項工作。那麼,如何面對在教學實踐中生成的德育問題?

花園國小鼓勵老師在實踐中發現問題,以德育問題為切入點,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如,學校樓中花園的一隻小蜻蜓被一個學生捉回家了。針對這個問題,學校組織學生排演“情景劇—蜻蜓飛走了”在全校播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最後這隻蜻蜓被學生放回來了。

善於挖掘身邊的德育素材,開展無痕的教育,讓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

3、行為規範常抓不懈

良好的日常行為規範是進行正常教學活動的保障。在考察的幾所學校中,總體感覺學生的行為規範很好,學生見到客人主動問好,沒有學生在樓道中瘋跑、大喊大叫的現象,學生上下課的路隊很整齊。學校都很重視學生的行為規範教育,學生有比較良好的行為習慣都是學校長抓不懈的結果。

三、教育信息化—用起來才是最精彩的

由於地域的差異,哈爾濱學校網絡硬件環境的建設,以及運用都與我們有很大的差距。但他們的一些運用方式還是值得我們學習。很多簡單的技術,因為運用起來了,充分發揮了技術的功效,就顯得精彩無比。

1、復華國小

復華國小校園網是哈爾濱的第一個校園網工程,學校提出了“建網就是建學校”的口號。但由於後繼投入跟不上,阻礙了校園網絡的進一步發展。

復華國小的校園網視頻系統—“確然視頻服務系統”運用很充分。“確然視頻服務系統”的文件量雖然沒有我們的視頻系統多,但他們的欄木設置很科學,放了大量的學生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有聲作文”欄目,欄目收錄學生自己朗讀自己作文的視頻,凡是優秀的作文都有機會放到校園網中,這就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寫作熱情。同時,學校大隊部有組織,有計劃地組織全校學生觀看相關的主題視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復華國小校園網缺乏具有互動功能的平台。“校園BBS”是學校唯一能進行互動的平台,但學校教師能充分利用“校園BBS”來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學校把“校園BBS”作為校本研訓的平台。“教學專業委員會”在“校園BBS”中開展“基於問題解決”的校本教研活動。學科教師利用BBS開展教育活動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在BBS中發出求助(質疑),在BBS中參與教學大討論,已經逐漸成為復華國小教師的內在需求。

2、逸夫國小

逸夫國小隻有16個教學班,學校依託醫科大學,硬件環境比較好,每位教師都配有電腦(液晶顯示器),有的教室還配有壁掛式液晶電視。學校的網絡建設還屬於起步階段,學校提出了建立“基於網絡的學習共同體”的建設目標。

逸夫國小在校園網中建立了“教師電子文檔管理系統”、“電子教案管理系統”。教師運用比較充分,運用不同系統解決不同的問題。

值得提出的是逸夫國小網上備課系統的運用。教師撰寫的電子教案以及其他相關的材料(課件、相關資料、圖片、下載優秀教案等)儲存在自建的資源包內,然後上傳到電子備課系統,成為全校共享資源,供大家瀏覽、學習、借鑑和交流。

學校組織教師在備課系統中開展集體備課。同一課有不同的教學設計,然後教師根據自己的需求對教案進行重組、整合,設計出適合自己教學風格的教案。教師的每篇教案中都有自己的教學反思,雖然反思不是很長,但很有針對性。

教師運用網上備課系統進行備課,便於教導處的檢查。但不足的是,該系統只支持教師的上傳教案,造成瀏覽不方便,影響工作效率。

3、我們的反思:

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我校的立校之本,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取得了很多輝煌的業績,這也是我們每一位“南山實驗人”值得驕傲的地方。但我們客觀清醒地反思我們的運用現狀,還是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由於學校的迅速壯大,造成“濃茶沖淡”的現象,各個部的運用狀況不平衡,還有很多老師沒有融入到“信息化”中,依然用“老套”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

在信息技術運用於課堂教學上,我們日趨理性,提倡該用就用,要用到恰到好處,要真正解決問題。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督,出現了少用,或者根本不用的現象。

部分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缺乏對網絡資源運用的整體思考,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顯得很隨意,經常出現打開資源庫,卻不知道該用何種資源的現象。

短短3天的時間我們對哈爾濱的教育也只是有了一些感性的認識。雖然沒有沉下來花更多時間去了解,但通過學校老師的介紹,以及學校的一些成果,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學校所做的大量的富有實效的工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哈爾濱學校的一些經驗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我們想,只有把這次考察的收穫真正落實到我們的教育教學管理中,才不枉此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kaocha/9yvwr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