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考察報告 >

日本教育考察報告

日本教育考察報告

2011年8月4日至8月9日,在中央教科所華教湖北省辦事處組織下,我有幸到日本考察教育。我們去了日本東京的國小、國中、高中、大學。透過這些學校,我們對日本的教育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下面我從幾個方面談以下自己的理解:

日本教育考察報告

一、教育行政體制:日本現行教育行政制度的原則和特點由憲法和《教育基本法》所決定。憲法宣稱教育是人民的權利,規定依據民主政治的原則和地方自治的原則建構教育行政制度。日本的教育行政屬於中央權力與地方權力合作型,建立中央和地方兩級管理系統,在中央和地方的關係上,實行中央指導下的地方分權制。 1.中央教育行政

日本現行的中央教育行政機構是文部省,為日本內閣的組成部分,其最高領導是文部大臣。文部大臣和文部省是主管教育行政的中央首長和行政機關。法律規定文部省的職能權限,主要是: (1)為發展教育、學術和文化事業,進行調查研究並制定規劃。 (2)就各級學校和教育機構的設施設備、人員配置、組織與教育內容規定標準。 (3)對地方教育委員會、地方行政機關,大學和其他教育、文化與科學機構提供指導和建議。(4)管理由文部省設立的大學和其他教育、科學與文化機構,任命縣和重要市的教育長或負責人,審定中國小教科書。 (5)對地方教育和其他教育、文化與科研機構提供經費補助。2.地方教育行政法律規定,地方教育由地方公共團體實行自治。日本的地方公共團體分為兩縱 即都道府縣和市町村。教育的行政機關為教育委員會,行政主管為教育長。地方設立的大學及其他高等教育機構和私立學校由地方政府管理,教育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發展基礎教育,在人事、經費、設施設備、教育教學、課程內容和教師進修等方面對其所轄學校負責。市叮村教育長的任命領得到都道府縣教委的認可,都道府縣教育長的任命須得到文部大臣的認可。 2、學制結構 日本戰後教育改革,建立了“六三三四制”的學校教育體制。《學校教育法》規定,“所謂學校,係指國小、初級中學、高級中學、大學、高等專門學校、盲人學校、聾啞學校、養護學校以及幼兒園。” 3、各級各類教育 《1》學前教育

日本的學前教育機構有兩種:一是幼兒園,屬於學校教育制度的組成部分,招收3~6歲幼兒,由文部省領導;另一種是保育所,屬於福利機構,招收從出生到6歲的幼兒,由厚生省領導。 《學校教育法》規定,幼兒園的教育目標;

(1)培養健康、安全、幸福地生活所需要的日常習慣,並使其身體的各種機能得到和諧的發展。 (2)讓幼兒在幼兒園內體驗集體生活,培養幼兒初步具有喜歡過集體生活和團結互助、自主、自律的精神。 (3)培養幼兒正確理解和對待其周圍的社會生活現象的萌芽觀念。 (4)指導幼兒正確地使用語言,培養他們對童話、連環畫等的興趣。 (5)通過音樂、遊戲、連環畫等方法,培養幼兒對創作表現發生興趣。幼兒園的教育內容分為健康、人際關係、環境、語言和表現5個領域。

《2》初等教育

日本實施初等教育的機構是單一的六年制國小,兒童滿6週歲入學,12週歲畢業,屬於義務教育階段。新學年從4月份開學,多數國小採用三學期體制,三學期之間分別為暑假、寒假和春假。

日本國小的教育目的是適應兒童的導心發展,實施初等普通教育。教育目標:

(1)以學校內外的社會生活的經驗為基礎。使學生正確理解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養成合作、自主和自律的精神。

(2)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鄉十和國家的現狀與傳統,並進而培養國際協作精常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和產業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並掌握基本技。

(4)使學生能正確理解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國語,並形成使用國語的能力。

(5)使學生能正確理解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數量關係,並形成處理數量關係的能力。

(6)培養學生科學地觀察和處理日常生活中自然現象的能力。

(7)培養學生健康、安全和幸福生活所必需的習慣,併力求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和諧發展。

(8)使學生基本瞭解能夠使生活明朗、豐富的音樂、美術和文藝等,並形成相應的技能。

國小的教育課程由各學科、道德和特別活動三部分組成。教學科目包括國語、社會、算數、理科、音樂、圖畫、家政、體育,文部省對這些科目都有詳細具體的規定。國小道德教育的內容包括:

(1)自己本身(2)理解他人。 (3)瞭解自然,具有高尚的情操。 (4)自己與團體、社會的關係。道德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尊重他人,重視生命,為創造民主社會和國家的發展而努力,為促進國際和平做貢獻。特別活動是指班級、年級和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 3.中等教育

《3》中等教育。 日本的中等教育分國中和高中兩個階段,國中屬於義務教育的完成階段。

(1)初級中學。《學校教育法》規定,國中是在國小教育的基礎上,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實施中等普通教育,目標有三:培養學生作為國家與社會的一員所必須具備的資質;教授社會所需職業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培養勞動的態度以及根據個性選擇出路的能力;促進校內外的社會活動,正確引導學生的情感,培養公證的判斷能力。學制為三年。

教育內容由各學科課程、道德和特別活動構成。教學內容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包括國語、社會、數學、理科、音樂、美術、保健體育、技術與家庭等八門,選修課的種類在第一學年主要是外語,第二學年為音樂、美術、保健體育、技術與家庭以及外語。第三學年除在必修的八門課程中選擇外,還有外語等。

(2)高級中學。《學校教育法》規定:高中是在國中教育的基礎上,以實施高級普通教育和專門教育為目的,實現三個目標:進一步發展和擴充國中教育的成果,培養學生成為對國家與社會有作為的建設者所必需的素質:使學生能自覺地根據社會的需要和個人的特點,選擇將來的出路,提高普通教養,掌握專業技能;形成對社會有深刻的理解和健全的批判能力,形成個性。高中學制三年,種類較多,通常按學科劃分為普通、職業和綜合二類,按授課方式分為全日制、定時制和函授制止三種形式。高中教育內容同樣由各學科、道德和特別活動構成,設必修課和選修課,實行學分制,畢業需要修滿80學分。一般學科課程為國語、地理公民、數學、理科、保健體育、藝術、外語及家庭。為廣適應科技和社會的變化,各科開設了與之有關的“課題研究”課,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職業技術教育

1951年,日本製定《產業教育振興法》,規定產業教育是發展產業經濟及提高國民生活的基礎,通過產業教育在確立對勞動的正確信念、傳授產業技術的同時,培養具有能力、進而對經濟自立作出貢獻的有為的國民。鼓勵地方公共團體和企業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並規定國家在該方面採取經費補助政策。

職業技術教育在日本的學校教育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培養出大批優秀的技術人才和熟練勞動力,促進了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在日本,除了幼兒園和國小以外,各級各類學校都設置職業技術學科,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術方面的教育。日本已經形成多層次、多類型的比較完整的職業技術教育網,有學校、企業和社會辦的幾大類職業技術教育;有職前教育、在職教育、轉業教育,水平高低不同、時間長短不一,靈活多樣、互為補充、互相促進。

在日本,進行職業技術教育的學校主要有國中、高中、“各種學校”、專修學校、高等專門學校和短期大學等。國中階段職業技術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某種社會職業人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良好的勞動態度,以及根據自己的個性選擇將來道路的能力”;高中階段職業技術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一種必須完成社會使命的覺悟,使之能夠根據自己的個性決定將來的道路,提高一般教養水平,掌握某種專門技能”。

“各種學校”,是實施類似學校教育的各種職業技術學校的總稱,主要招收高中畢業生,但也招收其他學校在校生和社會人十。

專修學校是1976年開始設立的新型職業教育機構;大都是私立的,是由“各種學校”升格改組而來的,發展迅速c專修學校可分為三種類型:設高中課程的高等專修學校(屬高中水平,可授予畢業生高中畢業資格),招收高中畢業生而設專門課程的專門學校(屬於高等教育,在專修學校中佔主要地位,可授予短期大學畢業生同等的資格),設一般課程的一般專修學校(自由入學,是終導教育的典型場所)。 在日本實施高等職業教育的機構是高等專門學校、專門學校和短期大學。

此外,在日本職業技術教育中,企業內職工教育人有重要地位。所謂企業內職業技術教育??期的教育訓練。其內容除了專門的技術教育、技能訓練外,還包括經營教育、提高辦事能力的教育以及作為企業職工的品質教育等。

《5》高等教育: 日本的高等教育已經形成多層次、多類型的結構。按照資金來源的不同可分為國立、公立和私立三大類,從學術水平上看,日本的高等教育是二級結構: 第一級結構是短期大學和高等專門學校。以開展高等職業教育和培養實際生活能力為目的。 第二級結構是4年制大學;包括綜合大學、多科大學和單科大學。 第三級結構是研究生院,包括設置在學部的研究科和研究生院大學,旨在“教授和研究學術理論及應用,深究其奧義和促進文化發展”。 日本大學的教學採取學科目制和講座制兩種形式。所謂學科目制就是按照必要的科目設置課程和安排教師上課;講座制則是根據專業設置在同專業中開設一定的專業講座,並根據講座安排教師。 日本大學有科研的傳統,主要任務是從事基礎理論研究.重視科研儘可能與教學結合,注重協作和開展共同研究,特別強調為產業服務,試圖建立“官、產、學三位一體”的科研體制,集中政府、企業和大學的科研力量聯合攻關,開展創造性的研究和培養高水平的開拓人才,推動大學由模仿型科研向創造型科研方向轉變。

《6》師範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把封閉式師範教育改為開放型的教師養成教育。根據《教育職員許可法》的規定,-一般大學畢業生如果修得所規定的學分,可獲得教師許可證。

日本教師養成教育課程有國家基準,一般是通過國家的法律及文部省令和通知等來規定。1985年新改定的教育職員許可法規定,教師養成教育課程要設有一般教育科目、專門科目和教育專業科目。

在日本,成為中國小教師一股要經過三次審查與考試:第一次是在大學畢業時提交畢業論文,第二次是符合規定者領取都道府縣教育委員會頒佈的教師許可證,第三次是參加部道府縣教育委員會舉辦的教師任用考試。公立學校教師的任用主要由各部道府縣教育委員會負責。各都道府縣舉行的教師任用選拔考試,除了教養與專業方面的筆試之外,還採用面試、技能測驗和體力測驗、作文與論文、適應性檢查以及興趣小組活動、社會服務活動的經歷和教育實習的成績等多種方法。

二:日本教育的改革和目前主要要解決的問題。 1:日本教育的改革 (一)課程改革的背景 在戰後的幾十年中,日本大體上每十年就要對《學習指導要領》修訂一次。特別是80年代中期的臨時教育審議會以後,作為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的中國小課程改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受到重視。針對日本教育面臨的偏重學歷、過度的考試競爭、青少年心理健康、學校教育的劃一化和僵化等一系列問題,臨時教育審議會提出教育應朝着尊重個性的方向改革。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日本於1989年對學習指導要領進行了修訂,在國小低年級以綜合性更強、更重視體驗學習的《生活課》代替《社會科》;在國中和高中階段擴大了選修課的範圍和比重等。

此後,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將"臨教審"的教育思想進一步具體化,並於1996年8月發表題為《關於面向21世紀的我國教育》的諮詢報告。報告指出,面對今後日益信息化、國際化和科技迅猛發展的、不斷變化的社會,教育要注重對學生基本素質和能力--"生存能力"的培養,即要培

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學習、獨立思考、判斷、行動的能力,以及更好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身心,自律意識,關心、同情他人的情感與品格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該報告強調,今後日本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必須使教育由注重灌輸知識向注重培養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轉變。因此,要從以下幾方面對現有的學校課程進行改革:1.精簡那些容易陷入死記硬背的內容,嚴格篩選基礎和基本的教育內容,削減課時;2.通過加強課程的彈性化,改善教學方法,創建有特色的學校,推進個性化教育;3.加強道德教育,培養豐富的人格,應重視志願服務,自然體驗等活動,並開展豐富多彩的健身體育運動;4.適應國際理解、信息、環境、志願服務等綜合學習和課題學習的需要,設定"綜合學習時間",各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有特色的教育活動。

根據上述建議,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從1996年8月開始,就課程改革的方針、課程體系的構建、學科教育的內容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研討,並分別於1997年11月和1998年6月發表了關於教育課程標準改善的中間報告、最終審議報告。文部省根據這些報告,着手修訂課程標準,並於1998年11月頒佈了新的學習指導要領,拉開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序幕。此次課程改革集近十幾年來課程改革之大成,採取了一些重大的改革舉措。

(二)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

構建適合孩子成長的學校教育,是近年來日本教育界着力倡導的一種新的學校教育觀,也是貫穿於課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教育課程審議會的報告指出,近年來日本青少年發展存在一系列令人擔憂的問題,在道德和價值觀方面表現為,在豐富的物質生活中,學生社會性發展欠缺,社會規範意識低下、自立遲緩,因而欺負弱小、逃學、暴力等青少年行為問題時有發生,一直未得以解決。在身體健康方面表現為,肥胖兒增多,學生體力和視力下降等。儘管根據近年來國際評價協會的調查結果,日本學生的學力水平還保持了較高的水準,但不能否認在課程和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過度重視知識灌輸教育,缺乏適於不同孩子學習的課程,部分學生對現行的課程內容不能充分理解,單一的接受型學習,難以培養學生多方面、多角度認識問題的能力,和其他國家的學生相比,日本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低等。而這些現象既與整個社會大環境相關,也與目前學校的教育環境、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直接相關。

適合兒童生長和發展,適應社會變化的需要,是學校教育面臨的兩大基本主題。也就是説,學校教育不僅要解決一系列自身存在的問題,以適合孩子的發展,也要面對一系列社會變化和問題,努力通過改革,充實和完善學校教育內容,以適應社會變化的需求。 (三)課程改革的目標

為實現上述義務教育的目標,日本教育課程審議會確定了此次課程改革的目標。

課程改革的總目標: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人性和社會性,具有自立於國際社會的日本人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開展寬鬆的教育活動,切實加強基礎,充實發展個性的教育;使各個學校能夠發揮主動性、創出有特色的教育。

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1.解決現行課程和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如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過度的"應試教育"和競爭、評價標準單一、學生的身心健康問題等;

2.要使學生掌握人類永恆(貫穿於各個時代)的價值觀,培養其同情心、正義感、奉獻精神及對大自然和美的事物的熱愛等,掌握最基本和最基礎的內容;

3.為使學生靈活地適應社會變化,要使教育從以灌輸知識為主轉變為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獨立思考為主的教育,關鍵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其掌握學習方法,發展其個性,重視4.以學校五日製的實施(XX年開始)為契機,從終身學習的角度重構學校的教育內容,要使學校教育有助於學生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學習,並適合其終身學習和選擇的需要;

5.精選教學內容,加強基本能力和基礎內容的學習,要從為學生今後的學習和生活打基礎的原則出發,嚴格精選教學內容,轉變以知識的量來衡量學生學力的學力觀;

6.改善學習指導和評價方法;必須改變從前偏重知識灌輸的教學方法,加強學生的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改進從知識的量上評價學生學業的評價方法,重視對學習過程、學生的優點、可能性和進步狀況的評價;

7.根據統一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改善課程管理,發揮地方和學校的積極性,給予地方和學校更大的編制和實施課程的自主權。 2:日本教育所面臨的問題。

面對日本近年來出現的一系列新的發展和變化情況,當前日本學校教育要努力解決以下主要課題。

(1)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社會中,面臨着日本出生率降低和進入老年社會的實際狀況,必須加強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道德意識和道德能力,培養青少年正確的倫理觀,促進其社會性發展。

(2).適應國際合作和使日本人能自立於國際社會的需要,加強國際理解教育,在提高學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基礎上,提高對不同民族、國家歷史和文化的尊重與理解。

(3.)適應信息化社會的進展,展開多樣的信息和計算機教育,以幫助學生學會選擇信息、運用信息,加深對信息化社會的理解。

(4.)面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能源問題,進一步 提高他們對於環境問題理解和保護環境的意識、能力。

依據上述認識,教育課程審議會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基本任務作了進一步闡述指出,國小的基本任務是:使兒童具備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和一個社會成員參與社會生活應具有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基礎,具有豐富的人格,在接觸自然、社會、人和文化等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個性,培養自立意識。在此基礎上,國中的基本任務是: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和中學教育的前期,國中教育要使學生能切實掌握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和一個社會成員參與社會生活應具有的知識、技能和態度,進一步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人格,發現、發展自己個性和自立意識。

總之,通過這次暫短的日本之行,對日本的教育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國情不同,也導致我們的作法不一樣,但培養人的目標基本上是一致的。相比之下。我們知道自己的不足,比如説我們的家長的一些做法、比如説我們的孩子的身體素質等等,都需要我加以改善。以後再有機會去考察,相信收穫會更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kaocha/6o7ky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