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3篇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3篇

本文目錄2019年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關於加快推進我州生態文明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

一、基礎和條件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3篇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依託區域特色和相對優勢,堅持“生態立縣、產業富縣、商貿活縣、科教興縣”的發展理念和“舉生態旗、做水文章、走特色路,推動臨澤科學發展”的基本思路,把生態建設放在推動臨澤科學發展的優先地位,大力組織實施以大沙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為載體的生態建設,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構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平台,為推動生態文明縣城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1、大沙河流域綜合治理為生態文明縣城建設增添了引擎。XX年,縣委、縣政府決定分三期四段實施大沙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經過兩年多時間的不懈努力,河道整治、土地開發、蓄水泄洪、路橋配套、景觀設施、供水排污、綠化美化亮化等工程迅速推進。通過治水,建成防洪堤4.3公里,把昔日的污水河變成了清水湖,過去的爛河灘變成了黃金地,使縣城向東南延伸近3公里,面積擴大近1倍;通過節水,改變了人們的用水習慣,建成了一批水利設施,提高了環境承載能力,推進了節水型社會建設;通過活水,引洪入湖,蓄水造景,形成水域面積1300多畝,新增綠地12.8萬平方米,打造了水與城市、自然與生態和諧秀美的水景樂園,再現了“塞上江南”的迷人景色,新的城市風景帶、休閒娛樂帶、新型房地產開發帶和水系特色產業帶初步形成。

2、循環經濟發展為生態文明縣城建設注入了活力。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鼓勵引導和大力支持工業企業積極推行“低消耗、高利用、再循環”生產方式,着力延伸產業鏈,走特色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路子,構建技術先進、清潔安全的工業體系。目前,依託臨澤工業園區這一循環經濟發展平台,已初步建成以雪晶公司、金玉酒精公司為主體的玉米深加工及生物發酵循環經濟產業鏈,以奧瑞金、長城、屯玉綠源等種子企業和匯隆公司為主體的種子加工和副產品再利用深加工循環經濟產業鏈,番茄、蔬菜、紅棗、乳製品等深加工循環經濟產業鏈正在培育和發展,初步形成了產業特色突出、企業優勢互補、產品梯次遞進和資源利用循環化、生產經營清潔化、園區管理規範化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3、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生態文明縣城建設創造了條件。實施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安居工程,加快大沙河沿岸閒置土地整理開發,開工建設沙河綠島、天鵝湖花園等住宅小區6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32平方米,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相繼建成城關廣場、文體中心、南環路等市政公益設施,城區建設路、健康路、自由路完成改造投入使用,國道312線城區段改擴建工程有序推進。縣城供水管網改造啟動實施,排水、排污管網及供熱系統穩步推進,城區集中供熱率達95%以上。

4、環保和節能減排為生態文明縣城建設提供了保障。噪聲、大氣和污水等環保監測設施日益完善,工業污染物通過治理達標排放已成為各企業的自覺行動,“三廢”得到有效控制,縣城環境質量明顯好轉,環境承載能力和綜合服務功能顯著增強。以鞏固全國文明縣城創建成果為着力點,深入開展城鄉清潔衞生大行動,大力加強城區環境綜合整治,加大對各種破壞和影響縣城環境行為的查處力度,城區面貌有了較大改觀。

5、城區綠化美化為生態文明縣城建設打下了基礎。以創建國家級園林縣城為目標,科學規劃設計,精心建設佈局,採取規劃建綠、見縫插綠、拆牆透綠、門前三包、大沙河綠地樹木認植認養等措施,相繼建成了城關廣場、鐵路廣場、濱河路、大沙河南北兩岸和奧瑞金廣場等綠化景觀,城市綠化檔次和水平整體提升,生態效應進一步凸現。目前,城區綠化面積154.57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40.68 %,綠地面積102.62萬平方米,綠地率達27%,城區人均佔有公共綠地面積21.71平方米,形成了總量適宜、分佈合理、植物多樣、喬灌花草有機結合的綠化格局。

二、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

由於我縣處於荒漠與戈壁包圍之中,生態保護與建設任務十分艱鉅,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矛盾仍然存在,生態水平與建設生態安全屏障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一是經濟發展基礎還相對薄弱。經濟發展的總量比較小,發展質量還不高,與生態城市建設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是環境保護意識還比較淡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還沒有變成全民的自覺行動;偷排亂排生產生活污水、亂塗亂貼廣告、亂扔亂倒垃圾污水、人為破壞公用設施及生態建設成果的現象時有發生。

三是基礎設施還有待完善。城區基礎設施承載能力不能完全適應縣城發展的需要,人飲水水源地不符合環保要求,部分排污、供暖、供水管道老化,生活垃圾收集運輸方式原始,城區污水處理廠尚未開工建設。

四是縣城管理水平還需要加強。協調聯動機制不健全,住宅小區公用設施建設及綠化規劃落實不到位,城管單位管理權與執法權脱節,管護制度不落實,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仍然存在。

三、對策與建議

生態文明建設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應有之義,是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昇華。建設生態文明縣城則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根據我縣實際,推進生態文明縣城建設,要遵循社會生態、自然生態和經濟生態協調統一的原則,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積極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縣城發展道路,促進人與自然和社會和諧共生。

1、建立指標體系,嚴格落實規劃。立足臨澤自然稟賦、區域特徵、經濟基礎,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人與自然、城市與農村、當前和長遠的關係,加快建立一套與“xx”規劃相銜接,與二輪縣城總體規劃相吻合,由經濟、社會和環境等要素構成,涵蓋生態意識、生態行為、生態制度文明,包括物質基礎、生態宣傳、生態教育、生產行為、生活行為、環境質量、環境管理制度、政府工作績效八個方面的生態文明縣城建設指標體系。同時,制定出台《臨澤縣推進生態文明縣城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工作目標、重點、措施及各部門的職能職責,把生態文明縣城建設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見到實效,保證生態文明縣城建設有序推進。

2、完善基礎設施,增強綜合功能。把基礎設施建設與大沙河景區建設統籌謀劃,增添文化元素,提升文化品位,賦予基礎建設文化屬性。加快以供水供暖、污水處理、清潔水源、城區路網為重點的基礎設施改造和建設。加強廢水、廢氣、廢渣等廢棄物治理監測設施建設,提高達標排放率。增設垃圾回收點和垃圾箱等環衞設施,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管理,回收可利用資源,變廢為寶。整治各類架空線路,改造城區路燈,增設體現時代特徵的景觀燈,提升縣城亮化美化水平。啟用生活垃圾填埋場,啟動污水處理廠建設,建立城區綠色交通體系,鼓勵使用低排量、新能源汽車,創造清潔、高效的生態交通環境。

3、堅持生態立縣,全力推進大沙河流域綜合治理。堅持把大沙河流域綜合治理作為推進生態文明縣城建設的重要抓手,做到基本思路不動搖、領導力量不削弱、工作措施不鬆勁、資金投入不減少,按照“三期四段”的建設規劃,強力推進工程建設,切實把大沙河建成生態保護與綜合開發的精品工程,成為推動生態文明縣城建設的新引擎、促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新平台和發展綠洲休閒旅遊的新節點。抓住中央把甘肅定位為“生態安全屏障”的政策機遇,堅持高標準規劃,高品位設計,從植物造景、花卉搭配、園林小品等方面入手,着力抓好大沙河“一山、兩園、五湖”的綠化美化,以此推動縣城整體綠化,全面提升城區綠化的檔次和水平,打造環境優美、功能完善、社會和諧、充滿活力的生態文明縣城,營造天藍、地綠、水清、氣爽的人居環境,建設綠色、環保、宜業、樂居的幸福家園。

4、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轉型升級。抓住甘肅被確定為全國循環經濟示範區等政策機遇,以資源優勢為依託,以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為平台,以醫藥化工、玉米加工、番茄製品、乳製品、紅棗加工、食品釀造、種子加工等產業為重點,不斷延伸包括廢棄物再利用在內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推動全縣工業經濟快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扶持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旅遊等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污染排放少、具有特色競爭優勢的新型產業。適時淘汰資源利用率低、污染嚴重的企業,依法加大企業清潔生產督查力度,重點實施化工、建材和食品加工等行業的“零排放”試點示範工程。加快污染企業的搬遷改造,引導企業走“低碳”發展道路,鼓勵支持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產業發展。提高新上項目的節能減排准入門檻,控制工業“三廢”。

5、培育生態文化,營造良好環境。生態文化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統領着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要把培育和發展生態文化貫穿於生態文明縣城建設的全過程,堅持“民生為本”,把滿足人民羣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作為衡量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指標;堅持“文化為魂”,依靠文化力量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要把生態文化建設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規劃,廣泛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教育,宣傳生態理論知識和生態保護法規,並藉助新聞媒體,適時對一些不文明行為進行曝光,不斷提高居民的生態意識、生態道德、生態文化和生態法制理念,調動社會各界和人民羣眾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環境。積極組織創建綠色社區、綠色工廠、綠色學校、綠色酒店和綠色家庭等活動,提倡講究衞生、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費方式。

6、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制。建設生態文明縣城是一項長期的、複雜的系統工程。縣上應成立由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的生態文明縣城建設領導小組,組織、協調、督導生態文明縣城建設工作。要強化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全民參與的工作機制,調動各方面的工作積極性,形成推動生態文明縣城建設合力。要健全考核激勵機制,把生態文明縣城建設的各項指標任務分解到單位、落實到個人,納入“三位一體”考核體系,對目標任務完成好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獎勵,對完不成任務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問責。要建立生態文明縣城建設與經濟建設相互促進的聯動機制,以經營的思想謀發展,以經營的手段搞建設,以經營的方式抓管理,激活城區各種生產要素,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使生態文明縣城建設與經濟建設相互依存,共同推進。

關於加快推進我州生態文明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2019年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為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進全州生態文明建設,努力把西雙版納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驗示範區、美麗雲南典範,根據州委部署,州政協組成由胡志壽主席為組長,玉香倫副主席、江建成副主席為副組長的調研組,對全州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初步成果報告如下:

一、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來,我州認真實施生態立州戰略,充分利用所具有的生態資源,氣候環境資源以及民族獨有文化資源,將環境保護治理、生態恢復與傳統文化中的生態觀有機結合起來,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全過程,促進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持續發展。

(一)生態效益良好

生物多樣性保護得到了加強。全州已建立國家、省、州、縣(市)四級1367.4萬畝公益林體系,累計完成天保工程公益林231萬畝和退耕還林27.2萬畝,新增造林地面積206.6萬畝,1669.6萬畝天然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全民義務植樹150萬株,完成中低產林改造15.99萬畝,發展種植珍貴用材林樹種6萬餘畝(其中景洪市2萬畝、勐海縣3萬畝,勐臘縣1萬畝),全州森林覆蓋率達78.3%。全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達1406.9億元,相當於同期gdp的10倍,單位面積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為9.73萬元/公頃·年,遠遠高於全國、全省水平(全國5.52萬元/公頃·年,全省6.77萬元/公頃·年)。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得到加強,保護區面積不斷擴大,保護區網絡體系建設不斷完善。

野生動物種羣數量不斷增加。野生亞洲象的種羣數量增加到約250餘頭,印度虎迴歸,桃花水母浮現等野生動物種類擴大,動物交流活動範圍不斷拓展。率先實施了野生動物公眾責任保險,將野生動物對羣眾造成的損失用責任保險的形式進行賠付,有效保護了羣眾合法利益。

跨境聯合保護取得成功。開展了瀾滄江—湄公河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建設及國際河流聯合保護,積極維護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生態安全。鞏固中老跨境聯合成果,推動與老撾、緬甸建立一批新的跨境聯合區域,構建國家綠色生態屏障。同時與老撾北部三省六縣開展邊境森林防火聯動,共同構築一線森林防火牆。跨境聯合保護行動的實施,充分展示了在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方面責任的大國形象。

人居環境不斷改善。大力加強市政環境建設,實施城區道路改造、綠化美化、亮化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主要道路以及街道建築特色化改造工程,景洪城市綠化覆蓋率42%,綠地率37%,人均公園綠地的面積達16.5平方米,被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加快推進生態鄉鎮創建,全州31個鄉鎮中,被命名為省級生態鄉(鎮)的有29個,佔93.5%,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鄉鎮的有1個,州級生態村116個。同時,被命名為省級園林單位、小區29個,各級綠色學校56所,州級“環境友好型”企業22户。

節能減排工作取得實效。淘汰了一批落後產能,拆除了紅塔水泥廠年產10萬噸濕法窯水泥生產線,依法關停並轉32家高污染、高耗能企業,搬遷重組11個膠廠。全州XX年單位gdp能耗下降 1.7%,完成省定單位gdp能耗下降1.7%的目標。“xx”期間全州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制在1000噸以內,化學需氧量減排5600多噸,超額完成省下達減排1700噸的目標任務。全州環境質量狀況明顯好轉,勐海縣、勐臘縣城區大氣環境質量均滿足《環境空氣資料標準》一級標準,景洪城區大氣質量滿足二級標準,pm10監測達標率為100%。景洪市城區環境噪聲質量等級“較好”。醫療廢物年處理能力990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52%,城鎮生活垃圾無毒化處理率達100%。境內八條主要河流水質均達ⅲ類標準,符合《雲南省地面水功能區劃分類》。

西雙版納州198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99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衞組織接納為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1995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個自然生態平衡的生態州;XX年被國家環保總局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二)經濟效益顯著

長期以來,我州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發展思路,堅持保護優先,在保護中建設,在建設中保護,以保護促發展,努力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大力培養壯大生態特色產業,在提升改造橡膠、茶葉等傳統產業同時,着力培育森林生態旅遊、森林花卉、森林食品、森林藥材和野生特種動物馴養繁殖等生態特色產業,有效促進地方經濟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跨越發展。僅XX年全州林業產值達118億元,佔全州生產總值50%。主要林業產業有:

橡膠種植面積431.06萬畝,幹膠產量28.1萬噸,總產值41.43億元。其中民營橡膠種植面積285.46萬畝,幹膠產量18.77萬噸,佔幹膠總產量66.8%。橡膠產業已成為全州種植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整體效益最好、經營層次最高、從業人員最多的綠色生態優勢產業。

茶葉種植面積75.54萬畝(其中古茶樹、古茶園面積8.51萬畝)幹毛茶產量3.09萬噸,總產值15億元。茶葉產業已成為我州一大綠色生態特色產業。

全州已建成國家a級旅遊景區(點)17個,其中以熱帶雨林觀光和生態體驗為主的景區(點)有勐侖植物園、野象谷、原始森林公園、望天樹、雨林谷等,這幾大景區(點)在全州旅遊業發展中起着領軍作用。XX年全州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253.6萬人次,旅遊業綜合收入達140億元。

一批新興林業生態產業開始起步。全州共種植澳洲堅果1.4萬畝,咖啡5.02萬畝,熱帶水果34萬畝(其中香蕉29萬畝,其他水果5萬畝),石斛0.35萬畝(其中林下種植0.13萬畝)。部分產業已經產生效益,產業提速升級,越來越顯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和旺盛的生命力。

(三)社會效益凸顯

進一步提高了西雙版納知名度和美譽度。西雙版納歷來以絢麗的熱帶雨林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獨特的區位優勢而聞名於世。隨着橋頭堡戰略的深入實施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穩步推進,西雙版納的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越來越好,社會文明程度越來越高,其知名度和影響力越來越大,慕名前來西雙版納觀光旅遊、休閒度假、科研考察的中外遊客絡繹不絕,一個神奇美麗的西雙版納正走向世界,世界更加了解西雙版納、讚美西雙版納。美麗在哪裏?西雙版納告訴你!西雙版納已成為全國知名的生態旅遊勝地,成為中國50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地方之一。

進一步增強了廣大人民羣眾生態文明意識。通過深入開展保護生態、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宣傳教育和知識普及活動,廣大人民羣眾生態文化理念進一步增強,生態文明素養不斷提高,尊重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態觀得到了傳承弘揚,促進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態文化有機結合,促進了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進一步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和邊防鞏固。通過開展以生態文明創建“進單位、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活動,使生態文明理念滲透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每個公民、在全社會進一步形成了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循環相生的良好氛圍,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通過實施與老撾、緬甸等周邊國家的生物多樣性跨境聯合保護、邊境森林防火聯動等行動,進一步加強了鄰國之間的友好關係,促進了邊防鞏固和邊疆穩定。

二、加快推進我州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利條件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州面臨着許多新的機遇和有利條件。

(一)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明確把美麗中國為核心的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國家“五位”一體的戰略高度。目前,我國正在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麪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建設戰略,國家在資金、技術、人才、土地、生態補償等方面給予了更多的傾斜和支持,為我們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帶來了重要的機遇。

(二)生態自然資源豐富。西雙版納是我國熱帶生態系統保存最完好的地區之一,是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是中國生物多樣性聚集區、國家級生態示範區、風景名勝區和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成員。素有“植物王國”、“動物王國”、“物種基因庫”和“森林生態博物館”等美稱。

——動植物種類繁多。全州有國土面積1.97萬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積2385萬畝(林業用地面積1862萬畝,農地森林面積523萬畝),佔國土面積83.2%,森林覆蓋率為78.3%。州內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面積為402萬畝;州級自然保護區1個,面積53萬畝;縣(市)級保護區2個,面積86萬畝;保護小區4萬畝。自然保護區和保護小區面積達545萬畝,佔全州國土面積19%。在這片僅佔全國1/500的國土面積上,有高等植物5000多種,佔全國的1/6;獸類130多種,佔全國近1/4;鳥類429種,佔全國1/3,其中45種僅見於西雙版納。

——水能資源富足。境內有瀾滄江水系大小河流2760餘條,河網總長1.2萬公里,河網密度每平方公里0.64公里。其中,較大河流有30餘條,集水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瀾滄江一級支流有6條;較小的一級支流有5條;集水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二級支流有普文河。全州水資源總量達85.87億立方米,人均佔有水資源量0.975萬立方米,為全國人均佔水量的7.7倍。全州有中型水庫6座、小型水庫181座,庫容總量達3.4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富集。目前全州已發現礦種32種,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有23種。其中已開發利用的主要有金礦、鐵礦、錳礦、銅礦、鉛鋅礦、煤礦等13種。全州共有采選礦企業163户(其中規模以上11户。按區域分:景洪市64户,勐海縣51户,勐臘縣48户。採礦區面積達50平方公里,佔全州國土面積0.3%,XX年全州共徵收礦產資源規費1.2億元。

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三)區位條件優越。西雙版納東部及南部與老撾接壤,西南部與緬甸交界,國境線長966.3公里(其中,中老段677.8公里,中緬段288.5公里)。素有“東方多瑙河”之稱的瀾滄江—湄公河穿境而過,將中、老、緬、泰、柬、越六國串連起來,昆曼大通道貫穿中、老、泰三國。據此,具有地處“三線”(北迴歸線、邊境一線、大通道主幹線)、一州連三國、一江連六國的特殊地理區位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州不斷加強與周邊國家友好往來,加大經濟貿易合作,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使西雙版納成為祖國西南邊陲一個團結、穩定、和諧、繁榮的邊疆民族自治州、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四)民族生態文化厚重。全州有常駐總人口114.9萬人,居住着傣、漢、哈尼、拉祜、布朗、彝、基諾、瑤、壯、回、苗、景頗、佤等13種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74.4萬人,佔全州户籍總人口的77.4%。各民族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眾多歷史遺蹟、佛塔、亭井、佛寺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民居、村寨、民族節日、宗教信仰和民族風情,構成了獨特而又多樣的人文景觀。以傣族貝葉文化為代表的民間文化遺產挖掘、研究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各民族的傳統節日文化活動令人神往。長期以來,全州各族人民秉承“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糧,有糧才有人”的樸素生態文明理念和“生態優先,開發第二”的森林文化精神,創造了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態文化。這些民族生態文化充分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態文明觀,為把西雙版納建設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試驗示範區、雲南省生態文明建設典範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和社會基礎。

三、制約我州生態文明建設的不利因素

加快推進我州生態文明建設,既有許多有利條件,又存在許多制約因素。

(一)生態文明意識需進一步增強

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在發展經濟中,始終堅環境優先原則,從而使得西雙版納這片綠洲青山常在,綠水長青,藍天碧雲。但在市場經濟浪潮的衝擊下,片面追求發展速度,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甚至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暫時經濟利益的現象時有發生,部分集體林、國有林,甚至水源林等生態保護地被蠶食,生態保護地逐漸縮小,威脅着當地生態安全。與此同時,由於過度開墾和林種單一等因素,導致環境質量下降,全州範圍內氣候變化異常,霧日減少,氣温升高,濕度減小,自然災害增多,災害造成損失增大。

(二)林業產業發展緩慢

一是林業產業發展不平衡。我州林業產業發展中,橡膠、茶葉、森林旅遊業發展較快,其他林產業發展較慢,形成規模的林下經濟項目不多,林業產業化程度低,林業企業處於小、散、弱的狀況。二是產業競爭力不強。科技創新不足,林產品加工大多處於初級階段,精深加工少,缺乏功能齊全的專業加工經營市場。三是林業效益差。全州有4.9萬畝疏林地,這些疏林地中活立木蓄積量小,無用的樹、低值的樹較多,珍貴樹種少,經濟效益較差。

(三)環境保護綜合整治工作亟待加強

一是工業企業污染減排力度需進一步加大。一些橡膠加工企業未按國家關於節能減排相關標準建設,廢水、廢氣、廢渣排放不達標,影響了周圍環境和羣眾生產生活。部分採礦企業在採礦、選礦、運礦過程中,造成了對土地、山林、河流、道路、環境的破壞,但卻沒有按照邊開發、邊恢復、邊治理的要求進行復墾還綠,恢復道路交通,整治河流。有的還將大量的固體廢棄物隨意堆放,廢水、廢渣直接排入河中,加劇了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私挖濫採河道砂石的現象時有發生,尤其是在流沙河、南臘河沿岸偷採砂石、亂採砂石現象較為突出。

二是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力度需進一步增強。空氣污染、水體污染、髒、亂、差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市政公共基礎設施差,綠化率低,街道綠化美化沒有充分體現熱帶風光。

三是農村面源污染不容忽視。在農業生產中由於大量使用農藥化肥,使土地板結、肥力下降、農產品質量降低,尤其是大面積種植香蕉大量使用塑料薄膜所造成的白色污染甚為嚴重。在日常生活中,長期以來許多村寨無規劃、無公廁,畜禽散養、農家肥、廢棄物、垃圾隨意堆放在房前屋後,公路兩旁,溝邊河渠邊,人畜居住混雜,生產生活廢水隨意排放等問題普遍存在,既影響了村容村貌又影響了環境衞生。部分村辦或農民自辦企、小手工作坊在加工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未經處理直接污染飲用水源或用於農田灌溉,影響着村民身體健康和農作物安全。

四、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任務及主要措施建議

目標任務:根據陳玉侯書記在州委七屆四次全會上“關於堅持生態優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講話精神,結合有關部門的工作意見,對加快推進我州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任務提出如下初步建議,以供參考。即:紮實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提高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把我州建設成為全省、全國乃至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最高的地區;精選最有特色和最有經濟價值的珍稀樹種,廣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把我州建設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珍貴用材林基地;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大力發展林業產業,把我州建設成為生態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主產地和加工區;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大力整治城鄉環境,在全省率先建成國家級環境保護模範州市;繼續推進生態鄉鎮創建,爭取全州31個鄉鎮全部建成省級生態鄉鎮,全州三個縣(市)全部建成國家級生態縣,把我州建成國家級生態州。通過三到五年努力,把西雙版納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驗示範區、美麗雲南典範,讓美麗西雙版納更加美麗。

主要措施: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任務, 建議着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需要。建設美麗中國需要美麗的自然、美麗的生態、美麗的環境作支撐。西雙版納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地區之一,是全國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的寶庫,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關係到全州各族羣眾的生存和發展,而且關乎全國生態安全,只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為建設美麗中國添磚加瓦,為全國乃至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順應人民羣眾新期待的要求。隨着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不僅期待安居、樂業、增收,更期待天藍、地綠、水清;不僅期待殷實富足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園。只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提高人民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隨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現象較為嚴峻,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日益突出。這就要求我們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發空間格局。這樣才能促進全州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

(二)着力構建生態修復工程體系,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一要加強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系統整體功能為重點的生態環境保護。加強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規劃建設一批新的州、縣(市)級自然保護區,在現已建成545萬畝保護區和保護小區基礎上,再增劃州級自然保護40萬畝以上,力爭XX年各級保護區和小區面積達到全州國土面積20%以上。加強天然林、各類公益林、水源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把林地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劃定林地紅線,守住生態底線,特別要杜絕政府性破壞行為,絕不能因為目前的經濟利益,使森林資源以及生物多樣性遭受破壞。加強野生動物保護,落實野生動物造成農作物或其他損失賠償,切實保障人民羣眾的合法權益,嚴厲打擊破壞野生動物各類違法行為。加強森林防火,避免發生重特大森林火災,最大限度減少森林資源損失。鞏固和發展中老跨境聯合保護成果,積極推動與老撾、緬甸建立一批新的跨境聯合保護區域,構建國家綠色生態屏障。

二要加快珍貴用材林基地建設。西雙版納宜林地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勢,具有發展多種珍貴用材樹種的特殊優勢。州內有珍稀類用材樹種100餘種,其中:柚木、西南樺、紫檀、望天樹等20種樹種在我州適生區域長勢良好,也是我州今後可以形成產業規模的珍貴用材樹種。目前全州尚有近30萬畝宜林荒山荒地可發展種植珍貴用材林,有4.9萬畝疏林地可用來補種、改種珍貴樹種。有近40萬畝低質茶園和20萬畝低產膠園可採取套種和樹種更替的方式進行種植,加上城鎮園區、公路沿線和江河兩岸,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此,要充分利用我州資源優勢,按照“適地適樹”原則,採取“點、線、面”相結合方式大力發展珍貴用材林,把低值的樹、無用的樹變成高價值珍貴樹種,加快珍貴用材林基地建設。點:就是在四旁地、校園小區、農村庭院、營區、景區、城市綠地內散種和在天然林中空地內種植。線:就是在公路沿線、江河兩岸種植。面:就是消滅現有荒山荒地連片種植,在疏林地、茶園、橡膠地內補種、套種、改種珍稀樹種。努力形成林路、林江、林水、林村、林城相依,點、線、面相結合的珍貴用材林森林生態體系。林業部門要科學規劃,合理佈局,提出明確工作目標,把任務分解細化到各縣(市)、各單位,設定工作進度表,加強業務技術指導,精心組織實施,確保目標任務如期完成。

要創新林業發展機制,健全林權流轉機制,集中社會各界的智慧和力量參與植樹造林。加快非公有制林業發展,鼓勵和支持有條件、有實力的企業、個人在國有和集體荒山荒地上開展植樹造林,種植珍貴樹種,按照“誰種誰有,誰投資誰受益”原則,明析產權歸屬,發放林權證,把產權劃歸投資者,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並在資金、技術、種苗上給予大力支持,在税收、土地等方面給予特殊優惠,努力形成國家、集體、企業、個人一起上的發展格局。

發展種植珍貴樹種,建設珍貴用材林基地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孫後代的長遠大計。當前,林業發展進入了一個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發展珍貴用材林面臨着新的機遇,我們要抓住這個難得的歷史性機遇,按照做其他人沒有做過的事,做其他地方不能做的事的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種植珍貴用材樹種,努力把西雙版納建設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珍貴用材林基地。

三要加大珍貴用材林苗木培育力度。發展林業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林木種苗是林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前提。要牢固樹立“林以種為本,種以質為先”的理念,把林木種苗基地建設作為最基礎、最關鍵的工作來抓,作為工作重中之重,抓超前、抓落實。每個縣(市)要打造1個生產規模化、管理精細化、設備現代化、人員專業化的林木種苗繁育基地,加快林木種苗良種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生產,為加快珍貴用材林基地建設提供數量充足、品種對路、質量優良的林木種苗。同時,要培養一批創新能力強,示範作用明顯的種苗生產龍頭企業,努力打造一批高端、上規模、上檔次的林木種苗基地,把我州建成全省最大、全國知名的珍貴苗木、熱帶珍稀花卉種苗生產基地。

(三)着力構建生態產品生產體系,大力發展林業產業

要充分利用我州林地資源優勢和自然條件,加快轉變林業發展方式,在堅持以橡膠、茶葉、生態旅遊為主導產業,不斷提升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產品加工等具有本地特色的林業產業,促進林業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增加林業附加值,實現林業增效、農民增收。

一要大力發展林下特色種植:重點發展以石斛、砂仁、重樓、諾麗果、金錢草、黃金草等為主的林藥產業種植;以熱帶森林花卉、觀賞苗木為主的花卉產業;以蕨菜、竹筍、刺五咖、臭菜、辣木為主的蔬菜產業;以大紅菌、雞縱菌、香菇、黑木耳、雙孢蘑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採取林下種植和庭院種植相結合方式,擴大種植規模,引進精深加工企業,着力打造特色品牌。

二要大力發展林下特種養殖:重點發展以亞洲象馴養為主的大型野生獸類;以鴕鳥、藍孔雀、野豬、豪豬、竹鼠、平胸龜、茶花雞、小耳豬為主的家畜、家禽養殖。加強技術指導,培育龍頭企業,擴大養殖規模,創立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產品品牌,把林下特種養殖作為循環經濟主功方向來抓。

三要大力發展林果採摘及加工:重點發展對澳洲堅果、印奇果、諾麗果進行採收利用。

四要大力發展森林資源採集及加工:重點發展木材加工產業,積極引進紅木傢俱精深加工企業加工製造高檔紅木傢俱,地板條等,形成產業鏈,增加林產品附加值。

(四)着力構建生態環境安全體系,強化節能減排和污染防治

一要把節能減排作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內容,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全面落實節能減排目標,加大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企業的節能減排實施力度,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努力實現節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

二要加大城市污水處理和工業廢水治理,重點推進行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綜合整治,加大城市煙塵、粉塵、細顆粒物和汽車尾氣治理力度。強化危險廢物和危險化學物品監管,實施生活垃圾無害化管理,控制固體廢物污染,着力解決髒、亂、差的突出問題。加強水資源管理,積極開展瀾滄江、流沙河、南臘河等河流綜合治理和水源保護,加強對孔雀湖、白象湖監管,讓廣大市民永享江河湖水之利,遠離江河湖水之害。

三要加強礦山污染治理。嚴格執行《西雙版納州礦產資源規劃》和《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關於切實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加強礦產資源開採管理,嚴厲打擊“亂佔、亂批、亂管、亂收、亂賣、亂採”六亂現象,堅決取締和關閉違法違規開採礦山礦點。對目前尚未審批的礦山礦點,原則上不再批准開採。對已開採的要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督促礦山企業實施好環境恢復治理。有關部門收繳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保證金,要及時投入到礦山恢復治理上,積極推進綠色礦業發展。

四要加強城鄉環境整治。大力加強農村水源地建設和保護,確保農村人畜飲水安全。大力推廣先進農業科技,科學合理施用農藥、化肥,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生產無公害、無污染的綠色生態食品、有機食品。開展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治理,加強畜禽、水產養殖污染防治,推廣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嚴格環保準入,開展清潔能源、清潔生產利用,防止污染源向農村轉移,確保農村水源清潔、田園清潔、家園清潔。繼續開展生態鄉鎮創建工作,力爭全州31個鄉鎮全部成為全省生態鄉鎮。

(五)着力構建生態文化體系,提升廣大羣眾生態文化素質

一要培育崇尚自然的文化。摒棄人類破壞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為,構建人與自然平等、和諧的關係,樹立熱愛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文明理念。二要培育節約文化。充分認識自然資源的稟賦和有限性,不以犧牲生態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不以索取自然為代價換取過度消費,形成節約優先、集約利用、適度消費的文化取向,形成以勤儉節約為榮,奢侈浪費為恥的良好社會風尚。三要培育綠色消費理念。大力倡導清潔生產、綠色消費,以綠色消費帶動綠色生產,以綠色生產促進綠色消費,引導公眾改變不良的消費方式。建立鼓勵綠色消費的政策措施,完善綠色消費體系,形成多樣化的綠色消費結構,拓寬綠色消費渠道。四要培育生態道德。弘揚生態文化,要從學校抓起,從娃娃抓起,要在全州中國小校開設生態文明建設課程,讓青少年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和習慣。

(六)着力構建支撐政策體系,建立健全長效體制機制

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多元化投融資體制和增長機制,確保生態文明建設長期、穩定、有效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支持政策,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加大財政專項資金投入。州、縣(市)財政要將生態文明建設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並按比上年增長10%的幅度安排。二要完善金融和税收扶持政策,加大對林下經濟,珍貴用材林發展等生態產業金融信貸力度,加快建立林權抵押貸款管理制度,完善生態產業貸款財政貼息、保險保費補貼、税收優惠政策等。三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拓寬社會融資渠道,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外來資本參與我州生態文明建設。四要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扶持,力爭把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列為國家珍貴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建設範疇。

採取多種途徑加快人才引進和培養。一方面要加強對現有科技人員繼續培訓,選送一批優秀中青年科技人員到林業大專院校學習升造,進一步提高他們專業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努力改善他們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充分調動他們積極性,進一步激發林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另一方面要從州外引進和招聘一批高端創新人才,加強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合作,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撐。同時,加大後備人才培養,每年從應屆高中畢業生中定向招收一批新生到林業大專院校就讀,讓他們畢業後回到家鄉報效西雙版納,建設美麗西雙版納。

建立健全污染控制、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等方面政策和規章制度,按照政府主導、企業自律和公眾參與的原則,明確政府、企業、公民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相關責任。嚴格執行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嚴格依法行政,完善執法監督機制,加強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充分發揮新聞輿論和社會公眾監督作用,加快推進全州生態文明建設。

(七)着力構建堅強的組織保障體系,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推進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有堅強的組織保證,各級各部門、各縣市要從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戰略高度出發,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到重要的位置,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共同部署,共同推進。州、縣(市)要分別成立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發揮好生態立州戰略領導小組作用,統籌協調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同時,建立相應的辦事機構,核定人員編制,明確工作職責、落實工作任務,加強業務指導。積極探索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綜合評價體系,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及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內容,並把考核內容作為幹部任免獎懲的重要依據之一,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對因行政不作為或作為不當,完不成生態文明建設任務的,嚴格問責;對因決策失誤造成重大生態事故的,按有關規定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2019年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黨的十八大的重要戰略部署和省委“五個湖北”建設的具體要求,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它不僅關係到資源的永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而且關係到人民羣眾的福祉。鄂州作為全省城鄉一體化先行區、綜改示範區,如何落實市委六屆七次全會要求,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充分發揮良好的區位、資源優勢,以生態文明建設為載體,倒逼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努力走出一條獨具鄂州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是當前亟需研究的課題。市政協高度關注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成立專題調研組進行調研。幾個月來,調研組深入三區實地調研,召開市直相關部門負責人會議座談研討,到省直相關部門徵詢專家意見,並赴廣東惠州市、福建三明市等先進地區學習考察,形成調研報告。6月26日,召開市政協七屆十次常委會議,專題議政協商,市政府汪繼明副市長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列席會議,聽取意見。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初步成效

近幾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市各級各部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注重轉方式、調結構、重保護、強監管,為生態文明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

(一)產業結構有所優化。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積極落實產業結構調整、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等有關政策措施,生態產業得到一定發展。通過政策引導,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循環經濟項目建設,關停高能耗、高污染“五小”企業、淘汰落後產能,使冶金、建材等傳統產業佔比持續下降。大力發展非資源型產業,XX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75。57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1。18個百分點。通過建設一批大型商貿項目,第三產業已經成為我市新的經濟增長極。以休閒觀光為突破口的都市農業發展初見成效,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成為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主導方式。

(二)自然生態環境逐步恢復。全市森林面積達到38萬畝,森林覆蓋率16。1%。全市共區劃界定生態公益林17。4萬畝,佔森林總面積的45%。建成沿路(公路、鐵路)、沿江(港)綠化帶500多公里;建立濕地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8個,面積1。6萬公頃;全面推進國土整治工作,在全省地級市中率先實現了國土整治全覆蓋;全市有2300多畝因採礦造成破壞的土地已列入恢復治理;水資源管理與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實施洋瀾湖生態修復工程、開展梁子湖流域清理治理工作,有效恢復與保護了湖泊和流域的生態環境。

(三)人居環境有所改善。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分別達到42%和40%;加大了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力度,排水管道長度達到600多公里;加強了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實施“清潔鄉村、美化家園”,推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有序開展,全市已獲得命名的有4個省級以上生態鄉鎮、7個省級生態村,12個社區被評為全省第一批“宜居村莊”。

(四)生態安全保障工作紮實開展。有效開展項目建設環評工作,“xx”以來,嚴格執行了項目環評制度,對多個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實行了“一票否決”;進一步完善了江湖水庫保安工程、洪水預警系統以及氣象、地震、地質災害預報和緊急救援體系等,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生態公益林得到有效管護,森林防火撲救體系基本健全;動植物疫病蟲害預警和應急機制初步建成,農林水產疫病得到有效防治。

二、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原因

儘管我市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上採取了一些具體舉措,取得一定成效,但與建設生態文明市的目標要求差距較大。通過調查瞭解,有三個突出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一)污染問題較為突出。一是主城區空氣污染問題突出。節能減排形勢嚴峻,XX年,我市單位gdp能耗為1。24噸標煤/萬元,是生態市考核標準的1。37倍;全市中心城區空氣中so2、no2、pm10含量與全國32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平均值相比,so2、pm10基本持平,但no2含量高於平均值25%;工業廢氣、粉塵排放存在隨意性,鄂鋼、球團礦等部分企業排放不達標,偷排現象時有發生。建築揚塵管理欠缺,汽車尾氣污染治理尚未起步,嚴重影響甚至威脅市民健康。二是固廢物及垃圾處理不到位。尾礦、廢石等固體廢棄物年排放量75。2萬噸,年綜合利用12。9萬噸,累計存量641。2萬噸;農村垃圾處理嚴重滯後,三區都沒有垃圾處理站,不僅造成再生資源的浪費,而且採取簡單的填埋式處理,導致污染物深處理不到位,造成水體、土壤二次污染現象比較嚴重。三是農業面源污染趨重。由於傳統的耕作方式及農業比較效益低等原因,我市農民種“懶”莊稼現象突出,過份依賴化肥、農藥及除草劑等,導致農業面源污染嚴重,土壤結構破壞,地力下降。XX年,全市化肥施用總量達到120318噸(純量,下同),耕地畝平化肥施用量44公斤,比1988年增長了43%,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9%;水產養殖投肥水平高於種植業水平,導致水體富營養化;使用各種農藥及除草劑共計1052。4噸,平均每畝0。58公斤,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使用農膜689噸,其中地膜約470噸,有15%的農膜殘存於農田土壤中。

(二)生態資源保護不夠。一是湖泊鋭減,濕地功能退化。鄂州素稱“百湖之市”,但資料顯示,湖泊數量減少、面積縮小、水質惡化。我市湖泊面積由1950年的59萬畝縮減到現在的31。5萬畝,減少了46%。由於人工圍墾,以及濕地改作它用,導致原來連湖通江的三大湖泊體系分割成一個個相對封閉的子系統,加之水體污染,濕地環境受影響的程度加重,自然濕地面積萎縮,導致濕地生物多樣性鋭減,濕地調節生態的功能退化。調查表明,梁子湖濕地由於水利工程建設和引排水帶來的負面影響面積達1。37萬公頃,佔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二是山體植被破壞較為嚴重。主城區南部山體平推開發較為普遍,新城區已失去有山有水的獨特風貌;一些地方礦產資源無序開發,造成局部地區山體破壞、植被損毀、水土流失。全市因採礦造成破壞的面積中,復墾還綠面積不到生態破壞面積的5%。三是林業資源不豐富。生態公益林以中幼林為主,森林覆蓋率遠低於創建生態市40%的指標要求。森林保護力度不夠,林分質量退化。

(三)建設機制尚未形成。社會經濟發展方式沒有根本轉變,在指導思想、實際工作和業績考評上仍然存在重gdp增速、輕生態建設,企業重經濟效益,輕環保社會責任意識,個人重環保利益,輕生態公益的傾向;少數地方和部門對建設生態文明的思路不清、目標不明,工作缺乏針對性;沒有設置科學有效的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指標體系、考核評價方法;沒有形成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的財政、税收、價格、金融、土地以及投融資等方面的政策機制,政策導向不明確;生態文明建設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銜接不夠緊密,尤其在鄉鎮和農村較為突出。

綜合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既有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結構因素,也有現實條件下的發展和理念因素。一是產業結構偏重。三次產業結構比重不合理的問題尚未得到有效改善。XX年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2。3:60。1:27。6,且冶金行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增加值比重高達31。38%。第三產業佔比低於創建生態市40%的要求,商貿、物流、旅遊和現代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發展滯後。偏重的產業結構形成了高能耗、高排放的工業體系,導致環境治理成本高、難度大。而且調整的轉型成本、替代產業、財政收入等現實問題的考量,註定結構調整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過程。二是資源要素偏緊。由於地域、環境的限制,我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承載力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然資源、資金、技術等資源要素制約越發明顯。三是生態公共產品缺失。有的部門注重解決看得見的民生工程,提供諸如城市硬件設施等公共產品,忽視了環境和生態的調節功能、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也是民生工程,導致較少提供諸如生態文化、生態環境等生態公共產品。四是公眾參與意識不強。大多數公眾認為生態文明建設就是治理環境污染。公眾關注環境保護的出發點是維護個人利益,只有當環境問題影響個人生活、損害自身利益時才會採取一定行動予以維護,而對公共環境的維護缺乏責任意識和監督意識。

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幾點建議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複雜的系統工程。中共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要求給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戰略機遇和歷史機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新型城鎮化的必由之路,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先決條件,是最根本的民生工程。應堅持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相融合,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相促進;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堅持“目標導向、規劃引領、產業支撐、生態保障、制度推進”,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努力建設美麗新鄂州。為此建議:

(一)明確生態文明建設內容,着力構建目標導向體系

生態文明建設既包括生態經濟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又包括生態文化建設、生態社會建設。既要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也要準確界定生態文明建設的外延,形成目標導向。建議參照廣東惠州、福建三明等市的作法,明確一個時期總體目標,並將目標任務細分到每一個階段。總體目標:就是要建設環境潔淨優美、生活健康舒適、產業協調發展、資源綜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園林城、文化旅遊城、精緻宜居城,實現鄂州“天藍、地綠、水淨、城美”。分段目標:第一階段: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加快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實現“六城聯創”的目標(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衞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和全國文明先進城市)。第二階段:各區全面實現國家級生態區創建目標,形成以生態產業為主體的高效生態經濟體系。第三階段: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基本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與生態文明全面進步,實現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共生,展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鄂州新風貌。近期任務:通過減少與控制水、氣、聲、渣等污染源、削減排放量,加強生態系統的修復與保護;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與佈局、優化環境功能區劃,促進知識型產業和生態型產業的發展;引導城鄉居民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消費方式等方面向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社會和諧的生態文明方向轉變,大力提升全體市民的生態環境意識和參與保護環境程度。

(二)統籌城鄉發展,着力構建規劃引領體系

廣東惠州市編制實施了《惠州生態市建設規劃》、《惠州市環境保護規劃》,並出台《招商引資環保指引》、《淡水河流域環保準入指南》等文件,把做好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編制,作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良性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增強了規劃對發展的導向作用,值得借鑑。建議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但推進城鎮化建設為抓手,科學規劃我市城鄉建設規模、發展方向及功能佈局,充分考慮生態景觀的需要,形成合理的城鄉發展空間形態和發展規模。一是優化市域佈局。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目標要求,合理劃分市域功能區,優化佈局結構。着力打造一“城”為主(主城區),“兩沿”聯接(沿江、沿港生態長廊),“三湖”示範(梁子湖生態示範區、紅蓮湖生態度假區、梧桐湖生態城)的生態文明建設格局。加緊生態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城中村改造、綠地景觀建設、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等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聯的專項規劃和修建性規劃的編制工作。二是完善規劃指導。要在《鄂州市城鄉總體規劃(XX—2020年)》基礎上,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要求,統籌規劃生態文明的功能分區、生態資源保護、產業佈局、風格特點,強化規劃的綜合性、全局性、戰略性和可操作性。與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重大基礎設施規劃等專項規劃有機銜接,切實體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建設的理念。三是強化規劃約束。相比於經濟發展等規劃,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更具有長期性和艱鉅性,在實際運作中,容易讓位於更能體現政績的gdp等硬性約束指標。因此,要強化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的法律性,保證規劃執行的嚴肅性,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變更規劃,確保生態文明建設規劃長期實施,有序推進。

(三)轉變發展方式,着力構建產業支撐體系

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治本之策。三明市的歷史發展狀況與鄂州相似,都是偏重型的產業結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三明市以產業轉型升級為着力點,全力發展生態產業、現代服務業,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XX年,三明市第三產業佔比達到34%。建議我市以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等為方向,建設一批重點項目,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一是加快發展生態效益型工業。一手抓冶金、建材、化工、機械製造等產業的改造提升,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推行企業清潔生產,力爭在2到3年內全市高耗能、高物耗和高污染的行業全部實行清潔生產。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大力引進、培育、發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項目,重點圍繞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及工程、電子商務等產業,策劃和推進一批高新技術項目,搶佔新興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力爭到“xx”末新興產業產值佔gdp的比重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現代物流業方面,要依託三江港區,加快鄂州“地主港”、“公路港”等項目建設,打造區域物流節點城市。生態旅遊業方面,要發揮資源優勢,加快策劃和開發觀光、休閒、度假、文化、健身為主題的旅遊產品,打響具有鄂州特色的生態旅遊品牌。文化產業方面,要按照“一區一品牌、一區一園區、一區一實體”的要求,加快梧桐湖文化創意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培育一批文化骨幹企業,增強文化產業發展軟實力。三是加快發展生態農業。梁子湖區要全面退出一般工業,以生態農業發展作為立區之本,創建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區。要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化,推廣科學種植(養殖),切實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加大農業龍頭企業的引進和扶持力度,策劃、實施一批種植(養殖)基地建設、農產品深加工等項目,推廣生態農業模式,推進農業標準化和安全農產品生產,推動效益農業、觀光農業加快發展。

(四)培植項目載體,着力構建生態保障體系

一是謀劃一批重點項目,以項目帶動生態文明建設。密切關注國家產業政策,圍繞環境保護、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等領域謀劃項目,建立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工程項目庫,以一批重點項目的實施構建生態保障體系。將梁子湖生態修復、環湖生態林帶、長港綜合治理及洋瀾湖綜合治理、城鄉一體化垃圾污水收集處理、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護等項目納入重點項目庫,適時申報、實時推進。二是抓好山水資源保護。出台嚴格的山體湖泊保護政策,做好全市尤其是城區山體資源摸底登記備案工作,對開發建設中的劈山開石填湖造地等行為應立即停止,責令恢復原貌,並給予嚴厲處罰;嚴格控制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和國省道沿線可視範圍內的山體開採;加強對全市5000畝以上湖泊進行調查摸底、實地勘線、建檔立卷等工作,依據《湖北省湖泊管理條例》,加強監管;保護為主、適度開發,全面改善梁子湖水系、花馬湖水系、樊湖水系等流域水環境質量,確保全市流域水質達到相應水體環境功能要求。三是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嚴格源頭把關,實施招商引資項目環境生態一票否決制度;加強重點污染源監控,對鄂鋼、球團礦等排放大户,進行24小時在線聯網監控,督促重點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穩定達標;強化社會監督,建立重點污染企業環境監測和排放數據旬報及公開制度,接受社會各界及媒體監督;強化對環境污染和責任追究制度,使企業處罰和追責成本遠遠高於治理成本,促使企業自覺治理;加強重點治理,強化對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重點行業(火電、化工、冶金、建材、有色金屬採選等行業)技術改造和污染治理工作;積極開展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加強固體廢物源頭控制和危險廢物污染防治,全面推進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完善、規範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管理。四是抓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重點做好城市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管網、城市生活垃圾衞生填埋場和危險廢物處置中心等設施建設,加快重點鄉鎮污水處理工程和垃圾衞生填埋場建設,加快推進市、區(開發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業污水以及醫療廢物的收集處理能力。圍繞新農村建設、家園清潔行動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堅持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積極推進農村改水、改廁工作,切實加強農村人居環境“髒、亂、差”的綜合整治,大力推進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質量。

(五)完善體制機制,着力構建制度推進體系

進一步優化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環境,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一是完善政策引導機制。建立重大項目生態風險評估制度,全面評估項目實施的生態成本、生態效益,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建立山水開發利用備案制度,通過採取保護性開發、一般性開發、限制性開發等措施,保證山水資源得到合理有效開發利用。設立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專項資金,積極支持生態項目申請國家、省政府專項資金和銀行信貸、設備租賃融資;支持企業發行債券和上市融資,切實讓企業享受環保帶來的效益,激發企業保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全民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工、青、婦等社會團體開展生態文明公益活動,增強全民生態文明意識,倡導生態、環保、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二是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積極落實節能環保項目減免企業所得税等税收優惠,加大對節能環保研發、技術應用的支持力度,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進一步拓寬補償範圍、深化補償內容、增加補償資金,在市域範圍內探索“資金橫向轉移”補償模式。積極推進在省級以上層面建立梁子湖等跨界流域的補償機制。三是完善生態保障監管機制。探索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資金投入與利益共享機制,盤活市場資源,引導社會、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與環境保護管理制度、林地林權保護監管制度,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損害賠償制度。四是完善生態考評機制。推行生態gdp核算制度,儘快建立一套有利於綠色gdp發展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和考核標準;加強政府節能減排的績效管理,將相關的考核評估統一到生態文明建設框架下,建立統一的考評制度,提高管理的層級,設立部門聯動機制;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機制,建立分類、分區目標考核辦法。

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範文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為全面掌握我市生態文明建設情況,進一步總結經驗、查找不足,推進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市政協根據今年重點工作安排,成立專門調研組,於今年上半年對生態文明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先後到環保、水務、城管、畜牧等部門和部分鎮街、有關工程現場進行實地調研,專題召開座談會,瞭解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問題,剖析原因,尋求對策。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立足當前,着眼長遠,突出重點,逐步推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我市先後被評為全國生態文明先進市、全國首批綠色小康縣、全省減排先進縣(市)、省級文明城市、省級衞生城市、省級環保模範城市、省級園林城市,榮獲“山東省適宜人居環境獎”。

(一)生態經濟初具規模。持續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三次產業健康協調發展。工業化集羣化程度不斷提高,培植形成了機械製造、新型建材、食品醫藥、能源、輕紡等支柱產業,新能源、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0%。第三產業繁榮活躍,旅遊業提檔升級,幹雜海貨等專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37.6%,我市被列入全省50個服務業重點城區。農業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我市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

(二)生態保護紮實推進。深入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活動,大力實施造林綠化,全市林地面積達到57.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3%,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24%。加強流域治理和水保生態建設,治理塌陷地1.2萬畝、水土面積168平方公里,治理區域植被覆蓋率達70%以上,有力促進了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恢復保護了自然生態。

(三)治污減排成效明顯。全面關停拆除機立窯水泥生產線,淘汰水泥產能490萬噸。萬元gdp能耗、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比XX年下降21.4%、29.2%、12.5%,圓滿完成“xx”節能減排任務。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先後投資5.4億元建設了城市第一、第二和魯南高科技化工園區、大塢生物醫藥基地4處污水處理廠,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18萬噸,中水回用率68%,位居全國縣級市前列。投資1.3億元,實施了城郭河、界河入湖口等6處人工濕地建設,出境河流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關停小火電14.9萬千瓦,對29家廢氣企業實施了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鋪設供熱管網68公里,關停燃煤鍋爐76台;建設了3家機動車尾氣檢測站,嚴禁超標車輛上路,減輕了機動車尾氣污染,城區大氣優良天數逐年增加。

(四)城鄉環境有效改善。在城區主幹道全面推行“水衝路面、機械清掃、人工保潔”三位一體的保潔方式,城區新建垃圾壓縮中轉站12座,新建改建水衝公廁100餘座,完善了環衞設施佈局。建設了垃圾處理場,累計無害化處理生活垃圾30餘萬噸。強力推進城鄉環衞一體化,在14個鎮建設了垃圾中轉站,購置了壓縮轉運車、垃圾收集車,形成了“村收集、市鎮轉運、無害化、資源化管理”的垃圾處理模式。

(五)安全體系逐步完善。投資XX萬元建成環境監控中心和監控網絡,46家企業和2家污水處理廠安裝了在線監測裝置,15家重點企業安裝了遠程視頻監控設備。在泉上橋、羣樂橋、王晁橋及白龍灣斷面建設了4座水質自動監測站,

實現了自動監測、視頻監控、生物監控三位一體的綜合監管。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取締土小企業106家,實施了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家畜禽養殖場的搬遷整治工作,保障了全市飲水安全。

二、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市雖然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當前生態問題日趨複雜化,生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

(一)生態保護意識還有待增強。一些地方的個別領導環境保護意識缺乏,在開發與保護上顧此失彼、急功近利,不惜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的、局部的經濟效益;少數企業和單位仍存在着重開發、輕保護的思想,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忽視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社會公眾愛護生態、保護生態的主動性、自覺性還不夠強,隨意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現象還時有發生。

(二)生態產業結構還不夠合理。服務業發展仍滯後於工業,三產增加值佔比依然偏低,三次產業比例中,二產為54.6%,三產為37.6%,二產高出三產17個百分點。工業內部資源型產業比重仍比較大,重化工業所佔比重達70.7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改變,節能減排任務重,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大。

(三)污染防治形勢還不容樂觀。一是大氣環境質量仍需改善。由於我市火電、焦化企業較多,加之城市拆遷面廣量大,導致大氣污染、揚塵污染仍比較嚴重。據監測,我市城區全年仍有150天pm10超標,冬季霧霾天氣時有發生。二是水污染防治形勢嚴峻。河流水質時有超標。5條骨幹河流除新薛河水質較好外,另外4條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城河、郭河屬城市納污河污染較重。從目前情況看,我市河流斷面水質與環境標準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今年一季度,棗莊通報我市城郭河羣樂橋斷面水質達標率為零,cod、磷、氟化物均超過地表水iii類水質標準,其中cod超標嚴重。河道治理任務艱鉅。近年來,我市先後對荊河、小清河城區段以及北沙河、十河等部分河段進行了綜合治理,五條骨幹河道全長167.6公里,已累計治理125.1公里,但是達到20年一遇標準的僅為42.9公里,尚有120公里需統一治理提高防洪標準,尤其是流經城區南部的郭河南支、北支尚未啟動治理,河道不暢,污水直排,垃圾遍佈,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城市的形象和周邊居民的生活質

城河河道內垃圾遍佈(XX.4.7) 北沙河河道被佔用(XX.3.28)

量;分佈在農村的小型河流、支流、坑塘等本應在改善周邊生態環境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如今多數垃圾成堆,變成了“垃圾河”。荊泉水源地保護面臨考驗。位於水源地保護區內的我市和山亭區少數污染嚴重的塑料加工、食品加工等土小企業死灰復燃現象嚴重,隱蔽生產,偷排污水,對全市飲水安全構成很

荊泉水源地上游山亭區污水未經處理直排我市荊河河道(XX.3.19)

大威脅。三是農業面源污染逐步加重。化肥、農藥用量偏大,利用率低,導致土壤中氮、磷等化學物質過剩、流失,農藥殘留於水體、土壤及農產品中,對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了一定污染。秸稈綜合利用率低,秸稈焚燒和亂堆亂放問題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對農村污染造成了不良影響。

文本框: 污水處理廠污泥堆積文本框: 荊河上游污水未經處理直排河道(XX.3.28)(四)環保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一是污水管網配套不健全。城區多處污水管網建設時間久,基礎資料虧缺,投入資金不足,管網及檢查井經常性堵塞損壞,不能及時修繕;建於1999年的荊河、小清河污水渠,老化破損嚴重,尚有9公里未完成改造,污水外溢現象突出。城區東部、學院西路等區域尚未建設污水管網,導致黨校賓館、山東化工技師學院等處的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荊河;洪緒片區污水產生溢流現象。郭河北支南岸南沙河鎮駐地、鮑溝現代玻璃生產基地支管網不配套,未能與第二污水處理廠管網對接,廢水直排河道。新建農村社區管網配套設施不健全,生活污水多數直接排放。二是污水處理廠建設運營存在問題。污泥圍廠問題嚴重,第一、第二污水處理廠日產污泥300餘噸,不能及時有效處置,造成廠內污泥堆積如山。魯南高科技化工園區和大塢生物醫藥基地污水處理廠,由於污水量不足等原因,無法正常運行。級索鎮、濱湖鎮污水處理廠尚未開工建設。三是固體廢物處理設施不全。目前,我市尚未建設糞便處理場,城區每年公廁、居民小區化糞池清抽糞水約3萬餘噸,清掏糞便約XX餘噸,主要採取簡易排放,對水源、土壤和空氣造成污染。城區各類餐飲服務業達1200餘家,日產餐廚垃圾量約60噸,無法得到有效處理。

(五)造林綠化任務還十分艱鉅。目前,我市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24%,距離創建國家森林城市31%的標準,還有不小的差距。森林資源總量仍然偏小,部分山區仍有荒山未綠化;西部平原區森林面積偏小,農田林網帶斷網破;森林生態系統還不完善,生態防護功能不強。

(六)農村環衞整治還任重道遠。我市的城鄉環衞一體化工作才剛剛起步,覆蓋面還較小,目前460個居實行了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僅佔市村居總數量的36.9%。尚未實行城鄉

環衞一體化工作的村居,仍然存在生產、生活垃圾隨意亂倒的現象,垃圾佔道、垃圾入河、垃圾圍村的問題仍很突出。在垃圾中轉站建設、垃圾收集運輸設備購置等方面資金投入缺口較大,在目前各鎮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在資金投入上存在一定困難,亟需建立市、鎮街、社會多元投入的保障體制。

(七)生態建設機制還不夠健全。一是生態獎懲機制缺乏。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建立,生態補償融資渠道和主體單一,主要依靠政府的轉移支付和專項基金兩種方式。資源開採企業對塌陷地、採石、採砂礦坑恢復投入不足,生態保護得不到有效的經濟補償,生態破壞缺乏應有的懲治,個人或企業破壞生態環境,政府買單的現象嚴重。二是污水處理管理體制不順。污水管理方面,當前是住建局負責污水處理廠及污水管網的規劃建設,市政處負責管網的排查維修,水務局負責納入污水管網的污水處理廠的巡查監管,市環保局負責排污企業和污水處理企業出水水質的監管,致使部分工作溝通協調困難,難以有效開展。三是生態環境監管能力薄弱。環保部門監察、監測人員數量嚴重不足,僅有20餘名,難以承擔大量的環境監管工作任務;環境應急車輛、通訊、防護等應急設備十分缺乏,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差。

三、加強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建議

市委、市政府在3月底召開的生態滕州建設暨環境保護工作會上,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滕州和美麗滕州的奮鬥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優化生態環境,培育生態文化,確保萬元gdp能耗比,cod、氨氮、二氧化硫、nox排放量年均減少2.5%以上,出境斷面河流水質穩定達到三類水質要求,空氣質量二級天數每年增加10天,城市污水處理達到全覆蓋,實現全域城鄉環衞一體化,加快建設經濟發展、城鄉美麗、文化繁榮、社會和諧、政治清明的幸福滕州。

(一)優化產業佈局,推進節能減排,構建結構優化、循環高效的生態經濟體系。要以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為方向,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要素支撐結構和空間佈局結構,促進生態環境優化與經濟永續發展良性互動。一是積極發展生態效益型工業。要大力實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計劃。推進機械製造、煤化工、新型建材、食品醫藥、能源、輕紡六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植玻璃深加工、不鏽鋼製品、汽車配套、生物醫藥、家居裝飾、食品加工六個百億元產業板塊,促進工業經濟的規模實力和質量效益不斷提高。要策劃和引進一批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培育一批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示範帶動作用的科技型企業,促進新能源、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加速規模膨脹。要強力推進節能減排。嚴格執行環評、能評和“三同時”制度,從源頭上控制新增能耗及污染物。發揮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的引導與倒逼作用,堅決淘汰重污染高耗能行業落後產能,為產業轉型升級騰出空間。要加大閒置土地清理處置力度,實施“零增地技改”,提高土地投資強度和產出率。大力推進清潔生產,運用税收、土地等政策措施,鼓勵產業園區內不同行業企業之間的橫向耦合及資源共享,促進“廢物”的再利用、零排放。二是提升發展現代服務業。充分依託良好的人口、區位、交通優勢,努力做好“大旅遊、大商貿、大物流、大市場”四篇文章,加快推進微山湖古鎮、魯班文化創意產業園、紅星美凱龍家居生活廣場、義烏·滕州商城等重點項目建設,不斷提升服務業發展層次,提高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三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要抓住我市被列入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的機遇,優化區域佈局、培育主導產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要扶持培育壯大盈泰集團、東啟公司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提高農業標準化水平,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區,按標準化整建制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要健全完善市鎮村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體系,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要鼓勵引導廣大農户特別是專業大户、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發展標準化生產,建立一批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綠色產品、有機產品生產基地,重點培植壯大盈泰立體種養科技示範園等標準化種養示範園。要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種肥同播”、深施肥技術和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提高化肥、農藥的利用率,減少農業面源污染。要鼓勵扶持發展不施用任何化肥、農藥的高品質有機農產品生產,使農業“返樸歸真”,積極培育一批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

(二)實施污染防治,改善人居環境,構建水綠山青、藍天潔淨的生態環境體系。一是進一步加強污染防治。要深化水污染防治,讓水質更加清澈。全面構建“治、用、保”流域治污體系,確保城郭河、北沙河、界河、新薛河四條河流斷面水質達到三類水質要求。要加快城區第三污水處理廠建設進度,確保今年年底前建成投入運行;抓緊開展排水管網普查工作,收集整理管網資料,加快維修城區破損管網,新建城區東部、北部管網,確保XX年底前城區污水處理全覆蓋。加快級索鎮和濱湖鎮兩處污水處理廠建設進度,增鋪西崗、級索、東沙河、官橋、東郭、大塢、界河、木石等8個鎮51.5公里的污水管網,提高污水收集率;完善魯南高科技化工園區污水處理廠出水管網,確保正常運行。實施好總投資2.2億元的城郭河、北沙河、界河、新薛河等4條河流的1.5萬畝的濕地工程建設,加快推進郭河下游段治理、北沙河中游段治理、十河官莊攔河閘除險加固等工程建設,綜合治理河道16公里,切實改善斷面水質和流域生態環境。要深入實施清潔空氣行動,讓空氣更加清新。加快焦化企業和燃煤電廠脱硫除塵治理再提高工程實施進度,開展新源熱電公司等3家公司脱硝治理。推進大塢生物醫藥基地配套設施建設,確保香料企業全部進入基地生產經營,統一治理污染物。加大熱力管網鋪設力度,增加集中供熱面積,關停供熱管網範圍內、重要路段兩側和鎮駐地的燃煤鍋爐。對建築、拆遷等工地進行集中整治,切實減少揚塵污染。強化機動車尾氣管理,嚴禁未進行尾氣環保檢測或尾氣排放不合格的車輛上路行駛。要積極推廣秸稈還田、青貯氨化、秸稈沼氣、秸稈壓塊、秸稈發電等技術,建立完善的秸稈田間處理、收集、儲運體系,形成佈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綜合利用產業化格局。要加大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力度。徹底關停小蓄電池生產企業。嚴格化學品風險評估和監管,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置和管理,確保所有企業做到危險廢物安全處置。探索水泥jt窯固廢處置技術,提升固體廢物處置中心固體廢物處置能力。儘快選址建設糞便處理場,解決糞便隨意處置對環境的污染問題。儘快建設餐廚垃圾處理場,切實解決餐廚廢棄物環境污染問題。

二是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要強力推進“森林城市”創建,全力打造“綠之城、水之鄉、文之邦”,努力實現城市園林化、鎮村生態化、水系風景化、山區林果化、農田林網化、道路林蔭化,力爭到XX年完成創建目標。要突出抓好城市綠化,積極實施北辛公園、杏壇廣場等增綠增花工程,開展林蔭路、林蔭公園、林蔭庭院、林蔭停車場等大綠化活動,真正讓城市三季有花、四季常綠。要抓好水系綠化,整合林業、水利、交通、農業、城建、旅遊等項目資金,重點搞好“秀美荊河”建設,高標準搞好小清河市民休閒長廊建設,儘快啟動城郭河生態景觀長廊建設,貫通城市水系,完善配套設施,彰顯生態休閒親水特色。繼續抓好沿河、沿湖、沿庫造林,對五大河流兩岸和境內水庫周邊,建設護岸林、護坡林、水源涵養林。要抓好山丘綠化,大力實施荒山綠化、破損山體治理和山坡地經濟林基地建設。要抓好通道綠化,突出抓好京台高速公路、東木路等道路綠化項目,提升綠化美化品質。抓好平原綠化,積極實施連片面積100畝以上的平原造林工程,大力開展農田林網化建設。抓好鎮村綠化,大力推進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等“四旁”綠化。要加強水土流失和小流域治理,搞好生態濕地修復和採煤塌陷地治理,對生態退化嚴重地區進行生態修復重建。要加強微山湖濕地等風景名勝區、蓮青山等森林公園的保護和建設,在重要水源涵養區、生物多樣性豐富區、重要土壤保護區等區域,規劃建立一批生態功能保護區。

三是進一步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要搞好環境衞生專項治理,堅持集中整治和長效管理相結合,每年集中1—2次的時間,開展大掃除、大清整活動。各鎮街、各部門要組織發動廣大幹部職工和羣眾,對轄區內臟、亂、差問題進行徹底治理,在清髒治亂上有一個立竿見影的效果。要大力推進城鄉環衞一體化,儘快編制完成《滕州市城鄉環衞一體化總體規劃》,按照“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原則,全面推進“村收集、市鎮轉運、集中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力爭利用三年時間實現規範運作、全域覆蓋。要進一步研究推動城鄉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目前我市對生活垃圾的處理採用的是填滿處理方式,雖然成本低,但佔用場地大,而且容易對周邊環境產生污染。焚燒處理垃圾可以處理實現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可以有效緩解土地緊張的問題。因此,建議我市儘快考察論證,早日新上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真正做到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三)強化宣傳教育,形成統一共識,構建善待自然、和諧文明的生態文化體系。要採用生態教育、環境宣傳、文化薰陶等多種手段,不斷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一是加強生態文明宣傳,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積極宣傳環保國策,宣傳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蹟,曝光非法排污和破壞生態的典型案件,定期公佈城市空氣質量和重點流域水質,通過宣傳引導和輿論監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二是開展各種社會活動,提升全民生態文明意識。充分利用世界“環境日”、“地球日”、“生物多樣性日”、“水日”等載體,運用多種形式和手段,廣泛深入開展保護生態、愛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宣傳教育和知識普及活動,提高公眾參與度。三是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繼續爭創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對照創建指標,不斷完善提高軟、硬件建設,力爭XX年創建成功。各鎮街要積極創建設國家級、省級生態鎮、環境優美鄉鎮、綠化示範鄉鎮。要積極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計劃,推進文明幸福村、環衞一體化示範創建活動,每年評比表彰一批先進示範村。要在全市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努力創建一批生態文明示範單位、學校、企業、社區,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廣泛深入開展。

(四)堅持改革創新,完善體制機制,構建雙向約束、權責清晰的生態制度體系。一是建立組織保障體制。建議成立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任常務副組長的高規格領導小組,對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事項進行統一部署、綜合決策、協調行動。鎮街、部門明確職責、分工協作,形成工作合力。要改革環保管理機制,對鎮街環保所試行“垂直化”管理,由環保部門統一管理。對鎮街土小企業清理取締工作實行屬地管理,切實增強鎮街工作責任意識。二是建立目標考核機制。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鎮街年度目標考核指標體系,將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指標分解落實到各鎮街和有關部門,逐級簽訂責任狀,層層落實責任,把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幹部政績考核重要依據。進一步完善鎮街差異化考核工作機制,在考核發展速度的同時,加強對發展質量的考核;在考核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考核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三是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堅持“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誰使用、誰付費”的原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形成污染者付費、保護者受益、治理者獲利的機制。要積極爭取並用足用好上級生態補償資金,設立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資金,主要用於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保障改善民生等。特別對近年來新增生態公益林,全部納入市級生態公益林補償範圍,落實管護人員和管護報酬,強化管護措施,確保造林綠化成果。四是建立投入保障機制。各級財政要優先安排生態文明專項資金和工作經費,並逐年增加對污染防治、生態保護等資金投入。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投入的綜合作用,採取財政貼息、投資補助等政策措施,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綠色信貸產品,擴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投入;積極推行市場化運作模式,鼓勵各類主體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凡是可以引入市場機制、實行產業化的項目,形成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社會參與的投融資機制。要改革環衞收費模式,借鑑泰安、薛城等地區水務部門代收垃圾處理費成功經驗,實行自來水代收,增收生活垃圾處理費。要加強環衞隊伍建設,各鎮街均要組建環衞所,配備領導力量和專業人員;村級配備專職保潔員,市、鎮財政給予工資補助,保證工資發放到位、隊伍長期穩定。五是建立應急防控機制。督促有關鎮街、部門、企業制訂應急預案,建設應急處理設施,有效遏制環保羣體性事件和重大事故的發生。加強危險化學品、造紙、醫藥製造等重點行業企業的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建立風險源信息庫。加強對飲用水源地保護區的監管監測,實行生態安全信息互通、資源共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xqj8p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