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集體經濟調研報告4篇大綱

集體經濟調研報告4篇大綱

本文目錄2020年集體經濟調研報告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工作調研報告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調研報告施甸縣“山邑模式”助推農民增收和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根據省委組織部《關於開展村集體經濟發展和村(社區)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情況調研的通知》(閩委組明電【XX】24號)要求,XX年10月下旬,龍巖市委組織部會同市財政局、農業局、民政局等有關部門組成3個調研組深入全市7個縣(市、區)、鄉鎮、村,採取召開座談會、實地訪談、查看台賬報表等方法,對全市村集體經濟發展有關情況進行實地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集體經濟調研報告4篇大綱

一、基本情況

(一)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全市共有村集體經濟組織1783個(不含社區居委會),XX年全市村集體經濟總收入65596萬元,總支出58111萬元,淨收益7485萬元,擁有固定資產158102萬元,村均88.7萬元。債務總額86947萬元,村均負債48.8萬元。XX年全市村集體經濟有經營收益的村842個,佔村總數的47.2%,其中:經營收益在3萬元以下333個,3-5萬元118個,5-10萬元211個,10-20萬元99個,20-50萬元59個,50-100萬元10個,100萬元以上12個。無集體經營收益的村941個,佔村總數的52.8%。

(二)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①經營收入5526萬元,佔8.4%;②發包及上交收入4663萬元,佔7.1%;③投資收益751萬元,佔0.1%;④財政等有關部門補助收入29607萬元,佔45.1%;⑤其他收入25050萬元,佔38.2%。

(三)村級集體經濟主要支出:①經營支出4248萬元,佔7.2%;②管理費用21209萬元,佔36.5%,其中辦公費用4202萬元,村組幹部報酬7691萬元;③其他支出32654萬元,佔56.2%,其中公益性支出24654萬元。

二、主要做法與成效

近年來,我市各級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制定出台了加快和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意見措施,鼓勵各村立足村情實際,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找準集體經濟的項目源和增長點,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着力打造出一批“實力強、特色明、管理好”的經濟強村。

(一)盤活集體資產增收。近年來,我市各級通過全面開展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摸清集體資產家底,盤活存量資源,開展承包租賃經營,使集體資源發揮效益,實現保值增值。如XX年連城縣新泉鎮新泉村通過清產核資,將一處被私人長期佔用的沿街倉庫300㎡重新追回,並通過公開招投標重新發包,每年可增加集體收入近萬元。永定縣龍潭鎮龍潭村將新村部4-6樓出租,用於經營賓館住宿,將閒置的舊村部店面出租,每年可獲租金收入25萬元。下洋鎮思賢村將村集體土地租賃給私人企業主做煤炭運輸中轉站,每年可獲租金收入25萬元。

(二)開發集體資源增收。我市一些村在多年的實踐探索中,注重發揮地區特色和資源優勢,通過合理開發運作,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激活了村集體經濟活力。一是創建特色產業基地求發展。充分利用耕地、山地資源,開發建設特色農產品基地,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如武平縣東留鄉黃坊村投資60萬元,搭建花卉鋼架大棚種植基地15畝,租給花卉種植大户,每年創收9萬元。二是開發特色資源求發展。部分村利用水利資源豐富的優勢,或發展小水電,或建設魚塘等發包租賃給企業或農户,也為村集體帶來了可觀收入。如武平縣中赤鄉、下壩鄉等鄉鎮利用豐富的水利資源,在沿河投資建設了30多座小水電站,由所在村裏收取一定的管理費,增加了村財收入。永定縣高陂鎮西陂村投資小型水電站,每年有9萬元分紅收入。漳平市南洋鎮梧溪村、官田鄉下浙村等村通過水資源入股開發水電項目,每年按股份分紅均有2-10萬元不等的固定村財收入。

(三)搞活資本經營增收。近年來,隨着我市城市化、城鎮化的推進,一些村因土地被大量徵用,土地徵用補償費驟增,如何用好、用活這些貨幣資金,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是村集體經濟進一步發展壯大的關鍵。對此,我市部分村充分發揮資金優勢,開展資本經營,通過投資購買房產,搞景區開發等,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的保值增值,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如新羅區西陂鎮大洋村科學利用徵地補償費,投資興建大洋酒家、西湖人家、大洋賓館等項目,每年增加村財收入200餘萬元。永定縣鳳城鎮大園社區將移民集體補償款在縣城南門街購置店面3個,每年有租金收入6萬多元。武平縣平川鎮城南村利用集體資金,投資興辦了中強建材有限公司、旭林木業有限公司兩家集體企業,租賃經營一家加油站,每年固定收入達90萬元

(四)發展休閒旅遊增收。近年來,我市部分村緊緊抓住市政府大力推廣的以福建土樓—永定景區等為代表的“客家之旅”,冠豸山、龍硿洞、九鵬溪等為代表的“綠色之旅”,古田會議會址為代表的“紅色之旅”和“遊在龍巖”和“吃在閩西”的機遇,通過開發農家樂、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等,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新羅區龍門鎮洋畲村與香港青城投資有限公司合作,對村內旅遊資源進行總體規劃開發,着力打造休閒度假、鄉村生活體驗、自然景觀遊覽和原始森林探險為一體的生態旅遊區,XX年村集體收入達158萬元。永定縣充分利用世界文化遺產“永定客家土樓”,大力發展旅遊產業,每年為土樓景區周邊村帶來不菲的門票分成收入。如XX年永定湖坑鎮洪坑村土樓景區門票分成收入68萬元,下洋初溪村更達80萬元。

(五)發展物業經濟增收。近年來,我市一些城郊村利用區位優勢,採取物業開發、租賃經營等形式,使村級集體經濟整體上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這些村利用閒置房產和整理取得的建設用地,通過改造或新建廠房、倉庫、民工公寓、停車場、專業市場等出租給企業或村户,收取承租費,也為村集體增加了一筆可觀的收入。如武平縣平川鎮興南村、巖前鎮靈巖村等15個村,在縣城或集鎮建設辦公樓、店面,每年獲取幾萬到二三十萬不等的物業經營收入;中山鎮三聯村投入10萬元資金與中山鎮政府合作建設巖前工業園區標準廠房,每年增加收益近萬元。漳平市雙洋鎮東洋村在村集體林權改革中,利用拍賣集體林木所得的資金,在沿街(路)興建村部綜合樓,一樓作為店面,二、三樓作為辦公,全部出租,每年有5萬多元的租金收入。

(六)興辦服務項目增收。一些有企業入駐的村,充分發揮村“兩委”幹部作用,在徵地拆遷、矛盾糾紛處理等方面積極幫助企業協調解決問題,企業每年給予村一定資金作為村級辦公經費。如永定縣龍潭鎮聯中村是福建閩福建材有限公司所在地,該企業每年給聯中村10萬元辦公經費。福建塔牌集團有限公司落户武平縣巖前鎮靈巖村、峯貴村,每年給兩個村協管費分別為30萬元和20萬元。

(七)幫扶帶動助增收。從XX年開始,省、市、縣三級先後選派了3批駐村幹部到重點貧困村任職,實施幫扶工程。XX年,我市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省委關於開展“下基層、解民憂、辦實事、促發展”活動的通知精神,在全市開展幹部“聯鄉掛村幫户”活動。各掛鈎部門、幹部幫助掛鈎村選優配強村級班子,選好領頭人,建好新班子,清發展思路,制訂發展規劃,扶持地方特色產業,壯大村財收入。同時,堅持“輸血”與“造血”並舉,多渠道為掛鈎村籌措資金,在引進實施生產性項目上下功夫,拓寬增收門路,促進集體經濟和農村產業發展。據統計,“聯鄉掛村幫户”活動開展以來,全市共落實發展幫扶資金2312萬元,落實扶持政策789項,落實支持項目183個。實踐證明,各級幫扶工程對加快欠發達地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促進地區間平衡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幫扶,開發了一批集體經濟項目,既挖掘了資源潛力,又推動了集體經濟的發展。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市村集體經濟發展有了一定的基礎,但從總體上看,全市村集體經濟整體實力還比較薄弱,造血功能差,發展後勁不足,發展中面臨很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基礎薄弱,先天不足。在落實家庭承包責任制和開展林權制度改革過程中,我市絕大多數村只強調“ 分”的一面,而忽視了“ 統”的作用,不僅沒有保留集體經營的土地、山林,而且把一些適宜集體統一經營的項目也平均分包到户,甚至把積累的集體資產也拆分殆盡,村集體經濟從此退回到近乎空白的境地,失去了發展經濟的重要物質基礎。在此基礎上,重新發展集體經濟自然困難重重,特別是地理位置偏僻、既無資源可供開發利用,又無人才資金等優勢的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就更加艱難。調研中,不少村幹部對此意見極大。

(二)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從全市各村集體經濟現狀來看,城鎮周邊地區比山區地區發展快、實力強;交通方便、資源豐富村比地理位置偏僻、資源匱乏的村收入高,村級班子強的地方比班子弱的地方發展快。村集體經濟發展區域之間也不平衡,現有集體經濟收入總量近40%集中在新羅區。同時,村集體經濟組織間收入差距大。XX年全市村集體經濟總收入65596萬元,村均36.7萬元,67%的村收入在30萬元以下,低於全市平均水平,21%的村收入超過50萬元,收入差距大,呈兩極分化現象。

(三)增收渠道狹窄,來源單一。多數村集體經濟來源渠道單一,對上級政策補助的依賴性較為突出。一些靠自然資源有限開發的村,隨着對生態自然要求的進一步控制,收入來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縮,增收後勁嚴重不足。XX年全市村集體經營收益10940萬元,僅佔集體總收入的16.7%;財政等有關部門補助收入29607萬元,佔45.1%;徵地補償費等其他收入25050萬元,佔38.2%。不少村依靠上級財政轉移支付補助,維持運轉,勉強度日。

(四)剛性支出逐年攀升,負擔沉重。調研中,不少村幹部反映村級公共事務負擔重,村級非生產支出大,特別是報刊雜誌訂閲費用負擔沉重;一些上級支持農村的財政項目,沒有足額安排項目資金,村集體為了爭取資金,只好舉債上項目。XX年全市村級管理費用21209萬元,佔總支出的36.5%,公益性支出24747萬元,佔42.6%。負債總額86947萬元,村均48.8萬元。隨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按照“村容整潔”的要求,在現有剛性支出基礎上,村集體必然還要增加更多保潔、路燈、巡邏等方面開支,收支矛盾將更為明顯,一旦入不敷出,必然舉債負擔,給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背上沉重包袱。

(五)資產經營不善、資金使用不當現象仍時有發生。主要表現在:一些村級集體資源、固定資產承包租賃合同不規範,承包租賃費偏低,造成了村集體資產的流失;一些村把城鎮建設、過境公路等徵用的土地補償費全面分發到户,村集體卻分文未提取,“分光用光”現象相當普遍。部分村尚未很好地執行有關財務管理和民主監督的規定,財務透明度不強;部分村幹部民主理財意識不強,開支隨意性較大,存在“寅吃卯糧”現象。

四、影響發展的主要原因:

(一)發展環境的差異是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客觀原因。從調研情況看,凡臨近城鎮、集鎮、近郊的村莊,得益於優越區域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豐富的信息資源和較為先進的生產經營理念,村集體經濟較為強壯,一、二、三產業健康發展,特別是二、三產業發展較好。而位於山區、稻區的村,地處偏僻,村落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觀念陳舊,級集體經濟一般比較薄弱,甚至是空白村。

(二)村級集體積累困難是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村級集體積累是農村集體經濟生產和服務的物質基礎,是不斷增加農業投入和進行公益事業建設的重要保證。從調研情況看,受國家宏觀經濟的調控、嚴格的用地政策和農村税費改革的影響,我市各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依靠土地徵用和“三提五統”的局面消失,農民的應交款拖而不決,鋼性支出的不斷攀升,衝抵了積累,坐吃山空。

(三)幹部羣眾思想認識上的差異是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觀原因。一些基層領導幹部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認識不到位,思想不重視。部分村幹部怕麻煩受氣,不用心;農民羣眾對村組織發展集體經濟不放心,對集體喪失信心,甚至出現只要權益、不要義務、不願出錢出力、不聞不問的現象。這些思想認識上的差異性,嚴重製約了集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四)部分村幹部羣眾盲目的攀比心理,阻礙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步伐。從調研情況看,農民羣眾對村級組織的要求以及對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呼聲越來越高,不斷對村幹部施加壓力,使村幹部都抱着“別人都在搞,自己若不搞,對不起老百姓”的態度,不顧所在村的經濟承載能力,盲目跟風,舉債建設,從而進一步增加了村級組織的負擔,也制約了村級集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五、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對策與建議

(一)發揮區域優勢,合理利用當地農村資源。發展農村經濟必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合理有效地利用當地農村資源,把資源優勢切實轉化為產業優勢,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防止一哄而起,套用一個模式。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近郊和邊遠農村,應根據各村經濟基礎、資源稟賦、幹部農民素質等各方面實際,發揮優勢,挖掘潛力,優化結構,揚長避短。各地應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弄清本地區的優勢、劣勢,根據本地區的特色進行調整,走有特色的資源型路子。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城鎮郊區和邊遠農村,平原地區和山區等在經濟基礎、資源稟賦、農民素質等各方面都有差別,應根據自身優勢、潛力來調整結構,從而揚長避短,實現結構優化。

(二)創新管理模式,管好用活村級集體資產。一是盤活資產經營。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充分挖掘、整合閒置或低效使用的辦公用房、老校舍、倉庫等各類集體資產,通過廠房、機器設備、魚塘、閒置土地等集體資產出租或入股經營的方式,搞活存量資產,發包和租賃經營,以存量換增量。試行對區域位置優越的宅基地實行有償選位,探索開展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拓寬村級集體經濟增收渠道。二是構築資產增值機制。要積極實行集體資產以價值形態為主的管理辦法,把土地等資源性資產作為經營性資產來運作,促使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要管好土地徵用補償費,嚴禁亂支濫用。三是強化監管管理。加快健全和落實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推進民主管理進程。強化農村集體“三資”監管中心的監管職能,建立“羣眾民主監督、會計核算監督、上級審計監督、電子網絡監督”四位一體的監督機制,着力構建“管理規範、監督有力、運行高效、富有活力”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保證村級集體的正當收入不流失,不斷提高村集體資產的利用率。

(三)加大扶持力度,助推集體經濟發展。一要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整合財政和各部門支農惠農資金,採取補助或獎勵的辦法,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傾斜,加大扶持力度,並吸引帶動社會資金參與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以省、市、縣新一輪扶貧開發規劃實施為契機,對貧困村予以重點扶持,村實行“整村推進”式扶貧開發,不斷髮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二要加大部門幫扶力度。結合開展“聯鄉掛村幫户”、“四下基層”活動,採取領導掛鈎聯繫、部門結對幫扶、黨員幹部駐村任職等方式,幫助結對幫扶村搞好班子建設、發展規劃、技能培訓等關鍵性工作。結合第四批省、市、縣下派黨員幹部駐村任職工作,選派黨員幹部到部分村任第一書記,為幫聯村解難事、辦實事、做好事,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三是鼓勵企業投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鼓勵企業自願結對,合作開發,實現雙贏。結對企業可以與村合作盤活存量資產,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依法興辦經營服務設施。

(四)優化發展環境,夯實集體經濟發展基礎。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多予少取”的方針,來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一是落實村級發展用地機制。土地是現階段農村最重要、最基本的生產資料。要維持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必須賦予村級一定數量的土地經營權,確保村級通過土地經營獲取穩定的收入。探索建立土地徵用留用地政策,村集體土地被徵用的,按批准徵用土地面積的5%—10%作為村級發展留用地,用於發展二、三產業。二是多渠道化解村級債務。要採取積極的舉措化解村級債務,減輕村級債務負擔。興辦村級企業的債務,可在核實情況的基礎上,採用債務剝離給企業的辦法。為興辦教育,電力設施形成的債務,可根據產權的變化,用劃轉的辦法去剝離債務;有債權的村,在金融、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加大清收債權力度,加快償還的速度。三是增加對村級組織的支持力度。要在税收、用地、用電、綜合項目開發等方面,給村級組織以扶持。要加大政府轉移支付的力度,把村級管理、優撫的支出列入轉移支付的範圍。四是建立對集體經濟薄弱村的財政補助制度。按照省裏的標準,對年收入在5萬元以下的村由省財政給予一定資金補助。市裏也可以出台相應的政策,對經濟薄弱村也給予一定扶持,作為村級組織正常運轉保障機制的一項重要內容,用於村幹部補貼和村組織日常管理開支。

(五)加強班子建設,提高集體經濟發展活力。一是要配強配好村級班子。特別是要選配好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輕、懂科技、有經營管理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選配到村級領導崗位上來。對一些相對貧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內選方式,必要時還要突破條條框框,通過下派途徑解決好班子軟弱的問題,使村級班子人員真正具備帶領一方農民開拓創業,勤勞致富的能力,成為黨在農村基層的堅強堡壘。二是加強村兩委班子成員的培養和教育。加強思想教育,樹立為民服務、清政廉潔的思想,明確村級班子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職責。要加強村幹部在縣域經濟條件下經營管理能力的培訓,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到集體經濟發展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學習,借鑑經驗,因勢利導,強身固本。三是嚴格考核問責與激勵。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納入對鄉鎮考核的內容,制定詳細的考核辦法,切實加大考核問責力度,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要將村幹部經濟待遇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掛鈎,對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作出重大貢獻的村幹部,要給予獎勵。四是要切實解決村幹部的後顧之憂。對從事村級組織工作達到一定年數的老村幹部,離任後要繼續落實養老、醫療保險等關愛政策,使村幹部有一個盼頭,多一份工作幹勁。

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工作調研報告2020年集體經濟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深化農村改革的一個重點,是鞏固和加強村級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措施,也是實現農村農業現代化的基本條件。為了促進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瞭解掌握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工作的現實狀況,以及在貫徹執行會計制度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一步抓好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工作。近日內蒙古額爾古納市農牧業經營管理站對我市的村財務會計工作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一、基本運行情況

額爾古納市轄行政村4個,從XX年開始實行了“村財民理鄉代管”為內容的村財務管理機制,並且制定了配套的具體管理辦法。各鄉鎮辦事處經管站的負責人,基本上是鄉鎮辦事處的會計人員,負責“村賬鄉管”的日常工作和會計核算工作。實行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分管領導親自抓,並將此項工作列入各級領導實績考核內容。村會計員(實為報賬員)實行按月辦公制度,每季度向羣眾張榜公佈一次財務收支情況。同時,鄉鎮辦事處與各村村委會明確各自的職責。市農牧業經營管理站年終審核,建立財務管理制度和民主理財制度,統一規範管理。經過幾年來的運行,收效很大。既加大了從源頭上治理腐敗的力度,消除了滋生腐敗的條件和土壤,又推動了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管理和財務監督向經常化、制度化、規範化發展。

XX年財政部出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已於XX年1月1日起正式執行。為了便於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人員理解執行,市農牧業經營管理站統一安排步署,於XX年底對新頒佈的《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進行了學習培訓。在全面貫徹執行《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的基礎上,各鄉鎮辦事處統一了會計賬薄,統一了記賬憑證,統一了記賬方法,統一了會計檔案,規範了票據,規範了會計科目,會計管理職能真正延伸到村一級,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會計人員起到了一定的當家理財作用。與此同時,市農牧業經營管理站具體制定了財務管理制度、現金管理制度、村務公開制度,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制度、村幹部任期和離任審計制度等等,起到了一定的約束機制作用。

二、調研中發現的問題

(一)資產管理不規範。一是應收賬款增多導致資金沉澱,資產被個別村民無償佔用導致集體利益受損。二是有的村民往來帳採取重複記息,導致不良債務增多,村級債務化解難。三是開支大手大腳。

(三)報銷審批不規範。一是審批不夠規範。二是賬款結報不及時。三是報銷憑證不夠規範。

(四)會計賬務處理不規範。一是會計賬薄、會計科目設置不規範;二是鄉鎮辦事處會計與村會計員自行記賬,對賬不及時,憑證傳遞方法不規範,會計檔案管理不善;三是有些村辦公條件差,實行村賬鄉管前的會計憑證自行保管,因保管不善難免遺失;有的會計人員調整後,移交檔案不全,甚至拒不移交賬冊憑證。

(五)財務公開不規範。一是鄉鎮辦事處代理記賬的審核問題。由於農經人員不熟悉村務,業務素質較弱,原則性和責任心不強等原因,存在着重記賬輕監管,只審憑證,不審開支合理、合法,使違反財務制度的票據憑證得以入賬。二是在公開的內容方面存在着欠細欠具體的問題,對於基本建設等重大支出項目沒有專項公開、公佈,無關緊要的公開,實質性內容公開不細。

(六)村級會計人員的隊伍不穩定。由於《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村委會成員每三年選舉一次,全體村民“海選”產生。每產生一屆村委會,就更換一屆會計人員,造成村級會計人員隊伍極不穩定,從而貫徹執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阻力巨大。而且,會計人員沒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現象普遍存在。

(七)財務不公開,管理不民主。有的村財務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村主要幹部一人説了算,收入不進賬,支出無票據。有的村坐收坐支十分嚴重,村賬鄉管是個空架子。有的村新一屆領導不與上一屆領導辦理工作交接,舊的不交賬,新的不接受,合同協議都沒有,債權債務不清理。

三、問題形成的原因分析

上述問題的存在,其形成原因,一是法制、政策宣傳不到位,村幹部法制觀念不強。二是管理體制不順暢,管理機制不健全。三是法規制度不融合,執行過程阻力大。四是農村市場主體不完備,造成會計人員零核算。五是領導幹部認識模糊,重視不夠。由於領導幹部自我發展意識不強,仍然存在等、靠、要的習慣心裏。

四、建議

(一)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農村經濟載體,完善農村市場主體。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以家庭社會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經營制度”是黨在農村最基本的制度。20多年來農村改革發展的實踐證明,它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符合我國農村的實際,應當長期堅持下去。統分結合的經營制度,“統”的一層主要是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現,增強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實力,為生產農户提供配套服務,逐步形成鏈條式發展模式,促使農民發揮特長,專業化經營。這樣一來,既可形成產業優勢,又可避免農户在混合性經營中顧此失彼的弊端,還能夠提高市場經濟運作能力。會計核算有了對象,《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方可實施。

(二)建立村級財務會計服務中心,制定“五統一”管理機制。一是統一鄉鎮辦事處統管資金帳户。全鄉鎮辦事處各村所有資金收入,存入財務會計服務中心帳户,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各村只設一個支出帳户,使用資金時向財務會計中心提出申請,由統管帳户拔入支出帳户。二是統一報帳日。每月30日為統一報帳日,村報帳員攜帶本期收款、付款發票、現金日記帳,收款憑證存根,現金結報單到財務會計中心報帳。三是統一實行收付款憑證領用登記制度。各村統一使用額爾古納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付款憑證。四是統一實行開支審批制度。五是統一財務公開。各村理財小組每季度監督財務收支、債權債務等情況並予以公佈。同時,每年進行一次村級民主理財,直接接受村民的監督。

(三)建立和培養一支業務精、素質高、會管理、較穩定的村級會計人員隊伍。村級會計人員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工作的具體操作者,所以應當採用“專職選聘,培訓考核,持證上崗,雙重領導”的管理辦法,培養一支頂得住,站得穩、懂法規、履職能、業務精、品質好、會管理較穩定的村級會計人員隊伍。從而保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的順利貫徹執行。

(四)建立和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制定系列化村級內部控制制度。一是財務公開和村民查帳制度;二是財務開支審批制度;三是現金和銀行存款管理制度;四是“村賬鄉管”操作規程辦法。五是民主理財制度;六是財務審計制度;七是政務公開制度;八是鄉鎮經營管理職責;九是會計資料檔案管理制度;十是收益分配管理制度等等。

(五)建立和健全村級財務審計監督機制。建立和健全村級財務審計監督機制,是深化農村改革,加強宏觀調控,克服村集體財務混亂,根除前清後亂,嚴肅財經紀律,提高經濟效益,發展農村經濟的有效措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強化農村審計力度,才能有力地遏制農村經濟領域中的違法行為,才能維護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六)腳踏實地的落實村級會計人員的培訓工作。每年都要定期、不定期地對村級會計人員進行業務培訓或輪訓,採取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專題培訓,長短期培訓,案例分析等多種形式,結合農村的工作實際通俗化授課,以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業務水平,經濟管理能力、政治思想素質、職業道德水準。

(七)積極開拓、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首先,牢固樹立政府和各部門的扶農思想,提高誠心服務意識。其次,加強村領導班子建設,加強對農村幹部的培訓,努力建設一支政治素質好,政策水平高,工作能力強,具有奉獻精神,具有管理和發展集體經濟能力的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再次加大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的實施力度,充分發揮現有的管理制度,管好、用好現有的村集體資產。最後,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在現行體制下,資產的產權不明晰,導致監督約束機制不健全,集體資產權益往往被隨意侵犯,成為引發當前農村幹羣矛盾的一個焦點。因此,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最終形成“產權明晰,三權分離,管理規範”的農村集體資產運營機制,已是當務之急。

(八)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實際出發,重農民意願,護農民利益,增農民福祉,紮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方面,加大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扶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上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另一方面,加大固本力度,培育農業良性發展、農村自我造血、農民適應市場的自立機制、自主能力。這關鍵是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通過農民辛勤勞動和國家政策扶持,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

總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一個特殊的組織。搞好農村財務會計工作,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政治問題,關係到基層政權的鞏固和農村社會的穩定。因此,必須切實加強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工作的領導,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認真貫徹落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會計制度》。為農村經濟環境的治理,基層組織的廉政建設,雙層經營管理體制的完善,農村經濟穩步快速、健康的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調研報告2020年集體經濟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5月中旬,根據市委領導的指示,市農辦會同市農林局、財政局、國土局等部門,在去年年底調查10個鄉鎮街道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的基礎上,組成專題調研組,深入另外10鄉鎮街道和37個不同區域、不同集體經濟實力和不同發展模式的行政村,採取聽、問、看、查和召開座談會等方式,逐個進行實地摸底調研,廣泛聽取基層幹部羣眾的意見和建議。從調查情況來看,廣大幹部羣眾能積極探索發展路子,推陳出新,確保村級組織的正常運轉,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一、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

村級集體經濟是村級組織的重要物質基礎,是村級組織有效發揮職能作用的前提和保障。從調查情況看,近五年來,我市各行政村主要依靠本村村級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苦苦扮演着“一級政府”的角色。

1.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農村“有人幹事”的重要保障。

從我國目前現行的行政體制來看,村委會屬於村民自治組織,不是一級政府,不在政府財政預算之內,無固定的運作經費來源。從調查情況來看,村幹部和聯防、保潔、管理等人員的工資報酬,主要都由村裏自己解決支付。人員工資的及時足額到位,對確保村裏工作人員思想穩定、提高工作積極性、維護農村社會安全和諧起到了重要作用。

2.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農村“有錢辦事”的重要來源。農村環境衞生保潔、河道道路養護、綠化、合作醫療和各類創建等項目,雖然上級有部份的配套資金,但杯水車薪,還要從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中來開支,確保了村級組織的運作和農村社會的安全穩定。

3.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農村經濟發展的堅強後盾。税費改革後,農户農業生產支出越來越小,基本上不交任何費用,但進行必要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生產,必須從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中來支配。我市平原各行政村每年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一般都要在10萬元左右,從而保證了農業的穩定生產。

4.村級集體經濟是確保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如**村、**村等集體經濟強村,在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農民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明顯高於市平均水平。實踐證明,村級集體經濟的強弱,與農民收入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因果關係,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

二、我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和問題

(一)發展現狀:從XX年度農村經濟收益分配年報資料看(共列入**個村社),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總資產**萬元,與XX年的**萬元相比,增長**%;所有者權益**萬元,比XX年的**萬元相比,增長**%,扭轉了村級集體經濟積累下降的局面。全市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萬元;當年收入(含土地徵用補償)按村組分,50萬元以下的村社132個,佔總村數的46.975%;50-100萬元的村社數60個,佔21.35%;100萬元以上的村數89個,佔31.67%;全市當年集體經濟收入入不敷出的村有95個,佔村總數的33.81%,比XX年多1個,連續二年出現低收益的村增多、高效益村減少的現象。

(二)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①村級經營收入9267萬元,佔總收入的43.22%;②發包及上交收入3791萬元,佔17.68%;③村投資收益445萬元,佔2.08%;④其他經濟收入7937萬元,佔37.02%。另外,各級的補助收入7250萬元,未計入總收入。從調查情況來看,我市集體經濟總體上體現出北強南弱、近郊村優於遠郊村、平原優於山區的特點。

(三)存在問題。

1.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兩極分化”。從統計數據來看,兩頭大中間小的現象比較突出。50萬元以下的村社132個,佔總村數的46.975%,50-100萬元的村社數60個,佔21.35%;100萬元以上的村數89個,佔31.67%。如,**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不含土地徵用費)達1588餘萬元,而**村、***等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僅幾千元。

2.村級集體經濟增收難度加大,發展後勁不足。區域位置好的村,依靠工業園區,通過承包經營、租賃經營、股份制合作等辦法,多渠道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而靠自然資源的有限開發的村,隨着對生態自然要求的進一步控制,收入來源渠道正在逐步萎縮,增收後勁嚴重不足。

3.對上級政策補助的依賴性較為突出。XX年各種財政配套補助**萬元,村社均**萬元,依靠上級財政的補助,使村級組織勉強度日。同時,也使少數農村幹部羣眾產生了“等、要、靠”等惰性思想,艱苦奮鬥、主動作為的優良傳統和思想意識日漸淡化,甚至出現了大部分村所報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與當年實際收入相差甚遠的虛假情況。

4.鋼性支出逐年攀升,部分村級組織不堪重負。農村環衞長效保潔、治安聯防、農田設施、合作醫療、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及各項創建活動等方面的鋼性支出逐年攀升,村級組織面臨着巨大的經濟壓力。尤其是對集體經濟本身薄弱的村級組織來説,實在難釋重負。另外,部份農民羣眾集體意識不強,只要權利,不要義務,拖欠、拒交應交費用的現象滋生,無疑又給村級組織增添了不該有的負擔。

5.集體資產流失現象比較嚴重。突出表現在,村級組織對農村公共設施的投入但得不到相關的物權回報。如,在農村飲用水、電網改造等方面的費用,都要由村級組織負擔一部分,但工程完成後,物權和收益由水、電等相關部門所有,無形之中使村級資產化為烏有。

6.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得不到體現。農村土地歸集體所有,但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得不到體現。主要表現在:一是在土地徵用費補償問題上,“分光用光”的現象相當普遍。一些村把城鎮建設、過境公路徵用的土地補償費、青苗費均一起分到户,村集體經濟組織卻分文沒有收取。二是農村發展留用地政策受條件、資金等因素的制約,絕大多數村得不到享受。

7.村幹部和羣眾對發展村級集體企業心存疑慮,缺乏開拓進取精神。他們片面地認為,“村幹部再回頭搞集體企業,一無精力、二無能力、三無財力,力不從心,不合時宜。”缺乏敢想敢做敢為的勇氣和魄力,喪失了發展集體經濟的機遇和主動權。

8.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起步難,面臨難以跨越的高門檻。近年來,各金融部門風險意識不斷加強,貸款審批權限上收,村級靠貸款創辦集體項目的難度加大,一些集體經濟薄弱村創辦集體經濟項目的門檻被抬高,與先進村的差距也隨之越拉越大。

9.部分村級債務沉重,給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債務形成的原因較多,主要是基礎設施投資(如小水電、道路、標準廠房的貸款利息)、各類創建配資金的投入以及非生產性支出等。

10.村級基層組織建設亟待加強。從調查情況看,全市兩位村主要領導文化年齡結構欠佳的狀況,年齡偏大、文化偏低,影響着村集體組織的決策能力,多數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考慮,更談不上魄力和膽略。甚至個別“問題”人員通過各種手段進入村班子,影響團結和工作的開展。

11.農經隊伍力量薄弱,與工作量不相適應。目前,我市各鄉鎮街道僅有1至2名專職(兼職)農經工作人員,日常工作量大、任務重、強度大,哪裏需要哪裏搬,時常處在被動應付面上工作的狀態,根本顧不上指導村級組織發展集體經濟。另外,農經工作人員在職稱評等方面也面臨着突出的制約因素,影響着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切身利益。

(四)主要原因。

一是發展環境的差異是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客觀原因。從調查情況看,凡臨近城鎮、集鎮、近郊的村莊,得益於優越區域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豐富的信息資源和較為先進的生產經營理念,村集體經濟較為強壯,一、二、三產業健康發展,特別是二、三產業發展較好。而位於山區、稻區的村,地處偏僻,村落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觀念陳舊,級集體經濟一般比較薄弱,甚至是空白村。

二是村級集體積累困難是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村級集體積累是農村集體經濟生產和服務的物質基礎,是不斷增加農業投入和進行公益事業建設的重要保證。從情況調查來看,受國家宏觀經濟的調控、嚴格的用地政策和農村税費改革的影響,我市各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依靠土地徵用和“三提五統”的局面消失,農民的應交款拖而不決,鋼性支出的不斷攀升,衝抵了積累,坐吃山空。

三是幹部羣眾思想認識上的差異是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觀原因。我市完成村辦集體企業轉制,受此負面影響,各級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認識不到位,思想不重視。部分村幹部怕麻煩受氣,不用心;農民羣眾對村組織發展集體經濟不放心,對集體喪失信心,甚至出現只要權益、不要義務、不願出錢出力、不聞不問的現象。這些思想認識上的差異性,嚴重製約了集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四是部分村幹部羣眾盲目的攀比心理,阻礙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步伐。從受調查的37個行政村情況來看,農民羣眾對村級組織的要求以及對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呼聲越來越高,不斷對村幹部施加壓力,使村幹部都抱着“別人都在搞,自己若不搞,對不起老百姓”的態度,不顧所在村的經濟承載能力,盲目跟風,舉債建設,從而進一步增加了村級組織的負擔,也制約了村級集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三、對策與建議

(一)發揮區域優勢,合理利用當地農村資源。

我市村莊分佈在平原、半山區、山區,村與村之間條件千差萬別,發展農村經濟必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合理有效地利用當地農村資源,把資源優勢切實轉化為產業優勢,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防止一哄而起,套用一個模式。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近郊和邊遠農村,應根據各村經濟基礎、資源稟賦、幹部農民素質等各方面實際,發揮優勢,挖掘潛力,優化結構,揚長避短。

1.近郊村要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充分利用地理環境優越、交通便利、信息通暢、人才資源豐富、基礎設施較好等有利條件,在發展二、三產業上走出新路子。一是建立農副產品商貿市場。集體投資辦市場、商場,以場生財。如朗霞街道的新新村,通過創辦蔬菜農貿市場和停車場,年可收租金等65餘萬元。二是興辦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農村非農產業發展空間巨大,要利用當地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發展加工業,拉長產業鏈,而這也正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難點。三是建立服務市場,興辦各類服務實體。本着為民服務的方針,為本地的個體私營企業開展產品推銷、供應原輔材料以及信息、運輸、餐飲等有償服務,既為農業和農民走上市場架起橋樑,又為村集體經濟發展裝壯大增添一條途徑。也可依託原有基礎產業,建立各類中介服務組織和專業合作組織,從中收取服務費、管理費,以壯大集體經濟。

2.山區要搞好農業資源開發,開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山區要立足當地農業資源,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一要開發好。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利用一切可以開發的資源,發展新項目,開拓新產業。發展一些集體統一經營的種養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開發利用集體自然資源如山地、水資源等,通過招標等形式開發經營,獲取收益。二要管理好。改造好、管理好現有村級集體的山林、茶園、果園、竹林、水域等資產,使村級集體資產獲得保值增值。針對“分得過多,統的較少”的實際,採取以下三種方式:一是返租倒包,把農户的責任山以及長期失管荒蕪的山地,通過規劃,向農民返租,統一開發後重新承包給農户經營,獲得發包收入。二是合股經營,通過筍竹兩用林、水果蔬菜基地和小水電等項目開發,村與農户或投資公司按一定比例合股開發經營。三是實施品牌戰略,重視科技投入和產品營銷,發展優良品種,開展產業化經營,不斷提升農產品的檔次和質量。

(二)管好用活村級集體資產。

農村集體資產是廣大農民多年來辛勤勞動積累的成果。要建章立制,強化管理,實現村級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做到聚財有術,理財有方。第一,要建立健全集體資產積累機制。凡是集體項目都要落實責任制,及時收繳承包金或租賃費,把該收的錢收起來。對農户長期放棄管理,粗放經營甚至荒蕪的承包項目,由集體收回後,實行招投標承包經營,提高經濟效益。要對屬於集體的山地、水等資源實行有償使用。第二,加強資產核資,盤活集體存量資產,構築資產增值機制。要積極實行集體資產以價值形態為主的管理辦法,把土地等資源性資產作為經營性資產來運作,根據有關政策,保護好、發展好宅基地(土地)整理後的成果,促使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要管好土地徵用補償費,嚴禁亂支濫用。對使用集體房屋和集體公益設施的,要收取一定的使用費和公益事業費。第三,進一步規範村級財務代管制度。強化開支審批、收支預決算、財務審計監管、民主監督、財務公開等工作,堵塞村級財務管理漏洞。

(三)制定扶持政策,優化集體經濟發展環境。

從調查座談體會到,我市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困難重重,不論是近郊村、遠郊村,還是山區農村,都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給予極大的扶持,尤其是對山區集體經濟基礎較差的村,更應加大扶持力度,採取“扶兩頭,帶中間”的辦法,助推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一是要活用村級留用地政策。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集體必須佔有生產資料,而土地是現階段農村最重要、最基本的生產資料要維持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必須賦予村級一定數量的土地經營權,確保村級通過土地經營獲取穩定的收入。“留用地”,從面上理解就是留給將來農村發展使用的土地。與其留着將來用,不如現在就用,遲用不如早用,早用早收益。在當前關鍵建設時期,必須突破僵硬的思維定勢,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精心保裝,適度開發,早開發早發展。從幹部羣眾的呼聲來看,村集體佔有10畝左右為宜,這樣村均固定收入可達到10萬元以上,減輕村級組織的開支壓力,維持村級正常運轉。

二是要建立規範的土地流轉制度,活化土地使用權。採取土地反租倒包、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等形式推行農户土地經營權流轉。允許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以集體所有的非農建設用地使用權入股、聯營,與其他投資者共同興辦企業或開展物業經營,獲得土地使用收益。支持集體經濟薄弱村到城鎮發展集體經濟,從非農建設用地指標中,安排一部分作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專用指標,給集體經濟薄弱村2至3畝的非農建設用地指標,並以最低價位在區位較好的城鎮規劃區內落實地塊建設工商用房,以獲取穩定的租金收入。

三是要建立新增工商税收分享政策。村級在村內或城鎮工業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民營經濟,創辦工商企業,新增工商税收可按地方收益部分一定比例給予獎勵,用於補充村級收入的缺口。按工業集聚要求搬遷至其他鄉鎮工業園區的企業上繳税收,原所在村應按一定比例分享收益。通過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着力改變引進企業越多,村負擔越重的局面,從而調動村級在招商引資和發展民營經濟上的積極性。

四是要整合各部門政策資源,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目前,分散在有關部門的涉農政策資金在扶持農村發展上,存在着不確定因素,且隨意性較大。為此,要整合部門政策資源,優化資金配置,規範操作,增強方向性,提高透明度。要理清村級組織的財權和事權,按一定比例加大對農村道路養護、衞生保潔、綠化等市級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統籌村級班子成員工資報酬,切實減輕村級組織的開支壓力。

(四)化解村級債務,切實減輕村級負擔。

村級債務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一個阻力,要採取各種措施和辦法,切實減輕和緩解村級組織的負擔,使村級組織在發展集體經濟的道路上輕裝上陣。一是增收還債。通過大力培植集體收入來源,增加集體收入,提高還債能力。二是清欠還債。主要是加大對農民欠繳的“三提五統”和各項承包費的清繳力度,在清欠工作中,要堅持執行先黨員幹部、後農民羣眾的原則,在廣泛動員的前提下,對有能力還款而不還的,必須利用法律手段收繳。三是降息減債。對於高息借款,不管原來達成什麼協議,都嚴格按照金融部門規定的同期利率計算,由鄉鎮農經站統一換據,簽訂協議,或由政府進行適當貼息,以此減少村級負債。四是節支還債。嚴格核算享受誤工補貼人員數量,減少工資支出。嚴格控制非生產性開支,對辦公費、報刊費、會務費等項目要實行限額管理,降低管理成本,達到增收節支的目的。五是核銷減債。對村級債務進行全面審核認證,經過核定已確定認為無效的債權債務,按法定程序予以核銷。六是歸責還債。對原村辦企業向銀行貸款形成的債務,要按照誰借誰還的原則落實債務人,債務由企業承擔並負責償還;企業倒閉的,可以採取股份合作、租賃、拍賣等形式處置,所得收入按法律規定償還債務。

(五)加強農村基層經濟組織建設,提高發展活力。

發展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村級班子建設至關至要。一是要配強配好村級班子。特別是要選配好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要不拘一格地把年輕、懂科技、有經營管理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選配到村級領導崗位上來。對一些相對貧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不能光以內選方式,必要時還要突破條條框框,通過下派途徑解決好班子軟弱的問題,使村級班子人員真正具備帶領一方農民開拓創業,勤勞致富的能力,成為黨在農村基層的堅強堡壘。二是加強村雙委班子成員的培養和教育。加強思想教育,樹立為民服務、清政廉潔的思想,明確村級班子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職責。要加強村幹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營管理能力的培訓,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到集體經濟發展較快的典型地方考察學習,借鑑經驗,因勢利導,強身固本。三是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完善對村幹部工作業績和收益掛鈎制度,要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納入村幹部目標責任制的主要內容之一,作為考核重要依據,對在一定時期內村級班子建設和村級經濟發展成效顯著的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充分調動農村幹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同時,也要防止個別村幹部採取虛報瞞報手段,謀取不當利益。四是要切實解決村幹部的後顧之憂。對從事村級組織工作達到一定年數的老村幹部,離任後要繼續落實養老、醫療保險等關愛政策,使村幹部有一個盼頭,多一份工作幹勁。

五、需要調整或出台的扶持政策

1.村級留用地政策。

2.村幹部報酬逐步統籌。

3.農村社會公共服務經費(正常運轉經費)的補助政策。

4.發展物業經濟的扶持政策。

5.村幹部的激勵、關愛政策的繼續運行。(解決有人辦事的問題)

6.由村級出資共建農村公共設施的收益回報機制。(水、電等壟斷性行業)

7.進一步完善生態公益林、水源涵養地利益保護政策。

8.設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基金。(重點扶持薄弱村和山區農村)

施甸縣“山邑模式”助推農民增收和集體經濟發展調研報告2020年集體經濟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施甸縣姚關鎮山邑村,海拔1840米,地形呈喀斯特地貌,是典型的山區村。XX年,山邑村發生了巨大變化,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幅達333%,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18%,幹部羣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人還是這些人,土地還是那片土地,是什麼原因造成山邑村的鉅變呢?根據市委主要領導的要求,最近我和辦公室的同志三次到山邑,和村黨總支的同志、村民、山邑村康匯食品公司的經營人員進行座談,瞭解山邑村變化的原因。

一、村情

山邑村位於姚關鎮西北,全村耕地面積2656畝,林地13100畝,全村有15個村民小組,農户1204户,總人口4093人。村民主要以農業生產、外出務工為主要收入,但隨着農業種植成本不斷增高、土地產值效益低,羣眾增收致富難,扣除各種生產成本,每畝田純收入200多元。XX年,村集體收入僅3.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094元。面對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民增收致富難等問題,XX年底山邑村黨總支緊緊抓住省委開展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創建這一機遇,在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過程中,結合山邑村實際,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特點,探索出流轉土地、混合入股、資產出租等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做法,得到省委組織部的認可,在XX年12月5日全省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現場推進會上被總結為“山邑模式”。

二、做法

(一)流轉土地,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村黨總支在保障農民土地承包權長期穩定不變的前提下,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形勢,盤活現有的土地資源,用好農村改革政策,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規模經營。為打消羣眾顧慮、解除羣眾的後顧之憂,積極廣泛深入到羣眾中宣傳相關政策和流轉土地的好處。目前全村實現土地流轉2160畝,土地流轉率達84.2%,其中,流轉村集體1006畝,流轉本村企業416畝,流轉烤煙生產專業合作社767畝,流轉大户33畝,流轉其他生產組織130畝。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向產業大户、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集中,促進了農業的專業化、集約化和規模化經營,提高了單位土地面積的產出和效益,同時也實現了農民得實惠、村集體增收的目標。

(二)三種方式疊加,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一是混合入股。把扶貧項目資金77.8萬元作為強基惠農“股份合作經濟”、農户以每畝水田每年800元的標準折價80.48萬元、村幹部自籌資金50萬元,三方籌資入股到施甸縣濕地紅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黨總支+合作社+公司”的模式進行經營,合作社規模化種藕、養魚、養小龍蝦,把產品銷售給本村的康匯食品公司。二是項目資金入股。整合農業項目資金18萬元,以“股份合作經濟”的形式入股康匯食品公司,村集體每年固定分紅1.7萬元。三是資產出租。XX年,村集體出資28萬元修建20座烤爐房,以每座烤爐每年800的價格,出租給種煙大户,每年收取租金1.6萬元。XX年,以上三項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4.3萬元,預計XX年村集體經濟收入有望突破30萬元。

(三)相互依託,與龍頭企業互促共贏。村黨總支探索“黨總支+合作社+公司”的方式,與村龍頭企業相互支撐、互惠共贏。村黨總支自營1006畝土地,成立施甸縣山邑濕地紅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和施甸縣寶蓮農業綜合開發服務中心,規模化種藕、養魚、養小龍蝦,將產品賣給村龍頭企業——施甸縣康匯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實現雙方受益。村黨支部支持康匯公司發展並積極為企業服務,一是由村黨總支統一流轉土地,每年的土地租金羣眾直接到村領取,不與企業產生業務往來,羣眾認可村黨總支;二是村黨總支為企業的發展給予場地、人力、政策等的扶持,對羣眾與企業的矛盾糾紛進行調解。康匯公司作為企業回報村黨組織,一是村黨總支在流轉土地上生產的荷葉、蓮子、小龍蝦、生態魚等農產品,企業統一收購,並藉助企業的銷售渠道、電子商務平台等銷往外地市場。XX年,康匯公司付給村黨總支收購小龍蝦、荷葉、蓮子款共50萬元;二是康匯公司優先考慮村內的剩餘勞動力的就業難題,每年可解決60多人的就業問題。

(四)因地制宜,選準特色產業發展路子。山邑村總體地勢平坦、氣候環境良好、水利資源豐富,加之有天然的濕地,歷來有種植蓮藕,養殖生態魚、小龍蝦等水產品的傳統,但一直未形成規模。針對這一情況,村黨支部充分利用自然優勢,因地制宜,選準了“種紅蓮藕發展旅遊業,養生態魚、生態小龍蝦實現創收,發展農家樂助羣眾增收”集觀光、娛樂、休閒為一體的特色農業發展路子。夏天山邑千畝荷塘吸引了眾多大理、德宏、保山等地的遊人到此賞荷觀光,打造了以“觀荷、垂釣、採蓮、餐飲”為主線的旅遊觀光農業,帶動山邑經濟發展、羣眾收入提高。

(五)按股分紅,確保村民、村集體、村幹部利益。在“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下,合理設置紅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項目的股權,每年的經營利潤堅持“保基本惠農户、梯次分成”的原則,按三次分紅進行分配。優先保障羣眾利益,從收入中提出80.48萬元,保證農户每年每畝800元的保底租金,確保流轉土地的農户“旱澇保收”;餘下收入的盈餘部分,再提取20%作為公益基金;結餘部分按村農户38.63%、村集體37.37%、村幹部24%的比例進行分紅。

(六)依法依規,強化資金運行管理監督。在發展集體經濟過程中,山邑村組建寶蓮農業開發服務中心,由村級經濟實體整合項目資金參股經營農民專業合作社,真正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依法依規選舉產生施甸縣濕地紅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會、監事會,聘請出納和會計,經濟實體不直接參與和干預專業合作社的管理和經營,村黨總支在外部環境和組織勞務方面,為專業合作社提供服務,確保專業合作社健康發展和集體資產保值增值。運作過程中,鎮紀委加強指導監督,確保“股份合作經濟”保值增值和維護羣眾利益。

(七)利民惠民,用好用活村集體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村黨總支注重讓集體經濟發展成果惠及羣眾,用好村集體經濟。制定困難老黨員關愛制度,每年給每位老黨員發放慰問金;把錢投入到美麗鄉村建設中,用於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吸引項目資金注資。XX年,村集體出資3萬,村民自籌3萬元,實施村容村貌整治、美麗鄉村、一事一議項目,完善村內道路、路燈等基礎設施,有效改善羣眾人居環境,為發展鄉村旅遊、觀光農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成效

(一)“股份合作經濟”激發了生機活力。採取村集體、羣眾、村幹部三方入股的方式,增加了村集體收入,羣眾收入增加,又促使村幹部把“股份合作經濟”真正作為自己的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三方共享成果、共擔風險、互相督促,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激發出來,幹事力量凝聚在一起。

(二)傳統農業向產業化轉變。通過土地流轉,連片種植蓮藕、集中養殖特色水產品,全村適度規模經營推動了產業的規範化、科學化,推動了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千畝荷花盛景和荷葉茶、蓮子等特色產品,帶動了鄉村旅遊、餐飲服務業的發展,使農業由單純的農作物生產向農產品加工和流通及休閒服務業等領域交融發展,產業鏈得以延伸,實現農業附加值增加和農民增收,助推了農村經濟長遠發展。

(三)羣眾增收有保障。土地流轉後羣眾由1份收入變成了3份收入。一是土地租金收入,流轉的土地每畝800元/年——1000元/年,這是純收入。二是入股分紅,每畝每年分紅120元。三是勞務收入,通過土地流轉,最大程度地解放了勞動力,XX年,全村外出務工1800多人,佔全村農村勞動力總數的60%,全年勞務經濟收入XX多萬元,對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率達64%以上。年齡在50-60歲的村民不外出打工,可就近務工,在村內幫助企業、專業合作社從事烤煙生產、蓮藕種植、採摘荷葉和蓮子等工作,這也是1份可觀的收入。村民蘇梓白(64歲)説,全家6口人,4個勞動力全部圍着2畝田、4畝地轉,一年下來,沒有多少收入,生活很困難,如今,2畝田流轉出去,不付成本、不擔風險,穩穩收入1600元;老伴身體不好,在家料理家務,蘇梓柏本人半年為村裏管理烤煙育苗小棚,每月收入1000元,半年6000元,另外半年每個街子天做點小生意(買賣生豬),除掉吃賬,半年還有3000多元純收入;女兒、女婿和大孫子(18歲)外出廣東務工,一年也有幾萬元的收入。蘇梓白心情很好,還是一名文藝愛好者,管理自然村的音響設備,每天晚上蘇梓柏把廣場舞辦到自家的小院上,和村民們一起盡情的歌舞。

(四)村級集體經濟壯大發展。通過盤活資源、資產、資金,因地制宜謀發展,使村集體經濟一年便由弱變強,還一步邁入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行列,實現村級組織“有錢辦事”,更好地開展工作、服務羣眾。

(五)基層黨建和經濟發展同頻共振。多種形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為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找到了新的有力抓手,促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資產的保值增值、農村產業的轉型升級和農民羣眾的增收致富,打通了聯繫服務羣眾“最後一公里”,提高了村黨組織的威信,加強了基層黨建工作。

四、啟示

(一)土地流轉是山邑村發展變化的根本。山邑村的經驗就是用活了土地流轉的政策,促進農村深化改革,通過土地流轉,解決了土地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等問題,土地真正成為羣眾增收致富的最大“紅利”。

(二)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使村黨總支氣粗了,服務羣眾更有底氣。俗話説:“手裏無米,叫雞雞不來”,過去村黨總支手裏無錢,有些話不能説,有些事想做不能做,XX年村集體經濟壯大了,村黨總支一是出資3萬元(羣眾籌3萬),用6萬元來實施村容村貌整治;二是組織96名黨員到善洲林場學習;三是對老黨員、困難黨員進行慰問,對去世的3名黨員家庭進行慰問。現在的山邑村是黨總支為羣眾着想,羣眾擁護支持黨總支。

(三)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是羣眾增收的重要支撐。山邑村有一個遠近聞名的康匯食品公司,XX年,該公司產值達2500萬元。該村還有紅蓮藕種植專業合作社、烤煙生產合作社等經濟組織。一是解決了專業化生產的問題;二是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組織化程序;三是解決了一家一户闖市場,風險高的問題。現在由龍頭企業、合作社闖市場,降低了市場風險,體現了規模效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ve0gz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