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生態調研報告4篇

生態調研報告4篇

本文目錄生態調研報告蛋雞生產標準規模生態化情況調研報告企業帶動推進生態種草養羊項目調研報告鄉鎮生態經濟情況調研報告

為進一步瞭解我市生態市建設現狀,總結成績和經驗,揭示問題和矛盾,分析制約因素,研究思路及對策,確保XX年建成生態市目標的實現,根據市政協的統一安排,我們第二調研組在市政協領導的帶領下,於三、四月份重點對我市丁堰、桃園、如城、搬經、高明、江安等鎮的生態市建設工作進行了視察調研,並考察學習了山東省榮成市的生態市建設情況。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生態調研報告4篇

一、我市生態市建設現狀

(一)工作凸顯亮點

1. 謀劃及時,規劃到位

早在,我市即開始着手謀劃生態市建設的相關工作。市環保局成立了生態市建設辦公室,組織開展了生態市建設專題調研,形成了可行性報告。市政府委託蘇州科技學院編制了《如皋市生態市建設規劃》。《規劃》圍繞建成生態市的近、遠期目標,明確了我市四大生態功能板塊和六大生態建設主要領域,提出了32項重點工程,工程總投資達182.6億元。在此基礎上,各鎮結合自身實際,先後對鎮環境保護規劃進行了修編,並出台了生態保護子規劃。如丁堰鎮邀請南京師範大學編制的《丁堰鎮生態工業園規劃》就具有很強的前瞻性、科學性和可行性。

2. 組織完備,政策完善

自創建工作正式啟動以來,市政府將生態市建設列入市“六城同創”指揮部統一領導,下設生態市創建辦公室和相應的工作班子。於此相應,各鎮各責任部門也都建立了相應的領導組和工作組,我們視察調研的幾個鎮都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全力抓,有關部門配合抓,創建村(社區)班子具體抓的創建工作格局。上下聯通、職責分明、政令暢通、相互協調的生態市建設組織網絡在我市很快建立。

為有效推進生態市建設,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關於落實環保優先,建設生態如皋的決定》,市人大專門作出了《關於落實環保優先加快建設國家級生態市的決議》,將生態市建設列入了法制化軌道。與此同時,市政府還出台了一系列獎勵性政策措施,如《關於節能減排工作實施意見》、《鎮級污水處理廠建設工程以獎代補實施細則》、《如皋市基層綠色創建考核獎勵辦法》、《如皋市鎮級污水處理廠管網建設以獎代補辦法》等。

3. 部署周密,宣傳得力

自創建工作啟動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多次召開全市生態市創建工作會議進行動員部署,通過各種形式進行不間斷的宣傳造勢。各鎮如桃園、丁堰、高明、江安等紛紛利用廣播、過街橫幅、宣傳櫥窗和舉辦專題活動等形式開展廣泛宣傳。全市上下形成了濃烈的生態市創建氛圍。

4.責任明確,監管有效

我市將每項生態市建設指標、重點工程按責任部門和時間結點進行了細化分解,制定了相應的考核辦法。市政府將生態市建設任務列入了環保目標責任狀。市紀檢監察、市“六城同創”督查組定期或不定期對生態市建設重點工作進行督查。各鎮在創建過程中也根據具體情況,採取了不同的督查方式。江安鎮成立了老幹部專項督查抽樣組,對該鎮的綠化造林工作進行專題督查。桃園鎮整合城管、衞生、工商、環保、安全、建管等各個方面力量,對各項創建工作實行定期聯合督查和管理。這些做法對鞏固創建成果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二) 創建初顯成效

1.抓住“水”做文章,兩大工程成效顯著

一是水環境綜合整治成績優異。截止去年3月,我市境內3000多條各級河道全部得到整治,提前兩年完成了“xx”河道整治任務,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省市考核驗收。在高明鎮曉莊村、江安鎮聯絡村等地出現的一批“底清、面潔、線暢、坡綠、岸淨”的河道成為全市乃至全省河道整治的樣板。

二是以水為重點的鎮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加快。經過兩年的努力,目前全市已有14個鎮建成污水處理廠並進入調度或試運行階段,全市鎮級污水處理廠規模在1500-5000噸之間。其中搬經鎮污水處理廠採用國內領先的全自動化控制系統,能妥善處理淨化過程中產生的柵渣垃圾、沉沙及污泥等污染物,有效避免了二次污染的出現,真正達到了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要求。

2.緊扣“農”下功夫,生態“三農” 初具規模

一是田園整潔,農業生產環境優化,農副產品質量提高。在生態市和生態農業市等創建工作的推動下,結合新農村建設,我市着力推進高效農業、生態農業和無公害農業等農業現代化建設工程,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先後建成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或有機食品基地87個,面積83.62萬畝,佔可食用農產品面積的62.8%;已獲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36個,a級以上綠色食品38個,有機食品5個。建成花木生產基地20萬畝。位於如城鎮顧莊生態園內的蘭花園、蝴蝶蘭園、錢長草坪、花木大世界等花木生產基地已成為我市生態旅遊中的亮點。生態農業的建設,使全市農業生產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達標率達到99.68%。

僅,我市就新增大中型秸稈還田機械220多台(套)、小型秸稈還田機械1200多台(套),設立秸稈收購點36個,完成秸稈機械化還田50多萬畝,約佔稻麥面積的35%,秸稈綜合利用率已接近90%。去年5月,南通市政府在我市丁堰鎮召開了南通市秸稈機械化還田及秸稈綜合利用現場推進會,會上演示的我市秸稈綜合利用的最新成果得到了省農機局及南通市政府領導的充分肯定。

二是家園美潔,農村生態環境改善,農民生活品質提升。目前全市農村完成無害化衞生户廁改造5萬座,“衞廁率”達到83.03%。建成“一池三改”户用沼氣池4500多隻。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9%。農村村鎮綠化率達到31.55%。與此同時,全市各鎮(區)建設了垃圾中轉站25座。“户收集、 村集中、鎮運轉、市處理”的收集處理機制及其長效管理機制正全面啟動並不斷完善。

到目前為止,全市已有桃園、長江、丁堰和高明等4鎮通過全國環境優美鎮省級考核驗收並已向國家環保部推薦,8個村(居)建成省級生態村,3個社區建成省級綠色社區,54個村獲得南通市級生態村稱號。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矛盾

(一)、環境優美鎮創建有待進一步推進

1.創建任務任重道遠。“80%的鄉鎮達到全國環境優美鄉鎮考核標準並獲得正式命名”是建成生態市的基本條件之一。根據這一要求,我市必須有16個鎮建成國家環境優美鎮,而目前我市只有桃園等4個鎮已經通過省級考核,還沒有一個鎮獲得國家正式命名。

2.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凸顯。一是農村水體污染不容忽視。部分鄉鎮工業園區污水集中治理設施滯後,少數企業偷、漏排污現象仍時有發生,污染水體環境;農藥化肥過量使用等構成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源頭;此外部分村民環保意識淡薄,將生活垃圾及污水隨意傾倒,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村水體造成了污染。二是農村生活垃圾“户收集、村集中、鎮轉運、市處理”的模式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無害化處理率還較低。雖然目前市垃圾發電廠已建成投運,各鎮也都興建了垃圾中轉站,配備了垃圾收集轉運設備和保潔人員,但真正將生活垃圾全數收集、全數運至垃圾發電廠處置的鎮還不多,有的鎮仍然將收集到的生活垃圾就地就近填埋,其遠離鎮區的村組生活垃圾收集率和無害化處理率則更低。三是畜禽養殖污染及秸稈焚燒現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現在規模畜禽養殖的佈局還不夠合理,針對畜禽散養户的户用沼氣工程尚未成型,夏秋季節的秸稈焚燒現象在部分鎮仍較嚴重。

3.部分鎮鎮區佈局欠合理,鎮郊及村莊環境欠整潔。按照全國環境優美鄉鎮考核標準,環境優美鄉鎮必須有合理的功能分區佈局。但我市部分鎮在鎮區建設尤其是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上,缺乏科學規劃,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導致居住區地點分散,建設緩慢,既損害了羣眾利益,也對鎮容鎮貌造成了不好的影響。此外,鎮郊及村莊環境仍熱存在髒亂差現象。如部分鎮第一批改廁工作效果不佳,羣眾意見較大;少數鎮整治過的河道又出現了坍塌及綠化帶遭破壞現象,廢棄農膜等“白色污染物”在某些村居的田間地頭仍隨處可見。

4.農村清潔能源利用技術滯後,管理欠缺,普及率不高。我市各鎮在人畜糞便資源化利用及秸稈綜合利用等方面雖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還有不少方面有待改進,如大部分鎮到目前為止仍沒有建立起專職的能源管理機構。沼氣後繼管理服務網絡不健全,沼氣及其副產品的綜合利用,秸稈的深度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科研技術都還停留在較低的層次,急需提高。大多數鄉鎮的清潔能源利用還停留在點的層面,未能形成規模。

5.不少鎮環境保護氛圍不夠濃厚,部分羣眾對環境狀況的滿意度還不高。按照全國環境優美鄉鎮考核標準要求,鄉鎮及其所轄街道和各村均要有環保宣傳的標語或櫥窗,主要街道每公里不少於1個。羣眾對環境狀況的滿意率不得低於90%。我市多數鎮均未達到此項要求。部分化工企業密集的鎮,羣眾對環境狀況的意見較大,因排污問題造成的糾紛時有發生。

6.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資金不足,長效管理難度加大。環境整治需要大量人力、財力,將管護機制常規化亦需要不少的資金。資金問題一直是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及其長效管理的最大制約因素,特別是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各鎮財政收入難度進一步加大,這勢必給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及其長效管理帶來更大的難度。

(二)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有待進一步提高

1.與生態市建設新標準差距較大。,國家環保部公佈的生態市新標準將“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由原來的60%提高到了80%,而目前我市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平均還不到40%.

2.城鄉生活污水集中處理水平相差懸殊。到目前為止,我市市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已經達標,而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還不到10%。儘管我市已有15個鎮建成了污水處理廠,但截至目前,真正形成生化污水處理能力的微乎其微。

3.鎮區污水管網建設嚴重滯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部分鎮污水管網的鋪設正在進行,但進展緩慢,甚至尚未開工;二是同一鎮不同村(社區)污水管網之間,各鎮污水管網之間,鎮區污水管網與城市污水總管網系統之間缺乏有機聯繫,尚未形成整體聯動機制。其中第二個方面的問題在我市顧莊生態園建設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已成為制約顧莊社區創建國家級生態村的瓶頸之一。

(三)生態建設亮點有待進一步包裝、提升

1.生態旅遊景點,缺乏管理,層次較低。內外城河風光帶、顧莊生態園等既是我市生態市建設的亮點,又是我市發展生態旅遊的重要景點。但由於相關部門缺乏科學的策劃及有效的管理,這些資源均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如位於內外城河風光帶中的文昌閣,本是一處歷史文化底藴豐厚的特色景觀,現卻成為餐飲業經營場所,與周圍景區環境極不協調。顧莊生態園的開發雖規劃完備,但實施進展不快,且園區內花木品種混雜、結構混亂、交通擁擠、競爭無序,整體形象亟待提升。

2.各鎮環境綜合整治的長效管理仍需加強。在創建全國環境優美鎮過程中,我市各鎮的鎮容鎮貌均得到了顯著改善,圍繞環境整治的各項長效管理體制也已初步建立,但長效管理的實績仍有待進一步提高。多數鎮建立的專職保潔隊伍人數雖多,但缺乏培訓,素質不高;某些已通過省級驗收的鎮,鎮容鎮貌仍存在死角;不少鎮村的垃圾房、公廁等環保基礎設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3.生態建設亮點仍需積極培育。客觀地説,我市目前生態市建設亮點還不多,現有亮點也還不夠靚,要想培育出一批像城市污水處理廠、中國腸衣城那樣有層次、有特色、有現場、有資料、有推廣價值的典型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四)已有創建成果有待進一步鞏固

1.相關指數排名競爭激烈。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數連續三年在全省排名前10位是建成生態市的五項基本條件之一。目前全省各地都普遍啟動了生態市(縣)創建。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我市並沒有明顯的環境優勢,主要環境要素的環境質量也不盡如人意。要使該項指標連續三年在全省排名前10位任重道遠。

2.部分指標極易倒退。在我市已達標的13項指標中有相當一部分存在着較大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稍有疏忽就很有可能出現倒退。如環境質量類指標、環境突發事件等。

3.軟件資料不夠完善。目前全市各鎮及市級機關各相關部門均將創建的重點放在了硬環境的建設上,對已有軟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則相對滯後。尤其是某些鎮缺乏完整的材料準備、收集、管理機制,疲於應付,一稿多用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對我市生態市建設資料的積累是極其不利的。

三、榮成市經驗

榮成市被授予國家生態市榮譽稱號。該市生態市建設中的很多好的經驗和做法,值得我市學習和借鑑。

(一)明確責任,廣泛發動,形成全民參與的濃厚氛圍

1.完善機制,科學考核。在生態市建設中,榮成市各鎮(區)和相關部門都成立了相應的工作機構,制訂了建設計劃、目標任務和行動方案。市政府按照生態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與考核評價制度,把它納入重大事項督查範圍,列入崗位目標責任制考核,對各鎮(區)、各部門生態市建設進展情況進行動態評估,科學分析和評價階段性工作成效,不斷提高生態市建設水平。

2.深入發動,全民參與。自啟動創建以來,榮成市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各種媒體,對生態市建設的重大意義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傳。利用“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環境日,舉行了“建設生態市萬人百米長卷籤”及生態市建設知識競賽等活動。在基層舉辦村幹部生態市建設知識培訓班8期,利用農村香期發放材料3萬多份。在鎮區主要街道、公園、居民小區等場所製作了固定性標語,增設了宣傳櫥窗,通過宣傳形成了全民參與生態市建設的良好氛圍。

(二)全面開展,強勢推進,不斷提高生態建設水平

1.大力建設環保基礎設施。在污水處理工程建設上,榮成市投資1億多元建設了日處理能力2萬噸、一級生化處理與蘆葦濕地處理相結合的城市污水集中處理廠。市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2.81%。大型企業也採用不同的方式建設了各自的污水集中處理廠。 在垃圾無害化處理方面,建設了有效填埋面積7.6萬平方米、使用年限XX年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垃圾無害化衞生填埋、滲濾液集中處理均達到了規範化要求。

2.持續改善新農村生態環境。一是加強農村環境建設。該市依據統籌沿海與內陸、城鎮與農村、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思路,構築了輻射全市的新農村建設總體框架。主幹街道硬化村莊比例達到65%,新建農村新型住宅30萬平方米,建沼氣5000多户。另一方面抓好農村污染防治。創立了“測土、配方、供肥和施肥技術指導”一條龍式的科學施肥模式,全市測土施肥面積達86萬畝,降低化肥使用量30—40%。同時,在農村清潔能源利用上,該市先後建成了市農業良種場中型沼氣工程、嘉盛乳業秸稈青貯養殖工程等示範項目,推廣養殖—沼氣—種植等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實用技術和生態養殖模式,有效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

3.全面開展“綠色榮成”建設。榮成市始終把造林綠化作為改善生態的重要工作來抓,構築沿海防護林聯網補帶工程、農田公路林網建設、山區退耕還林建設的“一帶二網三區”生態屏障工程。每年都實施城市園林綠化和環境美化工程。廣泛開展綠色學校和綠色社區創建活動,城區綠化總面積1326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7.2%,人均綠地面積25.5平方米。

(三)立足長遠,科學發展,努力提高生態經濟質量

在生態市建設中,榮成市積極引入生態經濟理念,走人與自然和諧之路,不斷提升區域經濟發展質量。

1.優先發展生態農業。在生態農業建設方面,該市制訂了《綠色農業示範區建設規劃》,以基地為示範帶動,開發生產優質糧油、特種水產、特種果蔬;以項目為載體,推廣多種生態種植技術;以企業為龍頭,帶動基地與農民延長產業鏈條;以特色優質產品為主體,形成規模化生產;以綠色產品認證和市場安全准入為標準,推動無公害產品生產和農業標準化建設。

2.重點發展生態旅遊業。榮成市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圍繞打造特色旅遊業,該市牢固樹立“生態+文化”的理念, 依託特色旅遊景點,吸納各類社會資本,精心打造了以秦漢歷史文化、中日韓友好交流文化為主題的尋根朝拜遊;以休閒度假、觀光遊樂為主題的濱海生態遊,構築起了“點線面”齊頭並進的“一帶四區九單元”的旅遊產業格局,旅遊綜合收入近50億元。

四、對策及建議

針對我市生態市建設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難,學習、借鑑山東榮成市生態建設的成功經驗,對我市今後生態市建設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多管齊下、夯實基礎,充實創建財力

1.拓寬環保資金投入渠道。一是用好中央擴大內需的各項政策,切實加大財政投入,大力扶持我市環保設施、生態保護等基礎性、公益性的建設項目。建議市政府設立以下三項資金①生態市建設引導資金,市財政每年安排資金,重點支持具有示範性作用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項目,如鎮污水處理廠等;②農村環境保護專項資金,重點支持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③生態市創建獎勵資金,用於獎勵在生態市創建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二是積極開拓市場,引導社會資本投資。進一步完善“政府引導、市場推進、社會參與”的投入機制,根據“污染者付費、治污者受益”的原則,引導和鼓勵各類社會資本進入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經營領域。對鎮污水處理廠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市政府應出台有關行政性收費減免等優惠政策。三是化“危”為“機”,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對市內重大環保公益項目和有能力償還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提供銀行貸款、信託、收費權質押貸款、資產票據化等多樣化的金融產品,拓寬環保融資渠道。

2.建立以區域協調為目的的生態補償機制。建議市政府引入“重點經濟區”和“重點生態區”的概念,將三大主體功能區及經濟實力較強的一些鎮定位為“重點經濟區”,將一些經濟基礎相對薄弱且以農為主的鎮列為“重點生態區”,在兩者之間建立一種互惠、互補關係,即:重點生態區為重點經濟區提供生態服務,重點經濟區為重點生態區提供經濟補償。以類似於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以區域互補、協調為目的對重點生態區進行生態效益補償,實現市內創建資金的合理有效配置。

3.努力提高生態經濟質量。建議市政府積極引入生態經濟的理念,將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為我市生態建設帶來更充足的資金。一是科學發展生態工業。按照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要求,大力培植船舶及配套設施、汽車及零部件和食品精深加工等產業,鼓勵發展產品附加值高、帶動能力強、資源利用率高、環境影響小甚至無污染的項目,加快產業集聚,放大優勢效應;二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建議市政府參照山東榮成經驗,制定《如皋市綠色農業示範區建設規劃》,以基地為示範,開發生產優質油米、蠶桑、生豬、水產及花木;以項目為載體,推廣多種生態種植技術;以特色優質產品為主體,形成規模生產;以綠色產品認證和市場安全准入為標準,推動無公害產品生產和農業標準化建設。三是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我市地域優勢明顯,歷史文化悠久,旅遊資源豐富,建議市政府按照“政府主導規劃、企業投資開發、市場模式運作”的原則,依託特色旅遊景點,精心打造好以長壽文化、江海風情為主題的如皋民俗遊,以盆景藝術、花木觀賞為主題的如皋生態遊等旅遊路線。儘快構築起我市大文化、大生態的旅遊產業格局。

(二)、創新科技、完善服務,提升清潔能源建設水平

1.科學規劃,加強對農村清潔能源建設的有序引導。市政府要把農村清潔能源建設切實納入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和鄉村規劃之中。各鎮在制定鎮級規劃時,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把農村清潔能源建設納入總體規劃,加大推廣力度,適宜發展户用沼氣的地方,要按照“一池三改”的要求,搞好規劃;適合發展沼氣工程和秸稈氣化的地方,要搞好工程選址和管道設計,使農村能源建設與新農村建設同時規劃、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發揮效益。

2.依靠科技進步,加快新技術的研究與示範。目前我市農村清潔能源建設及應用技術還處於普及過程之中,迫切需要提高技術水平,加強農村能源建設技術的引進與研發。建議市級財政設立研發農村清潔能源新技術的專項資金,主動與相關科研院所合作,開展新技術的研究,重點研發與我市農村實際相符的高效沼氣發酵工藝,提高產氣率和去除率,開展深層次開發和利用生物質能的技術攻關,發展循環農業。此外,建議具備條件的鎮加快秸稈沼氣、沼氣集中供氣和聯户供氣等新技術的推廣和規模化發展。

3.提高管理與服務水平,促進農村清潔能源持續發展。農村清潔能源建設集農業生產、工程建築、管理服務為一體,建設是基礎,管理和服務是關鍵。建議相關職能部門及各鎮在農村清潔能源建設過程中,注重沼氣、沼液、沼渣的綜合利用,把農村沼氣建設與種植業和養殖業發展、測土配方施肥、基地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結合起來,通過推廣以沼氣為紐帶的“豬——沼——糧(菜)”等生態農業模式,形成上聯養殖業、下聯種植業的循環農業新格局,促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同時,建議市級相關職能部門除了穩定和充實農業部門的能源環保隊伍、建立延伸到鄉鎮的服務網絡之外,還要加強對農村清潔能源工程使用的管理與維護,強化後續管理,保證項目效益的長期發揮。逐步實現產業化發展、市場化經營、物業化管理和社會化服務的要求。

(三)緊扣重點、強勢推進,加快全國環境優美鎮創建

1.加強宣傳,提高認識,營造創建全國環境優美鎮的濃烈氛圍。全國環境優美鎮的創建,離不開廣大農民的參與。市相關職能部門及各鎮黨委、政府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充分藉助網絡、數電視、廣播及報紙等媒體平台,採取農民羣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培養他們的公益、環保意識,引領他們破除不利於生態保護的各種陳規陋習。同時相關職能部門還要加強輿論監督,鼓勵農民羣眾參與揭露破壞生態的違法行為,完善舉報獎勵等制度,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羣眾保護生態環境,投入我市生態市建設的積極性。

2.完善規劃,分步實施,提高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水平。我市部分鎮環境優美鎮創建難度大,鎮區及村居環境較差,與其規劃不到位有很大關係,建議各鎮進一步修訂完善各項規劃,修訂時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將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和農村廢棄物資源化、農業生產清潔化、村莊發展生態化等內容納入規劃之中,努力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二是完善農民集中居住區的選址及基礎設施規劃。選址既要有利生態環境的保護又要顧及到羣眾的切身利益。新規劃的集中區必須要有統一的生活污水管網和處理系統,並按居住人口密度建設三類以上公廁;三是市級相關職能部門要會同各鎮制定並啟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在對我市農村環境現存問題全面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各鎮具體情況,制定定位較高、編制詳細、科學可行的“一村一策”環境綜合整治計劃,使目前仍較為嚴重的水體污染、垃圾污染、土壤污染等難點問題得到解決。

3.源頭控制、嚴格監測,切實抓好農村污染防治。一是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將農業面源污染降到最低。農業部門要在建成農業生態市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的推廣工作,積極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農藥,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和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努力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合理化、生產技術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生產產品無害化;二是進一步提高畜禽養殖業集約化、工廠化水平,加強畜禽養殖環境監測,鼓勵新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加強水產養殖業污染防治;三是嚴格鄉鎮工業企業達標排放,規範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各鎮要嚴把招商關,堅持招管並重,在建設工業園區時要及時完善園區排污管網等環境基礎設施,實現污水集中排放、集中治理、循環利用。四是建立環境保護信息平台。市相關職能部門應以知曉度較高的方式,及時公示規劃環評的又有關信息,並依照國家環保部制定的《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保障農民羣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4.加強領導、完善機制,確保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各項措施落到實處。一是加強領導,完善考核。推行領導幹部任期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一票否決制”,加強對垃圾集中收集率、林木覆蓋率、綠地率、地表水質量等評價指標的考核,把衞生城市、環保模範城市考評工作延伸並落實到農村,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可靠的領導和組織保障;二是夯實基礎,重心下移。創建生態市,基礎在基層,建議進一步加強鎮環保隊伍建設,賦予基層環保機構相應的職責和權限,為鎮環保機構配備必要的監測、監察和應急處置設備,改善工作條件,使鎮環保工作職責能夠落到實處;三是加大典型培育力度。以創建全國環境優美鎮活動為載體,抓緊再建一批生態示範鎮、示範村,讓點上的經驗之花在面上結出豐碩果實。

(四)完善制度、長效管理,鞏固提升創建成果

1.健全創建組織機構、落實創建責任。生態市創建是一項跨鎮區、跨部門、跨行業的複雜的系統工程,不是哪一個部門能單獨承擔的。目前我市雖已在市、鎮兩級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生態市建設組織網絡。但在村、社區等生態市創建工作的第一線還缺乏相對健全的組織系統。建議各鎮在所轄村或社區內設立專門的創建小組,安排專人負責創建工作的推進及創建資料的收集、整理、歸檔。同時,相關職能部門要進一步細化重點項目建設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人。儘快形成市、鎮、村(社區),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2.強化公眾參與,完善長效管理。市政府要進一步暢通和拓寬公眾參與渠道、確保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接受社會和公眾監督。對涉及公眾生態環境權益的發展規劃和工程建設,通過聽證會、論證會等形式,廣泛聽取意見。大力推廣企業環境行為信息公開、義務環保監督員等公眾參與渠道。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會團體在生態市建設中的作用,發展壯大環境保護志願者隊伍,引導和組織更多的公眾參與生態市建設。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鎮、村一級各生態建設項目的長效管理機制。強化對管理人員的培訓和監督,確保已有創建成果得到有效的鞏固。

3.以點帶面,培育更多生態亮點。市創建部門要在這一面加大推進力度。環保、建設、農林、衞生、水務及行政執法等部門要根據各自職能,重點在污染治理、污水集中處理工程、城市綠化、生態農業、規模畜禽養殖糞便綜合利用、河道長效管理、垃圾無害化處理上,力爭培育一批有層次、有特色、有現場、有資料、有實質內容、有推廣價值的新典型、新亮點。

蛋雞生產標準規模生態化情況調研報告生態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1 當前我國商品蛋雞生產的現狀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同時也是一個雞蛋生產大國。從1985年以來,我國雞蛋產量已連續25年位居世界首位,但與之不相稱的是,我國只能算一個蛋品產業的弱國。小規模大羣體的產業模式仍占主導地位。目前,在我國的蛋雞生產中,超過80%的雞蛋來自不足10000只的小規模雞場和農户散養。當前我國商品蛋雞生產的現狀主要表現為:

1.1 原料充足、市場廣闊

我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北方都生產玉米等能量飼料,再加上遍地油料作物副產品,基本上多數農户都可以自行解決絕大部分的飼料原料就地轉化為雞蛋;而蛋雞作為最廉價最方便食用的動物蛋白質來源而倍受國人喜愛,具有廣闊的市場。

1.2 進入的門檻極低

投資多少隨意,房屋設備可以因陋就簡,加上我國農村幾千年早已形成的家家户户養一兩頭豬、十幾只雞的傳統習慣,使我國絕大多數農户進入蛋雞養殖行業沒有太高的生產技術和經濟困難。

1.3 生產條件簡陋

由於我國以散養為主,生產條件也就因陋就簡。我國現在已經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環控雞舍,但絕大部分雞舍還都是以住房稍加改造的,甚至在田間地頭隨便用磚砌一下房子或用鐵絲網圈一下就可以養雞。至於雞籠,有使用木頭自制的,也有購買單籠再加木頭支撐的,現在也慢慢有購買成套籠架的。飲水、喂料等輔助設備能省就省,清糞設備儘量不用。至於環控設備,一般每棟存欄5000只以上的會考慮安裝風機、排風扇,但多數情況下根本沒有考慮。

1.4 生產成本低廉

簡陋的生產設備帶來的就是低廉的生產成本:籠位幾元甚至不足一元的設備成本使農户養殖幾乎不用考慮折舊,這是動輒每隻雞幾十上百元的規模化養殖場所無法比擬的。

1.5 生產水平較低

生產水平參差不齊並且總體水平低。極低的投資成本和巨大的養殖規模,雖然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雞蛋產量,也給我國蛋品產業帶來無盡的損失。因對設備需求極低,嚴重製約了我國養殖設備工藝發展;大小環境惡劣,使我國養殖業"惡名遠揚";混亂的免疫制度和亂用藥情況,使我國畜禽疫病高度複雜,混合感染、交叉感染情況普遍存在;粗放的管理模式,使我國蛋雞業單產低、耗料高、死淘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率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表 蛋雞生產性能比較

指標 世界 中國

母雞單產 kg 19.0~20.0 15~16

料蛋比 2.0~2.2 2.3~2.7

死淘率 % 3.0~6.0 7.0~16

低水平的重複建設,使我國雞蛋供應量大且零散,商品屬性低。上世紀70年代,我國是蛋品出口大國,出口的品種中有鮮蛋、再製蛋和蛋製品,最高時期出口折鮮蛋量曾達到10萬噸以上,80年代也還保持在8萬噸左右。但是進入90年代後,我國鮮蛋產量雖然逐年飛速發展,出口量卻一直下滑,XX年出口量僅為5.8萬噸。雞蛋市場長期存在"三多三少"問題:即普通蛋多品牌蛋少;帶殼蛋上市多深加工蛋少;雞蛋直接食用多開發利用少。

1.6 缺乏品牌

由於沒有品牌,只能作為初級農產品在自由市場上低價銷售;由於形不成批量,即使低價的市場也總被蛋販子控制;由於沒有自己的品牌,即使能生產出優質的雞蛋也只能是幫人打工;由於雞蛋加工比例極低,雞蛋很難保值增值;由於極低的生產門檻,我國雞蛋生產經常一擁而上又一鬨而下,極易造成雞蛋價格的劇烈波動。雞蛋在我國,目前只能算一種產品,而不能算是一種商品。

2 造成當前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

2.1 政府的政策導向

為提高農民收益,在許多地區蛋雞養殖業仍被當作富民工程,紛紛建立了大量的養殖小區,使我國蛋雞養殖量逐年遞增。

2.2 行業的特點使然

蛋雞養殖行業具有短、平、快,上馬容易,轉產也快,市場需求量大且穩定的特點,在其他畜禽養殖出現波動的時候,買上幾百只雞苗,弄些尼龍網一圈就可以開始養雞了,轉產的成本不過一兩千元,賣掉一隻豬的錢就足以完成從養豬到養雞的改變。

3 困擾我國商品蛋雞生產的主要問題

3.1 本土品種資源匱乏,高度依賴進口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雞蛋生產國,蛋雞的育種水平不僅代表了國內家禽育種企業的競爭實力,而且直接影響到國內蛋雞生產的發展。但是,我國的蛋雞育種水平進入90年代以後一直走下坡路,國內的蛋雞原種雞場數逐年下降,有的公司根本不能開展正常的育種工作。目前,國內除了華都系列、新楊系列、農大褐等少數幾個品種以外,進口蛋雞品種佔據了我國絕大部分種雞生產。

3.2 疫情複雜,難防難治

混亂的生產條件和大量抗生素的非法使用,大量混合感染、交叉感染的存在,使我國蛋雞疫病非常複雜,病毒病菌耐藥性強,難防難治。

3.3 產量過剩,蛋雞難賣

大量小規模養殖和散養,使我國雞蛋價格長期低迷,農户離市場很遠,蛋價長期被蛋販子把持,即使蛋價上漲,農户也難以從中受益。

3.4 用地規劃、環保檢查等手續越來越嚴格,影響了標準化養殖場的發展

對小型散養來説,是無所謂規劃、環保手續的,由於其造成的污染是千家萬户共同造成的,難以找到處罰主體。但對規模化、標準化養殖,污染問題、規劃問題等越來越無法規避。

4 我國商品蛋雞發展的方向

轉變思想觀念,變革飼養模式走標準化、規模化、生態化之路是我國蛋雞發展的方向;產品層面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在營銷層面由產品銷售向品牌營銷轉變;在管理層面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

我國著名的商品蛋雞養殖企業--**公司就是這種變革的先行者和探索者,通過這種模式,在短短的8年時間裏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和初步的成功,一舉佔據了**80%高端品牌市場份額,為我國蛋品產業發展創造了一條新路。

5 規模化蛋雞養殖需要關注的幾個重點問題

5.1 建設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和相關認證

由於我國蛋雞產業目前仍處於發展初期,很多人魚目混珠,用普通雞蛋冒充綠色雞蛋、有機雞蛋,因此企業通過一些必要的質量保證體系和相關認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擴大市場份額。如haccp國際食品安全管理體系、iso9001國際標準質量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以及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的綠色食品認證和農業部全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強化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

5.2 依據國際常用標準,對蛋品進行分級銷售

目前我國對蛋品還沒有很好的分級標準,但我們可以參照一些國際常用分級標準,對產品進行分級,以提高產品附加值。如**就嚴格遵守國際分級標準,為消費者提供國際水平的優質蛋品,更將雞蛋按重量分為xxl、xl、l、m號,滿足不同消費者的不同偏好。

5.3 注重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從環保中增加受益

注重環保已經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因此更需要我們從立項開始就充分關注環保。**在環保方面給我國蛋雞產業樹立了一個榜樣。

**自項目規劃初期就將環境問題納入綜合考慮範疇,儘可能解決項目中存在的污染問題,通過採用幹清糞工藝代替畜牧場常用的水衝糞工藝,避免大量廢水的產生。利用雞糞和污水生產沼氣併發電,從而實現了固態和液態廢棄物的零排放,已通過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ifc)對項目的環保評估。

蛋雞場的建設,不可能離開與周邊羣眾的交流。因此**非常注重社會責任,讓周邊羣眾也從企業發展中受益。除了為村民提供就業機會外,**還利用沼氣發電工程為周邊提供清潔能源、沼液和沼渣作為有機肥用於周邊農田,幫助附近發展了萬畝有機蔬菜和水果生產,幫助農户發展綠色玉米種植並回收綠色玉米作為飼料原料,從而實現了一條集"生態養殖-食品加工-清潔能源-有機肥料-有機種植-訂單農業-生態養殖"於一體的循環經濟體系。

5.4 適度發展動物福利

動物福利條件的改善,可以提升產品質量和品牌檔次,因此有必要在適度的前提下儘量予以改善。

總之,變革我國目前"小規模大羣體"的飼養模式,轉變產品與市場營銷觀念,走蛋雞生產標準化規模化生態化之路是我國蛋雞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企業帶動推進生態種草養羊項目調研報告生態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按照縣委平發〔XX〕8號和平組學發〔XX〕1號文件的總體要求,根據縣政協平協黨組〔XX〕2號文件安排,近日,由縣政協主席胡國棟同志率副主席李天華、祕書長張建等政協機關辦委負責同志深入**鄉對生態種草養羊項目進行了專題調研,旨在瞭解情況、發現問題、提出建議,有效推進種草養羊項目順利實施,努力實現農民增收和保護生態的目標。

一、基本現狀

(一)XX年項目實施情況。XX年8月,我縣啟動實施草地畜牧業產業化扶貧150萬元特色產業項目,安排在**鄉擺克、樂康二個貧困村實施,到XX年5月底,共引進基礎種羊3150只(其中,種公羊150只),建植人工草地3800餘畝,圈舍建成150個7500平方米,建青貯池6000立方米,培訓項目農户2100餘人次,項目於XX年6月下旬已通過州級驗收。

(二)XX年項目實施情況。共引進種羊10500只(種公羊500只,基礎母羊10000只),佔計劃引進數10500只的100%。完成牧草種植11701畝,佔任務數的117%。建成圈舍537個15810平方米,建成藥浴池7個,分別佔計劃任務的105.4%和7%。培訓項目農户達3000餘人次,佔任務數2500人次的83.3%,培訓聘用農民技術人員10人。種羊因病死亡611只,佔進購總數10500只的5.8%;目前項目區已產羊羔386只。

(三)擴繁場建設情況。種羊擴繁場建設流轉土地140畝,已修建圈舍240平方米,引進能繁種羊115只(種公羊95只,母羊20只),管理房等配套設施建設完成。

(四)加工流通突破瓶頸。去年12日10日,貴州一天鍋食品有限公司成功落户**後,我縣畜產品加工流通瓶頸開始突破。該公司年加工能力為200萬隻商品肉羊,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我縣畜產品就近銷售和就地增值的問題。

二、存在問題

(一)科技推廣進展緩慢。先進的飼養管理技術、生態養殖模式普及率很低,豐富的農副產品及飼料資源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山羊品種改良仍然滯後於生產發展,種羊個體偏小,整體質量不高,多數母羊單隻體重達不到20公斤。同時,良種山羊數量較少,品種改良尚未起步。

(二)畜牧技術力量難以滿足現有建設規模的服務需要。XX、XX兩年項目均在**鄉實施,共涉及9個村(老村)40多個組,養殖户居住較分散,且交通不便,而目前畜牧技術幹部不到20人,且沒有養羊方面的專業人才,畜牧技術幹部處在不斷的摸索學習階段,新招考的專業人員又缺乏實踐經驗,新培養的農民技術人員還難以達到飼養管理的要求。

(三)生產方式相對落後。我縣畜牧業目前還屬於小農經濟,家庭副業式的經營模式還佔很大比重。多數地區養羊業仍以四季放牧、靠天養畜、分散經營的粗放式飼養管理模式為主。養殖規模小,科技含量低,飼養管理粗放,難以形成產業化。過去那種每户飼養幾頭幾隻、分散養殖自食為主、傳統養法不計成本、飼養長命憨畜為榮、病死聽天由命的生產方式還普遍存在。

(四)內部結構還不合理。目前在畜禽結構中,豬禽所佔的比重高達80%,而牛羊比重只佔20%;在畜產品結構中,豬禽肉佔97%,牛羊肉僅佔3%。這種耗糧型的豬禽養殖結構對糧食生產的依賴性大,自身發展的穩定性差,既與全縣草山草坡的資源優勢不相稱,也與畜產品消費市場的迅速變化不相適應。

(五)基礎設施仍然薄弱。一是項目只補助種羊購置、草地和圈舍建設的部分經費,青貯池、藥浴池、小水池、割草機等配套設施則需要整合其他資金投入才能完成。二是缺少必要的技術設施與裝備,縣、鄉畜牧部門化驗室一個也沒有,項目實施至今,還未開展過山羊疫病化驗診斷工作。

(六)方案不夠合理。因受市場價格影響,進羊價格明顯高於原方案批覆的價格,進羊缺口資金增加,縣級財政配套壓力過大。種羊個體大小是影響成活率的一大因素,個體越大種羊價格越高。XX年10月,我縣引進基礎母羊單隻體重20公斤以上的,每隻價格在600—630元之間,種公羊價格則為2100元/只,依此,每户需投入購羊資金1.44萬元,而國家補助資金僅為7500元(每户20只基礎母羊補助350元/只,種公羊2户共用一隻補助500元/户),加上農户熟土種草第一年糧食補助(我縣按土300斤大米/畝、田500斤大米/畝給予補助)和應急反應期間藥品支出等方面的開支,經測算,要完成一户20只基礎母羊、1只種公羊、20畝多年生草地、30平方米以上羊舍建設,每户投入資金在2.1萬元以上,而國家補助資金僅0.97萬元/户,縣級自籌超過1:1的比例,這對於作為新階段扶貧開發重點縣的**來説,壓力太大。

三、幾點建議

(一)切實轉變生產方式,調整優化生產佈局。生產方式是市場經濟時代產業發展壯大的必要條件。必須花大力氣教育、引導和幫助養羊户儘快轉變陳舊的思想觀念和落後的生產方式,樹立商品觀念、市場觀念,大力培植一批科學化養殖、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山羊養殖典型户,努力幫助部分養殖户從糧農轉化為牧民,以其先進的生產方式、顯著的經濟效益吸引和帶動廣大養殖户加快轉變生產方式的步伐。

(二)儘快建立健全機構。抓緊建立健全縣草地中心機構,充實技術人員。在加強技術人員自身培訓的同時,加快農民技術員的培訓、啟用和管理,確保技術支撐。在借鑑睛隆模式的同時,逐步摸索適合我縣實際的養殖模式,使其養殖模式從單一性向多元化發展。

(三)強化技術培訓。整合“雨露計劃”、“陽光工程”等培訓資源,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加強培訓,加強對項目農户的培訓和引導,使其儘快接受山羊的飼養管理方法,增強其責任意識和風險意識,實現規範化、科技化養殖。

(四)培植壯大龍頭企業,加快養羊業產業化進程。高度重視和支持畜牧龍頭企業的發展與壯大。貴州一天鍋食品有限公司雖落户**,但還沒有開工建設,應強力支持貴州一天鍋食品有限公司的發展,幫助該企業按期達到預定的屠宰加工規模。養羊集中區要儘快成立養羊協會等中介組織,作為聯接龍頭和基地的橋樑,組織養羊户開展自我服務、自我協調,擴大規模,實現標準化生產。

(五)實施草場建設保護工程。草場是食草動物發展的基礎,實施草場建設保護工程是發展食草畜牧業的一項重要舉措。在重點養殖區實施改良和保護,主要以天然草場改良與保護為主、人工草場建設為輔,通過對天然草場砍灌去雜、補播優質牧草和建設人工、半人工草場,大幅度改善草場質量、增加牧草產量和提高載畜量,使草場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充分利用和有效保護。

(六)積極作好風險防範,促進產業穩步發展。一是建立山羊疫病風險保障基金。專門用於補償因山羊免疫反應和撲滅山羊疫病等原因給農户造成的山羊死亡損失。二是鼓勵和支持保險業開發山羊保險市場,探索適合山區山羊產業特點的保險制度,發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山羊產業保險,增強山羊產業抵禦市場、疫病和自然災害風險的能力。

(七)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健全目標考核機制。要把發展山羊產業作為實施“產業興縣”重點任務,納入經濟建設的重要議事日程和工作目標責任制,切實加強領導,精心組織運作,嚴格目標考核,務求抓出實效。成立山羊產業化建設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山羊產業的組織領導、綜合管理、協調監督工作,及時研究和解決山羊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同時,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山羊產業作為目標責任制管理的重點內容,建立健全嚴格的目標考核制度,做到責任明確、工作任務具體、部門分工協作、多方齊抓共管,在全縣上下形成做大做強山羊產業的良好氛圍。

鄉鎮生態經濟情況調研報告生態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近年來,**鎮認真貫徹縣委縣政府奮力建設“生態xx”的科學決策,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景觀植物,力爭2到3年時間發展景觀植物2萬畝,打造出荷花農業的特色亮點,創造出荷花農業的效益增長點。目前,全鎮已累計發展以紫薇為主體的景觀植物4000畝,種植苗木10萬多株,建立示範基地5個,成立專業合作社3家,帶動近5000餘户農户積極參與,預計3到5年內可實現產值過億元。

一、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定思路

隨着**工業園的不斷髮展壯大,亟需一個市場適應力強、收益見效快的產業替代企業周邊的傳統桑蠶產業和普通農作物。針對這種情況,荷花鎮迅速成立由黨委書記任組長的領導小組,組建工作專班深入調研,摸排情況,合理規劃、科學佈局,制定了《荷花鎮景觀植物發展長期規劃》。規劃以省級旅遊名鎮建設為大環境,以生態文化長廊建設為基礎,以農民增收致富為目標,反覆比較,反覆論證,選定觀賞效果好、經濟價值高、適應能力強的紫薇景觀樹作為主攻方向,既實現農田增值農民增收,又緩解了企業周邊村企地關係,實現一舉多贏。全鎮按照“點-線-面”的思路全面鋪開,其中:“點”即在利用綠化節點栽培的基礎上,建設4個連片景觀植物基地;“線”即在宜保線、荷當線建立景觀植物生態綠化帶;“面”即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在全鎮發展景觀植物XX0畝,全力創建省級紫薇大鎮。

二、借經取寶,疏通思想抓動員

以得民意的思想,抓好宣傳動員工作。為了促使景觀植物這一新鮮事物能夠快速的貫徹到羣眾中去,專班人員首先從思想認知層面入手,進村入户,分村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户主會、屋場會、現場會等各種大小會議30多場次。給羣眾講解鎮扶持和獎勵政策,幫助計算成本賬,算經濟收入對比賬,幫他們理清發展思路,疏通思想障礙。先後8次組織幹部羣眾代表100餘人到點軍區土城鄉毛家店村、夷陵區黃花鄉軍田壩村、荊門市十里鋪等地參觀,學習他們發展景觀植物的超前理念、學習他們的栽植經驗、種植模式和土地流轉方式,組織參觀人員開會討論,談收穫、談體會、談打算,促使參觀學習換思想達到預期效果,極大的調動了羣眾種植熱情。

三、政策扶持,典型帶動抓推進

以求跨越的速度,創新產業發展推進措施。一是能人帶頭樹典型。培育種植大户,發揮典型帶動。支持鎮內經營大户實行企業化運作,做大做強走出去。充分運用陳宗乾、羅方權、朱培文、鄭文等4個種植大户成熟的技術、基地和市場,因勢利導,扶持成立了xx荷花紫薇園景觀植物專業合作社、xx紅葉景觀植物專業合作社和xx古海奇石景觀植物專業合作社等3家合作社,發展社員近100多户,栽植面積近XX畝。二是規模流轉辦基地。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的基礎上,建立“政府引導、市場調節、農民自願、依法有償”的土地流轉機制,鼓勵農户將土地以轉包、轉讓、出租、互換、入股等方式流轉給經營大户或者合作社,提升土地規模經營水平。打造了以窯河千畝紫薇園為首、荷花店、苟家埡、廣坪為輔4處景觀植物種植示範基地,共計1500餘畝,惠及農户260餘户。三是大力扶持廣發展。制定景觀植物扶持方案,按照每株幼苗補貼2元到户,減輕農户成本投入;對連片發展100畝以上的基地,由鎮政府統一規劃,解決水、電、路等配套設施。對於種植10畝以上的大户,協助其向金融部門爭取貸款資金達200多萬元,並由鎮政府貼息1—2年。對於在公路沿線栽植景觀植物的分散農户可獲得政府80%的苗木補貼。

四、優化服務、主動作為抓落實

以求成效的作風,雷厲風行狠抓落實。

一是軟磨硬泡引企業。景觀植物專班服務人員多次與xx縣七彩園林公司反覆商談,尋求合作共贏模式,極力為農户爭取最大利益,從起初的利益六四分成到xx分成、四六分成,再到簽訂購銷合同,技術服務承包合同和最低收購價協議。採取“企業 基地 農户”的發展模式,農户可以自行銷售,也可以統一還銷給七彩園林公司,真真實現了進可攻,退可守的穩贏模式,充分激發了農户的積極性,增強景觀植物種植底氣。

二是保姆式服務贏支持。鎮專班人員為各經營主體提供貼心服務,全程協助辦理合作社登記註冊、林木經營許可證,為各合作社落實人員開展技術指導,用服務來體現政府的真心誠意。在土地流轉中,專班人員挨家挨户做工作,疏通60多户農户的思想,按每畝800元的價格為專業合作社流轉了土地1000多畝。鎮主要領導多次與農行、信用社等金融機構主要領導協商,為專業合作社落實貼息貸款事宜,共落實啟動資金達400萬元。

三是多樣化培訓提技能。全鎮統籌,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聘請技術服務人員開展集中培訓7場次,印發技術服務手冊500多份,參訓人員高達1000人次。充分發揮 “土專家”、“田秀才”和示範基地的作用,採取牽線搭橋、拜師學藝的方法,進行技術指導和一對一幫扶,增強了農户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能力。四是雷厲風行見成效。按照“三月見初效、半年有看頭、一年顯成效、兩年上規模”的思路,時間倒排、任務倒逼、責任倒追,細化任務到天、責任到人。鎮黨委書記執行一週一督辦,並多次親臨農户、基地,協調解決矛盾10餘起,推動我鎮景觀植物產業駛入發展快車道。

標籤: 生態 調研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ommwk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