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生態調查報告範文4篇

生態調查報告範文4篇

本文目錄生態調查報告範文溝底村走資源生態一體化發展道路的調查報告關於西豐縣生態環境建設情況的調查報告遷安市生態環境調查報告

一、全市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的成績

生態調查報告範文4篇

我市歷史上是個山清水秀、生態良好、風調雨順、資源豐富的地方。但是在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於政策等因素導致生態環境建設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使全市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大量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壞,森林蓄積量和覆蓋率逐年下降,到XX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0.1%,比1980年相比下降近6%。草原遭到破壞,人們盲目擴大耕地面積,大量草原被開墾。從1986年到現在年平均開墾草原XX公頃以上,目前平原鄉鎮草原基本已經全部退化(具體數目前正在普查中)。早年的訥謨爾河兩岸草塘因圍墾造地,使其喪失了應有的生態功能。其結果導致了水土流失嚴重、水源涵養能力下降、生態多樣性遭到破壞、物種不斷減少、自然災害時有發生。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壞不但惡化了環境,而且嚴重影響了人們生產生活,制約了全市經濟可持續發展。對此,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生態立市”戰略,做大做強礦泉生態和旅遊休閒特色產業經濟,着力打造“生態、休閒、養生、宜居”城市,走出了一條特色化的生態發展之路。

(一)生態保護成果顯著。

大力實施森林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工程。XX年以來共完成各類造林面積14.7065.365萬畝。其中:“三北”防護林造林0.41萬畝,退耕地造林1萬畝,宜林荒山荒地造林5萬畝,封山育(造)林面積5.5715萬畝,重點公益林培育林間空地造林面積1.46萬畝,重點公益林培育疏林補植面積0.9萬畝。

不斷加大草原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力度。XX年以來實際完成退耕還草1900畝、草原治理900畝。加強草原管理,堅決制止和打擊毀草開荒案件,累計查處毀草開荒案件120餘起,解決草原糾紛36起,累計種植牧草780畝,青貯玉米1000畝。

全面推進國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加強地質環境治理,XX年8月投資200萬元完成了團結鄉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嚴格基本農田保護,保護區面積12.5萬公頃,佔全市耕地面積的84.37%。完成省重點小流域治理面積達1.8萬公頃,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率達24.39%。XX年完成團結礦泉稻土地整理一期工程250公頃,訥謨爾河流域土地整理項目585.77公頃,全市退化土地治理率達到14.6%。XX年10月闢建山口省級自然保護區一處,總面積為994.899平方公里。

積極開展城鄉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一是圍繞建設“礦泉旅遊文化名城”發展戰略目標,不斷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城市環境質量。XX年至XX年四年累計投資3897.98萬元,共完成市政工程64項。其中硬化道路15條,總面積62497平方米;栽植行道樹1325株,綠化防護林5200餘株;改造自來水乾線4條2210米,排水管線12條8058延長米;新增和改造人行道13段,面積84194平方米,瀝青罩面道路5條88326平方米;新增和改造路燈394杆;翻新公廁32座,新建水衝式公廁2座,維修公廁44座;新建3處休閒健身廣場,總面積為31838平方米;完成道口硬化、盆栽花卉等項目。XX-XX年,新開工建設項目45項,40.07萬平方米。其中,住宅24.15萬平方米,佔整個建設面積的60.27%。自XX年開始實施集中供熱工程,用3年時間完成了5台20噸鍋爐的熱源廠、5萬延長米的供熱管網和9個換熱站的建設。截止目前,市區集中供熱面積已達100萬平方米,樓房供熱普及率97%。污水處理廠工程項目XX年10月被國家環保總局、發改委、建設部以環發{XX}149號列為國家“十一.五”松花江流域污染防治規劃,至XX年完成了可研、初設、環評、一期等相關批覆手續。XX年全面啟動了污水處理廠建廠工作,廠區佔地19500平方米,工藝採用德國cwsbr先進工藝,出水將達到國家規定的一級a標準,日處理能力1萬噸。目前規劃、用地、徵地補償、建設項目主體確立等相關手續齊備,進廠道路、輸電線路已經完成施工,施工圖紙委託省規劃設計院設計,設計已基本完成,工程已於今年10月13日正式開工建設,計劃於XX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屆時我市城市生活污水將得到有效處理並達標排放。二是圍繞以增產增收,提高農業生產力為突破口,積極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改善村民生活質量。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全面提高農業抗災能力,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XX年以來,累計完成總工程量29.8萬立方米,完成投資729.05萬元。先後建成灌澇區配套建築物50座,維修渠首攔河壩1座,維修病險水庫5座,改擴建塘壩3座,新打人畜人水井34眼,新購噴灌設備12套,完成渠道防滲500m, 本文章共2頁,當前在第2頁 上一頁 [1] [2] 維修各級灌溉渠道15000m,新增旱田節水灌溉面積2379畝,改善灌溉面積1萬畝,挖排水乾、支、鬥溝37條、截流溝1條共計39.5公里,清淤河道900米,新增澇區治理面積8790畝,改善農田排澇面積6000畝,新建護岸工程3處。認真落實全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精神,完成了龍鎮發展村生活污水處理示範工程項目和雙泉鄉龍豐村畜禽養殖糞便

無害化處理工程項目的申報工作。改善農村能源結構,積極推廣農村沼氣清潔能源的使用。現已建成全市 “一池三改(沼氣池、改廁、改圈、改廚)”國債農村沼氣項目515户,重點建設範圍涉及到全市6個鄉6個村,實現了集養殖業、特、綠色農業,農户照明、取暖、做飯為一體的綜合開發利用。農村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

(二)生態經濟不斷髮展。

以發展特色、綠色農業產業為重點,實現由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向現代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堅持特色綠色農業發展方向,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標準化作業水平,合理調整種植業結構,建設科技示範園區17處、15萬畝,引導農民重點發展“雙高”大豆、優質麥、礦泉稻、雜豆、柞蠶、礦泉魚等優勢作物,建立“雙高”大豆、優質專用小麥、馬鈴薯、礦泉稻四大糧食生產基地。“雙高”大豆發展到60萬畝,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到10萬畝,馬鈴薯發展到13萬畝,礦泉稻達到6萬畝,水稻大棚達到11個,雜豆10萬畝、柞蠶600把、礦泉魚2500畝,綠特色食品種植面積85萬畝,農作物品種優質率達到95%。同時開展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申報工作,礦泉稻獲得綠色標誌,山口湖漁通過了省有機食品檢測中心的檢測,成為中國有機食品。

以培育優良、優質畜禽養殖產業為重點,實現由以農業生產為主導向畜牧業生產“半壁江山”的轉變。以新農村建設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繼續堅持以“兩牛一羊”和特種養殖為重點,調整畜牧產業結構,優化區域佈局,壯大龍頭企業和基地飼養規模。加快畜牧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發展步伐。截至今年9月份存欄奶牛、肉牛、肉羊、生豬、家禽分別為7238頭、35225頭、151940只、34544頭、60.11萬隻,同比增長25.8%、33.9%、9.2%、17%、60.4%。打造龍頭企業及基地建設,已建立朝陽蒙陽冷凍廠、龍鎮旺仔冷凍廠等6個肉羊屠宰廠,8個榨乳站點,和平鎮大鵝屠宰廠1個。初步形成了5個養殖基地,建成了4個奶牛養殖專業村、3個養殖小區,截至今年6月份發展各類養殖專業户1229個,全市畜牧產業化發展格局雛形顯現,逐步向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户的畜牧發展模式轉變。

以特有的自然資源景觀和突出的人文社會環境為重點,實現生態旅遊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異軍突起。圍繞“礦泉旅遊興市”發展戰略,依託特有的旅遊資源優勢,有效整合旅遊資源,使旅遊產業成為我市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境內除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五大連池風景區外,山口湖風景區是旅遊觀光、休閒度假的理想之地,也是國家aaa級旅遊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區;沾河國家森林公園是我國最大的森林濕地,“神州第一漂”聞名遐邇,現已被列為國家級濕地保護項目。旅遊配套產業長足發展,現有三星級飯店1個,二星級飯店2個,總投資達6億元的五大連池宏福温都水鄉國際旅遊中心正在建設,屆時將使旅遊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得到大幅提升。XX年實現旅遊業收入10562萬元,佔gdp比重的3.9%。

(三)生態市建設紮實推進。

XX年啟動生態市建設以來,先後召開政府常務會議5次,市長辦公會議11次,認真研究解決生態市建設與環境保護重點工作。

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了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負總責制度,先後三次調整了我市生態市建設領導小組成員。由市編委批准成立了生態市建設辦公室,設在環保局並由專人負責。建立了聯絡員隊伍,健全了28個部門46個聯絡員個人檔案。

科學合理規劃。XX年參照《黑龍江省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編制完成了《五大連池市生態市建設規劃(草案)》,同年10月該規劃通過了市人大常委會審議並批准實施,XX年對該規劃進行了二次修編,同年4月份修編後的《規劃》順利地通過了省專家組的評審,使我市的生態市建設規劃日趨完善、更加科學縝密。成為我市今後一個時期生態市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年度重點工作有效推進。XX、XX兩年,由我市“政府搭台、企業唱戲”,圓滿完成“中國環境友好型社會成果展覽會”一、二屆的我市參展任務,一方面有效地推介了參展企業的產品,另一方面宣傳了我市特有的自然資源和城市風貌。深入開展生態示範試點創建活動,農村環境“髒、亂、差”的問題逐漸消除。XX年11月我市被正式命名為省級生態示範區。XX年10月雙泉鄉被正式命名為省級環境優美鄉鎮。今年龍鎮、龍鎮發展村、雙泉鄉龍豐村三個試點已完成申報工作,年底有望獲得省環保廳的驗收與命名。

二、全市生態環境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市的生態環境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生態環境逐漸得到恢復,生態對經濟持續發展和改善人居環境的促進作用開始顯現,但總體看還處於起步階段,尚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一)全民生態保護意識淡薄。

一部分人為了眼前的利益,違法破壞生態植被開荒、興建魚池等現象仍然存在。化肥過度使用,有機肥施用量逐年減少,造成土壤養分單一,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長受限。農藥殘留危害,致使土壤藥害嚴重。

(二)生態治理資金投入明顯不足。

目前國家的地方生態建設與治理項目資金,主要是投向典型生態示範試點地區,多數採取以獎代補形式進行資金補助,其他地區享受資金支持補助甚少。由於受資金困擾,一些大型農業水利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城市垃圾處理項目、農村能源建設和綠色產品生產開發進展比較緩慢,有的不能開展。

(三)生態環境保護相關部門聯合執法工作機制尚未形成。

個別部門行政許可把關不嚴,不遵守環保前置審批條件,擅自對資源開發項目和城鄉建設項目審批,同時又沒有履行對其他部門的通告義務,一旦發生環境權益糾紛,相互推諉,刻意減輕承擔的責任,社會影響與羣眾反映強烈。部門間聯合執法相互配合不到位,執法不嚴、工作不力、效果不佳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全市生態環境建設下步工作思路與措施的建議

總體思路:以xx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市委六屆六次全委(擴大)會議和市七屆四次人代會精神,牢固樹立生態優先、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保護青山綠水就是發展的理念,繼續加大生態市建設力度,加強城鄉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抓好全市污染減排工作,確保完成目標考核任務;建立多渠道投資體系,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加強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生態環境監管,積極打造“生態、休閒、養生、宜居”城市,實現經濟與社會、人口與自然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協調發展。

(一)實施生態立市戰略,實現生態市建設有效推進。

按照《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使我市農村真正步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抓住國家着力建設大小興安嶺功能區有利契機,繼續推進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完善政策、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開展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實施草原建設和保護工程,保持草原現有水平,推進退牧還草,發展灌溉草場,恢復草原生態植被,逐步解決草原畜禽超載放牧的問題。加強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合理推進山口電廠開閘放流,實現下游水生生物資源增殖養護和農業灌溉用水永續利用,使水源下游水生生物物種及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恢復和保護。圍繞礦泉水、蘇打水項目系列合理開發利用,嚴把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關,進一步強化對雙泉水源地和農村水源地的監督管理。推進訥謨爾河流域團結、建設區域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加大土壤侵蝕、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快山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批建進程,積極開展訥謨爾河流域省級自然保護區闢建工作,打造訥謨爾河流域生態長廊。加大山口庫區濕地及其動植物多樣性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力度,保護珍稀物種和物種資源,防範外來動植物疫病和有害物種入侵。開展國家級生態示範區試點的晉級工作,積極謀劃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依託比較優勢資源,開創我市特色生態礦泉旅遊經濟之路。重點發展高層建築,節約城市用地,塑造現代化城市形象。加快園林式公園、沿街花草植被建設步伐。合理規劃,建設訥謨爾河橋北生態休閒城,吸引外來人口落户我市,促進消費增長,努力創建“生態、休閒、養生、宜居” 的綠色之都、魅力之城。

(二)大力推進污染減排,實現主要污染物達標排放。

加強重點工業企業、生活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鑫源熱力公司要新上先進脱硫設備,減少二氧化硫排放,實現總量削減。多方籌集資金爭取城市垃圾處理場項目建設,繼續加大棚户區改造工作力度,實現併入城區集中供熱管線。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繼續加大生態農業,特別是礦泉系列農作物的開發,積極開展綠色、有機、無公害食品的認證管理工作,引導和鼓勵相關企業開發認證綠色食品,不斷打造企業和產品品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壯大工業經濟,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審核制度與管理。加大生態旅遊產業景區、景點及基礎配套設施開發建設,以“太平——和平——建設”、“新發——雙泉——龍鎮”兩條主線,闢建生態農業觀光園,打造生態農業綠色走廊,吸引觀光遊客到我市休閒旅遊,提高對外知名度。加快林業特產經濟發展,實現自然資源的有效開發,提高山產品深加工的附加值。促進畜牧業規模化,實現農民“環境權益、經濟增長”雙贏。

(三)暢通資金投入渠道,實現生態環境建設投入多元化。

要積極爭取國家和上級扶持,抓住國家和省加大對生態治理專項補助資金投入的契機,做好上下對接,加強生態和環保項目的篩選、申報及立項工作,多渠道籌集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制定地方優惠政策,廣泛吸納民間資本和域外投資參與生態環境建設。

(四)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實現生態環境建設科學化。

在造林綠化上,要按照適地適樹原則,以林種、樹種結構調整為主線,以低產林改造為突破口,全面提高造林質量,積極推廣應用造林新技術,提高造林成活率;在農村能源建設上,要注重推廣“四位一體(沼氣池、畜禽舍、廁所、日光温室)”生態模式;積極推廣秸稈氣化、風能發電等新能源技術;在小流域綜合治理上,實行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切實加快綠色食品開發、環境污染防治與保護步伐,努力提高生態環境建設總體水平。

(五)切實強化監督檢查,實現生態環境建設考核目標化。

建立健全生態環境建設各部門協調工作機制,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採取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推進。加強重點工程監管,對新建和改擴建項目嚴格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程序,對嚴重污染環境的企業或項目堅決不批。把生態環境建設作為包鄉(鎮)、村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把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成績的好壞作為評價幹部的一項重要指標。繼續堅持鄉鎮黨政領導幹部環保目標和生態目標量化考核機制。

溝底村走資源生態一體化發展道路的調查報告生態調查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山峽變平原平疇千頃田—溝底村走資源生態一體化發展道路的調查報告 溝底村位於山西陽城縣北留鎮,東連澤州縣,北依沁水縣,西南與史山、皇城兩村相鄰。全村國土總面積442公頃,其中耕地60公頃,人口805人。 改革開放以來,該村憑藉其優厚的地下煤炭資源發展經濟,由貧困走向富裕。然而近年來,該村煤炭資源日趨枯竭,主要經濟來源面臨“乾涸斷流”的趨勢,全村人民生存受到危機性的挑戰。 面對挑戰,溝底村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以建設高效農業產業化基地為目標,啟動二次創業,大規模地進行治山、治水、治溝,退耕還林,復墾礦區土地,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戰略,走上了一條持續發展之路。 此舉,對於山西依賴煤炭資源發展經濟的農村進行礦山復墾工作,走持續發展道路,極具典型借鑑意義。 為此,我們對該村一年多來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基本情況作了詳細調查,現就此作出報告。 一、因地制宜 科學決策 溝底村是一個典型的依託煤炭資源富裕起來的農村之一。地下煤儲量原高達5600萬噸。憑藉這一優勢,1985年到1986年,縣、鎮、村三級相繼在境區內興辦起山城、左嶺、王街、溝底、香園溝五座煤礦。其礦點數量在陽城全縣農村位居榜首。其中,該村所屬香園溝煤礦年均產煤9萬噸,年均產值1000餘萬元。 從1985年以來,煤炭產業始終是該村經濟實力的骨幹支柱,收入佔到全村經濟總收入的90%左右。同時,村民依託當地煤礦布點多的便利條件,男勞動力幾乎全部從事務工勞動,使之成為農民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煤炭產業的高收入,不僅給人民羣眾帶來了小康富裕,而且使該村公益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90年起,該村先後投資150餘萬元,修建了村辦公大樓,興建了新型國小校舍,硬化村道路三公里,興辦了近5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並配備了一整套文化娛樂設施,還修建了40棟現代化的居民住宅。另外,該村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年“領取固定工資”,得到了老有所養;考取中專以上學校的學生,一律享受不同等級的助學獎勵金;村民不僅不負擔任何集體公益事業的費用,而且,逢年過節均有物質福利。 然而,由於十多年來境內五個礦點的競相採挖,乃至在急功近利思想支配下的掠奪性開採,導致該村三號煤炭資源逐漸枯竭。其中,該村村辦香園溝煤礦到XX年已無煤可採,只得停產關閉。其它四個礦點也必將“緊步後塵”。隨之而來的後果是:溝底村的經濟支柱已呈“風雨飄搖”之勢,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將失去依靠。村民們擔憂地説:“過去‘烏金’換黃金,溝底一步一層天;如今‘烏金’已挖空,溝底今後靠什麼?” 在此危機面前,溝底村不是“左顧右盼”、無所作為,而是面對危機積極應對,以調整產業結構為突破口,因地制宜,科學決策,決心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走資源生態一體化發展道路。 XX年元旦的鐘聲剛剛響過,該村召開了黨員會、幹部會、村民代表會,就農業綜合開發問題進行了積極研討。 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走資源生態一體化發展道路,必須擁有一定的土地實力作基礎。而土地正是溝底的劣勢,全村原有耕地幾乎全部在山嶺上,且生產條件十分惡劣。如果依靠原有耕地發展農業經濟是不可能走向富裕。一是土地質量極差。原有900畝耕地85%以上為沙質土壤結構,透水性強,貧瘠易旱,即使風調雨順年景,每畝產糧不過百公斤;久旱年頭則大部絕收。改良土壤,既不現實,更不合算。 二是水土流失嚴重。全村90% 以上的耕地坡度均在25度以上,難以保水、保肥;同時,一到洪期,地裏的禾田必將打了水漂。 三是耕作條件維艱。其顯著特點是,人在溝底住,地在山上掛,百分之八十的耕地分佈在七道山嶺上,距村一至兩公里。環村周圍又是嵯峨巨嶺,將村落夾在深溝谷底。歷史上,村民耕作只能依賴老祖宗留下來的羊腸古道,肩擔人挑,爬上爬下。一般的農業機械根本派不上用場,投入 與產出得不償失。 四是山體塌陷,耕地撂荒。歷年來,由於五座煤礦的大量開採,造成多處山體塌陷,還使500餘畝耕地被迫棄耕;加之煤礦與基本建設用地,使耕地鋭減到人均僅有半畝。 這就表明,溝底村是遠地棄耕,近地好地奇缺,剩下窮溝,“無路”可走。 對此,上級有關部門領導曾提出要溝底村拿出30萬元到黃嶺乃至五公里之外的澤州縣周村一帶買100畝土地耕種,藉以生存。 這樣,到外村買地耕種,勢必要移民“大搬家”,不僅要耗去巨資,經濟上難以承受;而且,前景難料,後果可怕。 溝底村經過研究,立足自己的實際,果斷作出了三項決策: 第一,填溝造地,建設農業產業化生產基地。 第二,實施荒山宜林戰略,大力發展以優質核桃為主要品種的經濟林。 第三,依託皇城相府旅遊景區“近水樓台”的先決條件,大搞生態林與觀光農業,以吸引遊客,發展自身。 就此,一場綜合開發農業的攻堅戰在溝底村全面展開。 二、合理規劃 奮力攻堅 XX年6月,在山西省農業科學研究院、晉城市水利局和陽城縣國土資源、農業、林業、水利等部門大力支持下,溝底村出台了《國家農業開發·陽城縣溝底項目區土地治理項目·可行 性研究報告》。 根據這一可行性報告,結合發展旅遊業的總體設想,溝底村制定出開發農業的發展規劃。其指導戰略是:以地面資源為依託,以建設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旅遊觀光農業為目標,以土地綜合治理與水利設施建設、生態林建設為基礎,以建設農業產業化基地為重點,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向農業現代化進軍。其發展規劃為八大工程: ㈠、填溝造地工程。 填溝造地是八大工程的核心工程、重點骨幹工程,是溝底村改變歷史上缺乏好地耕種的唯一途徑,是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主要基礎與依託。為此,決定投資1159萬元,在兩道溝造地:一是樊水溝,二是王莊溝。該兩溝每條溝長兩公里,溝底至山頂120餘米,溝平均寬度為220米。從XX年到XX年四年填溝造地500畝,畝均投資2.3萬元,動用土石172.5萬方,畝均3450方。其中,XX年到XX年完成樊水溝造地240畝的任務;XX年到XX年完成王莊溝造地260畝的任務。以此作為農業產業化生產基地,發展高效農業,在有限的土地上多產出、高收入。 ㈡、塘壩工程。 溝底村北部樊山山腰“老母掌溝”有一股地下泉水,長流不息。然而歷史上卻有水未用,任其順溝而下,白白流去。為了對新造土地實行自流灌溉,計劃投

資120萬元,在此處興建小型塘壩一座,設計庫容量為10萬立方米。利用自然條件,發展水澆地。 此項工程XX年秋動工,XX年秋完成。 ㈢、經濟林與水土涵養生態林建設工程。 建設林業生產基地是農業綜合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規劃山嶺瘠薄土地全部退耕還林,計770畝,佔總耕地的71.%,全部作為經濟林基地,以種植優質核桃為主。XX年退耕430畝,XX年全部完成退耕任務。山嶺坡樑規劃為生態林基地,計1500畝,XX年完成600畝,XX年全面完成。兩項總投資70萬元。 ㈣、排洪渠工程。 為了保持水土不流失,投資60萬元興修排洪渠工程三公里,XX年到XX年分期完成。 ㈤、引水隧道工程。 為使農林產業穩定發展,投資70萬元,修築引水隧道160米,XX年動工,XX年貫通。 ㈥、田間道路工程。 為改善落後的交通道路環境,計劃投資4.7萬元,修築田間道路13條。 ㈦、高科技農業園區。 為發展高科技農業,規劃樊水溝240畝新造溝壩地全部實施大棚生產,以栽培具有高產高效、且科技含量高的優質品牌蔬菜及高營養食用菌為主要產品,發展高科技農業。 ㈧、發展旅遊觀光業。 該村北部“老母掌”(因山形形似母指掌部而得名)為清代名相陳廷敬之母的避暑山莊之地,且至今那座一進三院、佔地6000多平米的古代建築依然保存完好。儘管三百多年它飽經滄桑,但仍不失其昔日“雍容華貴”之貌。開發它很有價值。為此,規劃此處在維修避暑山莊的基礎上,修建“休閒度假村”一所,兩層小樓50棟,作為遊客到皇城相府觀光後的休閒下塌之處。同時,以此為據點,開通旅遊線路一條,讓遊客在休閒之際尚可巡遊觀光。此工程計劃XX年籌建,XX年完工,總投資XX餘萬元。 上述八項工程是一個美好的藍圖,全部完成後,溝底將是一個富裕而秀美的“錦川”(溝底古稱“錦川”)。 為了實現這一奮鬥目標,溝底村的幹部羣眾提前介入,及早動手,於XX年3月初,在工程規劃過程中就緊鑼密鼓開工建設。 工程上馬後,首要的困難是資金問題。儘管溝底村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然而,數千萬元的鉅額投資不可能全部拿得出來。為此,溝底村發出集資創業的號召。全村羣眾積極響應,不到一個月時間,就集資122萬元,同時集體籌資76萬元,購買了挖掘機、推土機、剷車、汽車以及空壓機等大型機械六部,首先使填溝造地工程如期進入實戰階段。 XX年4月,填溝造地骨幹工程啟動運轉。樊水溝上下,機聲隆隆,車水馬龍,艱苦奮戰,熱火朝天。無論是酷暑盛夏,還是冰雪嚴冬,人歇機不停,造地不停步。深溝被一截截淹沒填起,平疇大田被一段段建起。 XX年8月,“老母掌溝”塘壩工程通過投標承包,按照圖紙設計開始上馬。引水隧道工程相繼進行。 與此同時,溝底村在春、秋、冬三個季節,全民上陣,大搞植樹造林,決心讓一道道山嶺披上綠裝。 …… 三、眾志成城 “好夢初圓” 經過一年零六個月的艱苦奮戰,溝底村的農業綜合開發“好夢初園”,八大工程初現端倪。 填溝造地工程是溝底村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骨幹項目,工程之大,曠古未有,為此,他們以極大的精力和投入進行建設。到目前為止,已動用土石55萬方,投資370餘萬元,在樊水溝造出土地160餘畝;同時,在XX年春季全部進行了培熟,並分別種上了玉米和蔬菜,使偌大一塊北國“平原”展現在溝底羣眾面前。他們按照計劃,再戰今年一冬,使樊水溝下段80畝大田如期實現。 塘壩工程到目前基本建成。壩高23米,壩長120米,壩頂寬5米,工程總量1 .38萬立方。 這項工程,不僅為農業產業實現水利化提供了必要條件,而且其壩基為將來開通旅遊線路打下了基礎,同時為“老母掌”發展旅遊業打開了交通大門。 經濟林與生態林工程歷經一年時間,已建成林業生產基地1030畝。其中,退耕還林430畝,植造“晉龍”一號、二號核桃優良品種34000株,佔應退耕770畝的近60%,XX年底將全面完成退耕任務。水土生態涵養林已建成600畝,佔計劃1500畝的40%,植造側柏10萬株。 排洪渠工程現已完成300餘米,佔工程總量的10%。 引水隧道工程全長160米,淨高4 .2米,寬4米,工程總量6000餘方,現已基本貫通。 田間道路工程是農業機械化的必由之路。為此,該村經過去冬今春的建設,投資4.7萬餘元,建成交叉成網的田間道路13條,總長5公里,使昔日的羊腸小道變成車輛馳行的寬闊大道。 旅遊休閒度假村工程目前已與沁水縣鄭村鄉王街村初步達成聯合開發的意向(因“老母掌”屬王街村轄境),並以皇城相府旅遊景點為軸心,與周邊史山、郭峪、大橋等村聯合發展旅遊產業,以此形成規模性的產業基地。 此外,高科技農業園區也正在籌劃設計之中。 四、幾點借鑑 總結溝底村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戰略的大膽發展思路與成功實踐,在以下四個方面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第一,全面建設小康,必須由資源型向持續型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就陽城而言,大凡富裕起來的農村,普遍是依託地下資源,很少在地面資源上作文章,尤其是土地資源。這些村重工輕農,棄耕土地,撂荒耕地,形成惡性循環。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警惕。煤炭資源是有限資源,挖空後何以生存?溝底村力開先河,併為此提供了成功範例,值得借鑑。 第二,因地制宜,大膽作為,是溝底村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鮮明特點。在當今經濟大潮中,填溝造地往往要被人們視為在做“學大寨”的蠢事。當時,這一舉動,不僅在少數村民中,而且在一些領導幹部中對此都顧慮重重。然而,溝底的幹部認準了一條理,那就是,沒有土地,就沒有賴以生存的基地。溝底的實際,就是要造地,造出地,千秋萬代是“金板”。否則,他們就無法生存。這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值得借鑑。當然,各地都有自己的實際,不可能照搬溝底的模式去發展,但因地制宜、走持續發展之路卻是永恆的。 第三,危而思進,艱苦創業,是溝底村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前進動力。他們在富裕起來之後,不是“高枕無憂”,而是敏鋭地審視到失去煤炭資源後的嚴重危機,從而積極應對、大膽作為。填溝造田就是一項積極應對危機的成功實踐。它利在當今,造福後代。如此巨大的工程,平疇數十公頃的高效農田,無論在溝底,還是在陽城全縣,絕無僅有。我們深信,規劃全面實現後,溝底村必將是一個“山上山下一片綠,北國水鄉賽江南”的富庶之地。 第四,德政工程,民心所向。溝底村的這一有

效作為贏得了民心,凝聚了黨心。工程開始之初,雖然在少數村民中存在着疑慮,但隨着工程建設的突飛猛進,特別是偌大一塊土地呈現在世人面前之後,溝底的羣眾振奮起來了,紛紛自覺投入到工程建設之中。同時,不少村民還主動提出再集資的要求。令人欣慰的是,在村辦香園溝煤礦行停產關閉的一段時間裏,溝底村曾一度人心恐慌,民心不安。而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戰略後,尤其是當羣眾看到廣闊的前景後,思想煥發,一心創業,使全村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

關於西豐縣生態環境建設情況的調查報告生態調查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關於西豐縣生態環境建設情況的調查報告

西豐縣人大常委會主任董福科

一、西豐縣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狀況

西豐縣位於遼寧省東北部,是個“七山半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山區農業縣,也是全省林業重點縣之一。全縣34萬人口,18個鄉鎮,總區域面積2686平方公里,其中在冊耕地67萬畝,林業用地251萬畝(其中有林面積21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3.6%,林木蓄積量達700萬立方米。全縣共有三大水系,187條河流,較大河流64條、847.7公里長,有護堤407公里,石築壩2530座,護岸林620公里,有小型水庫15座,總庫容量為1300萬立方米。

西豐歷史上是個山清水秀、生態良好、風調雨順、資源豐富的地方。但是多年來,尤其是近二十多年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忽視生態環境建設,致使全縣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大量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壞,森林蓄積量和覆蓋率逐年下降,山場砂化加劇,水土流失嚴重,降水量逐年減少,水源涵養能力下降,河道出現乾枯斷流,生態多樣性遭到破壞,物種不斷減少,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到全縣森林覆蓋率僅達51%,與解放初期相比下降近30%,水土流失面積到為130萬畝,佔全縣總面積的32.3%,與解放初期相比增加了74.1萬畝,增長57%,水土流失量520.1萬噸。嚴重的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壞不但惡化了生態環境,而且嚴重影響了人們生產生活,制約了全縣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僅94、95年大水和、連續特大幹旱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64億元;工業生產和城市發展受到嚴重製約,一些用水量大的工業項目不能上,城鎮居民生活用水和牲畜飲水十分困難,如再不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我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就將難以實現。初,中共西豐縣委審時度勢,從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高度,在縣十二屆黨代會上提出了“生態立縣”的發展戰略,將生態建設擺到了西豐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從而拉開了我縣生態環境建設的序幕。

二、主要措施

1、做出決定,編制規劃和完善政策措施。縣委確立生態立縣戰略後,縣人大常委會根據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宏觀要求,經過深入調查研究,起草了《關於加強生態建設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共分五個部分、16條,對生態建設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奮鬥目標、基本原則、主要任務和工作重點及主要措施都進行了明確界定和詳細闡述,並於03年12月12日縣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了這個《決定》,對全面推進全縣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工作起到重要指導作用。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決定》精神,用一年多時間,認真組織編制了《西豐縣生態環境建設總體規劃》,於今年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並在全縣組織實施,進一步落實各項工作任務。與此同時,縣政府從就開始着手製定和完善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的各項政策措施,先後制定下發了《西豐縣封山育林的通告》、《關於做好全縣“十五”期間年森林採伐限額管理工作的通知》、《關於印發<西豐縣鼓勵城鄉居民植樹造林政策規定的通知>》和採伐跡地更新、加強整頓林木經營加工點及五小礦點等有關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的十幾個文件,並編制和完成了《西豐縣--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實施方案》。縣人大常委會還從有利於全縣生態建設與保護出發,審議通過了《西豐縣河道管理辦法》,建議修改《西豐縣柞蠶場管理辦法》,這些政策與措施的制定與不斷完善,為加快西豐生態環境建設步伐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證。

2、加強領導,建立責任機制,形成氛圍。為堅定不移實施“生態立縣”戰略,縣政府於成立了由縣長任組長、主管農業副縣長任副組長,林業、農經委、水利、畜牧、財政、環保等部門為成員單位的生態環境建設領導小組,並下設辦公室在林業局。對成員單位進行了職責分工,落實任務,各鄉鎮也相應成立了生態建設領導組織,建立了統一協調和分工負責的工作機制。縣政府與各鄉鎮政府、鄉鎮與各村之間都簽訂了生態環境建設責任狀,縣委將生態環境建設工作任務納入到縣直部門和各鄉鎮目標考核責任制當中,實行一票否決。縣人大加大了監督力度,每年至少開展一次檢查或視察活動,並且每年的人代會都要聽取審議縣政府關於生態建設工作的報告,有力地促進了這項工作的開展。同時,為促進全縣生態建設工作深入開展,形成良好社會氛圍,縣委、人大和政府積極組織廣泛宣傳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目的和重大意義。成立了由宣傳部、文明辦、廣播局、教委、林業、農業、畜牧、環保、共青團等部門參加的宣傳組織,在西豐有線電視台開辦了專欄;縣鄉政府每年都印發了大量的有關封山林禁牧、嚴禁開荒種植等保護生態的宣傳通告;縣人大常委會專題召開各鄉鎮和縣直有關部門參加的生態環境建設宣傳座談會,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學增同志在有線電視台做了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專題講話,極大激發和鼓舞了全縣幹部羣眾加強生態建設的士氣和熱情,為全縣生態環境建設工作順利推進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3、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和退耕還林工作。開展植樹造林和認真清理各類開荒種植、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是進行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首要任務。通過轉變機制、落實各項林業發展政策、清理開荒種植,全縣植樹造林和退耕還林的積極性逐年高漲,造林數量和質量連年攀升。三年來,全縣植樹造林達到18萬畝,成活率平均達85%以上,其中退耕還林達12.7萬畝,在冊耕地就佔5萬畝。幾年來,以恢復和治理為目的,克服以罰代治現象,全縣共清理小開荒、假果園種植8萬多畝,絕大部分退耕還林;全縣個體造林發展迅猛,造林大户層出不窮,振興鎮農民薛邦國承包河岸造林400多畝,西豐鎮居民王景峯承包房木和樂善兩條河岸造林40萬株。三年來,全縣個體造林為15.4萬畝,佔全縣三年總造林面積的86%,湧現出50畝以上的造林大户732個,這些造林大户將萬畝林業生態建設的主力軍。

4、嚴格限制森林採伐,認真清理各類林木加工點。面對西豐森林資源現狀,縣委、縣政府制定措施,嚴格削減計劃採伐限額,並主動取消特批指標。全縣“十五”期間年均林木採伐限額5.5萬立方米,與“九五”期間年均林木計劃限額7.4萬立方米相比,年均減少1.9萬立方米,比“九五”期間實際年均採伐8.36萬立方米相比,年均減少了2.86萬立方米,減少34.2%;而前三年實際林木採伐為13.8萬立方米,年均4.6萬立方米,比“九五”期間實際採伐年均限額減少3.76萬立方米,減少45%,與“九五”相比每年僅此一項相當於淨增加森林蓄積量近4萬立方米。為從生產加工環節和流通領域減少森林消耗,保護生態環境,在全縣範圍內,用兩年多時間認真開展了“兩清一打”工作,將原有145家木材經營加工點削減剩到58家,並重新核發了《木材經營許可證》,規範了經營行為;全縣共關閉了以消耗天然林為主的7家炭廠和1家地板生產企業;取締了非生產性“五小礦點”及亂採亂控現象,使全縣剩餘的木材加工生產企業能夠規範、守法經營。同時,開展嚴厲打擊亂砍盜伐林木的專項鬥爭,全縣三年共查處各類破壞和盜伐林木事件1752起,涉及林木1940立方米,有力打擊了破壞森林現象氾濫。

5、實施封山禁牧,狠抓蠶場生態建設。實施封山禁牧是保護森林和地表植被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措施。全縣所有山地實行長期封育,全年禁牧,並大力推行牛羊的舍飼圈養,不準牛羊上山,嚴禁打柴、剝樹皮、挖樹根、開荒種植農作物、開砂、採石、挖砂、取土等破壞森林植被行為。對現有森林資源進行分類經營,全縣共劃定公益林56461.2公頃,全縣普遍建立了護林組織,聘任監管員80人,護林員527人,並明確職責、簽訂管護合同,落實了責任;為有效實行全年禁牧、實行牛羊舍飼圈養,積極組織和引導農民推行飼養方式轉變和飲料改革。三年來,建畜牧小區個,種植牧草3.5萬畝,建青貯窖1000多個,秸稈貯運9000萬公斤,推廣各種飼料機械3000多台套,目前,全縣牛羊基本實現舍飼圈養。針對西豐柞蠶場比重較大,佔全縣有林面積的30%多,且稀疏、砂化、退化蠶場佔有相當比例的實際情況,將蠶場生態建設列為重點之一,近三年來從完善承包合同、延長蠶場承包期、推行中刈化管理、對稀疏進行蠶場柞樹補植、嚴重退化、砂化蠶場實行封育等多方面加強柞蠶場生態建設。全縣共投入32萬元補貼蠶農400户,植柞蠶場6.7萬畝;封育柞蠶場19萬畝,停蠶育林3萬畝,3000多份蠶場承包合同進行了完善,柞蠶場生態功能提高。

6、加快農村新能源建設和綠色產業開發步伐。農村能源建設是解決林柴矛盾,減少林木資源消耗重要措施,全縣建成北方“四位一體”生態模式户100户,被動式太陽能房4000平方米,高效預製組裝架空炕灶鋪,中型沼氣池2座。僅柏榆鄉鹿鳴村生態園的50個集中連片“四位一體”大棚每年所提供的沼氣能源可節省燒柴150多噸,全縣每年可節省枝柴6942噸,相當於減少林木消耗近9000萬立方米,獲益200多萬元。同時,加快綠色、無公害農產品開發生產,不僅有利於食品安全和人民身體健康,還可大大減少化肥、農藥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幾年來,共完成全縣土地環評261萬畝;取得綠色標識7項,生產面積8.5萬畝;無公害農產品認證6項,8.9萬畝,正在審無公害農產品6項,41.8萬畝,屆時西豐將有38萬畝玉米是無公害生長。

7、加強水利設施建設和水土保持工作。生態環境建設很重要問題是,如何提高可利用水資源的利用率、提高蓄水和植被水源涵養能力,有效防止或減少水土流失。實施了“引寶入豐”工程,投資2800多萬元,將寶興水庫水源引入西豐縣城,並建淨水場,使縣城日供水能力比原來提高1萬多噸;正式開始進行誠信水庫建設工程,總投資預計1.6億元,將建成總庫容量達3294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052萬立方米的中型水庫。目前,該工程建設已進入移民動遷和壩基修築階段,建成後的誠信水庫可保護耕地20萬畝,可提高西豐城區寇河段防洪能力達50年一遇標準。到全縣小流域綜合治理263.53平方公里,佔水土流失面積的42%;營造河道護岸林620公里,修橡膠壩2座,建城鄉綠化加快,全縣建綠色通道479公里,縣城建起大型公園三處,縣城建綠地33.6公頃,人均綠地面積達5.4平方米,中心鎮植樹46萬株。

三、初步成效

通過調查比較看,三年來,通過全縣幹部羣眾解放思想,紮實肯幹,認真貫徹落實縣委“生態立縣”發展戰略,以及縣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決定》,不僅使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一些重要的生態環境指標開始逐漸得到恢復,而且還促進了山區經濟的健康發展,提升了人們的生活環境質量。一是地表植被得到有效恢復,森林覆蓋率穩步提高。全縣有林面積從的208萬畝,增加到216萬畝,森林覆蓋率由51.6%提高到53.6%,提高了2%;由於封山禁牧、牛羊舍飼圈養地表植被得到恢復,水涵養能力增強,草木豐盛,野生動植物增加。二是水土流失減少,水土保持能力增加,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39.5萬畝,佔應治理面積的30%;土壤侵蝕量每年308.31萬噸,比三年前減少58%,土壤侵蝕基數為平均為每平方公里5000噸,比三年前下降30%。三是大氣質量明顯改善,河流水質進一步提高。底,全縣工業廢氣總排放量比“九五”期末減少200萬噸,城區空氣質量達國家二級標準天氣255天;河水化學需氧量比“九五”期末年減少234噸,斷面水質達到國家Ⅲ類標準,比“九五”期末提高了二個級別。四是綠色產業發展增效。全縣僅德興艾清河牌甜瓜每年就可多增加收入100萬元,全縣幾年來綠色產業開發可為農民增收近億元。五是通過生態環境改善、水資源增加和開發利用,一些關停的用水量大的企業也開始啟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也得到較快發展,全縣保護地發展達到了0畝,比三年前增加了8000畝,僅此每年增加收入4000多萬元。

四、存在的問題

三年來,西豐生態環境建設雖然取得一定成效,生態環境逐漸得到恢復,對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和改善人居環境的作用開始顯現,但是總體看還只是起步階段,還存在許多重要問題沒有解決。一是退耕還林進度徘徊不前,進展緩慢。全縣近30萬畝退耕還林地塊目前只退下12.7萬畝,不到一半,且有些地方出現反彈和邊退耕邊開荒問題,清理種類開荒種地、責任田擴邊伸沿蠶食林地問題的任務還十分繁重,工作難度加大;二是封山禁牧沒有完全落實。偷牧現象不同程度的存在,飼料改革和牧業小區建設相對滯後;三是柞蠶場生態建設力度不夠,措施不到位,嚴重砂化、退化、稀化和地處險坡山脊的蠶場,以及生態地位重要的蠶場等還沒有得到封育和保護,蠶場補植柞樹和中刈率還較低,達不到生態環境建設的要求;四是由於受資金困擾,一些大型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城市垃圾和污水處理項目、農村能源建設和綠色產品生產開發還進展緩慢,有的不能開展,跟不上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節奏。

五、對策措施

1、完善政策措施,實現生態環境建設制度化。對生態建設總體規劃要逐項分解落實,在對各項有利於生態建設政策、措施、辦法完善基礎上,重點對退耕還林、封山禁牧、蠶場生態建設三個方面制定具體實施辦法,解決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以此更好地推動生態建設重點工作的完成。

2、加大資金投入,實現生態環境建設投入多元化。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投資大、週期長、見效慢的公益事業,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要走多元化投入體制。要積極爭取國家和上級扶持,要制定優惠政策,廣泛吸納民間資本和域外投資參與生態環境建設;要調整和轉變收費資金使用方向,將本區域內相關的林業、蠶業、水利、環保等規費收入真正用到生態建設當中去;政府要拿出一定資金,用於生態建設中的一些技術推廣、示範、試驗等工作。

3、依靠科技創新,實現生態環境建設的科學化。生態環境建設是系統化複雜工程,涉及工業、農業各個領域,必須尊重科學、依靠科技,實現治理環境科學化,才能實現標本兼治,全面恢復生態功能。在造林綠化上,要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以林種、樹種結構調整為主線,以低產林改造為突破口,全面提高造林質量,積極推廣應用造林新技術,提高造林成活率;在森林資源管護上,加大中幼林撫育力度,逐年削減採伐限額,保持森林資源的連續性,提高森林淨蓄積;農村能源建設上,要注重推廣“四位一體”生態模式户、秸稈氣化等農村新能源技術;在小流域綜合治理上,實行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治理要以生物壓柳為主要措施;要切實加快生態蠶場、優質飼料作物種植、綠色食品開發、環境污染防治與保護步伐,努力提高生態環境建設總體水平。

4、強化監督檢查,實現生態環境建設的責任化。要成立全縣生態環境建設監督檢查組織,健全隊伍,對全縣各部門和各鄉鎮落實生態環境建設各項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工作作風、質量的好壞進行督查;對生態建設重點工程監督,對新建和擴建企業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對嚴重污染環境的企業項目堅決不批,對限期治理仍未達標老企堅決關停,嚴格監控各類污染企業的生產活動。要建立鄉鎮和縣直包鄉單位生態建設重點工程責任區定期督查制度,劃分幾個重點區,由縣級領導和部門及18個鄉鎮黨政一把手分別承包,並確定出具體的承包辦法,由縣生態建設小組會同縣考評辦、政府督查辦共同進行考評。

遷安市生態環境調查報告生態調查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生態環境是以人類為主體的整個外部世界的總體,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能量基礎、生存空間基礎和社會經濟活動基礎的綜合體。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關係着人類的健康。遷安工業比較發達,尤其是近幾年鐵礦大量開採,給我市的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通過實地調查及各種渠道瞭解,發現了現存的幾點問題,並針對問題提出了幾點建議

存在問題

(一)受傳統生活習慣影響,少數村民保護生態環境意識不強。由於受傳統生產、生活習慣影響,部分農民缺乏生態環保意識。秸稈亂堆、垃圾亂倒、生活污水亂排的現象還比較嚴重,個別村甚至出現了“垃圾圍村”的現象;少數農民在施用化肥、農藥、農膜以及畜禽養殖過程中,缺乏標準化生產意識,隨意性比較大,容易造成農村土壤、水體污染;有的偏僻地區缺乏秸稈處理能力,就一燒了之,不僅污染了大氣,也白白浪費了可利用資源。這些現象的存在,與中央新農村建設中“村容整潔”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

(二)農村區域工業環境污染仍然存在,個別地區表現突出。一是農村區域工業企業污染治理不穩定。有的企業經過多年治理雖然能夠達標排放,但受經濟利益驅使,環境污染治理主動性不強,環保意識淡漠,個別企業治污達標不穩定和偷排偷放的現象時有發生;二是極少數小作坊式企業或偏遠地區小民營企業,治污設施落後或形同虛設,所產生的污水、廢氣、廢渣直接排往農田、河道、水庫。有的排污企業離居民生活區很近,排放的污染物造成村內飲用水污染。

(三)農村區域水土保持工作不盡如人意。一方面礦產資源開採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人為破壞問題比較突出。北部山區有的採選礦主重採選、輕治理,尾礦砂亂堆亂放淤塞河道等現象時有發生。另一方面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積仍很龐大。

(四)農村飲水不安全和飲水困難村比重較大。據年統計,農村飲水不安全和飲水困難村很多,涉及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53.7%。飲水不安全的主要問題是含氟超標、苦鹹水、未經處理的各類不合格地表水、污染嚴重的地下水及其它水質不達標的水等;飲水困難的主要問題是地下水位下降導致水量不足、北部山區居住分散打井成本過大、個別村地質條件複雜水源難找、村民只能到較遠的地方拉、運水吃等。

(五)農村新能源利用發展不均衡。一方面,全市除沼氣外的其它新能源利用率普遍不高。一些安全、無污染的能源,如太陽能等在適用地區都沒有達到普遍利用的程度;另一方面,全市沼氣開發利用在各地區發展也不均衡。經濟狀況較好的地區,沼氣入户率較高,而經濟狀況一般的地區,沼氣入户率偏低,沼氣池的利用情況也不均衡。在規模化畜禽養殖較高的地區,沼氣池利用情況較好。沼氣原料較少的農户,沼氣池利用率偏低。

幾點建議

(一)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廣大農民參與改善生態環境和人居條件的自覺性。各級政府要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科普講座、舉辦培訓班、農廣校、農民夜校等形式,多角度、多渠道對農民進行教育培訓,提高農民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人居條件責任意識,增強參與的主動性;要充分發揮各地區已建成的為數眾多的文明生態村的典型示範作用,引導廣大農民羣眾象愛護自己的小家庭一樣來愛護、建設 “大家庭”環境。摒棄陋習,倡導新風,自覺投資投勞。引導他們把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人居條件與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目標結合起來,共同建設好自己的家園。

(二)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解決農村飲水困難問題。飲水問題是關係廣大農民身體健康的大問題。政府應在原有飲水解困計劃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快飲水解困進度,使困難地區農民從根本上改變生存條件,提高生活質量。

(三)普及與提高並重,加快沼氣池健康發展。沼氣池建設的好處是多方面的,也被廣大農民認可。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力度,促進這項工作更快更好地發展。一是在普及率上有一個較快的提高。要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加大本地投入,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上下結合、促進發展。二是在普及同時,把管理與利用向更高層次發展。一方面,沼氣日常安全管理要上位,防止出現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引導沼氣向生產領域延伸,如搞沼氣發電、生產有機肥、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等。使沼氣發展既改善了生態環境,又對促進農民增收發揮積極作用。

(四)增強對農村的環境保護執法力度。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加強化農村環境保護的執法工作,一方面,要加強對工業企業的監管力度,確保治污穩定達標。對於不符合環境評估條件的新上企業,一律不予批准。同時提倡農村的工業企業進入工業園區,統一進行污染治理。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強環保執法隊伍建設,增強農村環境保護執法力量,不斷提高對整個農村的環境保護覆蓋面。

(五)深入開展農村水土保持工作。一是嚴格控制新的水土流失。對於無證開採、濫採亂挖、污染環境等破壞生態環境行為,要給予嚴厲查處。同時,要貫徹“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督導礦山企業通過封礦回填、恢復植被等方式做好生態環境恢復工作。二是對原有水土流失區域的治理,要嚴格按規劃,保質保量、達標治理,治理一片、鞏固一片,使生態環境在十幾年後有一個大的改善。

總之,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生產與生活的基本條件。生態環境建設的力量源泉從來就植根於廣大社會公眾之中。在依靠政府加大環境治理保護力度的同時,必須動員廣大社會公眾積極參與。這既符合現階段我國國情,更是徹底改善生態環境的根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jze4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