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研報告 >

青少年學生問題調研報告

青少年學生問題調研報告

一、什麼是問題行為:

青少年學生問題調研報告

問題行為就是指品行上的缺點的越軌行為,一般指那些影響學生身心健康,阻礙學生智力發展,給家庭、學校、社會帶來麻煩的行為。例如,有的學生過多的依賴父母,一離父母就哭鬧。有的學生任性,説一不二。有的學生總是沉默寡言,孤僻離羣,老是躲着別人自已坐在一個角落。有的學生好鬥,不顧後果,動輒出手打人。有的學生依戀於網吧,影響學業。有的學生以強欺弱,勒索同學錢物。有的學生抽煙酗酒,以顯示自已長成大人,影響身體健康。這些行為儘管出現在少數學生身上,但他對學生身心健康、對學生個性的形成甚為不利。對青少年犯罪、不良品形的形成,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不良品質因素的萌發階段,即問題行為產生階段。第二階段為不良品質因素向外擴展階段,即不良品質形成階段。第三階段為不良品質的嚴重發展階段,即構成犯罪階段。因此重視問題行為把問題行為消滅在不良品質因素的萌芽階段,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

二、問題行為方式的產生與青少年生理和心理:

中學時代的青少年同學,有着明顯的生理特點:一是身體發育十分迅速,身高、體重增長很快,腦和神經系統的發育逐漸成熟,性激素分泌增加,生殖器官發育,性意識萌發。二是可塑性大,從體魄到心靈都可由精心的培育,積極的鍛鍊和自我的努力而變得更完善。三是機能特別旺盛,生機勃發,活動能量大增,無論軀體、內臟、頭腦都能承受較大的負荷,特別在春意盎然的季節,更顯突出。

同時中學時期的青少年心理髮展也急劇變化,心理上的第一個特點是由原來對父母的依賴性走向脱離父母保護的獨立性。由兒童的幼稚性走向青年的成熟性,對自已本身的興趣更加濃厚逐漸能客觀地察看自己。第二個特點是動盪性和敏感性,即大多數青少年學生在這一時期的心境經常處於強烈動盪不安之中。第三個特點是在認知方面,對事物的觀察有一定的目的性,比較全面,思維具有抽象性、獨立性和邏輯性,並逐步向抽象思維發展,注意的集中性和穩定性不斷增加。

正是因為這一時期的生理和心理的諸多變化,心理學家們把這個時期稱作為人生的“第二斷奶期”,或乾脆稱為人生的“危險期”,雖説這種説法有些危言聳聽,但確也該重視這一階段的種種變化,而引發的矛盾:

第一,閉鎖性導致的孤獨感與強烈交往需求之間的矛盾。一方面,有的學生如同蒼茫大海中漂浮的無人的孤島,緊閉着心扉的大門;另一方面,他們又迫切需要廣泛交友,顯示自已的實力,這兩者之間常常會形成一種難以排解的矛盾、困惑。出現有的同學交友不慎,不加選擇交了壞朋友。

第二,獨立意識與依附關係的矛盾。表現在一方面強烈希望擺脱家庭與學校的束縛,成為獨立自主的人;甚至對家長、教師的教育不分皂白一律牴觸。另一方面,由於自身尚未成熟,又必須依靠社會和家庭及學校各方面給予我們的指導和幫助。

第三,情感與理智的矛盾。由於自控能力差,各種情緒的迸發往往特別強烈,容易與理智發生衝突,往往會做出一些粗暴簡單、不計後果的行為。遇事不加考慮,衝動起來做了再説,導致事後後悔的事時有發生。

第四,求知慾與認識水平的矛盾。求知中遇到學習方法不當,知識儲備不足,認識、理解、分析水平的限制。從而出現厭學、逃學、自暴自棄。

三、問題行為的判斷

青少年的行為方式是正常行為方式,還是問題行為方式呢?如何判斷要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問題行為與年齡特點不應混淆。例如,青少年活潑、好動、好問、拋根問底等就不能看作為問題行為。相反學生不動、沉默寡言、孤僻離羣這就不符合青少年學生行為,不上學聚在一起打撲克、賭博,這就更不正常了。

第二、問題行為的偶然性與經常性。我們不能把青少年學生的偶然一次膽小、説謊、挑食、淘氣,就認為是問題行為,只有在學生行為中經常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危害較大的、對智力發展影響較嚴重的、需要較長時間矯正的行為才是問題行為。什麼事都有一個度,即偶然做幾次,還是經常性做的,是較小的還是危害較大的。例如我們要求同學們拒絕網吧,主要是許多學生不能抗拒網吧的誘惑,沉迷於網吧。再如同學間小摩擦出現爭鬥,不能算是問題行為,但要是經常這個吵到那個,甚至大打出手,還帶傢伙,那就比較嚴重了。

第三、問題行為與變態行為。從心理學角度,行為有常態與變態行為之分。變態行為多半起源於心理失常所造成的行為異常,問題行為是由情緒障礙或性格異常等心理因素引起的。如退縮、神經過敏、孤僻等,我們有的同學做了錯事,找來不需談就知道自己錯在那裏,可偏偏控制不住。問題行為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能導至心理失常和行為變態。

四、青少年學生的問題行為的主要表現及成因

目前,心理學界對問題行為有不同的分類。主要觀點有這樣兩種:一種是將問題行為分為:智力活動問題行為(例如學業困難、逃學、厭學、抄襲等);情感問題行為(如上學恐怖、學科恐怖、考試恐怖、師生關係恐怖等);人格問題行為(如性格孤僻、粗暴,反社會行為,品德不良行為,成癮行為等);青春期問題行為(如青春期自閉症、青春期逆反心理等);習慣性問題行為。另一種是將問題行為分為:反約束型問題行為(如上課遲到、早退、喧譁、起鬨、考試作弊等);對抗性問題行為(如惡意中傷、打架鬥毆、破壞公私財產等);自抑型問題行為(如對學習失去興趣而自暴自棄,無休止的自怨自責,長期不能自拔,性格孤僻,拒絕與人交往,失落)。青少年學生的問題行為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面:

(一)學業困難:

學業困難現象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並因人而異。分析起來,可能主要有以下幾個主要方面的原因:(1)基礎薄弱。(2)教師教學的片面性、高起點、快速度。(3)部分學生愛憑個人的愛好學習,有偏科思想。還有一些學生對某些老師有成見,上課有逆反心理,不願學該老師教的課,甚至一些學生為了報復教師或家長的某些行為以故意不學習來進行抵抗,結果導致成績不良。(4)部分學生,由於常受指責,自尊心受到損害,產生自卑心理,甚至自暴自棄的心理。(5)有些學生由於期望值過高,制定目標不切合實際,經幾次考試達不到目標,就灰心喪氣,產生畏難情緒,意志薄弱者,隨波逐流,進入後進生的行列。(6)不良習慣。如晚上熬夜、電腦成癮、上課喜歡做小動作。(7)環境因素。如有的家庭矛盾重重,父母離異、吵架、缺乏關心。(8)學習方法不當。

(二)厭學行為:

厭學學生並不是一開始就厭學,而更多地是由於多次或長期遭受到學習生活的失敗和學習壓力造成的,具體起來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不適應學校生活;(2)人際關係緊張,同學間存在欺侮行為;經常受到教師的強烈斥責;(3)學習困難;(4)父母的高期望值。(5)個人自身缺乏學習的內在動機、自制力差、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的意義存在理解和認知障礙,缺乏毅力。

(三)抄襲、作弊:

抄襲和作弊都是一種意義缺失和責任缺失的行為表現。抄襲的發生往往基於這些因素:(1)課業負擔太重,為完成任務而抄;(2)能力不夠,但迫於家長和老師的壓力而抄;(3)甚至有些同學是為了作業全對,少被老師批評而抄襲。作弊是一種極不道德行為。其產生根源有:(1)家長、老師的高期望值;(2)極強的虛榮心,如一個年級第一名的學生考試作弊就是為了保住年級第一名;(3)投機取巧心理和不勞而獲思想,平時不努力學習,想通過考試作弊來取得好成績。抄襲和作弊極大地影響了校風和學風建設,阻礙了學生的正常發展,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原則。

(四)嫉妒:

嫉妒是一種混合心理狀態,是發現別人處在某種優越狀態或取得某種成績,而自己不如別人時所產生的不愉快感、厭惡感,甚至憎恨感,同時伴有屈辱、羞恥、自卑、負罪感等心理體驗的複雜情緒。自身自滿自大,缺乏自信心有自卑感或者有較重的個人中心主義,也是嫉妒產生一個重要原因。

(五)課堂擾亂行為:

課堂擾亂行為是一種反課堂規則的行為。課堂擾亂行為的原因:(1)好動的學生常受批評產生牴觸情緒而不斷擾亂課堂。(2)教師對有搗亂行為或學習不良的學生總是抱有厭惡態度,極少關心、注意和鼓勵他們,認為他們“不可教也”。這樣,學生會由於孤立、缺乏關注,而“破罐破摔”地更加搗亂,以此來滿足自己需要他人注意的情感體驗。(3)學習基礎差、知識有漏洞、對學習不感興趣。那些學不進去的學生坐在教室有如坐牢一般痛苦,他們剛上課時就盼望下課,開始還好,只要坐了一會,如老師講的東西不能吸引其注意力,他們就會坐立不安,往往做出與課堂不相符的事情來。

(六)攻擊性行為

攻擊行為是人類一種較為普遍的行為方式,但在青少年時期則表現得特別突出和明顯。青少年學生的攻擊通常採取打、推、勒索等方式,也包括取外號、講下流的故事等。在形式上,攻擊表現為直接攻擊(包括直接身體攻擊,如打、踢和直接言語攻擊如辱罵、起外號)和間接攻擊(如背後説人壞話、羣體排斥等)。和直接攻擊相比,間接攻擊更加隱蔽,發生的比率也更加頻繁。

缺乏温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對子女缺乏明確的行為指導和活動監督都可能造成子女以後的攻擊性行為。學校的反攻擊性的條例、教師對攻擊的態度和對攻擊行為的處理等都會影響到攻擊性行為的發生。當具有羣體攻擊傾向時,個體的攻擊行為發生比率也就大大提高。挫折、受排斥、與同伴關係差、社交技能缺乏等社會心理因素會導致學生產生攻擊性行為。另外,通過傳媒,學生學會了一些攻擊性行為方式,並使學生放鬆了對攻擊性行為的抑制,從而使暴力"合法化"並習以為常。總之,學生攻擊行為往往是由家庭、學校、社會、傳媒諸因素引起的。

(七)離家出走:

離家出走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引起的。(1)學習困難、產生厭學情緒,但又有來自家長、老師的壓力,作為教育者又不能根據實際情況,一味地過於嚴格要求。(2)家長、老師不切實際的高期望值。(3)家庭教育的簡單粗暴,親子關係緊張,缺乏溝通與理解。(4)受到不良信息和他人的影響。(5)要脅家長、老師,以便放鬆對其管理。(八)早戀:

早戀是青少年學生性成熟後的一個表現。早戀的出現因素很多,主要有:(1)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部分學生學習不好,轉而去談戀愛。(2)對過早戀愛的影響認識不夠,有部分成績優秀的學生認為戀愛可以促進雙方的學習進步。(3)從眾心理。認為別人談戀愛而自己不談,是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潮流。(4)虛榮心理。不談戀愛會被人認為自己沒有魅力。(5)家庭矛盾重重,缺少關愛,想通過戀愛來尋求情感依託。(6)不良影視片刺激青少年學生的性衝動。(7)逆反心理。本來男女同學的正常交往是正常的,但卻被父母或老師無端干涉,為賭氣而被逼戀愛。

(九)網絡成癮:

網絡給人們帶來了無窮的方便,但由於青少年學生的自控能力不夠,網絡現在已經對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因為有些青少年學生已經有了網絡癮。青少年學生網絡成癮主要是由於:(1)家庭教育不當,父母對子女的行為缺乏應有的有力的監控。(2)人生目標不明確,甚至是人生目標的喪失,沒有正當的興趣愛好,不能面對現實,逃避人生,喜愛生活在網絡的虛擬空間中。(3)不良網絡信息的影響,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4)意志品質差,不能控制自己的慾望。

(十)人際交往障礙:

性格孤僻、疑心重、個人中心主義,對交往中出現的問題不能正確分析和歸因,交往技能差,以及個人的反社會、反集體行為而遭到羣體排斥都是青少年學生出現人際交往障礙的因素。

五、問題行為的預防和矯正

一個人的行為是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青少年學生的問題行為,構成了對社會、學校、他人和自己不利的行為模式,併產生一定的消極作用。必須引起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重視,共同關心青少年學生的成長。

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

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俗語説:“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人格決非易事。根據青少年學生心理髮展的不同階段(或不同年級)的特點,科學地、系統地進行心理衞生知識的教育。使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能正確歸因,加強自我疏導。開展好生理衞生課和青春期講座。對青少年學生不成熟的性心理加以指導。

2、加強常規養成教育、開展法紀教育:

俗話説:“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通過加強常規養成教育和法紀教育,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學生明白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可怎麼為,而不可怎麼為。獎懲結合,教育學生雖説是以教育為主,但筆者認為,沒有適當懲戒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適當的處罰,使學生明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同時也教育其他學生,從而減少學生問題行為的出現。

3、加強科學管理,優化學習環境

學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培養人為宗旨,優化育人環境。首先,要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其次,要建設良好學風。學風是校風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學校的校風對學生學習有較大影響。學校形成了紀律嚴密,勤奮好學的班風、校風,通過從眾、暗示,感染等機制影響學生,就會激發那些學習動機不強的學生奮發圖強,減少學生的問題行為。其三,不斷優化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一個輕鬆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在自身的內在要求下刻苦學習。

4、加強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幫助與教育。(1)、歸因訓練、正確分析和明確原因;(2)、加強技能培訓和學法指導;(3)、教育者要有愛心、信心和耐心。對於情感因素造成學習障礙的學生,應着眼於疏導。(4)、起點要低,目標要明,速度要慢,及時表揚,體驗成功。注意激發學習困難學生的潛能和其他優勢,喚醒他們的自信心,轉變他們的思想認識,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悦,堅定繼續努力的決心。(5)、對認知因素造成學習障礙的學生,應着眼於輔導,有針對性地補上知識鏈上的脱節,並指導學習方法,幫助他們儘快走入正常的學習之中。(6)、運用家長學校、家訪、家校聯繫卡等活動和形式,積極進行學校和家庭的交流,改變學生的心理和環境。(7)、對意志因素造成學習障礙的學生,應着眼於鼓勵。教育他們正確對待失敗,正確對待自已。

5、加強情感滲透

學生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只有以情感人,學生才能對學習充滿激情。老師要尊重學生,關心愛護學生,真正做到知情、動人、動其心。俗話説:“動身容易動心難,不動其心也枉然”。教育家於漪也説過:“表達師愛,不是寫在紙上,説在嘴上的。真愛,要用自己的言行來實踐;老師對學生要滿腔熱情,滿腔愛,做到師愛盪漾”。教育者處事要公正、公平,不能搞強制壓服。當學生出現問題行為時,要把握產生問題行為的原因,有針對性地平心靜氣地講道理,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理服人。以公正消除對立情緒,以理解化解對立情緒。

6、加強羣體整合

充分利用心理學上的趨同效應是進行羣體整合的一種有效方法。所謂趨同效應是個體與羣體或羣體中的多數成員保持一致的傾向。羣體總是通過種種方式(規範、輿論、教育、獎懲、人際關係的親疏……)來鼓勵趨同者,排斥或懲罰不趨同者或反趨同者。個體通過趨同行為滿足歸屬需要和安全需要,從而更好地適應外部環境,求得生存與發展,實現心理平衡。青少年的歸屬感十分強烈,他們迫切希望為集體所接納,希望在集體中佔有合理的地位,樂於參加集體活動,樂於與同齡夥伴交往。如他們隨時都會感到“我是××學校的學生”,“我是××班的成員”等。由於個體強烈的歸屬感,如果個體一旦偏離羣體規範,就會受到羣體的懲罰,就會受到心理上難以忍受的羣體的疏遠和孤立。這種無所歸屬,無所依附的失落感,是羣體壓力對偏離羣體規範的個體施加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威脅。學校、班級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來加強羣體整合。

7、調整學生的角色地位:

角色地位低下常常是造成後進生產生消極行為模式的一個重要原因。角色地位的改變會改變學生的自我觀念,增強其價值感,提高自尊心,從而調動起學習積極性。北師大金盛華在《差生教育的角色改變方法研究》中提出:差生之所以長期落後是因為存在一個消極的角色動力模式:

8、加強青少年學生的人際關係指導:

青少年學生最重要的人際關係包括夥伴關係、師生關係和親子關係。我國著名心理學家丁瓚教授早就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係的適應;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於人際關係的失調造成的。”12—16歲的青少年學生十分看重夥伴關係,在青少年學生的煩惱中,夥伴關係佔重要地位。師生關係是青少年學生的一種重要人際關係,師生關係中,教師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主導作用。師生關係的好壞,主要責任往往在教師。教師影響着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學生髮展的方向。教育過程就是師生交往的過程,沒有師生交往,就沒有教育活動本身的存在。教師的工作作風對學生影響極大,一般説來,民主的態度,會引起學生對教師友好、合作的態度,而專制或權力的態度,可能使學生順從,也可能使學生對抗。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教育方式或教育態度直接影響親子關係的好壞,從而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個性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yan/lxn6x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