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關於就業基本情況調查報告大綱

關於就業基本情況調查報告大綱

XX年2月25日至3月20日,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利用近一個月的時間,專門抽調人員成立調查組,依託全區人力資源保障服務平台,對全區企業用工需求和未就業人員進行了摸底調查,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關於就業基本情況調查報告大綱

一、基本情況

為掌握全區就業第一手資料,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先後走訪調查企業585家,召開專題座談會6次,發放調查問卷及宣傳材料1萬餘份。對未就業人員的基本情況逐一進行了登記,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台帳,錄入電子信息平台,構建了“企業用工需求庫”、“就業人員信息庫”和“就業組織人事管理信息庫”,為用工企業與求職人員的有效對接架起了橋樑。

(一)企業用工需求情況。

在調查走訪的585家企業中,可提供就業崗位8545個。其中,民營企業377家,提供就業崗位6125個;國企83家,提供崗位1125個;三資企業27家,提供就業崗位285個;個體企業98家,提供崗位1010個。從這次調查情況看,民營、個體企業為吸納就業人員的主體。從提供的崗位看,服務類崗位人才需求居首,市場營銷類崗位人才需求第二。其中,餐飲服務類3311個;管理類3205個;機械操作類2029個。從文化程度和年齡要求來看,大部分企業需要高中以上學歷,50%以上要求年齡在35歲以下(詳見表1)。

(二)未就業人員情況。

這次摸底調查共登記未就業人員13309人。其中,男5904人,佔未就業人員的44.4%;女7405人,佔未就業人員的55.6%。從求職者學歷構成來看,大專以上學歷1248人,佔未就業人員的9.4%;高中、中專5260人,佔未就業人員的39.5%;國中以下6801人,佔未就業人員的51.06%。從求職者年齡結構來看,35歲以上為求職者主力,佔求職人數50%以上,其中,16-34歲佔44.3%,35-44歲佔24.8%,45歲以上佔30.9%。從人員類別看,高校畢業生489人;失地農民11177人;就業轉失業1643人,失地農民是這次求職者的主要羣體。(詳見表2)。

二、問題和分析

當前就業工作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經濟在由數量擴張型增長向質量效益型增長的轉變過程中,對就業的影響也呈現出複雜性和不穩定性。必須根據時代的要求,客觀全面分析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為正確決策和開展工作提供可靠依據。

(一)部分企業出現招工難現象。在這次調查過程中,許多企業普遍反映存在“招工難”的問題,特別是服務行業更為突出。造成部分企業“招工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社會層面分析。“招工難”反映出了我區經濟向好發展,特別是西部新城建設,企業用工需求增加。從企業層面分析,“招工難”反映了部分企業在用工理念上存在着偏差,企業用工存在短期行為、薪酬偏低和員工權利得不到保障等問題,造成了勞動關係緊張,必然導致“招工難”。從政府層面分析,政府在加強信息引導、解決企業招聘與勞動者求職信息不對稱問題,加強職業培訓、解決企業要求與勞動者素質不匹配問題,加強環境建設、解決企業規範用工與勞動者體面就業問題等需進一步研究解決辦法

(二)就業質量偏低。近年來,我區通過認真貫徹落實就業政策,積極開發崗位等措施,保持了就業形勢的穩定。但從這次調查來看,全區新增就業人員中,靈活就業人員佔到50%以上。據統計,在區職介中心代繳養老保險的近4萬人,已經成為一種主要的就業形勢。為穩定就業,政府雖然採取了給予社保補貼和崗位補貼的就業援助,但靈活就業人員、年內失業人員就業兩次以上的比例仍在30%左右,由於這種就業方式抗風險能力較弱,容易形成新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三)城市化進程加快帶來新的困難羣體。全區未就業人員中,失地農民佔到了一半以上。即便是在目前實現就業的人中,靈活就業比例也高達60%。被徵地農民從心理到技能都難以應對市場競爭的挑戰,對政府救濟依賴性強,缺乏就業的主動性。隨着城市化進程加快,這部分人的數量還會增多,對就業形勢的影響不容忽視。

(四)羣體性就業矛盾凸現。高校畢業生、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失地農民是我區就業服務的重點人羣,圍繞促進三大羣體就業,我們通過相關政策進行了重點幫扶,但隨着幫扶工作的深入,幫扶難度越來越大,當前救助的城鎮就業困難人員5000多人,隨着年齡的增加,就業的難度也越來越大。高校畢業生就業更為特殊,該羣體就業問題被社會各個領域所關注。今年我區預計畢業生1500多人需要安置,雖然政府採取了購買崗位的措施,但就業安置壓力仍然很大。

(五)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本次調查的13309名未就業人員中,國中以下的6801人,大專以上的只有1241人,僅佔9.5%,總體文化水平明顯偏低。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方式的轉變,特別是西部新城建設的加快,社會各方面對勞動力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目前,外資企業、民營企業招工,對求職者的文化要求較高,基本上都招聘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輕人。而從這次調查中可以看出,國中文化程度以下的佔50%以上,年齡超過40歲的也佔到50%以上,很明顯,目前失業人員的文化素質不能適應招工的要求,造成有人無崗和有崗無人兩種情況同時存在。

(六)就業意識淡薄。本地勞動力就業難,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改變不了就業觀念,他們對工資要求、工作性質、工作內容、工作環境、工作時間等都有着自身的主觀願望,挑肥揀瘦。這與外地人員“低報酬,肯吃苦”的優勢形成了鮮明對比。

三、對策與建議

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作為政府調配人力資源的職能部門,為企業服務,滿足他們的用工需求,為勞動者服務,解決他們的就業難題,既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落實十八大精神的具體體現。針對這次調查工作所反映出的問題,經過認真分析研究,建議探討實施相關措施:

(一)服務企業穩定就業。企業是全區經濟發展的脊樑,企業發展壯大是實現“三三xx”發展戰略的強大引擎,也是解決就業的根本。要牢固樹立服務企業就是服務發展大局的理念,把服務好企業作為優化全區經濟發展環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把駐區企業當作我們同甘共苦、攜手共進的親密朋友,千方百計為企業謀發展。要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用足、用好各項就業政策。要加強調查研究,掌握人才需求,實施重點人才引進工程,建立健全企業後備人才制度。積極開展勞動用工指導服務活動,與駐區企業建立直接聯繫,在一線解決企業實際問題,建立企業用工信息溝通機制,及時瞭解企業用工需求,提供相關信息和服務。

(二)項目超前運作安置就業。借西部新城建設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大項目帶動就業的主渠道作用。在項目落地的同時與企業溝通協調,將就業與項目建設統籌考慮。探索項目建設就業影響跟蹤服務機制。從招商引資環節開始提前介入,對項目進行就業評估,把就業崗位增加和人力資源配置結合起來,在項目實施方案中必須明確增加就業的數量;在項目開工建設時,同步啟動對從業者的技能培訓。同時搞好招聘登記、職業指導、勞動合同簽訂、社會保險關係接轉等全程服務工作。

(三)政策扶持推動就業。充分發揮各項政策在促進就業中的作用,探索建立援助就業困難羣體的長效機制。重點做好睏難家庭及高校畢業生、失地農民、就業困難人員的幫扶工作。把符合條件的“4050”困難人員全部納入社保補貼體系。通過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開展公益性崗位安置,確保高校畢業生、困難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同時,鼓勵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失地農民等有創業願望的各類羣體自主創業,對符合條件的創業人員提供5-10萬元的貼息小額擔保貸款,充分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

(四)技能培訓提升就業。要按照專業設計與本地產業相銜接,培訓內容與求職者需求相銜接,開設專業與用人單位需求相銜接的原則,引導培訓機構改革培訓課程,豐富培訓方式。組織開展訂單培訓、定向培訓、定崗培訓,不斷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勞動者就業素質和就業質量。大力開展創業培訓,推動創業帶動就業。

(五)優化服務保障就業。充分發揮政府在促進就業中的橋樑紐帶作用。準確掌握人力資源市場供求狀況,及時維護“就業信息庫”,為勞動者和企業搭建有效對接平台,實現“數據集中、信息共享、一點登錄、全區查詢”,促進人才供給和企業需求的有效對接。進一步完善區、街道、社區三級聯網業務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區人力資源保障網,建立由區職業介紹中心、人力資源保障服務中心、社區經辦人員組成的qq羣,從而進一步提高就業信息的利用率和就業崗位的對接率。通過組織專場招聘會,供需對接見面會等方式,為企業和求職者無縫對接提供全天侯服務。同時,將企業招工信息編印成冊,在企業招聘會和街道人力資源保障中心免費發放,向求職者提供用工信息。開展向企業“三送”(送政策、送信息、送項目)服務活動,切實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x4o8z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