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幸福感調查報告(通用5篇)

幸福感調查報告(通用5篇)

幸福感調查報告(通用5篇)

幸福感調查報告 篇1

幸福指數是人們幸福感的度量值,它是反映民眾主觀生活質量的核心指標。目前西方很多國家紛紛研究並計劃設立衡量人們幸福感的指標,使它與GDP一樣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標準。主觀幸福感,是個人依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總體評價,是反映某一社會中個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心理學參數。大學作為大社會中的一個小社會,對於其成員——大學生的幸福感,理應給予關注和重視。特別是隨着社會的高速發展,當代大學生面臨着學習、就業、家庭、婚戀、人際關係等多方面的壓力,對幸福的追求歷程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為了解當代大學生的幸福狀況,提高大學生追求幸福的品質和能力,幫助大學生實現對幸福生活的建構。我們五人小組從性別、年級以及整體三方面入手,展開了系列調查。並基於調查,提出增強當代大學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議。

調查的基本情況:

1.調查目的::通過調查大學生對幸福感的理解和詮釋,研究影響他們幸福感的因素,提出科學的教育對策,使大學生對幸福有更深遠的解讀,從而幫助他們最大程度地獲得幸福。這對於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幸福觀,提高幸福感水平具有深遠的實踐意義。

2.調查對象:本校大學學生,其中低(一、二)年級20人,高(三、四)年級20人,男生20人,女生20人。

3.調查內容:個人基本資料包含年級、性別等,其它情況如健康狀況、人際關係、性格、精神狀態和心理狀態、總體感覺等自我評定以及對幸福生活的理解,主觀幸福感狀況,對目前狀態是否滿意、生活中最不理想的因素等等。

4調查方式:問卷調查。問卷均採用選擇題形式,分為單選和多選。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40份,實際回收的有效問卷40份。在此基礎上進行數據彙總並獲取了所有有效被調查的學生基本資料,如性別、年級等。

調查過程及預想:

由於時間匆忙和實踐經驗不足,我組成員只能在實踐中摸索前進。經過討論,確定了問卷試題。並對四十名大學生(其中每年級10人)進行問卷調查,因為人數較少,對於所得數據也許會有所偏差。預先估計,當代大學生的幸福感尚可,而造成部幸福的主要因素主要來源於就業壓力和學習中的困難。調查後,又經小組成員共同統計,得出結論。

結果與分析:

本次調查一共發放調查問卷40份。對調查的學生統計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後有如下結果:.總體分析:

(1)大學生幸福指數總體狀況

根據上表的調查結果顯示:

對家庭生活感到非常滿意的佔70%,感到一般的佔15%,不滿意的佔15%。上述數據表明有70%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家庭狀態總體上持滿意或肯定的態度,而有30%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家庭的滿意程度處於中等偏下的態度。

對大學所選專業及以後就業預想32.5%的人表示對自己專業滿意,而17.5%的大學生則處於茫然狀態,40%的人則認為專業不滿意對未來就業表示堪憂。這説明為數眾多的大學生覺得自己的專業不滿意並且對未來的發展抱有悲觀色彩。

對生活中不幸福的因素,學習壓力、就業壓力、家庭關係、生活成就、人際關係、經濟狀態、精神空虛、現實理想差距、沒有戀愛、沒有參加團體活動(可多選)分別佔75%、85%、35%、70%、23.2%、17.5%、35%、67.5%、2.5%、10%、13%,從中可以看出,影響大學生幸福指數的因素中,就業壓力首當其衝,其次是學習壓力,再者生活品質也是關鍵因素之一。

對於追求幸福做過的努力(可多選),80%的學生表示樂於關心他人,75%的學生覺得自己在努力學習,45%的學生勤於交友,獲得幸福。只有12.5%的學生表示通過參加志願者讓自己獲得幸福。

對現在大學生活狀態的滿意程度,27.5%的人認為忙碌而充實,60%的人認為普通平淡,7.5%的人覺得不滿意,與理想之間有一定差距。這間接證明了大部分大學生對自己的大學生活並不很滿意。因此加強大學的教育體系以及改善大學活動安排是必要的措施。

不開心時解決不幸福能力,40%擅長解決,15%不擅長解決,而45%的大學生不知道是否具備此能力。這些數據很鮮明地反映了我們廣大的學生羣體中大部分人缺乏處理引起自己不幸福的問題的能力。

對於覺得幸福的人該具備的特點(可多選),97.5%的人選擇了樂觀開朗的心態和和諧的人際關係,87.5%的人認為幸福的人應該努力奮鬥,72.5%的人則選擇了能做自己喜歡的事。由此看出,普遍大學生都認為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是獲得幸福的關鍵,但卻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而大多數的人也都認為只有樂觀的心態是不夠的,需要後天的努力來實現幸福。

對目前的幸福感打分,0%的大學生打100分,12.5%的大學生打80~99分,67.5%的大學生打60~80分,17.5%的大學生打30~60分,0%的大學生低於30分。

注:此結果真實有效,且從整體來看,與預測狀況基本符合。

(2)總結:

綜上所述,大部分大學生都感覺自己的生活還算幸福。而讓大學生對自己感受的不幸福進行歸因時,基本上有兩種不同的歸因風格:一種是將自己的不幸福主要歸因於外部因素,如就業壓力大,學習壓力大,運氣不好,社會競爭激烈,課餘生活單調等;另一種是將自己的不幸福歸因於內部因素,如人際關係太差,主觀努力不夠,缺乏明確的追求目標,精神空虛等等。在內因與外因之間,大多數大學生都把導致自己不幸福的內因排列在最前面,這反映了大學生對於幸福認知的一致性,同時也説明個人努力、明確的生活目的感,對精神世界的明確的理解、預測和內部的控制對於大學生幸福感的重要性。

1.快樂感對生活質量高低的影響是不容質疑的,幾乎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得快樂,生活充滿樂趣。然而,面對同樣狀況,不同的大學生的快樂感程度卻有所不同。這主要是由自身的心態以及自己追求決定的。比如有的大學生覺得畢業後前程似錦,有的大學生覺得可以養活自己,而其他人抱有消極心態。由此可見,一個天性樂觀豁達、凡事易於滿足、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的困難和未來的人相較於具有悲觀的心態的人的幸福感要強。一個人的性格特質是個人所特有的內在心理特徵,是影響個人主觀幸福感的內在原因,也是影響一個人主觀幸福感的直接原因。從問卷調查他們對幸福進行的主觀定義中,我們進行總結認為人格因素是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重要成分。

2.就業壓力對幸福的影響。就業是民生之本。面對越來越強的就業競爭,大學生們似乎顯得無可奈何。寒窗十幾載,好不容易擠進大學的校門,如今就要走向社會,面對父母的期望,面對自己的理想,卻不知道路在何方。由於競爭激烈、就業矛盾突出,不少高校畢業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甚至有一部分畢業生在新的就業體制和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心理準備不足,在就業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心理偏差,有的甚至產生了嚴重的心理障礙,這些心理偏差反過來又影響了他們的就業。不幸福感的產生也因此而生。

就業壓力一方面來自社會,一方面也來自大學生錯誤的就業觀。高校教育者應通過就業指導和心理指導,轉變大學生錯誤的就業觀念,使大學生認清形勢,認識自我,平衡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所產生的不和諧的心理狀態,從心理上減輕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進而減少就業壓力對大學生幸福感的影響。

3.重要的生活事件會引起幸福感的變化。對於大學生來説,尤其是大學和家庭生活的事件影響了他們對幸福的看法和感悟。如當大學生遭遇掛科,失戀等負性生活事件時,可能會產生抑鬱、悲觀、無助等消極情緒,導致幸福感降低。但個體的幸福感一般不會長期下降。同時由於一些正性生活事件得到大家的認可,生活中有成就等又會使幸福感提高,最終其幸福感會穩定在某一水平上。

4.生活目標。調查表明,無論男大學生還是女大學生都把生活目標作為影響自己幸福觀的因素。並且在對自身的不幸福歸因時,認為缺乏明確的生活目標是導致他們不幸福的原因之一。沒有了目標,大學生會整天精神空虛,無所事事。而降低他們的自信心,影響對自身的判斷,使自己對生活更加迷茫,從而帶來循環效應,加劇了大學生的煩惱和負擔,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響。

5.金錢、享受對幸福的影響。不可否認,金錢和物質財富是個人幸福實現的物質基礎,也是培養正確幸福觀的物質前提。一個生活在物質匱乏社會中的人,為了生存他不得不每天四處奔波、居無定所,他不可能會體會到人生的幸福,對他而言生活就是痛苦的感覺,幸福是可望不可即的。但是,物質財富應在幸福生活中佔多大比重?性別比較發現,男生比女生更注重金錢在幸福中的作用,這與男女生未來的社會角色有一定關係。調查中,只有17.5%的人為自己的經濟狀況煩惱。應該説他們在物質生活上是豐富的幸福的,然而,我認為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大學生在此方面的關注度應該會增加。

如今的大學生現在所持幸福觀點中容易把吃喝玩樂、揮霍金錢與幸福混為一談,幸福價值觀偏頗。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人生價值觀、幸福觀的主流是積極的,是適應和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但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由於商品大潮的衝擊和西方價值觀念的影響,不可避免地要對正處於人生觀形成和發展時期的大學生產生負面影響。我們無不憂慮地看到,大學生羣體在幸福價值取向上存在精神滑坡現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似有抬頭傾向。在什麼是幸福的問題上,相當一部分同學認為幸福就是吃喝玩樂,幸福就是為所欲為、揮霍金錢,甚至有人痴迷那種“不修今生求來世”的錯誤觀點,對身體和物慾的滿足成為學生衡量幸福的唯一標準。這些觀點否認了幸福要靠腳踏實地的勞動和創造來獲取、追求幸福的過程就是努力拼搏的過程。學生體驗幸福的過程、態度和情感不正確,這樣就會嚴重影響學生對幸福的理解。

對大學生自身提升幸福感的建議:

1. 要重視人格的培養和塑造。與其他因素相比,主觀幸福感更多的依賴於人格。例如個人的自尊,樂觀,自我控制和生活目標。外傾性的人能更多的體驗和感受幸福,培養和塑造健康的人格,讓自己有積極的自我觀念。喜歡並相信自己,恰當的認同和接納別人,能夠理性的面對和接受現實。大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不斷地汲取知識,知識可以讓人聰慧、充實更能體現自身素養。

2. 積極的改善社會關係,尤其是舍友關係和朋友關係。要能正確處理得到社會支持與付出社會支持兩者之間的辯證關係。這也是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人際關係的一個集中反映。它關係到大學生是否能夠有個愉快的心境度過整個大學生活。因此通過擴大人際交往,結識朋友,培養興趣愛好等方式更多地使自己接觸人羣,改善人際交往關係。

3. 職業生涯規劃。嚴峻的就業壓力是大學生幸福指數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大學生希望在畢業時能夠有一個好的選擇,就應該儘早的給自己一個清晰的定位。進行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以及確定職業發展方向,並據此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在不斷實現自己目標的過程中,讓自己充實、自信,提高幸福指數。

4. 休閒。要學會在忙碌的學習中分出想當的時間來享受生活上的休閒。例如參加體育鍛煉,看電影,參加社團活動,聽音樂,參加志願服務等。這些工作都能增加個人的身心健康。

5. 培養積極情緒。情緒是人們看待和處理事物的一個放大鏡,好的情緒總是作為一面積極的暖色鏡來加工所面對的事物。在這種狀態下人們往往會表現出更大的寬容性、耐性和持久性,而更傾向使事物朝好的方向發展。獲得成功的體驗,因此經常去聽、看、經歷一些能夠激起積極情緒的美好事物,使自己漸漸的處於一種良好情緒的循環圈中,會提升人們的幸福感。

對其他方有助於提升大學生幸福感的做法建議:

中國大學生的幸福感不僅影響其個人的前途,更涉及到社會的發展和取向,所以社會各方要給予共同的關注,並做好其協助工作。如 教育者要重視增強其自我效能,讓同學在價值展現時,體現快樂,重塑自我。提升幸福感。調動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對自己學習能力的估計和期望,提高學業成就,而學校應轉變傳統心理健康教育觀念,從積極的角度去引導學生挖掘現實中的積極因素。去感受生活,體驗幸福。國家也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扭轉現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局面。此外,社會支持能讓人內心感到快樂和幸福。大學生作為沒有經濟獨立的羣體,外界的社會支持會使他們更好的處理自己的生活。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方式可以使大學生與父母親子關係密切,更能體驗幸福。

我認為。大學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期,也是對人生髮展方向、對社會實踐認知的啟蒙期,此時可塑性極強,如果從現在開始就對他們進行幸福感教育,可使得大學生對生命的理解、幸福的獲取以及看問題的視角有一個科學的認識,這種積極的、科學的、發展的思想和理念將影響他們的一生。從人的本性出發、重視人的個性發揮與中國大力提倡的大學生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相結合;讓同學們去積極地奮鬥,而把艱苦的過程轉化為幸福的感受才能真正使其幸福感得到有效的提高。

幸福感調查報告 篇2

天空的幸福是穿一身藍; 森林的幸福是披一身綠; 陽光的幸福是鑲一身金黃; 而我們所擁有的幸福卻是五彩繽紛的

小時候,能每天都吃好吃的糖果,每天都穿漂亮的衣服就是幸福。成年後,也許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能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就是幸福。年老後,能夠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在一起吃頓團圓飯就幸福。這種幸福雖然平淡、簡單,但是卻很充實。

而現在呢?一個個獨生子女,一個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如今的大學生面對了來自父母,社會,個人,等多方面的壓力。我們正處在學習專業知識與人格塑造的關鍵階段,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現狀將會影響到未來社會的各個方面。而近年來關於大學生的問題層出不窮,我們對大學生幸福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了。

為了瞭解我校大學生幸福感狀態,構建和諧校園,本組對我校大學生進行調查,重點分析我校大學生在社人際關係、自我價值、健康關注等方面的情況。基於調查,提出提升我校大學生幸福感的一些建議。

一、調查研究內容、對象及方式

調查內容:個人基本資料包含年級、性別、專業等,其它情況如生活狀況、人際關係、性格等自我評定。你對幸福生活的理解,當前幸福感狀況,影響幸福的主要原因等。

調查對象:瘦西湖校區全體學生

調查方式:問卷調查,問卷採用選擇題形式,附加主觀題一題,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100份,實際回收的有效問卷為97份,有效回收率為97%。

二、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狀況

對於即將邁人社會、走向生活的大學生來説,追求幸福是大家的主要目的,大家在大學裏的奮鬥拼搏就是為了以後的幸福生活,就目前來説,大學生是否幸福決定着他們能否更好的學習生活,能否很好的為將來奠定基礎,據此,我們調查了大學生的總體感覺。1.就總體感覺來説,8.25%的人選擇了對生活質量非常滿意,非常幸福,47.42%的人選擇了比較幸福,39.18%的人選擇了一般幸福,5.16%的人選擇了不幸福2.就學校和專業的滿意程度來説,3.09%的人選擇了非常滿意,38.14%的人選擇了比較滿意,19.59%的人選擇了無所謂,34.02%的人選擇了比較不滿意,6.19%的人選擇了很不滿意,3.就人際交往環境來説,6.19%的人選擇了比較不融洽,16.50%的人選擇了一般融洽,75.26%的人選擇了比較融洽,12.37%的人選擇了很融洽。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直接反映了學生的幸福狀態,值得我們關注。

(二)大學生對主觀幸福感的理解

20世紀50年代初,心理學研究新領域——主觀幸福感在美國興起,一直無法量化的幸福感成為一個可操作、評估、實證研究的科學指標體系。主觀幸福感指評價者根據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綜合性心理指標。主觀幸福感研究檢視人們在情意與生活品質方面的整體評價,探討包括正向情意、負向情感以及生活滿意的認知評價。關於主觀幸福感結構,一般認為主要有三個維度: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生活滿意度是個體對生活總體質量的認知評價;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是指對個體生活中的情感體驗。我國關於幸福感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羣體,而大學生人羣主觀幸福感的研究於90年代中後期逐漸展開。根據此次調查,大部分學生認為經濟狀況好,生活自由愉快就幸福,可見當前學生的觀點有一定的片面,但不能説是完全錯誤的,這跟現在學生的人格特徵以及時代特徵有關。

(三) 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影響我校大學生幸福快樂的主要原因,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就業壓力、學習壓力、家庭情況、心理問題、戀愛問題、人際關係等各方面因素都制約着我們的心理狀況,對我們的幸福指數產生一定影響。1就業壓力方面,11.34%的人覺得就業壓力很大,因為感到前途渺茫,55.67%的人覺得就業壓力大,因為擔心找不到一份好工作 ,20.62%的人覺得就業壓力不大,因為我有信心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12.37%的人覺得沒什麼就業壓力,因為船到橋頭自然直2戀愛問題方面,20.62%的人認為談戀愛能增加幸福感,34.02%的人認為談戀愛能增加幸福感,但不是很多,27.84%的人認為還可以,17.53%的人認為不能3心理問題方面,就對自己外貌、身形等的評價來説,3.09%的人很滿意,43.30%的人比較滿意,29.90%的人一般滿意,22.68%的人不滿意。可見就業壓力對大學生來説是主要的,因為這是大家即將面對的現實問題,而戀愛等問題只是附加因素,個人觀點不一。

三 建議

針對我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狀況及其影響因素,我們建議從學校和大學生本身兩方面進行教育和引導。

從學校教育而言,應該積極引導大學生認識幸福的內涵,這是教育和引導大學生體驗幸福,增強主觀幸福感的前提;加強大學生追求幸福的意志力的培養,提高他們追求幸福的挫折心理承受力,教育學生正確看待家庭與事業的關係,引導大學生正確協調自己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認識和處理好個人需要和集體、社會需要的關係,使個人需要自覺地服從和融合於集體和社會需要之中;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挫折與成功的關係,充分認識自己,明確方向,避免盲目,引導學生對挫敗正確歸因,消除悲觀,振奮精神,增強韌性,並及時為大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輔導和幫助,保證他們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適應環境,去創造幸福美好的未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從不同側面與不同層次為大學生創造參與社會生活、提高環境適應能力的條件和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參與各種活動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在一定的集體或社會活動中的價值,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與社會規範和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為他們開設大學生心理衞生、人際關係心理學、職業心理學等課程,以幫助大學生了解和把握自身發展規律,改善自我認識方式,從而能夠促進自我調適,更好地順應社會發展。

從大學生自身而言,從我們的調查結果來看,大家對提高幸福感做出了不同的回答。比如:改變自己,有目標,為之努力,腳踏實地的學習,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找個女朋友,考上研究生,尋找生活激情,充實生活,找到好工作,加強與人溝通能力,保持心態年輕……總的來説,應該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價值觀,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確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防止個人主義、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在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拼搏、努力、奮鬥和奉獻中追求人生幸福,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保持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抓住在校期間一切發展、提高自己能力和素質的機會,同時多關注企業單位用人的要求、標準,把自己培養成符合企業單位需要的人才,努力加強與同學、朋友、師長和社會的溝通與交往,在平時的生活中積累人際交往經驗,不斷提高人際交往技巧與能力;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不斷磨練意志,提高容忍挫折,克服困難,戰勝失敗的能力,正視自己的人格缺點,不斷完善自己,培養積極、樂觀、嚴謹、開放、自信、自強、獨立而穩定的有利於幸福感提高的人格品質。

綜上所述,從對瘦西湖校區的學生的調查結果來看,當代大學生大都滿意現在的生活,主觀幸福感較強,這歸功於當代大學教育體制的完善,大學生的自身素質水平的提高以及學生家長管理能力的增強等等諸多因素。整個學校的主氛圍是愛好學習,勤奮上進,雖然有少部分奢靡攀比之風,但畢竟是少部分。在學術方面,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指導;在課外活動方面,愛好體育運動,增強身體素質;在社會實踐方面,大多數學生通過做家教一方面減輕家庭負擔一方面豐富自己的社會經驗。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的幸福感的提升是有跡可循的,今後的大學生活將是以積極健康,幸福舒適為主旋律。

幸福感調查報告 篇3

近日,我國第五次《中國家庭幸福感熱點問題調查報告(20xx-20xx年)》由中國人口宣教中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在京發佈。中國婦女報·中華女性網記者注意到,此次調查在以往調研基礎上還增加了國家政策、精神層面和心理需求層面的調查,將個人發展、家庭幸福和國家昌盛、中國夢緊密結合。選擇城鄉居民關注的熱點問題,調查更加翔實更具針對性,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有關專家。

家庭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影響幸福感

根據報告,城鎮家庭幸福感仍高於農村家庭幸福感;女性、年齡更長、健康良好、非農户籍、受教育程度較高和初婚有配偶等人羣的家庭幸福感更高。

對此,參與調研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廣州表示,這主要與家庭生命週期的不同階段有關。女性、健康良好、非農户户籍、受教育程度較高和初婚有配偶等特徵人羣主要是健康狀況較好、收入水平較高、家庭和工作壓力相對較小的階段,特別是非農業人口初婚有配偶女性,社會保障水平較高、家庭關係簡單、和諧,經過了壓力和養育子女壓力比較大的階段,因此幸福感相對比較高。

中國人口宣教中心主任姚宏文則表示,調查及其成果的發佈,通過探求家庭發展的內在規律,希望能夠引起全社會對家庭發展問題的高度重視和關注,進一步強化家庭建設的責任意識和家庭發展的擔當意識。毋庸置疑,家庭擔當意識越高,社會的家庭幸福感指數就越高。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伍海霞表示,根據調查,男性的個人與家庭幸福感均低於女性。雖然我國在家庭、教育、就業等領域倡導男女平等,並取得豐碩成果,但在社會與家庭中仍賦予了男性更大的責任與壓力,使得男性缺乏應有的幸福體驗。

家人團聚是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本次調查,20xx年全國非常幸福和比較幸福的家庭比例合計為76.89%,比20xx年高出0.62個百分點。雖然不幸福家庭佔比較低,但主要集中於孤寡和患病老年人家庭、殘疾人家庭、空巢家庭、留守家庭、流動人口家庭、受災家庭、單親家庭和其他特殊家庭。

王廣州對此表示,家庭是否幸福或多或少取決於家庭的完整性和居住方式。我國獨居、老年人口、流動、殘疾、留守和單親家庭的比例持續升高,有些與生命週期有關,有些與居住模式及生活壓力有關,有些與社會管理與服務有關。

王廣州指出,調查中,家人團聚是非常重要的幸福感影響因素之一,有些是可以進行干預和制度改善的,比如受災家庭、單親家庭、人口流動、留守家庭。他建議,從公共政策不斷完善的角度,首先要確保家庭發展能力的可持續,其次是儘可能消除家庭團聚的制度障礙因素,第三要不斷改進公共服務的水平和模式,儘可能使一些面臨困難的家庭得到及時關注。

食品安全影響幸福指數

據調查數據顯示,已婚有配偶對個人幸福感的提高有積極作用,相反,喪偶、離異不僅是婚姻狀況的轉變,也是生活方式和社會角色的轉變,對個體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產生着較大的負面影響。

對此,王廣州表示,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信息社會的到來和發展趨勢,人與人的交往模式、溝通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風氣、道德觀念和理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往結婚和離婚都是人生非常重大的事件。目前離婚確實是司空見慣的現象,這與新媒體、公共媒介宣傳和文化氛圍有很大關係。雖然離婚不是什麼非常不光彩、也談不上什麼大逆不道,但也絕不是需要天天宣傳和值得炫耀的事情。

“我們認為:結婚不能隨意,離婚也不能隨意。家庭建設既包含物質建設,也包含精神建設,家庭建設的目標是使人人家庭幸福,使人人積極向上。”王廣州説。

另外,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影響着人民的幸福指數。對此,王廣州表示,食品安全是關乎全社會健康的大事。加強全社會食品安全意識和對違法懲處不僅符合廣大人民羣眾根本利益,而且是實施行政執法監管部門的責任。

幸福感調查報告 篇4

在廣州生活,誰最幸福?自去年調查得出“男人比女人幸福,喪偶的比已婚的幸福,博士學歷的人最幸福”結論之後,近日《廣州市居民幸福感狀況調研報告》20xx年版出爐。調查發現,國中學歷人羣更覺得幸福,而中年離異羣體精神壓力更大。

該報告由廣州市委宣傳部與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科合作建立的幸福廣州心理服務與輔導基地編制,具有科學性及性。報告指出,廣州市居民的總體幸福感得分為3.27分(總分5分),處於中等水平,政府需要在改革和完善交通系統、提高食品藥品安全性等方面多下功夫,切實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總體情況]最不滿意生態環境

據瞭解,20xx年,課題組採取分層整羣隨機抽樣的方式獲取樣本,問卷發放範圍涵蓋天河、海珠、越秀、荔灣、白雲、番禺、花都等區,共發放問卷1600份,回收有效問卷1474份,回收有效率達92.13%。

廣州居民幸福感狀況,由個人發展、生活質量、政府服務、社會環境、社會公平、精神生活、生態環境共7項一級指標構成。數據顯示,除了生態環境外,其餘6項指標的分值均在“一般水平3分”以上,總體幸福感得分為3.27分,處於中等水平。

[性別差異]男人比女人幸福一點

縱觀20xx、20xx及20xx年的數據來看,男性的總體幸福得分也比女性高。課題組分析,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之下,“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猶存,對於男性而言,個人和事業的發展仍舊是第一位的;但對於新時代女性而言,在追求個人發展之餘,同時還要“主內”,因此女性比男性面臨更多壓力,導致女性居民的得分低於男性居民。

[居住地域]白雲區居民最幸福

白雲區居民的幸福度連續三年位列全市第一,而天河區則長期墊底。課題組分析,白雲區居民的總體需求,跟區域發展現狀可能是比較匹配的,而天河區屬於廣州的商業中心,物價房價均較高,生活壓力較大。

[婚姻狀況]中年離異精神壓力更大

在總體幸福感上,不同婚姻狀況的居民滿意度不存在顯著差異。而在精神生活維度上,離異的評分最低。課題組通過交叉列表分析發現,離異者大多是36-45歲的居民,説明在“人到中年”的壓力下,婚姻更容易出現問題。同時,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離異狀態會影響歸屬和愛的需要的滿足,因此導致了離異居民旨在精神生活緯度的滿足感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喪偶居民在7個維度和總體幸福感的得分均為。但課題組認為,受限於取樣條件,參與測評的喪偶居民較少,該數據不足以代表廣州市喪偶居民的整體水平。

[教育程度]國中學歷更幸福

國中學歷居民的總體幸福感比其它學歷要高,而碩士學歷居民最低。課題組認為,每個個體都具有人格獨特性。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對幸福生活的評價標準也隨之增高,反之,低學歷的居民因學識有限,容易知足。

[月收入與月消費]收入不同不存在明顯差異

在總體幸福感上,月收入及月消費水平不同的居民,其得分不存在顯著差異。連續三年的數據顯示,月收入為25000-50000元之間的居民,其幸福感比較穩定。而月消費水平5萬元以上的居民,在生活質量、社會環境、社會公平、政府服務、生態環境和精神維度上的幸福感得分較高。

[居民心聲]六成人認為該過更好的生活

64.1%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應該過上比現在更好的生活。這意味着,廣州居民的相對剝奪感仍較為普遍。

調查顯示,影響居民幸福感提升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是生活質量和社會環境。在生活質量上,居民對於交通出行狀況、交通安全狀況以及目前的消費水平這三項滿意度較低。而在社會環境方面,居民對食品藥品安全狀況、社會誠信和社會消費環境比較不滿意。這也意味着,政府需要在改革和完善交通系統、提高食品藥品安全性等方面多下功夫,切實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幸福感調查報告 篇5

家庭和睦是幸福第一標準

幸福感調查,是從經濟發展、社會公平、居民健康、社會文明、生活環境入手,圍繞居民在經濟狀況、家庭狀況、就業狀況、健康狀況、社會狀況、環境狀況等方面的滿意度和幸福感開展調查。

調查報告顯示,70%的被訪市民感覺幸福。在被調查的750人中,回答“很幸福”的比例為16.13%,回答“幸福”的比例,為53.87%;傾向於感覺不幸福的比例為30%,其中,8.53%的被訪市民認為自己生活得“不太幸福”。

從調查結果來看,市民對幸福感構成因素的價值取向中,認可度高低依次是家庭和睦(81.7%)、身心健康(80.8%)、生活環境(65.5%)、社會保障(64%)以及經濟收入(61.5%)、人際關係(57.1%)、理想職業(50.1%)等。

調查報告顯示,有婚姻的居民71.93%感覺幸福,而未婚居民僅有59.83%感到幸福,離異居民有66.67%感到幸福,獨居居民中僅有47.22%感覺幸福。這説明,完整的家庭對市民來説非常重要。

超高收入羣體幸福感反倒最低

從收入層次看,幸福感較高的人羣,主要分佈在月收入5001元~10000元之間,75.23%的市民感到幸福;位列第二的收入層次是20xx元以下,感到幸福的市民佔73.77%;20xx元~5000元間及10000元以上市民感到幸福的分別有65.28%和64.71%,分列第三和最後一位。

可見,幸福感高低與收入有關,但不是決定因素。有較為豐厚且穩定收入的人羣,更易感受到幸福。而超高收入羣體,或許有更多收入之外的因素困擾,在本次調查中,幸福感反倒位列最後。

從文化程度看,學歷越高幸福感越低。調查顯示,高中以下和高中、中專學歷人羣的幸福感,分別為78.08%和67.01%;而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幸福感只有57.14%。這説明低學歷人羣比較安於現狀,高學歷人羣有較強的危機感。

就職業看,離退休人員和學生的幸福感,分別為86.32%和85.71%;而工程技術人員、工人及商業服務人員幸福感較弱;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企業管理人員的幸福感居中,分別為64.71%、65.69%。

翔安區居民幸福感

本次調查樣本的男女比例為男性48.4%,女性51.6%。調查結果顯示,兩性的幸福感有一定差異,女性回答“很幸福”和“幸福”的比例均高於男性,而回答“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均低於男性。

數據顯示,幸福感與年齡大小成正比,70歲以上的老年人幸福感,佔94.6%;77.8%的46歲至69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感到幸福。

從區域看,島內外市民的幸福感介於70%~80%之間,翔安區,為80.0%。總體而言,島內外居民的幸福感差別不顯著,一方面反映出近幾年島內外一體化建設快速推進,使得島外發展迅速提升,島內外居民的幸福感正在趨同,島外居民的幸福感甚至略超過島內居民;另一方面也説明,城市的擁擠及生活成本,影響了島內市民幸福感的進一步提升。

政協提案為“幸福廈門”支招

本報訊連日來,在廈門兩會中,“幸福廈門”建設備受委員們關注。民進廈門市委對“幸福廈門”建設的整體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調研,並在此基礎上提出進一步提升“幸福廈門”建設水平的對策建議,並提出《“幸福廈門”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建議》。

提案認為,廈門在打造“幸福城市”方面,具有多方面的優勢,不過在建設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當前,廈門民生事業發展與百姓的期望值尚有一定的差距,社區服務與居民需求有較大差距,在社區調查中發現,當前物業公司、業委會、開發商之間的居民公共空間利用及利益分配矛盾糾紛問題日益突出,成為物業、社區居民甚至其他部門之間引發矛盾的焦點。隨着廈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也出現了一些環境問題。近幾年,雖然廈門私家車的逐漸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個體的幸福指數,但他們也對越來越凸顯的停車難、交通擁堵以及由此帶來的交通事故不斷上升等問題表示出強烈的擔憂,並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由於私家車普及而帶來的幸福感提升。

提案建議,經濟發展是“幸福廈門”建設的經濟基礎,在推進廈門新一輪跨越式發展中,切實轉變發展觀念和發展方式,必須以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數為指導原則,樹立和諧發展的理念。為此,廈門應以島內外一體化和廈漳泉同城化為契機,合理調整經濟產業結構。在推進“幸福廈門”建設過程中,廈門應當以打造公共財政體系,以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增加對就業再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衞生、公共交通、生態環保、公共社會服務等方面的投入,以更好地讓廈門發展的成果為全市人民所共享。

提案提出建議,“幸福廈門”建設需要營造一個“誠信友愛”的社會氛圍,培育良性的“社會心態”,這點離不開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建立健全政府信用體系,打造“誠信政府”,包括建立健全政府信息發佈制度,加大人大、政協、民主黨派、媒體輿論和公眾對政府誠信的監督。同時,政府要組織有關機構建立非營利性的公共社會徵信機構,強制工商行政管理、銀行、保險、電力、電信、自來水、煤氣等單位提供各自掌握的信息,建立社會基本的信用信息數據庫和發佈機制。建立健全企業和個人的信用體系,包括進行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文化教育及企業信用管理培訓,以此來提高社會主體的守信意識和維權意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vrg06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