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赤城縣農村義務教育狀況調查報告

赤城縣農村義務教育狀況調查報告

1998年,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使河北省赤城縣揚名全國。一位叫魏敏芝的國小代課教師找回失學孩子的故事,令千萬人潸然淚下。十年彈指一揮間,赤城縣貧困山村的孩子是否“一個都沒有少”?剛放暑假,我就奔赴該縣就農村義務教育問題進行。七月酷暑,輾轉跋涉於黃土溝壑,國家實行“兩免一補”政策帶來的變化,讓人感受到十分欣慰。

赤城縣農村義務教育狀況調查報告

窮孩子圓了讀書夢

鵰鶚鎮上虎村村長回憶道:“XX年大年初八,村裏家家院落門口,到處撒着紅紅的炮屑。今年,孩兒們的炮放得熱鬧。為啥?上學不花錢!”XX年,共和國莊嚴承諾:農村孩子讀書不再收學雜費、書本費,困難學生給予生活補貼。改革開放30年,九年制義務教育就此落地生根,真正做到“一個都不能少”!

讀書不花錢,家庭困難有補貼!幸福從天而降,一位叫閆曉旭的15歲女孩滿臉喜悦地告訴記者:“沒補貼,我三年前就該輟學回家了!”她父親閻萬富原本開車往返於內蒙古、張家口販羊,可四年前父親不慎摔成癱瘓,治病花了4萬多元,不僅負債累累,家裏還斷了生活來源。為籌集兩個孩子的學費、書費,閻家甚至停用自來水,改喝井水,可錢還是不夠。幸虧三年前縣財政加大農村義務教育補貼,對寄宿的貧困生每年予以1000元補助,這才保住了曉旭的學業。在村裏人眼裏,閻家是“讀書改變命運”的典範。哥哥前年考上河北工業大學。閻曉旭國小六年級,學習成績在鎮中心學校排全年級第三名。

月朗星稀,山路崎嶇。我深一腳、淺一腳摸黑走進鎮寧堡七年級學生郭興樂家。院裏,木架上堆着玉米棒子;屋裏,鍋裏煮着土豆——郭興樂説,這是一家的口糧。父親因腰椎病喪失勞動力,母親是啞巴。這個家有多難?最值錢的家當是一頭驢和50元買來的舊黑白電視。

按照“兩免一補”政策,學校把郭興樂列為特困生,每年補助1000元生活費,上國小三年級的妹妹郭興妹每年補助300生活費。郭興樂身體結實,憨厚靦腆,學習成績中等,但體育很好。學校舉辦運動會,獲3000米長跑第三名。提起XX年奧運會,郭興樂説想到北京看奧運。長大後代表中國參加奧運!他告訴記者,鎮寧堡離北京120公里,高速公路牌子上寫着。還沒去過北京,以後肯定能去!郭興樂父親拉着記者的手,激動地説:“村裏沒讓一個孩子失學,感謝政府!孩兒,記住恩德,好好唸書!”

XX年秋天,國家實行“兩免一補”,中央財政劃撥給赤城縣26萬元補貼資金,省補貼13.5萬元,赤城縣超出省定標準,配套27萬元資金,全部用於補助寄宿學生生活費,形成制度並逐年提高。當時,全縣經濟經過五年停滯徘徊,因鐵礦石開發稍有好轉,財政收入出現攀升。治貧先治愚,赤城縣教育撥款開始隨着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加逐年增長。XX年至XX年,全縣累計投資8000萬元,新建擴建學校項目46個。XX年教育投入高達3000多萬元。新建和維修學校項目21個,總投資1036萬元。從發放公教人員工資都困難,到稍有餘錢大力增加教育投入,變化從何而來?改革,源於一場危機……

用行動詮釋“再窮不能窮教育”

赤城縣28萬人,是張家口市面積最大的縣,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區,當年的中共北平市委就是從這裏的大海陀山走進北京。如今,這裏依舊是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全縣農民人均收入只有2030元。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作為標語,此話已寫遍貧困地區的牆頭。做起來有多難?赤城縣財政局長孟建軍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XX年赤城縣農村義務教育警報頻傳,長期拖欠工資迫使教師大量出走。以全縣最好的縣一中為例,優秀骨幹老師紛紛去了北京,當年秋季開學,教師一次就走了30多位。因為當地教師每月收入只有800-900元,北京開出的工資是3000多元,外加解決全家北京户口。

赤城縣文教局卜明方局長告訴記者,全縣沒一個學生考上重點大學,領導和機關幹部紛紛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張家口讀書。赤城縣教育遭遇“雙重邊緣化”:教育被經濟發展邊緣化;農村教育又被城市教育嚴重地邊緣化。在財政局當副局長九年之久的孟建軍説了一句肺腑之言:“教育重要誰都清楚,貧困地區發工資都困難,沒錢,拿什麼投入?”

解決城鄉教育差距不能説空話。根治貧困,消除地區差異造成的落差,財政必須拿出真金白銀投入教育。危機促使縣委、縣政府高度關注農村教育。教師出身的赤城縣委書記趙佔華在全縣大會直言:“改變一個地方,使這個地方有所發展,領導幹部應做到兩條:一是深刻了解

當地實際情況;二是要有強烈治理慾望。赤城發展要有後勁,就要很抓教育。否則,愧對人民!”

這一年,國務院召開了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農村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思路決定出路,縣政府痛下決心增加投入。孟建軍對記者報出一組數字:XX年,縣級財政對教育的投入是5772萬元,XX年8398萬元,去年達到10161萬元。小投入、小發展;大投入,大發展;不投入,沒發展!財政傾斜教育源於切膚之痛。“窮啥不能窮教育”,口號轉變成實際,必須用投入體現。

轉變觀念才能增加投入

國家實行“兩免一補”和地方經濟好轉,兩個條件促使赤城迅速扭轉教育被動落後的局面。XX年縣裏專門成立了縣長負責,各相關局長任委員的“兩免一補”工作領導小組。一是宣傳到位,國家家喻户曉;二是措施和配套資金到位。XX年,享受免雜費和書費的學生8392人。

XX年國家實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赤城縣橫下一條心:除了落實中央相關政策,在生均公用經費上,縣級財政投入169萬元,生均補助水平按最高標準執行。國小生每人每年75元;國中生115元,分別高出河北省定標準15元、25元。

與此同時,文教局和財政局共同制定了特困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標準:農村國中生年均1000元,國小生800元,並免收住宿費。貧困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標準為:農村國中年生均500元,國小念生均300元。去年,全縣財政投入生活補貼資金50萬元,補助特困生239人次,貧困生1678人次。民生為本,雪中送炭,公共財政的陽光普照貧困生千家萬户。

XX年10月,縣委、人大、政府、政協四大班子,就全縣教育問題深入,規模和力度前所未有。縣一中校長秦佔軍告訴記者,“XX年,縣裏以優惠政策,為教師修建了住宿樓。XX年,多年來拖欠教師的100多萬元補貼和課時費一次性全部解決。”當年,縣財政安排特別預算,在全縣公開、公正、公平招考錄用70位教師,農村義務教育師資問題有效緩解。XX年,赤城縣財政對教育的投入,高於全縣gdp增幅4.55個百分點,不能不説是一個奇蹟!家有三鬥糧如今願做“孩子王”

生活貧困必然教育貧瘠,打破這個規則很難。

電影《一個都不能少》拍攝地鎮寧堡鄉水泉村,攝製組為感謝當地村民支持,臨別時捐資6萬元修建了一所“水泉希望國小”。一堵圍牆,兩間紅磚瓦房,XX年以前,這是赤城縣校舍最好的山村國小。1998年拍攝電影時,水泉村國小有28個學生,現在只剩6位。三年級以上學生被集中到鎮中心學校寄宿。

“財力充實固然重要,觀念轉變更重要。兩者合二為一,才能水到渠成。”孟建軍告訴記者,縣財政為此做了兩件事:一是增加對農村義務教育的總投入;二是狠抓整合教育資源佈局。

XX年,縣裏對農村中、國小進行全面調整。簡單地説,把偏遠地區的孩子向中心城鎮集中,實行寄宿制,縣裏按生員多少增大對學校和貧困學生的補貼。水泉村四年級以上的學生,被集中到30裏外的鎮寧堡中心學校唸書。

水泉希望國小校長李向平是學校現在唯一的老師,18歲高中畢業就在這裏代課,至今已30年教齡,見證了農村義務教育全部歷程。1978年李向平當代課老師時,每月收入5元;1983年土地承包後每月30元;1994年增加到100元;XX年轉為公辦老師,月收入600元。XX年漲到了1570元。

“過去的説法是‘家有三鬥糧,不當孩子王’,當農村教師沒吃沒喝收入低,我們學校5年換了6位老師。我如今算是趕上了好時候。”李向平説,這份收入他做夢都沒想到。如今,他在本村收入最高,受人尊敬羨慕!國家對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支持,讓李向平唏噓不已:“為了這6個孩兒,水泉學校沒撤。政府重教,體惜貧困地區!”眾所周知,集中辦學有利於合理分配教師負擔,專職教學,節省開支,提高教學質量。但是,由於孩子太小、路途遙遠,無法寄宿,水泉國小因此得以保留。這裏還是“一個都不能少”的學校。

村長告訴記者,“村裏現在有43户,85口人。一些出去打工不回來。這幾年人減得厲害。沒有副業,封山種草,不讓養羊。就種一點土豆、玉米,沒錢。”水泉村去年農民人均收入620元,村債有3萬元,過去“普九”教育欠下。如何還?現在沒有説法。提起教育欠債,文教局卜明方局長介紹説,“一個是‘普九’欠債;一個是學校教育欠債。當年縣財政處於極其困難時期,全縣共欠外債960萬元,近幾年財政多方爭取資金,目前為止已償還債務350萬元。還剩600萬。教師工資已納入縣財政統籌,工資直接發放到教師賬户。XX年以來從未發生拖欠。去年開始,學生上學不交一分錢,亂收費現象徹底杜絕。

脱貧從教育做起

XX年,赤城縣財政總收入累計完成4.25億元,增幅達65.5,增長幅度創歷史最高水平。經濟發展加速全縣城鎮化進程,總投資近8000萬元的湯泉河綜合治理等重點城建工程相繼竣工,極大提升了縣城形象。農民進城購房和讀書的孩子多了。孟建軍介紹説,財政形勢雖有所好轉,仍是典型的“吃飯財政”。解決全縣2.4萬貧困人口温飽、2.9萬低收入人口脱貧任務艱鉅。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貧困地區要從根本上擺脱貧困走向小康,教育扶貧是關鍵。縣長王利民介紹説:“‘教促富’、‘富促教’,由此才能良性循環。縣政府在‘xxx規劃’中明確提出: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推進教育創新,促進方案,範文庫歡迎您採8集城鄉教育協調發展。到XX年,包括民辦學校在內,全縣國小調整為33所,國中調整為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7所,普高調整為1所,職業高中1所。”

和諧社會,民生為本。財政如何切好這個蛋糕?孟建軍直言:“向農村義務教育傾斜。”去年,財政累計撥付農村義務教育保障經費及教育專項資金近3000萬元,有效地保證了農村中國小免收雜費以後的正常運行。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工作通過省政府驗收。全縣學校危房基本消除。通過佈局調整,教學點正在向規模辦學集中,教師待遇逐步提高,居住條件明顯改善,沒有一個教師外流。

貧困地區,教育的發展一般是在經濟增長之後發生。赤城縣農村義務教育經歷的磨難坎坷,似乎應證了這條規律。當今世界,對欠發達國家和地區來説,教育發展趨勢正傾向於先於經濟的發展。即先教育,後經濟。教育水平的差距,決定經濟差距。解決農村貧困必須依託教育,同時以減少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為主要戰略目標。令人欣慰的是,赤城縣已經在這兩個關鍵點上起步。XX年開始,國家實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公共財政傾情民生,天時、地利、人和皆備。脱貧攻堅,希望已從農村義務教育升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l4qnw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