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學生心理狀況調查報告(通用6篇)

學生心理狀況調查報告(通用6篇)

學生心理狀況調查報告 篇1

一、問題提出

學生心理狀況調查報告(通用6篇)

學習心理是人們尤其是學生羣體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學習類型、認知理論、信息加工、學習遷移等。筆者於3月6月對黃驊市呂橋鎮中學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進行了調研。通過調查研究,對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有了初步的理解,為準確把握當前農村國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動向,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提供了客觀依據。

調研內容: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現狀,造成當前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的成因及對策。

調研方法:問卷調查。學生問卷,內容涵蓋教育價值觀、學習態度、學習需求和學習目的四個方面。問卷調查在呂橋中學進行,共發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88份。

二、調研結果

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現狀分析

1、教育價值觀

2、學習態度

調查結果表明,僅有47%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29%的學生害怕學習或對學習不感興趣。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學習或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數佔相當份額。而且,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90%的學生都有自己最討厭的課程。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一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二是與該課程的實用價值緊密相關。

3.學習需求

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生對特長有正確的認識,其中,92%的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且有52%的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指導。同時,有將近一半的學生認為現在所學的政治、歷史、英語等學科對自己日後的生活幫助不大,更希望學習對他們以後的工作有所幫助的科目。調查中還發現41%的學生認為學校老師能力有限,希望得到名師指點。由此可以看出,教師行為滯後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學生的認同,並越來越嚴重地影響着他們的學習。

4.學習目的

三、當前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狀況成因分析

當前農村國中生的學習心理狀況,其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正在健康地成長,同時也存在消極的一面,不容忽視。

1.農村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影響

素質教育是一種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對於學生的積極作用,是使他們認識到了具有真才實學、一技之長的重要意義,從而要求課堂教學更多地聯繫生活實際和生產實踐,並自發地牴觸以考試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學方式。其對於學生的消極作用,是使部分學生過多地追求學習的功利性,而忽視了學術性較強的文化課程的基礎性意義。

4.家庭教育的影響

當前,農村國中生大多處於一種相對優越的生活環境中,備受家人的寵愛,他們一般表現為意志不堅強,缺乏進取精神,耽於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接觸眾多的學生家長後,發現很多家長對學生的要求較低,且大多數側重於紀律方面,而對學生提出考高中、特別是考大學要求的家長越來越少,從而在學習上對學生形成了一種內家庭鬆外學校緊的矛盾局面。

5.學校教育的影響

在農村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中,農村國中越來越重視特長教育和培養學生的個性。可是,由於資金和人才的制約,對於學生學習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需求無法滿足,從而導致學生需求與學校教育之間的矛盾衝突。

6.教師的影響

在諸多的影響因素中,我們認為,教師對於學生的影響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當前的問題是,由於教師行為滯後,所以使教師的教育和教學工作對學生學習產生的制約和負面影響越來越大。

四、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幾點對策

影響學生學習心理的因素非常複雜,因而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任務十分艱鉅。為了適應改革開放新形勢的要求,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應積極地幫助農村國中生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

1.增加投入,創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

當前,農村學生已經感受到了社會進步的快節奏,初步瞭解了滲透於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學習中,他們接觸的卻是落後的儀器設備、簡陋的實驗場所、過時的科技知識,這種強烈的反差必然使他們感到厭倦併產生牴觸。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軟件的投入,使儀器設備、實驗場所、科技知識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才能對學生產生求知的誘惑和刺激。

2.幫助學生準確地瞭解和把握未來

由於主客觀方面的原因,農村國中生對國家市場經濟發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質教育實施等的瞭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所以有必要以專題報告的形式,向他們介紹國家市場經濟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難以及未來的美好前景;向他們介紹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學性,收費制度的公平性、保護性,分配製度的靈活性、公正性;向他們介紹素質教育實施的具體內容、價值和未來取向,以幫助他們明辨是非,消除誤導。

進行職業指導,幫助學生了解不同職業?主要是務農?的特點、現狀和發展趨勢,從而使他們在學習期間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在畢業時選擇自己適合的就業崗位。

開設心理輔導課程,對學生進行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考試心理、學習適應性等內容的輔導是當務之急。

3.改善教師待遇,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營造一個合理、高效的競爭環境,解決教師行為滯後問題

發展經濟學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國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學習方法簡單和學習內容貧乏是與大多數教師能力差和缺乏主動性密切相關的,他們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工資,沒有興趣,也沒有機會更新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們的農村國中教育基本上是屬於這種情況。解決教師行為滯後問題的有效辦法:一是提高教師的工資水平,為他們提供接受繼續教育和進行終身學習的經濟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保證教師考核的公開性、公正性、科學性,營造一個合理、高效的競爭環境;三是提高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的質量,改變當前繼續教育中的形式主義和低效局面。

學生心理狀況調查報告 篇2

在教育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各種各樣的孩子,健康、善良、真誠、勇敢的陽光孩子,都是被喜歡的,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出現了不同的問題,讓人唏噓!經過多年的教學,我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有幾個原因:

第一,自身的性格因素

國小生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也造就了孩子不同的心理特徵,所以活潑、抑鬱、冷靜、偏執等。,都有自己固有的性格弱點。如果老師不能正確引導不同的孩子,就會造成心理問題。所以,我們自古提倡的因材施教,不僅是一種非常經典的教育方法,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心理教育藥方。但是我們現在的國小班級太大了,這種經典的教育方式很難或者不可能實施。所以不同性格的孩子用同樣的方法去管理,容易導致孩子的心理問題。

第二,家庭因素

家庭關係複雜,父母離異,父母常年不在身邊,孩子沒有固定的父母監管等。,會使孩子無法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養成不良行為習慣,形成不良思想。慢慢的,正常羣體的孩子會發現自己和別人不一樣,這種差異會越來越明顯,導致孩子心理失衡。

第三,學校因素

學校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健康發展的兒童。但在我們的教育機制中,學生成績的接力棒很難換,老師更注重結果,而忽略了孩子的正常發展過程和性格差異。可想而知,老師對學生的成績是用簡單的方法對待的,不同性格、不同學習情況的學生,必然會產生心理問題。

第四,同伴因素

學生在學校與同齡人相處最多,同齡人之間的攀比和威脅會在孩子心中造成壓力。

第五,社會因素

至於社會因素,大家應該很清楚,社會環境的複雜,現代社會認知的扭曲,會讓這些剛剛建立了辨別是非能力的國小生產生恐慌。他們真的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會迷茫,會焦慮,會模仿,會嘗試。這樣一來,就會出現心理失衡或者疾病。

如何處理學生在現實生活和教育教學中的心理問題?我們對厭學做了一些研究。具體方法有:

對於厭學的學生,我們的老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家長和老師應該重視孩子的目標培養

一個孩子從小到大的成長,需要目標激勵,尤其是國小生。引導孩子設定自己的階段目標,不僅會讓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充滿樂趣,還會給孩子的學習帶來動力,讓他們學會克服困難,享受成功的快樂,以實現自己的目標。當然,實現目標時也會有失敗。這是家長和老師教育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困難的機會。所以,目標訓練很重要。

2、教師應該真正提高自己的教育藝術。

作為現代教育教師,我們應該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現代學生的特點。因此,時代要求我們提高教育的藝術,21世紀我們不能再用落後的教育理念來教育孩子。現代教育藝術不僅關心學生的學習,而且更注重學生如何學習,如何快樂地學習。不僅要關心學生學到了什麼,還要注意學生是否以合適的方式學到了知識。只有這樣,學生的厭學情緒才會減少或不再發生。

3、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豐富多彩的活動。只有在活動中,學生才能開動腦筋,開動腦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生新的學習需求,開拓學生的廣闊視野。視野更廣,興趣更廣,老師馬上把這種興趣轉移到學習上,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在教育教學中,作為教育者,我們必須在關注學生學習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讓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學生心理狀況調查報告 篇3

一、問題的提出

1. 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而能適應於新世紀競爭的人才,需要具備在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三方面全面發展、和諧統一,構成完善人格的整體。學校是培育新型人才的搖籃,作為基礎工程,國小教育需要從培養21世紀現代化建設需要的,能經受全球挑戰的人才目標出發,加強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2. 受學校"應試教育"的影響,國小生在不合理的學習負擔壓力下,他們的身心潛能不能有效開發,個性特長不能和諧發展。

3. 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受"富不思進"的影響,國小生在"過剩"的物質擁有背後,承受着嚴重的精神營養"饑荒"和精神"消化不良"。在社會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變化的狀況下,受物慾和金錢背後不良風氣的影響,國小生的理想、追求和人生觀產生了模糊。

4. 受獨生子家庭教育中不利因素的影響,國小生在"小太陽"、"小公主"般的"寵養"中,孤僻、自私、依賴之類的"併發症"正不斷滋生蔓延。離異、單親、貧困、暴富等特殊家庭出現比重的增大,受這些不利家庭環境的影響,給國小生帶來多種多樣嚴重而複雜的心理衝突和精神危機。

5. 一位有十幾年教齡的國小老師對我説:“現在國小生説謊的人太多了,而且説謊不打草稿,隨口而出。”我也經常會遇到一些年輕的父母,他們發現自己的孩子有説謊的壞習慣,感到心煩。在一項由班主任填寫的兒童行為問卷中發現,國小生中有説謊行為者隨着年級的上升,人數亦逐漸增多。這就是説,説謊行為與年齡成正比。據不完全統計,有説謊行為者一年級佔1-2%;二年級佔3-5%;三年級約8%;四年級約9%;五年級和六年級約各佔10%。

綜合上述原因,對國小生進行心理教育迫在眉睫,我們課題組着手在思想品德課中對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我以馬醫科中心國小低中年紀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着重對學生在説謊心理的研究基礎上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

二、概念的界定

1. 説謊,是一種有意向別人提供虛假陳述,給人造成誤導,並且竭力使受誤導者覺察不到被誤導的現象。兒童則表現為有意編造與事實不符的話。

2. 心理學研究表明:説謊者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即“偶爾説謊者”、“病態説謊者”和“社會病態説謊者”。

但無論哪一種説謊,都是在兒童時期養成的説假話的壞習慣,它是在兒童入學後需要獨立地面對問題或責任時才正式產生的,極易發展成問題行為和不良品德。因此,在國小階段需要及時地正確引導,使國小生告別謊言,做個誠實的孩子。

三、理論基礎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關於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

2.教育部頒發的《關於加強中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

3. 《國小生情感教育校本課程綱要》中的人格優化訓練內容。

4. 《兒童的道德判斷》看皮亞傑的兒童道德發展觀。

四、研究目的和意義

1.近年來,由於社會發展帶來的種種變化,我國學校教育和兒童發展事業受到了衝擊和挑戰。調查表明,在我國中國小生中間,約1/5左右的兒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問題,如厭學、逃學、偷竊、説謊、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擊、退縮、焦慮、抑鬱等等種種外顯的和內隱的心理行為問題。這些心理行為問題不但嚴重地影響着兒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且也給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巨大的困擾,直接影響學校教育任務的完成與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在學校教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義的舉措。

2.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影響國小生心理髮展有兩個主要條件:一是個體的生理髮展條件,二是客觀環境的變化。處於低年級的國小生,包括他們的身體外形、體內機能、神經系統的發育等的生理髮展正處在一個重要"飛躍"時期。而在客觀環境變化方面,他們是剛剛步入國小,開始有系統地學習自然和社會科學知識;開始有意地訓練學習和實踐技能,培養能力;開始有層次地進行分析、比較、判斷、綜合、概括、推理等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維發展;開始有調控地接受羣體生活,學習處理個人和集體的關係。因此,他們又同樣地處於一個重要?quot;突變"時期。由此可見,國小低年級學生正處在一個心理髮展的關鍵階段,加強國小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十分重要,決不能錯誤認為低年級學生認識能力還相對薄弱而忽視了對他們的心理健康輔導。

3.誠實既是國小生必須遵守的日常行為規範,也是國小生的一種優良品質,其根本特徵是實事求是,説真話、説實話、不誇大、不掩蓋、不歪曲事實真相。相反,國小生説謊,是一種問題行為,不僅影響教育,而且影響他們自身的身心健康。如不及時糾正國小生的説謊,終會導致國小生形成不良習慣,以致形成不良品德。因此,要了解國小生説謊的內在根源和分析國小生説謊的外在原因,採取各種有針對性的方法及措施,及時幫助國小生克服和糾正説謊的壞習慣,培養國小生誠實的良好品質。

五、研究的主要內容

1. 通過調查問卷綜合分析低年紀孩子説謊的原因。

2. 針對原因在思想品德課中對學生進行説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3. 如何讓學生形成不説謊的自覺行為,以道德規範約束自己。

4. 如何與家長建立有效溝通,共同為學生創造民主、寬鬆的教育環境,如何理解、信任自己的孩子,讓他們不必為懼怕批評或懲罰而説謊。

六、調查對象和研究方法

1. 被試:馬醫科中心國小二、三年紀抽取一百名學生。

2. 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

主要設計了九道説謊心理的測試題:

(1)向同學説你已有了某樣十分想要的東西,其實事實上沒有得到。

(2)向老師報告沒有搞清楚的同學之間的糾紛,以致彙報錯誤。

(3)逃避現實或逃避責罵而用假話來取得家長或老師的信任。

(4)留了作業,説沒留,作業沒做完,説做了。

(5)考試成績不好,説卷子沒發。

(6)報喜不報憂。

(7)需要買什麼東西,報價高一些。

(8)學校沒讓交錢,卻跟家長説要交錢。

(9)明明買了喜歡的東西或吃的,卻説買了別的東西或説錢丟了。

第(1)、(2)題是測試學生由於記憶想象上的錯誤而説出了與事實不相符的話。

第(3)題是測試學生由於想逃避現實或逃避責罵而撒謊。

第(4)——(9)題測試由於孩子自控能力較弱,不能抵禦物質的誘惑,當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也會出現不誠實的言行。

3. 測試結果(出現該行為的比例)

測試題出現行為的比例總比例

二年級(30人)三年級(70人)

人數佔年級比例佔總人數比例人數佔年級比例佔總人數比例

九種情況都沒有發生只佔9%。

以上説謊的三種原因平均為27%、19%、18%。

4. 調查後的分析與思考

從自測結果來看,大多數學生都有有意無意的説謊的行為,二、三年紀比較,年級越低出現的頻率越高、種類越多。由於受學校"應試教育"的影響,國小生在不合理的學習負擔壓力下,他們的身心潛能不能有效開發,個性特長不能和諧發展。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在社會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變化的狀況下,受物慾和金錢背後不良風氣的影響,國小生的理想、追求和人生觀產生了模糊。受獨生子家庭教育中不利因素的影響,離異、單親、貧困、暴富等特殊家庭出現比重的增大,受這些不利家庭環境的影響,給國小生帶來多種多樣嚴重而複雜的心理衝突和精神危機。家長的期望值過高,大部分學生都有報喜不報憂的習慣,由於大腦成熟原因1、2題比例較高,如果長期下去説謊將成為學生的壞習慣。

5. 建議與對策

(1)儘量引導學生把事情經過想完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和麻煩。

(2)老師平時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儘量鼓勵孩子承認錯誤,讓孩子自己找出錯誤,糾正錯誤,分清是非,培養其誠實的品質。

(3)正確教育孩子對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應該如何正確對待。

6.研究原則

(1)自主性原則。有研究過程中,要以如何引導學生自我體驗、自我感知、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為主線。

(2)整體性原則。要以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心理素質都能獲得發展,以心理素質的發展促進學生的整體素質的發展為實驗的價值目標。

(3)可行性原則。在建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心理教育體系的過程中,要明確區別不同地域,不同環境、不同條件、不同學生對象,注意切合教學實際和學生實際,重針對性、實踐性、操作性。

(4)靈活性原則。在目標確定,運行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可以隨機而動,靈活調節,優化研究,提高實效。

7.研究方法

(1)調查分析法。

(2)實驗法。

(3)個案法。

(4)經驗總結法。

七、實施步驟

(一)課題前期工作(20xx.3——20xx.8)

1. 課題確定

2. 制定調查方案、實施課題研究前測。

(二)實施階段(20xx.9——20__.7)

1. 第一階段(20xx.9——20__.2)撰寫第一次調查報告,按課題計劃實施課題研究。

2. 第二階段(20__.2——20__.2)總結實施方式,形成可操作的多元的在課堂教學中能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進一步驗證完善。

3. 第三階段(20__.2——20__.7)形成第二次調查報告,彙集研究資料,進行第二次檢測,完成調查分析報告,進行總結。

學生心理狀況調查報告 篇4

一、時間:

二、地點:

三、方式:訪談

四、內容: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

五、過程:訪談座談、調查

六、調查的問題、體會、結論

《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中國小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着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社會閲歷的擴展及思維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升學就業和自我意識等方面,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因此,在中國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帶着這些問題走訪了東港區西湖鎮豎韓國小校長2人,教師6人,學生61人。在調查中瞭解到:從學校內部來説,構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需要建立在校長的領導下,以思想品德課和班主任、少先隊幹部為主體、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為骨幹,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管理體制。從校長到教師各負其責,共同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在走訪校長時,他講了:國小校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職責:

1、在上級領導部門的指導,領導、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2、建立合理有效的學校心理健康工作體制,加強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管理。

3、提高學校教師的心理教育水平,營造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4、提供必要的經費、場地與設施,配備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為心理健康教育創造必要的條件。

5、督導心理輔導室擬定心理輔導與心理健康教育計劃。

6、主動與家長和社會人士溝通,爭取社會力量對學校心理健

康教育工作的支持。

就如何在國小各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隨堂聽了陳忠祥老師的一節數學課,事後陳老師談了自己的做法:

二、發放調查問卷61份,設計的問題是:

1、學習疲勞2、學習困難3、厭學4、拒學5、多動傾向。回收調查問卷60份,感覺學習疲勞的有25人,佔總人數的41、6%,學習有困難的有10人,佔16、7%,厭學的佔10%,拒學的佔2%,多動傾向的佔1%,年齡在8-10歲,男孩多於女孩。

三、存在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

1、學習疲勞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從國小生的實際情況看,學業負擔重是導致一些學生疲勞的重要原因。其中學校作業每天在2小時者佔50%,家庭作業每天在2小時者佔12、69%,結果使得許多學生天天圍着課堂和書本作業轉,很少有時間參加體育鍛

煉和其他活動。臨近期中和期末考試,學生的課外作業量為平時的2倍。學校還頻頻要求家長代惠子抄寫已考過的試卷,要學生重做,理由是加深印象,減少錯誤,使得家長和孩子叫苦不迭。

2、造成兒童學習困難的原因較多,有兒童本身的原因,也有來自家庭學校方面的因素。

①國小生自身原因:大腦左右半球整合功能偏差。人類大腦左右兩半球各自掌管着不同的認知領域。大腦損傷,它影響兒童的感知、思維及情緒等方面,從而產生學習困難。疾病、虛弱身體障礙。有些兒童體質弱,還有的長期患病,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學習能力。

②家庭原因:父母的教養方式不當。有些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寄予孩子過高的期望、管教嚴厲,常用粗暴的方法對付孩子,致使孩子對學業失敗感到無助,產生了厭學情緒,考試成績總不理想,懼怕家長的懲罰,造成心理障礙。缺乏指導。有些家長本身文化水平較低,孩子在課堂上學不好的課程在家得不到父母的指導。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培養上缺乏必要的指導,導致學生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③學校原因。教學方法不當,教師缺乏耐心。缺乏學習方法的指導。對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缺乏耐心,往往還挖苦諷刺,使學生自尊心嚴重受挫,失去學習興趣。

3、厭學原因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學校、家庭和社會。在學校方面,老師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如“填鴨式”教學,強迫學習,濫用

懲罰,學生學習負擔重、作業多、壓力大、考試頻繁、學習過難、缺乏活動、遊戲,同學關係緊張等都有可能是造成厭學情緒的因素。家庭教養方式不當,也往往使孩子在學習上感到挫折感,考試不好,學習不好,就遭父母的責罵與毒打,使孩子對學習產生畏懼心理和厭煩情緒。社會上不良風氣如“一切向錢看”,“讀書無用論”等也是造成兒童厭學的社會誘因。

4、拒學原因:個別兒童自我控制能力差,形成極端退縮的性格特點,產生拒學現象。個別兒童不適應學校生活,害怕學習,害怕老師,害怕考試,害怕同學,不去學校是潛意識裏的一種逃避方式。孩子出生後一直與父母生活在一起,一旦分離就產生分離恐懼而影響上學。學校中功課太多、太難,使孩子感到焦慮,千方百計想逃避它,在沒有合理理由的情況下就可能轉化為疾病症狀,以此為藉口,獲得暫時的解脱。

5、多動傾向的原因:兒童聽講容易受外界干擾分散注意力,頻繁地從一項活動轉向另一項活動,做事有頭無尾。個別兒童不分場合,特別好動。在課堂上經常扭動,做小動作。好動、衝動造成一系列違反紀律、打架鬥毆等行為,為逃避懲罰,經常表現出説謊、逃學或離家出走等行為問題。

四、解決以上原因的措施:

1、學習課程若安排不當,難度較大的學科相繼排列,易使學生陷入高度疲勞狀態。課程安排要科學,有難度的學科與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適當調和。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

際情況力爭做到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繫,趣味性強,易被學生接受。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當採取多種教學手段,靈活運用,常教常新,多加指導,在教學環境上,為國小生安排一個舒適温馨的教室。課間休息雖然短暫,但對於學生恢復腦力十分重要,教師切忌拖堂。課外作業量要嚴格控制,儘量做到當堂講授,當堂練習,不留家庭作業,給學生留下適當的遊戲空間。保證兒童每天睡眠時間應為9到12小時。

2、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和家長應給予方法指導和情感支持。學習困難的學生大部分是學習不得法,雖然很努力,但學習效率不高。在學習方法上,教師和父母應給予具體的指導和訓練,使孩子掌握學習方法,並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情感上認可孩子,鼓勵他克服困難,不斷取得成功,注意及時表揚,使其樹立自信心,增加喜悦,增加生活的力量。另外,教師和家長要清楚他到底在哪個或哪些方面存在困難,並根據困難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和訓練。教師對學生的輔導時一定要有耐心,具有誠意。讓孩子相信他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學習方法不當,讓他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增強信心。

3、解決厭學的措施與方法:首先,教師要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讓他們做他們喜歡做的事,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使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做事,能夠體驗到成功的喜悦。要儘量減輕孩子的學習、作業和考試負擔,多開展一些“第二課堂”活動,讓孩子在做中學習,體驗積極的情感。

學生心理狀況調查報告 篇5

學生的國小時期是人的行為、性格和智力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由於身心變化比較快,加之文化知識及社會經驗的不足,極易受各種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很容易產生不健康的心理,導致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排除國小生認識、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礙,鍛鍊他們的意志品質,優化他們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質,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這是國小教育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國小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

通過對我校471名全體學生進行調查發現,我校學生的心理問題不是很嚴重,但我校學生中的心理問題還是普遍存在的,其主要表現來説是: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識強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當他們意識到某種威脅自尊的因素存在時,就會產生強烈不安、焦慮和恐懼,當自尊心受到傷害時,就會生氣、憤怒,常常神經過敏,多疑。

2、叛逆:

由於國小生正處於成長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脱家長和老師的監護,反對成人把自己當成小孩子,同時,為了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易對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態度。

3、嫉妒:

這是對他人的優勢地位在心中產生不愉快的情感。當別人比自己強(如學習、相貌、人緣等),表現出不悦、自殘、怨恨、憤怒甚至帶有破壞性的負面感情。

4、失落:

國小生抱有許多的幻想,希望將其變為現實,他們會付出種種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當這種需求持續得不到滿足或部分滿足,就產生了挫折,多表現在學習、吃穿、玩高檔的玩具等方面。這容易給中國小生帶來緊張、恐懼、憂鬱和失望。

5、自卑:

它是一種印證過多的自我否定而產生的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對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在人際交往中對自己的能力過低評價,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謹小慎微,行為萎縮,瞻前顧後等。

6、孤獨:

通過調查發現有些學生常常覺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葉孤舟,性格孤僻,不願意與人交往,卻抱怨別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納自己。心理學把這種心理狀態稱為閉鎖心理,由此產生的一種感到與世隔絕,孤獨寂寞的情緒體驗稱為孤獨感。

二、國小生心理障礙的主要成因

國小生出現這些心理問題,既有自身成長的因素,也有外部環境的因素,是“內因”和“外因”綜合作用的結果,歸結起來主要原因為以下三個方面。

1、兒童心理髮展規律和特點與父母高期望值之間的矛盾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在具有重視子女教育傳統的中國社會裏根深蒂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在兒女身上寄託着父母甚至幾代人未竟的希望與夢想。再加上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的特殊國情,絕大多數國小生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的全部希望都壓在了一個孩子的身上。在我們的身邊這樣的事情天天照樣進行着:可憐的父母們,正在為塑造他們自己心目中的音樂家、舞蹈家、畫家、書法家、外交家、國際象棋大師……而忙碌着。他們哪裏知道在孩子心裏深處早已播下了厭倦的種子!如此一廂情願的家庭教育,怎能不給兒童幼小的心靈蒙上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因此家長學習瞭解一些教育科學知識,能夠依據一定的理論指導自己的家教行為,並創造性地運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子女。既遵循兒童心理髮展的一般規律,又能把握住自己孩子的過高期望值,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互為補充,相輔相成,促使孩子健康成長,這是塑造國小生健康心裏的非常重要的一面。

2、兒童學習適應性及發展性與教師教學兒童化程度之間的矛盾

兒童從幼兒園步入國小有一個逐步適應校園生活新環境的問題。對一年級新生來説,從教師到同學有陌生之感,課程壓力作業負擔和正規學校教育的組織紀律約束等等,構成了新入學兒童心理適應的嚴峻挑戰。國小教師一定要注意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切實做到深入淺出,生動活潑,並努力通過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對各科學習的興趣,這對於國小生的學習適應和進一步發展有特殊的作用。除此之外,一位優秀的國小教師還應該有意識地多參加小孩子的各種遊戲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去了解國小生的語言、思維、快樂及需要,從而根據兒童的特點採取相應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在參與孩子的活動時,教師一定要放下成人的架子與老成,懷着一顆童心融入孩子們的世界,走進他們獨特而五彩繽紛的心靈空間,做孩子們的知心大朋友,建立起平等、信任、友愛的師生關係。如此教師怎能不受學生的歡迎?學生們又怎能不喜歡讀書學習?因此教師教學兒童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着國小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3、兒童個性發展與成人化社會環境之間的矛盾

人的心理衞生問題,大多是在成長過程中,因受到各種不良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而逐漸積累和發展起來的。國小生正處在成長髮育的重要階段。大腦機能尚未發育成熟,人格特徵還處於初步的形成過程中,整個心理髮展也還處在幼稚和不穩定時期。因此,國小生特別容易受到外界有害刺激的傷害和影響。孩子在學校裏受到的是單純的理想化的教育,一旦他們進入社會,才發現這個社會並非書本里講的那樣美好,他們就產生了困惑,甚至痛苦的思索。當然這個社會化的過程也是一個人格再塑的過程。如果引導不當,會造成兒童個性(人格)發展的嚴重扭曲或缺陷。

三、應對國小生心理障礙的主要對策

俗話説:“心病還需要心藥治”。心理疾病雖然形成原因複雜,處理起來較為棘手,但是並非與生俱來,更不是不可救治的。關鍵在於要以人為本,對症下藥,才能收到積極的成效。在實踐中,我校採用的主要方法是:

1、消除逆反心理——溝通與交流。

我們首先培養學生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要求他們在廣闊的社會中,磨練自己的思想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其次是要求他們從積極的意義上去理解大人,讓學生明白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是善意的批評,家長老師也使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樂,也會犯錯誤。我們只要抱着寬容的態度去理解這些事情,也就不會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時常提醒自己遇事儘量剋制,多進行溝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後是要求家長和教師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時瞭解他們在想什麼,想做什麼,多聽他們的呼聲,理解他們的歡樂與苦惱,放下長輩的架子,與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長幼關係。

2、消除自卑孤獨心理——增強自信

產生自卑孤獨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來説主要是因為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創傷、性格因素、家庭教育問題以及需要的得不到滿足,也存在家庭社會地位低下的、經濟境況困窘或單親家庭,會讓國小生有低人一頭的心理,總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消除自卑孤獨心理關鍵是對自己現存力量感到滿足!教師要幫助學生來分析他們的優點,正確做出評價,發揮自己的長處;其次是千方百計來提高他們的自信心。我們聯合各科教師共同給學生增強自信心,不讓他們覺得什麼都弄不好;最後是引導學生以勤補拙和揚長避短來克服自卑。教師要幫助這部分學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過勤奮努力,在某個方面做出成績來。

3、消除敏感與脆弱心理——培養意志

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提高認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學生自控水平,培養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觀消極的心態,樹立自信心和上進心;最後是教給學生釋放消極情緒,擺脱悲觀失望的方法,即通過組織他們參加社會實踐來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培養多方面的興趣來轉移注意力,多結交知心朋友,尋求社會力量的幫助(如看心理醫生)等。

現在的國小生是跨世紀的接班人,他們將隨着時代潮流,進入成人社會。要從根本上提高新一代的心理素質,塑造他們健全的人格,就必須優化、淨化社會環境,尊重兒童應有的權益,給他們創造良好的教育和成長條件,這是一個關係到整個民族前途命運的大事,讓我們每一位教師,每一位家長,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

學生心理狀況調查報告 篇6

一、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是在南陽市方城縣洋樓鎮第一中心國小全校1-6年級18個教學班進行的、共隨機抽取針對六年級發出的問卷22同學,共收回問卷22份。

二、調查工具

本次調查採用的是華東師大心理系周步誠教授修訂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量表》。也是目前我國中國小普遍採用的一個測試量表,該問卷我們針對學情隨機抽取共25個項目,八個內容量表為: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由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症狀、恐怖傾向、衝動傾向。內容量表總分反映個體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同時,根據各分量表統計結果,可診斷個體在某一方面的心理問題傾向與嚴重程度。心理健康總體水平焦慮傾向的標準分即由八個內容量表的標準分相加而成,以此來衡量心理健康總體水平。

三、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採用問卷調查和座談調查。問卷調查利用6年級各班信息技術課上課時間,以班級團體測驗方式進行。在學校微機室用電子表格問卷進行調查。調查數據運用電子表格操作和處理。

四、調查結果與分析

1、問卷調查

我們從六年級22人在一些問題的統計數據中很容易看出一些情況。

如,第10題“你上學讀書是為了什麼?”六年級有6人被調查學生選擇的是“A沒有知識不能生存”,其中有15人選擇的是“D讀書後賺大錢”。首先我們説無論有多少同學是隨意性選擇的,但有一點可以確定,被調查同學中大部分是明白或者説是在家長、老師、社會的影響下了解沒有知識不能生存是一條真理。而少數學生的讀書為賺大錢多多少少受傳統思想“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影響,受社會上一些沒有文化照樣掙大錢的人的不正常現象的誘惑。

第11題“課堂上老師提問”六年級11人學生選擇的是“想一會兒再回答”,其中3人選擇了“A馬上回答”,6人選擇了“D老師抽問才答,一般不回答”,2人選擇了等別人答。從這個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同學們大多能認識到老師提問以後必須思考好了再作答,但是因年齡和學習現狀等問題,六年級學生與低、中年級學生不同,不願意舉手,等老師抽問才回答是課堂中比較常見的狀態。

第13題“期末考試時”選擇A “心情緊張。B有點緊張。C無所謂。D有信心,不緊張”,我對六(1)班學生的選擇做為分析,其中選擇A的8人,選擇B的8人,選擇C的3人,選擇D的3人,可見學生對期末考試都比較重視,因為這關係到成績報告單,也可能是家長比較關注而影響到學生。3位有信心不緊張的學生並不是學生成績拔尖的,而是心理素質比較好,這與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培養分不開。第14題“爸爸媽媽回家晚了感到不安”,仍舊是分析六

(1)班學生,其中19人選擇會不安,3人選擇不會不安。從這一問題中可以看出學生對父母的依賴程度,作為高年級學生來説,他們中已經有一部分開始進入青春期,比較獨立,就問卷分析看,他們的內心深處仍十分希望有父母做伴。如今,父母時常因為忙於工作、應酬,忽略了對孩子成長的一種關注,本人認為這是造成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第15題“看電視遇到傷心或感人處時”我以六(1)班學生的回答做了統計,其中3人選B“沒有眼淚”,4人選C“那是假的”,6人選D“非常激動”,其餘同學均選擇的是“跟着流淚”。對於這個結果我還是有些意外的,我發現被調查的孩子比我想象中的要理性的多,但同時也感到一點焦慮,他們的理性會不會給他們的情感發展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如今的孩子越來越個性,越來越缺少同情心也是社會必須要關注的。

第20題“你心中的祕密最想告訴”A老師。B家長。C好朋友。D誰也不説。我對同學的回答進行了統計,選A的2人,選B的1人,選C的13人,選D的6人。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此班的孩子特別需要心理輔導課,因為一個人總把事情藏在心裏,不能得到釋放,長此以往對健康成長不利。還可以看出一點——六年級學生對教師已經沒有了依賴,對家長的依賴也不多,同伴交往成了他們主要的情感溝通渠道

第21題“當別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腳”,其中選A的是13人,選B的2人,選D的6人。從這道題目的回答也可以看出班級與班級的學生之間存在着不協調性,此班的學生比較頂真,若正確引導,讓它在學習、工作發揮其長處,那就是好事,若沒有正確引導,讓它存在於人際交往中,那將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第22題“對左右為難

的事要果斷選擇一種方法”,我也是對六(1)班同學的回答進行了統計,選B的15人,選B的7人,從這兒能看出學生還需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需要增強自信。這對他們的未來是非常需要的。

第16題“21”,我對同學的回答進行了統計,選A的14人,選B的2人,選C的4人,選D的2人。我認為選A

的學生比較有個性,我喜歡。選B的學生比較會做事,成功的機會更多一些。選C的同學比較容易放棄,當然也不排除明智的特例。

從問卷情況來看,學生需要老師對他們進行一些心理輔導與諮詢,相信心理輔導與諮詢對學生的成長來説是非常渴望的,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高年級的老師應該努力學生相關的心理衞生知識,做學生的心理顧問,及時為學生進行心理疏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營造更和諧的師生關係。

2、座談調查

根據國小國小生心理問題檢出表內容量表統計結果顯示,我校國小生有一定心理問題傾向其嚴重者的分佈依次主要集中在學習焦慮、自責傾向、身體症狀等方面。

(1)學習焦慮該項內容量表在1-6年級國小中共檢出153人,檢出率為51、69%,列八個項目首位。整體來看,我校國小生學習焦慮水平偏高。學習焦慮不僅阻礙了學生的學習,而且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據調查,有學習焦慮的學生70%以上伴有頭痛、心慌、胸悶現象,嚴重的經常出現精神恍惚、失眠、頭暈等疾病症狀。他們害怕學習,對學習有畏難情緒,對學習有厭煩心理而不願意去學習,一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7je63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