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範文範例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範文範例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入城鎮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伴隨着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羣體———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留守兒童多由祖輩照顧,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留守兒童”羣體中最為突出,導致大部分留守兒童在道德品質、學習成績、身心健康等方面出現諸多問題。為了更多地瞭解、關注全縣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分析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對策。近期,許昌縣教育部門組織人員深入河街、艾莊等鄉鎮開展了調查活動,現報告如下。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範文範例

一、總體現狀

截至XX年6月,該縣共有中小學生76071人,留守兒童12751人,佔學生總數的16.8%;其中女生5818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45.6%,男生6933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54.4%;國小留守兒童9190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72%,佔國小生總數的17.2%,中學留守兒童3561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28%,佔中學生總數的15.8%;寄宿生6468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51%,非寄宿生6283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49%;父母雙方中一方外出的7398人,佔留守兒童總數的58%,兩方均外出的5353人,佔42%。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習教育問題突出。一是留守兒童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監護人因年齡、身體、文化水平等方面原因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二是學校教育泛化,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心理健康狀況和生活狀況缺乏有針對性的關注和關愛。三是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後,教育經費相對匱乏、師資力量薄弱、教育水平和教育設施較落後。四是學校與家庭之間缺乏溝通,家庭和學校監護不力等原因,導致在校留守兒童學習的總體成績低於城鄉、農村正常家庭孩子。

(二)身心健康發展存在諸多缺陷。一是人格發展不健全。從個性特徵上看,留守兒童常常會表現為兩種傾向:要麼內向、孤僻、不合羣、不善與人交流;要麼脾氣暴躁、衝動易怒;或者過分淘氣,做出一些特別的舉動,來吸引老師注意自己。二是性格有明顯缺陷。監護人管不了、不會管,外出父母則管不到,致使留守學生幾乎生活在“無監護”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為中心等極端性格。三是道德行為規範失常。監護不力、自控能力較差,留守兒童無法抵制各種不良誘惑,使其道德準則下降,容易出現厭學逃學輟學、打羣架偷盜等不良甚至違法行為。四是身體健康狀況差。由於農村醫療條件相對差、留守兒童生活衞生習慣不當等原因,造成他們身體素質較差,飲食和營養狀況不佳。

(三)良好行為習慣難以養成。一是飲食起居、清潔衞生等生活行為有待規範。80%的留守兒童生活質量較差、無規律,在個人衞生、文明禮貌等方面存在問題。二是組織紀律、學習方式方法等學習行為方面有待規範。留守兒童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比其他學生差,缺乏學習熱情,消極、被動對待學習。三是加強身體鍛鍊、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等方面有待規範。

(四)安全保護有待提高。由於學校與家庭之間安全紐帶銜接不上,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之留守兒童自我保護意識較差、防護能力弱,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安全事件時有發生。

三、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從社會角度看,大量農民工進城以及城鄉壁壘的存在是農村留守兒童形成的根本原因。城鄉流動人口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户籍制度以及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使進城務工人員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高昂費用、升學考試、各地教材版本不同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二)從家庭角度看,親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影響了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家庭教育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實施者主要是父母,影響教育效果的關鍵因素是親子關係狀況。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孩子長期生活在缺少父愛、母愛的環境下,勢必會對孩子的心理髮展帶來不利影響,也造成了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從而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教育、身心健康發展。

(三)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留守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針對性管理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勢必需要強化學校教育,需要通過教師、班級集體的温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老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學校針對留守兒童的管理制度缺失,大多沒有建立跟蹤管理檔案,留守兒童的關愛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實。

四、對策與建議

(一)從社會職能上,要強化政府行為和統籌協調力度

一是加強宏觀調控。建議政府及相關部門加強研究,適時推進户籍制度改革,促進異地入學等教育權益的公平享受和根本保障;同時在政策中做出具體規定,完善各地政府管理制度,構建政府主導、多部門共管的領導體系和制定科學可行的部門組織協調機制,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生活保障和教育保障。

二是完善縣級留守兒童動態監測機制。建立全縣統一的留守兒童信息化管理平台,統一規劃、統一收集、統一管理,建立農村留守兒童信息數據庫,實現動態、及時管理。

三是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實行寄宿制管理是有效加強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最重要形式。儘快完善農村中國小寄宿制學校的硬件設施,減少留守兒童的分散寄養造成的管理空檔,減緩因思念父母而帶來的心理壓力。

四是規範留守兒童的社會化託管工作。大量就讀於非寄宿制學校的留守兒童,其課外尤其是節假日期間的校外教育管理問題是一個亟待重視與規範的問題,建立校外託管中心或“留守兒童之家”等機構集中進行社會化教育管理勢在必行。政府可以通過政策引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文化補習、假期託管、文化娛樂等適應農村特點的服務機構,不斷滿足留守兒童的需要。

(二)從家庭教育上,要引導父母正確處理外出務工與教育子女的關係

調查顯示,父母一方外出比雙方均外出對孩子的影響相對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打工時,如果沒有可靠監護人,最好留一個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則要改變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則上最好做到每個星期交流一次。在溝通內容上,不能只談生活,應該全面瞭解其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情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在溝通方式上,除電話聯繫外,可以用書信的方式,這對於孩子的情感發展非常有幫助。還要與孩子的班主任、監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繫,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和辦法,做到掙錢與教育子女兩不誤。

(三)從教育體系上,要重點加強農村中國小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

一是強化學校的教育責任。要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努力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和監護條件;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強化教師責任,實施心靈關愛,引導留守兒童積極向上。已建成的農村少年宮要充分發揮其作用,豐富留守兒童課外活動。

二是健全與完善關愛留守兒童的相關制度。進一步健全與完善“師生談心交友制度”、“家校聯繫制度”、“親情溝通制度”、“師生結對幫扶制度”、“學校心理援助制度”等,以制度保障留守兒童關愛工作的落實。

三是建立校級留守兒童跟蹤管理檔案。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分類區別對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學校老師要經常與家長(監護人)聯繫,瞭解孩子在家的情況,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籍他們殘缺的感情。

四是在課程上大膽創新。在提供知識教育的同時,也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對於留守兒童,更要在課程教學中加強健康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條件的學校要成立心理諮詢室,專設心理健康老師,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自尊、自信、自強、自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768p8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