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為更好維護農村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關心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結合“走進青年、轉變作風、改進工作”大調研活動,權益部組成調研組,先後赴青島市市北區、濟寧市魚台縣開展了調研活動,就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提出相關對策,並結合全國全省的有關情況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一、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全國婦聯20**年5月發佈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已超過6000萬,且總體規模不斷擴大。目前,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我省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已達109.28萬人,已佔全省兒童總數的6.4%,總體數量比較大。近年來,留守兒童問題越來越受到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XX年10月,中央綜治辦、團中央共同啟動了全國重點青少年羣體服務管理和預防犯罪試點工作,將農村留守兒童納入了服務管理對象。隨後山東啟動了省級試點工作,將濟寧鄒城、菏澤單縣作為農村留守兒童的試點縣(市、區),開展了關愛幫扶和權益維護工作。省第十三次團代會,團省委提出了實施“五項行動”的戰略部署,其中,在青春同行行動實施過程中,各級團組織充分整合黨政和社會資源,不斷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等弱勢青少年羣體的成長髮展環境,暢通維權渠道,滿足他們的現實需求,維護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促進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20**年8月,全省重點青少年羣體服務管理和預防犯罪工作全面啟動,力爭通過兩年半左右的時間,實現包括農村留守兒童在內的五類重點青少年羣體在全省縣級以上地區工作的全覆蓋。這一系列措施,有力的推動了農村留守兒童權益維護工作的深入開展,為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學習環境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農村留守兒童產生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城市工業和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加快了城市化發展進程,帶動了人口由農村到城市的空前移轉,但由於二元對立的城鄉户籍與經濟、教育福利政策以及自身的經濟條件,許多年輕的父母們不能帶孩子在身邊生活學習,只能由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親戚或父母一方在老家撫養照顧,造成孩子與雙親長期不能共同生活的局面,從而出現了大批的農村留守兒童。據調查顯示,當前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心理、行為、安全等各種問題,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

1。 心理問題。造成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最主要原因是親情缺失。留守兒童所處的國小、國中年齡段是其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可塑性強,自制力差,容易受外界因素影響而產生心理問題。在魚台縣,大部分的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監護或親友臨時監護,孩子從父母身上得到的關愛很少,因而缺乏自信和安全感,進而導致心理上的敵對和焦慮情緒。據古亭街道繆集村負責人介紹,該村有1/3左右的留守兒童表現為任性、抑鬱、不願吐露心聲,有的孩子還會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還有少數兒童因缺乏父母的監護、缺少與同伴和監護人的交流而有被遺棄的感覺,對父母產生怨恨情緒等。甚至出現心理障礙:性格孤僻、偏執、自私、冷淡等,對兒童成年後的行為方式和人際交往產生不利影響。

2。 品行問題。由於父母雙方或一方的缺位,易導致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言傳身教,缺乏學習基本生活知識、技能以及基本社會行為規範最直接的教育途徑,此時如果缺乏正確引導,很可能引發行為失範。很多常年在外打工的農民由於受教育水平相對較低,存在認識上的偏差。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有學校管理學習,有老人照顧生活,自己在經濟上提供支持即可彌補情感上對孩子的虧欠,因而無節制、無計劃的給孩子零用錢。部分孩子由於缺少正確引導,養成不肯吃苦,不思進取,好吃懶做的不良行為習慣。另外,調查發現,監護人與學校信息溝通不暢,也會出現監管失控局面,比如一些留守兒童自由散漫、聚眾玩耍,甚至有一部分學生染上吸煙、喝酒等不良行為,身心得不到健康發展。如果留守兒童長期處於這種環境中,他們的行為習慣很容易發生消極變化。

3。 安全問題。留守兒童自身年幼、思想單純,辨別是非以及自我防護的能力弱,容易受到人身侵害或者意外傷害。甚至成為不法分子侵害的對象。據統計,農村留守兒童發生摔傷、燒傷、燙傷、被拐騙、交通意外、女孩受到性侵犯等事故率及違法犯罪率比一般兒童高。在中國小生安全隱患事件排查中,留守兒童佔據了安全事故的大部分。學生不在校期間,是留守兒童最易發生安全隱患的時段。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入夏以來,山東省共有37個花樣少年不幸溺水身亡,其中暑期的短短兩個多月期間發生了16起兒童溺水事件,34個孩子溺亡,逝去的多是留守兒童。這種現象説明留守兒童由於沒有父母的呵護和指導,缺乏應變和自我保護能力,其人身安全令人擔憂。

4。 學習問題。由於留守兒童多在祖輩或其他親屬的監護下成長,他們往往面臨在幼兒期間缺乏啟蒙教育,學齡期間缺少監督輔導的現狀。他們的學習熱情不如其他同學,學習成績明顯不如其他同學。長期下去便會失去自信心,導致對學習不感興趣,缺乏動力,並逐漸產生厭學情緒。繆集村負責人告訴我們,有些留守兒童受父母“讀書無用論”思想的影響,在心理上牴觸學習,缺乏學習積極性,產生厭學情緒,進而過早外出打工貼補家用,對兒童自身及社會都會產生不良影響。隨父母進城生活的留守兒童,由於公立學校的門檻高,他們只能進入一些不規範的私立學校或農民工子弟學校,而這些學校教學質量相對較差。儘管如此他們也不能長期在外地上學,由於中大學聯考對生源地的嚴格要求,他們不得不在國中就返回農村上學,做留守兒童。由於各地教材不統一,從外地返回的留守兒童很難適應當地的教材和農村老師的教學模式,使原本就不好的學習成績再度下滑。

5。 生活問題。對於由祖父母照看的留守兒童來講,祖父母年紀較大,留守兒童有時不僅不能得到良好的照顧,反而還需照顧年邁的祖父母,承擔很多農活和家務,過早的分擔家庭負擔會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在醫療保障方面,許多留守兒童生病後無人照顧,也往往沒有能力和條件去醫院救治,只能採取一些簡單、傳統的方法治療。另外一個很突出的問題是內心孤獨,留守兒童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見不到父母,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但卻又無可奈何,只能面對現狀。年紀稍小一點的留守兒童可能會因為注意力的轉移慢慢減輕一些孤獨感,隨着他們成長,留守兒童會逐漸意識到家庭完整和父母關懷的重要性,對生活狀況的滿意度將會大大降低。

三、對策和建議

鑑於上述分析,可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無論是學業、心理、健康、前途都值關注。解決好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各界的更多的關心和支持,做到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四位一體”,切實解決好留守兒童問題。

(一)家庭層面

1。 轉變教育觀念。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長的教育觀念會對子女的學習動機及學習興趣產生直接影響,要保證子女受教育的權利,拋棄狹隘的“讀書無用”等錯誤思想,將下一代的健康發展放在首位。要使孩子成為一個正直、誠實、善良的人,並養成良好的習慣,需要家長在生活中時刻觀察、引導和教育。因此,外出務工的父母應與監護人經常聯繫及時交流,要求監護人對留守子女在學習、思想和生活上進行認真教育、監督和管理,及時反饋子女的情況,保障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2。 轉變外出務工方式。相當多的留守兒童往往是父母雙方都外出務工,這樣的兒童較之父母雙方有一方在家的更為不幸。因此,夫妻二人儘量不要一同外出務工,家長也可適當調整外出務工方式,投入更多的時間同子女進行交流和溝通,比如每天或隔天在固定的時間打電話,定期回家看望孩子等方式,儘量消除孩子內心的孤獨感和不平衡感,使他們在父母外出打工的同時還能體味到親情的温暖。家長們還應該經常以寫信、打電話等方式,向老師和監護人多詢問孩子在學校、家裏的學習及生活情況,及時發現和解決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

(二)學校層面

1。 加強師資建設。針對農村學校師資隊伍弱化的現象,學校應加強教師綜合素質培訓,提高處理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不僅在學習上給予鼓勵與監督,還要在生活上多關照他們,鼓勵班級同學用班集體的温暖去感染他們,讓他們感受到自己並不是孤單與無助的,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最終形成自尊、自信、樂觀的生活態度。教師要加強與留守兒童的父母或監護人的溝通,經常對留守兒童進行家訪,及時深入瞭解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情況以及遇到的困難,根據不同情況採取幫扶措施。可以通過建立家庭聯繫卡、電話溝通等形式,及時向家長、監護人反映孩子的學習情況和思想動態,密切家校聯繫。

2。 建立監護系統。學校是留守兒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要加強學校綜合環境的優化,搞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營造關愛留守兒童的校園氛圍。第一,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建議在全學校範圍內建立留守兒童檔案,登記每一個留守兒童的具體情況。有條件的學校成立留守兒童管理和教育工作小組,以定期召開座談會的形式,掌握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及思想動態。第二,建立“代管家長”制度。學校教師和留守兒童結成幫扶對象,老師充當父母的角色,及時解決他們學習、生活上的困難,讓孩子們感覺到父母就在他們身邊。第三,關愛留守兒童。學校可以對住校的留守兒童提供生活上的便利,並安排專人對留守兒童進行管理,經常深入宿舍指導學生妥善安排一週的生活,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

3。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兒童正處於身心發展的轉折期,他們的可塑性大、明辨是非的能力差、自制力差,如果缺乏成人適當的約束及科學的引導,很容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學校可通過開設心理課程,由專門的心理教師講授心理知識,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有條件的農村學校可以設置心理諮詢室,通過心理測驗、心理輔導、心理鍛鍊等多種形式系統全面的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

(三)政府層面

1。 制定相關政策。一是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適當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以促進農村本土特色經濟的發展,加快農村經濟產業化及現代化的進程。同時增加對農業的補貼,提高農產品的價格,進一步引導農民開展多種經營,逐步實現農村城鎮化的目標。同時為回鄉創業人員爭取資金、税費及手續等多方面的優惠政策引導他們回鄉創業,並加大對農民創辦企業的扶持力度,在農村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從而減少跨地域勞工的輸出,從源頭上減少農村留守兒童的產生。二是加快城鄉二元體制改革步伐。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建立以常住人口為服務對象的管理模式和新型社會資源配置方式,使流入城市的農民享有與城市人口平等的權利。以户籍制度改革為中心,進一步推進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制度的完善和創新,逐步縮小城鄉差別,降低農民工及其家屬進城居住的經濟成本,促進農民工向城市居民轉變。三是改革教育體制。我國義務教育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體制。受教育經費影響,流動人口子女在流入地上學難問題。因此,政府要堅持“兩為主”原則,逐步開放包括重點中國小在內的所有城市公辦學校。同時,接收農民工子女的學校應免收其借讀費、避免歧視現象,讓這些孩子能夠得到均等的受教育機會。大力扶持民辦教育,改革會考和大學聯考制度等,鼓勵更多的農民工將子女帶在身邊,從而遏制留守兒童數量迅速增加的趨勢。

2。 增加政府對留守兒童的財政支持。中央和省級財政要加大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力度,改變優質教育資源過分集中於城市的不合理現狀,大力改善農村的辦學條件,進一步提高農村學校的教學水平與質量。提高農村教師的待遇,鼓勵大學生與年輕教師紮根於農村的基礎教育當中。另外,政府要改革教育體制,建立以常住人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把長期居住在城市的農民工子女納入教育經費預算之內。

3。 建立農村寄宿制學校。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國小不具備寄宿條件,部分實施寄宿制的學校的條件也非常艱苦,大多數中國小並沒有配備專門的生活老師。據瞭解,寄宿制學校深受師生們歡迎,主要原因是可以經常接觸老師及同齡人,這樣可以減少因思念親人而帶來的心理壓力,對於兒童的成長是有益的。在這種寄宿制的學校裏,留守兒童可以更多地享受集體生活的氛圍,可以得到教師更多的關愛,可以獲得來自教師的對自己的熱情期待,即“皮格馬利翁”效應,它對改變兒童的行為有很大作用。實踐證明建立寄宿制學校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能夠解決留守兒童安全、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問題,能夠有效的緩解家庭教育的不足。因此,在當前留守兒童數量逐年遞增的情況下,政府要下大力度增加寄宿制學校的數量。

(四)社會層面

1。 建立完善的留守兒童教育及監護體系。在無法解決留守兒童與父母在一起時間過短這一問題的情況下,建立完善社會留守兒童教育監護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建立由社會為主體的代理機構。如建立“代理家長”制度,由各級團組織、團幹部、村社幹部、有能力的黨員及社會有識之士,按照“自願、平等”的原則,成為該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針對結對幫扶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細心照顧其生活,悉心指導其學習,耐心引導其心理,做孩子學習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情人及成長的保護人。按時組織一些活動,架起一座留守孩子與父母之間溝通的橋樑,引導他們健康的成長。二是充分發揮村委會作用。重視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按時對留守兒童的情況進行排查,並開展一系列活動,對留守兒童進行正面的引導。利用現有條件加強對監護人的教育並制定監護人職責條例,宣傳新的教育觀念來提高監護人的素質,使他們真正擔負起監護人的職責。

2。 加強公眾的社會責任意識。一是,加強相關社會組織的建設,調動一切可調動的社會力量幫助留守兒童。對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進行積極的宣傳,以引起全社會的關注。二是發揮社區的綜合教育功能,形成以社區、學校和家庭三者為主的立體式教育管理網絡,建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監護體系。三是加強媒體宣傳,調動全社會力量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基本權利的關注力度。四是淨化學校及社區的育人環境。學校周邊的網吧、錄像廳、遊戲廳等場所都應禁止開辦;社區中可以開辦圖書室、活動室等,方便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學習、娛樂。

總之,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涉及千家萬户,關係着廣大農村勞動力的有效轉移,關係着整個國家經濟質量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同樣也關係着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深遠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不僅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關懷,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關愛。讓所有的留守兒童都能夠遠離孤獨、寂寞和無人關愛的痛苦,讓他們能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樣,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下,這是全社會愛心人士的共同心聲。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有愛心和責任在,辦法就總會比困難多,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就不會成為空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9lyo3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