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關於七年級學生與父母溝通問題的調查報告

關於七年級學生與父母溝通問題的調查報告

調查背景:

關於七年級學生與父母溝通問題的調查報告

在實習的時候,班上一個女孩子和我説:“老師,我考試考差了,我不敢回家,我怕我媽罵我,她一罵我我連死的心都有。”另外,在開完家長會之後,我看到不少孩子們在qq簽名上都寫着:家長會結束之後自己捱罵了;要不就寫着:這次開完家長會之後沒捱罵,很開心。看着這類話語,我不由得思考起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問題。從七年級二班的情況看來,相當一部分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一直都停留在教訓這個層面上,沒有和孩子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和對話。

小時候,父母一直是孩子眼中的巨人,父母似乎無所不能。當幼兒園或者國小學校裏發生了什麼事情,孩子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衝回家裏告訴爸爸媽媽。但是上了國中之後,孩子們漸漸地和父母的溝通變得少了,有的孩子甚至把向父母的心門給關上了。

子女與父母兩代人之間由於時代背景、社會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對同一件事的判斷和處理也會不同,當父母沒有習慣讓子女按照子女自己的觀念和方式處理問題,而作為子女的又沒有和父母進行有效地溝通時,摩擦就發生了。一個人的獨立人格是漸漸成熟的,七年級的學生剛剛步入青春期,在國小與中學的過去階段,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一切東西都在改變。這個年紀的學生在朦朧的希望自己獨立的早期,常會做出一些在長輩看來不盡準確地判斷,當父母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而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像以前那樣毫無意見的聽從自己的指揮,矛盾就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父母也是普通人,他們也有自己的不安全感、需求和情緒,他們的觀點不一定就是對的,他們的表達方式也不一定妥當,但是,天下最愛你最希望你幸福的人還是你的父母。明白了這一點,你再與父母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想想,你就會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了,父母的不少“錯誤”和“缺點”也就不再是錯誤和缺點了。

人與人之間是需要溝通的。海倫凱勒説過這樣一句話:我們何時才能學會我們全部彼此相互關心,我們是整體的一員。你有體諒過你的父母嗎?你需要父母更多的理解嗎?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缺乏溝通這個問題?如何與父母交流?如何讓父母重視你的感受,理解你的想法?

我的調查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一下五個階段:一、確定研究方向;二、根據研究方向設計調查問卷;三、在湛師附中七年級二班進行調查;四、整理調查問卷並統計數據;五、分析調查結果、查閲相關資料,得出調查報告。

結果分析:

我在七年級(2)班發下了56份調查問卷,收回52份調查問卷,其中有兩份問卷作廢,所以最後得到的有效問卷有50份。

通過問卷調查了湛師附中七年級(2)班50名同學後結果發現,有56%的同學在家裏常常喜歡獨自一個人,36%的同學喜歡和爸爸媽媽在一起,8%的同學選擇了單獨和媽媽在一起,而選擇單獨與爸爸在一起的則沒有。60%的同學認為自己與家人的關係平等,相互理解和尊重,只有一位同學選擇了“關係緊張,有對立現象”這一選項,而選擇“比較親密,有什麼想法都會與家人交流”的同學只有26%,從這裏可以窺見學生們與父母並不是十分親密,有一種敬而疏遠的態度。

當被問到學生是否經常溝通時,有60%的同學表示較經常與他們的父母溝通,44%的同學則選擇了“一般”,選擇“基本上不進行”和“很頻繁”這兩個選項的同學都只有極個別幾個。在家裏“主要是媽媽與學生溝通”和“主要是爸爸媽媽一起與學生溝通”各佔44%,選擇“主要是爸爸與學生溝通”的只有8%,由此可見,父母親中與孩子溝通交流占主導地位的是母親。

家長與學生溝通的內容主要有學習、家裏的小事、談論同學和老師和社會新聞事件,而家長的工作則很少提到;而學生與家長溝通的內容主要有在學校發生的事、成績和學習方法、家裏的事等。學生在犯錯、和朋友鬧彆扭、考試考砸了、遇到開心的事時都會選擇主動與家長溝通,其中選擇“遇到開心的事”的學生佔了78%,另外還有46%的學生在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時也會主動與家長溝通。從調查中課得知,學生們與家長溝通的話題還是挺多的。

主要的溝通方式是面對面對話溝通,而學生與家長溝通的地點一般在客廳,時間多數(64%)是選擇“不論時間”。學生與家長結束溝通的情形通常是原定要談的事談完就結束。總體看來,學生們不反感與家長溝通的,對“是否喜歡和父母溝通”這一問題持“一般”態度和“較喜歡、喜歡”態度的學生各佔48%。

當被問到“你是否擅長與父母溝通”時,48%的學生選擇了“一般”,44%的學生選擇了“較擅長、擅長”;另外,有16%的學生選擇“不擅長”。54%的學生對與父母溝通表示感興趣,還有48%的學生表示對父母溝通的興趣程度只是一般。

傳統觀念認為,子女與父母有了好的家庭關係,溝通就不會有什麼問題。但調查結果顯示並非如此。那些自認為與父母關係很好的同學在與父母的溝通時,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有70%的同學覺得與父母聊天“一般、有一點效果”,只有有24%的同學覺得與父母溝通之後認為需要解決的問題得到了良好的解決。家長一般會採取訓斥、通過合適的方式懲罰、打罵、進行規勸並要求下次不能再犯、瞭解前因後果與之溝通以改正錯誤等各種各樣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這幾個選項在學生的調查問卷中所反映的比重相當,可以看出,家長為了管教好自己的孩子,什麼招數都用上了,可是管用還是不管用,結果就大相徑庭了。

64%的學生認為其與父母溝通時有時會發生分歧,在和父母發生意見分歧或者爭吵時,學生多數選擇“比較平靜的解釋”和“沉默”,其次是“頂嘴”和“直接不理,冷戰”。這個結果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很多,我一開始以為選B選項的人會少一些,但是沒想到這個選項的票數是最多的,希望學生們在實際生活中遇到和父母發生意見分歧或爭吵時,真的可以平靜且理性的對父母作出解釋。

絕大部分學生在與父母吵完架後在較短時間內(一般是一兩個小時候之後)可以和好,和好的方式大多是“自動和好”,其次是自己或者父母主動。學生和朋友在一起時有時會談到父母,但是這種情況不多。

56%的學生選擇父母和學生雙方多數不會告訴對方關於自己的小祕密,64%的學生有時會幫父母的忙,28%的學生經常會,還有20%的學生選擇了很少會。56%的學生認為自己父母的關係“很好,相處融洽”,另外44%的學生則認為自己和父母的關係“一般般”。

分析整理調查得來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對事物之間的看法不同是子女與父母間正常溝通的最大障礙,在所有被調查者中佔到了48%,其中“時代的變化,父母落後了”,“行為舉止、習慣的不同”以及“父母的要求太高了”這些方面也是是造成七年級學生與父母之間溝通障礙的原因。

調查還表明,親子之間交談的內容多半是關於子女的學習,有近65%。而很少有父母會談及自身,僅16%左右的家長會偶爾提及,但也只是輕微帶過。這樣子女就很難了解父母心裏的一些想法,無助於溝通。且如果問題涉及到了個人隱私,幾乎93%的父母都會下意識採取迴避。而且在調查中約有30%的學生會主動去和父母談心,並且大部分學生在與父母的談話中會與父母發生分歧。但值得高興的是在調查結果中大部分同學願意在與父母的溝通中持有積極態度,但同時也有一部分仍持有順其自然的態度。60%的學生認為處理矛盾比較好的做法是互相理解、換位思考。

70%的學生表示“有時”會做家務,而“經常”做家務的只佔20%,學生在家裏做家務一般都是被動的,父母叫了才做家務和叫了也不做家務的佔到了64%。由此可見,學生在家裏多數有做過家務,但是頻率不高,而且極少是自己積極主動去做。

孩子們的心聲:

“要互相理解,才能更好解決問題”

“請不要強迫我按照你們的模式生活”

“不要每天在我耳邊説來説去”

“不要太多要求,也不要太強迫我學習,給我多一點時間休息”

“爸爸媽媽,希望您能在生活中理解和支持我”

“請不要拿我和別人作比較,也不要使用家庭暴力”

“不要每天叮囑同一件事,不要插手我和朋友之間的事,也不要在我面前説我朋友的壞話。”

“他們總是強詞奪理”

“希望爸爸媽媽不要管我那麼嚴,給我一點點私人的空間。”

1、 主動交流:主動的不僅僅是指孩子,還有父母。雙方可以聊聊自己見到的新鮮事。

2、 認真傾聽:父母批評你,甚至責罵你的時候,先不要急着反駁,試着聽聽父母的説法;而做父母的,當自己小孩犯錯時,不能一味地責怪或者打罵,應該給機會給孩子解釋。

3、 學會道歉:錯了就是錯了,錯了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錯了還不肯道歉、改正。

4、 控制情緒:父母發脾氣,自己躲着點;自己情緒不好,找點高興的事做……學會控制情緒,避免頂嘴、發脾氣的最好方法是:多做幾個深呼吸、離開一會兒、甚至用冷水洗洗臉……要知道在發怒的情況下,任何事情都無法圓滿解決。

5、 善於體諒:老爸老媽一定有錯怪你的時候,就像你有時也會誤解他們一樣。可能錯不在你,你特別委屈,可爭辯也沒有多大的用處。也許父母勞累過度,也許父母有他們無法承受的壓力,或許他們遇到了很麻煩……多多體諒為上。換個時間、選擇好的方法,再與父母溝通,別忘了要給他們一些安慰。

6、 學會負責:要想讓父母知道自己長大了,最好的方法是學會負責任。大事可能還做不好,小事總可以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着洗碗、擦窗、打掃衞生。要是和父母一起做這些事,溝通就在共同勞動之中實現了。還有,學習不用父母擔心,儘量體諒父母的難處……

7、 學會感恩:學會感恩,是做人的基本,父母為你付出的這一切並不是理所當然的,我們作為孩子的要懂得父母的辛苦。

總結: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幸福美滿的家庭,是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最重要的條件。有不良問題的家庭,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往往會產生不良的影響,使孩子心靈遭受創傷,嚴重的會使孩子精神偏異,危害終生。因此,父母必須重視和孩子的溝通與交流,並要瞭解他們的心理特點。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是很重要的。那麼如何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

父母們一定要意識到,家庭氣氛對孩子的成長將起到重要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一定要注意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

第一,家庭成員之間應相互關心,相互尊重。老人要體諒小輩,小輩要孝敬老人。婆媳不和是常見的家庭矛盾,需要雙方多多努力,相互諒解,夫妻倆更要相親相愛,同心同德。

第二,父母之間要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發生衝突,吵吵鬧鬧,甚至打架。這樣會讓孩子受到驚嚇,手足無措,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第三,民主是良好的家庭氣氛中不可缺少的要素。重要的決定,應該由全體家庭成員,包括孩子,一起協商後作出,尤其是父母與子女之間,若建立了一種民主平等的關係,將有助於形成良好的家庭氣氛。

第四,要力求使家庭的氣氛保持一種輕鬆的狀態。若家庭氣氛太沉悶、太壓抑,對孩子的心理髮展是不利的。如父母在外面有什麼不順心、不愉快,不應該將它帶回家裏來,更不應該將它朝孩子發泄。父母對孩子學習方面的壓力也不要太大。孩子放學回來,作父母的也要和孩子一起聊聊天,活動活動,看看電視,這樣看起來好像耽誤了時間,實際上調劑了生活,活躍了氣氛,終究是得大於失的。

最後,父母們應注意加強自身修養,注意提高文化修養和素質。一個人文化修養好,有較豐富的內涵,才會有文明的舉止,高雅的愛好等。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容易成為一個有修養、講文明的人。

總之,為了孩子健康的成長,應努力營造一個温馨、文明的家庭氣氛。

作為子女我們也有義務主動與父母交流溝通。要知道,從爸爸媽媽成立家庭的第一天起,我們的家庭便開始經歷它特有的生命週期。正如一個人的一生要經歷不同的時期一樣,家庭也要經歷不同的階段;在不同的階段中,每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都會發生變化。當我們進入青春期的時候,兒女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從原來的未成人與成人的關係逐漸轉變為成人與成人之間的關係,父母之間的關係也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你和父母都要主動適應這種家庭關係的質的變化。更多的時侯,我們需要用自己的行動,而不是用口舌向父母證明自己的成熟。仔細想想,父母對我們不放心難道就沒有道理嗎?如果你平時做事總是馬馬虎虎、丟三落四、虎頭蛇尾,在家裏很少承擔責任,父母有什麼理由相信你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呢?

多給父母一些信任你的理由,不妨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在家裏主動分擔一些家務,保證做得又快又好;儘可能多地照顧好自己的飲食起居,減輕父母的負擔……如果父母發現,每此你都能很好地完成他們交給你的任務,那麼,他們不但願意多給你一些自己做決定的機會,而且還會對你的能力大加讚賞。只有你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你有責任心,你有獨立能力,你才會贏得父母對你的信任。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與父母溝通交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60p8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