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報告 >調查報告 >

關於獨生子女社會問題調查報告

關於獨生子女社會問題調查報告

我們都知道物極必反,人口的容量也只有環境的容量相適應才能社會和諧有序的發展,鑑於人口的壓力,,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獨生子女家庭所佔比例更是逐年增高,獨生子女逐漸成為中國一個龐大的社會羣體相應,獨生子女的心理衞生問題也日益受到關注。經過調查,我們瞭解到當代獨生子女由於特殊的成長環境和教育環境產生了一些心理方面的問題。

關於獨生子女社會問題調查報告

獨生子女比起非獨生子女更任性、發脾氣、敏感、膽小、孤獨,內向等情緒問題;生活自理能力差、獨立生活能力差,經不起生活磨鍊常常難以適應社會等適應能力。

自我中心意識強、性格獨立、依賴性強,一旦受點挫折就發脾氣,缺乏責任感,,不願與人分享, 團隊協作意識差,且懶惰自私等性格問題。

這些狀況的產生是有深刻的原因的。經過調查發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社會因素

由於市場經濟引入了競爭機制,從而為人們充分發揮能力,展開公平競爭提供了可能,且這競爭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更加激烈。社會的現實,衝擊了處在伊甸園中的大學生的平靜心理,特別衝擊着那些自始自終都在“保護傘”下長大的獨生子女大學生。當他們遇到老師的批評、考試的失敗、評獎的落選等現實受到挫折後,就會產生消極的心理狀態,或自暴自棄,盲目混日子;或臨陣退縮,申請退學而逃之夭夭…

同時,隨着改革開放的推行,個人至上、金錢至上、享樂至上的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也 影響獨生子女大學生的心理狀態,特別是現在高校畢業分配製度改革後,他們的去向更趨向於功利化和實用化,對政治活動,集體活動不感興趣。

二、家庭因素

一個人對客觀現實的認識,往往從家庭生活,家長的言行舉止開始的,獨生子女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更甚。

1 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頗高,某些家長將獨生子女作為家庭的軸心,給予特殊的家庭地位,一切活動均圍着獨生子女轉,處處受到特殊照顧。這種特殊的家庭地位會使獨生子女養尊處優,高人一等,逐漸變得驕傲自滿,沒有禮貌,沒有同情心,助長了"自我中心"意識,扭曲了性格,從而形成了驕橫拔扈、不顧他人的自私心理。 同時家長對其前途充滿憧憬,一心只督促其學習,但對其能力、興趣、需要方面缺乏理解,常常強迫孩子學習,這導致獨生子女缺乏適應社會,適應生活的能力。

2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家長們錯誤的愛。家長用過分的愛滿足他們的要求,百依百順,過於保護。由於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沒有挫折的體驗,這導致獨生子女形成依賴性格,遇事退縮,自制能力差。 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長因寵愛他們而對他們的行為很少約束,只怕呵護不足,這導致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養成唯我獨尊的任性個性,很難適應集體生活。

3家長期望值過高,“望子成龍”是獨生子女家長們的普遍心態。可能某些家長是非本意地只生一個孩子,“望子成龍”的願望便十分迫切,他們不顧孩子的素質與興趣,也不重視孩子的年齡特徵和個體差異,硬是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到子女身上。在學習上要求過高,進行過難的訓練,超越子女的實際水平。一旦子女學習成績下降,就恨鐵不成鋼,對子女施加壓力或加以懲罰,致使某些獨生子女對學習產生恐懼感。結果事與願違,反而傷害了子女。另外父母的過高期望也是獨生子女的一種巨大心理壓力,日久會導致子女人格扭曲、心理變態或產生反社會行為。

4 獨生子女過早進入成人世界 80年代以來,我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常訴寂寞的幼兒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這説明了獨生子女缺乏與小朋友共同生活的體驗,渴望與同伴交往。許多父母將獨生子女送進了託兒所、幼兒園,讓獨生子女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培養互相幫助、學習、競爭的情感。這些舉措是很正確的。但有的父母不懂得同伴關係的心理價值,只讓獨生子女生活在成人的世界裏,向其灌輸成人的思維模式,過早地將他們拖入成人世界,失去了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模仿與交往的機會,失去了童年的歡樂與集體活動的樂趣,在精神上造成極大的損失。

三、教育因素

進入學校後,獨生子女在生活上由父母包辦的現狀被住集體宿舍,吃飯上食堂排隊,衣服自己洗,日用品自己準備的生活方式所代替;同時,尤其是大學裏學習內容多,難度大,中學時代教師“保姆式”的教學被更多的自學所替代。因此,獨生子女大學生在第一次離開故鄉,遠離親人,失去父母的直接照顧的客觀環境下,面臨這些生活與學習上的困惑,使他們手足無措,處於失落狀態,特別是在遇到學習困難,大學生活條件差時,更喚起思家心理。另一方面,對剛剛融入集體生活的獨生子女學生來説,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與生活。因集體成員來自不同層次家庭,加上地區間的差異,要適應並融入這個集體,對獨生子女學生來説並非易事。因此當人際關係處於冷漠、疏遠、緊張狀態,則將直接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四、獨生子女自身的因素

獨生子女學生自我意識強,自我控制能力差,表現在自以為是,趾高氣揚,傲慢無禮,他們對自己的期望值過高,容易追求超出本身能力所能及的東西。

既然獨生子女存在着心理問題,那麼我們就要想辦法解決存在的問題,幫助引導獨生子女健康成長,發揮他們的長處。我們認為應從一下幾方面着手。

一.擺正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位置

兒童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和家長的不正確教育方式,容易使兒童形成“自我中心”狀態,嚴重危害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形象與地位。要維護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首先必須擺正他們在家庭中的位置,使其認識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逐步培養自我服務的習慣,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從“自我中心”擺脱出來。

二.愛與教相結合

前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曾經指出:“溺愛本身是一種偉大的情感,但會使子女遭到毀滅。”愛子女本身是教育。愛得合理、恰當,可使子女感到安全、温暖,激發其求知慾及探索動機,成為健康成長的力量。但若溺愛縱容則會害了子女。在怎樣愛子女上,家長可參照以下五個方面:

1、既愛又不溺愛。

2、.給予寬鬆的生活與學習環境,又有嚴格管理與要求。

3、注意德、智、體全面發展,又不忽視個體差異。

4、使熱情關懷與嚴格要求和諧結合,不姑息遷就。

5、對獨生子女的優點鼓勵讚賞而不過分,對其缺點則應予批評教育。

三.教育統一 要求一致

在家庭教育中,所有家長均是獨生子女的教育者,要求達到預期目的家長必須加強自身修養,更新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知識水平,以身作則。除循序漸進外,還須掌握一個原則:統一教育態度、要求與方法。對獨生子女的教育,家長需相互合作,統一口徑,是非明確,既要有説服力,又要有權威性,以增強教育影響。至於學校與家庭,家長與老師之間亦須採取一致態度,相互聯繫、支持,方可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

四.兒童教育兒童

同伴關係是發展兒童認知與社會技能,培養社會責任感的支柱,也是兒童社會化的必由之路。在同伴關係中,兒童的生理與心理方面處於近乎相似的水平。他們是平等互惠的,而兒童的道德情感發展正是建立在這種平等合作的基礎上的。所以,家長送獨生子女上託兒所、幼兒園是十分明智的舉措。因為託兒所或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可使獨生子女逐漸產生與其他小朋友建立友誼的意識,懂得別人對自己的要求與評價、信賴與理解。同時可以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掌握一定的社交能力。

五.掌握規律 全面發展

兒童心理髮展具有一定的發展規律,既有階段性和連續性,又有個體差異。即使年齡相同的兒童,其表現也可極不相同。順應發展規律進行教育是兒童心理健康的前提,且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心理衞生問題的矯治

兒童心理衞生問題大多屬於教育上的偏差。家長可參加一些座談會、家長學校,或者閲讀有關兒童心理髮展的書籍,瞭解各個年齡階段兒童的心理髮展特徵,增強這一方面的知識。一旦獨生子女出現心理髮育偏離現象,應早期干預,效果較好。如果某些獨生子女出現認知、情緒或行為等方面的障礙,家長應帶他們到心理衞生諮詢機構進行必要的檢測與會談,取得指導,及時矯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baogao/diaocha/rjvrd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