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總結 >工作總結精選 >

幼兒編制考試知識點總結範文(精選3篇)

幼兒編制考試知識點總結範文(精選3篇)

幼兒編制考試知識點總結範文 篇1

第一節課程內涵

幼兒編制考試知識點總結範文(精選3篇)

一、概念:

是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1918年美國博比特《課程》標誌着課程作為專門研究領域的誕生。他提出“活動分析法”。

意義:

1、課程是學校培養人才藍圖的具體表現;

2、課程是教師從事教育活動的基本依據;

3、課程是學生吸取知識的主要來源;

4、合理的課程設置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決定作用;

5、課程是評估教學質量的主要依據和標準;

二、課程類型……簡答題

(一)學科課程VS活動課程(從課程內容的固有屬性來劃分)……論述題:比較兩種課程的不同

1.學科課程是指以文化知識為基礎,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從不同的知識領域或學術領域選擇一定的內容,根據知識的邏輯體系,將所選出的知識組織為學科的課程類型。它是最古老、最廣泛的課程類型,古代的“六藝”和古希臘的“七藝”。

2.活動課程是指圍繞着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以活動為組織方式的課程形態,即以學生的主題性活動的經驗為中心組織的課程。學生的興趣、動機和經驗是其基本內容。代表人物杜威。

(二)分科課程vs綜合課程(從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來劃分)

1、綜合課程是指打破傳統的分科課程的知識領域,組合兩門學科領域為一門學科。“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核心課程”都隸屬於綜合課程。

2、分科課程根據學校的教育目標、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分別從各門學科中選擇部分內容,組成各種不同的學科,彼此分立的安排他們的教學順序、教學時限和期限。

(三)必修課程VS選修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要求角度來劃分)

1、必修課程是指根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的需要制定的,是所有學生都必須學習的科目。一般包括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

2、選修課程是針對必修課程的不足之處提出來的,是為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而開設的課程。

(四)顯性課程VS隱性課程(從課程的呈現方式來看)

1、顯性課程是指在學校情境中以直接明顯的方式呈現的課程。

2、隱性課程是指在學校情境中以間接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計劃性是區分顯性隱性課程的主要標誌。傑克遜1968《班級生活》提出的。

(五)國家課程VS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從課程設計開發和管理主體來劃分)

(六)基礎型課程vs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根據課程任務來劃分)

★三、制約課程的主要因素……簡答題(注意與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比較)

總的來説,社會、知識、兒童是制約學校課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發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時代人類文化及科技發展水平。Ps課程內容是人類歷代積累的豐富知識中精選出來的。

3、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與技能的基礎及其可接受性。

課程理論。

★四、課程理論流派。簡答題

(一)學生中心課程理論

又稱兒童中心課程理論,具有實用性、綜合性、實踐性等特點。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特別是活動為中心來編制課程的理論。倡導者是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

(二)學科中心課程理論

代表人物:赫爾巴特、斯賓塞、巴格萊。

要素課程論主要觀點:

課程的內容應該是人類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慮國家&民族利益;

學科課程是向學生提供經驗的最佳方法;

重視系統知識的傳授,以學科課程為中心。

(三)社會中心論

代表人物:布拉梅爾德

(補充:結構課程論

代表人物是該課程理論的創始人布魯納。其強調學科基本結構的學習要與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相一致,因此在編制學科課程時,要依據學習者的思維發展水平,採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編制課程。在課程實施上,結構課程論倡導發現式學習法,重視培養學習者的直覺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

結構課程理論與活動課程理論存在本質差別。前者是在學科課程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強調學科結構的重要性,主張課程分科設置,每門學科的課程要根據科學的聯繫性、連貫性進行編制。

Ps1.“課程”一詞在我國最早見於(唐宋期間)

2.美國著名的課程理論學家泰勒於1944年出版《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關於課程編制的問題。

第二節課程目標

一、內涵:是根據教育宗旨和教育規律而提出的具體價值和任務指標,是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他是確定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基礎,是整個課程編制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準則。

課程目標據有時限性、具體性、預測性、可操作性等特點。

★二、確定課程目標的依據

(一)學習者的需要(基本依據)

(二)當代社會生活的需求

(三)學科知識及其發展

★三、三維課程目標(《基礎教育課改綱要》確立的課程目標)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程教學,要求根據各學科教學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設計課程目標。三維課程目標是一個整體,三個方面互相聯繫,融為一體。

第三節課程內容

課程是學習教育的核心。目前在我國,中國小課程主要有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材三部分組成。這是課程的具體表現形式

★一、課程計劃(課程設置是課程設計的中心和首要問題)

(一)課程計劃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由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有關學校教育和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開設哪些科目(課程設置)是課程計劃的中心和首要問題。

(二)義務教育階段教學計劃的特徵

義務教育:是根據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

特徵:強制性;普遍性;基礎性。填空題★

二、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是課程計劃的分學科展開。……名詞解釋

作用、意義:

1.規定了學科的教學目標、任務,知識的範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及有關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

2.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也是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教師應該將課程標準作為檢查自己教學質量的依據。

三、教材

課標是教材編寫的依據,教材是課標的最主要載體,是對課標的一次再創造、再組織。

★四、教科書編寫應遵循的基本原則與要求……論述題

(一)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一;

(二)強調內容的基礎性與適用性;

(三)知識的內在邏輯與教學方法要求的統一;

(四)理論與實踐統一;

(五)教科書的編排形式要有利於學生的學習。

第四節課程結構

一、課程結構概述:

課程結構式課程各部分的組織和配合,即課程內容有機聯繫在一起的組織方式。課程結構式課程目標轉化為教育成果的紐帶,是課程活動順利開展的依據。

課程結構可分為課程的橫向結構、和縱向結構,縱向結構有直線型課程和螺旋型課程兩種形式。

二、新課程結構的主要內容:

(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

(二)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

(三)從國小到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並作為必修課程

(四)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補充:新的高中課程的基本結構是學習領域、科目、模塊。總學分144學分,必修116學分。)

第五節課程管理

一、新課程管理的管理政策

20__年頒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規定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

三級課程管理

1.國家課程

2.地方課程

3.校本課程,即學校課程,是學校在確保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有效實施的前提下,針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結合學校的傳統和優勢以及辦學理念,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自主開發或選用的課程。

★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論述題

校本課程由學校自行決定,目的是滿足學生和社區的需要,強調多樣性和差異性,學生有選修的能力。一般比較側重學生興趣類、學校特色類和鄉土類課程。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通常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作用:

1.有利於形成學校辦學特色;

2.利於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

3.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展,真正滿足學生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4.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趨勢。教育民主化既要求教育管理部門適當地簡政放權,也要求學校真正將教師、學生當做“主人”,充分發揮其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作用。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

1.“以學生為本”的課程理念。

校本開發更重視學生的學習需要,尤其是重視學生個體的有差異的學習需要,同時兼顧社會的需要。

2.“決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3.“全員參與”的合作精神

4.個性化是校本開發的價值追求

校本課程開發至少在三個方面體現了教育追求個性化思想:①滿足了各地區經濟發展對教育多層次、多元化的需要;②在編制、實施和評價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教師的主體性得到體現,從而能更好地發揮教師教學&教師作為研究者主體的作用;③校本課程更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等的個性差異,力求使每個受教育者在全面發展的同時,個性優勢得到展示與發揮,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未來社會的的需求。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條件

1.明確的教育哲學思想和辦學宗旨;

2.民主開放的學校組織結構;

3.體現學校教育哲學和辦學宗旨的教學系統;

4.自覺自律的內部評價與改進機智。

(四)校本開發的開發程序

建立組織、現狀分析、制定目標、課程編制、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與修訂

(五)校本開發的途徑

1.合作開發;

2.課題研究與實驗;

3.規範原有的選修課、活動課和興趣小組。

(五)校本課程開發與教師專業發展的關係

1.校本課程開發促進教師專業自主意識的提升;

2.知識結構的完善;

3.增強教師的參與意識&合作能力;

4.促進教師研究意識和能力的提升;

5.反思意識和能力的提升。

Ps:

1.新課改關於課程結構的要求是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

2.國小以綜合課為主,國中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

第六節課程設計與實施

一、課程設計

(一)概念: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產生課程計劃、課程標準以及教科書等的系統化的活動。Ps課程計劃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課程設置。

(二)主要模式……填空題、簡答題

★1.目標模式

泰勒是美國著名的課程理論學家,他於1944年出版了《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關於課程編制的四個問題。①學校應當追求哪些目標(學校應當追求的目標)

②怎樣選擇和形成學習經驗(選擇和形成學習經驗)

③怎樣有效的組織學習經驗(有效的`組織學習經驗)

④如何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以實現(課程評價/評價結果)

泰勒原理可以概括為:目標、內容、方法、評價,即①確定課程目標;②根據目標選擇課程內容;③根據目標組織課程內容;④根據目標評價課程。

2.斯滕豪斯的過程模式

二、課程實施

(一)概念:將已經編訂好的課程付諸實踐的過程,它是達到預期的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

(二)有效實施課程的條件

1.課程計劃本身的特點。合理性、和諧性、明確性、簡約性、可操作性、可傳播性。

2.教師的特徵。教師的參與、態度、能力、交流和合作。

3.學校的特點。領導的態度、學校的支持、系統的保障和學校環境的氛圍支撐。

4.校外環境。政府機構和社會各界的支持。

第七節課程評價

一、概述:

課程評價是依據一定的評價標準,通過系統的收集有關信息,採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對課程的目標、實施和結果等有關問題作出價值判斷並尋求改進途徑的一種活動。包括對課程本身評價和對學生學業的評價。

二、主要模式:

(1)目標評價模式:泰勒“課程評價之父”

(2)目的遊離評價模式:斯克利文

(3)CIPP評價模式:斯塔弗爾比姆

(4)CSE評價模式:斯太克

三、基本階段:

1、把焦點集中到所要研究的課程現象上;

2、蒐集信息

3、組織材料

4、分析材料

5、報告結果

第八節課程資源

一、課程資源的概念: 課程資源是課程建設的基礎,它包括教材以及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一切有利於學生髮展的各種資源。教材是課程資源的核心和主要組成部分。

二、分類:(一)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

(二)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

(三)顯性課程資源和隱性課程資源

三、篩選機制:優先性原則和適應性原則

四、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途徑和方法:

(一)進行社會調查

(二)審查學生活動

(三)開發實施條件

(四)研究學生情況

(五)鑑別利用校外資源

(六)建立資源數據庫

五、在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中,特別關注的課程資源:教師、學生、教學過程。

幼兒編制考試知識點總結範文 篇2

考點一嬰幼兒發展的過程

考點預測

3~4歲被稱為。

A.幼兒早期B.幼兒初期C.幼兒中期D.幼兒晚期

答案:B

考點歸納

兒童發展主要是指個體從不成熟到成熟這一成長階段,在此過程中身心日趨完善和複雜。其中,嬰幼兒是嬰兒和幼兒的統稱,這是發展中最關鍵、最迅速的時期。兒童發展包括生理髮展和心理髮展兩方面。

考點二嬰幼兒發展的特點

考點預測

兒童先學會爬,後學會走,這説明兒童的發展具有的特點。

A.方向性和順序性B.連續性和階段性

C.不平衡性D.個別差異性

答案:A

考點歸納

1.發展具有方向性和順序性

嬰幼兒的心理髮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後順序,既不能逾越,也不會逆向發展,按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固定順序進行。

2.發展具有連續性和階段性

連續性指嬰幼兒的心理髮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階段性是指兒童發展的各個不同年齡階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質的心理特徵。嬰幼兒心理髮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不是絕對對立的,而是辯證統一的。

3.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嬰幼兒心理髮展的不平衡性表現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髮展,具有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心理過程,具有不同的發展速度;不同的兒童,具有不同的心理髮展速度。

4.發展具有個別差異性

對於每個兒童而言,其發展的速度、發展的優勢領域、最終達到的發展水平等都是不同的。

考點三嬰幼兒發展過程中的敏感期

考點預測

4~5歲是兒童的敏感期。

A.口頭語言發展B.形狀知覺形成C.方位知覺形成D.學習書面言語

答案:D

考點歸納

敏感期是指特定能力和行為發展的最佳時期,在這一時期,個體對形成這些能力和行為的環境影響特別敏感。

敏感期是一個比較短暫的時期。在此期間,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之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已有研究提出,2歲是口頭語言發展的敏感期,4歲是形狀知覺形成的敏感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敏感期。

考點四嬰幼兒發展過程中的危機期

考點預測

有很多事情,幼兒都喜歡自己做,如果成人反對,他就發脾氣,這説明該幼兒處於。

A.危機期B.最近發展區C.敏感期D.危險期

答案:A

考點歸納

危機期是指在發展的某些特定年齡時期,幼兒心理常常發生紊亂,表現出各種否定和抗拒的行為。

考點五嬰幼兒發展的影響因素

考點預測

是幼兒身心發展的決定條件。

A.遺傳B.生理成熟C.環境與教育D.主觀能動性

答案:C

考點歸納

1.遺傳

遺傳是指從上代繼承下來的生理解剖上的特點,也叫遺傳素質。遺傳對幼兒身心發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1)遺傳為幼兒的身心發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質前提;(2)遺傳奠定了幼兒身心發展個別差異的最初基礎。

2.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身體生長髮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稱生理髮展。生理成熟為幼兒心理髮展提供自然物質前提。幼兒身體生長髮育的規律明顯表現在發展方向、順序和速度上。

3.環境

環境影響幼兒身心的發展和變化,可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類。自然環境提供幼兒生存所需的物質條件;社會環境指幼兒的社會生活條件。

4.教育

教育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對幼兒的身心發展起主導作用。幼兒園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實踐活動,可以有目的地利用和控制家庭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選擇和利用對幼兒身心發展有益的因素,控制或克服不利因素,使各方面影響都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的服務。

5.幼兒的主觀能動性

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是指幼兒對外界影響的選擇、吸收和融化的主動反映能力,也包括幼兒對外界所做的創造性反映能力。

總之,遺傳和生理成熟是幼兒身心發展的自然物質前提,環境和教育是幼兒身心發展的決定條件,而幼兒的主觀能動性使環境和教育相結合,促使其身心發展的遺傳潛能轉化為現實,並對幼兒的身心發展起一定的指導作用和調控作用。

考點六嬰幼兒心理髮展的一般特徵

考點預測

新生兒只有少數幾種情緒,隨着年齡的增長,情緒越來越分化、增多。這説明兒童心理髮展具有的特徵。

A.從簡單到複雜B.從具體到抽象C.從被動到主動D.從零亂到成體系

答案:A

考點歸納

1.從簡單到複雜

兒童最初的心理活動,只是非常簡單的反射活動,以後逐漸變得複雜多樣。

2.從具體到抽象

在整個幼兒階段,一直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但到5~6歲時,幼兒開始出現了抽象思維的萌芽。

3.從被動到主動

幼兒心理活動最初是被動的,心理活動的主動性後來才發展起來,並逐漸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極大的主觀能動性。幼兒心理髮展的這種趨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從無意向有意發展;

(2)從主要受生理制約發展到自己主動調節。

4.從零亂到成體系

幼兒的心理活動最初是零散雜亂的,心理活動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繫。隨着年齡的增長,心理活動逐漸組織起來,有了系統性,形成了整體,有了穩定的傾向,出現每個人特有的個性。

考點七幼兒心理髮展的年齡特徵

考點預測

歲的幼兒的個性初具雛形。

A.1~3B.3~4C.4~5D.5~6

答案:D

考點歸納

考點八幼兒的身體發育

考點預測

簡答題:簡述幼兒身體發育的特點。

考點歸納

幼兒身體發育是指組織、器官的結構與功能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分化演變過程。

幼兒身體發育的特點有:

(1)運動器官發展接近完善,調節支配運動器官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2)嬰幼兒身長中心點隨着年齡的增長下移。

(3)體圍發育的順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

(4)嬰幼兒各器官系統的發育不平衡。

考點九幼兒動作與運動能力發展的規律

考點預測

兒童對手臂和軀幹的控制於大腿。

A.同時B.有個體差異C.早D.晚

答案:A

考點歸納

1.從上至下

兒童最早發展的動作是頭部動作,其次是軀幹動作,最後是腳的動作。任何一個兒童的動作發展總是沿着抬頭一翻身一坐一爬一站一行走的方向進行。

2.由近而遠

發展從身體的中部開始,越接近軀於的部位,動作發展越早,而遠離身體軀幹的肢端動作發展較遲。

3.由粗到細

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動作先發展,小肌肉的精細動作隨後發展。隨着神經系統和肌肉的發育,兒童開始學會控制身體各部位的小肌肉的動作。

4.由頭至尾

對頭部的控制早於手臂和軀幹,對手臂和軀幹的控制早於大腿。

5.由整體到局部

兒童最初的動作是全身性的、籠統的,以後兒童的動作才逐步分化成局部的、準確的、專門化的動作。

考點十遺傳決定論與環境決定論

考點預測

霍爾提出:"一兩的遺傳勝過一噸的教育p,這種觀點屬於。

A.遺傳決定論B.環境決定論C.相互作用論D.獨立作用論

答案:A

考點歸納

1.遺傳決定論

代表人物:高爾頓、霍爾

主要觀點:幼兒心理髮展是受先天不變的遺傳所決定的,強調遺傳在心理髮展中的作用,認為個體的發展及其個性品質早在生殖細胞的基因中就決定了,發展只是這些內在因素的自然展開,環境和教育僅起一個引發的作用。

2.環境決定論

代表人物:華生、斯金納、班杜拉

主要觀點:幼兒心理的發展完全是後天環境教育的結果,遺傳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這種觀點否定人的生物遺傳素質在兒童發展中所起的作用,確信在兒童發展過程中,其後天的生活經歷和環境影響起決定的作用。

幼兒編制考試知識點總結範文 篇3

在德育方面,要養成待人處事和工作的良好習慣;在智育方面,要養成尋求知識和熟悉技能的良好習慣。”具體有道德行為習慣、勞動習慣、生活習慣、衞生習慣、學習習慣、社交習慣等。鑑於幼兒身上發育的特點,從不剩飯,自己穿脱衣服,不隨地吐痰,不隨地大小便,用完的東西放回原處,按時睡覺,按時起牀的習慣等。有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就為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勞動習慣、衞生習慣等打下基礎。

一、培養幼兒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態度和能力

幼兒園是幼兒集體生活的場所。當孩子從家庭走向學校集體生活時,每個幼兒在與同伴一起的學習、生活中會碰到許多問題。如:怎樣與別人合作,在活動中如何控制自己去遵守一些必要的規則、紀律等。因此,教師在組織幼兒活動的過程中應儘量給幼兒提供自己做決定的機會,並且讓他們體驗自己做出決定的後果,然後讓幼兒做出負責的選擇。比如區角活動中經常會碰到許多小朋友“都喜歡玩同一內容的遊戲”這種情況,但是由於場地、材料有限,不可能人人都有機會參加。

碰到這樣的事,一般情況下,教師總是點名叫幾個小朋友出來讓他們到別的小組去玩,結果被叫出來的幾個小朋友總是不太情願。我們不妨試着讓幼兒自己決定碰到這樣的事情該怎樣做。這樣,小朋友就會提出許多可行的方案去解決問題,我們要相信小朋友,他們完全有這種能力。

二、不斷鼓勵,讓幼兒在練習中慢慢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幼兒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難長期集中。根據幼兒的這個特點,我採取不斷鼓勵的辦法,矯正幼兒不良的行為。比如,大家在午睡的時候,往往有個別幼兒起來小便,腳步走的很重,就給他一個暗示,提醒他矯正;當幼兒小心走路的時候,就微笑着點頭表示他做的對。

又如我們班有個新小朋友叫魏曉蕾,膽子特別小,他不習慣集體生活,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即使是最簡單的事情,也往往不敢去做。對於他來説,我們需要讓他養成合羣的習慣。我就運用各種方法來鼓勵他。先是讓他做一些簡單的事。如上美工課的時候,讓他來分發美工紙;吃午飯時候,讓他來分筷子。經過一次兩次的鍛鍊。他的膽子慢慢大起來了。接着,我還訓練他在大眾面前講話的習慣。

一次在學習兒歌《老師的手》的時候,我提問全班的幼兒:“老師的手可以做什麼?”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提問之後我就有意識這樣説:“老師準備請一個勇敢的小朋友來回答這個問題。大家看看誰最近以來比過去勇敢了?”小朋友們不約而同提到了魏曉蕾,他也就大膽地站起來回答了這個問題。當幼兒受到鼓勵的時候,他們為了要從自己的行為中得到愉快,也就會自覺地制止那些不好的行為了。

三、通過遊戲活動,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

遊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在遊戲中幼兒心情愉快,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幼兒通過遊戲的活動過程,能學會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質。同時,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也容易表現出來,有利於教師及時發現,給予糾正。並以此教育小朋友們要講文明,懂禮貌,同伴之間要互相謙讓,爭做好孩子。

四、家園配合,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形成。

最近幾年,對幼兒的早期教育越來越受到家庭的重視,這種趨勢是十分可喜的,但是有不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的家長,只注重開發孩子的智力,卻不注意孩子早期行為習慣的培養。這要求家庭和幼兒園要把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放在首位。因此,對部分只注重學習知識的家長,我給他們出了一道選擇題:A、一天教會你的孩子寫10個字。B、幫助孩子10天改掉一個壞毛病,讓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多數家長會笑着選擇後者。

總之,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必須貫徹落實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成人嚴格要求,反覆抓,抓反覆,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ongjie/jingxuan/jzjmn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