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總結 >工作總結精選 >

幼兒愛牙日總結(通用3篇)

幼兒愛牙日總結(通用3篇)

幼兒愛牙日總結 篇1

9月20日是“全國愛牙日”,宣傳主題是。我站緊緊圍繞主題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了廣大人民羣眾的愛護牙齒關愛老年人牙齒修復的意識,也發現了羣眾對口腔健康認識不足等問題。現將有關工作總結如下:

幼兒愛牙日總結(通用3篇)

1、圍繞主題,通過懸掛條幅,發放宣傳資料,設立諮詢台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口腔疾病防治知識,促進廣大羣眾對口腔疾病的認識和關注,推動全社會關注牙周問題。

2、通過檢查瞭解到,參與就診諮詢的人羣中老年人多是牙齒缺失嚴重及口腔衞生情況不良等牙周問題疾病。

3、一些人對口腔科的認識不全面,認為口腔科僅限於牙病的治療。

4、有部分羣眾對此類公益諮詢宣傳活動持觀望或不信任態度。這些都有待於我們開展更加深入細緻的宣傳工作。

此次活動,現場發放宣傳資料180餘份,解答羣眾諮詢250餘次,通過該活動積累了豐富的社會活動經驗,提高了羣眾對口腔疾病的認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幼兒愛牙日總結 篇2

望着漸漸長大的孩子們,看到他們的進步,讓我感受到一種自豪感,一個學期轉眼過去,耳邊彷彿還是孩子們的嬉笑聲。我也要整理一下我的思緒,總結過去的工作經驗,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各項工作水平。以下我從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業務學習、家長工作等方面對本學期工作做總結:

一、思想政治方面:

教師被喻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政治思想會直接影響到孩子。我在思想上高標準的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參加園內各項活動,並認真做記錄。努力做到不遲到、不早退,樹立為人師表的形象。

二、教育教學方面:

從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設計好主題活動,精心安排好每週計劃活動內容,認真組織好每節活動。在活動中,讓幼兒在實際操作中學習,使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獲得全面、和諧發展的同時也得到個性的發展。

1、從生活抓起,培養幼兒良好的常規習慣。本學期,根據班級計劃中我班的幾個弱點,着重開展以下活動來促使班級常規良好風氣的形成:對進步的幼兒及時表揚,對落後的幼兒給予鼓勵;在活動中,我有針對性對個別幼兒進行教育,做到“二淨,二輕”即:,桌面淨,地面淨;説話輕、走路輕。

2、每天保持幼兒户外體育活動時間,帶領幼兒認真開展各項體育活動、鍛鍊身體。在每週計劃活動中,根據幼兒的現狀情況,合理設計好每日的户外體育活動內容和運動量。一學期以來,孩子們的身體素質逐步上升。

3、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幼兒的學習途徑是在遊戲中增加知識,我注意到發掘每一個活動的遊戲價值,幼兒在有準備的遊戲活動中得到自我發展。通過改變傳統的方法,在每次活動中,我先在教室裏佈置一些與主題活動有關的知識內容圖片或其他環境的創設。讓幼兒在環境中學習,通過與環境、與材料的互動中,使幼兒得到發展。

三、業務學習方面:

我深刻地認識到,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教育教學觀念也在不斷更新和變革,我十分注重業務學習,不斷充實自己,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視自己,不斷為自己充電,提高自身素質,提高文化專業知識水平。學校組織的聽課、學習等活動讓我在工作思想和教育行為上得到了很多的啟示,而且我也體會到在幼兒園這個團結、向上的羣體中,進步是一種需要和必然;我利用空餘的時間翻閲一些有關幼教方面的書籍,從中瞭解最新的幼教動態,學習幼教雜誌上的文章,瞭解幼教改革的新動向,看到優秀教師的先進教育方法,及時摘錄下來,並同時向有經驗的老教師請教,幹中學、學中幹,不斷積累經驗,使自己的業務水平有所提高。

在業務學習中使我知道了觀察瞭解在先,介入指導在後,這樣才能夠使每個幼兒都有所提高,有所發展。我自制一本幼兒觀察記錄,在每次區域活動的過程中,我認真地去關注每一個孩子,關注孩子們發展的每一個尋常時刻,通過觀察來發現問題。

三、家長工作方面:

這個學期我與家長們相處得很愉快,工作得到了家長們的一致認可和表揚。我經常和家長交流幼兒教育,介紹育兒知識新書。班上的各項活動需要家長支持時,家長們都給予了最大的支持。

高爾基曾經説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將用心去愛每一個孩子。努力克服自身的弱點,爭取更大的進步。

幼兒愛牙日總結 篇3

第一節課程內涵

一、概念:

是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1918年美國博比特《課程》標誌着課程作為專門研究領域的誕生。他提出“活動分析法”。

意義:

1、課程是學校培養人才藍圖的具體表現;

2、課程是教師從事教育活動的基本依據;

3、課程是學生吸取知識的主要來源;

4、合理的課程設置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決定作用;

5、課程是評估教學質量的主要依據和標準;

二、課程類型……簡答題

(一)學科課程VS活動課程(從課程內容的固有屬性來劃分)……論述題:比較兩種課程的不同

1.學科課程是指以文化知識為基礎,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從不同的知識領域或學術領域選擇一定的內容,根據知識的邏輯體系,將所選出的知識組織為學科的課程類型。它是最古老、最廣泛的課程類型,古代的“六藝”和古希臘的“七藝”。

2.活動課程是指圍繞着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以活動為組織方式的課程形態,即以學生的主題性活動的經驗為中心組織的課程。學生的興趣、動機和經驗是其基本內容。代表人物杜威。

(二)分科課程vs綜合課程(從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來劃分)

1、綜合課程是指打破傳統的分科課程的知識領域,組合兩門學科領域為一門學科。“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核心課程”都隸屬於綜合課程。

2、分科課程根據學校的教育目標、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分別從各門學科中選擇部分內容,組成各種不同的學科,彼此分立的安排他們的教學順序、教學時限和期限。

(三)必修課程VS選修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要求角度來劃分)

1、必修課程是指根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的需要制定的,是所有學生都必須學習的科目。一般包括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

2、選修課程是針對必修課程的不足之處提出來的,是為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而開設的課程。

(四)顯性課程VS隱性課程(從課程的呈現方式來看)

1、顯性課程是指在學校情境中以直接明顯的方式呈現的課程。

2、隱性課程是指在學校情境中以間接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計劃性是區分顯性隱性課程的主要標誌。傑克遜1968《班級生活》提出的。

(五)國家課程VS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從課程設計開發和管理主體來劃分)

(六)基礎型課程vs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根據課程任務來劃分)

★三、制約課程的主要因素……簡答題(注意與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比較)

總的來説,社會、知識、兒童是制約學校課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歷史時期社會發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時代人類文化及科技發展水平。Ps課程內容是人類歷代積累的豐富知識中精選出來的。

3、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與技能的基礎及其可接受性。

課程理論。

★四、課程理論流派。簡答題

(一)學生中心課程理論

又稱兒童中心課程理論,具有實用性、綜合性、實踐性等特點。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特別是活動為中心來編制課程的理論。倡導者是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

(二)學科中心課程理論

代表人物:赫爾巴特、斯賓塞、巴格萊。

要素課程論主要觀點:

課程的內容應該是人類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慮國家&民族利益;

學科課程是向學生提供經驗的最佳方法;

重視系統知識的傳授,以學科課程為中心。

(三)社會中心論

代表人物:布拉梅爾德

(補充:結構課程論

代表人物是該課程理論的創始人布魯納。其強調學科基本結構的學習要與學生的認識發展水平相一致,因此在編制學科課程時,要依據學習者的思維發展水平,採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編制課程。在課程實施上,結構課程論倡導發現式學習法,重視培養學習者的直覺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

結構課程理論與活動課程理論存在本質差別。前者是在學科課程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強調學科結構的重要性,主張課程分科設置,每門學科的課程要根據科學的聯繫性、連貫性進行編制。

Ps1.“課程”一詞在我國最早見於(唐宋期間)

2.美國著名的課程理論學家泰勒於1944年出版《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關於課程編制的問題。

第二節課程目標

一、內涵:是根據教育宗旨和教育規律而提出的具體價值和任務指標,是課程本身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他是確定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基礎,是整個課程編制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準則。

課程目標據有時限性、具體性、預測性、可操作性等特點。

★二、確定課程目標的依據

(一)學習者的需要(基本依據)

(二)當代社會生活的需求

(三)學科知識及其發展

★三、三維課程目標(《基礎教育課改綱要》確立的課程目標)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程教學,要求根據各學科教學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設計課程目標。三維課程目標是一個整體,三個方面互相聯繫,融為一體。

第三節課程內容

課程是學習教育的核心。目前在我國,中國小課程主要有課程計劃、課程標準、教材三部分組成。這是課程的具體表現形式

★一、課程計劃(課程設置是課程設計的中心和首要問題)

(一)課程計劃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由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有關學校教育和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開設哪些科目(課程設置)是課程計劃的中心和首要問題。

(二)義務教育階段教學計劃的特徵

義務教育:是根據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

特徵:強制性;普遍性;基礎性。填空題★

二、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是課程計劃中每門學科以綱要的形式編寫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是課程計劃的分學科展開。……名詞解釋

作用、意義:

1.規定了學科的教學目標、任務,知識的範圍、深度和結構,教學進度及有關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

2.是編寫教科書和教師進行教學的直接依據,也是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教師應該將課程標準作為檢查自己教學質量的依據。

三、教材

課標是教材編寫的依據,教材是課標的最主要載體,是對課標的一次再創造、再組織。

★四、教科書編寫應遵循的基本原則與要求……論述題

(一)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一;

(二)強調內容的基礎性與適用性;

(三)知識的內在邏輯與教學方法要求的統一;

(四)理論與實踐統一;

(五)教科書的編排形式要有利於學生的學習。

第四節課程結構

一、課程結構概述

課程結構式課程各部分的組織和配合,即課程內容有機聯繫在一起的組織方式。課程結構式課程目標轉化為教育成果的紐帶,是課程活動順利開展的依據。

課程結構可分為課程的橫向結構、和縱向結構,縱向結構有直線型課程和螺旋型課程兩種形式。

二、新課程結構的主要內容:

(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

(二)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

(三)從國小到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並作為必修課程

(四)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補充:新的高中課程的基本結構是學習領域、科目、模塊。總學分144學分,必修116學分。)

第五節課程管理

一、新課程管理的管理政策

20__年頒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規定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

三級課程管理

1.國家課程

2.地方課程

3.校本課程,即學校課程,是學校在確保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有效實施的前提下,針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結合學校的傳統和優勢以及辦學理念,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自主開發或選用的課程。

★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論述題

校本課程由學校自行決定,目的是滿足學生和社區的需要,強調多樣性和差異性,學生有選修的能力。一般比較側重學生興趣類、學校特色類和鄉土類課程。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通常以選修課的形式出現。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作用:

1.有利於形成學校辦學特色;

2.利於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

3.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展,真正滿足學生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4.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趨勢。教育民主化既要求教育管理部門適當地簡政放權,也要求學校真正將教師、學生當做“主人”,充分發揮其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作用。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

1.“以學生為本”的課程理念。

校本開發更重視學生的學習需要,尤其是重視學生個體的有差異的學習需要,同時兼顧社會的需要。

2.“決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3.“全員參與”的合作精神

4.個性化是校本開發的價值追求

校本課程開發至少在三個方面體現了教育追求個性化思想:①滿足了各地區經濟發展對教育多層次、多元化的需要;②在編制、實施和評價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教師的主體性得到體現,從而能更好地發揮教師教學&教師作為研究者主體的作用;③校本課程更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等的個性差異,力求使每個受教育者在全面發展的同時,個性優勢得到展示與發揮,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未來社會的的需求。

(三)校本課程開發的條件

1.明確的教育哲學思想和辦學宗旨;

2.民主開放的學校組織結構;

3.體現學校教育哲學和辦學宗旨的教學系統;

4.自覺自律的內部評價與改進機智。

(四)校本開發的開發程序

建立組織、現狀分析、制定目標、課程編制、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與修訂

(五)校本開發的途徑

1.合作開發;

2.課題研究與實驗;

3.規範原有的選修課、活動課和興趣小組。

(五)校本課程開發與教師專業發展的關係

1.校本課程開發促進教師專業自主意識的提升;

2.知識結構的完善;

3.增強教師的參與意識&合作能力;

4.促進教師研究意識和能力的提升;

5.反思意識和能力的提升。

Ps:

1.新課改關於課程結構的要求是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

2.國小以綜合課為主,國中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

第六節課程設計與實施

一、課程設計

(一)概念: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產生課程計劃、課程標準以及教科書等的系統化的活動。Ps課程計劃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課程設置。

(二)主要模式……填空題、簡答題

★1.目標模式

泰勒是美國著名的課程理論學家,他於1944年出版了《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關於課程編制的四個問題。①學校應當追求哪些目標(學校應當追求的目標)

②怎樣選擇和形成學習經驗(選擇和形成學習經驗)

③怎樣有效的組織學習經驗(有效的`組織學習經驗)

④如何確定這些目標正在得以實現(課程評價/評價結果)

泰勒原理可以概括為:目標、內容、方法、評價,即①確定課程目標;②根據目標選擇課程內容;③根據目標組織課程內容;④根據目標評價課程。

2.斯滕豪斯的過程模式

二、課程實施

(一)概念:將已經編訂好的課程付諸實踐的過程,它是達到預期的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

(二)有效實施課程的條件

1.課程計劃本身的特點。合理性、和諧性、明確性、簡約性、可操作性、可傳播性。

2.教師的特徵。教師的參與、態度、能力、交流和合作。

3.學校的特點。領導的態度、學校的支持、系統的保障和學校環境的氛圍支撐。

4.校外環境。政府機構和社會各界的支持。

第七節課程評價

一、概述:

課程評價是依據一定的評價標準,通過系統的收集有關信息,採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對課程的目標、實施和結果等有關問題作出價值判斷並尋求改進途徑的一種活動。包括對課程本身評價和對學生學業的評價。

二、主要模式:

(1)目標評價模式:泰勒“課程評價之父”

(2)目的遊離評價模式:斯克利文

(3)CIPP評價模式:斯塔弗爾比姆

(4)CSE評價模式:斯太克

三、基本階段:

1、把焦點集中到所要研究的課程現象上;

2、蒐集信息

3、組織材料

4、分析材料

5、報告結果

第八節課程資源

一、課程資源的概念: 課程資源是課程建設的基礎,它包括教材以及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中一切有利於學生髮展的各種資源。教材是課程資源的核心和主要組成部分。

二、分類:(一)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

(二)素材性資源和條件性資源

(三)顯性課程資源和隱性課程資源

三、篩選機制:優先性原則和適應性原則

四、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途徑和方法:

(一)進行社會調查

(二)審查學生活動

(三)開發實施條件

(四)研究學生情況

(五)鑑別利用校外資源

(六)建立資源數據庫

五、在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中,特別關注的課程資源:教師、學生、教學過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ongjie/jingxuan/4734j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