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總結 >個人工作總結 >

2023教育強國紀錄片觀後感(通用18篇)

2023教育強國紀錄片觀後感(通用18篇)

2023教育強國紀錄片觀後感 篇1

三亞學院作為國內唯一民辦高校、海南唯一高校亮相央視一套專題片《教育強國》。該片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和教育部聯合攝製,旨在全面反映新中國教育事業前進歷程,展示新中國教育事業取得的輝煌。三亞學院結合海南自貿區(港)建設,發展旅遊學科專業,培養特色旅遊人才的辦學成就獲重點關注和報道。

2023教育強國紀錄片觀後感(通用18篇)

專題片《教育強國》全片分為《立國之本》《強國基業》《春風化雨》《面向未來》4集,以鮮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聯起中國教育紮實前行的足跡,全面講述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和政府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堅持把教育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從各個領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創新,對新中國教育事業取得的跨越式成就進行了系統總結。據悉,該片攝製團隊赴上海、山東、海南等14個省份教育一線,採訪了65位親歷者、一線師生和專家學者,通過鏡頭定格中國教育的時代風采。

該片報道:“民辦教育在中國教育體系中始終是一支活躍力量,始建於20__年的三亞學院,圍繞海南國際旅遊島的建設開設高爾夫管理、郵輪管理等專業,不僅解決了當地旅遊人才稀缺問題,而且靈活多樣的辦學方式提升了學校的育人效果”。

旅酒學院會展專業王妍蘇在接受該片採訪時説:“在我們大學期間,學校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實踐機會,比如三亞目的地旅遊博覽會、博鰲亞洲論壇,我們都參與到其中。正因為這些經歷,為我們的就業提供了基礎”。

不僅如此,三亞學院還前瞻時代發展培育高端旅遊人才,“海南自貿區(港)建設對人才培育提出了新要求,不能僅停留在技能層面,更要積極面向未來,關注數字教育,關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運用,關注智慧旅遊。”旅酒學院執行院長柴勇説。

旅酒學院院長楊玉英在此前接受《海南日報》時也表示,三亞學院緊緊圍繞旅遊新業態對接人才培養,學校還作為全省牽頭高校,在會展專業、旅遊產業(酒店管理)、文化產業(文化與旅遊協同發展)等方面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全面創新。

圍繞旅遊人才培養的“換代升級”,學校還推動並加強學科融合,整合旅酒學院、盛寶金融科技學院、信息與智能學院等力量,圍繞“旅遊+金融”、“旅遊+信息智能”,走出了一條全新的的發展路徑並取得了豐碩的辦學成果。

發展是硬道理。十四年來,三亞學院通過腳踏實地的辦學,在學科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智力貢獻等方面取得長足發展,已成為三亞的靚麗城市名片,在海南島上熠熠生輝。未來,三亞學院仍將堅持信念,堅定信心,在省市支持三亞學院發展成為“三亞大學”的背景下,不負教育初心,不負政府重託,不負社會期望!

2023教育強國紀錄片觀後感 篇2

葉城第三中學的德育教師古麗加汗給同學們上課的紀實畫面,搭配對黨支部書記肖衞軍的採訪,生動謳歌像古麗加汗一樣的青年教師,義無反顧投身祖國欠發達地區的教育事業的勇氣和選擇。在上海市上海中學原校長唐盛昌分析道,未來一代培養應該實現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最好的結合時,引出上海市東中學實驗課上高一學生合作製作“程控升降機械手”的案例,幫助印證當下教學實踐與未來培養目標的高度一致性……

從黑白影像到彩色畫面,從直觀講述到配樂渲染,從經典影像記錄到見證者解説,彼此互為補充,在變換表現方式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豐富影片內容。從教育改革的親身經歷者、教育政策的制定解讀者、教育體制的體驗受益者等不同身份和不同年齡的代表人物的口中,愈發感知中國製度、中國成就與中國自信。

借教育事業“典型人物”彰顯時代印記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歷史方位,教育政策的出台與國家需要緊密結合,教育事業的發展更與國家發展相互勾連。每個階段有各自的典型人物,他們身上承載着那個年代的國家使命,彰顯着那個時期獨有的時代特徵。通過《教育強國》中幾位典型人物的事蹟,觀眾可以以小見大,管窺這幾十年來中國教育的發展樣貌。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建設急需大規模高級專門人才,當時年僅19歲的戚發軔踴躍加入,一羣懷揣着保家衞國夢想的年輕人匯聚在一起。戚發軔説:“抗美援朝的時候我們深深體會到,中國的航空力量太落後了,受人家欺負。所以那個時候下決心,一定去學航空、造飛機、保家衞國,所以我就報了航空這個專業,要下決心辦這個事。”1977年,從寧夏戈壁草原來到北京的姜德文抓住了恢復大學聯考的重要契機,追回了曾經丟失的學習時光,成為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第一批大學生。1978年也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符號,銘刻在無數人的記憶中。“我的證書是10001號。第一個‘1’代表科學院,最後‘1’代表第一個。”1983年5月27日,參加中國自主培養的第一批博士學位授予儀式的馬中騏成為新中國的第一位博士,他為國內理論物理學界和現代化建設貢獻着自己的力量。

邁入新時代的中國,致力於學習型社會的建設。電子科技大學保安隊的隊長助理張永輝通過努力,在12年的時間裏相繼拿到了專科、本科、研究生文憑。他説:“我是41歲的時候準備考研究生的。當時的想法,一個是想拓寬自己的視野;第二個就是想,我能不能衝一下,別人為什麼行,我為什麼不行呢?”從分辨不出幾何圖形,到能精確計算出各種圖形數據,走職業教育發展之路的鄒彬實現了知識和技能的雙提升,他用一把小小的泥刀雕砌出“藝術品”,實現了中國在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砌築項目中零的突破,找到了實現自我價值的廣闊平台。

2023教育強國紀錄片觀後感 篇3

《教育強國》紀錄片,分為四集,以鮮活的人物故事基本講述了從建國時期到現在的四個不同教育時期,分為掃盲階段、鞏固發展教育階段、基本普及教育階段和全面普及基礎教育階段,任何時期,政府始終堅持優先發展教育的戰略。在第一階段,當時的一名政員直接説我不怕上戰場打仗,就怕仗後寫報告,紮根具體人物講述教育的普及,在那個時候,毛澤東在看望蘇聯的留學生時説出,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終究是你們的,也是在那個時候,基本確定大體的教育框架和制度,確保為建設國家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第二階段,剛剛結束,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馬上召開會議恢復大學聯考,確保人才的價值,並且加大力度讓人才在國外學習,培養高端人才,同時設立廣播電視大學,採用新型的方式加大人才的培養,建設211、985等大學;

2023教育強國紀錄片觀後感 篇4

紀錄片《教育強國》開播啦,今天是《立國之本》和《強國基業》,明天還有《春風化雨》和《面向未來》。該片反映了新中國教育從總人口80%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礎起步,到建設成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規模體系,其探索與前進歷程紮實,取得的成就輝煌。我們是恢復大學聯考後四年參加大學聯考的,還幸運地成為了教師;我們親歷了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發展階段,深感黨和政府優先發展教育的戰略部署,培育了大批優秀人才為國家的發展奉獻了(着)自己的力量。建設教育強國,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我們共同的目標,我們將作出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創新。

一輩人的努力,一代人的成長,只有更好地瞭解歷史,知道教育發展的過程,才能更清晰未來的發展方向,以更多優秀的人才才能實現教育強國夢。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領導、教育專家,他們退而不休,滿懷愛心,不求名利,不辭辛苦,以實際行動詮釋了“關愛後代、無私奉獻”的“五老”精神。這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奮進,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2023教育強國紀錄片觀後感 篇5

祖國繁榮昌盛,人民生活幸福,我為自己生活在這個國家而感到自豪,所有的成就都源自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不斷努力。通過此次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喚起了我們每位青年大學生的愛國之心,激起了我們的愛國熱情。我們要時刻銘記今天和平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是那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是無數個先輩用勤勞和智慧創造的。今天,我國已步入新的歷史時期,機遇和挑戰並存,作為華夏的炎黃子孫,更需要我們不斷弘揚愛國主義優良傳統,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團結一起,捍衞人類尊嚴和歷史正義,維護國家主權和和平,增強歷史使命感,立足本職工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祖國,哺育着我們成長,祖國給我們帶來了新希望,祖國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我和我的祖國就是緊緊相連的體,沒有祖國,哪來現在的幸福生活。時光如流水般逝去,我們偉大的祖國也已經點燃了她的第70枝生日蠟燭。這70年的風雨中走過的路,淌過的河,已不計其數。這70年裏,我們有過輝煌,也有過失落,70年,對於一個人來説可以完成好多事情,但對於一個國家來説,卻是短暫的。雖説成長之路是曲折、漫長的。面對70年的風雨滄桑, 作為炎黃子孫,我們驕傲,我們自豪!現在,我們可以挺直腰板拍着胸脯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堅強不屈的民族,一個偉大的民族!

2023教育強國紀錄片觀後感 篇6

“每年的9月1日,都是開學的日子。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伴隨着朝氣蓬勃、人頭攢動的開學畫面,紀錄片《教育強國》開篇便直接道出了1949年以來中國教育事業取得的發展成就。經過70年的風雨兼程和開拓奮進,中國實現了從文盲半文盲大國向教育大國的歷史性跨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迸發活力,國民素質明顯提高、人民羣眾獲得感增強。現有1672萬教師,2.76億學生。

毫無疑問,中國教育事業70年來的發展成就正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的充分體現,它有力印證着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多方面的顯著優勢——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善於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使社會充滿生機活力等。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切實保障着人民受教育權利和社會公平,培養造就了一批批優秀人才,也加快着中國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穩步邁進的步伐。

“史實+數據”

順敍道來中國教育成就史

那麼時光追溯到70年前,剛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要建設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制度?紀錄片《教育強國》分為“立國之本”“強國基業”“春風化雨”“面向未來”四個篇章,以1949年12月23日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大會為開端,順敍講述重要時間節點和關鍵發展時期,中國教育制度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和取得的發展成果。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全國5.4億人口中80%是文盲,農村的文盲率高達95%以上。不但普通羣眾裏沒幾個識字的,就連許多幹部文化水平也非常有限,甚至自嘲道:“不怕槍,不怕炮,就怕寫報告。”面對國家建設的新局面,各行各業逐步開啟了適合中國國情的掃盲運動。在,賽跑不用發令槍,誰先寫出規定的字誰起跑。在農村,人們從本鄉本土的村名、農具,到全國性常見事物和常用詞語開始識字。在冬季農閒季節,舉辦“冬校”“夜校“識字班”,集中進行掃盲識字。夏季農忙時,推行“小黑板下地”“挑擔識字”“趕牲口識字”,抓緊時間分散學習。

得益於全國上下積極學習的良好風氣,從解放初期到1964年,15歲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經從80%下降到了52%。隨後,以掃盲運動為起點,改革中國漢字,恢復大學聯考,出版教材,開辦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推行義務教育體制,實施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制度,相繼建設211工程、985工程、雙一流,改善留守兒童教育條件,為貧困大學生開設“綠色通道”,提高殘疾兒童入學率,發展繼續教育和職業教育……從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研究生,涵蓋每個教育階段的改革舉措,為社會各界人士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寶貴機會。

2023教育強國紀錄片觀後感 篇7

第一集主要內容:教育,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也是一個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教育,不僅寄託着個人成長的希望、家庭的希望,也承載着一個國家發展的希望。中國教育的發展,銘刻着共和國成立初期的艱辛探索,也銘刻着屬於這一代人的榮光。

第二集主要內容:中國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9個發展中國家中,率先實現全民教育目標,創造了人類教育史上的奇蹟!中國教育,揹負着國家使命,承擔着民族重任。風雨兼程,一路前行。

第三集主要內容: 教育是奠定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基石,20__年黨的召開以來,中國教育事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一個個教育故事,呈現了在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的指引下,中國教育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變革歷程。在偏遠農村,在課堂一線,在實訓現場,中國各類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各學段普及水平持續提升,教育公平邁出穩健步伐,教育保障條件不斷改善,師資隊伍質量不斷提升……所有努力,讓中國教育事業凸顯出全新的時代格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人才支撐。

第四集主要內容:在建設教育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教育是黨之大計、國之大計。面向未來,當代中國教育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重大問題,正在展開一系列影響深遠的變革和探索。

思想政治課創新形式,為學生插上思想的翅膀;以安吉遊戲為代表,中國學前教育在改革創新中煥發出中國特色和時代風采;隨着勞動教育生動實踐的開展、網絡技術等創新應用,基礎教育領域更加突出公平、變革,育人效果舉世矚目;高等教育“雙一流”建設的成就、職業教育發展的全新局面、中國教育國際交流與對話形成新格局……各領域的深入變革與砥礪前行,共同勾勒出當代中國教育勇擔時代重任、以創新開啟未來的氣魄與格局。

2023教育強國紀錄片觀後感 篇8

基本普及基礎教育,視線轉移到農村,不斷完善基礎教育的普及,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第四個階段,也是我看了足足三遍的一集,全面普及基礎教育,同時指出我們的教育要面向未來,圍繞怎樣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為什麼培養人等問題做出教育的變革與探索,將教育從幼兒園的學前教育開始,在國小開始真正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將課堂從教室移到室外,國中、高中開設科學知識競賽,鼓勵學生將所學到的運用到生活中,支持發展職業高中、大學,高等教育方面開始建設雙一流大學等等。

這一系列的紀錄片讓我大致瞭解了每一個階段國家的教育與時代背景的關係,同時也看到體制內教育逐步符合教育規律、面向未來的改革,而在之前之所以覺得先行教育制度與市場需求不符合,是因為我只看到了當下,沒有看到國家在做出怎樣的改變。現在,政府一方面解決教育資源合理分配的問題,加大基礎教育的質量,另一方面準確把握新時代教育強國建設的着力點,形成培養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但是就像在前文裏《論持久戰》提到的,改革是必然的,但是不會短時間有非常大的改變,聚少成多,匯聚力量,形成變革。

2023教育強國紀錄片觀後感 篇9

對於自己所經歷過的兩種教育,之前一直在持續關注,也一直在説自己的想法,但是每當我總結出一個“結果”的時候,在當時看這個“結果”是對的,而後面瞭解的越多越會發現自己看問題的片面性和侷限性,甚至都沒有將其中的過程看清楚。所以到現在,發現自己還是處於一個認識與瞭解的過程當中,在不斷的持續關注中拓寬着自己的視野。當然結論還是要下,因為這證明了我現階段的認知水平。

教育是興國之本。對於過去自己接受的體制內教育,自己是認知、瞭解、對比,在自己的教育之路上,關乎我從哪裏來;對於現在所接受的教育,是一場新的變革,在自己的教育路上,指引我要到哪裏去,甚至指引整個教育行業要到哪裏去。

他們為國育人,為黨增輝;他們關注青少年、關心青少年、關愛青少年,引領青少年健康成長;他們弘揚“五老”精神,力託祖國未來;他們發揮“五老”精神,培養“四有”新人。他們用新的育人方式:家長學校、主題教育活動、四點半學校、“五老”志願服務隊等,為教育青少年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他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青少年健康成長,創新了一個個關心下一代工作品牌,為我們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我們理當繼往開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國夢貢獻一份力量。

2023教育強國紀錄片觀後感 篇10

紀錄片分為《立國之本》《強國基業》《春風化雨》《面向未來》四集,每集都以鮮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聯起中國教育紮實前行的足跡。

北師大教授擔任總撰稿,這部紀錄片不簡單

受教育部委託,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樑振華、周雲磊兩位教師承擔了教育部專項課題《中國教育七十年成就電視化研究與實踐》。在四集紀錄片《教育強國》中,樑振華、周雲磊分別擔任總撰稿、執行總撰稿工作。

攝製團隊赴上海、山東、貴州、廣西、海南等14個省份教育一線,採訪了65位親歷者、一線師生和專家學者,通過鏡頭定格中國教育的時代風采。

第一套中國小統編通用教材長啥樣?

教師節是怎麼來的?

大學聯考是如何恢復的?

關於鄉村教育,國家都出了哪些政策來支持?

老師家長們,這些問題如果孩子問的話,您能夠詳細地給孩子講解嗎?紀錄片《教育強國》對新中國教育事業取得的跨越式成就進行了系統總結,家長和老師可以帶着孩子一起看看,一起了解教育的大事小事。

第一集《立國之本》

教育是立國之本,從1949年到1977年,伴隨着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探索前進,中國教育事業同樣開闢了新的歷史、取得突出成就,使中華民族的面貌煥然一新,為中國發展和接下來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基礎。

從制定《共同綱領》到召開第一屆全國教育大會確定新中國的教育方針;開展掃盲運動,讓億萬中國人開始了讀書識字的新生活,成就足以載入人類文明史冊……一系列重大事件,記錄着中國教育在新中國建設時期克服艱難考驗取得快速發展的輝煌歷程。

2023教育強國紀錄片觀後感 篇11

如果説《專題考試》是促進黨員學習掌握時政新聞,那麼《每週一答》和《智能答題》則是擴大我們對各個知識領域的瞭解,比如戚繼光的”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峯秋葉丹”是用來譬喻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巨曉林”被稱為知識型企業職工的優秀代表...... 觀看黨史《撤離延安》才能使人懂得我軍打仗以退為進以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的戰略部署,才能讀懂“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的精彩論斷,歷史證實了毛澤東的英明預見;觀看電影《太行山上》看得讓人潸然淚下,八路軍女戰士為了救負傷的日本軍人,而日本軍人將刺刀插向八路軍女戰士的心臟,一系列感人的畫面使民族精神和民族大義得到充分展現,愛國情懷油然而生;也有《念奴嬌·追思焦裕祿》的經典誦讀“魂飛萬里,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全新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把中國製度、中國理論、中國道路、中國文化的優勢和先進性講清楚,傳達出民族自信的相關核心精神,認真誦讀《習近平用典》的《平語近人》才能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總是以人民為中心,總能妙語連珠,在現實中引用經典。學習歷史吧,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知。

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登錄“學習強國”平台,因為我深深的被這個極好的學習的平台所吸引,閲讀各個板塊的內容已成了習慣,成了我們每天的必修課。青年一代要做新時代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要早立志,發揚五四精神,毛主席在少年時代就寫下了“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的壯麗詩篇,這是他遠大志向的表達。我們青年一代必須加強學習,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了民族獨立、解放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泱泱大國中國是魅力四射的國度,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我相信在這個內容權威、豐富和特色鮮明的學習的平台能讓人感受到獨特的視覺,不僅時刻傳輸着黨的政策和總書記的工作步伐,也潤物細無聲地灌輸着生活各個領域的信息量,儼然成為了我工作和生活的教育加油站。

2023教育強國紀錄片觀後感 篇12

為全面反映新中國教育事業的探索與前進歷程,展示新中國七十年來教育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和教育部聯合攝製的四集紀錄片《教育強國》於11月5日-6日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CCTV-1)晚8點檔首播,每天播出兩集。

受教育部委託,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樑振華、周雲磊兩位教師承擔了教育部專項課題《中國教育七十年成就電視化研究與實踐》。在四集紀錄片《教育強國》中,樑振華、周雲磊分別擔任總撰稿、執行總撰稿工作,在廣泛調研採訪、多方徵詢意見的基礎上,完成了預定任務。

全片共四集,分別為《立國之本》《強國基業》《春風化雨》《面向未來》,以鮮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聯起中國教育紮實前行的足跡,全面講述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和政府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堅持把教育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以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個領域作出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創新。

該片對新中國教育事業取得的跨越式成就進行了系統總結,生動展現了新中國教育從總人口80%都是文盲半文盲的薄弱基礎起步,到如今各級各類教育在校生2.76億人、專任教師1670多萬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例連年保持在4%以上,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正一路向着教育強國邁進的奮鬥歷程。

據悉,該片攝製團隊赴上海、山東、貴州、廣西、海南等14個省份教育一線,採訪了65位親歷者、一線師生和專家學者,通過鏡頭定格中國教育的時代風采。

2023教育強國紀錄片觀後感 篇13

“1956年,建校初期只有6位老師、3個教學班、80名學生,到如今,已經有在職教師108位、35個教學班、1800餘名學生。”“我真的是親歷了集團化辦學以來學校的變化,學生人數從400多人變成了1800多人,從12教學班變成了47個教學班,學校辦學也從一址辦學變成了兩址辦學。”片中呈現的河北師範大學附屬國小和北京國小天寧寺分校的鉅變,成為中國義務教育普及和辦學質量提升的縮影。尤其是20__年到20__年這十年時間裏,中國義務教育實現了從“基本”到“全面”的跨越式發展。正如片中接受採訪的中國教育學會原會長顧明遠所説,“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能夠在短短几十年的時間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確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像世界上其他發達國家,都經過了100年、50年才能夠普及,我們也就用了20多年。”

追溯時代印記,瞭解發展軌跡,依託畫面的生動展現和數據的直觀呈現,觀眾循序漸進地瞭解中國為取得教育事業發展作出的創新改變和付出的不懈努力。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教育強國》對中國教育事業發展史的記錄是一種銘記,更是一種激勵。

“歷史影像”與“人物採訪”交相輝映

跳脱出單純的知識科普和歷史講述,紀錄片《教育強國》在敍述形式上開拓創新,融合史料影像、歌劇歌曲、新聞紀錄片、紀實畫面,以及教育行業各類代表人物的訪談,架構和串聯起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脈絡。

史實畫面的再現帶領觀眾瞭解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羣眾的學習面貌和青年的偉大志向。延安秧歌劇《夫妻識字》中唱道:“莊户人為什麼要識字?不識字不知道大事情。舊社會不識字,糊里糊塗受人欺,如今咱們翻了身,受苦人變成了當家的人,睜眼的瞎子,怎能行?”新聞紀錄片《直上雲霄》展現了毛澤東時代青年的偉大理想,“我們北京航空學院同學們的理想,就是希望我們自己設計製造的飛機,飛翔在祖國的天空。我們本着敢想敢幹的精神,大膽的提出了自己設計和製造的想法。看吶,我們美麗的雲鷹展翅高飛了……”

《讓我們蕩起雙槳》《我和我的祖國》等歌曲作為背景音樂的使用,實現了對每個時期教育發展狀況的生動覆盤。例如,伴隨着歌曲《我們走在大路上》,紀錄片展現中國高等教育踏上快車道的發展局面。“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大批專業技術人才走出校園,投入到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設當中。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表現形式與人物採訪的結合,能夠幫助觀眾更好地獲取和理解信息。新聞紀錄片《祁建華快速識字法》,用紀實影像講述了成都軍區文化教員祁建華髮明識字方法的史實。對於這種不到30天就能讓一個文盲學會3000多個常用漢字的識字方法,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副會長張昭文解釋:“他用的教材是注音教材,就是每一個字上頭註上音符,然後根據拼音來認字。”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毛主席到訪蘇聯看望留學生的紀實畫面,搭配原莫斯科航空學院學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王永志的場景回憶,再現真實歷史時刻。

2023教育強國紀錄片觀後感 篇14

11月5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和教育部聯合攝製的專題片《教育強國》播出。該專題片共4集,分別為《立國之本》《強國基業》《春風化雨》《面向未來》。專題片以鮮活的人物、故事化的手法,串聯起中國教育紮實前行的足跡,展示了新中國教育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專題片的熱映,在全國教育系統引起強烈反響。

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劉鳳義表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教育事業獲得巨大發展,人口素質顯著提高,為我國經濟奇蹟創造了重要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正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我們要堅持立德樹人,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關鍵課程的作用,提升課程質量,增強課程吸引力,努力培養合格的、有信仰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建國初期數以萬計的人通過學習,改變了個人命運,國民素質整體提高。”江西省玉山縣鳳凰國小校長王丹説,“面對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如何讓更多孩子通過教育改變命運?我們將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為學生成長打好精神底色,構建更加科學的課程體系,更加關注貧困學生、留守兒童,讓每一個孩子都享受優質教育。”

“我為新中國教育事業所取得的跨越式成就感到由衷的驕傲和自豪。”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教體局局長許俊良説,“今後,我們將繼續堅守教育理念,心懷教育夢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大力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努力辦好新時期人民滿意的教育。”

“這是新中國教育温暖而有力量的回憶。”河北省石家莊市長征街國小校長杜忠成説,“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賦予了今日教育人前所未有的重任。使命在肩,我們要立足當下,不忘教育初心,堅持改革創新,努力寫好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奮進之筆’。”

2023教育強國紀錄片觀後感 篇15

一輩人的努力,一代人的成長,只有更好地瞭解歷史,知道教育發展的過程,才能更清晰未來的發展方向,以更多優秀的人才才能實現教育強國夢。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領導、教育專家,他們退而不休,滿懷愛心,不求名利,不辭辛苦,以實際行動詮釋了“關愛後代、無私奉獻”的“五老”精神。這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奮進,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他們為國育人,為黨增輝;他們關注青少年、關心青少年、關愛青少年,引領青少年健康成長;他們弘揚“五老”精神,力託祖國未來;他們發揮“五老”精神,培養“四有”新人。他們用新的育人方式:家長學校、主題教育活動、四點半學校、“五老”志願服務隊等,為教育青少年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他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青少年健康成長,創新了一個個關心下一代工作品牌,為我們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我們理當繼往開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國夢貢獻一份力量。

2023教育強國紀錄片觀後感 篇16

教育是興國之本,體制內的教育在黨的帶領下越來越完善,越做越好是一件非常值得慶祝的事情。作為我與和我一起成長、同樣接受體制外教育的團隊們來説又該以何種角度、方向思考教育的變革?我們所做的事情在教育變革的道路上有什麼樣的價值?我們這個團隊最終要走向哪裏?

我對我現在所接觸到的體制外的教育充滿信心。教育變革是一場持久戰,體制內教育變革過程更是漫長,目前來説,在一個學生的學習生涯中,最重要的還是分數,而因為分數的限制,很多人迫於“標準答案”而被限制思維,我在這裏沒有這樣的限制,哪怕是這篇文章中仍然存在許多片面的理解,但不會限制我的思考,不會限制我的表達,能夠等到我自己成長之後,回頭再看看自己在哪些地方還欠缺思考。這個是我們擁有的應用式教育系統所帶來的,是體制外唯一一個研發了系統性教育的地方,並且從育人方向上,從育人方式上,是體制內教育遠遠無法比擬的。可以説,從研發這個教育系統開始就已經開始準備這一場持久戰了,也正因如此,我們走在了中國教育變革的前頭,而且隨着我們這一批學生的成長,在教育變革上無疑是劃下了重重的一筆。

建國後的1961年,國內形勢變得非常嚴峻,糧食短缺,餓死上萬人,同時受到來自蘇聯政府的壓力,對中國“大躍進”極力反對,赫魯曉夫發表言論“人民公社”遲早失敗,撤出在華專家團隊,雪上加霜的是國內經濟於此同時進入寒冬期,十分蕭條,毛澤東在這樣的情況下如同仙風道骨般寫下《詠梅》,這樣的情況也就如同現階段的教育變革現狀,南科大的失敗,給了很多人很大的打擊,我們要做的就是將這條路堅持下去,將持久戰打好!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形容我們最好不過。

2023教育強國紀錄片觀後感 篇17

劉老師説起教育變革的事情,經常拿南科大做對比,並且談論起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勝利是中國的,但不會速勝——教育改革是必然的,但短時間不會有非常大的改變。前段時間端午正逢大學聯考,藉着假期回去和正在參加大學聯考的同學交流了一番,之後寫了一篇感受,現在看來當時是有一些悲觀的態度。我時常會拿自己和以前在一起學習的同學相比,現在還與我有交流的同學基本上都是在學生時代與自己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相似的,不論是性格、興趣、成績,他們現在都已走入大學的生活,而他們在高中、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狀態也大致能反映出我如果走體制內教育目前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我會看到初入大學的他們,報名參加社團、當志願者等等,他們通過這樣的方式接觸社會、改變自己。體制內的改變是有的,因為體量過於龐大,當這些小的改變慢慢匯聚就逐漸形成變革。

2023教育強國紀錄片觀後感 篇18

伴隨着改革開放事業的前進,中國教育步履堅實,煥發出全新的時代面貌。從1978年到20__年黨的十八大召開,教育事業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曆程中發揮着基礎和支撐作用。鮮活生動、頗具時代特徵的人物和故事,成為中國教育事業留給人們的温情回憶。

恢復大學聯考改變了一代青年人的命運,建立學位制度讓中國人才培養與世界接軌,大規模出國留學為國家發展培養高端人才,廣播電視大學的開辦澤惠更大範圍的青年……一系列事件,拉開了改革開放時期中國教育探索前行的大幕。中國教育用二十多年的時間,完成基礎教育領域的“兩基”攻堅,並開創了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新格局,在世界教育史上,書寫了屬於中國的時代傳奇。

第三集《春風化雨》

教育是奠定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堅固基石,20__年黨的十八大召開以來,中國教育事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一個個教育故事,講述着在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的指引下,中國教育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變革歷程。在偏遠農村,在課堂一線,在實訓現場,中國各類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各學段普及水平持續提升,教育公平邁出重大步伐,教育保障條件不斷改善,師資隊伍質量不斷提升……所有努力,讓中國教育事業呈現出全新的時代格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人才支撐。

第四集《面向未來》

在建設教育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教育是黨之大計,國之大計。面向未來,當代中國教育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重大問題,正在發生着一系列影響深遠的變革和探索。

思想政治課創新形式,為學生插上思想的翅膀;以安吉遊戲為代表,中國學前教育在改革創新中煥發出中國特色和時代風采;隨着勞動教育生動實踐的開展、網絡技術等創新應用,基礎教育領域更加突出公平、變革,育人效果舉世矚目……中國教育各領域的深入變革與砥礪前行,共同勾勒出當代中國教育勇擔時代重任、以創新開啟未來的氣魄與格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ongjie/gerenfanwen/kvdo3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