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總結 >單位工作總結 >

市科技局工作總結及工作要點

市科技局工作總結及工作要點

XX年,是xx市加快發展、實現全面振興和崛起的關鍵一年,奮進中的xx對科技創新承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科技廳的指導和支持下,深人貫徹黨的xx大、省科學技術大會精神和市委九屆五次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建設粵東城鎮羣中心的發展目標和構築區域新型工業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的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鋭意進取,大力實施自主創新和科教興市戰略,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着力點,以科技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為出發點,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為推動我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科學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xx市科技局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科技部評為全國科技管理系統先進集體,被省科技廳評為廣東火炬計劃實施20週年先進集體,被xx市委評為創建好班子活動先進單位.

市科技局工作總結及工作要點

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產業規模持續擴大,XX年高新技術產品430個,預計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340億元左右,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16%。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取得突破,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新增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以上的科技成果12項,新增專利申請4172項、專利授權2727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51項。全年列人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1科項,其中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8項,獲得扶持資金1巧萬元;省級科技計劃項目136項,獲得扶持資金3724萬元.

一、推進產學研緊密結合,實現科技發展戰略調整

第一部分XX年工作回顧

一年來,全市科技工作抓住重點領域,突破關鍵環節,以大科技的發展思路進一步整合科技資源,強化自主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高新XX年,我局將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作為推動自主創新的重中之重,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在全國範圍內整合科技資源,以更加更新的觀念拓展產學研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探索和開闢國內重點高校服務我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新途徑,不斷提高對科技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能力,為我市與重點高校、科研機構搭建產學研合作平台,努力提高科技創新的能力和水平,加速科技成果開發與轉化.

〔一)努力爭取對我市產學研合作的有力扶持。在對我市產業發展現狀進行充分調研的基.6.12XXxx科技針對我市產業發展的技術需求,着力突破制約產業發展升級的關鍵共性問題,積極引導企業聯合國內重點建設高校,共同提出促進產業技術水平提升的重大共性、關鍵和核心技術項目,積極爭取省部產學研合作平台的支持.

XX年,我市共有23個項目列人省部產學研合作項目,獲得1430萬元資金扶持。其中,“綠色包裝產業共性技術”列人重大科技專項計劃項目、獲得200萬元資金扶持,“高性能紙張的關鍵技術開發及應用”列人粵港關鍵領域重點突破項目、獲得210萬元資金扶持.

(二)積極探索開展產學研交流對接的新模式。為總結市校科技合作的經驗成果、探索雙方合作的途徑與形式、推動xx和相關高校全面科技合作邁上新台階,XX年,我市採取主動“走出去”的形式,先後赴武漢市和成都市開展產學研活動。1月份,我市組織印刷包裝行業部分重點企業和有關專業鎮負責人赴武漢市,與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就校市、校企產學研合作事宜開展深人洽談。本次活動實效顯著,成功促成“共建廣東省綠色包裝與數字印刷省部產學研結合示範基地”等10項科技合作協議的簽訂。10月份,我市再次組織產學研合作訪問團,赴成都市與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開展產學研交流對接活動,促成我市企業與兩所高校簽訂了“綠色包裝與數字印刷產業重大共性技術”等13項科研合作項目.

(三)繼續辦好我市特色產業產學研交流傳統活動。繼前幾年連續成功舉辦食品、包裝機械、新材料、輸配電設備製造等行業的產學研交流活動之後,XX年6月,由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結合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xx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XX粵東(xx)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裝備產業產學研結合活動”又在我市成功舉辦。來自四川大學、省材料研究學會、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科院廣州化學研究所、廣東工業大學、暨南大學、xx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省科技廳、省部產學研結合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同志,粵東各市科技部門負責人,粵東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裝備企業代表等參加了本次活動。產學研結合活動由科技發展論壇、產學研對接座談會和重點企業參觀考察等活動組成。本次產學研活動取得顯著成效,共促成四川大學與我市有關企業達成41項合作意向。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對於推動四川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創新資源與粵東地區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裝備產業需求實現有效對接、加速科技成果在粵東地區的轉化和產業化、提升粵東地區高分子材料及其加工裝備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提高自主創新的承載能力

XX年,我市創新載體建設取得新進展,創新服務體系取得新突破,科技型企業隊伍取得新發展。全市科技創新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

(一)加大對創新載體的建設力度,優化科技創新的空間佈局。一是科技園區發展態勢良好。高新區、民營科技園、軟件園、農業科技園等科技綜合、專業性園區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產業規模持續擴大、集聚效應持續增強,科技園區已發展成為我市培育科技型企業的重要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化和技術創新的聚集地,成為帶動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力量和工業財税收人的主要來源。金平民營科技園現有人園企業300家,其中省級民營科技企業110家,組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8家,園區形成了輕工裝備製造、印刷、食品、輸配電設備、精細化工五大支柱產業,XX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44.00億元,上繳税金18.60億元,成為驅動金平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龍湖民營科技園現有企業252家,其中省級民營科技企業47家,組建了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5家,一批光機電、電子信l/XXxx科技·7技工作息、輸配電設備製造、生物技術企業在園區集聚,產業特色鮮明,XX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45.30億元,上繳税金19.63億元,園區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明顯。xx軟件園現有人園企業65家,彙集了我市軟件產業的主要開發力量,其中醫療信息化產業特色顯著,依託於軟件園的“省火炬計劃醫療信息化特色產業基地”建設有序推進,產業鏈得到進一步完善,XX年園區實現總收人6.5億元左右,軟件產品收人達到3.5億元,其中軟件服務外包2萬美元,實現了零的突破。此外,高新區、xx國家電動汽車試驗示範區、農業科技園也保持較好的發展態勢.

二是特色產業基地發展成績喜人。加大力度引導和扶持特色產業基地開展科技創新,以基地建設帶動特色產業集羣、發展、升級,不斷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對全市經濟發展的綜合帶動效應。目前,全市4個國家級和4個省級特色產業基地為光機電、輕工機械裝備、智能玩具創意設計與製造、輸配電設備、印刷包裝、醫療信息化等6個特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載體.

三是技術創新專業鎮建設成效顯著。繼續圍繞我市縣域經濟特色產業的發展特點,開展技術創新專業鎮試點工作,引導和扶持縣域特色產業集羣發展。南澳縣深澳鎮、龍湖區龍祥街道、金平區大華街道3個鎮(街道)被省科技廳認定為省級技術創新專業鎮,全市省級技術創新專業鎮增至26家,數量佔全省十分之一以上;組織認定了龍湖區金霞街道、潮陽區關埠鎮、金平區東方街道、澄海區蓮上鎮、蓮華鎮5個鎮(街道)為xx市技術創新專業鎮,全市市級專業鎮增至12家.

(二)鼓勵優勢企業搭建創新平台,提高行業創新的服務能力。一是支持產業公共科技創新。加大對現有的輕工裝備等公共科技創新平台的引導和扶持力度,以科技立項扶持平台的創新能力建設,xx輕工裝備研究院的“節能減排技術實驗室建設”、“輕工裝備智能測控技術實驗室建設”兩個項目列入省科技計劃項目,獲得扶持資金320萬元。新啟動建設由澄海區與中科院廣州電子技術研究所共建的“玩具快速成型技術服務公共平台”,該平台的建設,對於研究和解決澄海玩具產業面臨的新產品研發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促進技術創新、優化產品結構具有重要意義。二是組建一批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積極引導行業優勢企業加強研究開發機構的建設,組建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提高行業的自主研發和科技創新能力.

XX年,新組建了高效節能換熱設備、現代電源、中藥、金屬包裝容器、再造煙葉、led半導體照明、糖果涼果及烘焙食品、智能型電動玩具8家省級工程中心和13家市級工程中心.

至XX年底,全市擁有行業公共科技創新平台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實驗基地2家,省級重點實驗室3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31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44家,市級國有科研機構16家,市級民辦科研機構3家.

(三)培育科技創新的主體隊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進民營科技經濟。XX年,我市積極引導企業加強自主創新,不斷壯大我市自主創新的主體力量。一是積極培育創新型企業。擇優選擇部分在技術創新、品牌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企業,重點加強引導和支持,通過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探索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的有效模式和措施,形成各種類型具有示範性的創新型企業。XX年,廣東光華化學廠有限公司、xx超聲儀器研究所、廣東金明塑膠設備有限公司列人省第二批創新型試點企業。全市現有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1家,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7家。其中,廣東東方錯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東西隴化工有限公司通過試點驗收,被認定為省首批創新型企業。二是按新標準重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

以新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出台及實一/XXxx科技契機,在高新技術企業的重新認定過程中,敦促企業加強創新能力建設,規範財務管理,促進企業不斷提高綜合實力,更好的發揮在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的主力軍作用。根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要求,會同市財政、地税、國税部門大力開展宣傳培訓,精心組織申報,共推薦兩批共72家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目前,已有62家企業通過省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的專家評審,進行公示。三是大力培育民營科技企業。重點扶持一批具備較強的自主研發能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企業。XX年,全市新增13家省級民營科技企業,組織認定了29家市級民營科技企業,全市累計認定市級以上民營科技企業616家,其中省級民營科技企業283家。同時,根據民科企業認定的新變化,制定出台了《關於做好民營科技企業認定、考核和更名工作的通知》,就民科企業的界定,省、市級民科企業的認定標準、程序進行明確,不斷完善我市民營科技企業的培育和管理。四是努力培育軟件企業。新增2家省級軟件企業,全市現有省級軟件企業20家。五是認真貫徹落實有關扶持政策.

XX年,省科技廳、經貿委、國税局、地税局聯合制定了《關於企業研究開發費税前扣除管理試行辦法》,規範了企業研發費税前扣除的操作程序。該政策出台後,我局會同市經貿局、國税局、地税局建立了實施企業研究開發費税前扣除協調機制、明確了具體操作規程,推動此項政策在我市的貫徹實施。目前,此項工作正有序推進中。此外,繼續做好軟件園人園企業的優惠政策落實,XX年共落實税收優惠返還100多萬元,補助人園企業辦理著作權登記、雙軟認證和系統集成費用20萬元.

三、實施精細化管理和服務,實現創新資源的科學配置

XX年,我局進一步創新工作思路、改進工作方法,不斷規範科技管理手段、細化科技服務內容,提高科技資源配置的針對性和科學性,切實引導和幫助企業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一)組織實施科技計劃項目。積極引導和組織企業申報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通過科技立項扶持企業加強技術創新,促進企業科技成果產業化。認真編制XX年度xx市科技計劃,按工業科技項目、信息技術項目、大農業科技項目、社會發展項目、其他項目(包括科技能力建設、創新體系建設等)五部分進行統籌安排,並在工業和社會發展項目中,重點安排節能減排、環境保護、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項目,大力扶持一批產業關聯度大、帶動作用強的重大關鍵技術和產品攻關項目,促進產業發展。本年度共安排項目159項,計劃總投資7.5億元,資金來源以企業自籌為主,市財政科技三項費用投人1745萬元作為引導啟動資金。這批項目的實施,預計年新增產值可達32.49億元,年税利6.19億元,創節匯1.58億美元.

(二)抓好科技成果的管理獎勵。XX年度,主持省、市科技成果鑑定36項,包括工業項目17項、農業項目7項、醫療衞生項目12項,其中達到國際領先水平1項、國際先進水平11項、國內領先水平n項。進一步完善xx市科學技術獎評審辦法,對評審專家選聘、評審方式、工作要求等進行明確規定,確保評審工作的科學公正。共評定市科學技術獎勵39項,其中一等獎12項,二等獎14項,三等獎13項,組織19項科技成果申報省科學技術獎勵,科技獎勵在推動科技創新方面的激勵作用得到較好發揮.

(三)加強科技項目的績效管理。一方面,組織開展XX年市級科技計劃項目績效評價工作,加強對項目實施過程的監督,及時、全面地掌握項目的執行情況,有效地發揮科技經費的引導作用,推動項目的規範管理和順利實施。另一方面,加強省級科技項目的規範管理,共組織12XXxx科技·技工作對181個省級科技項目開展結題驗收,其中,工業項目68項、農業項目48項、科技能力建設項目27項、民科園建設項目巧項、社會發展項目6項、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建設項目6項、農村信息直通車工程項目4項、重點科技成果推廣轉化計劃項目4項、國際科技合作項目3項.

(四)加快技術市場的培育發展。大力發展網上技術市場,做好科技成果、技術需求項目的網上採集和發佈工作,提升科技成果引進、吸收、轉化的服務能力。做好技術合同登記、統計工作,全年共受理、登記技術合同44項,其中技術開發合同40項、技術轉讓合同1項、技術服務合同3項。技術合同交易總額為2388萬元,其中技術交易額2291萬元.

(五)開展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根據我市外向型企業居多的特點,引導企業加強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在全球範圍拓展合作領域,並積極爭取省科技廳的立項扶持,發揮推廣、示範、帶動效應。XX年,我市共有5個項目列人省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獲得扶持資金90萬元,立項數量和獲得扶持資金均為近年最好成績.

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發揮科技對新農村

建設的引領作用XX年,我市抓住國家加快農村改革發展的有利時機,繼續貫徹落實《xx市農業科技發展規劃綱要(XX一XX)》,加大力度引導和扶持農業科技創新,依靠科技進步帶動我市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一)開展專題調研,明晰發展思路。

認真貫徹黨的xx屆三中全會精神,對我市農村科技和農村信息化工作開展廣泛深人的調查研究,形成了《加快科技興農步伐,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調研報告,供市委市政府決策參考。開展農業科技區域創新能力調研,對XX年以來我市農業科技發展情況進行梳理,形成專題調研報告報省科技廳。此外,還就海洋科技發展等開展專題研究,形成研究報告.

(二)功少決農業科技創新,推動科技興農。

一是發揮科技支撐效應,減少農業生產損失。年初,低温冷凍災害對我市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造成較大危害。為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在防寒抗凍恢復生產中的支撐作用,我局成立了農業防寒抗凍恢復生產科技應急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切實做好科技防寒防凍以及災後恢復生產工作。經精心組織申報,“潮南區無公害蔬菜生產科技示範基地科技減災綜合措施”項目列入省科技減災專項。同時,指導各區縣各有關部門積極組織專家到種養大户、農業基地指導抗災減災工作,依靠科技手段把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二是實施項目扶持,引導農業科技發展。積極引導和精心組織本年度農業科技計劃項目的申報工作,XX年,我市共有17個項目列人省農業科技項目,獲扶持經費123萬元。通過項目的實施帶動,提升了我市農業的科技創新能力,為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三是扶持優勢產業發展,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根據我市海藻資源豐富、海藻養殖擁有廣泛羣眾基礎的特點,加大力度扶持海藻加工業的發展。進一步支持省重點課題“xx海藻資源調查及開發”項目的有關工作,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該項目在龍鬚菜、壇紫菜等養殖標準化方面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此外,引導各涉農科研機構發揮各自專業技術優勢,開展林業種植、蔬菜瓜果種植、潮州柑品種改良等的技術研究和推廣,扶持引導本地特色產業的發展。四是實施信息直通車工程,推動農村信息化建設。積極構建我市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通過實施廣東省農村信息直通車工程,向農民提供及時的科技、市場等信息,加快農村信息化進程,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村經濟發展.

XX年,“xx農村基層綜合信息服務體系(蔬菜產業)”列入廣東省農村信息直通車工程建設項目.

(三)開闢工作新路,加強農業科技合作。

在鞏固與中國海洋大學合作關係的同時,加強與華南農業大學、廣東海洋大學的科技合作,尋求農業高校的技術支持。牽頭聯繫華南農業大學,作為潮南區東華村的技術支撐單位,做好科技部認定的國家新農村示範點工作,幫扶東華村發展成為具有粵東瀕海平原種養業的示範典型。加強地區間的橫向農業科技合作,積極建立與我省粵西海洋大市湛江市的合作渠道。進一步深化對台農業科技合作,推動台灣龍魚進口項目落户我市。此外,積極組織引導我市農業科技界加強與xx台商的合作,以聯合攻關項目,共同促進農業科技的提高.

(四)組織科技下鄉活動,普及農村實用技術。

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後組織了在澄海區蓮上鎮蘭苑村舉辦的“科普惠農興村—送科技下鄉”,以及在南澳縣舉辦的“龍鬚菜栽培技術培訓班”兩次大型科技下鄉活動。同時,通過科技立項,支持xx大學和中國海洋大學聯合開展龍鬚菜品種的引進和技術推廣工作,組織開展龍鬚菜栽培和加工技術培訓.

五、加強科技發展環境建設,完善科技創新的支撐體系

XX年,我市科技發展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全市上下發展科技的意識得到增強,鼓勵自主創新的氛圍更加濃厚.

(一)加強組織領導,統一思想部署工作.

12月2日,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產學研結合工作會議暨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傳達學習省科學技術大會精神,表彰獎勵省、市科學技術獎的獲獎者,總結部署產學研結合工作。會議的召開,對於進一步增強全市上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xx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科技創新的工作合力具有積極意義.

(二)出台工作計劃,明確目標細化任務。

經充分醖釀、反覆論證,市政府於3月巧日頒佈實施了《xx市科學和技術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科學分析了全市科技發展的基礎和環境,提出了指導思想、發展原則和發展目標,部署了重點任務,明確了規劃佈局,是“xxx”期間統籌全市科技發展的綱領性政策。同時,制定了《建設創新型xx行動計劃》(XX一2012年),提出通過實施八大行動計劃,切實推進創新型xx建設,從而有效提高科技進步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

(三)開展科普教育,營造氛圍提高認知。

一是廣泛開展羣眾科普宣傳教育。5月中旬至6月中旬,在全市廣泛開展了以“攜手建設創新型xx”為主題的“科技進步活動月”活動,突出科技惠及民生和科技支撐發展兩大主線,開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針對性強的羣眾性科技活動。二是引導科普場館加強功能建設。精心組織我市的省級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申報省科普項目,加強基地建設,完善科普功能。“xx科技館模擬人體解剖實踐室”、“科普畫廊的建設與利用”和“教育基地科普宣傳演示設施建設”列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科普項目。積極引導科普基地開展科普活動,發揮科普功效,xx科技館新增“青少年科技探索園”常設科普展館,全年承辦7項大型展覽及科普活動,完成各項學術報告會、講座、論壇技術演示等科技活動59場次,承接舉辦各類培訓班18場次,接受參觀科普展覽85000人次。三是加強基層科普陣地建設。引導一批基礎良好、具備一定科普能力的街道社區居委會加強科普功能建設,經常性開展科普教育活動,建立和發展面向羣眾的科普活動前沿陣地。金平區永祥街道永安社區、石炮台街道新湖社區、海安街道海悦社區,澄海區澄華街道華冠社區被認定為XX年度廣東省科普示範社區。四是及時報送政務信息和開展宣傳報道。全年共向省科技廳報送信息專報6期,向l/XXxx科技·11·技工作市委報送信息專報18期,向市政府報送信息專報17期。出版編輯《xx科技》4期。通過新聞傳媒、網絡大力宣傳報道我市的科技工作動態。參加電台“民聲熱線”欄目,解答羣眾關心的熱點問題.

(四)抓好隊伍建設,強化管理提升服務.

認真開展“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學習討論活動.

局領導班子充分發揮表率作用,結合實際工作,帶領有關科室(單位)開展了一系列調研活動,推動學習活動走向深人,進一步明確科技、信息化的工作思路。繼續推進創建好班子活動,着力加強我局黨政領導班子的思想、組織、作風和制度建設,以創建好班子活動為抓手,推動工作,推動落實。大力支持駐村幫扶工作,認真落實“雙學雙促雙建”,通過研究制定發展規劃、加強“兩委”班子和黨員幹部隊伍建設、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繁榮社會事業和維護治安穩定五個方面全力推進駐點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共投人幫扶資金42.7萬元。加強黨風廉政教育,認真學習紀檢監察有關會議、講話、政策精神,組織開展“增強黨性觀念,推進科學發展”為主題的“紀律教育學習活動月”活動,舉辦《反腐倡廉必須堅持兩個結合》專題報告會,不斷增強全體同志防腐倡廉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構築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建設學習型機關,加強政治理論、法律知識和業務知識學習,全年共組織22場次集體學習活動,不斷提高機關團隊的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理論水平.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市的科技工作仍存在一些困難和不足,科技綜合實力與發達地區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一是本市科技資源相對匾乏,對資源的整合和配置能力有待提高。二是科技創新體系需不斷完善,缺乏服務於產業的公共創新平台,科技服務機構及中介機構仍不健全。三是高新技術產業處於產業鏈的相對低端環節,產業規模和企業規模偏小,龍頭企業不多,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不高。四是科技政策落實不到位,特別是科技投人不足,科技投人體系不夠健全,中小企業融資難、研發投人不足問題突出。五是全社會創新意識仍然不高,個別領導幹部缺乏優先發展科技的意識,全民科技意識和科學素養處於較低水平。六是科技人才總量偏少,高層次科技人才緊缺,人才結構和分佈不合理,在地區競爭中處於劣勢。這些不足,制約了創新型xx建設,影響了科技發展的績效,需要着力加以解決.

第二部分XX年工作要點

XX年,是我市增創特區發展新優勢、謀求科學發展、實現全面振興和崛起的關鍵一年。面對國際金融海嘯不斷擴散和蔓延、對實體經濟的衝擊加劇、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複雜多變的不利背景下,依靠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推動經濟發展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顯得更加重要和緊迫。全市科技工作將以鄧小平理論和“xxxx”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人貫徹落實黨的xx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省委十屆四次全會和經濟特區工作會議精神,圍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通過重點抓好四項工作,實現四大促進,加大力度建設創新型xx,依靠科技進步引領和支撐全市經濟社會加快發展.

一、抓好支撐體系建設,促進科技統籌發展

(一)加強建設以制度為核心的科技發展環境。

切實提高各級政府對建設創新型xx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程度,自覺把創造科技創新環境作為中心工作抓緊抓好,建立和完善以激勵科技人員充分發揮創新潛能、企業充分釋放創新能量、產業專業分工、產業組織效能高效發.12.1/XXxx科技目標的社會環境。完善促進和推動科技發展的法律、政策體系,運用法律手段、政策手段、經濟手段、宣傳手段和行政手段構建科技發展制度體系、制度運行機制和制度操作體系,創造支撐科技創新的人文環境、文化輿論環境和社會氛圍,推動與科技創新協調發展的市場轉型、社會轉型進程.

(二)加強市區(縣)聯動共同推進自主創新。

充分發揮xx市自主創新工作領導小組的作用,加強對全市技術創新工作的協調和領導.

建立和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統籌組織實施、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組織開展XX一XX年度科技進步考核,增強第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的責任意識,在全市上下形成對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更為堅實的組織保障。強化市、區科技行政部門的服務職能,形成上下聯動、全面推進全市科技進步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新局面.

(三)加強創新文化和創新精神的培育。

將自主創新作為xx精神的重要內容,培育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文化,推動科技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動力和全社會的普遍行為。廣泛開展羣眾性的自主創新活動和科普活動,支持和鼓勵社會團體、學校、企業開展各種類型的創新競賽。加強輿論引導,大力宣傳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重大戰略意義和自主創新的典型人物,總結和推廣自主創新的典型經驗,提高全民的科學素質和創新意識.

二、抓好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新,趕超國內外先進水平;對有產業規模優勢而缺乏核心技術的產業,走自主創新與引進、合作相結合的道路;對基礎薄弱但前景好的產業,加強跟蹤和引進。積極實施科技興貿計劃,拓展高新技術產品國際市場.

(二)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加速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傳統產業升級的重要推動力。廣泛運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改造現有工業,延長產業鏈。實施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加強技術創新,開發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重點解決產業升級面臨的共性和關鍵技術問題,形成在技術上突破一點、在產業上帶動一片的格局,促使傳統產業從產業鏈的低端向高端攀升,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

(三)加快完善科技創新體系。

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園區、特色產業基地和專業鎮建設,創造更加良好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載體。切合“三大經濟帶”的規劃建設,謀劃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空間新佈局。推進xx高新區的“二次創業”,加強省級民科園、軟件園等科技園區建設,着手完善硬件設施和軟件環境建設,把科技園區建設成為立足xx、面向粵東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地。繼續扶持特色產業基地、專業鎮建設,大力發展區域特色產業經濟,探索一條具有xx特色的集羣經濟發展新路子。繼續培育壯大科技型企業隊伍,強化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依託行業優勢企業建設公共科技研發機構,力爭在產業公共創新平台建設上有新突破,提高行業科技創新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掘一批市場前景好、產業關聯度大、對xx經濟發展有重大支撐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項目,推薦成為我市招商引資的重點,繼續擴大高新技術產業規模,促進我市產業調整和優化升級:對具有一定規模和技術比較優勢的產業,重點加強自主創

三、抓好科技交流與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一)加速產學研緊密結合。

強化與省部產學研合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溝通聯繫,依託省部產學研合作平台的資源優勢,挖掘和利用國家部屬高校強大的科研和人才資源,推動產學l/XXxx科技·13技工作研緊密結合,開闢高校和科研機構服務我市經濟建設的新途徑和引進科技成果在我市實現推廣轉化和產業化的新渠道。在鞏固和加強現有科技合作關係的基礎上,深人推動各級政府與重點高校建立從產業規劃、發展戰略、人才培養和技術支撐等全方位的新的戰略合作關係。選擇優勢產業和龍頭企業,充分利用省部合作中有關科技特派員制度,選擇對口院校引人科技特派員指導和推動行業和企業技術創新。有針對性地選擇一批能夠解決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問題、具備一流專業技術和頂尖科研攻關能力的高校,與我市相關行業、企業締結產學研合作關係,推動雙方實施產學研合作重大項目和建立產學研技術聯盟,鼓勵有條件的大型企業與高校採取合作共建科研機構的形式,開展重點領域技術創新,弓{導高校到產業聚集的地區建立行業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台,解決行業發展的共性關鍵問題,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

(二)加速區域科技合作進程。

發揮我市與台灣、福建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商緣相通的優勢,加強與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區域科技合作。大力爭取省科技廳支持,建立廣東福建茶業產業帶,籌劃舉辦“粵閩台園藝科技學術論壇”,扶持引導我市茶葉產業的集聚發展,培育一批龍頭企業。推動對台科技合作,建設“粵台(xx)農業科技示範基地”,以其為載體進一步加強與台灣在農業科技領域的合作,推動xx乃至海峽西岸經濟區農業科技的發展.

(三)加速科技成果推廣轉化。

推動《xx經濟特區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的貫徹落實,扶持着眼於xx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優化升級、產品開發創新的科技成果推廣轉化。加強技術市場建設,不斷拓寬對外科技交流與合作渠道,促進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的聯繫和合作,為企業引進先進、成熟、適用的科技成果搭建平台。引導、扶持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推廣項目,加速高新技術成果在汕轉化和產業化。把科技成果轉化與自主創新緊密結合起來,大力加強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創新,促進外源技術內源化,形成自主技術開發能力,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四、抓好農業科技創新,促進新農村建設

(一)加強農業科技規劃。

深人貫徹《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的決定》精神,抓住國家農業科技發展政策環境不斷優化的機遇,通過調查研究,在《xx市農業科技發展規劃綱要(XX一XX)》的基礎上,形成一個比較科學可行的農業科技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我市農業科技發展的新思路、發展目標、發展路徑、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為我市農業科技發展提供政策依據和產業導向.

(二)加強農業科技創新。

建設區域農業科技創新平台,加大人才、技術和資金投人,開展資源保護、種質開發、環境修復和海藻加工技術研究,扶持海洋漁業的科技創新,促進粵東乃至廣東的海洋生物產業的發展。重點圍繞優勢特色產業改造提升,創建一批省級農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農業健康基地、星火技術產業帶和城鎮化技術集成應用試點。支持茶葉、特色果蔬、水產、林木種苗等農業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建設,為這些優勢特色產業、優勢農產品向優勢區域集聚提供科技服務,推動一批特色農業基地建設成為農業專業科技園.

(三)加強農村科技服務。

建立健全全市農業科技專家聯繫制度,鼓勵農業科技人員深人農業生產第一線,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從事相關農業技術的示範推廣工作。舉辦“科技下鄉”活動,組織涉農科研機構以及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專業合作社、技術中介機構等民間組織的專家,開展科技諮詢、農村實用科技推廣示範活動,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鼓勵科技人員創建新型技術普及和培訓基地,支持農業行業協會的技術創新活動.

標籤: 科技局 年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ongjie/danwei/0d6d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