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政企專題 >

衞生所黨小組先進事蹟大綱

衞生所黨小組先進事蹟大綱

一腔真情繫患者 平凡崗位奏華章

衞生所黨小組先進事蹟大綱

——記軍休六所衞生所黨小組先進事蹟

2004年的一個冬夜,紛揚的大雪把軍休六所的小院變成了銀裝素裹的世界。已近深夜12點了,周圍萬籟俱寂,突然雪地上傳來了一陣“咯吱咯吱”的踩雪聲。一位老幹部突發急性心絞痛,情況危急。衞生所所長劉香和護士黃彥冒雪緊急出診。厚厚的積雪浸濕了鞋子,雪水鑽進了鞋裏,冰涼刺骨,兩個人卻渾然不覺。她們憂心如焚的是老人的病情與安危……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及時護理,終於穩定住了病情。120的救護人員來到後的第一句話就是:“多虧了你們搶救及時,給我們爭取了時間,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啊。”這是軍休六所衞生所的同志無數次出診的一個最普通的場景。對他們來説,救護患者風雪無阻,深夜如常。“服務無雙休,温馨在六所”就是他們對患者最樸素的承諾。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他們用一腔熱血和親情服務温暖了患者和羣眾的心,履行了他們對黨最忠誠的誓言。

軍休六所衞生所黨小組由5人組成,是一個團結奮進的戰鬥集體。在所長的帶領下,他們憑着對事業的執著追求,立足本職崗位,任勞任怨,無私奉獻,在平凡的崗位上,傾注了大量的愛心,灑下了辛勤的汗水,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留下了一串閃光的足跡,受到了廣大軍休幹部、患者以及家屬們的一致稱讚。老幹部的民主測評滿意率達到99%以上,幾乎每一期黑板報上都有老幹部表揚他們的稿件,他們收到的表揚信更是不計其數。有位老幹部曾經真誠地對所領導説:“衞生所一年到頭實在太辛苦了,應該給他們報頭功、評大獎。”

就是這樣一支在人們心中樹起豐碑的醫療隊伍,這樣一座人們給予極高評價的衞生所,誰又能和幾年前鬆鬆垮垮、毫無干勁、羣眾滿意率不高這些詞彙聯繫在一起呢?“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這句話用在衞生所所長劉香的身上真是再合適不過了。2003年,她擔任衞生所所長後,帶領着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如今衞生所已成了羣眾最信任、最貼心、威信最高的地方。

別看是在最基層的醫療護理崗位上,衞生所的黨員們卻都是經驗豐富的行家裏手。所長劉香有30多年的護理經驗,主攻內科,對危重病人的搶救護理有獨到之處。醫師黃彥從事臨牀工作20餘年,熟悉基層社區全科醫療工作,特別是對臨牀的常見病、多發病有充足的治療經驗。護士王萱雖然最年輕,卻是一位有着14年黨齡的老黨員,有着多年的病房和術後監護經驗,提起她的注射手法,沒有一個人不豎大拇指。

按摩醫師滿守民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濟南日報》早在1994年就報道過他的事蹟。他在祖傳的基礎上獨創出一套集點、按、揉三法一體的滿氏推拿手法,創悟了滿氏導引點穴功,他發明的推拿温經錘獲國家專利,他本人也獲國家高級保健師職稱。經過他的手解決了無數病患的傷痛。而他在利用自身特長服務社會的同時,利用雙休日向全社會免費治療,並無私地向社會傳授技術。一位老幹部在詩中這樣讚頌他:承傳祖業弘盛名,與人為善醫術精。按摩揉搓抻捏打,身心舒暢經脈通。非是佛仙顯聖靈,妙手回春扶眾生。疾患千愈宣佳話,召來萬客求神功。

他們個個身懷絕技,業有專長,憑着這些優勢,完全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到薪酬更豐厚的工作,他們卻恪守職責、不圖回報、無私奉獻,在基層崗位上默默地揮灑着汗水與青春,用高超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傳達了黨對老幹部的深情厚意,把黨的温暖傳播到了千家萬户。

衞生所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在軍休六所的離退休老幹部,隨着年齡的增長,患病的機率增多,很多上了年紀的老幹部都患有這樣那樣的慢性病和老年多發病,有些急病會突如其來毫無預兆,但也有一些病是可以通過掌握瞭解患病的規律加以預防的,例如季節的交替、天氣的變化、情緒的起伏都容易引發一些疾病。針對這一特點,衞生所黨小組開闢了壁報欄,把一些預防疾病的常識傳授給大家,根據季節的變化隨時提醒老人們注意一些多發的疾病,受到老幹部和家屬的好評。

為了做到把老幹部的身體狀況瞭如指掌,便於隨時觀察和預防疾病發生,他們為全所老幹部建立了健康檔案簿,把每位老幹部的健康狀況都記錄在案,哪位老人有什麼疾病他們都非常清楚,瞭然於胸。同時,他們還制定了老幹部巡診制度,定期到他們家中進行巡診,並且把每次巡診的情況都一一記錄下來,跟蹤觀察。不論嚴寒酷暑,天氣好壞,工作忙閒,樓層高低,他們都始終如一,從無怨言。遇到行動不便的老人,他們就送藥上門,義務出診為他們打針拿藥。老幹部住院時,他們就像兒女一樣到醫院去探望,噓寒問暖。他們沒有豪言壯語,有的只是實際行動。老幹部生病住院沒有陪人他們就是陪人,老幹部獨自在家無人照顧,他們就會主動關心照顧。家屬和子女們常説,“衞生所的同志幫了我們大忙啦,有了他們的關心,我們再也不用發愁了。”

有一次,畢明輝老人因為異地安置來到了六所。他沒有老伴,兒女又在外地,初來乍到的陌生感與孤獨感侵襲着老人無助的心。就在這時,衞生所黨小組的成員們帶着領導的關心和黨的温暖來到了老人的家裏,跟他拉家常、問病痛,對她説:“您老孤身在外,就把我們當成自己的孩子,無論生活上的、身體上的,只要有需要,隨時到衞生所找我們。”一股暖流湧上了老人的心頭,模糊了她的雙眼,這位寡居的老人感動了,“沒想到你們的工作做得這麼細,有你們這樣一幫孩子,我還有什麼不滿足的,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吶。”

正是基於這種信任,軍休所的老幹部都喜歡到衞生所去坐一坐,讓他們檢查檢查。有的一天來量三四次血壓,衞生所的同志告訴他們,您老沒有問題,不用來回跑啦,跑來跑去身體消受不了,血壓本來不高也高了。他們就説,我們這些老幹部誰家裏沒有個血壓計,就是想來跟你們説説話,聽你們嘮嘮嗑,心裏就踏實了,一天不來心裏就像少了東西。

衞生所的黨員們不僅是老幹部身體上的守護神,更是他們心靈上的依託,是化解他們精神陰霾的靈丹妙藥。需要的時候,他們就義不容辭地擔負起心理醫生的角色,為老幹部義務進行心理諮詢、心理疏導。最典型的就是馬老,他特別容易着急上火,一上火血壓蹭地一下就上去了。每次到衞生所來的時候,給他量的血壓都很高,可是他來了既不打針也不吃藥,就是要求衞生所的同志跟他聊一聊,通過疏導,他的心情平靜了,血壓也就恢復了正常。日子長了,馬老就養成了一個習慣,一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往衞生所跑,衞生所成了他的精神療養院。

去年,樑老感到身體不舒服,自己騎自行車過來檢查。醫生髮現他的脈搏特別慢,於是給他做了一個心電圖。結果發現他嚴重地房顫伴着心律失常。生命非常危險,應該馬上住院觀察。而樑老絲毫不以為意,居然還要騎自行車回去。為了老人的安危,衞生所立即通知了家屬,並派了兩名同志把他送到醫院的急診室,隨即樑老就住進了住院觀察室。等到樑老的兒子匆匆趕來時,他們已經為老人辦妥了一切手續,領了藥品安頓好了。老人的兒子感動得不知説什麼好。樑老也直説:“多虧了你們救了我一命,太感謝了。”

對患者和羣眾來説,衞生所的黨員們就是他們血肉相連的親人,是情感深處的依靠,是危難時刻的救星。而對於他們自己,衞生所就是他們事業的殿堂,戰鬥的陣地和紮根立足的地方。

人生的舞台在哪裏?

人們常常感到茫然,常常發出這樣的追問。可是,在這羣共產黨員身上,你會得到明確的答案,那就是他們事業常青的祕密!是啊,不管崗位多麼平凡,祖國需要,人民需要,社會需要就是一個人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身為共產黨員,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的是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正是始終不忘自己肩挑的責任,始終把患者當成親人,他們每個人身上的動人之處才愈發顯現出熠熠的光輝,而這些往往是在微不足道的細節中體現出來的。

2004年上半年,董元福老人心衰,家人又不在,衞生所的同志領了電圖儀趕到老人家中及時救治,為他輸液、吸氧。老人已經88歲了,在這種情況下更是沒有行動能力,他想上廁所又不好意思,劉香揣摸出了老人的心思,主動説:“我幫你接尿吧。”老人死活不肯。劉香笑着説:“董老,您就把我當成自己的閨女,閨女盡點孝道還不是應該的嘛,您還害什麼羞啊。”就這樣,劉香一次次地給老人接尿、清洗,感動得老人熱淚直流。

很多老幹部都不願在醫院打針。他們説,有的醫院三遍兩遍叫不動一個護士,可在衞生所你們不僅隨叫隨到,服務態度好,打針打得也仔細。作為一名護士,王萱不是僅僅以完成任務為標準,而是傾注了愛心。冬天在給老幹部注射的時候,她總是先用熱水袋給老人們暖一暖血管,把剛從冷庫取出來的注射液在手裏攥熱了再給老人們注射。她説,老人們的血管比較脆弱,這樣可以避免血管受刺激。

曾有一位患者,要求青黴素800萬靜滴、氨苄4克靜推兩次。而在醫院開的青黴素是80萬單位、氨苄0.5克的,這就意味着一個人輸一次液需要加藥24瓶。這個過程需要反覆抽吸直到藥液溶解後注入液體,有些粉劑很難溶解,一個20毫升的注射器要重複抽吸上百次。即便沒有特殊情況,這也是王萱每天都要做的。對這些耗時耗力的瑣碎工作,她從來都不厭其煩,一絲不苟,因為她知道哪怕一丁點的疏忽都可能造成極嚴重的後果。

2005年2月28日,老幹部廖堯的老伴在返回幹休所時突發高血壓(250/150),病情十分危急,到衞生所時整個人面色蒼白,大汗淋漓,非常難受。劉香和黃彥接診後,為她進行了積極的藥物治療,並耐心地穩定病人的情緒。老人此時憋得難受想上廁所,因為知道她是糖尿病患者,如果用錯了力氣對她的病情可能會有危險,於是黃彥一邊安撫她,讓她放鬆下來,一邊慢慢地攙扶她到廁所,幫助她正確的用力,看護着她,避免了危險。病情穩定後,又及時送她到醫院救治,終於轉危為安。廖老的子女專門寫了感謝信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

非典期間,衞生所黨小組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克服困難建成發熱門診,做好接診和轉診的準備工作。面對藥物緊缺的情形,他們多方聯繫,終於買回來胸腺肽,給每個老幹部都注射了這種免疫製劑。危難時方顯英雄本色。非典肆虐的時候,也是他們工作最繁重的時候,面臨着隨時可能被傳染的病毒和隨時會降臨的生命危險,他們沒有一個人退縮,在危險面前搶着上,在重活面前爭着幹,體現了共產黨員的品質。

軍休六所院內有4座老幹部樓,上百户人家。他們就挨家挨户上門送中藥,王萱甚至還掛着吊瓶,卻也“輕傷不下火線”。滿守民作為這個小組中工作在一線的唯一男性,肩挑體抗的體力活自然落在了頭上。他每天揹着100多斤的消毒水灑遍了六所的角角落落,對預防病毒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還有一次,老幹部張玉芳的兒子從北京的封閉疫區偷跑回來,引起了周圍人的恐慌,這時需要有人對其進行醫學觀察。劉香説:“你們都年輕,孩子還小,不要和我爭,我去!”説完穿上隔離衣,戴上口罩就走了。

這樣的事情實在是太多太多了,不勝枚舉,數之不盡。或許沒有人覺得他們做了什麼驚心動魄的大事,或許有人認為這些小事不值一提,但正因為他們為的是“人人可為而不為”的,方在平凡中凸顯其偉大和可貴之處。

在軍休六所有一個特別的現象:所裏的家屬經常給衞生所送來東西,東家的兩張小餅,西家的一碟炒菜,夏天送一個西瓜,秋天抓兩把紅棗,逢年過節時的一盤水餃、幾個月餅,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東西,絕對沒有送禮之嫌。特別是一些老人們上街買菜時,總是特意到衞生所繞一圈,問問衞生所的同志有什麼要捎的菜,即使他們從來不願意麻煩老人們,老人們還是不厭其煩地要來問一問。這份深情厚意是從哪裏來的呢?

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衞生所黨小組就是這樣把一種單純的醫患關係變成了充滿愛心的親情關係。夏送清涼冬送暖,把老人們沒有想到的替他們想到了,把子女們還沒有來得及做到的替他們做到了。每年高温的那些天裏,他們會準時把防暑降温藥送到老幹部的家中。逢到雨雪天氣,道路濕滑,他們就讓老幹部安心地呆在家裏,他們上門服務。俗話説,以心換心。天長日久,所裏的老幹部和羣眾自然就把他們當成了貼心人。

2003年,省老年大學書法協會會長餘志強查出肺癌,並且到了晚期。從醫院做完手術後,他便一直在家休養。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裏,衞生所的同志們不需要家屬來叫,每天按時給老人打針送藥,風雨無阻,節假日不休,即使春節也像往常一樣。他們盡心盡力地照顧着這位生命垂危的老人,為他化解心頭的壓力,盡一切可能延緩着老人的生命。餘老感動地説,他要為衞生所的每個人寫一幅字。2005年的正月初五,餘老大概感覺到自己的身體不妙,他一定要完成自己的承諾,於是讓家人準備好了筆墨紙硯,他要寫一幅他心中早已默唸千遍的字!老人到底是沒有對抗住無情的命運,帶着深深的遺憾走了。他的老伴哭着説:“他把一切都準備好了,就是沒寫成,他走的遺憾呀。”

遺憾雖然不能彌補,但生者如果能完成死者未盡的心願也算是一種撫慰吧。老幹部王志誠在贈給衞生所的詩中寫道:外敷銀裝蓄赤心,一腔熱血敬耄人。來時痛苦去時笑,滿園春風讚語吟。立業紮根民為本,嫗翁安樂幸福村。夕陽沐浴添喜壽,天使情笑美勝金。或許餘老的心意也盡在其中了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zhengqi/4r970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