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學習心得專題 >

兩會之心得體會—聚焦教育

兩會之心得體會—聚焦教育

在每年的國家和地方“兩會”上,教育問題都會成為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關注焦點之一。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學前教育、中小學生減負、職業教育、高等教育質量等領域存在的問題得到了關注和討論,部分問題的解決辦法和措施還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

兩會之心得體會—聚焦教育

最首先的,我想指出中國教育問題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結構有問題,下面我將慢慢闡述我的觀點。

在關於學生減負的問題上,中國小生“減負”喊了多年,卻越減越重。今年,“減負”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廣州市政協委員戴秀文認為,目前造成中國小生課業負擔過重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就業和生存競爭壓力的前移。只有家庭、社會、學校三個層面共同合力,才能為青少年創造合理、和諧的成長環境,才能真正實現“減負”。永博明教育研究院王永江老師表示:“減負不成的根源在於考試製度,尤其是大學聯考,只有改變了教育評價方式,喊了多年的減負才有希望。”信孚教育集團董事長信力健指出,只有極大地提高入學率,變競賽類的選拔為分類性選拔,讓大家通過分層分類的不同讀書路徑實現不同成功,減負才能有望實現。

其實以上三人説的都是一回事,就是中國教育結構的問題。第一,社會就業和生存競爭壓力之所以前移,是因為我們的教育結構過於單一,教育主要偏向於學校教育,並且學校教育本省有偏向於科學家教育,可是中國不需要那麼多的科學家,也不可能有那麼多的理論知識分子,這樣自然就產生了社會就業和生存競爭壓力問題。第二,減負的根源並不在於大學聯考制度,而在於只有大學聯考制度,評價與出路均過於單一化,如果有更多的高等教育道路,人們自然不會都擠在大學聯考的獨木橋上,在很多國家中,只有想成為科學家的人才會選擇大學,而他們的職業依然給他們帶來富裕,這樣路多了自然就沒有那麼多競爭,也就自然沒有那麼多負擔。那麼,問題就是我們國家的教育結構使得大學與非大學高等教育之間產生了嚴重的質與量的不平衡。第三個所指出的與第二點類似,不再贅述。

所以我認為僅從這幾點入手是治標不治本的,甚至是治不了的。因為只改變某一種因素往往會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最後難以執行,那如果要改變諸多因素,則必須先改變教育結構。中國的教育結構上有着諸多的問題,除上述列出的問題外,還存在教學條件的不平等性,過於單一性等問題。

關於大學聯考改革問題也是年年都在喊,年年不見成效。今年,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全國政協委員、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他透露:以後考試怎麼考,不是教育部説了算,將成立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這樣一個獨立機構。並計劃在今年年底把大學聯考新方案拿出來,方案真正實施要到明年。

大學聯考的改革必然對教育產生巨大的影響,最終結果如何還需要大家拭目以待,同心同力為中國教育改革出謀劃策,同時這也是對於中國教育結構的一種調整。但這也只能用調整來形容,因為這就好比是軟件系統,雖然這個軟件再高級優秀,硬件在那裏跟不上帶不動則屬於白搭。這就需要制定出一種真正行之有效卻也符合事實的方案,這個方案如果能夠很好實行,必然對於教育結構產生影響,其他有關教育的問題(如減負問題),甚至非教育問題(教育的提升必定帶來發展)都會自然而然的改善。所以教育本身也是解決國家問題的關鍵入手點。

關於學前教育,入園難的問題以及幼兒園教育納入幼兒教育問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這其實就是家庭教育的問題,因為學前基本是在家庭中受到家屬的教育的,這個階段十分的關鍵,直接影響到孩子的為人品性等根本方面,而進入幼兒園中的教育也並不能屬於學校教育,因為這些“教師”是需要受到家庭教育學武裝的,在家庭教育基礎上的學前教育。而我國在此之前對學前教育家庭教育十分的忽視,此次會議顯示黨組織已經着手改善這一現狀,開始認識到學前教育的重要性。

關於民辦教育,政協委員呼籲解決民校師資問題。兩會期間,有關民辦教育的爭論不絕入耳,其中有關民辦學校建設品牌、生存發展的問題受到代表們熱議。據瞭解,由於辦學特色不明、人才培養模式缺乏創新、師資力量薄弱,民辦教育優勝劣汰加速,一部分民辦學校形成品牌,生存狀況良好;一部分民辦學校規模日益萎縮,甚至倒閉轉讓。這是有教育的不平等性所導致的,下面將重點展開闡述。

中國學校教育是應試教育,他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授之以魚,而不是授之以魚。這樣就在很大程度的限制了名族的創新精神,這顯然不是教育的目的。而在中國真正的授之以漁的則是社會教育,原因很簡單,因為人們走上社會了,被逼無奈,在不斷地碰壁中逐漸學會了漁。這必然是沒有效益的形式。而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由於長期以來國民處於一種低素質的狀態,同時中國對於家庭教育不夠重視,使得在中國家庭教育難以發揮其效力,同時導致了“入園難”等問題。

以我之愚見,想要改變中國教育結構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但也並不能不為之而準備。我覺得應該從平等教育條件,改變中國國民對教育的觀念,發展職業教育,改變不同教育階段的教育傾向,完善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系統等方面出發逐步調整中國教育結構。

發展平等教育我覺得是當務之急,在目前,東部與西部教育條件的不平等性,農村與城市的教育條件的不平等性,民辦與國立學校教育條件的不平等性,大學不同級別教育條件的不平等性等問題已經展現了嚴重的社會問題。這四個的不平等性其實説明一個問題,由於經濟條件的不同,教學硬件配備與師資力量配備相差很大,這使得擁有好條件的人們更佔有優勢並留在發達地區,而條件差的同學則會通過努力留在發達地區,那麼不發達的地區的人才資源就更匱乏,就越難發展。這樣就只會在一個惡性的循環中越陷越深。所以我認為教育的平等性,是教育問題的核心與根本。

發展職業教育和改變中國國民對教育的觀念是相輔相成的兩點。這主要是由於中國教育過於單一化,這並不是説沒有而是大學教育與其他形式教育的“貧富差距”太大,以至於想要過上一種好生活就只能擠大學這個獨木橋。所以要發展職業教育等教育形式,讓各種人有適合其的教育來引導他們,充分的利用人才,同時壓力也自然就笑了,學習才會真正成為自己的事,教育才能走上正軌。中國受到了長期的封建官僚與帝國侵略者的殘酷壓迫,在認識到科技興國的問題後就拼命的死抓科技,自然而然的大學也就成為了所有夢想的搖籃,成為了社會的唯一認知面。於是忽視了其他教育形式的發展以致出現現在這種嚴重的不平等性。無論師資力量還是條件資源全都集中到大學教育這一種形式,所以其他種類教育自然也就難以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即使培養出也難以得到社會的認同。這就導致了職業歧視問題,人們無形中把職業劃分了等級,並按等級分配收入,那麼人們要想要有好的生活就只能擠破皮的擠進大學的圈子裏才行。於是乎,大學聯考成了門關,國中高中也只向着大學聯考看齊,中國教育也就見見變了味。而在外國是鮮有職業歧視的,比如在美國,從小就在培養一種職業規劃,他們的教育就是將人才培養成某個行業的專家,是一種高效的教育,在這種教育下每種職業又怎能不創造出巨大的財富呢?很多國家都是如此,即使是中國人民最瞧不起的農民行業,在外國也是有巨大價值的。當然,這並不是説中國的教育不對,中國教育確實符合了目前的國情,而且要做到美國那樣的全公民的高等職業教育在中國目前顯然也是不現實的,但卻必須要意識到這個問題,雖然不能完全做到,比如改善民辦學校,職業技術學校等的教師質量,硬件條件問題,逐漸調整其他行業在中國的影響力等都可以發揮調整教育結構的重大作用。

改變不同階段的教育階段的傾向是使教育成為教育的直接體現。這是對教育目標的劃分,為了達到育人的目標,沒有正確的教育目標是不行的。在目前,我國忽視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國小國中高中則一條龍為大學聯考服務,而大學則是稀裏糊塗混混亂亂最後美其言曰“學習如何學習”,那也正能讓我冷笑着問到,早幹嘛去了!這樣顯然是效率低下的,這並不是説沒有產品或者產品少,而是產品沒有質量,並且將一部分不適合的人硬是打造成這樣而產生病態心理的也是有的。所以我認為,教育就應該從出生的那一刻抓起,首先要普及家庭教育,讓家長能正確的教育子女,使得子女有正確的品行,樹立出正確的價值觀與正義感。而國小階段是大腦成長的階段,我認為這個階段是發展智力的大好時機,可以用多種形式引導孩子們思考,而不是讓孩子們去成為理論知識的奴隸。接着是國中階段,這個階段,孩子們有着初步的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這個階段應該才是學習如何學習的階段,思考自己長大了想幹什麼,究竟該怎麼幹等問題,明白這樣的問題後才能明白為什麼要學習,如何學習。而大學才是真正的學習知識學習能力學習技術的地方,其間的高中則是從國中到大學的一個過渡期。我想這樣的教育必是一個高效率高品質的教育。

對於完善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方面,前者主要是公民價值取向引導的問題,後者主要是人的品性建設的問題,對此其實在前面已經慢慢滲透進去了,在此不再多説。廣州市政協委員戴秀文也説只有家庭、社會、學校三個層面共同合力,才能為青少年創造合理、和諧的成長環境,才能真正實現“減負”。自然可想而這其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我對於兩會教育問題的見解,而之所以選擇教育是因為認為這是解決其他問題的根本,例如,教育沒問題了,自然就不會有大學生就業問題,不會有擠公務員的問題,不會有貧富差距過大的問題等等等等。有教育才會有建設才會有發展才會有富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xinde/4lxdn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