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關於文化傳承的文章:淡淡的皮影無盡的回味

關於文化傳承的文章:淡淡的皮影無盡的回味

編者按:隨着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有些特色文化可能正在消失,傳承便成了許多人關心的問題,皮影就是其中之一。

關於文化傳承的文章:淡淡的皮影無盡的回味

隨着時代的變遷,每天人定之時熄燈就寢的方式,早已被百花齊放的娛樂休閒活動所取代,智能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步伐帶走的不僅僅是時間,帶走的更是慢慢享受生活閒適和愜意的過程。如今,人們可以接受電影院銀幕上和手中ipad的大千世界,可再難經常看到聚集在一起熱鬧非凡的露天戲曲舞台。但記憶中的美好總是這樣,每每勞煩之後,唱唸做打樣樣不拉的皮影戲總會在不經意間就浮現在腦海,印在腦海的還有夜幕降臨時、開場前等待中,街坊鄰里恣意盡情的寒暄問候、家長裏短,以及孩子們掀開一條縫趴在皮影戲後台一雙雙窺視的大眼睛。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樣的場景總會出現在節假日的影劇院廣場和重要活動日的夜晚,甚至不經意間就能在某個街頭或巷尾撞見皮影戲舞台和聚精會神的人們。

皮影戲,又叫“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而我,更愛稱其為驢皮影戲(想到驢皮每每還感覺有殘忍的味道),因為最早知道皮影戲裏的影人是用驢上半身最特殊的一塊皮子做的。家裏有一個皮影道具,是鄰居家在唐山皮影劇團做道具的兒子送的,每每拿在手裏都會感歎,這影人怎會這樣鮮活:媚眼、四肢、手足、軀幹、服飾、頭飾,一根線穿起來,各個關節靈活自如,尤其紅綠相間的顏色,都有唐山皮影獨特的味道。

皮影戲的表演,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四周都是圍擋好的,看皮影戲時,你就只能看到影幕上一出出活靈活現的故事在演繹,因此,聽着看着戲裏的喜怒哀樂,常常還是溜號,去揣測銀影幕後邊該是怎樣的表演,有時真就離座跑到幕側,從連接處扒開縫,去瞧藝人們掐着嗓子(早些年是沒有女生唱影的,男生是掐着嗓子唱女聲的)唱戲文和表演藝人手中翻飛自如的影人。如今想想還覺得神奇,皮影戲台影幕後,藝人站着用兩根小棍操作的皮影人,影人就緊貼在幕上,一切都與觀眾看見的是反向的,唱唸做打的傢伙什兒,有四弦、揚琴、二胡、鑼、鑔兒、小鼓、皮鼓、雲板、嗩吶等等,一樣都不少。收納了大千世界、人間百態的皮影戲台,更是個能夠隨時拆卸、機動性極強的劇團,哪裏有需求就會出現在哪裏。皮影戲每每鑼鼓鑔兒打過三遍通兒後就是開台,尤其在農村,只要聽到第一遍通兒,就知道莊裏今天要演影了,而這皮影戲的通兒聲能夠傳的很遠達四里八莊,到第二遍通兒,聽到的人們就會放下手裏的活計,自帶板凳,緊忙着去看影,第三遍即是開台正式演出啦(在詳細瞭解鄉村演皮影的細節時,老領導宋金嶺的回憶和描述甚是動人)。走街串巷就是皮影戲曾經最基本的生存方式,風吹雨打,辛苦自知,可給廣大百姓帶去的卻是無盡的歡笑和業餘生活的文化豐享。

現如今,年輕人對皮影戲沒有多少興趣了,皮影戲漸漸失去了市場,也許在山村的集市或辦廟會時才能一睹風采吧。想想,真是懷念過去隔三差五就能看見的皮影戲,因為觀影人大多相熟,鄉里鄉親的味道很是濃厚。不過,除了皮影戲,熱愛皮影的人們卻以另外一種形式延續着皮影戲故事,這就是“皮影人”被裝裱起來,成為牆上的藝術走進民族風的賓館、飯店和家庭住宅,這也不失為一種古風的傳承。事實上,“皮影人”精緻的做工,本身就是漂亮的工藝品,能夠作為上好的家鄉禮品贈送給親朋好友。那一年,女兒送給舉家遷到北京的韓裔同桌同學的紀念品,就是從唐山皮影劇團覓得並親自裝裱好的唐山皮影人,鏡框裏色彩豔麗、神態靈動的影人,滿滿都是同桌之誼、同學之情,而得之者也甚是喜愛。演繹皮影戲故事的,更有“唐山大媽”的皮影舞,不僅以堂會形式曾一度活躍在傳統婚禮上,成為助興曲目,並且於20xx年舞動到了央視的春晚舞台,舞蹈着的唐山皮影“俏夕陽”征服了億萬觀眾,是唐山皮影的另一個生命存在。

尋覓有唐山皮影的夜晚,總會閃回出曾經熱鬧的場景。而眼前快節奏的社會,誰會是那個有耐心再侯一場的人呢?是否唐山皮影就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淡出歷史視線呢?一個電話知道,唐山皮影劇團依然存在並堅持着,雖然沒有往昔密集的演出,企業經營的他們,每每有百姓需求,比如家裏老人壽誕等等,皮影劇團就會應約前往,家中喜慶的同時,左鄰右舍也都圖個樂呵。還有,喜愛皮影戲的人們,還可以上網下載曲目在家觀看,不過沒有了露天劇場大家聚集在一起熱鬧的樂趣了。

據資料介紹,在中國,皮影戲流行範圍極為廣泛,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在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等地農村,這種拙樸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

河北唐山的皮影久負盛名,又名冀東皮影,起源於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是我國曆史悠久、源遠流長的民間藝術。據史料記載,它發源於河北冀東地區的灤州,由當地藝人黃素志發明,盛行於樂亭,故有"灤州影"、"樂亭影"之稱。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驢皮鏤刻並着色而製成,故又通稱"驢皮影"、"皮影"。清朝至民國年間的皮影戲與現在的皮影戲一脈相承,是當地羣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1966年,樂亭縣還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皮影之鄉"。而唐山市皮影劇團,成立於1943年,其前身是冀東軍分區領導的抗日影社、長城影社、灤東大眾影社合併而成的唐山專區實驗影社。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劇團始創燈泡佈景、移入動物生活的童話戲、創新道具、豐富操作表演,為皮影戲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又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戰國,興於漢朝,盛於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20xx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作者:王紅

公眾號: 水泥圈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k844p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