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校長教育感悟:在荒漠裏播下一點希望的種子

校長教育感悟:在荒漠裏播下一點希望的種子

1

校長教育感悟:在荒漠裏播下一點希望的種子

昨晚,收到林夕媛老師的邀請,進入“防範性侵害·善解童貞”微信羣,收聽了中國兒童性教育第一人胡萍老師的微課講座。她圍繞“幫助孩子構建隱私的觀念”、“讓孩子清楚哪些行為是對自己的性侵害”、“男孩也易受到性侵害”、“如何讓孩子避免性侵害”、“孩子遭遇性侵後,父母如何應對”幾個方面進行了分享。

原來並不知道胡萍老師這樣一個人,這次微課,抱着聽聽看的心態,沒想到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雖然各種雜務導致聽課斷斷續續,不過還是非常認真地全部聽完了語音內容,重點部分還重複聽了兩三遍,足見其吸引力。

胡萍老師的授課充滿了魅力,多年來研究兒童性教育的積澱,使她駕輕就熟,遊刃有餘,大量的案例,生動,深入淺出。我雖然沒系統思考過兒童性教育的問題,但原有的認知中多少存在一些,不過模模糊糊罷了。比如,男孩子遭遇性侵問題,是我多年前就意識到的;再比如,家庭中存在的隱形性傷害,其實也是普遍存在的,但很多時候被我們成人忽略了。通過聽課,對這些問題逐步釐清。

2

跟林夕媛老師的接觸中,知道了“善解童貞”這樣一個教育品牌,但基本處於概念層面,並無深刻了解。原來,“善解童貞”的含義非常簡單:用愛來解讀孩子的性。只有科學地解讀了孩子的行為,才能夠支持孩子的發展,真正關懷孩子的身心健康,才能夠真正達成家庭的幸福。這是性教育的根本。非常贊同這樣的理念。教育本身是一門科學,不按規律辦事,往往適得其反。

回想若干年前,我讀國中的時候,竟然曾經接受過一次性教育。那也是我印象當中,自己唯一一次接受性教育,除此之外,基本屬於“自學成才”了。

我記得那是一個下午,突然就來了幾個不認識的人,好像是來自鄉里的醫院,據説是結合我們的生理衞生課來進行講座。

大家被分出男生、女生兩組分別上課。給男生上課的是一個女人,四十來歲,她先給我們説了一些青春期的生理現象,突然就轉到了性病的預防。我記得很清楚,對話題這樣大幅度地轉彎,大家都跟我一樣,徹底暈菜。暈頭轉向中,變得更加糊里糊塗。性知識沒了解多少,不過有一點倒是激發了大家的“興趣”,悄悄議論紛紛:女生那邊到底講了什麼呢?

這樣的性教育,顯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

認識林夕媛老師後,我曾經跟她簡單交流,大家對性教育缺失的認識已經基本認同,但就學校而言,性教育到底如何進行,還處在一個相對模糊的地帶。一方面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家長擔心性教育屬敏感話題,孩子會早熟,抵制讓孩子踏進“雷區”。一方面學校也缺乏專業人才,老師不懂性教育的內容,純屬“外行”,讀不懂孩子的行為,這也是性教育難以落地的重要原因。

因此,形成科學指導孩子性教育的學校能力,是這件事能否真正實現突破的關鍵。

3

沒人不重視孩子的健康。但孩子的健康是個非常宏大的概念,涉及生活能力、衞生習慣、營養知識、心理素質等,其中也包括對“性”的正確認知。

大概七八年前,我曾經親歷過一個案例。一個七年級的男孩,因為幾次故意“撫摸”前排女孩的頭髮和脖頸,遭到女孩子家長和班主任老師的強烈排斥,甚至幾乎被貼上“耍流氓”的標籤。那個男孩子,看起來很清秀,文文靜靜,學習努力,成績也不錯,怎麼也不像能做出這種“醜事”的人。他的父母都是公務員,有着體面的工作和光鮮的身份,對孩子也很重視,家庭教育貌似也沒有明顯的缺失。大家百思不得其解,他的父母更是痛苦不堪,因為自己不爭氣的兒子而羞愧難當,抬不起頭來。當時我作為學校領導,接手處理這件事,一時無從下手,因為根本找不到孩子形成這種行為的“動機”和背後的原因。後來,我請教了一個搞心理學的朋友,他提醒我關注一個問題:孩子是不是在成長過程中,受到過什麼潛移默化的影響。順着這樣的思路去尋找,再跟他父母深入交流,似乎初露端倪:他們家的居住條件比較差,老人比較多,一家三口只能擠在一個房間裏,夫妻兩人親熱的時候,總是等孩子睡着,然而,難免有孩子突然醒來的時候……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孩子的好奇和簡單的模仿?這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答案,我無從知曉。後來那個孩子終究還是轉學了,再無消息,但願他不會背上這件事的心理陰影。

很多時候,孩子遇到性問題是沒有出口的,因為大家談性色變,諱莫如深,只能孩子自己去猜,猜不到就到處尋找答案,這個過程中,問題也就層出不窮了。

孩子問媽媽自己是從哪裏來的,媽媽怎麼回答?垃圾桶撿來的?石頭縫裏蹦出來的?遮遮掩掩,讓孩子惶惑不安,惶恐不安。

我上國小,大概是二三年級的時候,有一次課間尿急,急於排水。那個畫面我記得清清楚楚,自己張開兩臂,做飛機狀,速度極快,貌似嘴裏還歡愉地呼喊着什麼,從女廁所門口呼嘯衝過,衝進了男廁所。但等我回到教室就出狀況了。班裏一個極壞的男生,在教室裏公開宣稱,他看到我衝進了女廁所,想去看女生撒尿,被女同學轟出來了。我百口莫辯,羞愧難當,但懦弱的性格又讓我不知道如何去解決。於是,這件説不清道不明的事就成了我國小階段一件“奇恥大辱”,讓我很長時間抬不起頭來。這件事固然有被冤枉的委屈,但更重要的是,它與“性”有關,而凡是與性有關的事,一個小孩子是不能沾邊的。否則,你還怎麼混?

這樣的觀念根深蒂固,也讓我把這麼一件小事記了半輩子,念念不忘。

4

在性教育問題上,必須思考一些常識。

前些年,聽北師大的肖川教授講座,他説,一個孩子,到了十三四歲,還不會眉來眼去,這輩子算是完了。滿場鬨堂大笑。但想想,是不是很有道理?春天到了,萬物復甦,草木發芽吐綠,這是自然規律。那為什麼到了“人”身上就不這麼想了呢?青春期到了,對異性好奇,渴望接近,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我們要做的,是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合理面對自己青春期的萌動,把握好自己,不出問題,這才是正途。前兩年濟南平陰一中曾經有過一個非常出名的“平陰一中男女生文明交往承諾書”,裏面規定,男女生要保持44釐米的距離,被網友評價為“何止是無厘頭,簡直就是弱智” 。我不知道把男女生定在44釐米這樣精確的一個距離有什麼科學依據,最起碼的一點困惑是,難道學生每天要隨身帶着尺子嗎?否則怎麼掌握這個距離啊?

為了防止學生早戀,很多學校可謂用心良苦、花招迭出,比如,男女生交往距離不小於60釐米、不能長時間盯着異性看、男女生不得同桌就餐、不得互發短信、不得互贈禮物、不得相互陪護就醫、禁止一起走、不可單獨同乘一種交通工具……等等,奇葩校規,讓人哭笑不得。這些校規生硬粗暴、缺乏人性管理,但我們的學校卻樂此不疲。我不否認學校的出發點是好的,但這符合教育的規律,符合人成長的規律嗎?男女學生交往本來就是正常現象,對於青春期的少年少女而言,對異性有好感,是生理、心理髮展的必然結果,是無法避免的,這樣的“男女生交往承諾書”反而讓正常的事情變得“不正常”了。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逼着男女生交往由“地上”轉向“地下”。跟你躲貓貓,你能奈我何?

只堵不疏,這就是缺乏基本常識的結果。

5

想起林夕媛老師分享的一個故事。講的是幼兒園裏一個小女孩辰辰,每天都要等待一個小男孩南德,他來了才會一起進屋。即使寒冬臘月,漫天大雪,辰辰感冒了,她仍然要堅持。而老師們是怎麼處理的呢?

給她加一件衣服,而不是把她直接拽進暖和的屋子。

所有教育的奧祕,其實都在於尊重。一個人怎樣使用自己的身體,怎樣去愛一個人,只要不超越法律的範圍,不給他人帶來不必要的困擾,都是他(她)的權利。

當我們去思考教育該如何尊重孩子的身體,孩子的情感,其實,談論的不過是怎麼樣尊重別人。

而從尊重出發,再大的荒漠,也可能出現綠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wvjgr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