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學習王振義心得體會

學習王振義心得體會

在兩個“不斷”中走向成功

學習王振義心得體會

面對大家的掌聲和祝賀,王振義老師謙虛又真誠地説,白血病有二十幾種,我只攻克了其中的一種,這只是一點小小的成績。他把自己所取得的成績歸結為兩個“不斷”。不斷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不斷學習、鑽研和思考。

當王振義老師還是一名普通的醫學生時,有次考試過後,一向學習成績很好的他理所當然的又排在第一名。當他發現老師把他和另一名同學的成績排名弄錯後,經過一番思想鬥爭,終於還是找到教務長,把本該是另一位同學的“第一”還了回去。當王老師談到,在那之後,他憑着自己的勤奮和努力,終於又一次拿到了貨真價實的“第一”時,全場師生對王教授報以熱烈的掌聲。

1953年,王振義老師參加了抗美援朝醫療隊,輾轉於東北各地,為志願軍傷病員服務。在一次會診中,經過細心觀察,認真查閲醫學資料,他發現60餘例原診斷為結核性腦膜炎的病人,實際上應是腦型肺吸蟲病。事實證明,王老師的診斷是正確的,他也因此榮獲了二等功。

談及自己在攻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王振義老師提到,現在大家也許難以相信,最初他們竟然連細胞培養室都沒有,組織細胞培養都不能做。面對這樣困難的條件,“沒有的,想辦法有;已有的,要好好利用。”王老師波瀾不驚的話語裏透着堅定和從容。結合這些例子,王老師鼓勵同學們要勤于思索,勇於探索,堅持積累,敢於理論聯繫實際。

大醫人生從容面對“老年關”

在談到如何選擇學醫這條道路時,王振義老師坦言,最初就是很單純地看到醫生社會地位高、待遇好,但隨着在行醫過程中不斷的學習和深入的理解,越來越體會到了那種治病救人的樂趣和幸福,真正領悟到了“醫學是個崇高的職業”的深層含義。每當提到他的病人,從第一例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小靜,到昨天發來感謝信的82歲的健康老人,王振義老師臉上總會洋溢出滿足而幸福的光彩。

被王振義老師稱作“開卷考試”的晚年生活,是王老師認為最適合自己的過“老年關”的一種方式。87歲高齡的王老師,堅持每個星期四雷打不動地進行由他主講的半天教學查房,這種模式也被他戲稱為“開卷考試”。他讓年輕醫生們把臨牀上的難題出給自己,每星期考一題。他會用三天的時間來備課,先了解病人情況,再從網上查閲國內外最新資料,親自做成多媒體課件,給年輕醫生們演示講解。

“過去我是領導團隊往前走,現在我是跟着團隊往前走。”王振義老師向大家解釋他的“拋物線理論”:“人生就像拋物線,人的體力、創造力達到某個高度後就不可避免地要進入下降趨勢——這是自然規律。我主張,在有能力時要努力地幹,一旦進入下降通道了,就要有自知之明,及早地退,讓更有能力的人來幹。”王老師選擇過他認為最有意義的一種老年生活,他希望能對醫學事業的發展做點事。他説這樣的生活“一方面對自己好,另一方面對事業、對年輕人能夠有所幫助。”

在結束了50分鐘的報告之後,王振義老師回答了同學們的提問,他勉勵醫學生們,在學醫之初就要建立起強烈的事業心,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係,勤奮鑽研,虛心學習,樂於助人,勤于思索。王振義老師主動爆料自己讀大學時,因為談戀愛耽誤了功課,有次考試竟然只考了六十幾分。在這個從來沒有過的低分警告下,王老師很快把功課又趕了上去。他是在以親身經歷告誡同學們要處理好學習、工作與戀愛、感情之間的關係。在與同學們的互動中,王老師告訴同學們自己平時喜歡聽音樂、打橋牌,還曾經是瑞金醫院乒乓球賽的冠軍。當他勸告同學們在讀書之餘要多參加學校活動、不要死讀書時,分明像一位和藹可親的老爺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vrn9x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