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關於阿斗的文章:為三國劉禪正名

關於阿斗的文章:為三國劉禪正名

本站:樂不思蜀的劉禪一直被世人所詬病,劉禪真是一個昏庸無能之輩嗎?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為三國劉禪正名》。

關於阿斗的文章:為三國劉禪正名

不知從哪朝哪代開始,人們常用“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一些始終無法扶持成才的人,令人失望的人和懦弱,懦夫之輩。應運而生的歇後語有“阿斗當皇帝——軟弱無能;阿斗當官——有名無實;阿斗的江山——白送;阿斗式的人物——沒能耐”等等,阿斗幾乎成為了無能、無奈的代名詞,也成了諷刺、嘲笑、挖苦一個人的或不可缺的名字。

阿斗,三國時期人物,原名劉禪(207—271年),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劉備即漢昭烈帝(220xx年—220xx年在位)的兒子。

據史書記載,劉備去世後,由兒子劉禪繼位(即後主),劉禪的小名叫阿斗,是個愚笨無能的人。一開始,由於有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等有才能的人輔佐,所以還沒有什麼大問題。後來,這些賢人先後去世,蜀國也就很快地被魏國滅了,劉禪因此投降被俘。他投降後,被安排到魏國的京城洛陽居住,並且封為安樂公。有一次,魏國的大將軍司馬昭請他喝酒,當筵席進行得酒酣耳熱時,司馬昭説:“安樂公,您離開蜀地已經很久了,因此我今天特別安排了一場富有蜀國地方色彩的舞蹈,讓你回味回味啊!”這場舞蹈跳得劉禪身旁的部屬們非常難過,更加想念他們的家鄉。然而唯獨安樂公劉禪依然談笑自若,絲毫沒有難過的表情。司馬昭問道:“你還想不想回西蜀的家鄉呢?”劉禪答道:“這裏有歌有舞,又有美酒好喝,我怎麼捨得回西蜀國呢!”正因為如此,劉禪的樂不思蜀、昏庸無能在歷史上出了名。後來,人們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比喻那種懦弱無能、沒法使他振作的人。

為此,數千年來,劉禪(阿斗)在人們的心目中成了庸主的典型。“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對庸人的藐視、貶低一個人的戲稱。

事實果真如此嗎?阿斗真的扶不起嗎?

劉禪於劉備去世後繼位成為蜀國皇帝,即蜀漢懷帝(220xx年—263年在位)。一種觀點認為劉禪雖然不是一個聰明有為的君主,也不是一個完全懦弱無能的人,他起碼擁有中等的智慧。看起來,這似乎是“一分為二”的評價。劉禪於公元220xx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稱帝在位41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在那種羣雄割據、兵連禍結的動亂年頭,能執政這麼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不行的。有人把劉禪安穩地做皇帝歸因於諸葛亮的輔佐。其實,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他死後,劉禪還做了20xx年的皇帝,很難説全是諸葛亮的輔佐之功。

其實,在劉備在世時,為了讓劉禪見多識廣,掌握治國本領,劉備讓其多學《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並由諸葛亮親自抄寫這些書讓他讀;又令其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不僅如此,還令其學武。《寰宇記》有記載:“射山,在成都縣北十五里,劉主禪學射於此。”對於劉禪的表現,諸葛亮是很滿意的。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説:“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這個敏字可説明阿斗並非愚蠢之人。《晉書·李密傳》中也記載,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從這些記載中不難看出,劉禪是一個博學多才、聰明伶俐之人,並非無可救藥、愚不可及之輩!

劉備“三顧茅廬”於諸葛亮,在長期的共事中,與諸葛亮的君臣關係可謂“和諧美妙”(當然,這取決於雙方的彼此尊重、理解、信任),為歷代有識之士讚不絕口,被視為封建社會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關係的典範。作為劉備的接任者,後主劉禪能從父親那裏完整地承續這種“和諧美妙”的君臣關係,且把這種關係發展成了“黃金搭檔”。僅這一點就不難看出,劉禪不同於其他君主,高高在上,目空一切,而是崇尚禮義,敬重賢達。由此説明了劉禪的“大氣大智”。一般來説,輔佐父親,又輔佐兒子,很難達到一種“默契”,更何況是年輕帝王與年老大臣?其中有年齡之差距,思維之不同,眼光之懸殊。事實上,劉禪把這種“忘年之交”的君臣關係處理得如此完好,不能不説是一種高超智慧。讀過“三國”的人幾乎都知道,劉備臨終前特意叮囑劉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而事實上,在後主劉禪在位期間,諸葛亮違背了先主劉備輔政的囑託,進而代政,並長期大軍在外,犯了君臣大忌。儘管劉禪與諸葛亮君臣之間也存在着一些分歧,而劉禪處處為大局着想,剋制自己。諸葛亮用人失誤後很內疚,後主安慰説:“勝負兵家常事。”諸葛亮自貶三級後不久,為了不影響諸葛亮的權威,等諸葛亮打了勝仗後,劉禪及時恢復諸葛亮的職務。諸葛亮死的消息傳來,劉禪連日傷感,不能上朝,竟哭倒於龍牀之上。當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這一點不難看出,劉禪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時不清醒,必有後患。在筆者看來,這也許是做給當朝文武看吧!青年帝王劉禪從長遠着眼,摒棄偏見,如此得體地處理權臣問題,也可謂亙古未有。如此賢德的領導,在封建制度的歷史長河中,也是奇蹟。

《三國志》作者陳壽在評價劉禪時説:“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劉禪:“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可見歷史上的劉禪確實是一個較為明智的君主。至於後來,為何有了“扶不起的阿斗”之説,筆者也不願過多贅述,單從其在位四十年之久,不能不説劉禪是豁達明朗、善於治國的君王。

莎士比亞説過:“裝傻裝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須窺伺被他所取笑的人們的心情,瞭解他們的身份,還得看準了時機;然後像窺伺着眼前每一隻鳥雀的野鷹一樣,每個機會都不放鬆。這是一種和聰明人的藝術一樣艱難的工作。”作為三國中最弱的一方,劉禪能領導蜀國41年,既避免了班子內部互相傾軋,也沒有隔幾年發動一次大的運動,而政權穩固。在危難關頭,當斷則斷,使國家人民得以保全。如此決策,與“為了自己一己私利,而不斷地鼓動老百姓為自己賣命”的劉備來比,不知進化了多少代。劉禪與同時的吳王孫皓和晉朝開國皇帝武帝相比,絕不亞於其後,也不乏仁德名主。劉禪的這種“居廟堂之高”不自以為是,不唯我獨尊的智慧,也是當下為官做人值得借鑑的。

在筆者看來,劉禪的成功之道,關鍵做到了“小事裝糊塗,大事不糊塗”,真正是“大智如愚”。中國五千年,才出了一個大氣、大量、大度的阿斗,我們還罵人家“扶不起”,這豈不是不尊重歷史、不客觀公正評價一個人的才與德、得與失?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當然劉禪也存在這樣和那樣的過失,功過歷史自有評論,也不至於用“扶不起”一稱到底吧,甚至還用“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自己認為偏激和過失的人,這也是狹隘的心胸。

筆者強烈呼籲吶喊,從尊重歷史、尊重客觀、尊重事實的高度,為劉禪正名,讓其摘掉”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同時,理性客觀地評價一個人,別動輒給人再戴上“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

公眾號:天府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rexkg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