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高中讀後感(精選16篇)

高中讀後感(精選16篇)

高中讀後感 篇1

如果你在一間會飛的教室裏學習,你將會怎麼對待呢?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去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樂吧!教室真的會飛嗎?當然不會,“會飛的教室”只不過是一羣少年自編自導的舞劇罷了。這是一本講述校園故事的書,它是由德國作家艾利克·卡斯特納創作的。裏面有情感豐富的姚尼,滿腹才華的戴馬亭,沉着穩重的塞巴修,膽小如鼠的鄔理和爭勇好鬥的馬提斯。他們雖然性格迥異,卻十分珍惜他們之間的友誼。在聖誕節的前幾天,班長戴馬亭收到了爸爸媽媽寄給他的信,因為家裏窮,沒錢讓他坐車回家。這時,佩克老師把他的年獎學金——本是想和“禁煙老師”一起去旅遊的錢給了戴馬亭,讓戴馬亭可以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過聖誕節。從中我明白了,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我們不能被眼前的困難擊敗。只要我們努力,勇敢地面對人生,總有一天會成功的。這讓我想起了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做了無數次失敗的實驗,總共試用了6000多種纖維材料,最終才確定用鎢絲來做燈絲,提高了電燈的使用壽命。他真讓人敬佩!讀完《會飛的教室》這本書,它讓我懂得了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正如一句話所説的“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如果同學有困難,我們一定要盡力去幫助他。它告訴了我凡事不能魯莽衝動,事前一定要考慮周全,只有一身蠻力是遠遠不夠的。它同時也教育我要有一顆寬容他人的心,如果別人打了你一拳,你也不要還手,否則會越打越兇,到最後,還不是打個兩敗俱傷,友誼斷裂,你們認為值得嗎?最後,我希望大家可以去找找這本書來看,肯定會對你有幫助的!

高中讀後感(精選16篇)

高中讀後感 篇2

自從我讀了《我的中國夢》這本書以後,我明白的:人生如夢,有了夢想,要為之奮鬥,才能取得成功!這本書主要講了:古今中外的名人為了夢想而奮鬥,經歷了艱難險阻,最後取得成功的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海倫·凱勒的故事。她作為一個在安妮·沙利文的幫助下,不僅完成了哈佛大學的學業,還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國語言。假如給她三天光明,第一天,她要看人,看她們的善良、淳樸與友誼使她的生活值得一過。第二天,她要看光的變幻莫測,看看日出如何落下。第三天,她不僅要看日出,還要看有名的藝術館。盲聾人。這是要何等的毅力才能完成啊!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掩卷沉思。古往今來,有多少名人不是為了夢想而奮鬥,最後才取得成功的?比如音樂大師貝多芬,從小喜歡音樂,後來憑藉天賦與努力取得了驚人的成績,晚年卻不幸雙耳失聰,備受打擊,但他並沒有沒命運擊垮,後來振作起來,創作了《歡樂頌》等傳世奇音!我們作為一個身心健康、四肢健全的人,還有什麼理由,不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奮鬥到底呢?我的夢想是當一名書法家,每當站着練字練了兩三個小時,總會腰痠背痛,腳底發麻,手腕痠痛,也總會有放棄的念頭,但一想到海倫·凱勒、貝多芬這樣身殘志堅的人,一想到我的夢想,全身彷彿充滿了無限的力量,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支持着我一直向前。希望在以後的日子裏,我也能像以前那樣,把夢想轉換為動力,再苦再累,永不放棄,直到夢想成真,取得成績。每個人都有做夢的權利,但有了夢想,只有為之奮鬥,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高中讀後感 篇3

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着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着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着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儘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後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裏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鬥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後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高中讀後感 篇4

有幸讀到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書很短,不敢説感觸深刻,可其中的脈脈温情,卻也引人思躇良久。

先生的《我們仨》,早在一年前就已拜讀,再次翻開書頁細細品讀,仍是歡喜不已。《我們仨》一書,是在先生92歲時,先後失去女兒和丈夫後所著。書裏遍佈着温暖的小趣味,從柴米油鹽一餐一飯,到字裏行間書信往來,無不透露着生活的智慧。字裏行間流露出哀而不傷、深厚而誠摯的感情,讓人十分觸動。

先生在書裏詳細描繪了她和丈夫錢鍾書以及女兒錢瑗的家庭故事,印象很深的一個片段便是錢鍾書從遠方回到上海,已經兩歲的小錢瑗不識得自己的爸爸,想趕走爸爸。錢鍾書調侃女兒道:“是我先認識*媽,還是你先認識?”沒想到小錢瑗一本正經得説:“自然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記得當時看到這個片段的我,忍不住嗤笑,不愧是一家人,連脾性都大有相似之處。

想起小時候,父親也是從外地打工返家,和媽媽一起去接還在上幼兒園的我。幾年不見,父親還是老樣子,我卻一天天長大,記憶力卻沒有關於父親的任何記憶。我踢踏着步子走在卵石道上,一回頭髮現父親和母親正手拉着手濃情蜜意,不知怎地,頻頻回身去分開他倆的手,死活不讓他倆牽着手,至今仍覺哭笑不得。

先生的文筆樸實卻又華麗,帶着老人特有的不緊不慢的語調,記記錄她這漫長卻有趣的一生,就連在外人看來有些許古板的錢鍾書,在她的筆下也變成了頑皮的少年。寫剪活蝦的那一段,活蝦被先生用剪刀剪的直抽抽,慌慌張張地跑進客廳找錢鍾書,鍾書不緊不慢地説:“不要緊,以後這種事情我來做就好了。”先生大概也和我一樣感受到温暖了吧。

兒時的我一直寄住在外婆家,外婆的腰不好,常看到外婆在廚房做飯時,累得扶着腰喘氣。外公以前從事木頭行業的,不忍外婆如此受累,某天搬了把凳子坐在庭院裏,一天不吃不喝,對着地上的木材忙碌,做了把高腳的椅子送給外婆。看着外婆臉上洋溢的笑容,我也跟着被甜到憨。所謂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也大抵如此吧。

王小波説,一輩子很長,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而楊絳是幸運的,因為有了錢鍾書的陪伴,所以他們的生活是有趣的。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楊先生讓我看到了一個家庭的温暖與幸福,平凡生活里美好與繁瑣的事情交織,這才是生活的模樣。

高中讀後感 篇5

在那夏天的夜晚,忽然幾個亮點一閃兒過,沒錯,這就是星星般的螢火蟲。在我們心中,螢火蟲只是一隻微不足道的小亮蟲,其實,它是一個“食肉的獵人”,手段十分惡毒,即使獅子吃鹿,也沒這麼陰險,那過程,簡直讓你目瞪口呆。它悄無聲息地飛到蝸牛身邊,用隨身攜帶的、小得看不見的、細得象根髮絲的、十分鋒利的兩片鈎狀的顎,對着蝸牛扭着,毒液不知不覺進了蝸牛體內,那隻象櫻桃大小的蝸牛,便成了螢火蟲的美餐。

螢火蟲不僅是因為“食肉獵人”而得名,還因為它身上點着一盞明亮的燈。它那小小的肚子裏,有着許多複雜的結構,它是一種非常細膩的黏性物質,有點象我們畫畫所用的白色塗料。毫無疑問,這就是發光物質。

螢火蟲,讓我立刻想到了好多與它差不多的生命。比如一些小商販。當我們去買東西時就象對待親人一樣和藹可親,當你不做他生意時就對你評頭論足。再比如螞蟻,雖然它十分弱小,但它有我們做不到的合作精神,來完成一項巨大的任務……儘管它們的生命都很卑微,輕輕一碰,輕輕一踩,它的生命就到了盡頭,難道,你沒感受到她的哀鳴嗎?世界上生命和自身的大小沒有一丁點兒關係。

高中讀後感 篇6

去年寒假在家讀完了<追風箏的人>,此刻讀完了<燦爛千陽>,感覺兩個故事都令人震撼,讓人深思。我想,沒有什麼能比戰爭更加給人帶來深重的災難。戰爭的勝利遠遠比不上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的悲痛。或許我們會在各種電影的感染下,對英雄充滿敬佩和嚮往,但是,真正面臨和經歷過戰爭的人相比,電影描述的任不夠真實。戰爭所帶來的創傷又是何等的深重啊。沒有食物,疾病蔓延,殘疾,死亡,冷酷,兇暴,陰險……隨戰爭一齊滋長。能避免戰亂,實屬不容易。人的貪婪和野心無時無刻不不助燃着戰火。戰爭中受苦的人,他們能活下來,是萬分艱難的。和平只有經歷戰爭的人再懂得其珍貴。

在讀<燦爛千陽>過程中,深刻地意識到人性在災難面前則會盡顯,求生的本能會使人們幹出瘋狂的事來。世界越來越動盪,大國強國的人民的完美的物質與精神生活是建立在他國人民的生命上。放眼望去,由戰爭,能夠進一步深挖人性,看到的是血腥的自然法則和人性道德的共存。弱肉強食的同時又存在幫忙弱者的力量。沒有這力量,人類與野獸的距離也就不明顯了。這力量的根源,是一種愛,我們能夠謂之“博愛”。

我們能夠自我問問自我,是否具有博愛之心。看完這兩本書,我先想到戰爭,隨後又思考到戰爭所帶來的災難,從災難中,又思考人的本性,作者也將人的本性在兩本書中一一展現。思考人性,又進一步想到了人類的前進道路。由此,想到的是如何拯救人類自我毀滅的方法,因為,不論多麼禮貌的國家,都會有從盛轉衰。人類的盛衰在於自我的認識。這是取決於人類整體而不是少數智慧者。因此,我很想明白人類本身與戰爭的關係,以及人類自身與自我今後所應對的毀滅之間的關係。人類自身具有毀滅自我的性質,就是説,人類的毀滅很大程度上與自我的作為關係密切。但是,人類仍然具有其它生物所沒有的特性,人類能反省,會改正,能學習,能吸取教訓,能有智慧的思考。我相信,人的好品質與惡性是有一樣強大的力量,能讓人存活下去。因為人類仍然有好的本性,能讓其獲得不可小視的力量,從而生存下去。或許,人類會毀滅,但不會消失。人的惡劣行徑的確與日俱增,人人都是有自私的一面,使得人與人之間,存在矛盾。我想,要思考出這些東西的根本需要花很久,不一樣的人有不一樣的見解。

我是很願意去思考,想弄明白宇宙,人,生物,以及世間的種種奧妙。我明白,自我才疏學淺,這的確是事實,但我覺得,努力去試試,肯定會有點進展的。也期望能有更多的人去思考一些難以解答的問題,或許能改變人的思想,起到好的引導,這也是有可能的。書籍還是很好的,這個時代,書籍所起的作用,沒有減少,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其他形式的事物出現,讓人們的認知和理解有了增強和提高。我們需要思想火花的碰撞。越多的交流,就會有越來越多的進步,能夠改善人的思想,得到更多的智慧結晶。批評和包容,使我們更就應學習的品質。而此刻,批評似乎多於包容,這需要平衡。和諧,是共存明白,但絕不是解決人類自身問題的良方,和諧能解決生物與生物之間的問題,緩和人與人的矛盾,但不能真正完成指引的使命,但我們的確需要先做到和諧,這是務必做的。

高中讀後感 篇7

《駱駝祥子》講述的是舊中國北平城裏一個人力車伕祥子的悲劇故事。祥子來到城市,渴望以自己誠實的勞動,創造生活。他懷着買車的信念,拼命的賺錢,就像是一個旋轉的小陀螺。終於,祥子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車,那輛車對於祥子來説,不知道是他磨破了多少雙鞋換來的。可是命運捉弄人,車接二連三的被人奪走,祥子的夢想之火一次次的熄滅。但祥子仍然不肯放棄,不斷的振作起來,再度奮鬥。

在此,我不由地感動和憐憫了,對祥子那堅持不懈,為夢想而拼搏的那股韌勁而感動;對祥子被悲慘的命運所折磨,而只能無奈地沮喪和失望感到憐憫。這教育了我:要堅強的面對困難,失敗了靠自己站起。

之後在從與虎妞的結合到虎妞最終死去的期間,使祥子的心靈深受打擊。最終車賣了,虎妞死了,一切都化為了烏有,又如同剛開始般。一切的一切像用橡皮擦擦筆痕般,將一切都揮發了,只留下幾條深深的印痕。而在祥子心中,深深的印痕卻永遠烙下了。

祥子從此對世界充滿了敵意,開始報復身邊的所有人。從前講義氣的祥子,如今卻開始欺騙自己的朋友、利用他們,把他們的一切都騙搶過來。他變得奸詐,甚至無恥。簡直變了一個人,偷搶拐騙,只要能拿到錢,他什麼都做得出。看了這些,我心頭不禁得發酸、失望,還帶着絲絲怒火。失望的是祥子沒有堅持下去,最終被黑暗吞噬;憤怒的是以前那個老實憨厚的祥子如今卻做盡了一切傷天害理的事,他自己卻還是毫無悔意。

祥子的悲劇,是他所置身的社會生活環境的產物。在黑暗的社會中,人類的力量實在太渺小了。祥子多次想要憑自己來打敗命運,可是最後呢,卻使身心又一次的傷痕累累。祥子在一次次的痛苦中掙扎,越陷越深,他漸漸的被黑暗所扭曲、吞噬。以前有抱負且滿是骨氣的祥子,現在只有對錢的貪念而已。在社會的黑暗與金錢的誘惑下,祥子沒有了骨氣。“錢會把人引進惡劣的社會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開,而甘心走入地獄中去。”

的確,祥子為了“生命”來爭取錢,而“生命”和“理想”中他選擇了“生命”,因為只有“生命”才是窮人唯一可以選擇的東西。那時窮人的命也許就像是棗核兒兩尖頭——幼小的時候能不餓死,萬幸;到老了能不餓死,很難。這時,才真正體會到:人的命運不完全由自己掌控。故事主人公祥子以堅韌的性格和執著的態度與生活展開搏鬥,可最終,命運仍不費吹灰之力的摧殘了祥子。

高中讀後感 篇8

最近,我讀了高爾基的著作《童年》。這本書其實類似於高爾基的自傳,講述了他三歲到十歲的生活。主人公的名字——阿廖沙其實就是高爾基的乳名。阿廖沙三歲時,失去了父親,母親把他寄養在外祖父卡什林家。阿廖沙的兩個舅舅不斷地爭吵、鬥毆。他的母親由於不堪忍受這種生活,便丟下了他,離開了這個家庭。

但在這個污濁的環境裏,也還有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裏。在這些人當中,外祖母給阿廖沙的影響是最深的。外祖母為人善良公正,熱愛生活,相信善總會戰勝惡。

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學校也受歧視和刁難。因此,在阿廖沙的心靈中,“愛”的情感漸漸被對一切的恨所代替。為了餬口,阿廖沙放學後同鄰居的孩子們合夥揀破爛賣。同時,也感受到了友誼和同情。但這也招致學校的非難。他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了三年級,就永遠地離開了學校課堂。

這時候阿廖沙母親逝世,他埋葬了母親以後,不久便到“人間”去謀生。

在我看來,外祖母可能是對高爾基影響最大的一個人,她甚至可以説是高爾基童年裏唯一的希望。她對於高爾基的影響非常大,是她親切和藹的形象使高爾基對這世間抱有一顆温暖的心,給了他生活的希望,否則我覺得他很難在這麼艱難的生活環境裏支撐下來。

不得不説,書中的外祖父真是一個極其暴躁的人,動不動就動手打人,對待身邊的人也很粗暴。但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家境的衰落、不爭氣的兒女,對於這個老人的生活來説無疑是雪上加霜。

看過這本書,我也不得不感歎相比之下,當今孩子們的生活是多麼幸福!不愁吃,不愁穿,也處於一個和平年代,沒有來自沙皇的黑暗統治,沒有資本主義的社會,也沒有極其不平等的階級劃分……

但也正是小時候這悲慘的生活,造就了高爾基……如果他從小就在蜜罐中長大,可能也不會有這堅毅的性格。無論如何,我們要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和諧社會,為自己的未來打造一個更好的明天!

高中讀後感 篇9

《童年》是作者高爾基以自己童年為基礎寫的一部自傳體小説。它揭露了俄國沙皇時期的黑暗、殘暴和非人生活。而高爾基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受盡折磨與欺辱,無論是在精神上或是肉體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爾基卻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堅強地走了過來。

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喪父,隨着父親和外祖母來到外祖父家。着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艱哭命運的開始。外祖父家,與其説是家,不如説是人間地獄。外祖父掌管着家裏的一切,脾氣非常暴躁、視財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時常因為犯錯而被痛打;兩個舅舅常為了分家而爭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沒有地位,任丈夫打罵,發泄。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

之後,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他曾在許多地方打過雜,在這期間阿廖沙飽受欺辱,但他還是熬了過來。因為他被自己堅強、不屈服與困難的精神與信念一直支撐着。

而現在的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卻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捱打、受欺辱。悲慘的一幕又一幕,讓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們生活俄國沙皇時期又會怎麼樣?會認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嗎?

時代在不斷進步,但人們卻越發變得懦弱了,遇到困難就想要退縮、逃避或者走捷徑。屠格涅夫説過:“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得到。

高中讀後感 篇10

近來,在工作之餘,閲讀了有中國精細化管理第一人之稱的汪中求老師所著述的《零缺陷工作》,書中通俗的文字和詳實的案例,讓我在接受零缺陷管理思想的同時,也對領缺陷工作的管理理念有所感悟。

閲讀全書我們不難發現零缺陷管理理念有一個核心,那就是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對。零缺陷管理要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確,每個人都堅持第一次做對,不讓缺陷發生或流至下道工序或其他崗位,那麼工作中就可以減少很多處理缺陷和失誤造成的成本,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也可以大幅度提高,經濟效益也會顯著增長。

第一次把就把工作做對,包含了三個層次:正確的事、正確的做事和第一次就做正確。因此,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三個因素缺一不可。形象一點的説,日常管理工作就像開車,首先控制系統必須是好的,要確保開車過程順暢,還必須有良好的交通規則的支持,也就是保證體系必不可少。控制系統做得再好、日常規程制度手冊編得再精美,但如果沒有人執行,那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的。

審視我們的日常管理工作,我們的領導到處不停地巡邏,發現“火災”,然後及時撲滅。爭論、罰款、加班以及現場中一羣羣的救火隊在馬不停蹄地跑來跑去,似乎這一切都已習以為常。如果我們仔細統計分析,將會發現其中大部分問題是驚人地相似,卻日復一日地重複發生着,每發生一次就會重新再解決一次。假如我們在工作中能夠時刻做到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對,就不會出現“後患無窮”,也就不會浪費如此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去彌補和補救。

“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對”這是企業追求的一種管理境界,也是企業員工必要的工作標準。作為一名企業員工,怎樣才能在實際工作中做到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對呢?書中總結為十二個字:態度、努力、敬業、認真、細緻、專注。

在工作中,要實現個人業績的提升,態度永遠都是第一位的。零缺陷的工作標準意味着任何時候都要滿足工作過程的全部要求和標準,這既是個人內心的對待工作的態度,也是個人在工作中不向低標準妥協的體現。心態決定成就,當一個人擁有了積極的心態,他就能在工作中體會到樂趣,進而積極地應對工作中發生的大小事情,做到零缺陷。

成功與努力是分不開的,在每天紛繁的工作中要做到零缺陷自然也不能缺少個人的努力。眾覽古今,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天才巨擘,他們所取得的非凡的成就與個人努力密不可分。我們每天都在盡責完成自己的工作,但這最多隻能算做好本職工作,如果在自己的工作中每天比別人多做一點,就可能成為優秀的人。雖然只是多了一點點的努力,但是這“一點點”,卻能決定你成功或平凡。

敬業是個體以明確的目標選擇、樸素的價值觀、忘我投入的志趣、認真負責的態度,從事自己的主導活動時表現出的個人品質。可以説,一個能做到零缺陷要求的員工,必須首先是一個敬業的員工,因為敬業是最完美的工作態度,只有敬業的人,才能夠在每天單調、重複的工作中找到樂趣,以最大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並做到任何工作都符合要求和標準。

每個人都渴望在事業上取得成功,但是光有“渴望”這個動力源還不夠,還要努力去行動。同樣,要做到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對,光有態度和敬業精神也不行,還需要在實際工作中做到認真、細緻和專注。 零缺陷工作標準要求每位員工具備認真工作、細緻待物、專注目標的優良素質。設想一下,一個連辦公桌物品擺放凌亂、對待工作“差不多就行”、對待上級分配工作總是挑三揀四的人如何能夠達到零缺陷要求。所以,要想做到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對,需要每位員工能夠把態度、努力、敬業、認真、細緻、專注與實際工作相結合。

做對就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或者最好。這是一條簡單的道理。重複做同一件事情,就是浪費,就是低效,就是阻礙團隊績效與公司正常發展。大到公司戰略選擇,小到櫃枱日常工作,都必須強調“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的理念與要求。零缺陷管理的思想體系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坐而論道,道而行之”。也就是説,理論來源於實踐,同時要指導實踐。只有付諸於實踐,才可能取得理論與實踐的高度一致。

高中讀後感 篇11

童年是彩色的,是每個人一生中絢爛多彩的一幅畫,在親情友情的滋潤下生根發芽。讀完高爾基的《童年》後,我不禁為阿廖沙感到惋惜與不平。阿廖沙的童年與我們的童年大相庭徑,他的童年時灰色的,黑色的,看不見希望的火光。

阿廖沙四歲時,父親就死了,從此,無憂無慮的生活結束了。於是跟着外祖父、外祖母過着貧寒、艱苦的生活。這個家,與其説是家,倒不如説是人間地獄。在外祖父家,兩個舅舅自私貪婪,對阿廖沙使盡壞心眼。曾經有一次受到舅舅的唆使,把白色布染成了藍色,遭到外祖父的一頓毒打,最後昏厥了過去。阿廖沙在外祖父和舅舅那裏並沒有得到一個年幼孩子應得到的關心與呵護,而是遭受着白眼不屑和鞭打。阿廖沙用他那幼小的心靈來默默承受着這一切,默默承受着這個“家”,默默承受着這個暗無天日的社會。

雖然阿廖沙的外祖父和舅舅們被金錢利益衝昏了頭腦,矇蔽了雙眼,親兄弟,親父子之間爾虞我詐,但是在這長長的黑路上,阿廖沙的外祖母卻給予他人世間最美好的一份感情——親情。阿廖沙的外祖母和善慈祥,給阿廖沙講上帝的天堂,鬼娶媳婦的故事,還向阿廖沙講述父母年輕時美好的戀情。外祖母會常常教阿廖沙做禱告,祈求上帝把生活變得好一點。外祖母對阿廖沙的這份愛猶如在黑暗中的一束光亮,讓阿廖沙看到了毫無瑕疵的世界。

不僅有外祖母,還有小茨岡——阿廖沙的好夥伴。在其他人都瞧不起阿廖沙的時候,小茨岡卻陪在了他身邊聽他哭訴自己的悲慘遭遇。小茨岡在阿廖沙被外祖父打的時候,替他挨那頓鞭子,護在他的身上。儘管這樣,會引來兩個舅舅的強烈不滿,但是小茨岡仍舊如此,成為阿廖沙的第一個夥伴。阿廖沙童年的友情一般是小茨岡給予的,另一半是阿廖沙的忘年交——房客“好事精”給予的。好事情是一位借住在外祖父家的房客,他熱愛科學,喜歡實驗探究,與阿廖沙彼此知心,成為了忘年交。

但是,這段美好的時光轉瞬即逝。後來阿廖沙的外祖父與外祖母鬧分家,外祖父破產,自己的母親死了,外祖父養不起他了。面對這一切的世事變故,年幼的他在巨大打擊之下,獨自去人間混口飯吃了。

在高爾基的筆下,阿廖沙的童年栩栩如生的展現在我的眼前。這個充滿着小市民習氣的家中,無疑是當時俄國社會最下層人民受到貧苦的小縮影。許多貧苦人民為了一丁點利益好處去爭奪,滿眼寫着貪婪,暴露出自私的本性。而阿廖沙在童年中得到的愛卻遠遠不及這個家,這個社會給他帶來的痛,他對一切事物的愛漸漸被恨所代替。一個幼小的孩子最純真的心靈也被這黑暗殘暴的社會所玷污,看不到原本的人性之美。但他卻畏懼之餘,孤身一人去面對,這令我深深地震撼。

比起阿廖沙的童年,我們的童年那是無比幸福的,在吃穿不愁的家庭中長大,被無數份關心包繞着。每當遇到挫折躊躇猶豫時,阿廖沙的堅強與不屈便浮現在我的腦海中,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前行呢?

《童年》是一本好書,教會了我許多。

高中讀後感 篇12

看完《我們仨》,正值楊絳先生百歲。楊絳先生自稱,已經走到了人生邊。低調、與人無爭,一直是她和錢鍾書先生給人的感覺。在《我們仨》這本小傳中,楊絳先生敍述了她和錢鍾書及獨女錢瑗(圓圓)三個人的家庭生活,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單純和與世無求的氣氛以及濃濃的親情。

文章以一個夢開頭,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侶。夢中的緊張和甦醒後的“埋怨”,讓我為這一對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動容。

其後,便是一個長長的亦真亦幻的夢的故事。錢老生病了,圓圓生病了,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個又一個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一邊是老伴兒,一邊是愛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無望的邊緣;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了人生邊緣。

第三部,用完全寫實的手法,記錄了楊絳和錢鍾書結婚後到英國留學、愛女出生、回國工作直到錢鍾書和錢瑗相繼去世的一系列人生歷程。平凡樸實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間相互的支持和扶攜,而同甘共苦的風雨人生,讓他們對彼此更加依戀和關愛。記得最深的是他們的“探險”。這是一個多麼適合夫妻的“節目”啊。在“探險”中,交流着各自的想法和觀點,可以談工作,談家事,談路上的景緻和行人,可以看到什麼聊什麼,沒有主題,但在這隨意的聊天中,夫妻交換了意見,釐清了思路,增進了瞭解。生活在繼續,溝通沒有斷,感情不斷加深。

圓圓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許多快樂。看着一個個小故事,讀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畫,我彷彿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裏,處處有歡笑,有情調,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愛女兒,女兒也懂事、自覺,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真像是貼身的小棉襖,關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橫生的信件,看着那些親暱的稱呼,真讓人忍不住“羨慕嫉妒恨”。

書中還有個細節,很是觸動了我。他們仨,出差了,喜歡記錄所見所聞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會記下瑣瑣碎碎的事情,這些他們稱之為“石子”,有空會經常在一起“把玩欣賞”。書後也附了不少“石子”,“我們仨”的相親相愛都在“石子”裏有着真真實實的反映。我想,愛是需要表達的。這些“石子”,其實就是一份份愛的表達--熾熱也好,瑣碎也罷--總之,相互的愛戀和關懷,都讓這些“石子”説盡了。誠然,感情真摯與否,重行甚於言,但是,愛,如果做了,又表達了,不是更讓家人瞭解和明白了嗎?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歡樂,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隨風遠去。《我們仨》,文字簡單平實,不慌不忙,娓娓道來,如清風一樣,拂面而來的是一陣陣幽香。

高中讀後感 篇13

自從我讀了《昆蟲記》中“蟬和螞蟻”這個故事後,我才知道了真正的勤勞者。

拉封丹的這個寓言家喻户曉:整整一夏天,蟬不做一點事,只終日站在樹梢上歌唱,而螞蟻則忙於儲藏食物。冬天來了,當螞蟻把儲備的受潮食物放在太陽下曬時,一隻飢餓的蟬前來乞討,結果他遭遇了難堪的待遇。

螞蟻驕傲地問:“你夏天為何不收集一點兒食物呢?”蟬回答:“夏天我要歌唱,太忙了。”

“哈哈,你夏天唱歌嗎?”螞蟻毫不客氣地回答,“好啊,那你冬天可以跳舞了!”

最終,這隻可憐的蟬餓死了。

可是,在這本書的作者——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看來,這一切都是造謠。其實,蟬才是真正的生產者。本來我也不信,可看了以後,便對螞蟻有了一種看法。因為這是法布爾親身觀察的經歷。

蟬的嘴如同微型鑽孔器,一面歌唱,一面貪婪吮吸着樹裏的汗液。就這樣,它蚊絲不動,聚精會神,沉浸在歌唱和瓊漿之中。

可是,不一會兒,螞蟻就會和其它昆蟲前來搶奪漿汗,蟬被不罷休的螞蟻趕走,昆蟲們趁機痛飲。可是失去了水泵,便很快乾了,它們又去折磨第二隻,第三隻蟬……螞蟻真是一個強盜!

蟬卻是個失聰者。只要避開它的六隻眼睛,哪怕在它旁邊放幾十枝爆竹,它也無動於衷。有句俗語用它身上較合適:“像失聰者那樣大喊大叫。”

書是可以治癒笨的。你看,不看書,哪知螞蟻是強盜,哪知蟬是生產者,是失聰者?這故事使我知道:螞蟻是強盜,表現勤勞的人不一定是一個真正的勤勞者。

高中讀後感 篇14

在陽光的照耀下,我讀完了這本厚厚的《童年》,心裏突然有一種莫名的慚愧與懊悔,想到自己與高爾基生活得巨大懸殊。

四歲喪父,跟隨慈祥的外祖母來到了外祖父的家中。

在這裏,他認識了許多東西,也看清了許多東西,他看清了自私自利、貪得無厭、粗野的兩位舅舅;樸實的朋友“小茨岡”;吝嗇、小氣、貪婪、專橫、殘暴的外祖父;每一天都生活在殘忍、愚昧、親人之間的勾心鬥角和爭吵,從善良與邪惡之間,阿廖沙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與他相比起來,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幸福的;沒有痛苦與鬥爭,一直無憂無慮地生活着。

就從這一點上看來我們就與阿廖沙已經有了天壤之別,我們擁有了許多,但是我們還是不知足,只想奢求人世間更好,更多想要的東西。是啊,我們經常對父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只用顧着讓父母為自己遮風擋雨,從不用自己獨自在“人間”闖蕩。現在,我們應該悔過曾經的奢望,應該不再浪費任何東西,學會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便足夠了。

從現在考試,我們要自立起來,遇到困難時別隻想着這樣退縮,逃避或走捷徑,應該對自己有信心,人生中總有事或有人會令你痛苦甚至絕望,但我們應該要像一下作者是怎麼樣堅持的。這樣,你就可以再痛苦中尋找快樂,在絕望中尋找希望。是的,黑暗過去,黎明的曙光總會到來,只要你仍然保持對任何事物都有不滅的信心,懂得珍惜擁有的一切,那麼你的光明一定會到來,因為你懂得珍惜。

高中讀後感 篇15

最近讀了一本《零缺陷工作》的書,其中提到的很多觀念深受啟發。

其實“零缺陷”這個概念最早是1961年一個叫菲力普。克勞斯的質量管理專家提出來的,他指出“零缺陷是質量績效的唯一工作標準,改善質量的基礎,使每一個人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但在傳統的觀念裏,“零缺陷”被認為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一直以來,人們認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句話便否定所有的“零缺陷”,於是人們常會找出各種理由,來原諒我們在工作中所犯的錯誤。

的確,人的一生誰也不可能無過,但是因此而否定了“零缺陷”的目標和觀念,不能不説是一個羣體的可悲之處。就像書中所説的,“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對,與在第二次、第10次把工作做對是一樣的,錯誤只是一個機率問題,並不因為是在第幾次就會有不同”。是啊,憑什麼就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呢?沒有人能做到一生無過,但問題是:如果不以無過來要求自己,那麼這個過的最低要求又是多少,1%,2%還是10%?實際上,不管是百分之幾,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最終大家的出錯率一定在最低要求前後出現。那麼,為什麼不能把目標定在“零”呢?其實很多的過錯,就是由於我們日常工作認識中的一些誤區或忽略造成的,只是忽略得多了,就成了一種常態或認識中的一種真理——不出點錯怎麼能叫真理?

我不是管理者,但作為醫院辦公室工作的一員,不由得聯想到當前我們的醫療衞生工作和醫患關係的現狀,也許醫療衞生工作更應該推行“零缺陷”的管理模式和工作目標!因為作為醫務工作者,你任何一個小小的疏忽或認識上過錯,就可能導致生命無法承受之輕的損失,這樣的過錯或失誤是我們無法承受的。近些年來,醫療糾紛呈快速增長趨勢,醫患關係緊張,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醫療服務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醫療缺陷和服務缺陷。如果每個醫院都能實行“零缺陷”管理,毎個醫務工作者都被灌輸着“零缺陷”的工作目標,在醫療服務各環節(診斷、治療、護理、預防)及各層面(醫療層、護理層、技術服務層、後勤保障層)實行“零缺陷”管理,加強培訓、教育,不斷增強醫務人員的管理意識、責任心,養成良好的工作作風,真正做到醫療護理零缺陷,醫患溝通零距離、質量管理零投訴,才能避免缺陷的發生,才能真正讓老百姓滿意。

高中讀後感 篇16

用兩天的時間,看完了<燦爛千陽>。依舊如讀<追風箏的人>一樣,開始是一種對異域截然不一樣命運的窺探,最後卻是無比的震撼和慨歎。但是,兩者就應還是有區別的。我個人認為<追>是一個故事,<燦>則是一個社會。燦爛千陽讀後感。故事能夠很精彩,很動人;社會只能是真實,真實得殘忍。

“燦爛千陽”這個名字,很不錯。來自於四百年前的一位叫做穆罕默德的詩人的詩句:“喀布爾每條街道都令人目不轉睛,埃及來的商旅穿行過座座市場。人們數不清她的屋頂上有多少輪皎潔的月亮,也數不清她的牆壁之後那一千個燦爛的太陽。”一千個燦爛的太陽,本是詩人最慷慨的盛譽,可它怎能敵得過時間的變遷,敵得過人的慾望呢?戰爭,爆炸,襲擊衝突,政權更迭,難民營,對婦女的壓迫制度,飢餓,顛沛流離。書中的種種,讓誰都相信,“縱然有一千個燦爛的太陽也不足以再用它金煜的光芒去照亮它陰影憧憧的洞穴,用它稠濃的温暖去掂量它罪惡砭骨的淒涼。”是的,完美的歷史,在現實面前,只能是遙不可及的神話,這點,我堅信。燦爛千陽讀後感。

兩個主人公,都是極其不幸的,但相較而言,我更同情瑪麗雅姆。萊拉有過幸福少年時代,尤其是與父親和情人塔裏克的相處,更是留下了永遠的甜美回憶。萊拉也有依靠,或是等待,無論是她和塔裏克的私生女,還是她和拉希德的兒子,都是她生活的依靠,抑或希冀。萊拉更有幸運的結局,和自我相愛的人相守,做自我認為有好處的事,以完成父親的遺志。這一切,瑪麗雅姆都沒有。作為私生女,瑪麗雅姆從一出生,就失去了一切,沒有幸福,沒有未來。如果她能遵循母親那番“幸福不可得”的教誨,也許悲慘會來得晚一些。但是她幻想了,幻想着家庭,幻想着幸福。結果呢,母親自殺,父親匆匆把她嫁人,或者説是丟棄於人更為恰當!當然,如果能生個孩子,哪怕是女孩,命運還是會有轉機,但是偏偏又是習慣性流產。至此,悲慘命運徹底沉入了地獄深淵,永無天日。

萊拉的遭遇,讓我冷冷的悲歎,可瑪麗雅姆的一生,卻讓我靜靜地生疼,無論是她和父親的關係,還是她最後做出的選取。説實話,對於他父親扎裏勒,我很難理解。一邊,將女兒棄養在泥屋裏,絕情而殘忍;一邊,又是每週四準時探望,小禮物,講故事,釣魚,那麼温馨,那麼完美。一邊絕決地將女兒棄之於人,一邊又在生命的最後,跑到女兒家門口,苦苦地等待。扎裏勒最後的那封信,讓我差點掉眼淚,也讓我突然明白了,扎裏勒之前,其實是始終懷有贖罪的心的,但是贖罪求的是心安,它不能等同於共同生活,更何況,那將對現有的身份、地位、家庭帶來怎樣的衝擊。

瑪麗雅姆最後勇敢的選取,沖垮了我所有的堅持。為了挽救萊拉,她會用鐵杴結束了拉希德的生命;為了成全萊拉和塔裏克的幸福生活,她會去法院自首;而走向生命的最後,應對砍頭,書中如是寫道:“當她即將離開世界的時候,她是一個付出了愛也得到了愛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監護人的身份離開這個世界。以母親的身份。她終究成了別人眼中的重要人物。”這到底該是怎樣的一種蜕變呢?

標籤: 讀後感 高中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kowvz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