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描寫山村風光的抒情散文:在記憶的時光裏尋找

描寫山村風光的抒情散文:在記憶的時光裏尋找

本站:《在記憶的時光裏尋找》是一篇寫山村風光的散文,作者詳細寫了回到母親故鄉時的所見所感。下面讓我們一起來閲讀這篇文章吧!

描寫山村風光的抒情散文:在記憶的時光裏尋找

多少回想一個人靜靜的在姥姥家的土地上走一走,可是一直沒有時間。直到母親去世了,她的生身之地是那樣牽扯着我的思緒和情感,像一隻懸飛在天空的鴿子,繞來繞去,總離不開巢的土地。

這一天,我終於踏實地走在了去往姥姥家的小路。

走下一條柏油路,路子就蜿蜒地伸向一條南北走向的溝壑。姥姥家就在溝壑的深處。其實進村的主幹道路已在幾年前全部硬化,偶爾有摩托車、小車進出村莊。但我必須從這條小路進村。

路子很窄,在山腳下延伸,一邊是田地,一邊是小石河,這印象已在腦海裏貯存了近半個世紀。很小的時候,走姥姥家,母親在後面,我是跑在前面的,跑一段,回望母親一段。天氣暖和的時候,經常跑得滿頭是汗,母親趕上來,用大襟褂子的衣角給我擦一擦汗水,愛惜地責怪道:“就不能慢一點?摔倒了咋辦?”望望慈愛的母親,我又會加勁兒的再跑一段。弟弟大了,我又跟弟弟一塊跑,現在想起來,心裏還是那麼的温暖。只是我的母親不在了,不會再給我擦汗了。人生旅途上有多少累,因為母親的關懷,我們減輕了許多。身後沒有了關注的目光,沒有了親切的提醒,像離巢的孤雁,只能靠自己瞎撞了。

不過二三百米,一道瀑流映入眼簾。早年間,小路邊的懸崖下是深深的潭水,墨藍墨藍,深不見底,每次路過,我都會在東邊的崖上探頭觀看,總有一種眩暈的感覺。瀑流從南邊的一道懸崖上跌落,水流湍急,濺雪飛霧,轟響如雷,十分壯觀。歲月流逝如急湍,懸崖已被山裏人炸掉,美麗的瀑布也不復存在,但河水依然清亮,依然流淌,濺花碎玉,閃爍着往昔的風采。

小心地下到崖底,是一片巨大的青石板,清亮亮的河水就從染了綠茸茸苔蘚的石板縫隙間流過。天氣晚來秋,清泉石上流。正是初秋天氣,河水流得格外活潑動人,像極了小時候走姥姥家的好心情。姥姥村的人都稱這兒是大石波灣,清清的河水從整塊的巨大巖石上流過,映着周圍的羣山,青青的枰柳樹,茂密的水草叢,只是沒有了游魚,少了些許生機。

朔流而上。夾岸枰柳遮濃蔭,一溪碧水悄出村。這是小山村留給我最深刻最美好的記憶。可現在河水竟細的斷流了,佈滿鵝卵石的河牀下,依然有水流湧動。一位年輕的村婦同了小女兒在河邊浣洗衣服,水涼的有些冰手,可村婦的雙手依然紅潤。山裏娃並不害羞,清亮的大眼睛望着你,一如透徹的山泉水。看到我的攝像機鏡頭對準了她,低頭一笑,又抬眼看向了遠處的山嶺。山畔畔上的紅石榴正掛了紅彩,晨光中,一簇簇亮晶晶的好看。

每次走姥姥家,徒步行走了十多里路,這兒都是我們的一個小小驛站。跟母親一塊來到石河邊,洗一洗手,或者擦一把臉,走到岸邊平滑的石頭上歇一歇腳。母親會很開心的給我們講一些她童年的故事,怎樣跟夥伴們到附近的山上拾柴火,怎樣一塊到河邊洗衣服,還會大膽地挽起褲腿下到深水潭邊捉魚。母親在講這些往事的時候,是那樣的愉快而平靜,好像這片山巒只留給了她美好的記憶。在姊妹五個中,母親是最有主見,也是膽子最大的,沒有不敢走的路,沒有爬不了的山。七歲的時候,賣到百里外的沂水縣給一家地主婆做丫頭,受不了非人的折磨凌辱,兩次黑夜裏冒死逃命,每次都是孤身一人在老山夼裏奔……兵荒馬亂、飽受磨難的童年,給了她超出同齡人的膽識和勇氣。

走過一段礫石堆積的河牀,重又見到了清清的河流。河牀深了許多,岸灘上的枰柳樹越發高大,樹下的野草更加葱蘢。再往裏走,村裏人用石塊在兩岸壘起高大的堰牆,牆外各有一條新修整的道路,路邊就是一排排的住房,大都灰牆紅瓦,院落整齊。

小村子分東西兩莊,兩莊的人隔河而居。姥姥家在石河的西岸,一條鋪了青石板的小路歪歪扭扭通到小河裏。

岸上有一棵粗大的核桃樹,一人環抱不過的主幹上,分了三股大杈,會爬樹的小孩子都能上的去,樹下有一小片場院,是姥姥一家跟鄰居們打場曬糧的地方,十分平整,院邊靠近石河的地方栽種了一些桃呀杏的果樹,可是果子很小,並不好吃,但依舊是我們的樂園。

算起來,姥姥五個兒女的後代是一支很龐大的隊伍,十幾個表兄弟們聚到一塊就是很熱鬧的大戲。我們無所顧忌,肆意玩耍,在場院裏跳方、打台灣;爬到核桃樹上,採了青果到河裏的石板上磨皮,扣核桃仁吃;更多時候,是在河裏打水仗,水花飛濺,笑聲喧喧,快樂無比,經常忘記了吃飯的時辰,逼得裹了小腳的姥姥親自來河邊催着回家,我們便一鬨而歸,撇了姥姥自己挪着小腳,拄着枴棍,梆梆梆的在石板上敲。

然而,面前的景象卻讓我呆住了。沒有了核桃,沒有了小場院,也沒有了毛桃樹。河水依然流淌,可是沒有了聲音,水邊積了厚厚的落葉,河道里到處堆了垃圾,還有橫七豎八的斷樹殘枝。夏季裏,我們經常遊玩的那汪深水潭也沒有了,潭底堆滿了石頭,黑灰的液體在石塊間遊蕩,那裏面當然沒有藍天白雲,也沒有野花翠鳥,是支離破碎的刺眼光芒,但我依稀看到了深水潭往昔的影子。

從深山裏流出的溪水,在這兒形成了較大的河面,一堵東西斜向的凸起巖石在河道上一截,翡翠綠的深水潭就明鏡般的亮在了這兒。潭水清澈,游魚依依,我們常常脱了衣服在這兒嬉遊。遊累了,就到核桃樹下玩耍。水潭的下游也有一片巨大的青石板,石板上漫流着清清的河水,我的母親,還有她的姐妹、我的姨媽,會在那兒洗衣服,梆梆梆,木槌敲打石板的聲音,同着兩岸的炊煙一起升騰。村裏人有養驢的習慣,這時候,近處或者遠處的驢,一聲聲叫起來,毫無樂感的節奏依然給寂靜的小山村平添幾分活潑和熱鬧。

而今,光滑的青石板上爬滿了青黑的苔蘚,還有上游衝下的垃圾堆積在上面,已經沒有誰會在這上面淘米濯菜洗衣服了。可是一種此起彼伏的擺錘搗衣聲在耳邊響起,我甚至又看到了母親正蹲在石牀上,身邊放了堆得冒尖的洗衣盆,她挽起袖子,埋下頭去,兩隻修長卻有力的大手攥緊了衣服,在石板上使勁兒的搓洗,烏黑的頭髮上漸漸有熱氣散出,越散越多,最後整個人都跟河面的霧氣融為一體,在我眼前化為白亮亮的一片。

有枯黃的樹葉悄悄落下,落在地上,也落在我心裏。小石河老了,我也老了,曾經年輕的母親,還有幼小的我們,那是多麼美好的時光!

回到街道上,一位熟悉的老人向我走來,看到他走在街上的一剎那,我立馬回到了從前,想起了姥姥、舅舅、舅母、大姨……那些已經離我遠去的親人們。這位姓馬的老人當年就住在姥姥家的斜對門,曾經是一個很能吃苦,又很會勤儉持家的莊稼漢子,而今他挺拔的腰身已經佝僂,濃眉大眼的寬臉盤也萎縮的厲害,像熟透的核桃。就在我們四目相對時,看到那雙渾濁又漠視的目光,我知道簡單的寒暄只能增添老人的茫然,於是嚥下脣邊的話兒,向老人鞠了一躬,算是打了招呼。

姥姥家最早的住宅已經沒有了蹤影,十幾年前就已經拆掉,蓋起了新規劃的房子。當年還年輕力壯的舅舅,自己打土坯,在老家的上坡新蓋了一座宅院,姥姥去世前曾住過幾年。我沿着那條熟悉的小路上行,兩邊全是殘垣斷壁,而那裏曾生活着一位位我熟悉的親戚們,論輩分,他們是我的姥爺姥娘,或者舅舅舅母。

舅舅家的庭院建在一個高高的崖坡之上,院牆外的那棵老柿子樹還在,樹下一條僅容一人行走的路,路邊是堵石牆,姥姥經常拄着枴杖站在牆上的平地上,向東面的大路上瞭望,盼着我們的到來。

舅舅的新家,連同他,還有舅母,都沒有了。槐樹、荊棵、酸棗樹成了這兒的主人。慶幸的是那間姥姥住過的西屋,一堵山牆還在,院中央的那盤石磨還在,磨北面就是舅舅家的房子,而今連殘垣斷壁也難看到了。小院子的西面,住房之上是高聳的懸崖,當年還是細小枝條的野榆樹已經長得粗大壯碩,巨傘一樣罩在院落的半個上空。小時候,我常攀上巨石看小村全貌,而今卻一步也不想挪,心裏發沉,邁不開步子。

樹影婆娑裏,我彷彿又看到了鬢髮雪白、挽着鬏簪的姥姥,佝僂着腰身,一雙裹足小腳,站立在庭院裏,慈祥地望着我們這些頑皮的小子輩們,挨個的看去,滿眼裏都是慈祥的微笑。而母親跟大姨二姨們都坐在當院的木板凳上,互相握着手兒,説着熱絡的話兒,談着各自的家庭、各自的兒女,還有那些讓她們覺得有趣有滋味的故事。但我知道,面前的老人們都曾經歷過十分坎坷甚至伴隨着災難的歲月,戰爭飢餓,屈辱苦難,悲歡離合,她們以柔弱之肩、要強之心,直面和承受了所有的一切,養兒育女,平淡度日,像山脊上的野草,默默承受風雨,演繹榮枯,完成了自己的生命輪迴。山石靜默,流水無聲,雲聚霧散,了無痕跡,可是這世界她們來過,這山村她們生活過,血脈傳承,情感皈依,無論爭氣或者不爭氣的子孫們,都會記得她們就是祖先。

出了草木叢生的荒園子,我走向村南的山嶺。上了一道山樑,向南一望,我的眼前頓然一亮。這是小山村,也是家鄉這一帶最奇特的山巒,一座座山巒相對而立,每一道山樑都交錯相對,卻各自獨立,橫着看上去,像極了兩排交錯的犬牙,又絕無碰撞。我仔細數過,那些交錯的山樑,東西各有九座,它們之間形成了九曲十八彎的深深溝壑。溝壑間,是一塊塊勺瓢大的地塊,而我的母親,從小就跟我的姥姥姥爺們在這山壙裏勞動耕作。窩狼峪、貔虎溝、鵓鴣洞……母親常跟我講起每一座山樑、每道溝壑的名稱,還有發生在那裏的傳説和故事,可惜都因為我的不在意而忽略、遺忘了。真想再認真聆聽一回兒,可是母親去了,誰還會為我再講起它們呢?

沿着近年來新開挖的環山路西行,是連片幾百畝的黃煙生產基地。回望藏在深山裏的小村子,雖然已是晚秋,依然還是綠樹葱蘢,滿目蒼翠,偶爾露出的幾片紅瓦屋脊顯得分外醒目。這兒是典型的青石山貌,青石裸露,土壤稀少,地塊零散,但有土的地方就有蓬勃的樹木生長。也正是山裏人的典型寫照,依山而居,聚土為安,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這是我母親的生身之地,也是我血脈傳承的地方,可我很難再像以前那樣親密光顧,因為感情的臍帶已斷,我又如何再續前緣?

郭寶學

公眾號:臨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k8n9w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