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專題 >熱點專題 >

陶行知文集心得體會(精選11篇)

陶行知文集心得體會(精選11篇)

陶行知文集心得體會 篇1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的教育以書本為中心,這是在批判傳統教育的基礎上產生的。教育以生活為中心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教育要聯繫生活實際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匹配的,通過與實際生活相聯繫,可以避免空洞的説教,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的形象生動,豐富學生的知識,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陶行知文集心得體會(精選11篇)

但是,陶行知提出的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無論教育內容還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據生活需要,與生活一致這一思想在當今看來是不能全部肯定的。生活與教育不是完全同步毫無區別的,忽視了生活與教育的區別。以及在教學內容的傳授方面,忽視系統知識的傳授是不可取的。而我們現在應該做的並不是要去全然否定或肯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而是應該根據當今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以及學生髮展的規律,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與時代的發展相結合,予以創新,那才是應該做的事情。

另外,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的思想也貫穿本書的.始終。首先,要“在勞力上勞心”,做到“手腦雙揮”。其次,懂得行動是知識的來源。再次,要求做到“有教先學”和“有學有教”,即:教人者先教己,教人者還要教而學,即知即傳。最後,反對注入式教學。陶行知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有三個理由,概括起來就是:

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

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他舉了很多的例子,比如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裏做的,便須在田裏學,在田裏教。“事怎樣做便傅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陶行知文集心得體會 篇2

上學的時候老師就就對我們説:是陶行知老先生讓中國教育事業向前邁了一大步,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他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鑑價值和指導意義。

陶行知認為,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根本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覆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類的問題。

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探索解決新的問題。“教得法子必須根據學得法子”,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這裏所指的實際出發,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於學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天賦才能和各年齡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也就教得快。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係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於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於學生的快慢程度。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同時,現代教育理論還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興趣等對學習的影響。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畢生從事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愛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對後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裏,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着,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後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温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不管什麼樣的學校,什麼樣的班級,都會有一些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俗話説:“一娘養九子,九子個九樣。”“五個拇指還不一樣齊呢?”特別是一些薄弱學校的薄弱班級,這樣的現象特別的突出,對這樣的學生,老師們傷透腦筋,想了許多辦法對他們進行教育,可總感覺收效甚微。

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還是不厭其煩的多鼓勵,多引導,教給他們一些比較適合的學習方法,就算我們的教學內容他們還是聽不懂,但這些方法可能對他們今後學習其他知識技能會有很大的幫助。在教學上,加強檢查督促,讓他們認真完成每一次作業,我相信,只要我們努力了,就一定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陶行知文集心得體會 篇3

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我受益匪淺,本書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創造的教育 ”、“創造的兒童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合一”以及“創造的教育”的獨特教育思想。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脱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脱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説教。

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實際教學中,我將從書上學到的做起,從自己的本職工作做起,認真對待每一名學生,認真上好每一堂課,以真正的創新理念去開拓自己的新天地。

陶行知文集心得體會 篇4

教書育人,乃師之天職。作為一名教師,多讀些教育著作,多瞭解些教育理論是很有收穫的,而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感觸頗深。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受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用畢生的精力來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的改革並付諸於實踐。他以藴含豐富的教育思想的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正確的教育理論和方法,給予我們良好的啟示。

陶行知大膽地把杜威學説進行了改造,創立了“生活即教育”理論。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中看來,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論中,“在生活裏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密切學生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學會用學習到的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體會到學習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體會到知識的價值。此外還要求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這些都是我們所追求的教育模式。現在新課標中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課堂是其具體表現。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教學做合一”是被毛澤東譽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創建的“生活教育”理論體系中最富有建設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論。“教學做合一”的含義是“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學是學生。”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中,“教學做合一”實際包括三層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二是指關係,對事説是做,對已説是學,對人説是教;三是指目標,教育不是教人學,而是教人學做事。他同時強調,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舊教育、創造新教育的鋭利武器。陶行知先生曾説,“我們常見的教育家有三種,一種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們只會運動、把持、説官話;一種是書生的教育家,他只會讀書、教書、做文章;一種是經驗的教育家,他只會盲行、盲動,悶起頭來,辦……辦……辦”。陶先生認為第一流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兩種要素中得了一種,一是敢探未發明的新理,二是敢入未開化的邊疆。教師的創造精神體現在順應時代要求,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教師要立足崗位實際,學習思考,積極開展實踐研究,探求教育革新之路。今天的教育仍然存在陶先生文中所講的三種“教育家”,因此,能夠不為環境之影響,執着實踐創造與開闢之精神,方為真正有膽識的一流教育家。

當我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在中國教育中的地位。陶行知先生站在了時代的前頭,他的教育理論與實踐,顯示出科學的預見性和高度的創造性。陶行知先生在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教育理論,浩如煙海,既博大、全面,又精湛、實際,而且自成頗為完整的思想體系。陶先生留給我們的教育理論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我們要把這筆財富投入到平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為了教出求真的學生,為了讓學生學做真人,我們永不止步,用我們堅定的步伐引領着新世紀的孩子們走向成功的彼岸!

陶行知文集心得體會 篇5

我讀了《陶行知文集》,陶行知先生就是一位平民教育家,他讓中國教育事業向前邁了一大步,特別他的鄉村貧民教育踐行就是我們學習的楷模。通過閲讀《陶行知文集》,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還有許多誤區,需要調整與改進的地方,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斷的學習與積累。下面我對讀書的幾點體會如下:

首先,陶行知用“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蕩氣迴腸的話語告訴我們,做一名教師一定要真誠、熱情、具備奉獻精神。學生需要我們教師的“五心”:用愛心温暖孩子,用耐心理解孩子,用關心照顧孩子,用信心鼓勵孩子,用細心觀察孩子。

陶行知先生的另一個教育理念:“生活教育”。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實踐課改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陶行知曾説:“生活教育就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從一日活動開始,作為老師,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識,追蹤觀察,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迴應,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經驗,豐富情感體驗,發展認知,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對學生愛就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温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着期望與成功的喜悦。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與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就是偏愛,偏愛就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為取捨”的選拔法,她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她做到了如諺語所説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就是真正的愛。”

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應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入進行課程改革的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陶行知曾説:“生活教育就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課程課改確立了以幼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突出了學生髮展的自主性與能動性,讓孩子學會生活,學會探究,學會表達,致力於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生活教育從一日活動開始,作為老師,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識,追蹤觀察,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迴應,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經驗,豐富情感體驗,發展認知,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為學生適應不斷髮展的'社會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礎表達,致力於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生活教育從一日活動開始,作為老師,要有生活教育的意識,追蹤觀察,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迴應,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經驗,豐富情感體驗,發展認知,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為學生適應不斷髮展的社會所需要的能力奠定最初的基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內涵十分深廣,而生活教育理論就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與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就是教育,就就是教育的內容。他的生活教育從內容上瞧就是動態的,隨環境與不同受教育者的變化而變化。在生活裏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麼做。就怎麼學,就怎麼教”,而教學的中心就是“做”即實際生活。全面實施課程改革後,學校的活動形式多種多樣,不再就是單一的傳授,多了觀察發現法、實驗探究法、遊戲操作法,教育的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學生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達與表現。創新教育就是教育觀念,又就是具體的教學思想,它只有化作具體的教育教學的操作方法才能夠實現。但教育教學無定法,因此它又就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為此,今後我更要認真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與現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牢固樹立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基礎教育主流價值體系觀念,提高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以陶行知先生為楷模,學習她高尚的人格品質,求真求實求創造的教育理念,成為敬業愛崗、師德高尚、業務精良、創新務實的教師,為培養學生成為“真人”,並具有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最後,認真學習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採用的做法就是: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從書本與試卷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去瞧社會、瞧自然、瞧生活;解放學生的雙手——使他們閒置的雙手動起來,去做事情,做到“學做合一”;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從“只聽不思”中解放出來,開動腦筋,積極思維,學會思維;解放學生的嘴——給他們説的自由,特別就是問的。

陶行知文集心得體會 篇6

陶行知先生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裏,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學習了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名篇論著,讓我的收穫頗豐、感觸很深。

在陶先生的眾多教育思想中,給我感悟最多最深的首先是“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思想,和“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我們周圍時刻充滿着變化。一個有強烈使命感的人,應有一種危機感。怎樣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而不被社會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心懷進取心,下苦功夫學。正如陶先生説的那樣:“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的專,也要學的.博。”人類發展永無止境,科學永無止境,肩負着生產新知識,傳遞新知識的教師隊伍建設也將永無止境。為了可能被淘汰的危機,為了適應知識經濟的需要,作為教師就要時時更新自己的觀念,及時獲取相關的信息,不斷進取,發展自己,完善自己。只是,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生學會“做人”。教學生學會“如何做人”,“做一個怎樣的人”才是我們教育的核心。作為一名教師,“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識,真的本領,真的道德。”以身作則,“學高為師,身正為範”,來教育學生。

其次,是陶先生的的教育思想。陶先生説“事怎麼做就怎麼學,怎麼學就怎麼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會學”、“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就“教學做”三者關係而言,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教與學都以“做”這中心,“教學做合一”,做就是教,做就是學,教也就是教,教也就是學。就教育與生活的關係而言,“教學做”有一個共同的中心,那就是“事”,也就是“實際生活”,實際生活也就是日常生活,那麼日常生活學是學,就是教,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學習。動手做對自己就是學,對他人就是教,手腦並用也就是教育。教育現象是普遍存在於社會生活實踐中的,教與學都是為了生活實踐的需要,教與學要和生活實踐相結合。教師實行“教學做合一”,教師拿做來教,才能算是真教。學生實行“教學做合一”,手腦並用,才能求得真知,生活創造的能力才能得到培養。“教學做合一”才能真正培養學生自動、自學、自得的“治學”能力,才能培養學生手腦並用,能言善行。

還有陶先生“愛”的教育理論。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師愛(以及家長的愛)猶如心理髮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學生的心靈發展。師愛能營造出和諧、温馨、親切的師生關係。在這種師生關係中,學生不僅樂學,而且個性會得到充分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是創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礎。教師不僅要學習陶行“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獻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愛滿天下的高尚情懷。發揚因為差,更要抓;因為差,更要愛的敬業精神。教師對後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裏,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着,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後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温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多給學生關照和温暖。對學習好的學生熱心引導,對學習差的學生及調皮的學生也是從愛開始,進行指導幫助,不歧視、不訓斥、不諷刺挖苦。學生們感受到老師的愛,有了良好的情緒,學習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使學生們感受時代的脈搏,培育愛他人、愛祖國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礎,善良的心和愛他人、愛祖國的情操也是創新智慧的心理基礎。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注重“以人為本”,“教學做合一”,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為培養學生成為“真人”,並具有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陶行知文集心得體會 篇7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這些教育格言大家耳熟能詳,對他的“四顆糖”和“每天四問”也早有所知,但對陶行知先生的其他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恐怕不少人都知之不多了。這幾天讀《重讀陶行知》,有幸在李鎮西老師的引領下,走近陶行知,走進陶行知,思想靈魂接受了一次雙重的洗禮,既有對陶行知先生偉大思想和偉大人格的敬佩景仰,也有對李鎮西老師致敬和追隨陶行知先生的感動和讚歎!

一、愛就一個字

拜讀《重讀陶行知》,最大的感受用一個字來説,就是“愛”!愛洋溢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也充塞在讀者心間。無論是寫作對象陶行知,還是作者李鎮西,他們對教育的那種真愛大愛,打動人心,也叩問人心!

可以説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基礎和底色就是愛,對民主中國的愛,對教育的愛,對孩子的愛。他説:“那超過一切的條件是同志們肯不肯把整個的心獻給鄉村人民和兒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

李鎮西老師對此感動不已,他説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教育的前提條件。他聯繫今天的一些學校建設,認為教育理念、發展規劃、高標準校舍、現代化設備等,不是不重要,但比這些更重要的是一顆愛孩子愛教育的心!這讓我產生強烈共鳴!確實,教育最根本的問題是有無一顆真愛之心,它落實在日常生活,體現在細微之處。只有師生彼此心靈相通,“心心相印”,當愛真實的發生了,教育也就真實的發生了。什麼是教育?可以説教育就是有智慧的愛的事業!就像李鎮西老師説的,如果教育只見物(硬件)不見人(孩子),只見分(考試)不見心(精神),目中無人,心中無愛,談何教育?

馬雲曾説,在今天,互聯網可以幫助學生回答問題,人工智能也許可以代替老師批改作業,甚至未來如果在人腦中植入芯片,知識根本不用老師教。但是,老師對學生的關愛,對學生思想、價值觀的引導卻是機器無法取代的。機器只有芯片,只有人類才有偉大的心、動人的愛。機器可以取代保姆,但不能取代母愛;機器可以取代老師,但不能取代關愛!所以對教育的一顆真愛之心,可以讓老師在未來AI時代不被淘汰。

讓我們所有教育者記住陶行知先生這幾句樸實而動情的話:“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銀,只要你的心。”

二、有一種愛叫做放手

陶行知先生説“我們要解除兒童的痛苦增進兒童福利,首先要尊重兒童的人權。”那麼今天的孩子痛苦嗎?不能説沒有,繁重的作業,考試的壓力,使不少學生望學卻步。今天的孩子有人權嗎?不能説完全有,現在大多數學校只許學生規規矩矩,不許學生亂説亂動。

陶行知先生還説“要解放小孩的自由,讓他做有意思的.活動,開展他們的天才。”“我們要停止一切束縛,使兒童可以自由活動”。他認為行動是一切創造之母,而自由是創造的條件。所以,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關鍵就是要讓孩子們有行動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無論是陶行知先生所説的“解放小孩的自由”,還是我們現在的“雙減”,其實都是儘可能給孩子自由支配的大腦、雙手、時間和空間。

學校教育就應該給孩子以自由,讓他們無拘無束地去想、去看、去做。學習應該是孩子好奇心和探索力的自然呈現,而不是用嘴回答老師的標準答案。就拿語文的作文教學來説,應該讓學生放手去寫,放膽為文,讓學生的心靈在作文中飛翔,讓學生的個性在作文中張揚。就像李鎮西老師説的,“真正的寫作應該是感情泉水的自然流淌或思想花朵的無拘無束地開放。”我想,這樣的作文也才會散發出靈魂的香氣。

三、因為愛所以愛

教育的快樂源於何處?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的快樂首先源於對教育本身的信仰。

選擇教師這個職業,我們也許是因為生計温飽,也許是因為校園純淨,也許是因為寒暑假,也許是因為師道尊嚴,也許是因為喜歡當孩子王,也許就是因為熱愛傳道授業解惑……但我們要從教師職業中獲得真切的快樂,我們就要有陶行知先生所説的對教育本身的信仰:“看國小生天天生長大來,從沒有知識,變為有知識,如同一顆種子的由萌芽而生枝葉,而看他開花,看他成熟,這裏有極大的快樂。”李鎮西老師認為,如果教育者有了一份陶行知所説的對教育的“信仰心”,一定會享受到更多的教育幸福。若能在“看他開花,看他成熟”,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自己也能開花,也能成熟,同樣有極大快樂!我認為李鎮西老師所言極是。

愛,勝過一切,唯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羅曼·羅蘭説“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那麼,在教育屢遭吐槽和詬病的今天,在教師不被尊重甚至惡意誹謗的現實,我們在認清教育的弊端和困境依然初心不改熱愛教育,又何嘗不是教育教育戰線的英雄呢?“誰説站在光裏的才算英雄”?“以最卑微的夢”,“以最孤高的夢”,堅守三尺講台,為愛而愛,愛我所愛,幸福着學生的幸福,快樂着學生的快樂,這難道不也是我們對陶行知先生的一種追隨嗎?這同時也是李鎮西老師寫作《重讀陶行知》這本書的初衷之一吧!

陶行知文集心得體會 篇8

最近,讀了李鎮西先生的《重讀陶行知》,我受益匪淺!因為我深刻的認識到,重温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和主張,對於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的指導和提高作用不可或缺!今天我就來談談自己的感受吧!

一、教育工作者的核心靈魂——平民教育的主張,大眾服務的情懷

當今社會,雖然經濟發達,但尊師重教的傳統風氣大不如從前,貧窮和拮据似乎成為教師的代名稱,導致很多教師下海補課兼職道德靈魂下沿。作為一名普通教師應該克服思想上的失落和不平衡,要培養和踐行陶行知行生的“平民教育”思想,要有一顆為大眾服務的真心,要自覺培養為學生服務的“愛心”。學習李鎮西先生的理念,牢固樹立“受教育權利人人平等”的教育思想,做好畢生為普通百姓子弟服務的思想準備。必須把“熱愛並服務於教育事業”鑄入靈魂,讓社會使命感和改造社會的責任感成為畢生的信仰,懷着愛心,本着真心,克服自已的物質私慾,借用陶行知先生的話即是:“只要為老百姓做事,吃草我也幹!”,沒有這種精神,沒有這種擔當,教師就不能被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就有可能成為教育工作的奴隸,教學知識的搬運工!也培養不出有素養有能力的學生!具備了為大眾服務的教育情懷,就一定會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校園,熱愛學生,那麼學校這一片土壤就充盈着愛的陽光,自由的空氣和寬鬆的氛圍。

陶行知先生曾説過,“教育乃一種快樂之事業”,對此,李鎮西先生解讀為,“只有把教育當愛好,才能享受到其中的快樂”。在我們周圍有很多教師不滿意自己的職業,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常有自卑和混生活的心態,那麼我説,你要麼改變職業,要麼改變心態!我認為一旦選擇學校,就必須改變心態,讓服務大眾的思想鑄入靈魂,讓熱愛學生成為一種教育靈魂!黨和國家也在不斷提高教師待遇,同時也以各種方式創造一種全社會尊師重教的氛圍,我們必須提升自己的自信感成就感幸福感,這樣,受我們培養和薰陶的下一代也會是自信的一代,有擔當,有使命感的一代!

二、教育工作者的課堂靈魂——實現“教學合一”,體現“生本課堂”

做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懂教育,會教育,這就要求必須培養心靈上自由,思想上放鬆,能力上有創新的學生!這樣的教育就是“活的教育”,“有靈魂的教育”。體現在教學上,就是,在課堂上,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需求設計教學,讓教與學真正成為有機的一體,實現“教學合一”,實現“生本課堂”!借用孔子的話説,學生“學而不厭”,教師“誨人不倦”,這樣,“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們的教育才能變成“快樂教育”,變成有靈魂的教育!這種教育才可以秉承陶行知先生的新教育理念,這種教育風格下的學生才具有活力,成為國家和社會的真正建設者!

現在的教學體系依然是應試體系,大學聯考制度仍然是選拔和培養人才的重要制度,目前也沒有其它可替代性,這種情況下,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必須克服唯成績論,更加要充分認識教學合一生本課堂的必要性重要性,充分認識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努力做到科目不分主副,在每一節課上實現“生本課堂”,這樣的教育才是“活的教育”,培養的人才才具有創造性!

三、教育工作者的社會靈魂——改造學生應與改造社會相通

一個新時代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懂得,學校教育應該與社會生活相通,教育的意義,不僅僅侷限於在校園內改造人,而且延伸至改造社會。陶行知先生説,“教育好比是火,火到的`地方,必使這地方感受到他的熱,熱到極點,便要起火”,“一星之火,可以燎原”,這裏就彰顯了教育力量的偉大和高尚!當今的校園暴力事件,人們在物質上的崇拜,應該在某些方面説,全社會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有待加大,新教育活動對個人對社會的改造和薰陶極需要加大!整個社會都應該重視教育的力量,讓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相通,以實現在經濟發展進步的同時人的精神面貌也能同時進步,讓學校首先成為教育的淨土,然後讓“愛”的星星之火,從校園燃向整個社會,讓這個社會光明而温噯!

陶行知先生曾經説過一句很悲情的話:課外作業是生活與課程離婚的宣言”,這句話仍然適應今天的教育,它和今天的減負政策高度吻合。放學後的學生更應該親近大自然,更應該逐漸瞭解社會,更應該瞭解父母疾苦,更應該多幹家務,更改適當參與社會活動。但現實的壓力卻不允許他們這樣做,那麼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貫徹落實減負政策,真正給學生一定的自由支配時間,不能讓他們變成書呆子,不能讓繁重的學習壓力成為生活與課程離婚的宣言!

四、新時代教育工作者的幾個必備要素

李鎮西先生這樣來詮釋陶行知先生的話,一個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六大要素。其一,要有為大眾謀福利的精神,即服務平民的教育意識。其二,要有健康的體魄!其三,要有農人的身手,即有勞動的精神!其四,要有科學的頭腦。其五,要有藝術的精神。其六,要有社會改造的精神!

我想以我的觀點淺述一下我的看法,第一點就是教師必須瞭解熟知平民大眾,這樣才能教好他們的子弟。第二點要有健康的體魄,這樣才會勝任這份辛勞的工作,也才會教出有活力的學生。第三點,要有科學的頭腦,聯繫當今現實,必須克服金錢至上的觀點,必須克服分數至上的觀點,必須有改造人心的決心與頭腦!其四,要有藝術的精神,教育事業也是慈善事業福利事業,廣大農村辦事條件不如城裏,那麼從教師到校長,就應該克服短板,創造條件,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其六,要有社會改進的精神,這一點聯繫當今現實,我個人認為,教師應該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素質,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通過言傳身教努力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範!

行知先生雖已遠去,但他的教育精神仍然熠熠發光,他對於後輩的教育重託仍然震耳發聵,希望我們不負重託,以愛為本,堅定信念,立志做新時代有靈魂的教育工作者!

陶行知文集心得體會 篇9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説過:“學高為師,德高為範。”作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不僅要具有廣博的知識,還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創新的理念。通過閲讀《六位教育家》,學習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有關事蹟,自己作為教師從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裏學到的東西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愛崗敬業:首先,要熱愛教育事業,要對教學工作有“鞠躬盡瘁”的決心。要做“有目的,有遠慮,有.想”的人。既然我們選擇了教育事業,就要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不計名利,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無私奉獻,力求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盡職盡責地完成每一項教學工作。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師的職業有苦也有樂,平凡中見偉大,只有愛崗敬業,不斷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動中有所收穫。教師不僅僅是在奉獻、在燃燒,而且同樣是在汲取,在更新,在昇華。教師要付出艱辛的勞動,但是苦中有樂,樂在其中。教師最大的樂趣就是照亮了別人,充實了自己。

二、要有愛心。崇高的師愛表現在對學生一視同仁,絕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績區別對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愛心、耐心、細心,”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時時刻刻關愛學生,特別對那些學習特困生。在這點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加強師生情感,用愛心培養學生: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這種愛是神聖的,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愛學生,怎麼愛才是真正的愛。近來一些輿論批評某些教師是“製造自卑者的教師”。好多教師都認為,學生的優點,不誇跑不了;學生的缺點,不批改不了。因此,他們總是批評、訓斥、否定學生,而很少鼓勵、表揚、肯定學生。其實,在老師的眼裏不應有教不好的孩子,愛學生就要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能用簡單粗暴的做法對待學生或歧視學生。應當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品嚐到成功的喜悦。

四、提高自身素質:教人怎樣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樣做人。教師工作有強烈的典範性,為人師表是教師的美德。教師以身作則,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養出言行一致的人。 “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師要嚴以律己、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教師要以自身之言行給學生以楷模之影響。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強、可塑性大的特點,師生關係在一定意義上説,就是塑造與被塑造的關係,要求學生文明修身,自己就要講禮貌,談吐文雅;要求學生衣着樸素、大方,自己就要端莊、.潔;要求學生言行一致,自己就要説到做到;要求學生説話誠實,自己就要表裏如一。動之以情、以情育人,曉之以.、以.塑人,導之以行、以行正人。

總之,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教育是萬古長青的事業。

陶行知文集心得體會 篇10

一年來,擠時間學習了《陶行知的教育名篇》邊學習邊實踐創新,寫下了十幾篇讀書筆記,受益匪淺。 陶行知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中國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創立了許多精闢的教育新理論、新觀點和新方法。“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論,都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創立了“生活教育”的理論。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 我們的教學必須走向學生的生活,讓他們感興趣,讓他們感到生活就是學習,學習就是生活,生活與學習是一體的。 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脱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説教。我們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細節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利用鮮活的人物和事例讓學生走進真實的生活,讓孩子在老師正確的引導下用心去觸摸、去感悟生活,這樣學生才能形成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學會如何有效地解決問題,才能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教師的使命是教書育人,只有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藴,才能使教學富有情趣,使教學更有深度,更鮮活,更新穎,更生動,因而更具有實效性。

陶行知文集心得體會 篇11

利用假期時間,我拜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教育文集》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

通過反覆體會,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的不足之處,開始認識到自己的確需要不斷學習和積累。下面簡要地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首先,用愛心去對待學生,傳遞給學生一份愛心。“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體現了真摯的師愛。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啟示:我們也要像陶先生那樣,用偉大的愛心去滋潤無數顆童心,培養出無數顆愛心。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他們可能在某個方面不如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卻勝人一籌。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來判斷一個學生,把“差生”視為“朽木”,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老師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師也想到了。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關心學生的每一個部分。當然,愛裏有嚴,愛裏有教育。陶先生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絕不可浪費,看到學生出現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作為現代的教師,更應多教給孩子一點謙讓、寬容、仁愛;多灌輸一點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種找到前進的路,學會愛父母、愛他人、愛家庭、愛學校、愛祖國,心中充滿愛。

其次,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讓每個孩子受益!“教的方法必須根據學的學法”,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從實際出發,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於學生個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孩子受益。正像陶先生説的那樣“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而予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必須除害蟲。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於枯萎。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就教得多,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係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於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於學生的快慢程度。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豐富多彩的,同時我們教師所學習所要作的也是豐富多彩的。學習陶行知,向前輩們學習,多積累知識,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作為我們教育現代化的一盞指路明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zhuanti/redian/gdo84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