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心得體會 >學習心得體會 >

陶行知學習心得(精選10篇)

陶行知學習心得(精選10篇)

陶行知學習心得 篇1

早在師範時,就盛行一股“學陶”熱風。那時的我,還比較幼稚,對陶行知老先生的瞭解只是一知半解。只知道,“學陶”就是下去實踐體驗、鍛鍊自己。還記得那時的我們,三五一羣,騎車來到離松江師範幾裏遠的村校,帶孩子們開展興趣小組活動,風雨無阻;那時的我們,來到了位於松江二中對面的部隊,義務勞動,幫他們種菜、澆水,幫助廚房擇菜、做饅頭……那種快樂至今還令我回味無窮。

陶行知學習心得(精選10篇)

工作了,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之後,對陶行知老先生的故事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求真務實精神;開拓進取的創造精神。特別是“陶行知四粒糖的故事”,讓我感動萬分,充分體現出了老先生的教育藝術。面對犯錯的王友,他沒有批評,沒有斥責,沒有讓他寫檢查,更沒有喚其家長來校“共同教育”,而是讓王友一步步地完成了對自己錯誤的認識過程。這四塊糖不僅讓王友認識到了錯誤,更發掘了他的四個優點:守時、尊重人、正義感和勇於認錯。這種巧妙的教育藝術如春風般拂過孩子心靈的土壤,留下一份温暖,培育了一份感動。

20xx年3月30日,我有幸來到了南京行知國小,見到了楊瑞清校長,聽了楊校長2個半小時的介紹,我就被他的那種精神所感動。南京曉莊師範畢業,立志走上了行知路,來到了農村國小,25年的辦學坎坷路,甚是不易。他介紹了學校周邊的荷花園,是一個大學聯考落榜生經營,現已培植荷花300多種,通過網絡銷往世界各地。他説,有一次他去欣賞荷花,發現其他荷花都已盛開,可是有一株花苞卻遲遲不開。他以為此花已僵,不會再開,誰料花農告之,此花苞開出的荷花花瓣有1千餘瓣,甚為好看。由此,他想到了學習困難生。現在的教育對他們猶如:花兒花兒快快開,今天不開明天開,明天不開後天開,後天你要再不開,我就把你掰掰開!於是,他告訴我們對待學生要有花苞心態:花苞心態,才是真愛;花苞心態,缺點可愛;花苞心態,耐心等待;花苞心態,和諧時代……在楊校長身上,我看到了陶行知老先生的影子。

20xx年10月,作為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本科的一員,我又一次接觸到了陶行知老先生,翻開《陶行知教育名著》,陶老的思想,再次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靈。

陶行知老先生在對於教員和師範生的.幾點希望中提出:

一、如何而後可使教員與學生關係密切,增加教育經費,教員生計根本解決,學校專一託付,教員與學生的關係何愁不密切;

二、如何而後可使各科聯絡貫通,認真研究、共同討論,定一個標準,大家的向心力,都是依着這個標準去的,教授程序有鈎接的方法;

三、當使教員有進步的機會,有了進步的機會,教材才豐富,教授法才生動,學生所得的科學知識,也就切合現代的趨勢了;

四、師範生應推廣教育,多辦學校,到教育幼稚的地方去辦,到沒有學校的地方去辦;

五、師範生對於自身的修養,做事即修養,修養即做事。這些建議,至今看來還是很有道理的。

陶行知老先生提倡教學做合一,他認為:要想獲得人類全體的經驗必須教學做合一方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合一不但不忽視精神上的自動,而且因為有了在勞力上勞心、腳踏實地的“做”為它中心,精神便隨“做”而愈加奮發。這和現在提倡的“做中學”不有異曲同工之處嗎?

陶行知老先生有自己的學校觀:學校以生活為中心,它是師生共同生活的處所,他們必須同甘共苦。康健是生活的出發點,也就是學校教育的出發點。學校生活只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必須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通,學校要有化社會的能力,先要情願社會化。學校要做給人看。學校教職員要待學生如親子弟。

陶行知老先生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就拿小孩來説,他起先必是先燙了手,才知道火是熱的,冰了手才知道冰是涼的……於是他將自己的名字由陶知行改成了陶行知……

陶老的思想見地很多很多,一下子難以全部領會,一時間難以全部消化,只能留得以後慢慢咀嚼、慢慢理解。只是讀了此書之後,讓我不由得聯繫起現在的學校教育:教師心情浮躁,教學手段比較單一,缺乏那種“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生學習負擔偏重,缺乏體育鍛煉,缺乏興趣活動,康健有問題,何談其他;學生學習知識機會較多,實踐體驗機會較少,如何先行再知……看來,我們還真得好好學習陶行知老先生的教育理念,不為其他,只為了我們的未來、祖國的希望,那一羣活潑可愛的孩子們!

陶行知學習心得 篇2

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國處於危難之際。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的陶行知,親眼見到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廣大勞動人民特別是佔中國人口80%以上的'農民們過着貧窮、愚昧、落後和受壓迫、愛欺凌的悲慘生活,這些深深地刺激着陶行知那顆憂國憂民之心。

陶行知最早注意到鄉村教育問題,一生積極推動平民教育運動。為社會培育了大批有用人才,還輸送了不少革命青年參加革命。

在這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的墓碑上,鐫刻着郭沫若手書的16個字:“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説,師愛重在“教人求真,學做真人”。教師既要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又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崇高的師愛表現在對學生一視同仁,絕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績區別對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愛心、耐心、細心”。

陶行知先生認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教師是平凡人,但平凡絕不意味着平庸,教育工作需要偉大的品格和精神,要有高度的責任心。

《禮記》有言:“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陶行知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情懷,解讀了他的這首詩:“親民,民為貴,一切為人民。”陶行知真正屬於人民。

陶行知學習心得 篇3

最近,我閲讀了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著作《陶行知教育名篇》,這位我國早期著名的教育家書中深邃的教育理念,對於今天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教育來説依然具有深遠的影響,也體現了這位偉大的教育家教育着眼點的長遠。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太陽底下最光榮的職業。書中給我們提出了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職業道德準則。教者為範,學者為師。作為一名教師,要具備起碼的職業道德素質,要有同情心,寬容心,要公平、公正,一完水端平;要有淵博的學識,智慧的頭腦;要有寬闊的胸襟,除此之外,更要有一顆愛心,要關愛每一位學生,這樣,你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關愛每一位學生是教師的職業道德,也是班主任做好學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前提。教師交給學生一顆赤誠的愛心,學生一旦感受、理解這種偉大的愛,就會轉化為與教師的教育相適應的自覺行為,從而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教師關愛學生,就必須象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無私而坦誠。這樣教師和學生就可以打成一片,隨時瞭解學生的情況,瞭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愛好、興趣等。可以給他們解疑答難,與他們談理想、談人生、談國事、談家事,無拘無束,既交流了思想,也溝通了感情,可以收到令人滿意的教育教學效果。

教師關心愛護學生,尤其是對學生生活上的關心,是建立融洽、良好師聲關係的橋樑和紐帶。比如,有的學生生病了,仍堅持到教室上課,甚至將吊瓶帶到教室裏去掛,此時,作為教師,應當首先表揚該學生的這種學習精神,但對學生的'這種方式,教師應針對學生的這種方式給以提出善意的規勸:“你先回去休息,好好治病,拉下的課程我放學後去給你補,千萬要注意自己的身體。”有的住校生因一些情況,所帶錢糧不夠,未到週末就要請假回家,我往往先勸住他們,不要請假,否則既浪費時間,且回家的路上又不安全,所缺錢糧先到我這裏拿,以後回家再帶來。平時學生之間產生小摩擦,我也是就事論事,不分男女、不分好生與差生,總是一碗水端平,公平、公正地對待班級發生的每一件事,尊重學生,自始至終心中有學生,關心他們,愛護他們,這樣,你才能得到他們的尊重,受到他們的愛戴。

關心和愛護學生,要有的放矢,既不放縱學生,也不放棄差生,心中始終要有這樣一個觀點:每一個學生都能成材,他們每一個人將來都能成為國家的棟樑。

我曾經帶過這樣一個學生:他在學習上非常努力、認真,學習成績突出,學習方法上有一套成功的經驗,但不愛勞動,對集體漠不關心,性格較孤僻。我就經常找他談心,開導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人是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而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團隊精神,與周圍人能融為一體,德才兼備的人才,而不是隻會啃書本的“書呆子”,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懂得“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不會乾枯,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才能體現人生的價值。”經過不斷談心,這名學生後來變成愛勞動、愛集體、守紀律的優秀學生。

我認為,愛學生必須從為國家培養合格人才的觀點出發,替他們長遠考慮,如果只顧眼前,以為聽話愛學習的學生就是好學生,可以不做政治思想工作,那就體現不出師愛的深遠意義。

愛學生,最難的是愛後進生。要想做好後進生的思想轉化工作,就必須克服教師對後進生感情上的障礙,不厭惡、不嫌棄、不疏遠他們。相反,要滿腔熱忱的幫助他們,要象園林工人對弱苗一樣,給予他們以更多的關心和扶植,促其健康成長。

在後進生轉變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反覆。因此,作為教師,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束之以規的基礎上,還要做到導之以行、持之以恆。要有堅定的信心,俗語説的好“母不嫌子醜”。再難管的學生也要盡心盡力,毫不懈怠,將師愛的種子播入學生的心田,不怕它不會發芽、開花、結果。

陶行知學習心得 篇4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説過:“學高為師,德高為範。”作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不僅要具有廣博的知識,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師該如何培養崇高的職業道德哪?正如有人説的那樣“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師重在自重。”教師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師德師風教育活動是改善教育發展環境,轉變教育系統工作作風的內在要求,也是促進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有力保證。誠信立教,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業愛生,在為人處事上少一點名利之心,在教書育人方面多一點博愛之心;創新施教,要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同時要不斷加強學習,與時俱進,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觀念,掌握先進的教學技術和手段。通過聆聽楊瑞清教授關於《走在行知路上》的講座,使我對教師究竟要培養什麼樣的學生,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教師,有了更進一步明確的認識。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就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真諦。因為理想的教育總是指向“真”“善”“美”。求“真”是教育的根本,惟有達到“真”的境界,才能繼而追求“善”和“美”。

“真”之於為人,就是“認真”,就是“真誠”;之於處事,就是尊重事實,尊重科學。陶行知先生説:“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的深處。”然而,作為教師,我常常感到教育很難達到“真”的境界,常常會因為自己素養的侷限而失真,比如:

我們總是教育學生要“認真好學”,可是我常常問自己:你自己是真正“嚴謹好學”的嗎?是不是因忙碌也有隨性敷衍之時? 我覺得,陶行知先生倡導“教人求真”、“學做真人”的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理論,真是抓住了問題的要害。我常常問自己:有時候,自己的教育效果為什麼不那麼理想?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自己還不夠較“真”,許多人類文明的精華,在我的心目中,有時候可能只是“教條”,甚至只是一個美麗的包裝,而非不可動搖的生活準則,既不是發自內心的理想信念,更不是早已形成的優良品性。對學生來説,這就是“壞的生活,壞的教育。”而只有當我感到把教育從目標到過程都非常認真時才是卓有成效的當然,教師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沒有七情六慾,沒有私心雜念,要求教師人人都達到陶公那樣的境界,更不現實。但是我深深感到,作為教師有幾點卻必須向陶行知先生學習,努力在教育生涯中實踐之: 陶行知説:“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並不是販買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先生既沒有進步,學生也就難有進步了。”“好的先生必定是一方面指導學生,一方面研究學問。”我們常説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須有一桶水,實際上教師只有“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有“源頭活水”。隨着知識經濟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知識更新的週期變得越來越短,教師必須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增多,自己教育的能力增強,教師在某些方面“後學”甚至不如學生的情況已屢見不鮮。新課程改革對教師在知識結構,思維方式,教學能力以及手段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標準和要求。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學習,不斷為自己“充電”。中國小教師應該成為有較深文化底藴的智者。新課程的實施特別注重教師的教育智慧,因為課堂教學的“預設”是必要的,但“生成”則更為重要,它是課堂教學的活力所在。而教育智慧取決於我們的文化底藴,我們的學識修養,心性修養,精神修養。教師應該過有智慧的生活。課堂上,當教師所講的是腦中思考的、心中流淌的,才會有滋有味,才會真正享受到教學的快樂。

陶行知説:“大家願把整個的心捧出來獻給小孩子才能實現真正的改造。”他要求教育者“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活人。”是的,熱愛教育,首先要愛學生,要對孩子有愛心。一切以學生為重,一切為了學生出發,以愛學生為第一要務。當然,教師也是凡人,也會有喜怒哀樂。當面對屢次教育總不見效果,苦口婆心被一再地置之腦後的學生。作為教師的我們都會煩惱、生氣。但冷靜下來想一想,這就好比人傷風感冒,人都會感冒,得了可以治好,好了還會再得,反覆感冒,説明人身體抵抗力差。一個孩子反覆出錯,只是説明他自制力差,他們需要的不是粗暴、簡單的`對待,而是更大的關懷和耐心。作為老師,我們更應敞開愛的大門,接納每一個孩子,寬容每個孩子。無論他是健康成長的幼苗,還是被風霜侵蝕的小草,我們要用愛消除師生間的隔閡,用愛融化孩子心靈上的堅冰,用我們的大手牽着他們的小手,帶着他們一路踏上人生的坦途。

“追求真理,學做真人”就要永遠虛懷若谷,永遠好學上進。即便這樣,能夠成“家”的依然是少數。因為成“家”,需要深厚的底藴,需要不斷學習研究,實踐反思,發現規律,並進行深刻的理論創造;同時,還要在教育實踐中,培養帶領出許許多多確實優秀的學生,並獲得社會確認。

總之,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從思想上嚴格要求自己,在行動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責任心,樹立一切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鑽研精神,發揮敢於與一切困難做鬥爭的思想和作風。刻苦鑽研業務知識,做到政治業務兩過硬。用一片赤誠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響人,崇高的師德塑造人。只有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道德素養,才能培養出明禮、誠信、自尊、自愛、自信和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陶行知學習心得 篇5

書,像一位充滿智慧的老人,是我們的長者——不斷啟迪我們;它又像是一位真誠的朋友、一位知心的朋友,跟我們面對面地交流,教給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育人。風華正茂的我們,擁有飛揚的教育激情和實現自己價值的人生抱負。而讀書,正是教師專業成長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我深深地感受到:書是我永遠的老師,讓我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前進,不斷地自己完善!

記得有人曾説過:是陶行知老先生讓中國教育事業向前邁了一大步,他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利用暑假,我好好研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其彙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鑑價值和指導意義。

回想十幾年前,自己剛踏上工作崗位,一心想成為一名優秀教師,我認為憑藉着學生時自己優秀的表現,成為優秀教師也不會太遙遠。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卻常常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通過對《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仔細研讀,我深深地折服於先生偉大的教育思想和精神,主要有這麼兩點感受:

一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寬容對待學生。

這就意味着教師不以“權威”自居,不搞“一言堂”,與學生共同探討真理、共同進步;這就意味着教師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這就意味着教師要有豁達的心胸,真誠的態度,熾熱的情感;這就意味着教師不再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一視同仁,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因學生家庭的文化、經濟、政治等背景以及學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積極營造教育民主的氛圍。教師要改變居高臨下的傳統習慣,真心誠意地與學生平等交往與交流,“蹲下來和學生説話”,在和諧融洽的氣氛中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為學生提供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環境。把課堂由教師的“講堂”變成學生的“學堂”,讓學生在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自由討論,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是師生都在教育活動過程中不斷成長,教師要虛心向周圍的'人、乃至學生學習,以此來完善自己。

人是教育的對象,是教育這塊陣地的主人,陶行知先生認為:“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講道德、能思考、會創造的人”。人的發展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來考慮,把人的發展作為首要目標來追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強調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自主實踐,生動活潑地發展。課堂教學活動中應該充分體現教中有學,學中有教,教與學相互作用,即所謂“教學相長”。在教育活動中,要引導學生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其中,把它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式;自主地、生動活潑地發展自己,促使受教育者成為教育的主體、發展的主體。

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給我的啟示還有很多,我會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盡最大的努力去踐行這些先輩的指引,從而讓自己更好的完成教師的責任。

書籍是教師創新的源泉,書籍是學校中的學校,讀書能讓教師超凡脱俗,讓“經師”成為“人師”,讓“庸師”成為“高師”。我常常覺得,我們很可能一輩子平庸,但只要我們能努力追求,就能成長為一個優秀教師或教學專家甚至是出色的教育家。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在今後的日子裏,我會繼續與書同行,讓專業化成長早日駛向理想的彼岸!

陶行知學習心得 篇6

“知行合一”源於明代理學家王陽明。但陶行知先生認為:知與行不但要互相結合,行更應在知之前,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故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這是陶行知先生一生踐行的一句話,也是他一生教育理念的結晶。

基於“知行合一”,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讓人為之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歎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正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素質教育嗎?在學習新課程理念,開發校本課程、研究有效教學的今天。我們再回頭品味老先生的話,領悟其教育理念,整合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資源。貼切兒童實際需要、適合兒童健康發展的環境更易兒童理解和接受。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於開啟兒童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

反思我們當前教育實際,過分單純的以學生成績評價學生和教師,而忽視了教學與學生生活社會的緊密聯繫,重知識的傳輸而輕動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所育之人與社會、與生活所脱離。如何推進“知行合一”,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結合“立德樹人”的德育目標和實際,切實抓好學生德育工作。將德育工作實際化、生活化、社會化,而不是紙質化,圖片化。即“生活德育”,如以少先隊活動為載體,走出校門,開展志願者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

二、開發以勞動為載體的'校本課程。充分利用鄉村學校土地資源豐富的優勢,着力開發生產勞動(如種田、種菜)課程;利用學校比鄰村落的優勢,開發社會公益勞動課程;面對農村留守兒童多的現狀,開發生活技能培養課程,如開展洗衣、幫廚、打掃衞生等課程。

三、積極探索使學生向上生長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身體、才智、德行、社會服務等諸多方面,每天都有長進,日日有變化,週週有發展。

陶行知先生畢其一生,為了心中的教育夢,默默耕耘,不斷探索,矢志不渝,讓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的創造精神、開闢精神和一位教育者的使命與擔當。“行知”精神給我們前行的動力和方向,讓我們用“行知”精神助力雲南教育夢,讓我們用“行知”精神譜寫學校發展的新篇章,創造新的輝煌。

陶行知學習心得 篇7

讀了《教師要學陶行知》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這本書是照亮教師教書育人的一盞明燈,具有較高的前瞻性與指導性。當工作中遇到問題感到束手無策的時候,當在教育的道路上迷失方向的時候,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總會站在較高的位置上即時的給予我幫助,同時作為教師的我也會在一次又一次的教育實踐中獲得思想認識的不斷提高。

一、為人師表

作為一名新教師,我一直以為“在其位,謀其職”就是把書教好,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教育學生作一個品行端正的人。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範,這樣才能為人師表。教師素質重在師德,教師職業道德充分體現了教師特有的職業思想、職業情操。教師要做好學生的靈魂工程師,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二、愛滿天下

我想正如 陶行知 先生的“愛滿天下”的教育,教師把愛灑向學生自然也會收穫滿天下的愛,愛的付出與收穫是雙向的。愛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教育是從愛裏產生出來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

崇高的'師愛表現在對學生一視同仁,絕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績區別對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愛心、耐心、細心,”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時時刻刻關愛學生,特別對那些學習特困生。在這點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過之而無不足。對待一個慣偷的學生。陶行知先生耐心的找出原因,堅決問題。當然在處理的技巧上更是讓我佩服。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這種愛是神聖的,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愛學生,怎麼愛才是真正的愛。近來一些輿論批評某些教師是“製造自卑者的教師”。好多教師都認為,學生的優點,不誇跑不了;學生的缺點,不批改不了。因此,他們總是批評、訓斥、否定學生,而很少鼓勵、表揚、肯定學生。其實,在老師的眼裏不應有教不好的孩子,愛學生就要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能用簡單粗暴的做法對待學生或歧視學生。應當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品嚐到成功的喜悦。

我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教育的百科全書,教育的實踐活動總會在陶行知的教育理論中得到驗證,而陶行知的教育理論也總會對教育實踐給予指導。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博大精深的,我定會在理論與實踐的磨礪中堅定而從容的一直走下去。

陶行知學習心得 篇8

還記得陶行知先生説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利用課後時間拜讀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後,發現真的是受益匪淺。

在書中陶行知先生説教育能改良個人之天性。也就是説人生下來性情有善惡之分,但是後期的教育卻能使惡者變善,使善者益善。過去我只知道“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而通過閲讀了他的文集後,我更感受到他的偉大,他對教育問題的卓識遠見着實讓人佩服,其中他的“生活即教育”理論值得我們思考。

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之教育。生活無時不在變化,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教育與生活原是一家,教育自教育,生活自生活,這是辦不好事情的。而生活是“生生不已”的,教育因此也必須隨生活而變化,教育決不是一成不變的。

首先我們要重視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統一。家庭的生活環境、家庭的教育方式及內容對學生有直接、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作為一名教師,應該轉換角色,延伸學校教育的外延,善於挖掘和協調各種教育資源。傳統教育意義上的教師傾向於把自己的班級看作是一個單元,並把它與外界隔絕開來,管理班級自已一人包乾,管理範圍只侷限於學生在班在校的時候。結果往往導致“狹隘的集體本位主義”。我們應該清楚地意識到,現代學校教育是一座沒有圍牆的開放的學校,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離不開社會教育的廣泛支持。我們對學生的瞭解不應只停留在“學校的人”,更應擴展到“家庭的人”、“社會的人”。有些學生在學校和家庭往往表現為雙重性格。這種雙重人格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他助長了學生的投機心理,養成虛偽的性格。老師應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繫,通過家訪,家長會等形式與家長溝通。所以教師要主動了解研究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及時瞭解學生家庭情況,與家長相互溝通交流,多做些社會調查,把學校教育延伸和結合到各個生活領域,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做人,幫助學生在生活中構築起一道全面的、完整的、堅強的“人格長城”。

其次陶行知先生認為,“我們的實際生活就是我們的全部課程,我們的.課程就是我們的實際生活;主張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學什麼。人生需要麪包,我們就得受麪包教育;人生需要戀愛,我們就得受戀愛教育。”因此,在課程設置等方面要根據學生的需要,特別是職業學校,在各專業的課程設置上,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生活需求以及專業特點,積極整合各課程,開展第二課堂,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讓學生到用人單位去鍛鍊。

最後我認為更好的教育是教育要回歸生活,不能死讀書,讀死書。我們要積極運用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論,要活讀書,把教育與生活緊密的聯繫起來,把學校和家庭聯繫起來。讓生活教育成為家校共育的核心,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共同目標下,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相互理解和信任。家校雙方在目標一致的前提下互相補充,重視生活教育,才能相得益彰。

陶行知學習心得 篇9

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行為樹立了新的標杆。為了自己的理想成真,毅然放棄大學教授優厚待遇,獨創教育天地。

陶行知先生創辦曉莊師範學校,和學生們一起下田勞動,培養學生愛勞動的習慣。把貧窮的中國人民大眾作為教育對象,提出:要使人人都受到教育,必須到民間去,到鄉間去。與現在的“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合轍。

陶行知先生踐行着“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曾經説“培養創造力要像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而予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並須除害蟲,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於枯萎。”讓學生都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收穫,享受到成功的快樂,讓學習之旅變得如意温馨。

受現在社會現實的影響,先進的教育方法不斷湧現。教育一方面教育要和國際接軌,運用高新技術使受教育者接受的信息廣而多、新而快;另一方面教育仍然要注重基礎教育,讓因材施教成為教學工作奉行的規範。

我們現代的教育也應該和國際接軌,要有各級各類不同層次的教育,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各門各類人才。讓學生踐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理念。一是要有豐富的文化科學知識,二是要有適應行業的特點、技術和技能。根據學生的脾氣、性格、愛好、家庭教育等等都各有不同,所以我們在教育和教學工作中,對待每個學生都要

仔細觀察、瞭解他們,使他們在學校能受到良好的有針對性的教育,並從中受益。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與學生貼心交流,用心服務。

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採用不同的教育教學方式對待學生,力爭達到預料中的效果。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足夠的細心,面對學生,教育是個慢功夫,教師要靜待花開,聽花開的聲音。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方法,力爭“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落實到行動中。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對學生教育教學的時間與成效是成正比的。在對學生的教育方式上,踐行教學相長,敢於承認自己的不足,善於看到學生的優勢,讓相互促進奏出華美的樂章。向自己的學生學習,虛心地向他們請教,畢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這就要求我們充分地去了解教育對象,要對症下藥。要求我們在教學實踐中,要充分了解學生,找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那麼他們的學習效果將會更加顯著。

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合一”的理念更應該落到實處。他説:“如果讓教的法子自然根據學的法子,那時先生就費力少而成功多,學生一方面也就能樂學了,所以怎樣學就須怎樣教;學得多教得多;學得少教得少;學得快教得快;學得慢教得慢。”這段話説明了教與學兩者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教師要讓學生的接受能力在自己的腦海中形成清新的認識,既讓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吃得飽,又要讓接受能力弱的學生吃得好。

學生在學新知識時,首先讓他們瞭解知識的表面,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以後,再去進行深層次的理論知識的教學。教不在多而在精,容易的知識可以給學生自學,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重點、難點不可忽視,把握住重點、難點是教學的關鍵所在。陶先生曾經説:“教員最重要的精神是求事業能力的長進,要把我們的教材教法一天長進一天。”教師應該對業務追求、業務提高、業務進取心劃定為教學合一。只有教師的知識是源頭活水,學生才能接受更多的知識。教師要擺正自己的教學主導的地位,激發學生求知的熱情。 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並且説“生活決定教育”。在他看來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倡導教育和生活相結合,學校和社會相結合,手腦並用,在勞力上勞心,教學做合一。“愛滿天下”,陶行知之博愛,是愛人類全體;而在人類全體之中,弱勢羣體的生命權利最缺乏保障,所以他認為弱勢羣體最需要愛。

作為教育家,陶先生著述豐厚,言論精妙,他的許多觀點至今閃耀着智慧的光芒,與當前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交相輝映,堪稱中國近代史的一位偉人,教育史上的一位奇人。陶行知先生竭力提倡、努力實施的“生活教育”理論就是一例。在陶行知先生看來,“生活教育”不僅僅是“生活”與“教育”的結合,更不是用“生活”來點綴“教育”,而是主張要使教育與生活完全熔為一體。只有當“教育”成為“生活”真實時,教育才是真正有意義的。陶行知先生之所以偉大,之所以註定要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就在於作為循循善誘的教育家與作為勇往直前的社會活動家的他是完全“熔為一體”的。陶行知先生實實在在地將自己確定的教育目標,當成了他自己生活的準則——他怎樣教育,也就怎樣行動,他怎樣生活,也就怎樣

教育。即使為此就得面對刀山火海,面對死亡威脅,他也依然一如既往,絕不退縮,因為他認定只有這樣的“生活”,這樣的“教育”,才是國家昌盛、民族振興所迫切需要的。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就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真諦。因為理想的.教育總是指向“真”“善”“美”。求“真”是教育的根本,惟有達到“真”的境界,才能繼而追求“善”和“美”。“真”之於為人,就是“認真”,就是“真誠”;之於處事,就是尊重事實,尊重科學。陶行知先生説:“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的深處。”然而,作為教師,我常常感到教育很難達到“真”的境界,常常會因為自己素養的侷限而失真。

我覺得,陶行知先生倡導“教人求真”、“學做真人”的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理論,真是抓住了問題的要害。只有把教育從目標到過程都非常認真時才是卓有成效的。我深深感到,作為教師有幾點必須向陶行知先生學習:

首先,教師對待學生必須公正公平。這是學生對教師最起碼的要求,做不到這一點,你就不可能讓學生感到滿意。在這樣的情況下,要獲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更加困難。我想陶行知先生是十分強調“公平公正” 對待學生的。這可以從陶公真心實意大辦“平民教育”、“孤兒教育”中得到驗證。

第二,教師對待工作必須認真紮實。“認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證,教育就更是這樣。只要教師工作稍不留意,就有學生不把學習當回事。所以如果拿教師的知識能力與他的工作態度相比,“知識”還得依靠“認真”來學習,那份“才能”還得憑他的“認真”去發揮。所以有句名言説得好——“態度決定一切!”

第三,教師對待學問必須好學上進。這是當好教師的重要條件。教師不可能個個都是學問家,但對自己所教學科的相關內容,卻應該熟練系統的掌握,以便給學生最好的幫助指導,更有效地帶領學生開展學習研究。除了所任教的學科知識、教材教法,還有教育學心理學,都要努力掌握。這需要在漫長地教育實踐中不斷摸索探究,這是當好一名教師的保證。而且更重要是,教師謙虛好學、積極進取的言行,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最有説服力的教育。“追求真理,學做真人”就要永遠虛懷若谷,永遠好學上進。即便這樣,能夠成“家”的依然是少數。因為成“家”,需要深厚的底藴,需要不斷學習研究,實踐反思,發現規律,並進行深刻的理論創造;同時,還要在教育實踐中,培養帶領出許許多多確實優秀的學生,並獲得社會確認。

第四,教師對待教學改革要有創新精神。時代在發展在進步,教育必須努力適應時代的要求。什麼是創新?陶行知先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概括的説就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是全新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的變化。教育是為了生活,離開了生活的改進,教育就失去了意義。這就要求教育要從課堂和書本走出來,去關注社會生活,即關注生活重於關注書本。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不僅使書本知識變活,而且使學生開闊視野,從社會生活中吸取綜合的多方面的知識,從而獲得思想和精神力量。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學都要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書本知識要聯繫社會實際,引導學生關心家鄉的建設、國家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成就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生活。這樣,不僅使學生開闊了眼界,書本上的知識活了起來,而且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組織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文明宣傳、公益勞動、社會調查及社會服務中去觀察、去感受、去鍛鍊、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僅對老師,而且對我們這些將來要走上三尺講台的都有重要的影響,學習陶行知先生的精神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今後,我將把所學到的行知精神賦予到我的實踐活動中去,切實把行知教育思想落到實處。

陶行知學習心得 篇10

記憶中我最早知道誰是陶行知,是在步入大學校門時,迎面屹立在眼前的陶行知像,問身邊迎接我們的學長,才知道的。之後接觸陶行知及事蹟,對其有了一定了解,是在我讀大一的時候。當時,為了參加學校元旦文藝匯演,而由自己所在的人文學院編排的一部話劇《陶行知故事》,我在其中扮演了陶行知的一個學生華棟。話劇分為3部分。第一部分,是各位耳熟能詳的《三顆糖的故事》,這裏就不累贅了;第二部分,陶行知來到了華棟的家裏,發現華棟和他奶奶相依為命的生活狀況,進而慢慢走近了華棟的內心世界,也讓其他同學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同學,華棟不為人知的一面;第三部分,我們很多同學在求是學校門口舉行“元旦文藝匯演”活動時,陶行知被偽軍強行帶走問話的場景。此幕中,表現了陶行知與學生們之間深厚的感情,也表現了陶行知自身崇高的愛國情懷。

而此時,我的身份又轉變了。現在的我是一名高中語文教師,在閲讀了有關陶行知的一些書籍後,我發現,陶行知,遠遠不是我之前瞭解到的那樣只是關心學生,熱愛國家,他的思想與理念讓我頓時產生自慚形穢的感受。

雖然我進入教師隊伍才不到2年的時間,但自己心中仍然存在着當初在未進入或者準備進入此行業的設想:我想和學生打成一片,和他們能敞開心扉的交流,能在課上好好教與學,課下好好玩與樂,讓他們在學校裏能快樂健康向上的學習。直到如今,我班裏教室牆上仍然掛着KT板,上面寫着“親愛的你們,我需要你們快樂地成長,快樂地學習與生活”,這正是我對學生的期望,我不要求他們的成績多麼的優秀,他們的表現多麼的成功,他們的想法多麼的新奇,我只希望他們在這人生珍貴的三年裏,是快樂的,然後再做事情。當然,這快樂不是虛假的快樂,不是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的快樂,而是真正熱愛生活,熱愛學校,熱愛老師,熱愛同學,熱愛學習而獲取的真正的快樂。

可是,事情總不是那麼隨人願的,班級裏的問題很明顯,師生之間的關係好像並不像我所期望的那樣,他們的學習生活狀態也並不是我希望的那樣:學習不主動且容易放棄,對於老師的話,也是由着自己的心情選擇性的聽或不聽,手機等問題時而出現,自己也曾問過自己,是自己做的很不夠嗎,還是和他們的溝通出了問題,還是有其他的原因,總之,有時候自己也會有隨意的念頭,有想放棄的衝動。

直到前段時間學習了陶行知的一些思想和理念,如: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着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國小生,尤其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更是讓我明白了自身的不足,才覺得自己這想要放棄的想法是多麼可笑,多麼不值當,多麼對不起自己這份職業。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在當時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中,絕對是超前的,其目的是為了啟迪人們對於生活的熱愛,對教育的關注,對學生的培養。陶行知認為,教育這個社會現象,起源於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應為社會生活服務,在改造社會生活中發揮最大的作用。

那麼,在如今社會背景下:在中國多少年才出個諾貝爾獎,總是被人調侃科研能力弱,動手能力不強,不懂創新、卻在製造這山寨貨,在如今,被人擔憂着成長的80,90後,學校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師德師風漸行且危等的教育環境下,我們偉大先哲陶行知提出來的“生活教育”理念是否使用,它對於我來説,又是否能給我內心注入新的思想活力,讓我這個也許對教育微不足道的人對教育教學有一個嶄新的認識,從而更好地投入到這份工作中去??

首先,我們需要認識“生活教育”理念到底是什麼。它的基本內涵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即第一,生活即教育,是指生活不能脱離教育,教育最根本的是來源於生活,而生活也必將反作用於教育,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就如哲學中講的,世界觀與方法論,世界觀知道方法論,方法論來自世界觀。因此,只有適應生活,在生活中成長的人,才能在教育或被教育中收穫成功。第二,社會即學校,這裏的學校是個廣義的含義,不僅僅是幾畝地,幾幢樓的狹義上的學校。它把社會定性為一所大學校,旨在説明,一個人在學校裏學知識,學技能,走出校園,社會將有更多的東西值得你去學,這也更加密切了學校和社會之間的聯繫,不至於把兩者分離,至出現在校園裏是高材生,一旦走出校園卻成了“文盲”。所以這告誡我們,我們學東西要從學校學,也要向社會學。而且我們要努力把學校建設的與社會更接近,更融入。這個接近,這個融入不是指地理位置,方位距離上的接近,而是這兩者內在含義、主旨的接近於融入:讓學習者真正接受社會型學校的教育,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第三,教學做合一,教即教育別人,學即向別人學習,做即動手實踐。故而在教育中,意味着學生要認真學,學會後可以認真教;教師悉心教,並不斷學;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不斷實踐,不斷學與教。由此可見,教學做合一需要我們做到在實踐中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總結,並悉心教會學習者。綜上所述,理解了“生活教育”理念的基本內涵,我們才能知道在如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陶行知的這份想法能帶給我們怎麼樣的希望與啟迪。

在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對於教育的理解,有了新的認識,即“教育是為了學生”。聯繫自己所在學校,我校課改(導學案與小組化相結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為了能讓學生主動的學,一改傳統教育“滿堂灌”的模式,從而促進學生自主性的發展。而這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即“教育是為了學生”。

結合“生活教育”理念,聯繫當下我校課改實際,綜合自己教育感受,陶行知“生活教育”對我們的啟迪在於:

一、轉變教育教學方式。

(1)轉變以前學生被動受教,確定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讓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教育過程是學生學,教師教的過程,而最主要的是學生學的過程。所以在這過程,要始終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思考、主動討論、主動發言等的習慣。如在我們課堂上,設有“自主預習案,課上討論案,課後鞏固案”,在學生完成預習的前提下,把課堂交給了學生,他們的思考、合作探究、展示發言是課堂的核心部分,希望藉此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有獨立性思維也有合作性探究,培養自己成為善於學習的人,做學習的真正主人。

(2)轉變教師對學生的傳統教學方式,多為“滿堂灌、一招走遍天下”的習慣。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是一位引導者,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應該是一位發現者,發現各個學生的不同特點,繼而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優點,發現自己的缺點,從而更好的專業化發展;也應該是一位賞識者,在現今教育背景下,賞識教育越來越被人們所熟知,也越來越受到學生的認同,較之以前的棍棒、嚴厲,學生更能接受。只有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學生才會嘗試去轉變學習方式。如我校推行導學案,首先就必須教師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科學設計導學案,合理運用導學案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而逐漸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導學案多以問題導學為主,即把教材中的內容問題化,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合作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養成會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分析並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鍛鍊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

二、轉變教學結果的反饋與評價機制。

傳統意義上,對學生學習結果的反饋與評價基本來自於考試的成績、分數、排名,與其他方面基本沒有涉及。而多樣化發展的今天,此機制也應該發生轉變。如,我校“導學案與小組化”相結合道路進行以來,我們一改以前單純用成績説話的習慣,引入小組化的評價機制,個人融入組內,小組管理個人,最終的評價除了個人成績的好差,還與小組的優差緊密聯繫在一起,這也是培養學生團隊意識的很到鍛鍊。正如,我班之前實行過的小組進階制度,用各方面的表現綜合在一起,分出“鬥者、鬥靈、鬥王、鬥皇、鬥宗、鬥尊、鬥聖、鬥帝”的進階制度,期中的評價包括,大考成績、平時量化、好人好事、特殊貢獻、比賽活動等等一系列的評價因素,而不單出看成績,這也是“生活教育”提倡的“生活即教育”觀點,要把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繫起來。

在社會進步發展到今天,此“生活教育”不僅僅是一個趨勢,已然形成一個潮流,召喚着更多地誌士仁人投身到真正的教育中去。

“行”即實踐,“知”即理念,規律。我們要學習“生活教育”理念,融入到我校繼續實施的“導學案與小組化”道路上來,做到“行、知”合一,才能在教育改革的今天越走越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xinde/xuexi/0v9led.html
專題